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现状
区别于学年制,学分制的修业年限具有伸缩性、学习内容具有自主选择性。随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尝试实施弹性学分制。我国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面推行学分制,这十几年中,我国在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实施状况如何?有哪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本研究所关注的。
一、问卷设计
本研究问卷的编制参考了吴运兰在《中国高校学分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的自编问卷。问卷共印制210份发往全国8所高校(包括985院校、211院校及普通本科院校),回收问卷195份,问卷回收率92.9%。问卷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目的是避免问题分布过于分散,不便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了防止封闭式问卷设计限制被调查者的思维,在调查问卷的最后设计一道开放式问题。
二、高校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情况的调查结果
1.教学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情况的调查
从表1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管理人员中,从未参加过培训的占28.4%,有33.2%的教学管理人员每年参加培训1—2天,18.3%的教学管理人员每年培训3—4天,每年培训1周或以上的共占20.1%。
2.教学管理人员业余时间学习学分制管理知识情况的调查
结果显示,教学管理人员中,20.4%“偶尔”进行学分制管理知识和技能学习,50.2%工作中“遇到问题进行针对性学习”,8.3%的管理人员表示会“参加业余培训”,有6.6%的教学管理人员从未进行学分制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3.对教学管理人员在学分制工作中难点的调查
在针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开放式问题“您觉得目前工作中的难点是什么”的回答中,有56.4%的管理人员指出,最大难点在于“学分制的相关制度不健全”,12.7%的管理人员表示需“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管理理念”.
4.教师对弹性学分制下教学管理问题意见的调查
表4是被调查的高校教师对开放式问题“在你看来,目前本校教学管理中最大问题是什么”回答的统计。44.9%的教师回答是“课程安排不合理”,在这一方面,教师的主要意见包括:排课时间冲突,选修课和必修课时间有重合;一周中课程分布过于集中;实践课太少,理论课太多,专业课太少等等。35.8%教师认为学分制下“教学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
三、高校学分制下教学管理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学管理在高校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教学管理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现象的一个明显体现就是高校扩招后教学管理人员人数和学生人数的变化。扩招后学生人数是原来2倍及以上的高校占61.9%,但教学管理人员数量是原来2倍及以上的高校只占12%。
四、完善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对策
(一)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对学分制的认识
学分制的实施效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首先,教学管理人员应该明确实施学分制的重要性,不能因为学分制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难度而产生抵触情绪。其次,学分制的实施对网络技术的要求较高,因此,负责选课系统的管理人员要参加专业培训,加强对选课系统的管理。
(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选课环节是学分制的核心环节,也是最为复杂的步骤,即使是在重点高校,也存在教学资源紧张和管理体制落后的制约。因此,高校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赋予学生自由选课的权利。
1.建立网上选课系统
学校应自行开发或者购买专业的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确保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正常选课。
2.增加课程资源
教务部门应制定相应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开设新课程,只有提供大量可选择的选修课,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3.编制选修课简介手册
通过阅读手册,学生能提前对选修课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选课的时候更有针对性,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4.编制教师简介手册
手册中对每位任课教师的姓名、教学特长等相关资料进行介绍,使学生在选择任课教师时避免盲目性,做到心中有数。
五、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出了现阶段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教学管理人员数量不足,职业素养有待提升,与学分制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够全面,工作职责、操作流程的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和质性分析的方法,从两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弹性学分制实施的对策:通过讲座、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对学分制的认识;通过建立网上选课系统、增加课程资源、编制选修课简介手册和教师简介手册等形式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作者:李思琪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运兰.中国高校学分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学位论文[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1.教学与制度的单一化、粗暴化
大学的教学和大学的教学管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活动的通过教学管理制度来开展,保证教学活动的秩序,而不是相反。正是由于这种性质,决定了教学管理活动与教学活动互为依存;教学管理的改革必须为教学改革服务。教学管理为教学活动制定规章,指引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反馈教学管理,通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教学管理的改革必须为教学改革服务。谁在实践中坚持了这一条,谁就是遵循了教育规律,并大大提高了在实践中达到目标、获取成功的可能性。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往往侧重一个方面,常常将两者割裂开,探讨教学活动或教学改革时,忽视对配套管理措施的研究,或者相反,只关心管理的理念和技术,却忽视这些理念和技术如何为教学活动服务。教学管理活动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具有强大的推动力。这些作用的产生无疑是与过去或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高校教学管理无疑是要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教学管理制度要保证制度的设计能够使得高校教师真正将精力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回归教学者角色,解决高校教师培训管理制度,依托学校教学资源,结合国外高校的经验,对教师进行职业化培训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错位
自主学习是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提,是大学教学自由在学习上的表现;过强的控制则是个性化发展和教学自由的大敌,目前国内各个高校实行的教学管理制度比较僵化,不能够保障教学秩序的顺利展开,耗费了教师的大量精力,降低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爱好,催生了部分学生的逃课现象,没有很好地关心教师的个人情况。很多高校存在学生转专业困难,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只能痛苦、无奈地学习,这样的学习就很难称得上是“智慧”的学习、“创造性”的学习。选修课在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下往往局限很大,选修课课程种类不多,课程授课水平低;在课堂管理制度方面,特别是一些理工科大学,往往僵化,对学生管理得过死,缺乏活性,只追求表面的到课率,强逼学生进入教室,而忽视上课质量。而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由于刚进入教学岗位,教学经验不是很丰富,上课沉迷于PPT,讲课缺乏互动性,生搬硬套,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教师带有很浓重的当地口音,使得一些外地学生听不懂,上课流于形式。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人的发展是第一要素,同样,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也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个以人为本要以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为本,解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存在不一致问题,通过制度的设计,培训的展开,以及以老带新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解决的问题。
3.教学师资力量
教师代表了高校的教学水平,教师水平的高低,教师。的综合素质往往直接影响了学生受教育和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在教学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教师的质量,高薪聘请人才,教师的学历一般都是博士,这些举措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水平,然而部分高校教学管理者缺乏专业的教学管理知识,对教学计划,教师的上课时间以及专业课的课程知识计划不周密,浪费大量的时间,耗费了人力,影响了整个教学管理团队的效率。还有一些教师由于个人原因,利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漏洞,私自在其他学校任教,私自接受校外的项目,一些课程甚至找自己的硕士生代课,分散了教学事业心,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声誉,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面对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以人为本,建设人性化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人为发展的动力,而制度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也要以人为本,以学生、教师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既要规范个体行为,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又要强化群体的价值观念;既是全体师生员工行为方式的原则和规范,又是保障大学文化按照正确方向发展的有效手段。首先要将管理转变为服务,对大学教师的管理要求体现服务理念。大学教师是一个知识层次较高的特殊群体,其特殊性表现在:他们的层次较高,对尊重、信任、自我实现等需求强烈。同时大学教师具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既是教学管理的客体,又是学生的管理者,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在教学管理制度中体现为教师服务的理念,尊重、信任他们,创造一个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工作环境。其次,对大学生的管理要求体现服务理念。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只是把学生当作学习受教育的一方,对学生的定位过于僵化,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的教学和管理完全由学校说了算,学生在专业的选择,课程的爱好上面都被束缚,学习主动性不高,逃课旷课现象增多,因此,以人为本,建设人性化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要征询学生的意见,将学生的意见纳入到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中。真正做到教有所乐,学有所思,教学融洽,自主发挥的教学,教学管理更应人性化,因此,要树立学生是接受管理服务的主体、服务学生是大学教学管理的出发点的思想。
2.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服务理念
传统的教学管理,主要侧重于秩序的规范,行政往往凌驾于学术之上,干扰正常的学术行为。这种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增加了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概率,使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弱化自我极不利创造力的培养。因此高校的教学管理要及时转变观念,由行政命令型向服务型转变,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新管理理念。专科课程的设置,教学的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等大学的教学和管理不能由学校单方面说了算,而是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本,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意愿。因此,要将学生作为服务的主体、服务学生是大学教学管理的出发点的思想。
3.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论文关键词]人本理念 高等教育 教学管理
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怎样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前途。以人为本,充分重视人的因素,激发人的潜能是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径。高校的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的互动进行的一项特殊活动。高校教学管理要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达到管理的良好状态,就必须要转变教学管理的理念,强调以人为本,要注重对老师、学生、教学资源的人本化管理,注重人际关系及影响,特别强调情感的作用。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应充分激励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价值,并正确运用评价的作用。要转变以往以人为工具的观念,致力于激发人的潜能,加大对师生的人力资本投入。
一、构建人本理念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
人是学校管理最重要的对象,学校管理需要解决两大课题,即对教师的管理和对学生的管理。高校教学管理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人,所采用的一切手段和方法都必须围绕人的因素开展,这就要求我们管理者首先要认清学校管理的特殊性。构建人本理念为核心的管理制度,管理者必须在管理活动中确立以调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以管理效率的最大化为目标。管理制度应该为师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以使师生在这种保障下得到个人的最优化发展。首先,要确立教师的定位,明确教师的职责。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应充分维护老师的根本利益,即以教师为本。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的职业特点,对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以及对教学程序的组织和安排上。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事实证明,如果整个学习过程都由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我控制,实际效果较差。而由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和组织安排,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较好的一种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整个过程的组织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原动力,领导和推动着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过程的发展。其次,教学管理工作要关注现实问题,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重点。要为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构建新型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适应新经济对人才的新要求以及人才结构的新变化。
二、基于人本理念,关注教师需要
了解和重视教师不同阶段的需要,不仅要充分关注教师在物质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并尊重教师的精神需求。实际上,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在需要是人格尊重、专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管理者应给教师的成长创造并提供最优条件,满足教师的基本需要,给予充分及时的关心,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从而使教师激发出自我实现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去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然而在现阶段的教学管理中,我们仍然过分地依赖于量化管理,过分依赖于指标评价,如有的学校在实行学生评教时,所采用的方法过于机械,导致对教师的评价出现较大偏差,用这种有失公平的评价结果与老师的薪水和职称评定挂钩是极不负责任的。这样的管理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对教师的主动性发挥造成不利屏障,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总体发展。而事实上,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相比,教师更渴望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应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个人潜能。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时应注意下面三个方面:第一,制定管理制度应换位思考。学校管理者在传达任务时,要注意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换位思考,注重教学任务的合理分配,重视教师的心理需要,创造愉悦的工作氛围,使教师认可并乐于接受任务。第二,制定管理制度应充分体现尊重与信任。对教师的充分尊重和信任对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坦诚相待,彼此真诚交流,亲近融合,给教师充分信任,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第三,制定管理制度应满足教师的成就需要。要善于搭台子、铺路子,使每位教师都有展示的舞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
三、塑造和谐发展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思考和创造能力
在高校中塑造一种团结、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对促进学校管理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并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观点,沟通情感,从而做到共同发展和教学相长。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做到对每一个学生平等、宽容、尊重。学生之间应做到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互相尊重、共同成长。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很长的,在这几年的时间里,要使心理上得到归宿感、安全感,就需要与同学建立一种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学校的教职工之间同样要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教书育人的使命和要求。现代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高校良好的文化氛围内更好的全面发展。我们要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从校园环境入手营造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氛围,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在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中,鼓励学生自由思考,不断探索,增强自信心和活力并勇于尝试。高校教学管理应特别重视情感作用的发挥,不断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要使学生从喜爱老师转化为乐于接纳教学内容。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关心是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打开学生心扉的心灵密码。管理者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生活,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对课程及专业的自由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转贴于
四、以人为本,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以人为本,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充分挖掘教学管理人员的创造力,是促进高校教学管理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关键。高校应充分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推行“教学管理人员准入资格”,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从而保证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推行以“教学管理人员准入资格”为基础的聘用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对行业从业人员制定的职业准入制度,是在职业的专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要求各种从业人员必须经过系统严格的培训,从而获得胜任工作所需要的特殊知识和技能,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以获得从业资格的一种职业管理制度。这样有利于从教学管理人员培养源头上把好关,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理论素养。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管理制度;问题及对策
培养人才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任务。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也要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一重要任务来展开。而当前正确看待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制度中的问题以及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法就成了首要任务。
一、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制度中主要包含四个方面: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课程管理制度以及教学设施管理制度。因此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就主要从以上四个方面展开。1.教师管理制度严重损害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就成了提高课堂效率,健全和完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重中之重。在当前,大部分高校对于教师教学积极性的调动明显力量不足,相应的教师在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动力也就不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方法以及教师职称评定方面。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是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教师收入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教学的工作量是指凡进入课程表的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且每节按规定课时(40-45分钟)授课,教师实际每上一节课,计算一课时工作量。因此教师的课时量的多少就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以这种方法计算教师收入,教师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授课周数越多,每周的实数越多,收入也就越多,但也会因此导致给学校压缩教学实数,调整课程结构造成很多的困难。学校的课程弹性少,不能够及时融入跟随社会变化产生的一些新课程,课程对于学生的选择性也会变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也会对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阻碍。高等学校教师职称的评定也是关系到教师自身利益的一个方面。一般的职称评定,主要包括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两个方面。教学评定的硬性指标是课时量,其中虽然对教学质量也有相应的要求,但高校对于教学质量评价方面的制度并不健全。因此教师就会把大部分精力用在科研方面,而对于怎样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反而不会投入大量的精力。2.课程管理过于微观。课程管理在广义上讲包括课程产生过程和课程实施两个方面,而在狭义上讲主要是课程产生过程方面,也就是课程的编制。由于高等学校课程管理的自主性不大,也就导致了课程编制缺乏弹性,不利于学生自主性和主体性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制定课程主要是根据国家对高等学校公共课程设置标准来安排的。在国家的总体安排下,高等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来确定学生的培养方案。国家对课程进行全面、具体的规定,其中有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大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公共计算机课程,还有专业课的种类以及课程时数。只有部分专业课程由学校自行开设。这就导致我国高等学校课程开设的较为单一。3.教学设施管理无法为教学管理提供充分的条件。高等学校对教学设施的管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包括教室的管理、物资的管理、实验器材以及实验材料的管理、图书馆资源的管理等。管理方式也主要有两种:一是学校全部负责对各种资源的管理与分配;二是学校负责一部分,另一部分实行社会承包制。但是不管是哪种管理方式,在学校教室资源、实验室资源以及学校的财务制度都是由学校自身来管理的。目前我国的这种管理方式出发点都是便于学校的管理,而对于人才的培养方面是不涉及的。高等学校的管理,大多是从自身发展和便于管理等方面出发的,但是在其中忽略了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问题,对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考虑的也并不全面。首先,在高校建设中,大教室的数量明显多于小教室。这样有利于学校上课方面的安排,但却对学生造成了诸多不便。而且教室的桌椅一般都是固定化的,也不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其次,在校园环境中也是更多地考虑学校整体的环境,而并没有考虑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适合学习交流的环境。最后,在学校的图书馆中,实行的也是正常的工作时间制度,这样就不能满足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学习的需求,使学生的活动受到了限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 认同度
高职院校的任务是培养既有较高的文化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虽然高职生不乏高素质人才,但大多数高职生整体素质与本科生还是有差异的,教育管理难度相对于本科类普通高校学生要大许多。可以说,学校在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紧紧抓住学生教育管理不松懈,以确保学校安全稳定的过程。高职院校只要始终把教育管理放在首要位置上,也就掌握了高职院校的特点和规律,把握住了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所考察的重点也与此紧密相关。
一、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十六号文来指导高职院校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具体到各行各业甚至个人的发展也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也不例外,在于如何看待,如何学习,如何应用。科学发展观对一所学校的领导班子队伍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基本建设、制度和内涵质量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服务水平等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否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已成为体现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和能力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开阔视野、转变思维、更新观念,加强高职教育理论研究和探索
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只有二三十年时间,其教育管理的理论成果谈不上有多丰富。这样做有三个益处:一可掌握新的高职教育管理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二可促进自己对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三可提高自身教育管理水平并使学校的管理不断上层次。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把握新特点、新规律,抓住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迎接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和挑战,实现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追赶式前进。
三、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作用,构建和谐稳定校园
当前的高校大学生已不同于十几二十几年前的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敢想敢闯、行为独立,富有朝气,但缺乏吃苦精神,兼具叛逆个性。应看到高校中个别学生无视校规校纪、不服从管理的现象还是有的,此类现象有损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权威。学校的班主任、辅导员、院系书记等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发挥作用做好学生工作,只有把学生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做好了,学校才能专心致志搞教学、科研、建设和发展,和谐校园的建设,正常师生人际关系的形成才有基础和保障。
四、完善功能和配套设施,改善办学条件,营造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校园环境
学校的办学条件后勤保障服务对学生的印象和感受至关重要。但管理运作上却又要求学生能遵守学校规定,这就有一个要求与实际情况相冲突的问题,对此学生应理解、宽容,积极支持、配合学校。只要是为学生好,为学校能健康顺利地发展,适当的奉献和付出是必要和值得的。可以在学校与学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坚持原则与灵活处理相结合。这种基于为学生着想的关心对学生来说,是从内心激发其热爱学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五、加强制度和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教学管理需求
高职院校建设时间不长,在制度和内涵建设上会有一些差距,再加上建立起的制度与实际情况相比较还会有滞后的现象。为此,学校的制度建设要有前瞻性和科学性,要不断与时俱进,大胆变革一些不合适的制度和规定。加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理论研究和探索,制定相对科学合理合法的规章制度,以供学校管理教育之所用。
其中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最能体现出一所学校的整体实力和水平,是对学校各方面的综合检验。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好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难以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也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其毕业生就业则缺乏足够的竞争力,用人单位难以满意。学校的社会评价、社会声誉、社会认同度、知名度将难以提高,进而学校今后的招生和就业工作也就成了问题,可以说人才培养质量是事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的大事。
而办学条件是学校所有条件中最基本的条件,只有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保证教学科研实践有优秀教师团队作支撑,保证有完善的配套设施作保障,教师、学生才可以工作、学习生活无忧,才能充分实现人文环境和谐统一,形成大学应有的文化气息。大学文化与办学条件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一定情况下相互促进、互相制约,良好的办学条件可优化大学文化并促进大学文化的快速成长,而优秀的大学文化反过来也推动办学条件较好较快发展。
六、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注重强化师生的精神力量,培养大学精神,塑造师生真善美心灵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有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就会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是管长远的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东西,它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如果一所学校不注重大学精神的培养和确立,她就很难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风格和底蕴。常见的大学文化表现形式主要是讲座、学术报告、专题研讨会(学术研讨会)、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校园文化的氛围不在于开展活动的数量多少,而取决于质量的优劣乃至专家学者的影响。
开展校园文化的举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和塑造学生价值观和完美健全的人格;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意识教育,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社会、工作、家庭责任,以及致力于崇高使命的意识;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危机意识教育,改变部分高职生缺乏进取精神,沉于享乐的现状;加强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塑造,促其积极向上,追求和实现人生价值;开展专业学术、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体育、美术等方面的教育培养锻炼,提高其涵养和人文素质;开展文明礼仪和为人处事的培养教育,补足社会生活知识,增强涉世本领;加强法制和纪律的教育,改变多数高职生法纪观念淡薄,难管的现状;突出以荣辱观为核心的道德观教育,提升师生整体文明素质。
这其中核心价值把握了校园文化总体和全局,其内涵和外延几乎包含各方面,其余各方面又是具体的有所侧重的。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学习、教育、管理、培训使之走前列,不断繁荣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七、树立人本思想,把握规律,解决好利益关系调整问题
大学生对学校的教育管理的认同度还取决于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要根据高校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发展规律,从根本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内驱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成长进步。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包括情感认同、价值观、价值取向、利益及目标认同。
情感认同取决于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牢固树立人本思想,老师要把学生当亲人看待和关心爱护,会使大学生心存感激,从而认同老师、学校的教育和管理。
价值观和价值取向认同高职学生都有一定的成熟度,会从一定层次和角度来思考问题。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或基本形成,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他们渴望自我实现,并为之奋斗。身为老师要在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对其加强教育引导,因为这对在校期间的大学生求知学习和立身做人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纪平、原广华、吉意斌.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内涵辨析与思考[J].太原大学学报,2010(3):97-100.
[2]罗鹂.论辅导员专业化及其推进策略,汕头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