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的历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
传统文化是我国最宝贵的遗产之一,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民族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的根本。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对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时代的需要。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研究,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德育素养。在教学中把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来,设计合理的问题和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在历史课堂中完成传统文化的德育功效。
一、挖掘教材引入传统文化
用教材不是教教材,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我国历史悠久,对于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我们把教材中富有文化作用的内容进行加工,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吸取这些知识,特别是教材中的文化营养,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例如,在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时,当学生对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和意义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华文明的起源?激发学生思考,学习通过日常的积累,就会想到开天辟地,还有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躲避野兽侵害进行建造巢穴等。这样都可以把教材的中内容进行延伸,让学生把中华文化精神进行传承与发扬。再如,我们在学习文字的演变时候,引导学生对汉字马的由来进行学习,从甲骨文到现代的文字,都有什么特点?通过阅读资料和分析,他们发现原来文字比较形象,现代的文字注重的是线条,形象难度降低。这是都是我国的经典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了解和研究这些文字,就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了解古人思想,继承优秀的文化,从而让学生从中学到有用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对学生的德育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再如,在对孔子思想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搜集孔子言行与书籍进行研读,从而了解儒家思想,让他们意识到圣人的思想对现在教育的作用,逐步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巧妙引导吸取文化精华
随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不断推进,各科也在课堂结合教学的实际,有效融入了传统文化知识,特别是初中历史教学也是如此,以此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和人文修养。在历史课堂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授,把教材内容进行延伸,从而让学生吸收文化精髓,达到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目的。例如,教学“伤寒杂病论”,要让学生知道中医和西医的区别,让学生明白中医是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医W与艺术的结合,和西医有很大区别,特别是中医运用到阴阳五行等传统文化。但是由于中医效果慢,在当前社会上中医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中医对于疾病的预防和对部分病治疗的效果很好。这时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把传统文化的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当中。再如,讲到了古代的书画艺术时,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让学生欣赏大量的优秀书画艺术作品,并通过对比中外的书画作品,让他们认识中国书画艺术注重的是艺术,而西方作品注重的是真实性,这样就能体现到我国文化的魅力,从而吸取中精髓,并继承和发言我国的优秀文化。再如,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学习时,要对这一内容进行补充,春秋战国不仅是百家说,另外还是儒学和道学说的开始,从而让学生明白百家学说的认识更加充分,进而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情结。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有教育人的真理,我们只有让学生从教学中进行感知、体会,才能掌握并进行运用,这样才能达到教育学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的目的。
三、鉴赏作品提升文化素养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大师的艺术作品,其中包含了书法、绘画和文学等。我国是文化大国,蕴含五千多年的文明。这些艺术作品能够体现出我国文化是多么的繁荣昌盛。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这写作品进行鉴赏,让他们了解这些优秀文化的内涵,发扬这些文化,并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也能让学生对艺术作品的体会表达出来,这样就会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人格和品性。例如,唐宋时期的诗词,我们不仅仅是在语文课堂中学习,同时在历史课堂也要让学生学会鉴赏,体会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唐朝的李白、杜甫等人诗流传至今依然受到很多的追捧和赞叹;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等词句依然让人读取朗朗上口;还有清朝扬州八怪的绘画作品也可以用来临摹和学习。教师要对这些经典的作品进行引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内涵,把他们创作的思想领会到。再如,书画作品中,我们经常要提到到王羲之的《兰亭序》,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欣赏到王羲之的高超的书法水平,从他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历史教学不要仅仅限制与课本中的知识,而是要进行延伸和拓展,老师要搜集与课本有关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和学习,特别是经典的传统文化作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我国文化精神,那就是我们劳动人们的勤劳、能吃苦、智慧、善于创新,而当前缺乏也是这种东西,从而文化作品让学生去感悟,更加真实,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丰富他们的知识,陶冶的情操,学生良好的德育素养也会得到提升。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挖掘教材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资料的搜集和研读,从而理解其中真正蕴含涵义,并让学生真正走进历史,享受文化带来的快乐,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德育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成武. 浅议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 考试周刊,2015,97:139.
我们有至少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智慧,有五千年的效果。如果是一个企业家要去学企业管理,在一个有两百年历史,还有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企业之间,相信很多开明的企业家,都会向有五千年历史的企业去学管理。因为一个有两百年历史的企业,虽然有他的成功之处,但是他毕竟没有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企业,更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更经得起风吹雨打。在对中国企业的观察中发现,凡是经营得好的企业,都是将现代管理方法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得好的企业,对传统文化把握得越到位,企业的经营就越游刃有余,因为管理本质上是对人性的理解和把握。中华传统文化是“爱与和谐”的文化,是以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为核心的人性本善的文化。被称为经营圣人的稻盛和夫作为一个日本二战后经济奇迹的缔造者、见证者和泡沫破灭的经历者,一生白手起家创办了京瓷集团和KDDI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并在退出商界十三载后,以耄耋之年,重新出山,仅用一年时间就拯救了同样是世界五百强的日本航空。什么金融风暴,什么危机他都经历过,对他毫不影响。他告诉大家经营成功的思想和方法:“我学的是孔子孟子,我学了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圣人贤人所写的《论语》,我不禁感叹这些优秀的人物,有着了不起的思想。或许有人认为在现今这个科学发达的文明社会这些古老的道理已不再通用,赶快去赚钱才重要,这是不对的。我认为越是艰难越是竞争激烈的时代,过去圣人们所教导的,正确的为人之道才是最重要的,我年轻时学习了中国圣人们的教导,这才造就了今天的我。”中国圣人自古以来强调,领导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后。《孟子》说过「民为贵,君为轻。稻盛和夫经营的企业,公司赚的利益第一个给员工,第二个给顾客,企业是为员工顾客服务的,自己公司利益放在最后。公司年年赚钱,他非常满意。稻盛和夫是从中国古圣先贤那里学到的管理智慧,应用在企业管理,企业屹立不败。我们中国几百年的一些老字号例如同仁堂,能屹立几百年不衰,也都是这个道理,不把自己利益摆在第一,起心动念想别人的。所以,中华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智慧对当代管理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可以化解种种困境或危机,使企业能永续经营。
二、中华传统智慧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一)要想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获得智慧,并在企业中的运用,帮助中国企业解决管理问题,要有正确态度和方法。不可自以为科技发展了,时代进步了,我们后代人一定站在历史的至高点,站得比古人高,也看得比古人远。其实,古人的智慧,我们不能说后人绝对无法逾越的,那确实也是很难超越的。圣贤的智慧圆满,原因在哪里?在《论语》上说: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说我们这个工匠,要想把这个桌子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起来。同样的道理,人要认识世界、认识他人,认识得如实客观彻底清楚,必须首先使我们认识的工具,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心,清净下来。这个心,并不是现代人所讲的肉团心脏,很难用西方一个相对应的概念来说明。东西方人做学问的方法是不同的,西方人做学问是用理性的思惟,而中国古人是一种悟性的思惟。用理性的思惟,他是从一个逻辑概念出发,经过严密的推理,最后给了你一个结论。但是无论他的语言多么的清楚,他的逻辑多么的有层次,可能总有一些细节会被他遗漏掉,总有一些因素他没有考虑到。中国古人用悟性的思惟,所谓的悟性,就是古代的圣贤他所亲证的境界,他所亲眼看到的真实,这个是不需要语言逻辑来证明的。就像我们每一天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一样,自古至今没有一天是例外的。他就得出了一个结论,说这个太阳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这个是不需要科学来证明的,它依然是真理。所以中华古圣先贤的智慧,就是千百年来人生经验和智慧的承传,它是不言自明的规律。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深入传统文化不是去进行逻辑的推理,而是用心去体悟。这个心,怎么样才能够体悟外界客观事物如实彻底?就是要让心清净下来。为什么现代人没有古人有智慧了,就是因为心没有古人清净了。可以用心浮气躁四个字来概括现前社会大众心态的状况,不能安住在当下。所以,要获得智慧,学习的关键,在诚敬,在修身。若对古圣先王之教育毫无诚敬,纵遍览群籍,也难获实益。
(二)要想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获得智慧,并在企业中运用,帮助中国企业解决管理问题,还要选好学习的经典并运用介绍中华先贤智慧精粹《群书治要》给大家。《群书治要》中浓缩了的中华传统经典智慧。《群书治要》是唐朝魏征、褚遂良、虞世南等大臣编纂而成,汇集了从上古五帝时期到晋代几千年历史中所保留下来的六经、四史、诸子百家的经典内容(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四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诸子百家则是指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称),总共50余万字,等于是把经、史、子的精华都浓缩在这一部书里面。“群书”就是指前面说的从一万四千多本,八万九千多卷经典中,挑出来最后成为五十卷,五十万字。“治”也就是管理的意思,管理社会、国家,管理团体、企业乃至家庭,最精要的智慧,所以叫“治要”。编成这本书之后,唐朝皇帝唐太宗手不释卷,每天都看,学习古圣先贤智慧,成为他管理思想源泉和执政参考,最后创了被全世界称为太平盛世的“贞观之治”。化解当前的经济社会种种危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群书治要》这部书对于当代社会有特别的意义,因为传统文化越来越被忽视,根源就在于我们本身不明理,没有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而《群书治要》就是要让我们真正明理很好的工具。古圣先贤的管理国家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都是历经千年考验所累积的宝藏结晶。这部宝典能帮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奠定大唐三百年盛世的基础,也必能成为各级领导者、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管理者的智能源泉,提供珍贵借鉴。《群书治要》如果能深入理解落实,那么社会和谐、国家兴盛、企业永续发展和身心安乐、家庭幸福,自然可得。
中职院校礼仪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随着中职院校的教育水平近几年来得到了飞速提升,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礼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精髓,同时让其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更好地掌握礼仪课程的重点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提升中职礼仪课程的教学水平。
一、中职院校礼仪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解析
从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来看,通过中华民族人民世世代代的继承,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内涵不断深厚,且具备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并凸显出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民族精神。
而中国传统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积极、深渊的影响。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中职院校礼仪课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体会到礼仪课程真正内涵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 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礼仪课程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能将自身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中职院校礼仪教学现状分析
1.中职院校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知识
相比于普通的中等院校学生来说,中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在入学初期的综合分数较低,知识基础较为浅薄,这也是造成目前中职院校生源质量差的主要因素。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便是培养技术型的中级人才,并让学生掌握一门特殊的技能,以充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但在中职院校进行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学生为了日后获得从业机会,便会满目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并没有对自身的专业技能充分了解、掌握,只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学习,从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与接触。这种教育模式以及学习模式,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专业技能,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责任感、道德品质,也会对其全面发展形成严重阻碍。
2.教师没有充分理解礼仪课程的内涵
根据目前中职院校的利益课程教学情况来看,中职院校在开展利益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教授的大多是常用的礼仪知识,例如用餐、就坐、社交礼仪、着装礼仪等。这些教学内容缺乏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知识将表面的礼仪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习这样的礼仪知识只是在表面做出相应的礼仪动作,并没有深刻掌握到礼仪课程的真正内涵。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由于其没有对礼仪课程的群进行充分理解,便无法在礼仪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造成礼仪课程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3.外来文化影响因素
目前由于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并对外来文化产生了高度认同。个别学生由于盲目追求个性,推崇庆祝西方的节日,忽视了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部分学生并没有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不积极去探寻。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往来程度不断加深,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学生向往西方的生活、交往。这些都是降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职礼仪教学中渗透效果的主要因素。
三、中职礼仪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1.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将礼仪教学的内涵升华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教学便应提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礼貌、友好地对待他人,并做到和谐共处、互相谦让。中职院校虽然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进行了规范,但这种要求过于强制性,学生被动、强迫地接受学校的硬性规定,并不能发自内心接收礼仪课程的知识。因此,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将中职院校的礼仪教学内涵进行升华,便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自内心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遵守,并做到了良好的日常行为、礼仪规范。教师在结合传统文化进行礼仪教学的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礼仪的核心便是尊重,要让学生做到每一件事都应将尊重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因此教师在进行礼仪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对学生传输礼仪相关的表面知识,应在礼仪规范教学过程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才能让学生将礼仪的规范以及真正意义充分掌握,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之间更加团结,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播放古人采用传统礼仪与人相处的视频,并让学生进行模仿。教师还可以将古代的礼仪规范,结合礼仪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共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礼仪的魅力,从而规范自身的行为,并提升礼仪课程的教学质量。
2.在礼仪教学课堂中对学生潜移默化渗透传统文化
在中职礼仪教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由浅及深的方式,要在礼仪教学课堂中逐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并结合礼仪课程具备的特点,结合传统文化为学生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从而突破说教式教学的弊端,教师还应将传统文化融合到礼仪实践教学过程中,才能全方位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例如教师在为学生传授利益概念的过程中,可对礼仪的由来以及发展过程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明白中国是礼仪之邦,并是人类在礼仪、礼节方面的重要发源地,礼仪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这便会让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让其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华民族儿女的骄傲与自豪,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并加深其对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结语
在中职礼仪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并充分掌握礼仪课程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教师观。因此教师应加强礼仪教学过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程度,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职礼仪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燕.浅论高职院校礼仪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才智,2015(23):47.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不仅存在于专门的论述管理书籍如《战国策》、《国语》等中,在一些不是专门谈论管理的书籍的著作中,我们也往往可以发现其中的管理思想。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文章蕴含着丰富的管理经验。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表面来看,这首诗主要的介绍了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之中,要不在乎一时的得失,充分的意识到全局性的色彩,充分的意识到管理的过程之中,自己的优势所在,并在这个过程之中,充分的感受到自己的前进的方向,并一定要意识到自己在发展的过程之中,要注意到自己应该把握住的地方,进而才能够做到有效的完成整个的管理过程,进而有效的提升管理的水平,有效的完成整个的管理任务。
2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高校管理智慧
2.1人本管理理念
人本管理是中国管理思想的精髓,作为古代著名极具智慧的政治家,孔子认为,作为高校管理,在从事高校管理工作时,要“赦小过,举所知。”就是讲高校管理用干部的艺术,意思是高校管理要用自己了解的干部,原谅他们的缺点,利用好他们的优点,不要求全责备。这种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在当今仍然是充满力量,为许多有智慧的管理者所遵循。之所以说要用自己了解的干部,原因是如果用自己不了解的干部,在使用干部时就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如果在使用干部时不了解他们的优点和缺点,是很难用好干部本人的优势,回避掉其劣势。这种精神在古代人学传统的传承下,形成强大的人文主义思想,经过创造性转化,成为了当代“以人为本”价值观的有机成分。
2.2“仁”的管理理念
在进行团队管理的过程之中,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需要不断的总结自己的管理理念,并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之中,充分的意识到包容的重要性,在管理的过程之中,以德服人。“推己及人”、“民胞物与”,这里所强调的就是一个“仁”字。用“仁”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群体间的关系,亦施及于万物。在我国的著名的古典作品论语里面,曾经有过对于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的总结,这就是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之中,要注意有着仁的心理,并在不断地追求的过程之中,不断地提升管理人员对于仁的认知。与此同时,我国的古代的著名的军事家孙子在其著作之中,也有着对于相应的教学内容的深刻认知,并在认知的过程之中,充分的体现出了在管理的过程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对于管理的协调性的保证,以便于发挥出管理的最佳效果。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如何竞赛而不对抗,以实现双赢或多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看到领导在文档签字中一般都会签上“同意”了。
3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管理的启示
3.1重视团队建设
从上文中介绍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可以看出,在进行现代高校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行政管理效率,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要充分的重视到建设一个具有着高度凝聚力、责权明确的高校行政管理团队。在进行高校行政管理团队的建设过程中,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对自己的下属给予足够的关爱,并注重团队建设的和谐发展。具体的来说,在进行高校行政管理团队的建设过程中,管理者要充分的重视到对于下属的公平管理,保证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运行。
3.2公正的做人原则
在明朝著名清廉官员郭久龙的诸多论著之中,就深刻的展示出来相应的管理的道理。具体的来说,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之中,一定要遵循公平性原则。与此同时,要求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之中,做到言传身教,要特别注意到身教的重要性,以身作则,为管理人员做好榜样。
3.3管理者必须具备爱心
高校管理者,要充分的意识到,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之中,要对于被管理的人进行相应的富有爱心的管理。具体的来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进行高校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要对高校的工作人员给予足够的关爱。通过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关爱,可以有效的提升高校行政管理团队的凝聚力,建设和谐的高校行政管理氛围,促进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
4结论
【关键词】诗词 传承 创新 精髓
《我是大诗人》是锦州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2015年1月份开办的一档针对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的诗词互动大型文化益智电视节目。以娱乐为外壳、以文化为内核,以演播室诗词竞猜为主,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在每期题库中也不断丰富中华传统文化及传统美德内容,每期节目还邀请多名享誉全国的文史学者、知名作家、资深媒体人现场解析赏评,使整个节目环环相扣,精彩纷呈。现在,我从三个方面分析《我是大诗人》栏目的运作经验。
一、根植传统文化,创新栏目形式
应该说,制作一档诗词文化类节目是一场挑战。这样的栏目既要求栏目编导具备一定的诗词基础,又要有丰富的电视文化节目操作经验;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要有大型电视节目执行能力。所以,做这个栏目首先就要选好人。《我是大诗人》栏目最终选拔的是既有电视专题编导经验又有大型综艺节目实战经验的制片人。栏目一开始从节目设置上选择了闯关竞赛的方式,由锦州几所高校中文专业的教授为指导,以年轻的研究生团队组成命题组,这样操作使节目题库既丰富专业,又年轻富有活力和时代旋律。而该节目的舞美更是充分借鉴大型综艺节目设计特色,现场既绚丽多彩,又大气磅礴。环节进行中也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思维和方式来展示节目的高科技含量。节目嘉宾我们更是邀请了以多次荣登央视《百家讲坛》闻名全国的楹联专家孙丹林为首的数位老师组成。这种整体安排一下子让节目充满了生命力。
二、纯洁电视荧屏,彰显核心价值
近年来,在唯收视率的错误导向下,娱乐综艺类电视节目一路攻城拔寨、所向披靡。这类节目在娱乐观众的同时,也助长了文艺领域的过度娱乐化倾向,更为重要的是一些节目错误的价值导向,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影响。
文化类电视节目大量出现,丰富了电视节目内容,也净化了荧屏生态。锦州广播电视台推出的《我是大诗人》以中华传统诗词为主要内容,用知识竞赛、情景短剧、专家出题、同学助阵等方式,普及中华传统诗词相关知识。带领中小学生穿越历史,感受传统诗词之美;让知识类节目变得好听好看,更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
同炙手可热的娱乐综艺不一样,由锦州广播电视台原创的《我是大诗人》栏目更加凸显中国文化气质的原创性,用充实的文化内容、接地气的节目设置、寓教于乐的方式,一次次唤醒以青少年和老年为主的受众人群的文化情结。《我是大诗人》从内容到形式直指人心,对社会风气能起到较好的引领作用,充足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坚持正确导向 引领文化发展
电视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随着时代和社会前进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把握电视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要在发展中科学认识并正确处理文化的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这是能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电视栏目的关键。在文化栏目创办上,提高,是从电视受众现有的精神文化需求水平来提高;普及,是基于电视受众现有的精神文化需求水平的普及。因此,只有深入了解电视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水平,电视文化栏目才可以据此把握好普及与提高的尺度,从而更好地满足电视受众的接受期许和欣赏期待。
在确保一定收视率的前提下,《我是大诗人》节目如何提升文化含金量,体现电视文化的人文教育作用,如何把真正的文化内涵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进行传播,考验着栏目组成员的文化担当和智慧。要真正做到传播文化,传播正确的文化理念,我们深深地知道两点:一是电视台是公共传播平台;二是不能以收视率为主要的验收指标,同时深刻理解作为文化类节目的《我是大诗人》的本质和宗旨是传承文化而非娱乐大众,是应该引领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以媒体的责任和社会担当来打造普及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四、依托民生视角,打造雅俗共赏
如何把《我是大诗人》这档文化类节目做好,在节目开办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制片人,还是每期节目编导都在不断地思考和揣摩这类节目的内在规律和持久性的根本。在反复思考后,大家一致认为《我是大诗人》栏目应该继续沿着所在频道民生节目为主打的运营模式,成为本频道民生新闻栏目的旗舰栏目,民生链条上的文化先锋。牢牢抓住民生本质,依靠民生节目特点办好《我是大诗人》。民生类节目有四个特点,那就是实用性强、题材以小见大、故事化讲述、互动性强。《我是大诗人》栏目从诗词选择上,尽量选择一些大家在生活工作中能够得以应用的诗词锦句来凸显节目的实用性。题库的累积上做到从学生们书本上为基础再扩充到唐宋诗词300首等。出题的方式上尽量以丰富的短剧表演形式来情节化、故事化,而在节目播出过程中,通过底游字幕直播的方式让更多的电视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节目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尽量做到通俗不庸俗,从而呈现给受众的是充满民生情怀的电视文化栏目。
五、校园家庭联动,营造良好氛围
《我是大诗人》播出前,我们安排在锦州重点中学――锦州八中举办了盛大的开播仪式,主管市领导,全市所有小学、初中的主管校长以及八中在校5000多名学生参加了开播仪式。栏目播出后,更是产生了积极广泛的社会反响。节目在微信平台点击量与日俱增,接近百万。市内各大书店有关唐宋诗词方面的书籍一度热销。该节目更极大影响了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古诗词普及教育工作。如今,锦州市各高中、初中、小学纷纷开辟《晨读十分钟》时间,给广大中小学生提供诵读诗词的时间。作为主办单位的锦州广播电视台在开办该栏目期间也收到近千封学生家长和广大诗词爱好者的来信及微信。
从社会反响来看,《我是大诗人》这档栏目有文化、有娱乐、有看点、有趣味。作为当代主流宣传媒体,我们不应只是一味追求明星真人秀节目,更应顺应时代要求,开发潜能,制作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主旋律的电视精品节目!
六、挖掘文化精髓,形成产业模式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我是大诗人》是美育课堂的一种全新实践,它赋予古老文化以现代流行的元素,让传统文化变得平易近人、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积极拓展。
现在,电视产业由于经济环境、新媒体等影响,正风起云涌,大范围尝试产业化运作,这里既有产业模式的开发,也有对电子商务方面的探索,栏目组正在整理收集《我是大诗人》各种题型,准备在适当时机集结成书,奉献给广大电视观众!同时也在广泛寻求网络科技方面合作伙伴,合作开发一款和《我是大诗人》闯关模式相似的APP,以便更好地推广诗词文化和栏目品牌,同时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