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政治学理论

政治学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政治学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政治学理论

政治学理论范文第1篇

一、铸造出鲜明的国家特色

所谓的中国特色就是中国化,要符合中国实际的国情,认准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的最佳汇合点。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认清楚国情以及判断世界形势这两者之间联系紧密,不可分割。中国和世界共同处于一个时代,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所以,应该好好利用这一良好的战略机遇。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与世界相类似,主要任务也一致。当今世界,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大部分国家都有着共同的利益基础,即便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也存在着某方面的共同利益。正是这些汇合点,虽然不完全精确,但是至少能够成为铸造国际政治学理论的中国特色源泉,一定不容忽视。

二、确定权利政治的新视角

中国国际政治学的理论建设要以权力为主线,所以,应该全面赋予权利新的科学内涵。权利,以人的需求为根本,从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全面为人的发展服务,同时还能够发挥人的集体作用。这是国际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更是国际政治运作的必由之路。以人为本就是要让中国国际政治沿着和平、发展、共赢、合作的道路,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积极处理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从而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健康发展。以人为本是一个总的原则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分层次、分领域逐步进行。不能够一蹴而就,急于求成。

三、构建中国化的理论体系

政治学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之间其实是相通的,因而将教育学理论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重要价值,因而高校应该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之间的关系,用教育学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革新,不断进步。

一、教育学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教育学中发展出来的,教育学是对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进行研究,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研究,虽然两者从研究对象上看存在着不同,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而且教育学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不仅体现在理论发展上,而且也体现在教育实践当中,具体来说教育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离不开教育学理论。教育学主要是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认识,这些认识构成了教育学理论,也可以说教育学理论属于认识理论的一种,而这种理论也是在近代逐渐发展起来的,是教育习俗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原有的教育习俗认识在教育生活经验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思想和认识,这就会使得教育习俗认识之间产生矛盾和歧义,并且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丰富,这些传统的教育习俗认识也不能够解释很多教育活动中的问题,这就促使科学教育学体系和理论诞生,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认识论的部分主要就来自于生活习俗和教育理论当中。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来自于日常家庭和学校教育生活当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也往往通过借助于日常的习俗认识来进行,而这些日常教育习俗就是教育学理论诞生的基础部分。并且随着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学校和家庭也逐渐受到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会采取一些教育学理论上的方法,这些都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一部分。在高校中,学生的自身素质与基础教育阶段有了很大提升,因而日常教育习俗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更应该借助于现代教育学理论来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现代教育学理论为基础来构建思想政教育理论框架。

(二)、教育学理论能够帮助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教育学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得到的解决教育方面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因而对于解释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如此,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科学解释,教育学能够清楚明确教育问题,这是教育学理论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属于教育问题之一,因而教育学理论也同样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明确界定。再者,教育学理论能够对教育问题进行科学解释,包括通过专门的术语、概念来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解释,这时日常语言所做不到的,作为教育问题中的一部分,教育学理论也能够运用专门的语言或概念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而且这种解释是建立在科学根据基础上的,而不是根据直接感性经验判断出来的,这就使得运用教育学理论解释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带有了科学性和理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部分,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层次提升了一个等级。正是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不断的科学及时,才促进了人类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不断增加,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和丰富,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学理论的发展、教育知识的增长,对于更加有效解释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更高价值的,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学理论的应用

(一)、培养坚定正确的教育态度教育态度是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体现,正确的、积极的教育态度能够不断促进教育工作的发展,推动教育工作者更加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当中,也能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而消极的教育态度则会阻碍教育工作的开展,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由此可见教育态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影响。而积极正确教育态度的培养与教育学理论是分不开的,教育学理论的学习对于养成积极正确的教育态度,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都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多积累自身的教育学知识,在用教育学理论来支撑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树立积极的教育态度和信念,让自己能够积极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这样才能不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步。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理论素质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各项教育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而教育学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理论素质,通过对教育学理论的不断学习能够不断丰富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让教师能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通过对教育学理论的学习不仅能够让教师掌握教育方面的基本问题和概念,而且也能够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来面对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不断用自身的观点和见解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和方向,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关键。再者,深入教育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能够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往往是依靠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和自身经验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这种方法是比较片面的,教育工作者没有从多个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论证和思考,也没有将自身经验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结合起来,使得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并不顺利,因而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多学习和浏览教育学理论方面的知识,了解有关一个教育问题的各种观点和流派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对一个教育问题进行不同解释,从中体会教育问题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从不同的观念和观点中找出最适合当前教育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并且学会将自身的经验和教育理论高度结合起来,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走出经验主义教学的怪圈,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开阔自身的理论眼界,接触更多国内外的教育学理论和流派,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打好理论基础。

(三)、运用教育学理论研究方法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教育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研究方法是质性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对多种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对现有的社会现象或问题进行整体性探究,而后通过归纳、整理形成相应的理论,在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中非常常见,也是现代教育学研究者比较推崇的一种研究方法,而这种方法也同样适合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中的基础课程,包括很多学科方面的内容,像是心理学、哲学、教育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的内容,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跨学科的体系,而质性研究方法的基础就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于涉及如此多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是非常有价值的,质性研究方法本身也是一种系统的研究方法,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值得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借鉴。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进行研究,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关注,而质性研究方法也是关注于人的价值,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相通的,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质性研究方法对于突出人思想价值研究主体,加深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层次具有重要价值。另外,质性研究方法强调意义建构和深度解释,强调对研究对象从整体上进行研究,这一点非常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需求,通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能够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深层和最基本的教育问题,通过从整体上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探究,能够不断深入行为和思想之间,揭示人的思想与行为之间的本质关系,同时研究人的思想行为来分析其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从中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和认识,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质性研究方法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展和理论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三、结语

教育学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础,其不仅能够解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教育问题,而且还能够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因而教育学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非常高,高校应该充分认识教育学理论的价值,将其更好地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小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评《当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优化》〔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

〔2〕牛倩.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J〕.当代教育科学,2015,(17).

〔3〕张龙.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的现实意义及条件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4〕宋俊成.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政策内容分析:文本与范式〔J〕.高等农业教育,2015,(07).

〔5〕张凡.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课程改革〔J〕.经营管理者,2012,(04).

〔6〕王翠.关于人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探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05).

〔7〕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结构探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1).

政治学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理论;案例

[作者简介]罗爱武,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政治学博士研究生,仙桃职业学院思政部讲师,湖北武汉43007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0-0148-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不断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及说服力、感染力,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是高校多年来一直不断探索的重要实践课题。近年来,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获得了越来越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推崇,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具有“以案论理、活化教学内容,讨论为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分析、提高学生掌握并应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功能,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有效方法。但要使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切实发挥预期的效果,避免对案例教学法的误用,还必须处理好案例教学中案例和理论的关系,不能因为案例教学强调案例的重要性而忽视理论的作用。实际上,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理论对案例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从案例教学法的实质看,理论是案例的主导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就是运用基本立场和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对精选的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方法。

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相对于其他教学方法最鲜明的特点。案例教学把整体的课程知识分解成各个部分,并融合于具体的案例中呈现出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来达成对原理、方法的掌握。它的优点是以具体反映抽象,以特殊体现一般。在案例教学中不是“教案例”,而是“用案例教”,不是就具体案例来教授、学习具体案例,而是用具体案例来教授、学习理论、观点和方法,案例教学法的实质就是通过案例来教授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来学习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来运用理论知识。

在案例教学中,理论是案例的主导,案例的选取是否合适取决于特定的理论内容。针对同样的理论内容,同一个教师如果选用不同的案例,可以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相反对同一个案例,同一个教师如果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解读,就可能形成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这说明决定案例教学效果的不是选择什么样的案例,而是对教材理论的把握是否准确、透彻。因此,在理论和案例的关系中,理论起着主导作用,决定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不是用什么案例来说明理论,而是用什么理论来解读案例。离开理论的主导就事论事、以现象解释代替原理探索、使完整体系的理论学习演变成零碎烦琐的事例学习,这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学;离开的理论视角从其他理论视角来分析讨论案例也不是成功的案例教学。

二、从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看,理论是案例的指导

案例教学绝不意味着脱离教材理论内容,就案例来讲案例。案例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理论内容始终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在案例选择阶段。理论是选择案例的首要标准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首先必须选择案例。在案例选择阶段,以什么标准选择案例是个首要问题,是否具有“针对性”是案例选编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所谓“针对性”是指教学案例必须紧扣教学目的和主旨,紧密联系教学理论内容。

案例教学同样是一个传授理论的过程,它是在引导学生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在案例探究过程中所能掌握知识的多少直接与案例所涉及到的知识的多少有关。因此,教师在选编案例之前首先必须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什么,相应的教材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什么,要选择在内容上紧扣主题、围绕中心、针对重点、契合难点的形象材料,使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尽可能多地蕴涵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只有选编的案例符合教学目的,紧扣教材内容,才能达到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原理的目的。切忌为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生动、活跃而忽视教学内容,抛开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随心所欲地东拼西凑,将与教学目的和内容没有什么关系的事件当作案例,这将造成教学案例与教材内容“两张皮”。其结果只能是喧宾夺主,干扰主要教学内容的学习,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在案例分析阶段。理论是分析案例的向导

在案例分析阶段,理论是教师分析案例、设置问题的向导。教学案例是一个具体真实的事件或一种现象,对于一个特定的教学案例,应怎么分析,该如何评价,取决于人们的理论视角,对于同一案例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往往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案例,教师只有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视角分析案例,提出问题,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案例分析阶段首先必须明确与案例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什么、有哪些,其中哪些又是特别重要的,案例适合引进什么理论内容展开深入的讨论,以便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和讨论案例的同时,学习和运用相应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其次,因为思考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在案例分析阶段,教师还要根据课程理论要点,结合案例内容,设计一些帮助学生分析具体案例、理解理论知识的有针对性、启发性的具体问题,以便于在案例讨论阶段引导学生围绕案例主题缜密思考、深入分析。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探讨,从案例中归纳概括出课程理论来。理论内容是案例分析的向导,没有一定理论指导的案例分析往往是就案例谈案例,会陷入狭隘的经验主义。

3、在案例总结阶段,理论是总结案例的指南

运用案例教学法,在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辩论之后,教师最后还要进行总结归纳。在案例总结阶段,教师的归纳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也不能局限于对案例本身的讲析,还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解析案例问题,

根据这个典型案例所提供的属性和本质,进一步推论到与此相关的同类现象和问题,使学生对单一案例认识上升到相应理论结构理解、吸收和巩固上,使教学案例融于完整的理论知识框架中。这个总结过程是从具体案例上升到抽象理论的过程,而这一理论就是课程的内容。如果教师在案例总结阶段没有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对学生来说,他们对案例的认识就会局限于案例本身,而不能获得其中蕴含的理论知识。

同时,在案例总结阶段教师要注意的一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案例归纳的结论是带有鲜明的理论导向性的。这就是说,虽然在案例讨论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针对案例各抒己见,但是在案例总结阶段,教师必须给出明确的结论。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和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其他学科中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最根本的区别: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其他课程案例教学的结论是多元化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必须强化教育教学的导向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这种差异是由不同的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所决定的: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专业课程的案例教学的主旨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培育学生职业技能。因此,案例教学是开放的,案例的解读和案例问题的答案都是多元的,并不追求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要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提高大学生运用理论和方法解释社会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显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是手段,思想教育是目标。案例总结阶段的结论具有明显的“一元导向”性,这个导向性的结论就是课程理论的内容。离开了课程理论内容,案例总结的导向性就无法体现。有的教师之所以误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讨论的结果也是“开放性”的,是因为他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法混同于其他学科的案例教学法了。案例总结阶段的理论提升相当重要,如果缺少这一环节只是就案例谈案例,上升不到理论层次,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那就势必会影响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实现。

三、从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目的看,理论是案例的向导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何教学方式都不能忽视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是理论课。作为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要对大学生传授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但由于理论本身的抽象性、概括性和间接性往往会带来认识和理解上的困难,如何传授理论知识才能更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和内化,是出现各种教学方法的根本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为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及其说服力、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关注所讲的理论是什么、有哪些,还要关注以怎样的方式将这些理论讲出来才能让学生更易理解、更愿接受,而后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往往更为直接。

讲授法是“用教材教”学生理论和方法,是以直接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是什么、有哪些”。讲授法是对课程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关键术语、原理、规律和基本理论观点进行逻辑推演、严密论证、系统阐述的方法,它注重概念的准确界定、原理的科学论证、理论的逻辑推演、体系的完整一致。这种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但在讲授中教师往往因为过于注重讲授内容的理论性、逻辑性、系统性而相对忽视一些重要问题:相对忽视构成理论发展前提的社会现实,相对忽视理论的实际运用,相对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养成。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便难以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得到启迪,无法有力地、及时地回应生动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出的种种鲜活的问题,弱化了理论的生命力和解释力,也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是“用案例教”学生理论和方法,是以间接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基本理论“从哪里来、怎样得来”,“有什么用、怎么用”。案例教学法克服了讲授法的弱点,它将抽象的理论蕴含于真实、具体的案例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来认识理论、运用理论,它能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使一般的概念具体化,使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具有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观察现实、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案例教学法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只教案例,不教理论,不向学生进行理论教育,而只是意味着教育形式和方式的改变。教师要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来教学生理论是从哪里得来的、怎样得来的,理论有什么用处、怎样运用理论。“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既定的原理、规则。这倒不是说这样的知识不重要,相反,它所指的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传授、讲座)获得这些知识。”案例教学强调培养学生批判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但不能因此否认其理论教育的功能。理论教育和能力培养不是互不相容、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方法教育仍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目的,只不过是同讲授法相比,教授的方式和内容有些变化而已:案例教学法不是以直接的方式而是以间接的方式来教授理论;不是仅限于教授“理论是什么、有哪些”,而是主要教授“理论从哪里来、怎么得来”的,“理论有什么用、怎么用”这两个方面。

1、理论发现型案例教学是为了说明理论从哪里来、怎么得来

根据运用的不同目的,案例教学法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为了说明理论“从哪里来、怎样得来”的理论发现型,一种是为了解释理论“有什么用、怎么用”的理论运用型。理论发现型案例教学通过从具体案例到抽象理论的转化,回答学生理论“从哪里来、怎么得来”。理论是抽象的,但并不是空泛的,而是实践性和开放性很强的理论,它具体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或事上,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得出这些理论性结论的过程,真正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包含的实践性智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将反映社会生活真实状况的典型案例,以具体感性材料的形式向学生呈现出来,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具体案例通过分析、讨论,透过案例表象揭示其中蕴涵的深刻思想,挖掘其中的精神实质,让学生认识到具体案例背后所蕴涵的一般规律,使学生的认识从具体跨越到抽象,从个别扩展到一般,从而实现从感性案例材料到理性理论知识的飞跃。

理论是对具体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概括和抽象,理论发现型案例教学法将抽象的理论还原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对个别、具体案例的缜密考查和深入分析来揭示一般、抽象理论的建立过程,使理论有

了一定的现实依托,避免了单纯进行理论讲授可能造成的枯燥、抽象、远离现实的问题,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

2、理论运用型案例教学法是为了解释理论有什么用、如何用

理论运用型案例教学通过从抽象理论到具体案例的转化,回答学生理论有什么用、怎么用。在理论运用型案例教学中,教师在精讲理论的前提下,将精心选编的有代表性、针对性、时代性的案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入案例描述的情景现场,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判断,通过独立思考、集体讨论来寻求解释现象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理论运用型案例教学通过将如何运用理论和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把握理论中所包含的科学的方法、开放的理念及实践的成果,从而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掌握理论知识,有效地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然,这一教学过程也有利于案例教学另一重要目的的达成:促进学生顺利实现由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升华,最终增强他们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教材中的理论对案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因为案例教学法强调用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就轻视理论的作用、忽视理论的教授,这是对案例教学法的误解、误用,也会降低案例教学法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戴艳军,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戴艳军,杨正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经验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

[3]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口

努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访大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杨慧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

[4]韩裕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的耦舍[J],思想研究,2006,(11)。

政治学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理论;生活;统一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1-0045-03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阐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于此,《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将“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作为课程理念之一,并提出“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的教学建议。思想政治必修课程的四个模块以“生活”主题为基础,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系统地整合在一起,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现理论与生活的统一提供了重要的课程资源。上述理念、建议和教材编写模式均要求政治教师自觉地把学科的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理论与生活的完美对接。

有许多教师认为:理论与生活结合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引入课堂,再提出一些直奔理论主题的教学问题,把生活事例与学科理论联系起来即可。这也是老师们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惯常使用的方法。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对“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片面认识,并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指导做课教师参加河北省新课程优质课评比活动中,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下面结合参评课例《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的教学设计加以分析说明,期待与同仁交流探讨。

一、突出主体性:立足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教学中,我们可能遇到过这种状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取了炙手可热的时政问题或非常前沿的科技成果创设教学情境,却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甚至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究其原因,我们虽然关注了社会现实,却远离了学生生活,超越了学生的直接经验、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教学设计与学生生活严重脱节,影响了教学效果。

本轮课程改革提出“生活世界”的理念,强调教学是发生在师生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力图改变以往教学“目中无人”的现象,呼吁教学要以人为本,尤其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努力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学。这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满足于传授教材提供的间接经验,也不能单纯从教师本人的喜好出发设计方案,而是必须关注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切实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情感积淀出发,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社会关切,着眼学生的发展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与学生进行真诚务实的对话交流,才能使学生获得具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理论与生活才会真正得到统一。

在对《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打破了教师搜集提供事例、学生分析提炼知识的传统教法,围绕“我与政府”这一活动主题,动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走近政府、了解政府,感受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思考政府履行着哪些职能、为什么履行这些职能、履行职能的实际效果、怎样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能等实际问题。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和表达方式,分别从“杂技节里说政府”“行走中看政府”“家长里短说政府”等多个角度交流了自己对政府的认识和感受,政治课上常见的生硬说教不见了,代之以师生间、生生间的真诚对话和交流,学生主体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理论与生活得以完美对接。

二、强调整体性:达成科学的三维目标

教学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实践活动,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起点,也是教学行为的归宿,它规定了教与学的方向,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效。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总目标时,增加了培养学生“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的要求,鲜明体现了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课程分类目标则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角度,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提出明确要求。这三维目标作为同一教学活动的三个侧面,如同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是一个有机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课程分类目标尤其是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具体表述中,多次提及“生活”一词。课程目标的上述特点再次明证,本轮课程改革的实质是关注人,关注生活中的人,关注人的整体性存在和全面性发展。同时说明,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实现理论与生活的对接,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统一起来,才有可能真正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的整体性要求我们,必须要改变重认知轻情感、重结论轻过程、重教书轻育人的片面行为,在教学设计中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确定科学的三维目标。通过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主动践行以自主学习为中心、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以情境体验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策略,将学生带入到生动的教学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体验感悟、互动交流、合作分享的过程中理解建构知识、锻炼提高能力、激发陶冶情感,有机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对于《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一课,我们本着上述思想,以学生为主体确定并达成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政府的作用;通过交流分享,了解政府的职能,明确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管理和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能力目标:通过感悟生活归纳政府的职能,运用政府职能的知识分析、评议身边的政府部门,提高归纳与分析能力:通过收集报刊、书籍、网络信息,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了解和感受政府的职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既要看到我国政府履行着多种重要职能,又知道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政府需要不断提高管理与服务的能力,从而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关注我国政府的表现,参与评价政府,积极寻求政府的帮助,既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也帮助政府改进工作。

三、提高开放性,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个人头脑中的符号操作”,而是同环境、他者“协调”“构筑”知识的行为,是“人们不断地相互合作的社会过程及社会交互作用的产物。”这种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一切、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要努力创设开放的、真实的学习情境,师生间相互信赖和尊重,积极开展教学对话和交流,引导和推动学生主动地与他人合作、深入地探究学习内容,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释放。

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必须努力提高教学的开放性。对此,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朱明光老师做出如下解读:“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比如,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提供机会,使学生能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倡导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比如,设计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使他们感悟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创建学习共同体。鼓励师生之间相互信赖,平等沟通;学生之间乐于分享、勇于参与、寻求共赢,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发展。”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互动开放的教学方式,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发展。

在《政府的职能:管理和服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牢牢树立学生主体意识,重新定位教师角色,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现,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我们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差异,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走向社会、走近并了解政府:我们在教学预设中合理“布白”,设计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利于启发学生思维的、没有固定答案的教学问题,如你认为政府发挥着怎样的职能?你通过什么方式了解政府的职能?谈谈你对政府履行职能的感受等,为教学生成留下了适度空间;此外,在教学评价中,我们坚持了鼓励为主、多元多样的原则,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了科学有效的指导。以上做法切实提高了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开放性,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方寸课堂,而是拓展到广阔的社会:教学活动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间、生生间合作交流、分享彼此经验和感受的群言堂;教学过程不再是毫无生机的照本宣科,而是师生充满激情地建构知识和人生;教学结果不再是众口一词的唯一答案,而是比预想更丰富更生动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收获。

四、关注逻辑性,探寻生活的本质规律

对于“逻辑”一词,《辞海》做出了以下解释:逻辑是英语logic一词的音译,原意为思想、思维、理性、言语。逻辑一词是多义的,(1)思维的规律性;(2)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即逻辑学;(3)客观规律性。

思想政治是以经济、政治、哲学的基本知识为载体,培育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素质和能力的课程。它是一门理论课程,具有很强的思想导向性和理论逻辑性,同时它又具有鲜明的生活性,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然而,生活现象不等于生活逻辑。在教学中要真正实现理论与生活的对接,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起来,必须从生活现象出发,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引领学生实现对生活现象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并通过这一过程对客观科学的逻辑性和真理性加以明证。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以生活现象为向导,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取贴近学生的、有价值的生活素材,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和问题,为学生提供逻辑思维的路径,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论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探究,从中抽取概括出理论观点,完成对知识的科学建构:指导学生将获得的理性认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用科学理论指导生活实践,认识和解决生活世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为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目的、意义和价值的源泉,学生只有自觉能动地运用所学理论指导生活实践才最终真正实现了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

政治学理论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践,对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在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面前,我们要大力发展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这里,笔者针对政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结合自己的一些做法谈谈几点体会。

一、制定具有明确培养综合能力的指向性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怎样制订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何处,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如何,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

在传统的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一定的政治经济基础知识和技能。历史在前进,教育的目的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其本质功能已转变成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其中包括在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表现为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以及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能力。总之,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

二、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具有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进行的提问,在争辩中提出的一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出自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创新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的价值,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通过问题的提出,教师让大家各抒己见,使大部分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将学生作出的各种解答方案让全班同学评议、争辩,最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一些学生看到了教材中叙述的内容与自己的看法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脸上充满了成功的笑容。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一些的创新机遇;二是要根据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适当地暴露、产生、激化学生认知结构上的矛盾,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三、优化教学方法,变革学习方式,营造创新氛围

教学方法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变为学生大脑中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是进行人格教育的主要手段。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成败的核心问题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对某节课的教法缺少优选或简单套用某种教学模式,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屡见不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各种教学方法要进行优化组合的研究,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从“吸取——储存——再现”的传统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并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的创造性学习。 转贴于

比如学习高三政治常识第五课《国际关系》时,预先布置学生广泛查阅收集时政资料,让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可以相互讨论、辩析,真正弄清“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是问题的关健所在,从而得出“国家之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的结论。

通过试一试,评一评,亲身体验感受并结合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形成全面系统的观点,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全面细致地展开思维,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四、在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一般能力培养紧密相连

创新能力是在一定的目的和条件下,个体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与一般能力中的具体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与培养其发现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1.发现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政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在外部世界中,存在着大量复杂的信息,其中有些是常规性问题,有些是创造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去鉴别、选择有关问题。但由于以往的知识经验习惯、情感,以及流行的观念与见解深刻地影响人们的认识与活动,人们获取的问题往往只限于自己已有的知识范围之内,重视常规问题,忽视对创造性问题的探索。发现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有关的信息,完全取决于敏锐的洞察力。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发现问题。

2.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总的看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首先使学生了解丰富而生动的辩证法事实,通过分析、归纳,使学生了解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的统一的道理。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要注意纠正学生从单一侧面绝对看问题的思维倾向。例如,在讲“改革开放巨大成就”时,简单的说教效果往往不好,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分歧意见引导学生从自己家乡的变化,从报刊的数据事实,反复论证观点,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学生对改革开放30年成就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认识,其辩证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3.实践能力培养

政治课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创新能力,如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调查能力、政治参与能力等。这里的培养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和解决该社会问题的能力,其实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支配行动,实践上的创新,先要思想上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与思维方法的训练相结合,尤其要重视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