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面对高校扩招及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失业已经成为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最大难题。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失业保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缓和由失业而产生的社会隐患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失业保险 需求 供给
大学生失业已成为当前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失业保险则是社会保障体系进步的有力体现。本文将对大学生当前的失业状况及失业保险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以平衡需求与供给的关系。
一、大学生失业的重要原因
1.高校不断扩招增加就业需求量
当前,我国人口总量与劳动就业人口的数量均处于最高峰,同时劳动就业人口数量仍在不断攀升。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在我国城镇就业劳动力中已占三分之一。另外,由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不会产生大量的高校毕业生需求,毕业生数量不断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不能提供更多的岗位,造成就业需求和岗位需求的脱轨。
2.大学生缺乏基本工作能力
基本工作能力与良好的专业素养是所有岗位对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要求,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就业的必须标准。但是一些大学生由于初次走向工作岗位,缺乏对工作的理解与热爱,甚至在工作中拈轻怕重、不肯吃苦,缺乏必备的职业素养与心理素质,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工作,缺乏基本的工作能力。
3.专业技能掌握不扎实
大学生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后应该能够较全面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并将其准确地应用于具体实践工作中,也就是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包括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与自主创新能力等。可以说,专业技能是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关键。但是,当前一些大学生由于在大学阶段忽略了专业技能的学习,导致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甚至连本专业最基本的常识都不能准确运用,难免在就业过程中遭遇难题。
二、大学生失业保险需求的意义
1.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协调发展
随着大学生失业率的提高,对社会构成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如果这个群体的失业率达到一个顶值,社会稳定性必然难以保障。以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失去旧的就业岗位的机会远远高于提供新的就业岗位的速度,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稳定发展,但是新增加的就业岗位与需求的在岗人员,还是与大学生所需求的岗位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大学生失业并不是一时能解决的问题,并且可能长期存在。另外,如果原本思维活跃的大学生初步社会的关键时刻就受到接连打击,会对他们的就业积极性产生影响,甚至造成他们对家庭与社会的仇视,一旦失业大学生群体闹事,会给社会带来不可轻视的震荡,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发展。因此,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能够给大学生失业期间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以确保其基本生活,再加上专业训练等手段,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信心。
2.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发展
从2006年起,我国已规定没有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可以在其户口所在地的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失业登记,并由民政部门对短期内无法就业且生活有困难的大学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但是根据失业登记的要求,其领取失业保障金的条件苛刻,且手续复杂。因此,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能够将大学生失业现象正式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内,并通过各种资金、信息等资源的整合,有效环节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3.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意识
当前很多失业大学生的生活费都是由家庭来承担,因此形成了心理上对家庭经济的依赖,不利于形成自立意识。随着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为失业大学生提供基本的生活来源,能够让大学生首先在经济上独立,不再依赖于家庭,并意识到即使在就业方面遇到问题,但是由于自己已经成年,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个体,不能再依赖他人。这种独立意识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大学生找工作的积极性。
三、优化大学生失业保险供给的途径
1.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失业保险的立法
通过对失业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对大学生失业保险做出了更多明确规定,例如收缴失业保险费、处罚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等。这样才能对保险基金的承担方有一定约束力,避免各种因素造成的基金汇拢与运转障碍。对大学生失业保险发放的认定、领取方式等都要有严格的规定,通过失业保险来保障失业大学生的权利,同时也要求失业大学生履行个人义务。另外,法律还应规定大学生就业单位的连带责任,用人单位在聘用大学生时,应对其失业保险贷款是否返还、是否仍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等状况有所了解,以督促大学生落实法律相关规定及个人义务,否则用人单位也将处以罚金或其他形式的处罚。
2.推进大学生失业保险的两个标准
大学生失业保险应以生活补助及促进再就业为两个标准。生活补助标准就是在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之前给予一定的基本生活保障金,生活补助时间应有一定的期限。促进再就业标准则是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时的准备费用。如通讯费、交通费、培训费等。由于大学生的求职心切,一般在求职方面的开销较大,因此应适当提高其资金水平,以帮助毕业生就业。
3.发挥失业保险的再就业作用
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确立实质上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因此失业保险既要为大学生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也要发挥其再就业的重要作用。再就业中心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失业毕业生的就业培训,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另外,对于认为自己专业不容易就业的大学生,还可向就业中心申请其他专业的培训资格,并由就业中心对其再学习进行安排,就业中心或者政府部门承担一定的培训费。
参考文献:
一、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一)熟悉论文及最重要的参考文献,要求反复阅读自己的论文,熟悉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重要的数据和结论最好要做到倒背如流。对最重要的参考文献也应该相当了解,因为它既可提供科研的历史背景和基础,又可为论文中的结论和推论提供强有力的佐证。
(二)尽可能地多征求本行或“外行#老师及同学们的意见,及时修改论文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如果时M和条件允许,实验中的错误还可通过补做实验来加以弥补。即便错误一时无法改正,心中也有数,以免临场毫无思想准备而惊慌失措。同时,这些意见也是编写答辩提纲鼓重要的参考依据之
(三)编写答辩提纲。一般来讲,大学.毕业论文答辩的讲演时间为20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30分钟。因此,答辩的讲演提纲应以此时限为基础。提纲应突出论文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即在学术上的新见解;在实验方法上的创造或改进;某些现象和规律的新发现。总之,要突出一个“新”,要强调其价值。此外,讲演提纲中应标明所采用图表、幻灯片的序号,便于讲演时对应使用,以免届时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混乱场面。提纲应包括的内容为,
1.目的、意义。
2.实验所采用的方法(若为自己创新或改进的方法并经实验所验证是可行的,可作较详细的介绍)。
3.结果。主要是指通过自己实验或演算而得出的新结论、在前人基础上的新发现或验证了别人的结论或假说等。要求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介绍,不要掺杂个人的成见或好恶。
4.讨论。对与前人所得出的结果不合,或与一般规律相违背的结果,或实验的某些反常现象,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说明。
5.论文中的不足之处或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要能客观地评价自己论文,反映自己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给答辩委员和广大听众一个良好的印象。要注意避免两个倾向:一是有意隐瞒论文中的不足或错误。讲到此类“头痛”之处,吞吞吐吐,推三诿四,强调情况特殊等等。这样与其让别人步步紧逼,最终无法蒙混过关,不如事先坦诚地向众人展示自己的不足,给人以诚实的印 象。二是对自己在实验中的新发现,特別是这种结论与前人不合或与本行著名权威得出的结果相悖吋,不敢客观地把它公诸于世,从而大大地降低了论文的价值,这也是一种不实事求是的态度。另外,述要指出论文中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层来的研究者提供入手的捷径,这是科学研究的继承性所必须的。
(四)模拟答辩。它是一种公演前的“彩排”,实战前的“演习”。实践证明,
这对消除答辩前的紧张情绪,增强自信心,检査讲演提纲中所隐藏的错误是十分有效的。通过模拟答辩,一方面应广泛收集“答辩委员”们所反馈上来的意见,对答辩提纲、讲演方式、所选用的图表和幻灯片等进行适当合理的修改和调整;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模拟答辩的结果,调整提纲中各部分的时间分配,使其更加合理完善。
(五)答辩前的心理调整。不少经历过各种答辩的人都感到在临近答辩前的一段时间里,特别是在临答辩前一天,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紧张甚至恐惧的心理,少数人甚至会彻夜失眠,这势必会大大地影啊第二天的临场发挥和答辩效果。..因此,答辩前自己采取一些措施,做一些必要的心理上的调整是十分有效的。笔者认为至少有两种方法可以考虑:
1.采用自我提问法,坚定自己.必胜的信心。可向自己提出如下问题:
(1)所采用的方法是否可靠。
(2)实(试)验是否符合有关要求。
(3)实验数据是否经过反复验证,数据的处理方法是否正确。
(4)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
(5)论文中的新发现和创造是否可靠,是否有价值。
(6)论文所涉及到的最基本的专业知识概念,自己是否能熟练地掌握。
倘若以上6个问题自己能够给予肯定的答复,那么就可以坚信自己的论文棊本上是能够通过的。这样就会使自己的信心大増,消除临战前的恐惧紧张心理.
2.“欲擒故纵”,答辩前听听音乐,看看电影、电视,与朋友们聊聊天,使自己暂时忘记毕业论文答辨,这对于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使心身得到完全的休息和放松,消除疲劳是很有用的。
二、答辩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辩讲演时应严格按照预分配的时间进行,保证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论文的主要内容介绍给答辩委员和听众。答辩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服装要整洁,举止要文明、礼貌,应丧现出一个大学生应有的修养。
(二).不管是回答问题还是讲演论文,
都要用普通话。因为评委们和广大听众可能来自五湖四海,不应人为地给别人造成语言上的障碍。否则,一方面是对别人不礼貌,另一方面由于五花八门的方言无疑会使你的论文答辩黯然失色。
(三)在评委们或听众提问时,要沉着冷静。为尊重别人和不至于问,题多了而遗忘起见,最好把别人所提出的问题逐一记录T;来,然后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自己准备的情况逐一解答。
(四)在与别人进行辩论时,一定要注意语言有礼貌。多使用尊称,因为答辩委员大多为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至少是本行中的前辈。尊老携幼,本是我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同时,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用语要谨慎,对于已超过自己论文范围的问题,如果自己无确切的证据,切不可冒然下结论,更忌用“必然”、“确实”之类的肯定语。另外,在态度上要诚恳、耐心,面带微笑的回答问题,这一方面是尊重别人,另一方面也表明答辩人胸有成竹,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五)当别人提出的问题超出了自己事先的预料,自己未作准备时,千万不要惊慌,一定要冷静思考,若暂时不能回答,可向答辩委员会主席提请延时回答,不要未考虑成熟就匆匆抢先回答。你在回答其他问题的时候,有可能产生联想而茅塞顿开,从而解开问题的症结。
(六)当某个问题与答辩委员有不同看法时,切不可激动而失去理智。不要有认为别人是在挑剌的错误想法。自己要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据理力争,以理服人,切不可强词夺理。对于论文中客观存在的不足或错误,要坦率地承认。因为科学既是探索前人未曾开垦的处女地,那就可能有失误,这是客观的,尤其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更是如此。“科学是在谬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厦”,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七)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答辩人在答辩结束后,应向全体答辩委员和听众致谢。
论文摘要:诚信是人生的通行证,只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才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的信任,而这是成功的关键。本文从五个方面就少数民族大学生诚信教育谈了自己的观点。
民族大学生诚信状态及其成因总的来看,经过教育工作者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努力,诚信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整体诚信评价是好的,高等民族院校、民族班、民族预科等诚信教育的成果是显著和有目共睹的。但是,从事民族教育的广大教师都感到任重而道远,这项工作还需要长期抓下去,并且要采取适当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方法,避免形式化、教条化,融诚信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从具体事情入手,于微细处启发和培养诚信意识。要通过把诚信教育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践行能力,让他们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主动寻找自我诚信角色。
诚信关乎民族美德、民族命运,是人生的通行证,只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才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的信任,而这是成功的关键。本文从五个方面就少数民族大学生诚信教育谈了自己的观点。
(1)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性,但其社会化并未完成。他们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仍有可变性。在诚信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学校要用诚信的事实和道理进行正面疏导,从而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积极性。
在社会崇尚金钱、权力的不良社会风气下,民族高等教育要排除这些不良影响,积极倡导中国传统美德,刻苦、勤奋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使他们养成严格要求自己,实事求是,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制度,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在此基础上进行诚信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2)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强宣传导向,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在学校求知,是一个艰苦的学习过程。学习是苦根上结出来的甜果。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基础较差,学习上很吃力,在考试中就会出现作弊事件。当出现作弊情况时,一方面要对其行为提出严厉批评,视其作弊行为的程度给予各种处分,决不能姑息不管;另一方面,对基础差的学生要采取相应措施,鼓励他们勤学苦练,循序渐进,并且在学习上给予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取得进步,让他们明白考试作弊是很可耻的行为,以此为契机在全班开展诚信教育,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最终在班级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评价体系。
除此之外,还应致力于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
(3)诚信教育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流于形式,这样不仅培养不了学生诚信的优良品质,反而会让学生感到厌烦。诚信品质不可能一朝一夕培养起来,差学生不可能马上变好,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漫长而艰辛。只要我们看到学生有了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就要鼓励,允许他们再犯错误,不能一看见犯错误就一棍子打死。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环境,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以教师的诚信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穿插诚信教育,并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收获。
(4)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民族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道德规范,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明守纪、诚实守信意识,营造和谐校园环境的意义重大的诚信教育工程。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本身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到对待每一位同学都要公平公正;教师要以身作则,严谨治学,实事求是,保持良好的师德,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高校还应致力于建设比较健康完善的教学环境,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使学生能渐渐学会宽容和尊重,寻找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真诚。
(5)多列举真实事列,让学生了解失信后付出的惨重代价。事实甚于雄辩,事实教育深刻。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应多收集相关资料,定期展出失信所造成的惨重代价的相关展板;组织观看一些影像资料,让学生在反思中得到教育。
(6)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定期、全面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并定期向班级公布,促进学生诚信习惯养成,有助于在校民族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必将收到很好的效果,并且能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与诚信氛围的营造。
(7)班主任工作在诚信教育中至关重要。班主任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本着研究人、教育人、鼓舞人、培养人、塑造人的思想,做细致入微的工作,扭转班级学风,确保班级学习环境的优良等。而这些都是进行诚信教育的良好的前提。
总之,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诚信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德能兼备的合格人才,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杨剑梅.法律诚信与大学生诚信品德教育[j].中国农业教育,2003,(6).
〔论文摘要〕 现代社会需要塑造大学生主体人格,诚信教育在人格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诚信教育通过确立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发挥主体价值,从而塑造大学生主体人格,以保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诚信教育过程中,应着重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教育管理制度规范。
高校教育中影响大学生主体人格建构的因素很多,在此仅谈谈在诚信教育中建构学生主体人格的一点思考。
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和守信。诚实,就是动机在于传达真实信息的一种行为;《辞海》对“守信”的解释是“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对他的信任”。前者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修养,而后者却是着力于人际间的伦理关怀。诚信张扬了人性,弘扬了道德关怀,不仅是一种童叟无欺的商业精神,也是一种道德意境,因为它关注如何做人的问题,关注如何提升人生的境界,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互视为目的而不是手段的人文关怀。诚信所蕴含的这种道德追求,在本质上完全契合于新时期大学生的主体精神,因为高校教育的总体目标固然是培养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而在道德意义上也正在于寻求和培育更为健全的人格,更为完善的人性。就此而言,诚信不啻是构建主体人格的一个新的道德楔入点。
一、诚信教育与主体意识的确立
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主体人格得以确立的基础和前提。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自我关系上,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对象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意识到人能将外部世界变为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人化世界”)。就此而论,主体意识的真谛正是诚信的精神,它既包含对他人的尊重,又表现出对自己所承担义务与责任的体认与坚守,所以诚信教育对于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有重要影响。
首先,诚信教育有助于确立学生的自我意识。诚信是主体意识的道德基础。“诚信是处己的立身之道。没有至少一定程度的诚信,个人就站立不起来,说出话来没人信你,连你自己也会感到怀疑、感到绝望,你自己成了前后不一,言行不符的断片,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更不要说谎言和不守诺将对社会带来的危害以及他在道德上属于恶这样一种基本性质了。[1]”诚信本身就是真善美的统一,真是诚信的基础,《增韵·清韵》中指出:“诚,无伪也,真也,实也”。通过诚信教育,使学生发展了追求真善美尤其是求真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自己的直观环境,而且可以超越直观环境,放眼更广阔的世界;更加意识到个人是最真实最根本的主体,个人不断增长、变化的需要,使人充满了为之忙碌不已的欲望和激情,这些欲望和激情激动着人不断追求。这一切,使学生具有一系列主体的本质特征:自觉性、能动性、目的性、选择性、超越性,使其活动具有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真正确立。
其次,诚信教育有助于确立学生的对象意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在活动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既是人活动的结果,也是人活动的条件。而对于个人来说,它首先是先于个人的条件。
这样,每个人在他的任何一项活动之前,都要首先面临着一个如何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问题,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主体的对象意识确立的过程。诚信原则对调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起支配作用。诚信原则要求个人充分了解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应享有的的权利,并由此认识到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只有在对每一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个人才能对他人、集体、社会采取合乎道德的态度,即把尊重人的权利,履行对集体和社会的义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每个人都有权利充分发展自我,但是自我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不能把自己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应尽的义务以及自己的活动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弃置不顾。每个人都有权利而且也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自主性,但是每个人又需要具备必要的合作精神,使个人独立性、自主性的发挥不致成为破坏社会生存条件的不协调因素。诚信原则并不是一味要求个人自我克制或自我牺牲,它只要求个人的自我实现目标不有悖于义务和权利相一致原则,而鼓励人们发展更高尚的自我实现目标。
二、诚信教育与主体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主体人格形成的另一个基本方面是主体能力的形成。主体能力是潜在于主体内部、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在主客体对象性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客观能动力量。主体能力是多种规定性的综合,它不仅包括主体的实践能力,而且包括以情感、意志为主要成分的非理性因素,因为非理性因素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是主体能力结构中的动力因素,是主体排除外界干扰、克服各种困难、争取目的实现的重要源泉所在。
首先,在现代社会,主体要想获取能力发展所需的各种物质、精神条件,就必须具有诚信品格,否则将无法立足于社会。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其发展完全依靠社会和他人,能否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和赞许,是人的一切利益中最基本的利益。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交往日益普遍和复杂,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不是建立在道德情感上,而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人们不再凭着自己的直觉,不再因为是熟人,而是根据实证,主要是对方的诚信度才信任对方。虽然是熟人,如果没有诚信的品格,没有偿付的能力,就不应该和他发生信用关系;即使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如果有良好的信誉,具有偿还的能力,就应该在信用上给予支持。而要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和赞许的关键,则在于一个人能否有美德,品德高尚的人会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赞誉,而品德败坏的人则会遭到社会和他人的谴责。诚信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美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大学生主体能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其次,从人的心理素质来说,诚信的品格对人的智力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成长也是大有益处的。因为具有诚信品格的人在内心忠实于自己,在外部则行其真心所欲行,他就不会去想歪门邪道,对一些事情的追求就会执着,他就会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力量去做好一件事,就会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向落后挑战,而不是逃避困难,一心想找捷径。他们凭借深层次的思考和高层次的理想追求,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从而成就一番事业。所以,一个讲诚信的人,会很厚实,很强大。
三、诚信教育与主体价值的实现
大学生确立了主体意识,发展了主体能力,便开始寻求主体价值。何谓价值?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3]。这里指的外界物,是主体的人以外的东西,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客体的人及其关系,还包括作为客体的某些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主体的人对其他人或社会的需要的满足,就是主体价值。当代大学生既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中,又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后备军。他们的价值发挥离不开这些客观环境,同时这些客观现实又是他们价值展现的舞台和实践的结果。这一客观事实决定大学生寻求主体价值,离不开诚信精神的支撑。
首先,人既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人要发挥价值一步也离不开社会之光的普照,大学生得以实现人生价值就是在与他人进行交往,与社会开展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等实践中实现的,诚信是保障这些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资本。孔子认为,人不讲诚信是不行的,在他看来,“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难哉”[4]。从长远来说,必须自己诚信才能真正使人信任。微软中国研究院前任院长李开复回国前,写了一封公开信。在任中国研究院院长期间,他接触过很多中国学生,有很多感触。他在信中说的第一点就是:事业要成功,需要恪守一些原则,而这些原则是他所遇到的中国学生所最缺乏的,其中第一个原则就是要诚信、正直。一个人对社会来说,首先是诚实守信,第二才是才能,如果有才能,而不守信,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比能力差的人造成的更大。大学生缺少诚信会使他们在社会上遇到更多危险,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因为任何人都怕不诚实不守信用的人。一旦你做了不诚实不守信用的事情,就会在你的人生履历上留下痕迹,以后你在社会上就会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也就谈不上体现主体价值。
其次,从社会角度看,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契约经济、诚信经济,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有效运行的道德基础。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后指出:“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细的哄骗和欺诈的手段。……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水平。[5]”特别是在WTO的框架之中,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对诚信的要求更广、更高。在德国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各大小公司应聘都遭到拒绝的原因就是:在他个人信用卡上有3次公交车逃票纪录。正如康德所说:“由于说了一个谎,一个人抛弃了,甚至可以说彻底毁灭了作人的尊严。[6]”另外,目前我国在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推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这种建设方针本身内含诚信,它们也对贯彻的主体提出了诚信的要求。由此可见诚信不仅是人之为人的根本道德标准,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作为未来国家政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之本。
四、关于实践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
要培养大学生主体人格,应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机制,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教育理念应以人为本。
诚信教育在理念上,必须注重以人为本。要树立大教育观,打破以往以教育论教育,以道德谈道德的难以取得实效的空洞说教的教育观念。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诚信教育能否奏效,归根结底依赖于教育对象的“自我”作用。因此,在诚信教育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培养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自我认识能力和感受能力。“教育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逐渐达到道德上的成熟”[7],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践行诚信,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应把教育视点从原来的关注道德规范本身转移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上来,着眼于人才的成长,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入人文精神,使之培养出的人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时展同步。
2.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
诚信教育在内容上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拓宽教育内涵。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要求我们在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上必须注入时代精神,使传统的本土化的诚信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国际化。尤其要注意两个结合:一是诚信意识要和规则意识结合起来。现代诚信观念不仅是一个处理个人之间关系的“私德”,更是一个处理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公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人们在道德上的最大促进作用,就是规则意识的强化。规则和诚信是紧密联系的,规则意识淡薄,诚信意识必然失落。大学生的诚信方面的问题和社会上规则意识的薄弱紧密联系,有些已经渗入到学校内部。我们应当把诚信教育和规则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小懂得:规则的制定是按规则进行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不能违反的;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二是诚信意识要和创新意识结合起来。诚信观念侧重实事求是、信守诺言,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创新、突破常规。诚信和创新的关系也就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诚信要求积极改造社会,包括使社会环境更有利于诚信的回归,这就需要创新、出新思路,诚信与创新的结合基础是社会责任感。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进行审视,在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上要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以期大学生诚信之树常青,不断朝现代化、国际化迈进。
3.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
诚信教育在管理上,必须实现制度规范化,建立完备的信用体系和奖惩制度。诚信道德的形成必须有完善的信用体系作保证和相应的奖惩制度作后盾,不能只停留在道德认识的层面上。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化的关键在于人与制度之间必须建立一套良性的互动机制,使得每一个人在自律基础上,通过制度渠道达到自己的目的。若诚信不能得到利益保证,欺诈不能得到应有制裁,诚信将会遭人践踏,尽管它是道德的、正义的、崇高的。因此,我们必须在大学生中建立一套信用制度,把大学生在校的诚信表现用制度加以规范,建立相应的约束和惩罚机制。给每个学生建立诚信档案,详细记录个人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信用记录以及奖罚状况,并依据个人档案作为学生评优获奖、入党保研、升学就业、发放助学贷款的一个重要指标。对缺失诚信的学生要给以惩罚,如不能参与评先评优,不能担任学生干部,情节严重的要给以校纪处分。学校还要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如对考试作弊、违反毕业协议、借贷不还等问题的处理制度等,把这些制度纳入整个诚信约束和惩罚机制,让硬制度和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怀宏.良心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3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6.
〔4〕孔子.论语.[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68.
一、深入分析班导师制度,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
由于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在于学生的日常管理,而基础课教师侧重于课程的教学,他们所带学生人数多、专业情况复杂,所以深入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难度较大。因此,“班导师制”应运而生。“班导师制”有如下优点:
1.班导师进行思想导向的形式更加灵活,它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制约;
2.由于管理人数较少,班导师更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性格,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新生进行引导;
3.班导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指导学生的学习,起到“解惑”的作用;
4.班导师以自己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精英意识,起到“传道”的作用。
二、准确认识学生群体特征,合理构建班导师工作目标
1.学生群体的家庭背景。一般来说,班导师应重点关注家庭背景优越和极差这两端的学生,特别是后者。家庭较差的学生极易在心理上出现问题,因为这些学生不仅是“经济上弱者”,而且更是“心理上弱者”。因此,班导师,不仅要重视这些学生的经济扶贫工作,更要重视对他们心理上的“扶贫”。
2.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而进入大学后,社会性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摆脱以往的应试学习,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空间。在社交中,学生的个性在受到外界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他人。因此,班导师一方面要注意周围环境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一些学生的消极个性对群体或其他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规范班导师管理制度,有效实施重点教育工作
1.班导师的选择
(1)班导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事业心。
(2)班导师的选择要以青年教师或研究生为主。
(3)班导师最好选择高学历的教师。
(4)班导师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2.制定明确的班导师管理制度
制定明确的聘用标准及聘用条件、评优原则等,并形成书面材料,作为班导师工作的准则,此文件的及时颁布与有效实施大大促进了我院班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班导师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与班导师拉近情感,培养全员育人意识
辅导员与班导师进行沟通,仅仅用权力和领导身份指挥导班导师工作是不可取的,利用有效的方式与各位班导师拉近感情交朋友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辅导员应该抓住日常工作中与班导师接触的每一次机会,及时了解班导师的具体工作情况,灌输全员育人思想,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帮助和分配工作任务。
4.实事求是,方法灵活,完成学院任务
班级管理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这个时侯,作为辅导员一定要尽快与班导师进行沟通,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此时,辅导员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因为碍于班导师面子将问题置之不理。当然,在与班导师沟通时可以采用灵活的方法,完成既定目标。
5.班导师之间的经验交流
大学生自己独特的思想特征往往会与年老的教师形成代沟,为了消除师生间沟通的障碍,班导师一般都由年轻教师担任,但年轻教师担任班导师不像年长教师那样富有经验。所以,年轻的班导师多向有多年学生工作经验的老教师进行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思维的碰撞也会有利于各班导师的工作的完善。
6.辅导员与班导师之间定期交流
辅导员和班导师的及时的沟通,一方面有利于学院任务的向下传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出现问题的及时反馈。我院每学期会召开辅导员与班导师的交流会,以便调整学院整体发展方向。
7.兼顾全局,严抓重点
为您提供免费的论文,毕业论文服务,希望加强和完善班导师管理制度建设述论]能给您带来帮助,学习是学生的本职,班导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尤其是在大一期间,帮助学生打下一个扎实的学习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整个班级的学风的建立,需要班级每个同学都要将学习重视起来。班导师不仅要及时向学生灌输学习的思想,也必须严抓个别学生的成绩,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8.提前计划,及时沟通,适时总结
每名班导师每学期初有一份工作计划,期末有一份工作总结;每个月与所指导的学生至少见面2次;每学期同所指导每一个学生有一次以上单独谈话,并作记录。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并且每学期期末上交谈话记录和工作总结。
9.树立班导师人格魅力
一个人对他人的影响力包括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而作为班导师而言,他的权力影响是相当有限的,这就要求班导师注重培养和发挥自己的非权力影响作用。在非权力影响中,班导师的人格影响力是巨大的。为此,要求班导师应当作到以下几点:(1)形成良好的心态。(2)培育高尚的情操。(3)培养探索的精神。
10.提倡班导师参加班级活动
有利于言传身教如果班导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太少了,就很难达到管理的效果。所以,学院提倡班导师参加班级的活动,增进班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班导师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