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

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

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范文第1篇

1.突出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体现语文与社会实践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命题素材的选择特别关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基础运用中“新春致敬子弟兵”的活动、名著阅读中《论语》的学习理念和治国之道、现代文阅读中《沙枣》一文的奋斗精神等,无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如基础运用中的书法、窗花、对联以及现代文阅读中京剧艺术的材料,集中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整张试卷还强调了整合的思想,注重学生在实体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学习过程,落实初中核心素养的关键词――综合和实践。试题采用专题的方式,通过一个考查点,将不同的版块和内容整合在一起,实现跨学科整合。如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运用古诗的开放性试题体现文化积淀与生活的联系;写作中3D虚拟现实的校园实验室的话题与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紧密勾连;介绍北京特色美食以及梅兰芳纪念馆等。

2.关注学生基础知识以及基本能力,全面考查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所形成的基本语文素养。

试题从生活常用字的字音、笔顺,到识字、写字,再到开放性的诗文默写都是在具体情境和任务中考查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和语文基本能力。现代文阅读中,直接出现文言链接材料,既考查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考查利用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文言能力的考查真正实现了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记诵走向运用的升级,是基于以往学习对语文能力的全面检验。

3.细化课内外学习的能力要求,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的提升。

如名著阅读考查,相比去年进一步加大比重,由2篇变为3篇,《论语》《朝花夕拾》《海底两万里》涉及古今中外的内容,命题强调阅读感受和体验,强调作品对语文学习和精神成长的作用和有益启示,在整部书的阅读中体现思维的进阶。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查中,设置了不同形式的材料组合,有文有图,文白并引,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材料间关系的考查。现代文阅读中设置的讨论题,更是对学生阅读品质的考查。为连环画作点评,增加了写作表达中对“思考”的要求,写作题“奇妙的实验室”则考查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范文第2篇

一、适当降低难度,让考生有话可“对”,轻松入门。

前几年要求考生自找材料自己构思对上联或下联的题目,得分率大都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时训练较少,考试时能用作答题的时间很紧,考生一旦思维受阻,往往乱写一气,或干脆放弃。今年有的命题针对此种情况作了改进,明显降低了门槛,以消除考生的畏惧心理,激起考生对对联的亲近感。例如南京市题:

……南京人杰地灵,曾在此居住过的文化名人灿若群星:王羲之、李白、曹雪芹、吴敬梓、鲁迅、徐悲鸿……小晴就此拟了副对联,但觉得下联有一处不符合对联的要求,请你修改。

上联: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

下联:深情怀旧周树人,(《朝花夕拾》忆往昔

你将下联改为:( )

这道题从三方面降低难度:一是由自找材料变为提供材料,只须“修改”,不须自创:二是明确指出只是“下联有一处不符合对联的要求”,也即告诉你上联是对的;三是修改处也较为明显,只是语序上的不妥,而无词性对应等较难判断的问题,答题时无须添字减字,只要把“深情怀旧”与“周树人”换位即可。再看温州市题:

删改下面对联的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

下联: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容忍他人

删改后的下联:

这一题要求将散句概括为下联,因为题干已明确只须“删改”,不须添字换字,所以降低了难度,考生从中提炼出“心田似海,纳百川亦可容人”并不困难。

二、增强实用性,让考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中考试卷中的对联题很注意让考生在实用性较强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显山露水”,展示个性。例如温州市课改区题:

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子”,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参考人物]孔明、悟空、武松、黛玉……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

下联:( )

这一题规定了一个语文实践情境,既开放(省略号表明其他人物也可,上下联内容联系不作要求),又有限制(人物必须是名著中的,且只能是两个音节);上联规定了结构,即人物名居第五第六字,前四字描写该人物的性格特点,末两字为叙事性动宾短语,第七字就是一个对动宾短语起修饰作用的形容词。这一实用题既能考查考生平时的文学积累是否厚实,又能看出考生对人物的总体把握和语言运用的能力,为考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功力的广阔舞台。题中提到的“参考人物”,可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赴汤蹈火悟空勇除妖”“无畏不惧武松猛打虎”“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等下联。如果你对《红楼梦》中的宝玉、宝钗等人物较为熟悉,不妨来一番别出心裁,尽情展示你的才气。

再看江苏省宿迁市题与上述对联题可谓不谋而合。

某班准备出一期以“走进名著”为主题的手抄报,请你参与以下设计。……②手抄报的两侧有一副对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品读名著似饮清露

下联:

这一实用题难易适度,但开放性更强,更有利于考生自主发挥。与“品读名著”相对的,可以是“欣赏佳句”“聆听大师”“走进意境”,等:与“似饮清露”相对的,有“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如入仙境”;“如见故人”等。应该说,考生如自主发挥得好,那阅卷老师批阅这一道题,也能是“品读下联似饮清露”了。

三、拓展课文内容,让考生学有所用,灵活发挥。

这类对联题的特点是,所出题目出自课文又不拘泥课文,要求考生不仅对教材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能将信息重新组合,作自主发挥。请看泉州市题:

对对子(任选一联作对)

①上联:赞雕刻者高超技艺 下联:( )

②上联:( )下联:奇巧人神技雕核舟

此题出自《核舟记》,属于自创配对型。如果考生对课文一知半解,当然无从答起;但如果学课文只知死记硬背而不会融会贯通,也很难答好,所以此题主要考的是综合能力。学得灵活的考生提取和重组课文信息,应能写出(①下联)“赏泛舟人悠闲神情”“赏阅卷人专注神态”“听右舟子仰面啸声”(②下联)“美髯公怡情泛赤壁”“挂珠者奇态类弥勒”等联语。

2006年中考语文试卷中还出现了挖掘并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将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实用性题目,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吉林省题:

长白山是东北名山,其火山口积水成湖,形成天池。天池是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三江之源,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之一。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月景如“静影沉璧”,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急流是“素湍绿潭”,其实天池之美亦毫不逊色。请根据所给上联,化用古诗文名句,对出下联(宽对即可),表现天池之美。

上联:长白山林壑优美 下联:( )

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70-01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将影响到今后几代人的道德品质。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两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也应该重视育人这个任务。作为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应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很多方面,比如: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之心教育等。笔者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1 导入新课中渗透德育

高效导入新课,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导入新课时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艺术形象的魅力,初步感悟到作品的主旨,使教学内容得以升华。

1.1从心旷神怡的歌声中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的导语对于整堂课的教学非常重要。从心旷神怡的歌声中导入新课,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受到熏陶,更快地达到教学目标。如:教学《阿里山纪行》时 ,唱《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营造欢快的氛围,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让他们领略台湾风情,阿里山的姑娘美、风景美。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也感悟到两岸人民的心灵是相通的,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将上升到更高的高度。

1.2从耐人寻味的故事中导入新课

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名人故事导入新课,不仅可以寓教于乐,开拓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心智,而且可以使学生从耐人寻味的故事中感悟到人生哲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教授《我的母亲》、《背影》等一类文章以及名著《朝花夕拾》时,笔者要求学生提前搜集一些中外名人怎样敬老爱幼、关心他人的故事,如、、等老一辈革命家尊敬师长的故事,岳飞、鲁迅等名人尊敬母亲的故事作为课前一分钟演讲材料,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名人的崇高品质,这样既能很好地导入新课,也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并以此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识别美丑的能力。

2 语言文字赏析中渗透德育

“文以载道,道在其中”语言文字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传统思想、哲理和文化信息。我们往往可以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到对真善美的颂扬,对假恶丑的鞭笞,对高尚的人格,祖国大好河山等的赞美,这些语言文字本身就渗透着一种无形的德育力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赏析过程就是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我们语文老师应充分利用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赏析的同时,透过语言文字本身,去分析挖掘艺术形象的价值,从而把握作品的真谛,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思想、哲理和文化信息,受到思想教育,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和道德情操。

2.1于文字赏析中渗透

培养学生热爱汉字,感受汉字的魅力,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汉字字形的教学中可以渗透学生丰富想象力的培养,

2.2于吟咏诵读中渗透

作者的写作目的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诵读指导,学生才能感悟出文中作者的情感,从而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吟咏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只有要求学生进行反复诵读,学生才会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提高对语言文字的形象感、畅达感、情味感的感触能力,以达到阅读能力的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和道德情操。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适宜诵读的好文章,如《三峡》、《岳阳楼记》、专题《长城》等。在引领学生领略祖国江河山川之美的同时,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3 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为了使德育比较深入地开展下去,教师可以通过诸如改编课本剧、举行演讲、辩论、出版手抄报、进行社会调查等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3.1于改编课本剧中渗透

学了寓言和童话,可让学生课外改编课本剧。例如学完《皇帝的新装》后,让学生在课外把它改编成课本剧并分组进行表演。台上表演者投入,台下观看者愉悦,这种经历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记忆。相信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会提高。学生在“演”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以此为契机,用自己的行动去鞭笞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狡诈和愚蠢的丑恶本质,又启示我们要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学生在活动中自然地受到了德育教育,心灵得到了净化。

3.2于出版手抄报中渗透

学习《长城》后,让学生们收集有关资料和自己对长城价值的认识,制作手抄报并进行评比,这样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训练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绘画能力等,可谓一举多得。最为可贵的是学生们在出版手抄报过程中激发了学生民族自尊、自强、自信和自豪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

3.3于进行社会调查中渗透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瑰宝,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学习《汉字》专题,让学生们感受汉字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但是如今错别字现象非常普遍,商店的广告、招牌,街头广告,社区标语等常出现错别字,污染了祖国的文字,为此学生进行了“生活中的错别字”这样的社会调查活动并撰写了调查报告。通过此类活动让学生们意识到平时少写错别字的重要性,也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3.4于辩论讨论中渗透

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范文第4篇

一、把“爱的文化”作为学校主题文化的思考

把“爱的文化”作为学校的主题文化,是基于五方面的思考。一是基于学校办学实践积淀的思考。在近十年的办学实践中,我校始终遵循“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办学思想。二是基于学校教育特征的思考。由于教育是在爱的情感伴随下的一种智慧劳动,因此学校教育离不开爱和智慧。三是基于现代教育时代特征的思考。学校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构建与实施“爱的文化”教育体系,倡导“爱的文化”价值取向。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会关注国内外教育发展的趋势,把先进经验和学校自身的办学实际相结合。四是基于社会主流文化的思考。我国倡导的主流文化是幸福文化、和谐文化、民生文化等,这些文化的形成均以“爱的文化”为根基。五是基于独生子女特征的思考。为充分地发挥学校文化育人的功能,解决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教育症结,学校教育有必要实施“爱的文化”教育,让学生感知“爱的文化”、理解“爱的文化”、欣赏“爱的文化”、传承“爱的文化”,让“爱的文化”滋润师生的心灵,让师生践行“爱的文化”。

二、以“爱的文化”内涵构建学校的办学理念

根据对“爱的文化”本质的理解,我校确立了“爱的文化”的核心理念——“循爱心之道,启智慧人生”。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确立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系,即把“爱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保持爱心、学习知识、追求真理。以“爱的文化”为要素,我们构建了师生“爱的文化”教育舞台,确立了“教育科研立校、爱的文化理校”的办学定位。为保证“爱的文化”落地生根,进入师生的心灵,转化为师生的行为,我们实施了五大战略:以专家指导提升“爱的文化”建设的品位;以校本教材强化“爱的文化”建设的内涵;以主题文化教育研究推进“爱的文化”建设的发展;以“爱的文化”建设为引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以主题文化活动践行“爱的文化”。

1.以专家指导提升“爱的文化”建设的品位

在学校“爱的文化”建设的初期,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学校“爱的文化”如何确立,学校核心价值如何提炼,如何在校园环境和课堂教学中落实“爱的文化”,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聘请了相关的专家进行指导,不仅使问题逐步地得到解决,更令学校的“爱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专家指导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一是在学校“爱的文化”的定位上,给予方法的指导。即指导我们从办学历史、教育本质、现代教育特征、现代主流文化、学生发展的状况等方面,确立学校“爱的文化”,提炼其核心理念。二是在“爱的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上,给予思想、内容、方法、原则的指导。注重以情境创设为切入,以道理问题为索引,以活动体验为载体,以心灵感悟为基准,以能力培养为着眼点的编写原则。三是以教育科研为杠杆,推进“爱的文化”建设。在专家的引领下,我们积极地谋求如何通过“爱的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强化课程文化建设、课堂文化建设,如何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如何在“爱的文化”建设中形成学校的特色。同时,我们努力开展教学研究,提出教研应从解决课堂问题开始,把教师的教学问题转化为小课题,通过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学校的内涵发展有了更高的追求。

2.以校本教材强化“爱的文化”建设的内涵

实践表明,要让“爱的文化”进入师生的心灵,并转化为师生的行为方式,就必须开发“爱的文化”校本教材。“爱的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既是“爱的文化”建设的载体,又是让“爱的文化”进入师生心灵、创建特色学校的载体。在开发“爱的文化”校本教材的过程中,学校的文化精神和思想理念均获得了提炼和提升。另外,“爱的文化”的校本教材作为学校文化的具体体现,要通过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来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我们基于美国哲学家弗洛姆的著作《爱的艺术》提出的爱的四要素(关心、尊重、责任、了解),结合小学生爱的教育的着眼点和重要载体,把“爱的文化”分成礼仪、感恩、关心、尊重、责任、了解这些维度来体现,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基本形成“爱的文化”的知识、情感和行为方式。

3.以主题文化教育研究推进“爱的文化”建设的发展

主题文化教育研究,即把学校“爱的文化”提炼出的核心价值和办学理念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注入师生的心灵,形成师生的行为方式。学校只有持续不断地开展主题文化教育研究,才能使学校“爱的文化”的发展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近几年,学校通过主题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爱的文化”的建设中开展了四方面工作。一是唤醒师生对“爱的文化”的认识,让师生对文化强校有向往和追求,从而敢于承担学校文化建设的责任,最终引领学校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二是围绕“爱的文化”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特色化的办学理念体系。三是形成“爱的文化”的教育实践操作体系。例如:“爱的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爱的文化”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四是形成主题鲜明的环境文化。学校以“爱的文化”要素构建了学校的环境文化,即把“爱的文化”的六要素分别彰显在学校的各个楼层、校园的每个角落。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开展主题文化教育研究,才能使学校“爱的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实践性,才能真正科学地推进学校“爱的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4.以“爱的文化”建设为引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构建学校主题文化,提高教育质量,走特色办学之路,教师是主体、是关键。因此,我校对有特长的教师进行摸底归类,了解其个性、特长、爱好、习惯、教学风格,做到用人所长。一是每个教师围绕学校“爱的文化”的办学特色,提高自身的素质,发展自己的优势。通过教师的特长,推动学校“爱的文化”的建设。二是围绕“爱的文化”建设的问题,让教师接触经典、与名家交流,提升教师的心灵境界。为此,学校把一些教育经典著作提供给教师阅读,还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与教育名家进行思想的交流,以滋养教师的心灵。在阅读经典、与名家交流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到记录与思考相结合。通过提高素质、培养特长、阅读经典、与名家交流,教师不仅对学校“爱的文化”的内涵加深了理解,更有了较强的践行“爱的文化”的责任意识。

5.以主题文化活动践行“爱的文化”

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是让“爱的文化”进入师生心灵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我校围绕“爱的文化”“开展了诸多主题文化活动的探索。

(1)读经典、学为人

为使师生阅读经典,从经典中领悟做人之道、为师之理、为学之理,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格修养,我校每学期都要围绕“爱的文化”中的某个主题(例如:礼仪、感恩、关心、尊重、责任、了解等),进行相关书籍的阅读,并通过经典诗文朗诵会、校园电视台节目、自编广播操等形式进行推广,旨在通过对经典文章的背诵和表演,使师生的心灵和精神受到洗礼。对于《论语》《学记》《劝学》等传统经典,我们要求低年级的学生能够朗朗上口地背诵;对于《弟子规》《三字经》等教育典籍,我们要求中年级的学生做到耳熟能详;对于《鲁滨逊漂流记》《朝花夕拾》等中外名著,我们要求高年级的学生有能力阅读。就这样,系列经典阅读活动以其独特的魅力浸润着师生的心灵,陶冶着师生的品格与性情。

(2)感知爱、播洒爱

在“立己修身、诲人不倦”的教风引领下,在一句句温情的“爱的箴言”的感召下,让教师自觉地把爱的种子播洒到每位学生的心田。多年来,“爱的箴言”让教师带着挚诚奉献爱,让学生怀着温暖得到爱。课堂教学,就是爱与爱的交流——调出了爱的生命色彩,就是情与情的回旋——擦出了对生命的关怀。让教师感知爱,就是让他们在制度面前有充分的自,体现对师生的人文关怀,倡导师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充分尊重每位教师,让他们亲手记录自已的行为,既让教师对自已有正确的认识,又使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

(3)主题月、实施爱

根据“爱的文化”实施要求,学校打造了一系列主题性教育活动。三月份——体育节,在龙腾虎跃的体育竞技中充分地展示学生的无限活力;四月份——读书节,在与书香文化的亲密接触中不断地积蓄力量,提升品味,做有文气的学生;五月份——艺术节,在艺术的舞台上给学生一展身手的机会,让他们的才艺得以施展;六月份——环境节,以“六·五环境日”为契机,让学生们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做保护环境的宣传者和实施者;七月份——英语节,让英语这门第二语言也能如母语(汉语)般融入学生们的生活,并使学生对之产生浓厚的兴趣;九月份——教师节,让尊师重教的美德在学生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并通过黑板报、橱窗、小广播、校园电视台等校园媒体向学生们宣传,通过毕业生的“爱之林”活动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向恩师表达敬意;十月份——红歌节,以歌咏比赛和升国旗仪式后拉歌的形式让学生重温中国的红色歌曲,让爱校、爱家、爱国的情怀永驻学生的心间;十一月份——感恩节,通过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同学、感恩学校,感恩社会等,培育爱心、强化责任,为学生们的人生道路涂抹一道庄严的色彩;十二月份——反思节,让学生以相互评比、自我评价的方式,反思一年的学习与收获,并要求教师和学生全程参与。

(4)讲德育、修品行

为促进学生爱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开展了“携爱而行,幸福一生”系列主题活动,从三方面(即爱在家庭、行孝感恩,爱在学校、行礼尊重,爱在社会、行善奉献”)促使学校、家长、社会三方配合,以便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德育教育。学校对表现出色的学生发放爱心卡,到学期期末,根据学生手中卡片的多少评选出三个等级的“爱心天使”。通过这种学生喜爱的游戏集卡的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的言谈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同时家长也纷纷以打电话、写信、发邮件等形式向学校反馈学生的出色表现。为让学生永远地保持这种热情,我们在发放爱心卡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发放喜报;并到学生家中将其出色的表现录下来,定期在校园电视台中播放。目前,我们已接到来自社会的几百余封表扬信,表扬我校学生在校外的美好行为,诸如乘车让座、拾金不昧、帮助别人,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独有的《“爱的文化”韵律操》和《“弟子规”国学操》,既陶冶了师生的情操,又蕴染着他们的人生。

朝花夕拾中的传统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读什么 为什么要读 怎样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究竟应该让学生“读”什么?笔者认为,这是阅读教学首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确立了“读”什么之后,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为什么要读”和“怎样读”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快乐,并将阅读中获取的精华迁移到写作和口语交流当中,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读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形成、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然而,当前的阅读教学正潜伏着危机――人们对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的重视程度正在急剧下降。国外的母语教育非常重视经典的阅读,并在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中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当前的教育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典与创新的关系。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均证明:不管学习何种语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离不开经典阅读,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学生都概莫能外。

经典作品犹如一棵棵大树,繁盛的枝叶过滤着浮躁、平庸、虚无的沙尘,深茂的根系汲取着宏大、高尚、开阔的精神营养。让学生认真阅读经典作品,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素质,丰富他们的文学艺术素养,让这些作品所展现的崇高境界,帮助孩子抵抗丑恶与残暴,改造贫乏和平庸,远离虚无和轻浮,同时也获得对于古典美、现代美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更好地去提升自我,创造世界。

首先,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词。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教师可结合古诗教学,适时向学生推荐一些与所学古诗有关的诗词,加以拓展,这样既能帮助理解,又扩大了古诗词的阅读量,可谓两全其美。

其次,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阅读经典名著无疑成了我们涵养人文的最佳途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朝花夕拾》、《骆驼祥子》、《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语文新课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我们看到一长串书名。每一个被这些经典作品滋养过身心的人都会相信,这些书名的背后,是一座座宝藏,藏在其中的宝物融汇了成百上千年的岁月,依旧熠熠闪光、璀璨夺目。

引导孩子喜欢阅读经典名著,不是布置读书任务或者宣传阅读经典名著的好处就能做到的,需要在日常的师生交往中进行感染与熏陶。一要创设读好书的氛围,通过和学生的交谈,让学生介绍自己读了哪些文质兼美的书籍,并加以鼓励,让他们有一种自豪感、荣誉感。二要让学生感到读书实实在在的好处,如发现学生在答问或作文中引用了课外阅读的知识,就要及时表扬,还可以对读书已成自觉的同学进行隆重的表彰。

二、为什么要让学生读经典名著

为什么要让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呢?呢?《诗》云:“我思古人,实获我心。”经典是千百年来先人生活经验和生命智慧的系统总结和理论提升,解决的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中最根本、最普遍的问题,而杂书解决的则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中细枝末节、具体零散的问题。所以,读经典可以使人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营养源,并解决人生根本的、普遍的问题,帮助人树立信仰理念,引导人明辨是非,确立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而杂书则只能给人提供工具性、技艺型的帮助。两相权衡,孰重孰轻,判若分明。所以说,生活之树常青,经典之树就常青;而经典之树之所以常青,就在人们愈读经典,愈能感觉到经典经久不息、历久弥新的魅力。

经典何以成为经典?名著何以成为名著?那是因为这些文学作品经过了岁月的刷洗,经过了不断的误读和矫正,已经具有了闪亮的金属内质和公认的权威性、知名度。无论创作的艺术手法,作品内容的丰富典型,作品思想的深刻博大上,它们都具有无可批驳的地位。因此,我们不仅要读古典文学名著,也要读现当代的文学名著;不仅要读中国的文学名著,也要读国外的名篇佳作。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限于兴趣、耐性、接受力,往往会遇到一种阅读屏障,越过这一层,海阔天空;若不能突破,便觉索然无味,勉强应付三两页便丢弃一旁。教师的工作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突破这层障碍――主要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上下工夫――从而使学生顺利进入文学殿堂阅读实践。

2004年,因当代大儒蒋庆选编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而引发的“读经问题大讨论”和“儿童读经运动”曾火热一时。这两年,因为国学热、国服热、中国传统节日热等话题和运动的火爆,使得读经问题很少为人注意。

有媒体报道,北大、清华等二十多所知名高校的学生社团曾经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倡议,呼吁晨读中国传统经典:“人文日新,从青年起!青年日新,从晨读起。”而且,这个倡议还得到了汤一介、钱理群、何兆武等九位著名学者的签名支持。这说明,读经典名著,已经成为当下教育内容中刻不容缓的文化任务。

依上而言,中学生读经典名著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传承与振兴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三、怎么读

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很多老师和家长都要求学生只看与教学和考试有关的内容,与考试无关的课外阅读,包括阅读经典名著和古典诗词,往往会被认为无关紧要,或者不务正业。即使学校不留作业,很多家长也想方设法加压。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使得学生只能在教材中转来转去,鲜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学生没有时间去阅读经典名著。

如果说学校是阻碍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外在因素,那么内在因素则是学生在纷繁芜杂的信息包围下对娱乐的本能追求。现在网络和图书市场上卡通片、漫画书品目繁多,几乎达到了遍地开花的地步,不仅国内大量出版,也从国外大量引进,每年增幅极大。这些出版物符合孩子的阅读口味,题材丰富多样,内容生动有趣,而古典名著从文字来说相对晦涩,所叙述的都是比较久远、相对陌生的故事,学生不感兴趣、不喜欢阅读也不足为奇。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和有些人不喜欢国粹京剧,宁愿看电影电视剧一样,阅读名著也不应该硬性要求,那样不仅起不到推动阅读的效果,反而让学生更加厌烦。学校和家长从素质教育角度提倡、鼓励学生阅读是正确的、应该的,但关键要让学生自发去阅读,自己去感悟。只有学生意识到名著中的文字之美、情节之美,在阅读中获得了和独特的审美体验,不由自主地去分析、去思考名著里的人物和故事,名著才能发挥出名著的作用。

经典名著阅读教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的阅读体验。对学生而言,教师的阅读体验有可能比其他各种解说都更能有冲击力,更有借鉴价值。教师对经典作品的敬重以及阅读感悟,有可能影响学生的终生阅读。现在许多老师由于各种原因,对经典名著的理解还不够深、不够透,以模棱两可的认识去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结果只能使学生更看不懂名著或者不能准确把握名著的内在含义,现实中误读名著的现象并非没有。因此,让老师们自己首先爱上名著,深刻阅读和感悟名著,是当前推动经典阅读的重要一环。陶行知、朱自清、钱穆等教育家以其博学多识引领许多学生走上文学之路,很值得今天的老师学习。而且,这种积极的引领,非常有利于学生视野的扩大,也促进了其品格成长和文化认同。

浏览当下的图书市场,刨除与经典名著有关的延伸阅读,仅四大名著就有各种各样的点评本、图说本、缩编本等,真的可以用眼花缭乱来形容。2003年,一本《水煮三国》在图书市场呼风唤雨,据传销量创造了了100万册的神话。最近几年,对四大名著的各种“解读”蜂拥而起,《解码西游记》、《唐僧传》、《白晶晶传》、《沙僧日记》、《大话红楼》等持续吸引着读者眼球,其中不少作品还出自名家名师之手。

此种“解读”是否会对学生造成误导?经典名著到底应该怎样解读?经典是经历史长河的淘洗留存下来的,承载着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具有超时空的永恒性,但对经典的理解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网络时代加快了经典名著的传播速度,同时网络的多元价值特点又赋予名著不同于传统的新的理解。问题的关键是,不管是谁去解读,不管怎样解读,只要这种解读不是以远离经典、放弃文化思考为代价,体现了一种正面的、积极的、进取的价值观,就应该予以肯定。

对于热衷追求新鲜、刺激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喜欢标新立异的东西,热衷于对名著的另类解读,这就是为什么《水煮三国》等书受到热烈的欢迎的真实原因。中小学生让古人行现代人之事、说流行语言,与其说是对传统文化的反叛,不如说是提供了一种新的鲜活的看待名著的视角,说明这部分学生在看名著,而且有自己的理解,这是值得欣慰、值得鼓励的事情。这样的解读有利于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但是,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学生尚处于未成年阶段,自我判断能力尚显不足,不严肃的解读容易造成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的过程中断章取义、让经典屈从我意。解读名著应有个底线,即趋于审美而不是审丑的,应从思想上重视经典名著的历史地位,对经典要有最起码的尊重。这需要教师、家长等进行必要的引导,特别是关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要明确告知学生名著的教育作用、名著所承载的历史和思想价值,同时也要尽量鼓励学生阅读原著,尽量维护名著的原貌,从而把握名著的精髓,否则会造成以讹传讹,与真正意义上的名著越来越远。

相关期刊更多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韶关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韶关学院

华中昆虫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昆虫学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