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司危机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国内外企业危机管理研究的现状
8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罗伯特?希斯出版《危机管理理论》一书,关于危机管理提出了风险评估、危机预警和避免、危机应对计划等理论,有力的指导了企业的危机管理,同时有进一步向前推动了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21 世纪,危机管理学有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基本理论逐渐完善,危机管理学已经作为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在学术界与企业界被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并培养大批专业人才,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企业壮大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相对较晚,企业危机管理研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呈现一定的滞后性。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学者开始了专门的企业危机管理研究。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研究最早始于两个课题,一个是企业管理失误成因年分析与企业滑坡对策研究;一个是企业危机的预警原理与方法。在通过大量的实证考察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科学的归纳和总结了我国企业管理中常出现的几种错误思维,和这些思维导致的企业管理行为失误,并提出了预警和纠正措施。当前国内外关于危机管理的研究中基本上将研究范围定格在危机发生的内外部环境、危机出现的周期规律,扩散的模式以及预警机制等内容,此外对于危机处理中高层领导所发挥的作用也广泛涉及。
2 企业危机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企业危机事件在一些大型企业中爆发的频率较高。危机爆发后大多都引起媒体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但是,从媒体报道来看,矛头大多都指向事件本身和造成的损失,很少对背后的原因进行理性的分析。本文认为之所以爆发危机,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种。
(1)企业内外部监督失效。内部监督是企业预防各种问题出现的第一道关卡。监事会、董事会、股东大会等组织都有内部监督的责任和功能,这是这些的组织和监督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才造成一些问题和隐患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从而最终造成了企业危机的爆发。例如监事会的监督失效现象。我国一些大型企业普遍采用单层董事会制度进行公司治理,监事会与董事会在地位上虽然平行,但是它的实际监督权并不充分,它对公司的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根本无法与董事会相提并论,他们对董事会成员或高级经理人员没有任免权,也不能参与和否决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决策,这就极易造成董事会一意孤行,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董事会中内部"人控"机制长期存在。企业是以制度和章程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理应在制度的规范下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和科学决策。但是在当前的企业运营中"人控"因素要远远大于制度对企业的影响。
当企业危机爆发之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在危机管理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制度和程序的规范下,内部利害相关者才能得以妥善处理。公司应成立危机专案小组,具体实施外部利害相关者治理,通过内外结合的治理模式缓解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冲击,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实施。
(1)优化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公司内部结构的不完善是导致危机产生的根源,例如各种组织监督功能的失效。为此首先应当优化董事会结构。在董事会人员构成中引入外聘独立董事。当前在我国企业中,公司董事身兼数职的现象大量存在,甚至出现自己监督自己的不合理局面。监督和制约机制大受影响,优化董事会结构势在必行,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公司内部两个完全不同功能的职位,尤其是对于大型上市公司而言,二者职能必须完全分开,进行清晰的功能定位。权力不能过于集中,否则容易造成监管失效和董事长在公司管理中的主观随意性较大的现象。最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应当是董事长与总经理能够相互制衡,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关键词:企业危机处理;财务管理;乳业公司;模式探究
近年来有关乳制品质量不过关的问题被媒体屡屡暴光,国内乳业公司普遍陷入了市场保卫战的泥淖之中。面对这样的危机,则需要包括财务部门在内的所有职能部门一同于与应对。
那么如何理解企业的危机处理呢。笔者认为,危机处理强调应对市场风险的策略实施,而这就关乎财务管理在整体策略实施中的功能定位。根据完达山乳业的经验,危机处理在于强化全面质量管理和重塑企业市场形象。由此,这就为财务管理的支持工作提供了切入点。
1 公司危机处理的着眼点分析
国内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不信任,集中反映在产品质量上。因此,包括完达山在内知名企业品牌仍需要在全面质量管理和品牌塑造上下工夫。
1.1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包含着两个要件,即全流程的质量管理和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对于前者而言,首先需要对原料奶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然后在生产和销售环节都须强化质量管理。而全员参与则基本成为乳业公司生产经营的常态,但在危机处理中还需在企业文化中给予强调。
1.2 产品品牌重塑
解读产品品牌的重塑活动,其实则在于重新树立消费者的购买信心。惟有使消费者的消费信息得以恢复,才可能在产品营销领域有所作为。为此,包括完达山在内的乳业公司一般采取广告宣传,以及一系列的厂家直销手段来完成品牌重塑工作。实践表明,上述两个方面的措施都将消耗企业的大量资金,从而成为了财务管理的重要对象。
通过对危机处理着眼点的分析,就使财务管理的模式构建寻找到了有效的路径指向。
2 分析基础上的财务管理模式定位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财务管理模式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2.1 资金统筹方面
乳业公司所面对的危机存在着发生概率小、影响范围大的特点,这就对财务管理中的资金统筹带来了难点。难点主要涉及到,应对危机的基金数量的确定问题。不可知晓,一定数量的基金存留必将销减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供给;而若危机产生,应对危机的基金数量又将因事态的严重性而发生变动。因此,在资金统筹方面的模式定位,应聚焦于公司资金的动员效率上。
2.2 资金预算方面
根据前面对危机应对的分析可知,乳业公司需要分别在全面质量管理和重塑产品品牌这两个战线作战。这也就意味着,在资金投放上需要合理确立两个领域的需求数量。然而对于重塑产品品牌领域,则较难做出合理的资金需求判断,毕竟乳业公司自身还受到其它同类公司市场状况的影响。可见,这里的模式定位就在于建立起可控的资金预算机制。
2.3 资金配置方面
资金配置体现为基金的实际投放,而这也是防止专项资金漏损的重要环节。实践表明,资金在这里可能出现漏损的原因在于,人为的资金使用问题。对此,便需要将严格的财务监管机制引入到该模式之中。
3 定位驱动下的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财务管理的支持模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3.1 针对常规方面的模式
常规方面也就是乳业公司在业务开展中的程序性方面,具体体现在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领域。针对这一方面的内控,应适应公司经营战略的内在要求。从目前现状来看,与完达山乳制品趋同的其它厂家的产品,已对本公司市场产生了直接挑战,因其产品的可替代性使得市场维护压力日益增大。因此,常规方面的定位应聚焦于生产研发领域。
3.2 针对重点方面的模式
针对乳制品质量的负面报道不时出现在国内各大媒体,这使得完达山乳业公司需要先期建立起原材料质量管控机制。配合这一机制的建立,则需要财务部门在资金预算和配置上给予保证。此时就使财务内控面临着,如何统筹公司资金使用的问题。因此,该方面的定位应聚焦于支撑上游奶源质量管控上。
3.3 针对难点方面的模式
这里的难点并不是因资金风险所导致的财务危机,而是我国乳业品牌效应整体下滑后的市场危机。如何建立起差异化的市场品牌效应,关于这一点除了上文所提到的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外,还需要在公共关系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有所作为。可见,针对危机方面的定位也就体现为,资金在预算、配置上的具体流向了。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4 小结
本文根据完达山乳业的经验,危机处理在于强化全面质量管理和重塑企业市场形象。
参考文献
[1] 丁勇.浅谈微利时代企业的经营战略[J]. 中国商贸,2012(4)P:38.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员工关系;管理思路
前言
金融危机会给市场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使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巨大的困难。而这一背景下,企业不仅需要面对重要的经营生存问题,同时也需要注重企业员工管理的有效管理。一些企业由于经营效益受损,会选择从员工处减少成本,通过降薪、裁员等手段,降低企业支出,甚至一些企业出现经营者携款逃逸,导致员工工资无处可领的情况,导致企业员工关系十分不稳定。对此,企业还应提前准备应对措施,积极探索员工关系管理有效对策,共同渡过金融危机难关。
1 企业员工关系管理概述
员工关系是基于企业组织系统,所提出来的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劳资关系新概念。其在原有劳资关系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优化,提出了企业与员工、企业与供应商、员工彼此间的关系等,通常情况下,所研究的员工关系都为企业与员工之间关系。
而员工关系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和管理措施的落实,使员工对企业满意度得以提升,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的管理活动。员工关系具有复杂多变、经济性、法律性、平等性与不平等性、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特征。且其影响因素众多,无论是政治、经济、管理人员、制度还是企业文化,对员工关系都有一定的影响,这也使其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当前企业员工关系管理主要包括劳动关系管理、员工情绪管理、企业服务与支持、员工培训、沟通协调、企业文化等几个方面。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员工关系管理,需要尽可能的改善员工关系紧张状态,提高员工危机意识,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确保企业处于稳定状态,同时为日后发展储存一定的力量。
2 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员工关系管理面临的困境
2.1企业缺乏完善员工关系管理机制
员工关系管理的相关研究时间较短,企业在这一方面的管理工作上,仅仅限于绩效、薪酬方面的管理,并没有为员工关系管理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专门管理人员等。对于管理内容并未科学设置,在企业文化建设、沟通机制的构建、培训机制的构建等方面,缺乏详细的规定,甚至一些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员工关系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难以及时有效处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导致员工关系更加紧张。
2.2裁员减薪引发员工大量流失
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为了能够保留运营成本,平安渡过危机,通常会采取裁员减薪措施。首先,裁员措施是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常用的一种手段,例如飞利浦、雅虎等企业,在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时,都选择了采用这一措施。虽然裁员能够为企业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但同时也会影响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信任感。一些被裁掉的员工,会觉得企业将自己以往为其作出的贡献都否定掉了,从而对企业满意度大大降低。而一些并没有被裁掉的员工,也会终日惶惶不安,产生恐慌,并与其他员工关系敏感,难以投入到工作中,甚至主动离职。
其次,减薪措施也是企业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的一项常用措施。例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国宝钢、武钢等企业,都采用了这一措施予以减少人力资源成本。一些企业还通过减少福利、无薪休假等方式,降低人工成本。而这种统一降低薪酬总量的方式,大大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企业员工凝聚力明显降低,同时也导致很多员工选择主动离开企业,员工关系异常紧张。
2.3事业恐惧感引发员工关系紧张
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员工会不由自主的对未来事业产生恐惧感,不仅对正常工作造成了影响,同时也给员工关系管理造成了较大的困难。首先,金融危机下,企业必然会出现客户减少、订单减少的情况,员工作为企业中的一员,在企业经营情况日益恶化时,也会产生恐慌的情绪。其次,裁员减薪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严重影响了员工的正常工作,并使员工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对未来事业充满担忧,甚至出现消极怠工情况。最后,没有被裁员的员工,还将应对新的岗位、新的工作任务以及更大的工作压力,会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导致员工关系紧张。
3 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员工关系管理思路
3.1树立优质雇主品牌形象
雇主品牌,就是公司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定位,主要包含外在品牌和内在品牌两方面。前者主要是企业吸引优秀人才的能力,后者则是与现有员工构建的良好员工关系。通过优质雇主品牌形象的树立,不仅能够减少企业优秀人才流失,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在消费者心中保有较高地位,从而减少金融危机背景给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首先,企业应构建良好的员工沟通机制。遵循双向沟通的原则,要求管理层能够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员工进行沟通,了解员工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生存发展的建议及其自身担忧。并在制定裁员减薪计划前,先与员工进行交流,获得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企业应做到言行一致,承诺员工的事情应及时兑现。从而,使员工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形成良好员工关系,主动与企业共渡难关。
其次,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员工普遍接受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等,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员工凝聚力,构建良好员工关系。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员工存在严重恐慌感,并逐渐对企业产生不满,企业更应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改善这一情况。第一,企业应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注重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尤其是一些困难员工,应尽可能的避免将其裁员,提升员工忠诚度。同时,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使员工能够形成与企业文化相一致的价值观,切实投入到危机应对工作中,积极帮助企业良好应对金融危机。第二,企业应建设危机意识文化。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和员工都十分需要面对困境的信心。危机意识,就是企业和员工,具备一定的敏感度,能够做好抵御风险的准备和积极应对困难的能力。通过企业危机意识文化的构建,员工能够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在金融危机下,将自己与企业紧密相连,积极与企业共同应对困境,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第三,企业应建设责任文化,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使其能够在企业面临危难的情况下,注重维护企业的长期利益,积极配合企业各项措施,与企业共同渡过难关。
最后,企业应构建完善的员工培养机制。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生存压力加大,更应注重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提升,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价值,并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企业应找准员工培训重点,根据实际需求对员工进行培养。例如受冲击较小的企业,可以将培训重点放在技能提升方面,受冲击相对较大的企业,则应将培训重点放在员工转岗专业培训和新技能培训方面。同时,应采取有效的培训方法,并激发员工学习积极性,通过一定的精神或是物质奖励,使员工能够主动增强自身综合能力,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3.2加强与离职员工联系
企业员工关系管理,实质上也是对人的关系的维系,要想保持良好的员工关系,就应遵循人性化管理原则,与离职员工保持紧密的联系,维持良好关系。
首先,在被动离职的员工方面。我国针对员工权益的维护,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这一条例中要求,企业必须确保经济性裁员的程序严格规范,避免对社会造成过大影响,维护员工利益,并作出相应的补偿。对此,企业必须谨慎落实裁员工作,以免因裁员而造成严重的法律及社会后果。因而,在裁员前,企业必须要先向员工宣传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面临的生存威胁,并通过面谈等方式,收集员工在裁员方面的意见,使员工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并向主管部门征求意见,了解媒体的反应,并与之进行良好沟通。同时,裁员计划的制定应尽可能的公平客观,确保制定者明确了解企业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并对员工心理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和干预。裁员计划的制定可以考虑员工业绩、能力等多方面内容,从而确保计划的科学性。对于被裁的员工,企业应根据相应法律法规,给予其一定的经济补偿,并请专业机构对其进行再教育,从而提高其再就业能力。对于其心理状态,也应始终保持关注,及时进行沟通疏导,并将企业动态随时告知,承诺一旦企业平安渡过危机,将会对被动离职员工进行优先录取,从而消除员工对企业的不满,提升其安全感,减小裁员阻力。未被裁员的员工在看到企业对离职员工的关怀后,也能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的关爱,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工作,有效改善了企业员工关系。
其次,在主动离职的员工方面。员工可能会由于企业制度和薪酬降低而选择主动离开企业,针对这一部分员工,企业应加强与其之间的交流,表现出对员工的关怀,使员工能够主动坦言离职的真实原因,并获取员工对企业的相关建议。对于一些企业核心人员,HR在与其沟通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的满足员工需求,避免人才流失。例如在了解到员工对降薪措施不满后,HR应通过交流,使其了解到这一措施实属企业的无奈之举,并考虑对其暂缓降薪措施。若是员工坚持离职,企业也应尊重其选择,并建立回聘制度,建立离职员工关系管理信息系统,了解其动态信息,邀请其参与企业活动,构建良好员工关系,确保在企业渡过难关后能够使这些员工重回企业工作。例如麦肯锡咨询公司在员工关系管理中,将离职员工信息整理成“麦肯锡校友录”,将离职员工看成“毕业离校”。并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从而使这些员工成为了企业的投资者、客户、营销人员甚至宣传大使,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3.3以员工援助计划消除心理危机
员工援助计划(EAP)是通过各项手段,帮助员工解决心理问题,营造健康工作环境的重要福利与支持项目。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员工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心理危机,导致员工关系紧张。例如据相关数据表明,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有20%的中国员工感到工作压力巨大,员工心理健康问题损失占整个GDP的23.6%。对此,企业还需通过员工援助计划的开展,确保员工心理健康,避免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第一,企业需要请专门的心理专家,对员工心理情况进行评估,并建立相应的信息档案。通过问卷调查、面谈等方式,了解员工承受的心理压力情况以及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在这一过程中,要求调查、面谈人员,对员工心理情况进行严格保密,从而获得员工的信任感。
第二,应根据员工实际心理健康情况,制定相应的援助方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对员工心理状态进行动态跟踪调查,及时发现员工存在的心理问题,避免优秀员工因企业关怀不足而产生离职的想法。
第三,方案落实阶段,企业需要做好心理健康宣传工作,通过条幅、海报等方式,增强员工对金融危机的认识。同时,利用心理健康培训,给予员工心理咨询服务,并针对性予以指导。在这一阶段,员工除了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外,还会对未来个人发展产生迷茫。因而,企业也应为员工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使其对未来保持积极的态度。
第四,反馈阶段,EAP工作人员应对计划实施结果进行分析,了解这一计划对员工的实际影响及其对企业的影响,计算员工帮助计划投资回报率,从而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正,确保EAP对员工关系管理工作的支持效力。
4 结论
金融危机对企业及其员工都有较大的冲击,而员工不仅仅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支撑力量,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企业还需做好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员工关系管理工作,强化离职管理,树立良好雇主品牌形象,并落实ERP工作,构建良好员工关系,使员工对企业始终忠诚、信任,与企业共同渡过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韩兆洲,安康,孔丽娜.《劳动合同法》对企业成本影响的测算方法与实证研究――金融危机下的应急措施[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5965
[2]谢传会.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劳动关系管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6):7072
[3]童辉杰,刘轩.回顾与反思:金融危机给企业员工造成了什么影响[J].战略决策研究,2011,3(3):3744
[4]霍伟伟,罗瑾琏.领导行为与员工创新研究之横断历史元分析[J].科研管理,2011,7(7):113121
[5]董萍.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员工培训的方法研究[J].中国商贸,2011,7(34):139140
[6]赵曙明,王成城,杜鹏程.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管理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第七届(2011南京)企业跨国经营国际研讨会综述[J].经济管理,2011,8(8):186192
[7]萧B予.经济形势动荡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J].商业时代,2013,11(22):9798
[8]袁凌,李健,许丹.企业劳动关系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2,2(2):110115
政府主导“失灵”,非政府组织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过于单一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尽善尽美,所以需要非政府组织的力量给予辅助。非政府组织不依靠行政权利,而是依靠公信力,这与政府组织的最大不同就是非政府组织与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非政府组织也比政府灵活,并且具有创造性。因此非政府组对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组织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在如今的公共危机管理当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政府对公众的引导不足,我国公民和各界组织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参与没有积极性,不能积极配合政府在公共危机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遇到公共危机时,绝大多数人都很冷漠,尽管有部分人想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但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主体过分单一已经成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公众缺乏危机意识,对社会中存在的潜在危机没有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政府工作繁琐复杂,因此,长期以来政府都没有意识到公共危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利影响,缺乏对危机的预防措施。很多地方政府和公务人员对于社会危机存在侥幸心理,不懂得危机预防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他们不愿意在预防措施方面投入过多的金钱和精力。08年汶川地震以后,一些地方政府在惊慌中不知所措,这充分暴露出我们国家的政府缺乏危机意识。我们经常说“有备无患”,只有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和预防工作,才会在危机来临时临危不惧,否则势必会造成危机处理和判断能力的下降,危机管理工作也不可能会做好。此次汶川地震也给了公众一个很大的教训:公众的危机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国受几千年的封建皇权专制思想束缚,人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大,一旦发生危机,就会将注意力全部转移到政府的身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我国公民面对危机时的态度,这样的侥幸心理可能会导人力、财力的重大损失。
公共危机之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于形式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停留在表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稀缺。目前内地从事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从业人员经过专业、系统训练的很少,每百万人口从事心理学工作的人数仅为4. 6名;具体工作分配不到位,思想工作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功夫上,只关注形式,不注重最后的效果。比如将领导下发的文件拿回去以后挂个横幅就算完事,再也不管不问。上级的思想没办法传达到基层,公众得不到最新的消息;心理干预时间短暂。心理志愿者的工作时间非常短,志愿者对受灾后灾民心理辅导的激情会很快褪去。心理干预应该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心理干预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同点都是解决人的问题,在危机之后,应该同时给予公众有效的心理辅导和思想指导,使二者的合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更好更快地解决危机后人的心理和思想工作。
二、加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保证政府为主体的前提下,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多元化。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承担着主要责任,这不容置疑。但是政府要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提高决策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就要转变政府的态度,改变以往的高姿态,集思广益。公众是社会的基础,一旦发生危机,公众将直接受到最广泛的冲击,但是同样的,公众也具有最广泛的社会资源,有参与危机管理的能力。因此,要积极发挥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纽带作用。政府的管理需要公众的理解和配合,只有公众具有了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了,公众参与管理的结果才会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政府要积极给群众提供机会,扩大群众参与管理的渠道,使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发挥合力,加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 :建筑 工程 技术 分析
在现代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建筑工程各项具体工作内容的管理统称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随着建筑工程规模的逐步扩大、施工难度的日益提升,以及建筑物功能需求的互不完善,传统的施工工艺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建筑工程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了,只有适时的对其加以创新,才能有效保障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稳步提高和科学发展。
1、施工技术管理的基本理论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是以系统论观点、科学方法,对施工技术构成要素和活动, 进行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指挥、控制与调节。施工技术构成要素,是各项技术活动赖以进行的技术标准与规程、技术情报、技术装备、技术人才及技术责任等。
2、施工技术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通过技术管理,保证施工过程的正常进行,使施工技术不断进步,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逐步改变施工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面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2)有利于结合工程特点和实际施工条件, 选用先进合理适用的技术工种和施工方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根本上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3)有利于达到工程建设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的目标。
(4)有利于施工方案的优化和施工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施工效率,加快速度,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3、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任务与作用
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去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技术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技术工作的指标与决定,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符合技术规范、规程,符合技术规律的要求,以达到高质量地全面完成施工任务的目的。从而使技术与经济、质量与进度、生产与技术达到辨证的统一。
4、提升施工技术水平
要通过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组织技术学习、技术培训、技术交流,来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素质,从而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要发扬技术民主,鼓励技术革新、创造发明,开展全员TQC 活动,通过PDCA 循环,解决技术瓶预;要通过技术管理,探索、研究与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
⑴贯彻好各项技术管理制度。贯彻好各项技术管理制度是搞好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科学地组织企业各项技术工作的保证。这些技术管理制度主要有:一是施工图的熟悉、阅读和会审制度;二是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场地总平面图;三是施工图技术交底制度;四是工程技术变更联系单管理制度;五是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六是材料及半成品试验、检验制度;七是隐蔽工程的检查和验收制度;八是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制度;九是工程结构检查、验收与竣工验收制度;十是工程技术档案与竣工图管理制度。
⑵坚持抓好技术管理工作。技术管理工作需持之以恒,因此,要不断地加强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和技术责任制,充分发挥好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才干和作用。这一工作的重点包括:一是依据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各项规范、规程、标准和规定,并针对企业特点,适时地制订、修订和贯彻落实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补充。严格做到技术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是建立定期检查技术管理制度,按建制开展施工项目的总结评比,达到肯定成绩,以再战的目的。三是采取行政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培养和提拔技术业务人员,充分调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积极性。
5、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
⑴建立管理体系,制订规章制度。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要使工程质量满足顾客需求,首先要从上至下建立和健全严密的技术管理体系,使工程从招投标开始至竣工验收各个阶段实施科学有效的技术管理才能确保工程项目质量。其次应制订规章制度,如技术管理办法、图纸会审制、技术交底制、技术文件审批制等,使技术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并使各级技术人员各司其责,及时处理施工过程中技术问题以保证项目的过程质量和产品质量。
⑵必须做好技术的组织管理工作,以保证有组织有计划的施工, 在用人的因素方面要具备合格的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和技术指挥系统;在技术装备方面要有先进和配套的施工机具、设计图纸和说明、有关规范、规程和标准,要有明确的技术要求;要注重有关结构、新材料和新的工艺技术的试验,检验工作及成果开发工作,要有一套严格的技术管理制度和技术岗位责任制度。
⑶建筑施工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但改善了建筑业的整体形象,提高了建筑业工作效率、技术水平和安全水平,使行业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同时,也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工作强度有所下降,工程质量得到保障。但总的来讲,目前建筑业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在施工管理全过程广泛应用基于局域网、因特网的信息共享平台以及网上办公系统开发基于因特网的各种应用系统,继续大力推进计算辅助施工项目管理和工艺控制软件的应用水平。
⑷施工过程中技术资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查。施工过程中技术资料是否齐备,工程质量是否达标,是衡量企业和项目经理管理水平高低的关键,是质检部门评定质
量的依据。因此,对于施工中技术资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查就十分必要了。施工组织设计实施的效果怎样,技术措施是否可行,分项工程的质量如何,质量评定记录、质量保证资料等是否齐备,这些方面都要通过经常性的检查和修订,从而保证施工顺利展开,质量得到保证。各人自检、班组互检,下道工序检查上道工序,验收合格后进入下道工序的检验模式,与班组长、质检员、项目经理和公司质检员的检验模式相结合,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措施解决问题;公司质检员进行全过程跟踪,直到不合格得到纠正。通过有效的检查和奖罚,使操作人员真正懂得“技术规范和操作要求,使管理人员懂得不但工程要按期交付,质量要好,技术资料还要完备,否则也要受到处罚。这种机制从另一方面扭转了传统的意识和价值观,使检查达到目的。
⑸培训相关人员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能力。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研究开发单位不仅要出成果,而且还要采取适当形式和有效措施,积极参与和指导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检验或比较得出有关数据和操作经验,后编制作业指导书,将使用的工具、施工工艺、技术要点、检验与验收标准列入其中,下发相关的部门和操作人员,使管理、操作和检验人员很快熟悉自己的工作要点。在实际操作中,由工艺员和技术员进行指导,以点带面逐步展开,这种做法已被实践证明是快捷而又行之有效的。制定科技人员发展规划及实施办法,对技术质量管理的制定修订提出建设性意见。技术人员已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人才专业结构的合理组合已成为企业人才发展规划的侧重点。就建筑企业而言,施工是重要的一线部门,所要求的技术人员的标准相对较高,专业设置既全面,要有所侧重;而企业的网络管理和开发则需要相当水平的专业人才,管理层的人员配置又需要管理加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综合素质越高,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就会越大,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人才发展规划是根据企业规模、实力和发展规划而制定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6、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实施的过程, 在工程项目实施中呈现极其重要的地位,从而使技术管理工作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 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