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传统文化龙舟竞赛文化传承责任思考文化发扬
中国的龙舟文化是中国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高度凝聚力和伟大的创造力的象征,将文化、娱乐以及比赛良好的融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理念的转变,使得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从而导致了中国传统的龙舟文化得不到良好的传承,这里我们将会对龙舟文化传承的责任进行思考,提出一系列龙舟文化的传承措施,促使中国传统的龙舟文化能够得到良好的传承。
一、传统体育龙舟竞赛文化传承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龙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优良品格的一种体现,是中华名族对于自然和运动的一种崇拜,中国的龙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先于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基础。龙舟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娱乐生活,能够有助于对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促进全民族的团结,有利于中华巨龙的腾飞。中国传统的龙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积淀,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有助于现代人对历史、对文化的了解。
二、传统体育龙舟竞赛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首先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得中国文化不能得到良好的传承,在现代文化的攻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中国龙舟文化相对于现代竞赛文化来说缺乏科学合理性,使得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问题;其次是中国国民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不足,中国国民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淡薄,没有明白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重要意义,使得中国国民未能良好地投入中国文化的传承中去,中国龙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传统文化受国民的认识不足,所以也导致了中国龙舟文化也不能实现良好的传承;再次是随着物质文明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越来越低,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物质的时候,忽视了对精神文明的建立,物欲的增强从而导致中国龙舟文化不能良好的满足人们的需要,中国龙舟文化不能给人们带来经济上的利益,从而被中国公民所撇弃,使得中国传统龙文化得不到良好地传承;最后是因为中国的政府和社会风气严重的影响着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中国政府为了促进了经济的良好发展,把大多精力都应用到经济建设当中去,从而导致在了中国文化得不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由于政府的引导功能的丧失,使得中国传统的龙舟文化不能良好的进行发展,同时由于现代的社会风气讲求地是对科学的崇拜,从而使得国民对于如中国传统龙舟这种具有文化和艺术的体育竞赛缺乏兴趣,使得龙舟文化的传承缺乏参与者和观众,使得龙舟文化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三、传统体育龙舟竞赛文化传承的责任思考
1、中国龙舟文化传承的政府责任。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受着政府的影响比较严重,只有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之下才能良好的做好龙舟文化的传承工作,政府将会严重的影响中国传统龙舟文化的发展,如果政府对传统龙舟文化未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采取一系列科学地有助于龙舟文化的传承的扶持措施,那么龙舟文化将会得不到社会和国民的认可和重视,从而将会导致中国传统的龙舟文化将会面临失传的危险。政府在龙舟文化的传承中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扶持作用,这也是政府在龙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责任。
2、中国龙舟文化传承中的教育责任。中国龙舟文化不能只依靠民间来进行传承,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还需要教育发挥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在教育进行龙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使得国民更加良好地认识中国传统的龙舟文化,使得国民能够更加良好地认识到中国传统龙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通过教育使得更多地人愿意和主动地投入到龙舟文化的传承工作中来,使得中国的龙舟文化能够良好的传承。
3、中国龙舟文化传承中的社会责任。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必须需要社会对龙舟文化进行良好地认可,形成良好的文化风气,使得龙舟文化能够有着良好
的生粗空间,让龙舟文化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能够促进中国龙舟文化的良好传承,社会是龙舟文化传承的土壤,要在社会中实现对龙舟文化的正确认识,从而有利于有关龙舟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让龙舟文化能够在社会中寻找到其发展的空间。
4、中国龙舟文化传承的国民责任。国民才是龙舟文化传承的主体,只有国民对于中国龙舟文化能够足够地认识和重视,才能具体地加入到龙舟文化的传承工作中来,才能促进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国民对于龙舟文化的认识程度将会严重的影响到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效益,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需要参与者和观众,只有国名提高了对中国龙舟文化的认识,使得中国龙舟文化能够良好传承。
5、中国龙舟文化传承的龙舟文化自身责任。中国传统龙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龙舟文化也必须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来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传统文化并不是只有依靠传统的形式才能传承,中国传统龙舟文化必须要顺应社会的发展,跟上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步伐,只有实现了自身的突破才能有利于文化的传承,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们的价值取向,来对文化的传承形式进行改革,才能促进文化的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做好传统体育龙舟竞赛文化传承的具体措施
明白了中国传统龙舟文化的重要意义,通过中国传统体育龙舟竞赛文化存在的问题和责任思考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才能促进中国龙舟文化工作的传承,才能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才能有助于中国巨龙的腾飞。
1、加大对传统龙舟文化扶持的扶持力度。要加大对传统龙舟文化传承的扶持力度,从政策上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工作中来,要对传统龙舟文化进行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要做好对国民的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提高国民对中国传统龙舟文化的认识,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中国龙舟文化的传承当中去。政府部门的相关文化部门应该做好相应的文化宣传工作,制定相应的文化宣传方案,鼓励民间和校园龙舟竞赛活动的开展,对于现有的龙舟竞赛艺人要提供相应的文化保护措施,要鼓励青少年加入到龙舟文化传承的工作中去,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龙舟文化传承方案,认真实际地落实到实际的每一项工作中去。
2、将传统的龙舟文化和教育文化进行良好融合。要在教育文化中融入中国传统的龙舟文化,实现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龙舟文化的兴趣,明白龙舟文化的重要性,加入到龙舟文化的传承工作中来,促进龙舟文化的良好发展,要实现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体现教育中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意义,通过教育促进文化传承工作。在校园文化中应该支持龙舟文化活动的开展,将龙舟文化活动的开展融入到实际的校园文化中,可以在校园中定期地开展龙舟竞赛活动,让龙舟竞赛成为中国校园的“皮划艇运动”,在校园文化中培养专业的竞赛选手和相应的龙舟竞赛俱乐部,鼓励学生参加到龙舟竞赛中来,把龙舟竞赛打造成为中国的校园运动的竞赛盛事,从而让更多的学生龙舟竞赛,了解龙舟文化。
3、做好龙舟文化的形式改革。龙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舟文化的传承必须要对对龙舟文化的传承形式进行良好的改革,让龙舟文化能够良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来采取科学合理的龙舟文化的传承形式,要根据社会发展中人们观念的转变来做好龙舟文化的传承形式的改变,要把龙舟文化的改革加入到龙舟文化的传承当中去,通过改革实现龙舟文化的良好传承。龙舟文化的形式改革应该建立在对原有的传统形式的保护的基础之上,引进现代体育竞赛先进的运营模式,在活动开展之间要做好相应的赛事宣传工作,在竞赛活动进行中应该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良好地观看竞赛,让竞赛从单一的比赛活动向专业的体育赛事转变,同时应该把龙舟竞赛活动从民间活动向国际体育竞赛转变,增加中国龙舟体育竞赛活动的国际影响力,让龙舟竞赛成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事。
五、结语
中国传统体育龙舟竞赛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做好各个方面对龙舟文化传承的责任,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从而促进中国传统龙舟文化的良好传承,实现龙舟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 伍广津,秦德增.龙舟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6):141-144.
关键词: 灾后重建; 聚落; 传统文化; 新农村规划
1序:灾害造成农村巨大损失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世界震惊。四川省汶川、北川、青川等10个县、市灾情最为严重,严重受灾村庄多达3700多个,大部分村庄90%以上的房屋倒塌,乡村自然和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生产生活设施损毁严重。
1.1农村设施损失巨大
地震造成农村建筑物与基础设施大量损毁,例如四川彭州龙门山镇宝山村,14座小水电被毁,5座度假宾馆倒塌,56位村民死亡失踪,608户房屋倒塌;四川茂县凤仪镇坪头村农民房屋全部倒塌;四川北川县东溪沟村农民房屋全部倒塌,新规划的农家乐旅游和观光农业化为泡影此次地震还波及甘肃省陇南、天水、平凉、白银、武威、定西、庆阳、甘南、临夏等9个市州,其中甘肃省距离震源相对较近的陇南市灾情最为严重
1.2传统文化损失巨大
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文化损失,物质文化中尤其以建筑文化的损失最为突出,特别是具有羌族特色的建筑——碉楼和羌寨损毁惨重。四川省汶川县古羌王遗都萝卜寨,具有4500年历史的羌族村寨文化遗产民居全部倒塌;汶川的威州地区、雁门乡、龙溪乡、克林乡、绵篪镇五个乡镇,传统的羌族民居里没有一栋完好的建筑四川理县桃坪乡桃坪羌寨,3座著名的古碉楼出现裂缝,楼尖部分垮塌,2000年历史的羌族村寨民居全部倒塌地震波及甘肃省陇南市的5个藏族乡震情非常严重,两万余名藏族人受灾非物质文化损失也非常惨重,北川县文管所保管的馆藏文物已全部被毁
1.3次生灾害损失仍在持续
地震的瞬间威力令人瞠目;而另一种容易被人忽视的威胁——次生地质灾害将长期侵蚀灾区农民的家园和生存环境。北川、汶川、理县、茂县等地的高半山地区地质灾害首当其冲,这里同时又是大量宝贵的羌族聚落的聚集区。鳞次栉比的羌房碉楼也许经历地震屹立不倒,但随着雨季的到来,难逃被泥石流、山体垮塌淹没的噩运。即使村落本身地质环境尚安全,其生产要素——土地、沟通外界的生命线等等也有遭地质灾害破坏的危险。当代技术可以加固山体、坚韧的羌人也许可以在悬崖上开辟出土地、勇敢的工程人员可以反反复复抢通道路,但在长期存在的地质灾害面前,为了几百人云中栖居而付出的巨大成本就将难以接受。这是愚公也拗不过的事实,在自然凶猛而漫长的毁灭力面前,“人定胜天”这句话完全没有意义。
2灾后重建任务势在必行
我们无法回避灾难,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灾难。众所周知,灾后重建工作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当然,灾后重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在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强调,要通过政府投入、对口支援、社会募集等方式筹集灾后重建资金,加快灾区恢复重建。
2.1物质环境建设势在必行
在灾后重建的工作中,农村物质环境的重建是必须首先考虑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民居建筑与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保障灾区民众在最快的时间内安定生活与恢复生产,是需要并重的物质环境建设目标。在针对农村居民安定生活的民居建筑恢复重建过程中,活动板房的建设对于他们来说既不适用也不经济,在原有村落或者原有民居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加固、维护、改造可能是比较现实的途径。当然,对于那些被彻底摧毁的村寨,可能还要涉及到村寨新址的选择与新型村寨的规划设计,同时涉及到民居建筑的设计与建设。在针对恢复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道路交通与电力供应等是需要从区域的角度进行统筹安排的,而农业机械与生产工具等设施则需要因地制宜,逐村逐户分别对待。
2.2精神家园建设势在必行
在物质环境建设的同时,受灾区域精神家园的建设必须同步进行。一方面,灾区民众在精神上遭受了巨大的创伤,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抚慰。另一方面,灾区农村多为少数民族地区,包括羌族与藏族,他们的与生活习俗是需要关注的,诸如村寨宗教活动场所与装备的恢复重建、民居建筑中佛龛与祭祀设施的恢复重建等。这样,不仅可以让灾区村民重归原来的生活传统,同时让他们可以重建生活的信念,进一步重振民族文化。
3传统文化保护非常迫切
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无论是物质环境的建设,还是精神家园的建设,都必须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物质文化的保护也许是非常显见的和具有共识的,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可能不容易落实,所以更需要加以关注。
3.1物质文化保护非常迫切
羌族传统村落与农宅具有完整性和体系性,包括在村落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聚落形态体系与建筑体系。村落从组织肌理、空间结构到建筑的布局形体、装饰细节往往具有完美的和谐感,并与所处环境有机共生。这种体系是村民长期文化认同的载体,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多情况下也是最适应环境最安全的人居形态。此外,羌族建筑特色鲜明,特别是羌族碉楼与石砌民居,充分体现了羌族人民的智慧,是值得保护的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村寨的保护可能面临两种挑战:一是无意识的影响——即指各种社会力量为了帮助灾区农民尽快安居,而建设脱离原来村落与原有传统的村寨及民宅,或者在原来村寨中置入大量异质性内容,导致建设性破坏。二是价值观的扰动——即村民自己在外来文化与外来资金的影响下,不满足于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且盲目引进外来的建筑类型进行建设,导致村落体系的破坏。上述两个方面,都是造成物质文化方面的“次生灾害”。通过长期深入研究,试图把握地方聚落的结构和部分文化内容,并在新的建设中予以继承,是有可能实现的。但如何在体现灾后重建迫切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对传统体系的扰动是值得思考、而且非常迫切的任务。
3.2非物质文化保护非常迫切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先生在《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座谈会》上讲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大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大部分又不在城市里。物质性的东西受到损毁可以进行修复,甚至可以重建,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消失了,比如传承人没有了,文化的根脉就断绝了,就永远没有办法衔接 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羌族宗教文化、礼俗文化、服饰文化、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生活方式等等。同时,由于羌族没有文字,羌族语言、文化均靠年长者口授身传来传承。会羌语的长者、通晓羌族历史文化的“端公”等对羌文化的记述和传承至关重要,所以,羌族文化的保护,首先是人的保护。
3.3传统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
陈鹤琴在对中国古代先哲教育思想进行研究时就特别推崇孔子的教育思想,认为孔子倡导的“因材施教”、“个别教育”、“行重于学”等教育思想非常先进,很值得研究。后者则可以直接对这些文化的实体展开研究。此外,还有一类是以非物质文化的形式存在,看不见,摸不着,如民间艺人的技艺等,陈老认为这类传统文化遗产更为宝贵,后人可以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学习与传承。总之,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博大而精深的,需要我们全面而广泛地加以学习与研究。为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陈老主张成立专门的机构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研究。为此,陈老曾多次呼吁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业人员,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专项研究,以确保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正确解读和传承。例如,1962年陈老在江苏省政协会议上提议,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内成立儿童教育研究室,以研究儿童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加强、改进儿童教育工作[1]406;1978年陈老在中国人民第五届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关于设立全国儿童玩具研究促进会的建议[2]659。在对传统文化遗产展开研究的同时,陈老主张以辩证的态度来传承传统文化遗产,认为对传统文化遗产应进行合理的继承、改造和创新。陈老的“活教育”理论就是在继承儒家教育思想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基础上,革新创造出更具有活力的教育理论。在对待中国古代经书典籍问题上,陈老辩证地指出,“《三字经》、《百家姓》当然不是幼年儿童所能理解的”[2]636,“如果是为研究古代文学,那么这么多经书,大学专科里才有读的必要”[3]140,而如果读经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儿童的人格,那么经书是需要重新改造的,他特别反对“把经书熟读在肚里,将来自然就会应用”的“反刍式的教育”[3]140。同样,在对待私塾教育问题上,陈老认为:“私塾教育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的优点,我们应当采用,并发扬而光大之,但是它的弱点太多,它的组织,它的内容,太不适于现代的情形了。”[1]535反观当前有学者鼓吹所谓的“儿童诵经运动”,则愈彰显出陈老对待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这种科学而辩证态度之先进性,对指导当今幼儿教育工作仍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当年,陈老就是以这种开放兼容的思想,科学地处理了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关系。陈老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世界各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他认为,外国有很多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教育理念很值得我们借鉴。陈老认为,中国的儿童不仅要汲取本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还要了解、吸收世界优秀的传统文化。儿歌“小星星”本是法国的一首民歌,为了让中国儿童了解法国的文化,陈老译配了歌词后将之编进幼儿园教材,至今“小星星亮晶晶,满天都是小眼睛……”这首儿歌在中国代代传唱[4]1。当年,在陈老主持的南京鼓楼实验幼稚园的教材中,加入了不少外国文化的元素,许多世界经典的文化,如“荷兰的小英雄”、儿童舞蹈“土风舞”等也列入幼儿园教材。此外,陈老还曾亲自编写小学英文教材,其中1939年编写的英文教材《少年英文诗歌》一书,共选录43首世界各国经典的童谣、诗歌。
作为一位幼儿教育家,陈老认为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应从幼儿园开始抓起,为此,他为幼儿教师提出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幼儿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好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陈老认为,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遗产应坚持创新性,要有时代精神,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主张用革新升华的方法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遗产,最为集中地体现在陈老在幼儿教育目标的制定上。陈老十分赞赏孔子的“做人教育”思想,当年陈老的“活教育”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3]352,就是在继承传统教育核心价值或基本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时展的实际需要而提出的。陈老的“活教育”目的论是对古代有关“做人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为“做人教育”赋上时代的烙印,使“做人教育”的内涵得到升华。陈老认为,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改编与创新,将传统文化遗产有机地填充到幼儿园的教材中,“经书的文字古奥,叙事说理多偏于政治道德方面。幼年儿童不易明白,只好选择其适合儿童心理之记述,改编作故事或戏剧的体裁,教他们阅读,教他们表演,他们自然就能明白了解,兴趣浓厚”,“将经书变成明白浅显饶有兴趣的现代儿童读物,那读经一课在学校里面才可以有利无弊。”[3]140为了让儿童以寓学于乐的形式来学习、接受中华传统文化,1938年,陈老与陈选善主编了《中国历史故事》一书,该书以浅显的文字、儿童的口吻、生动活泼的形式,将中国古老的历史编成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此外,陈老认为不少民间歌谣、儿歌很适合幼儿学习,为此,在陈老主持的南京鼓楼实验幼稚园教材编写时加入了很多民间的元素,如民间儿歌“放纸鹞”,民间游戏“猎人、老虎、枪”等。陈老认为,我国不少的传统文化遗产是可以通过改良制作而成为很好的幼儿园教具、玩具的。例如,麻将是我国的国粹,是很具吸引力的赌博工具,当年陈老独具慧眼,将麻将变成幼儿识字的活字块教具,具体做法是:先从儿童用书中选出了200多个字,在每块麻将上刻上字,每个字各刻2块,并选用儿童喜欢的颜色,“比如‘鸡’、‘鸭’二个字,‘鸟’部用红的颜色,‘奚’、‘甲’部都用绿的颜色”[5]109。活字块主要有两种玩法:一种是凑对子,一种是拼句子,都很受幼儿喜欢。后来在民间艺人的启发下,陈老又创制了“过桥洞”、“放电影”、“益智盘”、“傀儡戏”、“皮影戏”等幼儿喜欢的教具、玩具。其中“傀儡戏”、“皮影戏”就是采用民间艺人制作傀儡和皮影戏的方法,将适合幼儿的剧本或故事制作成傀儡戏或者皮影戏,由幼儿教师或幼儿进行表演操作。同样,在乐器的选择上,陈老大量地选用我国民间乐器,如鼓、钹、钟、箫、磬、木鱼、琵琶、笙、箫、古琴等取代昂贵的钢琴、西洋乐器,这在财力匮乏的年代确实是非常明智的选择。陈老十分珍视被旧社会有权势者所瞧不起的所谓“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当年为了让幼师生学习傀儡戏、皮影戏、木偶戏的操作技能,陈老曾多次把木偶戏班请到学校里来。当年,陈老邀请民间艺人到鼓楼幼稚园现场表演木偶,通过口传心授的方法,让幼儿教师学习掌握了木偶的具体操作手法;不仅如此,陈老甚至把玩猴戏和玩西洋镜、拉洋片的卖艺人也请进学校给幼师生演出。当年,为了研制幼儿园教具,陈老曾拜街头巷尾的民间艺人为师,如向民间捏面人学习用面粉替代橡皮泥做美工材料的方法;研究街头小贩卖糖人的转盘并改制为“得赏盘”、“识字盘”[6],并分别作为幼儿学数学和学语言的教具……实验证明,这些民间技艺改制的教具玩具很受幼儿的喜欢,同时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木偶戏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陈老认为木偶戏相当于立体故事,有会活动玩具的功效,是教育的利器,幼儿园可以利用木偶进行教育。当年,国难当头,为了激发民众的爱国救国热情,陈老与虞哲光合作组建了儿童木偶表演队,利用木偶表演的形式到社会上进行爱国主义宣传。当年,由他们组建的儿童木偶队演出的木偶剧有《原始人》、《卧薪尝胆》、《文天祥》、《木兰从军》等,他们曾利用“三八”妇女节和国际儿童节到兰心剧院对外演出,新型的儿童木偶剧的诞生,受到了人们热烈欢迎;在鼓楼幼稚园,陈老还利用民间乐器,如小鼓、小锣、小木鱼、小磬、小铙钹,组成儿童小乐队,学习民族乐器的演奏,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影响。
文化传承作为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参与其中,而老师则应首当其冲、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项神圣的使命。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理应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第一站。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7]幼儿教师应在践行“新纲要”精神的活动中,自觉地将传承传统文化遗产视为己任。笔者认为,幼儿教师要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播者,一是幼儿园管理者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园教职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培训,如购买图书、补充学习材料、聘请专家做专题报告、开展专题讨论、举办知识竞赛等,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幼儿教师的文化素养。二是要善于将传统文化有机地渗透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幼儿园的环境布置、教材内容、教学途径、教学方法等多方位地思考,将传统文化有机地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三是应向家长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不少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他们过多关注孩子知识、技能的发展,而忽视了孩子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幼儿园教育需要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因此,针对目前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普遍模糊的状况,幼儿教师必须大力加强宣传和指导工作,如采取发放宣传单、园内开辟专栏介绍、组织专题讨论、网上留言互动、家长经验介绍和推广等多种形式,提升家长的传统文化素养,共同承担起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担。
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可谓博大而精深,但纵观当前幼教界,特别是幼儿教育机构,在对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理解上却是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内容被窄化。不少幼儿教师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片面地理解为蒙学教育、历史教育,甚至将“读经”理解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唯一形式。不少幼儿教师一提起传承传统文化遗产,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让幼儿诵经,似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就只有这些经书了。其实,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包含神话故事、歌谣、民间游戏、猜灯迷、汉语言文字、印染、国画、刺绣、剪纸、泥人、皮影、腰鼓、地方戏曲、茶文化、酒文化、十二生肖、京剧脸谱等多种形态[8]。幼儿教师应全面地理解传统文化遗产的内涵,并根据本地区的资源及本园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教育。二是功能被弱化。在实施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往往过于重视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简单灌输,而忽视对幼儿民族精神的教育、民族情感的体验,其实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知识只是外壳而已,其深层次承载的价值观念、思想和行为方式才是传统文化遗产的内核。因此,幼儿教师除了需要向幼儿介绍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更要重视幼儿民族情感的体验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以提高幼儿的民族自豪感,萌发爱国的情感。三是形式被简单化,突出表现在幼儿教师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过于简单地照本宣科,缺乏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必要的改造与革新;简单地模仿、套用其他幼儿园已有的做法,忽视因地制宜地开展富有本园本地区特色的教育活动[9]。当年,陈老就告诫过幼师生,在对待传统文化遗产问题上要有辩证的态度,传统文化遗产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要创造性地学习,汲取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改造甚至剔除其中的糟粕,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遗产在新的时期更具生命力,永远发扬光大,传承不息。(本文作者:严碧芳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策略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因此,必须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将其渗透到语文这门学科中,让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光大,在今天看来意义巨大。
一、加强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和鉴赏的引导
古典著作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中的精髓,也是与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指引学生阅读文化经典,使其能够走进名家世界,让学生的精神得以升华,培养开阔的胸怀,提升其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产生对人类命运的人文关怀。
因此,教师应该利用语文学科优势与特点,通过对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和鉴赏,最终让学生汲取到传统文化精髓,也是对学生人格精神的教育,这更是语文教师传承传统文化不容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材所选取的篇目,更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鉴赏,带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语文世界。学生在阅读和鉴赏上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教师对方法、途径进行切实的指导。
二、加强对经典诗文的诵读与感悟指导
传统的文化是现代文化之母,是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因此诵读传统文化是传承我中华文明、感受文化精神、教育后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传统的诗文不仅包含了古人的道德观、审美观、价值观,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这些经典著作,蕴含着古代圣贤为人处世的哲理和智慧,这些精髓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适宜让学生在诵读中得到个性化的解读。此外,古人写文章讲求平仄、押韵、对偶等韵律之美,文章更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其中的形式美特别适合学生在诵读中领悟、感受。此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的过程,可加深对经典的理解,反复诵读可以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感悟中华文化精髓,对学生的心灵也是洗礼、潜移默化的教育,对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塑造纯美心灵起到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重视书写训练,强化书写教学
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又一个重要部分,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更是世界艺术殿堂的奇葩,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古人非常重视书写,更重视书法本身的内涵,出现了诸如王羲之一样声名鹊起的书法大家。民间也有“字如其人”的说法。但是在今天,无纸化办公时代的到来忽视汉字的书写地位。书写不仅越来越难看,越来越多的人已将汉字文化抛之脑后,也让不少喜爱书法的人扼腕叹息。因此,面对传统文化的尴尬现状,教师应多引导学生了解汉字历史和文化价值,正视其重要地位,以有一笔俊秀的汉字为骄傲,在书法训练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总之,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必须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在语文教学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氛,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将其发扬光大。但通过课堂教学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具有局限,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启蒙、引导学生发现、辨认和评价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欣赏的同时,提升素养,让传统的文化渗透进学生生活,提高其文学审美情趣。
文化自古以来只有不断传承、创新才能走得更远。在外国人已经开始研究我们传统文化时,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要借助语文课堂的力量,肩负起责任,让传统文化深入我们的心灵。
装饰材料在表现和丰富室内空间的构成要素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通过一定形式的造型,把材料的质感、色彩表现出来,对材料的运用甚至影响整个室内空间设计的特征。当前,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室内设计大环境正处在深层的变革之中,科技与技术在不断的进步与更新,新材料不断的涌现,由此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应对全球趋同化影响的同时又能保持中国文化的特有个性。使设计在反映时代性的同时又不切断与传统的联系:一方面人们需要能够反映民族、生活、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东西。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需求也许不是来自对于泛滥的国际式设计的厌倦,而是物质生活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更需要精神上的回归;另一方面,当今室内设计被呼吁要提供相对稳定的意识形态。因此对于设计师来说要深入细致地了解新材料的基本特性,从而在室内设计的实际运用中使材料的魅力得到体现。
当代室内设计中的装饰材料
装饰材料是指铺设或涂装在建筑物内、外表面起装饰效果的材料。它集材料、工艺、造型设计、色彩、美学于一身,除了包括传统的建筑材料,如石材、木材、陶瓷等,还包括化工建材、塑料建材、纺织建材、冶金建材等。
由于设计的不断发展,对材料的质量与强度有了新的要求。从装饰材料的用材方面来看,越来越多地应用如铝合金这样的轻质高强材料;从工艺方面看,采取中空,夹层、蜂窝状等形式制造轻质高强的装饰材料;此外,采用高强度纤维或聚合物与普通材料复合,也是提高装饰材料强度而降低其重量的方法。如近些年应用的铝合金型材、镁铝合金覆面纤维板、人造大理石,中空玻璃砖等产品即是例子。还有近些年发展很快的镀膜玻璃、中空玻璃、夹层玻璃、热反射玻璃,这些玻璃不仅能调节室内光线,还可以配合室内的空气调节,节约能源。
生态环保型室内装饰材料正在逐步实现清洁生产和产品生态化,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及周围环境不产生危害。体现在一方面从室内更新出的旧材料又比较容易自然降解及转换,并且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加以利用,生产新产品。这是所有材料的发展方向。目前已研制的无毒涂料、再生壁纸等,都程度不同地实现了上述目标。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和增加资源,从当地具体的地域自然资源条件出发,合理使用代用材、提倡研究使用地域材料,并注重继承和保护与此相应的建造技术和传统工艺;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时,提倡3R原则,即减少使用(Reduce)、重复使用(Reuse)和循环使用(Recycle);尊重当地的自然特色,尽量运用当地的材料,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的特征,体现本土观念。
随着材料产业的不断发展,新生代的设计师开始对传统的室内设计概念提出挑战。他们以塑料、金属、玻璃、合成纤维以及其他令人意想不到的材料,结合现代技术,打破了以往室内设计的常规。他们的作品以令人激动的、充满活力的新方式,为传统的室内设计概念增添了很多新含意。同时随着材料的发展,设计的形式也不断变化,各种新型材料的运用,也在某种意义上重新定义了室内设计的概念。同样,对常规材料的非常规使用方法,也使室内设计的形式充满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在当代的一些室内设计中,更多的是带给使用者自然的感受,使人们去体验去品味。所以,不难看出,如果室内设计要进步,就必须以开放的方式考虑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设计。
“在语言中,一个人词汇量的不足就会限制他的思考能力,同样,在设计中,材料应用的局限性也会限制概念的思考。”如果能以更包容的姿态对待身边的材料,把功能的解决与艺术形态完美的结合起来,才会创造出优秀的室内设计作品。
装饰材料的应用与文化的传承
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多元化,那么在新的时期中,我们如何运用装饰材料更好地去体现文化传承呢?除了从工艺生产的过程中提高技术,生产出能代表现代科技文化的高分子化合材料,有机分析材料等等,还该考虑到众多的社会因素,这也是材料在表现当今文化时不可缺少的。
1. 传统与当代的文化
我们必须清楚得认识到“传统与当代的文化”是不矛盾的。传统是文化的伴生物,是历史对文化的认可。传统对应于文化也有三个方面:历史的传统、民族的传统和阶级的传统。传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传统是向前发展的,具有其运动的本质。格罗皮厄斯说过:“真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所以说人们不过是从前人和过去历史中继承了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加以改造,通过自己的创新而加入了新的东西。所以,不可孤立地去看待“传统”这个概念,他是一个延续的过程,是永恒的。
2. 装饰材料与“传统”的关系
当今的设计必须要考虑社会因素、生态因素等等,这不仅赋予继承传统中新的涵义,也是一个将自身演化为传统的过程,材料在设计中的运用亦是如此。我们将“传统”的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传统,一种是隐性传统。显性传统包括设计材料、工具、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隐性传统则是设计师的文化心态、精神气质、思维方式等方面。且不说后者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角度上讲他们是由设计师生活的传统背景所决定的,就材料这一显性传统而言,已经说明了材料的运用是必然呈现传统文化的。
一般地,我们将文化分为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就材料而言,它无疑是设计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设计师通过所选择的材料传递出整个设计的直观信息、精神文化中的隐性特征。中国与外国的构建材料所形成的风格,也体现出了不同文化土壤之中的差异性。
3. 装饰材料在传统文化中的表现
材料的运用要表现传统文化要做到以下几点:“形”的衍生,“意”的延伸,“神”的承传。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通过一种让我们感到似曾相似的韵致表现出来的。贝律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一个很好的运用现代材料体现传统文化的范例,博物馆室内透亮的玻璃,坚硬的钢龙骨,稳固的结构与宽阔的空间,简洁的三角形几何体,借用传统的坡屋面形式,整个设计无一不是中国的味道。
运用当代材料去设计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室内,设计者不应该只是溶于古物之中,而应该提取精华,继承和保全传统精神的创作者的理念,才能最终目的。也就要求设计者首先要理解真正的传统所要表现的也并非是具象的物体,而是东方独具的神韵。中国文化的表现并非在于一味的模仿,它是抽象、写意的,如中国画、书法一样。因此,继承传统的文化基因是当代室内设计中继承与发展的原则。
运用玻璃、钢材这些当代建筑材料,如何表现中国特色文化呢?应该抓住神韵,更应赋予它新的文化,体现新的传统内涵。不应把理解设想为人的主观性行动,而该将自己置身于传统的过程中,去不断融合材料的革新表现,在一定意义上即继承了传统,也符合了“国际文化”。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与我们同样是拥有本土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也同样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的邻国日本,他们是与我们一样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民族,他们在“国际文化”的条件下运用材料来赋予了日本的传统文化在经历社会经济发展后新的内容。例如:黑川纪章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一直在探索如何把日本传统文化体现在建筑上。他对日本传统的哲学、美学、文学和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其中对于日本古典美学原则以及传统建筑、茶道进行了的研究,使黑川纪章从中获得了大量的启示和精神感应,这些研究成果成为他的建筑理论和创作思想的主要源泉之一。另一位日本建筑师的安藤忠雄利用无形的手法,运用现代材料同样将日本传统文化精神成功寓于现代的建筑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精华。他是隐喻特征表达日本传统精神最为成功的典范。他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的古人利用礼制与儒学教义来建立空间秩序,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把伦理道德的价值转化为美德意识,从而将室内设计的审美观念置于理性的支配之下。伦理精神成为中国传统室内设计所独有的特色。传统建筑的室内布局大都采用的轴线对称形式,尺度、装饰等种种室内布局,都是儒家思想的物化与艺术表达。
4. 文化的重新审视与传承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文化的转变,人们在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的同时,期望回复传统。传统与现代在对立中发生了渐变,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文化的转型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寻找新文化的起点。今天的设计师在运用现代材料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呈现时,首先要对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对传统文化进行再理解与再发掘,寻找新文化的“逻辑起点”。所谓的“逻辑起点”就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基本价值观念”。这种“基本价值观念”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法则,它存在于人的思考和行为之中。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再理解与再发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群人的共同努力,设计师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简单的形式上的模仿不仅降低了人们的欣赏水准,而且损害了设计师的原创精神,使室内设计陷入了恶性循环:设计内涵的贫乏需要形式上的华丽来掩饰,而单纯形式上的追求又会带来设计内涵的贫乏。两者之间似乎难以建立一种有机的结合。然而事实是,只要我们设计师通过深入地研究传统文化,将其中的精神特质运用到设计中去,就不仅能够突破各种时髦形象的重围,而且能够创造出富有原创性的具有文化意味的新形象。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对文化的传承。
小 结
在材料、技术、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人们不再需要“地地道道”的仿古建筑(特殊要求除外),更不需要貌似古建筑的东西。虽然这也曾经是一种继承传统的方法,但很快就使人意识到其泛滥的危害性并产生了厌倦感。与此同时,设计的使用者将他们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一种既能唤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又符合现代潮流的设计风格上,对于设计师则提出了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抽象继承的问题。
我们今天不再生活在传统中,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人有着深刻的影响。人们在认识、改造周围事物时,仍不自觉地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点,关注抽象地继承传统的意义显然十分必要。尽管我们现在使用的是当代材料,但最终在我们的设计中人们依旧可以感觉到传统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