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专教学管理制度

中专教学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专教学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专教学管理制度

中专教学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一、重抓教学质量管理,把握五个原则

1. 有章可循原则

教学要规范,制度要健全。教学管理参照农业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管理办法》和《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要求,制定了盱眙县农广校教学管理实施细则。并根据省校要求坚持学计划、学辅导大纲、学媒体资源、统一考试考核的“四统一”管理,全面落实媒体教学(面授)、自学、辅导、实践、考试等教学环节,保证教学质量。

2. 总量不变原则

为保证教学质量,严格按照中央校及江苏省校的教学管理规定,学制三年,确保每学年面授时间不少于100天,不低于700学时,三年的总学时在2100学时以上。内容上不减少,时间上不缩水,并增加地方教学特色。

3. 学以致用原则

对于产业上有基础、技术上有经验的学员来说,在农广校学习,目的不仅是拿中专文凭,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地中等职业教育,从实践去感悟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掌握一技之长,促进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江苏省农广校要求教师授课时采取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师生互动,互问互答;基地练兵,言传身教的方式,力求管用、实用、能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 重心下沉原则

农广校的根基在农村,涉农专业中专教育,要下沉重心,教学班要贴近农民,办在条件较好的村镇、产业基地和农业示范园区,变学员上学为教师送教上门,变学员多人跑为教师一人跑,在家门口接受学历教育,既解决工学矛盾,又体现了农广校办学特色,同时也符合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如盱眙农广校2008级蔬菜园艺班办到高效蔬菜生产示范区的淮河镇蛤滩村,2009级水产养殖(龙虾养殖与营销)班办在位于明祖陵镇的江苏仁和龙虾养殖基地,2010级蔬菜园艺班办在仇集镇朱刘村日光温室示范园区。

5. 能力发展原则

教学中不仅要解决学员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掌握“怎么办”,更要通过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系统学习,知道“为什么”,即“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这么做,效果如何”,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健全教育管理制度,做到五个到位

1. 管理制度到位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对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盱眙县农广校先后制定了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县级教学班和村级教学点教学管理职责、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教学过程反馈制度、教学设施管理制度、学生实习管理制度等;制定了教务常规管理制度,包括制定“四表一志”即校历表、教学进程表、作息时间表、课程表、班级日志和教学文档、教学业务、学生学籍、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制度等。制度在管理过程中逐步健全完善,工作执行力得到提高;管理通过制度建设促进了涉农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2. 组织保障到位

盱眙县农广校实行两级教学组织管理,即县校本级和乡镇教学点。每个教学班都成立了工作小组,配备了一名由县校任命的班主任,一名由乡村推荐协助办班的教学联络员,一名负责学员实习工作的辅导员。教学班还成立了由三名学员组成的班委会,分别为班长、学习委员和生活委员,有些班级还建立了临时党支部。

3. 学员遴选到位

一是学员要有一定的种养经验、产业规模和较强的创业欲望;二是学员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三是学员的年龄在45周岁以下、具有初中及以上的文化水平;四是能够服从学校安排,协调好学习与生产的时间安排,有志于在农村从事种养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的村组干部、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民经纪人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

4. 教师配置到位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决定着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农广校作为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的主阵地,要有一支既具有理论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同时爱岗敬业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队伍。盱眙县农广校在全县农民培训工程讲师团126名成员中选聘了20名高学历、高职称、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农广校兼职教师,负责涉农专业中专班教学和实习指导工作。各教学班还配备了责任心强、协调能力好、语言文字功底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和联络员,并定期开展教学评比、教研和师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授课技艺和教学水平。

5. 考核激励到位

一是开展教学班流动红旗评比活动,每学期由教务处牵头,组织班主任、教师代表和学员代表对所有教学班的学员上课、作业完成、考核成绩、教室布置、实习基地利用情况、学员个人产业发展等状况和教师教学指导情况及媒体宣传报道等方面进行评比,被评上流动红旗的,除精神鼓励外,还奖励2000元用于开展集体活动的班费。二是制定教师上岗的品德、知识、能力要求和考核办法,激励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对教学评比优胜者、者给予奖励,对创建农业示范园区和承包实习基地,能讲给学员听,做给学员看,带着学员干的教师给予资金支持。三是在学员中开展比学比创活动,每学期评选出十名学习标兵,各奖励500元;每学年评选出十名创业标兵,各奖励800元;十名信息示范户,各奖一年电脑上网费用。

三、丰富教学管理内涵,树立五个理念

1. 全员参与的理念

学校实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需要在全校师生中不断灌输“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强化师生的“以人为本”管理意识,让每位师生都能自觉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

2. 师生平等的理念

学员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成为获取知识的“主动人”。要做到这一步,首要的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教师成为“平等中首席”,引领学员掌握知识技能。

3. 快乐教育的理念

涉农专业学员大多是有一定生产经验的成年人,对学好文化知识自信心不够,为此教师必须营造让学员快乐学习的氛围,重新获得自信,真正觉得课堂是快乐的,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使学员主动去学习。

4. 个体发展的理念

一切教学管理行为应以促进学员和教师的个体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管理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素质过硬、懂技术、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四、创新办学模式,注重五个结合

1. 与农民田间学校相结合

农民田间学校对农民培训工程项目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并在先期的建设中已具备了一定的教学培训功能。推进中职教育进村办班,保证教学班达到“十有”标准,即有教室、有桌椅、有制度、有教师、有书籍、有电视、有DVD、有电脑、有投影仪、有产业基地,壮大了田间学校的功能,放大了中职教育优势,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 与农民创业培训相结合

充分利用实施全省农民培训工程项目的契机,在农民创业培训中招录部分素质较好、创业意识较强的学员参加涉农专业中专学历教育,产业特色明显,容易集中授课,自家的产业园又是实习的场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能保证教学效果。学历教育提高了学员学科学用科学的综合能力,助推了创业培训出典型出效益,同时加快了职业农民队伍的建设。

3. 与农业示范园区相结合

农业高效产业示范园区是学员提高生产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实训基地,是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试验场,是完成实验实习报告、生产实践论文的第二课堂,是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实践考场。盱眙县农广校根据专业设置,与江苏三森食品、淮安温氏集团两个农业龙头企业和中澳满江红龙虾养殖园区、江苏仁和龙虾生态养殖基地、淮河高效蔬菜生产示范园区、仇集日光温室示范园区等进行校企合作,建立了学生的实习基地。

4. 与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

一是把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涉农专业学员的实习基地,如盱眙县龙虾协会、盱眙县龙虾养殖协会、淮河蔬菜专业合作社等,聘请合作社负责人为学员介绍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促进抱团闯市场的激情和想高效益就需要有组织上规模的经营意识;二是引导所有学员根据产业类型参加或创办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几年努力,100%学员参加了各类专业合作社,其中56%学员创办了合作组织,22%的学员对农产品进行了三品认证、注册了产品商标、申请了商品条形码,有8家合作社被评为省级“四有示范专业合作社”,有12家合作社被评为市级“50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力地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了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中专教学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从上世纪末开始,农业职业教育特别是涉农专业,日渐萎缩、举步维艰。到2011年末,由于农业中等职业学校纷纷合并、升格或更名,河北省15所农业中专学校保留下来的仅有3所。农村青年人数的减少和学农务农的积极性不高,使得农业中专学校涉农专业招生异常困难,即便是现在在校的农科类学生,绝大部分也是为了对口升学、离开农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相反,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有创新观念、有专业知识、有先进文化和掌握现代技术的新型农民。农村的许多基层党员干部、专业户、返乡农民工及有志青年渴望进行系统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但是,由于原有办学模式的限制,缺乏适合农民自身需求的职业教育平台。

2009年国家决定对涉农专业中职学生实行免费教育的政策,为涉农中专教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然而,涉农中专教育如果继续走城市校园式教学那条老路,仍然是死路一条,生源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国家扶持农业教育,为农村培养人才的初衷实际上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必须对涉农中专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这种形势下,河北省探索的涉农中专送教下乡办学模式,较好地走出了一条大规模培养农村中等专业人才的成功之路。2009年至2011年,河北省农广校共在41个县的176村设立了送教下乡教学班,共培养9058人,为农村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促进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也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二、河北农广校中职教育涉农专业“送教下乡”的主要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涉农专业的中专教育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初中毕业生不愿学农务农,职业农民不能放弃正常的农业生产来参加连续较长的脱产学习;原有的教学内容与农民的生产生活联系不紧密,难以满足他们“实际、实用、实效”的学习诉求。而通过“送教下乡”则可以使上述问题得到有效破解。相对于传统的全日制办学模式,河北省的“送教下乡”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了改革和创新:

1. 送教下乡,实现学做结合、产教一体化

“送教下乡”是一种全新的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将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把农业职业教育办到农民家门口和田间大棚,其教学计划与以往的办学模式相比具有同样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学籍管理和实习制度具有同样的规范性和严格性。要求教师和专家深入到农村一线,与农民直接交流,了解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开展实地考察、研究解决方案,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面对面教学、手把手辅导。这种办学模式不是简单地把教学班由城镇搬到乡下,而是要走出一条“学做结合、产教一体化”的新路子,真正体现了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

农广校在送教下乡实践中,力求做到农业项目开发与农民职业教育同步推进,教学内容与当地产业发展密切结合,教学进程紧贴农时农事,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与农民职业需求保持一致,实验实习与农业生产同步安排,教学形式坚持灵活多样,尽可能让农民学员喜闻乐见。

2. 转变培养对象,扩大招生范围

河北的“送教下乡”对招生制度进行了改革,扩大了招生范围。招生对象扩展为20~45岁的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同等学历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专业户、复转军人和返乡农民工等。打破了只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及部分高中生的限制,将从培养新生劳动力转变到同时培养现有劳动力,真正为新农村建设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骨干力量。

3. 结合生产实际,创建课程体系

河北省“送教下乡” 教学计划总体设定三大模块,即公共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在实践中,一方面按照教学计划设置必修课程,另一方面更要结合当地农民生产、生活、实践等方面特点增设必要的选修课程,使课程体系更加完整与切合实际。学员在选课时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菜单式选课方式选修适用的课程,把科技知识、实用技术融进专业教学内容中,增加教学的实用性。

4. 改革教学方式,实行灵活教学

“送教下乡”模式采取了规范与灵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规范是指按全日制教学计划确定的总学时、总的课程门数不能少;灵活是指教学形式和教学安排上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按照农时讲授课程,将课程内容与当地产业的生产进程结合起来,应时讲课,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在教学方式上,采取理实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讲授、视频辅导和田间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上课;实行上午理论课下午实习课,或两天理论课三天实习课,并重新优化学生成绩计分结构,这些做法更加符合农业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特点。

5. 注重学用结合,建立新的评价机制

考核由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和实践成果考核组成。过程性考核:出勤、作业、实习等占25%,终结性考核:结业考核占25%,实践成果考核:综合考核占50%。以“规模有扩大、产量有提高、品质有提升、收入有增加”等作为衡量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准。以生产经营成果衡量学习教育效果的标准,是衡量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标准的突破,也为今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评价体系改革提供了有益探索。

三、“送教下乡”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键环节

实践证明,“送教下乡”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如何把好事办好,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1. 选好教学点

教学点的好坏是能否顺利开展“送教下乡”的前提条件。农广校在选择教学点时应注意把握好4个原则。一是教学点所在地要有特色产业,如设施蔬菜、花卉、食用菌、畜禽养殖等高效经济产业。这些产业生产环节相对复杂、技术含量较高,农民有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有效保证学员的到课率;二是教学点具备开展教学的基础条件,具有与学员数量相适应的固定教室、课桌椅及照明、电源条件;三是通往教学班的交通要便利;四是教学班所在村的村干部领导能力要强,重视教育,有号召力,有责任心,支持学校“送教下乡”工作。

2. 合理设置专业,灵活安排教学

根据当地产业结构进行专业设置,即坚持开设的专业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相结合,突出蔬菜和养殖等高效农业或新兴产业,按地方产业布局进行调整。农民学习专业知识是为了增收致富,依据产业生产实际设置专业课程,想农民所想,教农民所需。“送教下乡”只有融入农村,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联系自身实际调整专业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人才,教学才有价值。

要按照动植物的生长周期安排教学进度。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考虑的是学科的系统性,往往以学生入学时间为起点,严格按教材的编排顺序教学,不用考虑教学内容与现实生产环节的结合,这种教学模式对没有实训基地的学校和未接触过生产实际的学生较为适用。但是,对于“送教下乡”而言,教学远离了校园却靠近了生产实践基地,绝大多数农民学生都从事着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农业生产,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根据动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所需要的饲养管理和田间管理技术,采用“理实合一”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直接讲授当前动植物的生产所需要从事的管理工作技术,让学生知道当前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在这些基础上引入必要的专业理论,让学生逐渐明白为什么这么做。如此循环,经过一个生长周期的教学,学生同样可以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这种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合二为一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能根据不同阶段的生产实践,巧妙地将系统的专业理论渗透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针对农民学员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教学形式的灵活性,更多的采取一些参与式、互动式、现场式和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3. 控制教学规模,搞好班级建设

控制教学规模是为了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农广校初期办班时每个教学班平均50人左右,每县掌握在100~150人,开设专业不宜超过2个。办学模式确定和经验成熟后,可量力而行逐步扩大招生规模。

要搞好教学班组织建设,按照全日制的班级管理要求进行编班,实现统一管理。每个班级都配备双班主任(即农广校指派一名老师和当地一名村干部共同担任),并设立党支部、团支部、一个班委会和多个学习小组。每个教学班的制度要上墙,教学安排也要上墙。同时要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体育、文娱活动加强学员交流,增进友谊,展现班级文化。

4.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实现规范管理

学校要根据送教下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学管理规定》、《学籍管理实施细则》、《考务管理实施办法》、《教师管理制度》等,对教学点、教学、学籍、考务、专兼职教师、班主任、学员、教学档案等做出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为确保教学质量提供可以遵循的依据,使教学工作得以有序开展。

5.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要落实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有一支符合办学规模要求、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来支撑。要大力加强农广校师资队伍建设,整合农业部门专业技术资源,打造一支既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一是组织专职教师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学水平;二是组织基层专任教师开展教学大练兵、教学能手大赛、说课比赛等活动,加强教学经验的交流与学习;三是发挥农业部门专家聚集的优势,选聘行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和壮大教师队伍,并要瞄准科技发展适时引进高层次专家教授前来授课讲学。通过这些措施提升农广校的整体师资水平,促进农广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6. 重视开发“送教下乡”专用教材

要加强“送教下乡”教材建设,紧密联合农村实际编写新教材。一是教材要有适应性,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和农民致富需要,把最新技术知识、最新生产经验传送给农民;二是要有实用性,编写人员要深入了解生产过程并严格选材,果断删去与生产没有直接指导作用的深奥理论,减小篇幅,降低成本,使新教材成为指导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工具书;三是要突出地方性,根据当地独有的自然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等来编写教材;四是要有通俗性,在语言文字方面力求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用农民熟悉的语言介绍农民渴望学到的知识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7. 严格教学督导检查

为了保证教学的落实,农广校的体系内部要建立自律约束机制,强化教学检查与督导工作,省级农广校要专门成立教学督导领导小组,通过突击实地检查、电话查访等方式,对全省各教学点进行全面普查和抽查。各市级农广校也要成立教学督导小组,实行月月督察。县分校校长作为教学督导员实行每天检查教学落实情况。在检查过程中,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要求限时整改。

8. 加强助学金和免学费资金管理

中专教学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一、提高中专体育教学趣味性的意义

中专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且意义非凡。第一,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以育人为主,体育教学也不例外。由于体育教学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可在社会发展中为社会输送心理和生理都健康的人才,且体育教学具有终身性的特点,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有助于今后坚持锻炼身体,调节心态,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第二,针对中专学生开展体育教学,有助于其的社会化发展。由于现阶段体育是社会休闲活动,中专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获取更多的锻炼方式,学习到更多的锻炼内容,进而增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认可程度,这将对体育社会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第三,体育教学趣味性能彰显人文价值,提升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可以促进中专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可在学习之余,强健自己的体魄,并在体育中培养自己的体育精神。当前,中专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还存在很多问题。部分学生对教师创设的体育项目缺失兴趣,普遍感觉体育教学形式单一、枯燥,没有创新,所以不愿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导致教师制订的教学计划不能如期施行。另外,还有部分学生逃避体育课,为有更多室内时间,编造理由,不参与体育活动。

二、提升中专体育教学趣味性的有效方法

1.教师改变教学理念,提高对趣味体育的认识

开展趣味体育活动的目的是提升学生身心健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索中寻求体育知识,并且要让体育对接其他学科内容。如由于知识内容的学习是相互贯通的,可以在跳格子的游戏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带动学生的数学空间感,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劳逸结合,锻炼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但现在很多中专教师没能意识到这一点,将体育课程看成单纯的运动课程,导致课堂活动比较单一和枯燥,开展的体育活动多是结合经验教学,没能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创设趣味体育活动。教师在开展中专体育活动时,需要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选择他们喜爱的运动,学生自己选择的运动,学习时兴趣会大大提升,学生可在运动过程中积极思考,深入探寻体育运动的要领。如学生学习选择羽毛球,会在运动中思考如何能快速移动脚步,不影响接球力度,学生通过上网查找、与教师沟通,了解到每次接球时若膝盖垂直下落,不但会损伤膝盖骨,还会引发震动,导致接球力度出现变化;若调整下落速度,先用脚掌着地,并脚向外落下,能减少缓冲,保障接球力度不发生变化。学生在自由讨论中或者有意识的寻找中,能体会到知识探寻的乐趣,也能理解任何知识学习的过程都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理念也能应用到文化课学习上。

2.丰富教学内容,加强组织管理

丰富多彩体育活动的开展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更能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而,各大中专院校开展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目的是调动学生的体育积极性,让学生在文化课程学习之余,有着运动的良好习惯,并通过竞争比赛的形式,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抗压能力。体育课程课时较少,每周只有一到两堂课,学校也应完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做好体育组织管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高效的学习,锻炼学生的运动理念,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在给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小结

中专教学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一、依托培训项目,巩固办学阵地

农广校是农民培训、农民中等学历教育的主阵地,是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力量。多年来,省农业主管部门农民培训项目的安排与组织实施中,明确要求由各级农广校主体承担实施。尤其是2006年开始实施省农民培训工程以来,各级农广校切实加强农民科技培训职能的发挥,成绩显著,政府肯定、群众满意,同时巩固了办学阵地、提高自身能力。随着农民培训工作的深入,近年来,已有仪征、张家港、盱眙、溧阳、亭湖等不少县(市、区)由编制部门批复成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或农广分校,进一步健全机构,壮大阵地。

二、争取政府重视,更新设施装备

积极争取支持加强现代教育培训设施和手段建设。新沂、灌云、淮阴、铜山、滨海等地方政府在城市发展规划中重视农广校建设,划拨闲置的职业技校资源归农广校使用或筹措资金建设高标准校舍,解决这些县级分校在城市发展中缺乏办学阵地的问题。一大批县级校结合培训项目和涉农中专补贴资金普遍进行校舍出新、更新附属设施,更换电脑,添置数码摄录器材,建设多媒体教室等,完善教学手段。2010年省校积极争取省级财政支持,为45个县级农广校配发配备有投影仪、音响、电脑等设备的农民科技培训直通车;2011—2012年,又争取在农业部科技直通车项目中安排10多个县级分校或农民教育培训中心配备交通车辆,为基层创造良好工作条件。

三、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基地建设

在农民教育培训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地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需要,依托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等建设配备各类农民教育培训基地,逐步形成“村组有田间学校、乡镇有实践基地、县级有示范园区”的格局。丰县等部分县级分校筹措资金建设集课堂教学、生产实践、示范展示和种苗供应为一体的多功能农民教育培训基地。2010年末,省级农业主管部门下发《江苏省农民培训基地认定办法》,明确基地建设条件和职责等。

四、拓宽办学模式,强化师资队伍

从2006年开始,全省各地在农业教育与科研院所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中选聘专家、教授组建省、市、县三级农民培训讲师团,同时吸收聘请一定数量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乡土人才、农民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当地讲师团成员,既解决了农民培训讲师紧缺的现实,又丰富了农广校兼职教师队伍。每年开展省、市、县三级优秀讲师评选和教学能手讲课比赛,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在2012年12月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能手大赛上,江苏省有两位参赛的县级农广校教师获得教学能手大赛一等奖,占到一等奖人数的五分之一。在全省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程中,讲师团成员和优秀教师被优先安排知识更新,优先安排高层次进修培训。2011—2012年,省级农广校启动农广校人才境外培训计划,共组织选派40名市、县级分校校长和业务骨干赴美国、澳大利亚参加21天境外研修,学习发达国家农村远程教育与农民教育培训的先进理念与做法,开阔眼界、借鉴经验。

五、搭建教研平台,优化教学资源

2006年由省校具体组织专家编写了一套41种书目的《江苏省农民培训工程系列教材》,系列教材内容新颖、涉及面广,由省政府分管省长亲自作序,获得2009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普奖项。2011年,根据农民教育培训需求的变化,省校组织进行新编一套65种书目的《江苏省农民培训工程系列教材》。近年来,省农广校积极承担省委组织部农村党员远程办教学课件制作任务,组织省内知名专家制作了40多个时长50多小时的农业技术多媒体课件。为推进全省农民教育培训教学资源建设,鼓励地方编写和制作符合当地农民培训需要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地方教材和培训课件,从2009年开始,争取省级财政每年安排资金进行全省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和多媒体课件评比与开发补助,4年共下达补助资金559万元,累计评选出农广校优秀课件444个、优秀教材203种,有力地丰富了全省农广校教材媒体资源库。据统计,全省共有培训教材400多种,各类多媒体课件1200多个。在2012年12月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课件大赛上,省校推荐参选的教学课件获得1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奖项全国第一,成绩显著。2011年省校组织体系共同实施的“江苏省农民培训机制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荣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六、创新涉农教育,彰显办学特色

“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各地农广校面对招生严峻局面,通过工学结合、半农半读的办学形式,抢抓机遇,用足、用好现有强农重教的涉农政策,特别是中职和涉农专业的支持政策,稳步发展农广校学历教育,通过下沉办学重心,大力开展自主招生和联合办学,共招生37000多人,毕业近21000人,为农村基层输送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一是在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上,突出“农”字,围绕行业办学,准确定位,把握特色,充分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二是学历层次定位于中专教育,紧紧把握国家当前对中职教育的支持政策,抓住机会,扩大生源,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三是要体现农广校办学特色,贴近农民,方便农民,下沉办学重心,实施半农半读的学习形式,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职业农民、专业农民;四是多方位管理,根据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省校依据农业部下发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管理办法》,结合江苏省实际及时制定、修订的农广校《教学管理办法》、《教学班管理细则》、《学籍管理办法》、《学科建设意见》和《国家助学金及免学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成立学科教研组,抓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质量监控,做到学计划、材、统一考试考核。组织开展教学能手评比与表彰,通过完善制度和管理促进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七、联动联合鉴定,培育持证农民

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开发工作是提高农业劳动者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江苏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与涉农中专教育和农民培训有机结合,大力开展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一是上下联动,增强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开发能力。强化省校鉴定站人员配备和条件建设,建立市级工作站,健全培训鉴定工作体系。加强考评员队伍建设,到目前为止全省农广校系统共有745名考评员,有9人获得国家督导员证书,一支覆盖全省种、养、加等行业考评、督导员队伍已初步建成。二是规范管理,提高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质量。实行统一大纲、材、统一培训课时、统一考试时间,保证质量。严把鉴定审核关,学员按照报考等级条件,填报相应考核鉴定等级,培训单位把好初审关,县级主管部门把好复审关,市级工作站把好资格认定关;严把考试关,考试、考评和鉴定严格遵守农业部制定的有关规定,考出学员的真实水平。三是左右联动,加强合作盘活师资考培分离。充分利用省市科研技术力量,各县区校师资特色优势,在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时邀请作为培训教师,在鉴定时聘请有资质的作为考评员,让体系发挥联动作用,每次考评都有一支由省市校督导员,县区校考评员组成的考评队伍进行职业技能考核。“十一五”以来共培训鉴定蔬菜园艺工、农产品经纪人等32个工种近12万人,获证人数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初步培养了一批现代蓝领职业农民。在2011年农业部开展的鉴定站质量评估活动中,江苏省农广校鉴定站工作获得农业部检查组的肯定,2012年11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被评为“示范职业技能鉴定所(站)”。

中专教学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1、教学观念滞后。对在等财经学校的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强是他们与财经类高校学生竞争的主要优势,也是他们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然而,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仍影响着职业中专教育,这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课时安排,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表现的很明显。尽管职业中专学校会计教师已认识到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并且已经加大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但学生的素质逐年下降,,致使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存在较大的难度。

2、教学环节重理论轻实践。会计是一个发展变化快的学科,会计制度不断修改和添加,使得某些教师的实践经验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有些教师常年从事会计的理论教学工作,实践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还有些教师缺少从业经验,刚出校门就走上了讲台。由于他们缺乏操作真实经济活动的经历,使得教师在实践课的教学上缺少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而教辅书的枯燥,缺少实例的辅证,也使教师难以从中获得足够的资料。

3、师资水平跟不上。从目前财会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缺乏有实践经验的年轻教师的现象,而大多数中等财经学校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无法很好地保证中等财经学校《财务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

二、构建财会学校《财务会计》完善的教学体系

1、更新观念,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设计,突出实践能力。一方面,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重视和支持实践性教学改革。坚持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尽量增加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比重(理论4:实践6),更新实践内容,重组实践课程,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比重,实践单独设课,增开实践选修课程。同时加大实践经费和实践教学设备投入,进一步完善校内外实践基地,保证学生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要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财务会计人才,其核心工程就是要设计出适合中专学生实际情况的《财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降低理论难度,增强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建立会计资料库和会计模拟实验室,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

(1)建立《财务会计》资料库并完善会计模拟实验室,定期进行财务会计实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第一、教师通过定期的实践活动收集教学资料;第二、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自己设计教学资料;第三、直接从相关企业取得资料,并且结合理论动手操作,使学生通过模拟一系列真实的会计工作,深刻理解并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对会计工作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避免了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脱节,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个人智能和业务工作潜力,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中的各种方法。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授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同时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用会计教学软件将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过程演示出来,与教师的讲授相配合,使学生全面掌握会计核算程序。

3、培养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为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学校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实践指导教师的理论进修和对专业理论课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力度,使教师首先掌握财务管理软件的操作及应用,并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实现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从而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同时,学校应积极招聘有经验的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增强会计专业教师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