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危机管理的阶段

公共危机管理的阶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危机管理的阶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危机管理的阶段

公共危机管理的阶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阶段工程管理普遍现象危害

例如由于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的不严,致使本来不太入行的地产商又引来了不太入行的承包商,造成的问题层出不穷。一切只向钱看,只向情看,更由于地方恶势力的参于,致使工程产生了层层隐性分包,建设单位违法分指定分包,施工单位违法转包。给后序施工带来诸多隐患,给物业、给业主、给老百性带来诸多无耐。一切无序可言。这一切自购地开始,设计、施工、监理问题层出不穷,承包商与分包商互相扯皮,承包商与开发商扯皮、承包商与设计方与监理方扯皮,分包商与劳务方扯皮等等,真是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断。以下实例,我们做详解分析。1996年河北某地,某单位看到项目开发炙手可热、财源滚滚于是也发动职工集资历成立了房地产开发公司,但是不懂怎么办呢,于是就采用高薪外聘一名不怎么样的地产经理,抽掉本单位员工让其管理,于是乎一个公司就风风火火的运转开来。但是该公司自成立之初就没有把管理独立开来,员工接受双重领导,整体上还奉行原来那种行政管理手段。在选拔四大主体单位上,不是采用那种严格的招投标制度,而是采用了中国普遍的人情社会关系学机制,这就造成了管理上的不合理,企业不是以经济最大化为目的,而是以人情为目的。

在选择设计单位上,没有注重其业绩,实力,也没有经过详细考查,而是采用了某领导亲戚的设计公司。只想着设计费能不能低一点,没有考虑到设计质量如何,这就给以后工程施工,业主使用埋下了不好的伏笔。试想这样的做法能不被动吗?结果项目相关楼号刚出基础,地方规划局就来找事,结果一查超红线,于是乎罚了停,停了建,建了再停,停了再建。后来又有楼号开工,又是一动工,规划又来查,一查不要紧,消防设计不符合要求,于是又是更改设计,最后弄得个整个工程四不象,无论施工单位还是监理单位都是怨声载道,建设单位更是疲于奔命,不但要应付政府相关部门,还要时刻面临施工单位索赔、业主投诉。真是要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在选择监理单位上,也是只考虑人情事故,结果呢?监理单位不能尽善其职。监理单位该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每天就象老和尚撞钟一样,撞完为止。可是面对前面的问题,监理单位也在苦恼,这钟怎么老撞不完呢!结果监理费入不付出,建设单位也在苦恼,怎么监理这么差劲呢!怎么问题就这么多呢?怎么就管不住施工单位呢?

在选择承包单位上,问题更加厉害。也是只考虑人情事故,没有考试到施工单位能力如何,能不能胜任,能不能有效的完成该项目工程。施工单位在接到该项目后,就进行转包,只收取管理费,项目管理人员,无论是项目经理,还是技术负责人,安是安全人员都不是本单位人员,也就是承包给个人老板。个人老板接到活后,就进行大清包,自己没有管理人员,全部依靠大清包队伍,也就是依靠劳务队伍来管理。试想:这样的队伍,监理还怎样管理,建设单位工程人员还怎么管理?不出问题才怪呢!施工单位老板平时不来工地,但是一到结工程进度款时,就出现了。

分包方,这里特别指出的是甲方指分包。建设单位往往把那些比较赚钱的项目,比如防盗门、窗户、防水,消防等分包给那些地方关系户,当然这里面可能有地方恶势力的存在,也可能是公司领导是基于平衡各种关系的选择。这只能造成施工单位的不满,为什么赚钱的事都让别人拿到了呢?又为什么他年干的活让我来承担责任呢?我们想想也是这个理。这样的存在不但给监理单位出了道难题,也给建设单位管理人员出了道难题,谁听你呢。这造成了承包商与分包商的配合不那么和谐,结果是后绪质量问题更是层出不穷,业主入住后投诉不断。

劳务队伍往往是只为了赚钱不顾其它,施工中那管项目部管理人员、监理人员的指令劝阻。由于受到地方势力的冲击,建筑材料不能及时进入工地,造成停工;由于受到工程超规划的影响,工程时断时续,造成停工;由于受到设计不合理的影响,时常造成停工,窝工。结果造成了工人拿不到工钱到劳动部门投诉,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为此疲于奔命,甚至上了相关网站的黑名单。何苦呢?

在施工所在地,地方关系错综复杂,承各种垄断局势。例入土方开挖只能我去做,价格由我来定,别人不能染指;砂石材料由我进,你承包商必须用我的;别的材料要想进来,我就从承包商身上抽钱,象一方商品混凝土有时就抽5元、10元不等。面对这种情况,承包商只能有苦难言,怎么做个事这么难呢!就去找建设单位去处理,建设单位怎么办呢,面对这种情况只能妥协、平衡或者说我管不了,你自己看着办吧,给他点算了。因为开发商也不想把关系闹僵,毕竟以后相处的时间长着呢。

开发公司经理由好多问题总是不及时处理,就往单位领导那推,往下面人员身上推。领导哪里知道这边的情况,或者说给了指令也是错误的或是过时的,所以问题就一拖再拖或者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处理让基层管理人员无所适从,不知该怎么办。试问这样的企业有生命力吗?

以上种种现象绝对不是个案,它造成的后果是深远的,管理上不正规,它只能使企业走向末路。[ 作者简介:

公共危机管理的阶段范文第2篇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上海,200234)

摘 要:公共危机事件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必然起主导作用。但由于公共危机的突发性、紧急性和不确定性等特性,所以仅凭政府的有限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非政府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典型代表,也应在危机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研究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各阶段的功能,面临的困境以及解决困境的路径,以期能更好地达到应对公共危机的目的。

关键词 :公共危机 公共危机管理 非政府组织

1.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社会逐渐进入转型期。转型期是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加剧期,也是危机的爆发期。2013年的厦门公交纵火案、2014年的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以及上海踩踏事件、2015年的“东方之星”沉船事件,接连不断的公共危机给整个社会和公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对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可见,政府提高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势在必行。但政府毕竟是“有限政府”,其职能也会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伴随着政府局限性的日益显现,人们越来越发现政府具有“失灵”的可能,尤其在一些突况下,危机事件的爆发往往会加剧政府的“失灵”。这时,从公共危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来看,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聚集全社会资源协同应对危机管理的过程,其他社会主体,尤其是非政府组织必将能够有效地调动并整合国内与国外,政府与民间的大量资源,并发挥其效能。因此,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如何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将与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结果,与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2.非政府组织在危机管理各阶段的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尤其在数量规模,自身能力和效果效益方面都有显著的增强。非政府组织能充分显现其自身所具有的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的特点,如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救援活动中,非政府组织反应迅速,积极采取救援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紧急救灾中公众参与程度很高,大约有数百家民间组织和300万志愿者涌入灾区,5月12日晚,南京爱德基金会在成都建立救灾办公室,并拨款100万,紧急采购救灾物资;5月13日,自然之友、绿色和平、绿家园志愿者等各类社会组织联合发起“小行动+许多人=大不同”的抗震救灾行动;当天全国有近30家社会组织加入;5月14日,国际心连心组织就进入北川灾区[1]。

国内外学者对突发性危机的循环过程做了大量有针对性的研究,提出了众多的危机阶段划分理论。如在西方受到广泛推崇的三阶段划分理论,该理论将危机管理过程划分为危机前、危机中与危机后三个阶段。其中美国危机专家罗伯特?希斯提出了4R模型:减少(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2]。通过对国内外专家研究的借鉴,本文把公共危机管理过程分为危机预警、危机处理和危机恢复三个阶段。

第一,危机预警阶段。危机预警的主要作用是对危机的早期苗头进行监测,防范危机的爆发以及为危机爆发后的应对做好准备。其中,警惕性和危机意识是做好危机预警的关键,但是在我国,社会公众在这两方面的意识仍较为缺乏。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除了依靠政府的努力外,非政府组织也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能取得更显著的成效。因为非政府组织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领域,各个非政府组织也有着各自的活动范围,往往更“接地气”,能够针对公众的需求开展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预防宣传工作。

第二,危机处理阶段。在危机发生之后,政府往往能够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调动大量人财物等的社会资源投入灾区救援,但很多时候政府资源仍显数量有限和行动缓慢。这时,非政府组织就能发挥其后方补充的强大作用,具体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在物资筹集方面,非政府组织往往能在政府之外的社会领域中筹集资源,通过花钱购买、动员企业、号召捐赠等的方式,为危机受害者提供大量急需的物质资源,有力地弥补了政府物质资源的不足。其次,在人力调动方面,非政府组织利用自身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积极动员和组织各地的志愿者奔赴危机现场展开救援工作,如医疗志愿者、搬运小分队、秩序维护者等,彰显了志愿者们良好的专长和素质。最后,在心理辅导方面,非政府组织通过为受灾群众和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抚,来帮助他们稳定情绪,树立信心。

第三,危机恢复阶段。危机恢复阶段是整个危机管理阶段的最后一环,这个阶段非政府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政府进行监督工作和调研工作。在监督方面,公共危机的产生除不确定的自然因素之外,也包括预警疏忽、责任失职、救援不当等的人为因素。这时,非政府组织作为公民自治组织,能充分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通过举报、上访等方式监督相关责任人的处理情况。在调研方面,非政府组织能对危机发生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向政府部门机关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为今后防范公共危机做好充足的应对措施。

总之,在危机管理的三个阶段,危机预警是基础,危机处理是关键,危机恢复是保障。非政府组织都能在这三个阶段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欠缺,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困境

现今,我国非政府组织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发展的缓慢程度与我国迅速发展并日渐完善的市场经济相比是不相适应的。由于外部环境的限制及自身能力不足等的原因,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

3.1“全能政府”的弊端造成非政府组织处于被动境地

我国政府受传统管理模式——“全能政府”的影响深重。这种一元性的危机应急反应结构强调的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抗击公共危机进行的安排,各类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公众以及舆论界处于被动员、被安排的境地,从而使得公共危机的应对实际上变成了政府内部的事务[3]。一方面,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缺乏足够的认可和信赖,忽视非政府组织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和责任感。在公共危机发生之后,政府通常会一味号召政府内部相关部门投入应急救援活动,而对于非政府组织或自发结成的群众志愿者缺乏重视,对其所做的努力也缺乏肯定和宣扬。因此,难以整合全社会的人力资源全面投入救援工作。另一方面,我国非政府组织还未能完全摆脱对政府的依赖,仍带有强烈的官办色彩,如传统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中国红十字会、全国妇联、残联等。因此,大部分非政府组织缺乏市场经济下生存的活力,也没有独立发展的组织基础,直接造成了非政府组织力量的薄弱。

3.2非政府组织的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与非政府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得以完善,如我国先后制定了《社会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办法》、《公益事业捐赠法》等。但是,相关的立法工作仍远远不能满足非政府组织快速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立法工作滞后于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有关非政府组织的法规还不完善,比如实体法、单行法以及立法内容存在缺失[4]。另一方面,我国非政府组织立法的层次和质量不高,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条例的内容侧重于登记程序,不仅与其他法规衔接性差,而且在具体问题上缺乏可操作性[5]。

3.3公民基础薄弱,社会公信力不足

受以往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民众的公民意识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培养。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的公民社会才慢慢兴起,表现出起步晚,发展慢的特点,因此,对依靠公民社会发展的非政府组织缺乏强烈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例如我国公民进行慈善募捐大都还是由单位、居委会等组织发起,公民参与非政府组织的自发募捐行为还比较少见。

4.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路径选择

针对以上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本文需要从三个大方面着手进行解决。

4.1政府提供发育空间

4.1.1法律法规上放松登记限制

在法律法规上,非政府组织受政治性条件和资金条件的限制,难以通过国家的正规渠道取得合法的身份。它们或因无法找到相应的业务主管单位,或因注册资金的限制而无法在民政部门登记,只能流落民间,诸如此类政策上的原因都使得非政府组织发展缓慢。为此,政府应加强与非政府组织相关的立法工作,尤其是推动《非政府组织活动法》的出台,逐步放松各项条款对非政府组织的严格限制。只有非政府组织获得合法的身份,才能在法律的框架内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更容易获得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和民众情感上的认可。

4.1.2行政管理上加强制度规范

与政府在法律法规方面对非政府组织采取的严格限制准入的态度相比,政府在管理的具体措施方面则表现得过于大度。事实上,面对近年来非政府组织迅猛发展的态势,政府尚未构建起高效有序的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为此,政府应该在非政府组织的财务管理、税收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日常监督和评估工作等方面确立制度规范,使非政府组织的活动更加顺应政府的行政旨意和社会的发展趋势。

4.2注重自身能力建设

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在整体上呈现过分依赖个人决策,外部缺乏监督,内部管理松散等特征。尤其在内部管理方面,是阻碍非政府组织自身能力发展的瓶颈。因此,非政府组织应重视在其内部构建公共危机应急机制。宏观上,具体的危机应急制度应包括危机发生时的组织动员机制,科学化的危机应对机制以及参与危机应对之后的自我评估制度[6]。具体细节层面上,在这些特定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各种具体的配套措施,如规范志愿者的征集机制、救援时的沟通反馈途径、救灾物资的分配及使用方式、以及与政府合作应对危机的渠道和合作方式等等[7]。总的来说,只有加强非政府组织自身实力,实现决策科学化、组织专业化、管理民主化、运作高效化,才能发挥自身价值,更广泛、更深入地与政府进行协同合作,共同应对社会领域的公共危机。

4.3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合作的频繁和文化交融的加深,很多公共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影响都兼具国际性。与我国相比,国际非政府组织在许多范围和领域都发展得较为成熟。因此,加强与国际非政府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势必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公共危机的管理能力。

首先,要主动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加强联系,学习经验。尤其是在抢险救灾活动方面,学习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流程,形成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局面。此外,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的非政府组织与本国政府间在应对危机时的合作与分工模式,有利于增强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和自治性,同时获取广泛的政治和社会资源。

其次,积极探索开展国际国内的各项合作,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建立长期的互助合作机制[8]。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今天,当遇到诸如地震、台风、沉船等严重的公共危机时,仅靠一国单独的应对能力往往是有限的。这时,若有周边国家乃至国际范围内的援助和合作,能为救援工作争取更大的帮扶力量,从而大大提高该国应对公共危机的管理能力,将危机的灾难性后果降到最低。

结语

总之,非政府组织处于国家与社会的中间地带,在公共危机爆发的前中后三个阶段都能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成为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坚强后盾。但在危机解决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了非政府组织的诸多问题。因此,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应给予非政府组织更多的重视和信任,构建协同共治的应急机制;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也应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加强与国际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大力提高我国公共危机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勤等.公共危机治理的社会组织参与耦合机制探微[J].理论探讨,2010(2).

[2]李喜童.应急管理领导力[M].兰州大学出版社,2011.

[3]林兰贞.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非政府组织参与研究[J].今日南国,2010(4).

[4].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对策探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5).

[5].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对策探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5).

[6]张丽娟.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3.

公共危机管理的阶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危机管理;领导;决策能力

一、危机管理对领导决策能力的要求

依据不同的标准,危机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根据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危机可分为一般危机和公共危机。简单而言,一般危机是指对组织某个基本目标的实现产生了影响,要求组织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做出关键性决策和进行紧急回应的突发性事件;而公共危机则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等产生了严重威胁,同样要在时间紧迫及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关键性决策进行解决的突发性事件。一般危机和公共危机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如果在危机管理中决策不当、对危机应对不力,一般危机可能转化为公共危机。因而无论是一般危机还是公共危机,都需要有效的领导决策予以应对。危机具有危害性、突发性、不确定性、紧迫性、二重性和公众性等特征,危机管理就是对具有这些特征的事件的管理。为了便于对危机管理进行分析和描述,有学者把危机的生命周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潜伏期、爆发持续期、终结期。[2]与危机的生命周期相对应,危机管理也被分为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和危机善后三个阶段。危机预防与组织的日常管理是融合在一起的。这一阶段,危机处于隐性状态,尽管尚未发生,但各种风险因素或危机的诱因可能已经存在。著名的危机管理学者史蒂文芬克曾说过,“危机如死亡和纳税一样不可避免”。领导者对危机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明白危机的发生不可避免。有效的危机管理,其重点应该放在危机预防阶段。在该阶段,领导应具备“大+小”两个方面的决策能力。“大”的方面是指领导者应具备战略眼光,从战略管理的高度对组织危机的预防进行决策,把战略决策与组织的危机预防决策统一起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危机预防决策不力,组织发生危机的概率就会大大提升,组织的顺利发展也就难以保障。“小”的方面是指领导者应做好日常决策,对日常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科学决策,防微杜渐,唯有如此,才能减少危机发生的风险因素和诱因。危机处理是指在危机发生后控制危机事件的蔓延并对危机事件进行及时和有效的应对。这一阶段,危机由隐性转变为显性。不是所有的危机都能预防,因而领导者除了要做好危机预防决策,还要做好危机处理决策。危机处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危机处理中的决策主要是非程序化决策,需要领导者打破常规,抛弃按部就班的决策思维,针对危机事件尽快进行决策。在该阶段,领导应具备“快+准”两个方面的决策能力。“快”是指领导决策一定要迅速。危机具有危害性和涟漪效应,不能迅速决策就会错过危机处理的黄金时期。比如,地震后救援的黄金时间为72小时,错过救援的黄金时间,造成的很多危害将无法弥补。“准”是指领导决策要有针对性。危机决策要针对危机的诱因、危机的危害和危机的蔓延,有的放矢。危机善后是指危机事件经过处理阶段后,无论成败,其对利益相关者造成的损失都需要相关组织和部门来进行弥补,以逐步消除危机产生的影响。此外,危机的发生为组织变革提供了机会,领导者应顺势而为,推动组织变革顺利进行。在这一阶段,危机由显性状态又转化为隐性状态,领导者应具备的决策能力包括“反思+变革”两个方面。“反思”是指领导者要反思危机预防和危机处理决策中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对组织的危机预防和危机处理策略进行完善。“变革”是指领导者可以抓住危机处理这个契机,及时推行组织变革的策略,以扭转组织遭遇危机的颓势,转危为机。

二、危机预防阶段领导“大+小”决策能力的塑造

危机预防阶段,组织处于正常运营状态,危机则处于隐性状态。要塑造“大+小”的决策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应塑造领导者的危机意识。很多危机事件的发生,正是由于领导者缺乏危机意识造成的。要具备危机意识,两个方面的工作不可或缺。一是积极灌输危机意识。通过视频、案例、情景模拟等方式,不断向领导成员灌输危机意识,让具备强烈的危机意识“习惯成自然”。二是主动制造危机意识。在组织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实景危机演习,不断提高组织领导和组织成员的危机意识。如20世纪70年代面对石油危机带来的冲击,日立公司主动制造危机意识,实行了待业减薪政策,激发了管理层和员工强烈的危机感,公司上下通力合作,工作效率大为提高,使公司安然度过了石油危机。具备强烈的危机意识,可以把组织的日常管理与组织的战略管理融合在一起,实现决策方面的抓大不放小。其次,应构建危机预警系统辅助领导决策。领导者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科学的“大+小”决策需要危机预警系统的辅助。危机预警系统,包括危机监测子系统、危机评判子系统和危机预报子系统。危机监测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严密监测组织危机的各种诱因及危机征兆,收集整理反映危机迹象的各种信息和信号。其中信息的收集非常重要,是领导者据以决策的基础。危机评判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根据分析对潜在危机进行评估。危机预报子系统则是根据评估结果,对危机发生的概率及影响程度发出预报和警报。再次,应掌握一定的危机预控策略。危机预控是指根据危机监测和预警情况,对组织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预先的控制和防范,主要目的是为了把组织潜在的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危机预控的策略主要包括排除策略,即组织的运行应远离较大的风险,如可实行零缺点管理和风险管理;还有缓解策略、转移策略、防备策略和减少策略等。无论哪种策略,都需要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演练。只有运用熟练,才有助于领导者做出科学的危机预防决策。

三、危机处理阶段领导“快+准”决策能力的塑造

危机处理阶段,是指危机由隐性状态转化为显性状态,组织正常的运行状态被打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及时应对的阶段。这一阶段,必须塑造领导“快+准”的危机决策能力,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应锻造领导果断决策的魄力。危机是一种突发事件或一种紧急状态,其具有危害性、公众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等特点。不同的危机事件都有其科学应对的黄金时间,错失了危机管理的黄金时间,危机发展的态势往往就会不可控制或者损失不可估量,如火灾或群体性公共事件的处理。领导者要做到果断决策,一是要勇于担当,针对危机事件迅速决策,要有为组织和公众利益及时决策的勇气;二是要勇于担责,在决策失误时要勇于承担责任,不能因为怕担责而畏缩不前,要在不断地纠正失误中提升自己的决策能力。其次,应加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素养。科学决策,一是要借助科学的决策手段、方法、技术和正确的信息来辅助决策,抛弃过时的“拍脑袋”决策方式。比如,在危机管理中,可通过大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把组织有可能遭遇的各种危机事件提前想到并设计出应对的决策方案。二是“谋要众”。领导者一人的智慧和能力毕竟有限,因此,要科学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集众人智慧于危机决策之中。[3]为此,领导者应具备宽广的胸襟和高超的领导艺术,要善于授权、敢于担责、善于广开言路,倾听组织各层级成员的意见和建议,不搞“一言堂”。只有这样,才能在危机管理中快速反应,科学决策。再次,应培养领导抓住事物本质进行决策的智慧。危机的诱因有很多,危机的应对策略也有多种选择。在紧急的危机状态之下,领导者必须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决策智慧,精准决策,有的放矢。一是领导应把功夫下在决策之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决策前,应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准备,对收集的信息和设计的应对预案应反复论证,理性思考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对应对预案进行补充和完善。二是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透过纷繁复杂的危机现象抓住危机的本质。这需要领导者勤于思考、身体力行,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不同问题的深入思考、判断来抓住事物的本质,在危机管理决策中体现出“准”的水平。三是决策要权衡利弊,区分轻重缓急。危机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但在时间和人财物资源皆有限的情况下,不能采取“撒芝麻盐”式的决策方式。正如美国著名的危机管理专家奥古斯丁所说,危机管理的六字方针是“说真话,立即说”,领导者在危机处理中的决策应遵守尊重事实、真诚坦率、公众利益至上和全局利益优先的原则。

四、危机善后阶段领导“反思+变革”决策能力的塑造

经过危机处理阶段之后,危机由显性状态重回隐性状态,组织也逐渐恢复原来的管理秩序。该阶段,应塑造领导“反思+变革”的决策能力,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应培养领导干部敢于反思不足的能力和勇气。一是需要加强组织和领导者个体的伦理道德建设,在整个组织中营造敢于反思不足、正视错误进而不断改进决策的风气,以敢于反思不足为荣,以不敢正视错误为耻。除了日常的组织伦理道德教育,组织领导的表率作用对领导伦理决策技巧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伦理道德建设重点要聚焦“关键少数”。二是法律制度的建设不可或缺。“当处于从恶能得到好处的制度之下,要劝人们从善是徒劳的。”因此,仅靠人们的道德自觉来进行反思是不够的,因为反思不足往往与决策失误和决策者的利益损失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必须同时加强危机决策评估和问责的法律制度建设,要细化评估指标、科学进行评估、严格进行问责。只有从软、硬两个方面进行约束,才能塑造领导反思决策不足的能力和勇气。其次,应塑造领导善于抓住机遇、勇于推动组织变革的能力。相对于反思不足,更重要的是借危机管理的契机推动组织变革。一是领导者应不断学习,尤其是从危机预防和危机处理决策的不足中进行学习,通过学习,在领导层达成变革的共识,推动变革决策的出台和有效执行。二是领导者应推动组织转化为学习型组织,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应成为学习型组织成员。要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让组织成员认识到组织以前的不足,更认识到组织变革的必要性,从而有效减少推行变革决策的阻力。三是领导者应借助外力来提高自己推动组织变革决策的能力。其中,大众传媒的监督和中介作用以及公民的参与和推动作用对于塑造领导的组织变革决策能力非常重要。这些社会力量可以弥补领导决策中信息和智慧层面的不足,可以推动组织变革决策更加民主、科学和有效。总之,危机管理对领导决策提出了不同于日常管理的决策要求。尽管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把危机管理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阶段对领导决策能力有不同的要求,但实际的危机管理过程中,领导决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续过程。因此,危机管理中领导决策能力的塑造也是一个整体,只是不同阶段对领导决策能力要求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参考文献:

[1]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82.

公共危机管理的阶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危机管理;情境模拟;应用

一、情境模拟教学法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仿真训练方法,它通过创设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接近实际工作或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在这种场景中分别担任不同角色,由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分析,并作出最后总结。作为一种虚拟实践性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法认为人的主观心态、努力程度以及问题解决的方式会受制于不同的情境作用,因此,让组织者与角色参与者对环境保持动态的适应,对于切实改善学习效果、提高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人才选拔和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的情境模拟法, 是在前人雄厚的理论基础上诞生的。认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理论为情境模拟教学法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出发,认为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认识反映论的原理,根据客观存在对学生主观认识的作用进行情境模拟教学。通过对事件发生与发展的情景、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扮演某种角色或进入某种心理状态,并和其中的人或事产生互动,以加深感受、深化认知。而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则主要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加注重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对人价值的再发现,强调学习者学习知识时主体认识特点的作用,它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情境模拟应用到教育领域中正是依托建构主义理论实现教学目标设置。①情境认知理论是与建构主义大约同时出现的又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它认为,实践不是独立于学习的。而意义也不是与实践和情境脉络相分离的,意义正是在实践和情境脉络中加以协商的。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展的环境的能力。知与行是交互的,知识是情境化的,通过活动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参与实践就会促进学习和理解。②这些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到情境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从而启示我们要明确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学习内容的设计要与具体实践相关联,通过虚拟人类具体生活实践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并将知识的获得与学习者的发展、身份建构等整合在一起。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危机管理课程中的作用

危机管理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我国步入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口、资源、环境、公平等社会矛盾的瓶颈约束日益严重,并不时引发出各种公共危机,如2003年“非典”事件、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1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2012年“毒胶囊”事件等。这些公共危机的爆发对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对政府应急体系的构建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应急能力提出了重大挑战。

然而,构建全面整合的应急体系、提升危机管理绩效,既离不开理论界专家学者的深入探讨,更离不开全社会范围内应急协防知识的普及和对日后从事公共管理的人才的危机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危机管理课程应以实践为导向,在重点介绍公共危机管理流程、危机决策模式、危机沟通机制、危机管理主体行为的基础上,分类阐述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等内容,并结合国外公共危机应急机制的运行状况和经验教训,探讨建立与完善我国危机管理体制的制度措施与政策选择。

为了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知轻智”、“重灌轻趣”、“重教轻学”的弊端,使学生重点掌握危机管理的基本原理和不同类型危机事件的处理方法,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危机观,培养学生的危机管理能力,采取情境模拟教学法对《危机管理》这样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课程,有明显的优势:

1、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现代教学论把学生的发展看作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系列非智力因素,影响并制约着学生的学习与发展。③情境模拟训练着眼于学生求知活动中的情绪体验,满足学生求知过程中的情感需求,强化学生的感性体验在认知中的作用。通过强烈的现场参与感极大地触发和增强了学生危机管理理论思维的兴奋点,并缩短知行距离、促使知行转化,使学生在学习危机管理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满足和愉悦的情绪体验。

2、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大量的研究证明,只有当学生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觉得富有挑战性并积极地参与其中时,学生的学习才真正有效。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创设危机情境,进而让学生切实感知危机的突发性、危害性、不确定性。并在约束条件下,以管理者的身份做出危机决策、进行危机沟通、形成应急联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所扮演的是一个积极参与的角色,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能够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比较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因而“高分低能”、学生实践能力弱化的现象十分突出。通过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既拓宽了授课教师的教学思路,也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应用知识、锻炼技能的平台。在感知危机情境的基础上,学生能有意识地将所学危机管理论运用于对典型公共危机事件的分析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三、情境模拟教学法在危机管理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

为了确保情境模拟教学法在危机管理课程中的顺利实施,前提是创设危机情境。危机情境的创设是以危机的生命运动周期为基础的。危机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为了有效管理危机,学者们全面分析了危机发展的基本态势,并构建了危机运动的不同模型。其中,芬克(Fink)的四阶段模型、米特罗夫(Mitroff)的五阶段模型和基本的三阶段模型最为广泛接受。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危机的发生与发展简单划分为三阶段:潜伏期、爆发期、恢复期。相应地,危机管理的步骤可以浓缩为预警、应对、善后三步曲。因此,在危机管理课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危机管理的流程创设不同的危机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情境中的决策者、沟通者和执行者,让他们体会危机管理与常态管理的区别,通过多次模拟对比,使学生直接面对在约束条件下不同管理行为的结果和绩效。另外,学习该课程的学生毕业后可能成为危机管理的主体,但同时他们也极有可能成为公共危机的利益相关者。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模拟公共危机的受众,检验学生应对不同危机事件的自救和协防能力。

在具体实施中,情境模拟教学包括以下阶段:

1、教学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教师首先要选择典型危机管理问题,如“毒奶粉”事件、“杭州飙车案”、“汶川大地震”等。并根据所确定主题,细化方案的设计,决定采取分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方式来进行情境模拟。对于每一主题进行情境模拟教学所需的条件、设备等,教学方案中应予以明确。其次,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策划和准备相应场景,在物质条件配备的前提下,把应急决策、应急演练等情景,在课堂或者实验室中模拟出来,让同学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仿真的场景来帮助学生进行角色模拟。最后,教师要根据主题设计角色与分配角色。危机情景模拟的角色主要包括两类:危机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教师可以安排不同的学生扮演政府应急管理人员、非政府组织人员、媒体人员、危机受害者,让参与者做出符合角色特点的危机管理行为。

2、教学实施阶段

在实施阶段,学生要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根据情景模拟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危机事件面临的管理问题做出现状分析和判断,并根据所学危机管理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实施方法。然后,学生根据事先安排的角色身临其境地按危机管理职责、危机管理流程等要求进行演练和操作。模拟结束后,由学生自由发言,就情境模拟中各危机管理参与者和危机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适当性、科学性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请其他学生进行同一危机情境的再次模拟,通过相互比照,寻找问题冲突,进行深层次追问,从而使角色之间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更为科学。最后,教师要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客观、科学的总结和评价。对于学生的角色扮演情况,教师要围绕主题对他们的语言表达、应变和解决问题等相关表现进行整体评价,也可由教师进行危机情境中相应角色的示范模拟,从而让学生找到不足,并启迪他们学以致用的创新意识。

3、教学总结阶段

在总结阶段,教师要充分听取学生对情景模拟教学法实施效果的建议和意见,不断修正情境模拟实施方案,创新教学方法。同时,将实施效果较好的典型实例进行总结和归纳,作为开展情境模拟教学的经典实例。学生也要在情境模拟教学结束后,总结经验和教训,掌握角色扮演的技巧和要求,以提高教学实效性。相关授课教师也可以在教学研讨活动中进行情景模拟教学法专题研究,针对情境模拟教学法在危机管理课程实施中的困境和难点进行探讨,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能力。

四、危机管理课程情境模拟教学实例

危机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三大版块:危机及公共危机管理基本理论、公共危机管理实务、公共危机管理的变革与发展。其中,公共危机管理实务的教学内容是根据转型期我国公共危机的特点、性质、机理来分类设计的,包括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事故灾难危机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社会安全事件危机管理。在社会安全事件管理这一章中,选择的情境模拟实例是天津艾滋患者“扎针”事件。在这一案例中,存在多个危机管理参与者,包括市长、警察、医生、卫生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媒体人员、专家等。各参与者在危机管理中的职责、权限、作用是不同的。为了让学生深入把握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明确各主体的角色定位和行为方式,尤其是厘清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危机管理中的不同职能,可以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天津艾滋患者“扎针”事件的情境中,进行角色模拟,身临其境地进行应急决策和应急沟通,以有效处置天津艾滋患者“扎针”事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步:设计天津艾滋患者“扎针”事件的情境模拟教学方案,确定情境模拟地点,参与人选、创设应急决策和应急沟通情境。

第二步:学生在熟悉案例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所扮演的角色,收集相关材料,结合所学危机管理理论,分析应急决策和应急沟通的方法、程序,尤其是要把握不同主体在危机管理中的职能定位和行为方式。

第三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情境模拟,由其他学生发言,就情境模拟中各参与者的行为进行分析。也可请其他学生进行应急决策和应急沟通的再次模拟,通过相互比照,寻找修正各主体危机管理行为的总体思路和可操作建议。

第四步:教师对各位同学的在天津艾滋患者“扎针”事件情境中的角色模拟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应急决策和应急沟通的基本知识点及其应用进行总结和归纳,将学生的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

从实施效果来看,在危机管理课程中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强化了学生对危机管理理论的认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思辨能力。当然,情境模拟教学只是一种尝试,它还存在情境设计单一、教师组织引导能力不足的等问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提高和完善。

[注释]

①齐磊.论情境模拟教育[J].学理论,2010(10),221页.

②程守梅,贺彦凤,刘云波.论情境模拟教学法的理论依据[J].成人教育,2011(7),44页.

③吴兆雪.创新思维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理论教学新视野[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5

[参考文献]

[1]胡德海.教育理念的沉思与言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李程伟.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2.

[4]戴子刚. 论情景模拟教学[J]. 中国校外教育, 2008(8).

公共危机管理的阶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危机;公共危机管理;危机管理制度

1引言

近些年来,震惊世界的2001年美国9.11恐怖事件、2002年俄罗斯人质事件、2003年东南亚非典疫情、2008年中国四川地震等一系列公共危机事件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危机对于社会的严重危害性已经日益引起各国政府格外重视。如何面对各种重大的突发事件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成了政府对危机的管理的首要内容。本文为此提出建立政府现代化危机管理制度,全面提升我国政府危机应对能力,保障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

2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或简称危机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工作人员在危机意识或危机观念的指导下,依据危机管理计划,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预测、监督、控制、协调处理的全过程。狭义的公共危机管理通常与危机处理的概念一致,指对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包括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

近几十年来,国外专家们在建立现代化公共危机管理制度方面的研究总结出一套理论,即危机管理理论,该理论模式根据危机的不同类型做出反应,但通常都包含了以下四个阶段的工作:危机前预防阶段、危机前准备阶段、危机爆发期准备和危机结束期恢复。目前世界各国将上述理论直接应用于危机管理实践的不少,并且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形成不同的危机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化公共危机管理制度,例如俄国模式(大总统、大安全)、美国模式(强总统、大协调)、以韩模式(小核心、小范围)、日本模式(强内阁、大安全)。由于这些模式的划分是相对的,所以各种模式之间具有许多共性:拥有一整套系统的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拥有一个权力极大、以政府首脑为核心的中枢指挥系统,组成危机管理体制;拥有一套严格高效的情报收集和分析即时信息管理系统。

3当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目前危机管理存在许多问题:(1)缺少公共危机管理意识。政府管理过程中危机意识淡漠和危机管理意识不到位,这是导致危机应急工作被动的根本原因。(2)缺乏组织化保障。我国危机处置在横向上是分散管理,各部门各自处理分管领域的应急事务,管理体系割裂,没有一个综合的应急协调指挥中心和危机管理体系。(3)缺乏系统化、制度化的教育与训练机制。我国无论是高校还是公务员培训都没有危机事件应对和管理的教育内容。特别是缺少结合危机管理知识,组织模拟演习。(4)缺乏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危机处理。(5)缺少健全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框架。

4建立现代化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改革我国现有危机管理体系,建立现代危机管理体系是主动应对危机的关键。现代化公共危机管理制度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4.1树立正确的危机管理意识

公共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在一定阶段内、一定范围内是可能处于失控状态的,并且危机的暴发时间非常短,传播速度非常快,留给政府的反应时间非常有限。另外,危机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对政府的政策要求很高。因此要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使危机进入政府的政策议程,要力争在没有发生或者初始阶段就做到损失最小化。我国政府在建立健全政府危机管理体制方面首先应该明确危机管理的核心在于平时,在于切实提高对危机的认识,树立危机管理意识,而不在于出现了危机之后力挽狂澜。

4.2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相互联动的组织体系

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应有应急工作的领导机构及其日常管理机构、牵头责任部门、配合参与部门、专家咨询机构、现场指挥机构等组织。首先应当建立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应急领导机构和日常管理机构;其次,应当明确牵头责任部门及其参与部门;第三,还应建立专家咨询机构,充分发挥专家在决策中的作用,吸取他们建立危机管理体系及处置公共危机的智慧。

4.3建立应对公共危机的社会动员机制

社会资源是应对危机的保证,能否整合可运用的所有社会资源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项目。一方面,强化对于

有组织资源的整合。包括:区域物资的供给,急需资源的物流管理,各部门的运作配合,相关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和资源共享等等。物资方面主要表现为捐物,要及时查处和取缔多种形式的非法募捐活动,严格捐赠工作责任制。人为资源方面主要表现为志愿者活动。可借鉴美国在此方面的经验,由政府倡导建设社区危机反应小组,强化以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的志愿者活动。要充分利用社会自我调节力量,如重大社会影响的社会团体、工会、社区组织、群众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要着力培育公民的公共意识,提高公民素质,致力于培育非政府组织,提高社会自治水平,促使社会各界发挥有效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度过危机。

4.4建立干部问责与纠错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公务人员,必须建立起干部问责与纠错机制,对公务人员的公共危机管理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对权力进行监督,防止权力的滥用和渎职,保证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转。

4.5充分有效利用国际资源

加强国际合作,重点两个方面:一是在公共危机管理的合作互助、资源共享等方面,各国政府均有国际合作的态度。全球非营利组织,如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红十字会等在物资、人力知识等方面的无偿支援,更有利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绩效提升。二,政府在国际化趋势的过程中,也应当运用国际规则,有效地保护本国权利,如国家安全、国民尊严、国际专利等权利和资源。

4.6建立危机管理的教育和训练机制

加强危机训练与危机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在危机预防管理中政府必须做到:一是要警钟长鸣,经常进行危机训练和演习,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树立危机观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有关危机知识,让公民掌握正确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与方法,明确个人在危机中的职责。加强危机的预防训练,整体提高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一旦发生危机,国民才能从容应对。

4.7建全应对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框架是突发事件下政府行为的法律依据。虽然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危机状态的法律和法规,如《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疫法》等等,但是,无论从整体上还是从细节上来看,法律法规体系都还不够完善。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危机紧急状态管理法。此外,紧急状态法与相关法规之间的衔接与配套,以及全国性法规与与地方危机管理法规衔接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国家应当加快建立健全前瞻性强、操作性强的应对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