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侗族;多耶;传统文化;传承
一、侗族多耶在校园传承的意义
侗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文化色彩鲜明,文化形态多样,多耶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多耶更是侗族节日和盛大庆典的压轴戏。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应始终保持一种崇敬感、自豪感,还要主动地去承担传承、传播、弘扬的义务。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注重 “和而不同”,强调社会和谐;注重“协和万邦”,强调亲仁善邻;注重团结统一,强调独立自主。侗族多耶正好契合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些精髓,它以“欢乐、友谊、安定、团结”为的主题,传达“平等、和谐、大同”的理想。加强多耶的校园传承,有利于侗族青少年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把多耶引进校园对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彰显地方教育特色,营造校园文化,塑造青少年的心灵,培养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完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成才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发展三江县侗族文化和旅游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于2016年9月,以三江中学高一年级以及高二年级艺术特长班为研究对象,高一年级抽取1601和1602共计125人,高二艺术特长班共54人。年龄在15―19岁之间。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我们课题组成员以封闭性问题的问卷为调查手段,利用《侗族多耶文化进校园》调查表进行调查。高一发出问卷125份,收回问卷124份,有效问卷100%,高二年级发出54份问卷,收回52份问卷,有效问卷52份。其中高一研究对象中男生51人,女生73人,采取现场发卷、现场填答、现场回收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收回之后,数据全部采用Excel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处理。
(2)实地考察和民间访谈。主要到黔湘桂侗族聚居地区采访或走访侗族传统文化民间传承人,考察侗族传统文化引进校园做得早,做得好的学校。
三、多耶在校园传承现状及形成原因
从学生问卷调查和民间采访了解到,多耶在校园传承情况不容乐观,学校对多耶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艺术创作、传承弘扬等方面的研究还处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尤其对多耶的文化内涵和现实功能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目前,三江县中小学只有三江县实验学校开展过较为系统的多耶课程――有课程实施人、开设多耶课程。据三江中学在校生问卷调查表显示,参加问卷调查的同学虽然65%以上是侗族,但会多耶的同学高一仅占25%,高二艺术特长班同学尽管有不少音乐生,但真正会多耶的也只有不到40%的学生。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多耶文化在学生群体中认知度低,学校和社会传承意识淡薄的现状。制约多耶引进校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农耕文化的衰落,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
多耶是一项集体歌舞活动,起源于集体劳动,农耕活动是多耶诞生的沃土,更是多耶得以延续和传承发展的基础。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极大的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不仅使侗寨流失了大量的多耶传承后备人才,还改变了侗寨的文化环境,以前晚辈喜欢在农闲时间向长辈学习多耶或其它侗族文化,而现在青少年更热衷于网络、时尚活动等。农耕文化的衰落,侗族魍澄幕生态环境的变迁,让很多青少年长期与多耶诞生的土地隔离,缺乏劳动的体验和农耕土壤的养育,多耶失去了延续的生命力。
通过高一调查表发现,接近65%的学生出生在侗寨,民族为侗族,接近七成的同学父母双方或一方也是侗族,但随着与外出务工的父母在三江县城或其他城市上学多年,现在已经有32.3%的学生不会或基本不会说侗话,而多耶常常喜欢用一些深刻的比喻,这些比喻往往都是用到侗族方言里一些寓意比较深奥,内涵丰富的语言,而这些方言,他们基本听不明白,这成为他们学习多耶的最大障碍。
2.外来文化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内外的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同时涌入侗寨,并对侗寨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糟粕文化对侗族那些尚未形成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的青少年的影响与冲击最大,多耶、侗族大歌等优秀的侗族传统文化已经基本被外来文化同化殆尽。当前的中小学生,独生子女是学生群体的主体,他们热衷于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文化,沉溺于网络游戏,推崇欧美和日韩偶像剧,而对于对侗族传统文化的态度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漠视,甚至排斥,他们对多耶不感兴趣或知之甚少,有部分同学竟然一无所知。调查表显示,79%的同学从不或偶尔去看多耶表演,仅有25.8%的同学愿意去参与多耶。
2017年2月25日和3月2日,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别到贵州省从江县、三江县梅林乡(侗族大歌传承基地)和良口乡和里村采访,发现会多耶的人群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在采访过程中问到她们是否担心多耶在不久将来会失传时,她们感到很担忧,因为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多耶。原因主要有几个:一是他们认为多耶不够时髦,古板而单调,觉得多耶应该是老年人的活动。从学生的调查表中不难发现,有超过75.8%的同学表示,相对于多耶而言,他们更喜欢现代舞蹈,甚至有15.3%的同学明确表示不喜欢多耶。他们普遍认为街舞、拉丁舞等现代舞蹈更加适合年轻大众的审美需求。二是多耶文化尚未进行深层次产业化开发,不能转化成经济效益,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三是长时间外出打工或在学校读书,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多耶。
据课题组成员对学校近四年来举办的各类晚会的节目单进行统计发现,近年来我校学生在晚会舞台上很少主动表演多耶等侗族传统节目,取而代之的都是充满现代气息的歌舞节目。记得学校高三一次艺术特长生毕业汇演结束后,学校一位资深艺术老师对同学们说道:“我真想看到一个侗族传统艺术节目的表演,可惜等了一个下午却没有等到。”从老师无奈的语气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漠视态度。
3.学业压力大
当代中小学生学习压力普遍比较繁重。从三江县中小学生走访来看,作业压力、考试压力和升学压力是当前高中学生的主要压力,为了应付考试,学生主要精力都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每天有一大堆作业要做,根本没有心思顾及其它活动。调查表显示,三江中学仅有32.3%的家长支持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侗族多耶,多数家长认为子女上高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升学,考上一所理想大学是学生和父母的共同目标,如果因为学习多耶而影响学习成绩将得不偿失。此外,学校有部分教师对学生学习多耶也持不赞同态度,他们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多耶是不务正业的表现。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有42.7%的学生反映,从小学到初中,学校从来没有开过多耶课程或组织多耶表演。
4.缺乏浓郁的传承环境
多耶历来都是以 “口传心授 ”为传承方式,这种传承方式需要学习者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和熏陶才能学会。课题组采访了三江县梅林乡多耶传承人得知,她七岁开始从她奶奶那里学习多耶,此后的60年通过在各种场合表演、与她人交流才得以不断的丰富多耶的内容、形式和唱法。
据调查发现,会多耶的同学占问卷调查总人数的25.8%,这些同学要么是家住在三江县旅游区,这些旅游区为了发展旅游的需要,村寨逢年过节都会组织一批中小学生参与多耶活动,比如三江县林溪镇、梅林乡等地的同学;要么是初中或小学就读于把多耶等传统侗族文化引进校园比较早的学校,如三江县梅林乡中小学、三江实验学校、贵州省从江一中、从江县西山镇顶洞村小学以及黎平县中小学等。尤其是西山镇顶洞村,全村每年正月初四都要举行一场盛大的全村老少均可参与的大型多耶活动,顶洞村小学还要求每个学生从小就要学习多耶,受到全村浓郁的多耶氛围的影响,每个小学毕业生至少学会50首不同内容的耶歌。然而,三江县多数侗族乡镇,多耶在民间的自然传承方式却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多耶传承处于濒危状态下,学校教育的传承方式就更显出了它的重要意义。
5.学校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和适合学生的多耶教材
多耶要引进校园,在学校传承下去最重要的环节是要有一只专业的教师队伍,三江中学目前能够单独谱写耶歌,教授多耶歌舞的只有两位老师,一位是柳州市侗族大歌校园传承人杨芸香老师和学校工会主席杨健老师,其他部分老师只会和唱,大部分老师根本不会多耶。另外,由于侗族以前没有文字,多耶大多是口传却没有文字记载,因此授课没有专用的文字教材,多耶的曲调虽然简单,但男女不同,各地有异,例如,流传于侗语南部方言区的耶歌,女队二声部合唱(也有一声部的),拉腔较长,有的地方每句都重复唱一次,有的地方只重复唱句尾三字。男队只一个声部,由“桑耶”(耶师)领唱一句,众人重复句尾三字或重驼句。即使同是三江县境内,多耶的音调和韵律也有较大差别,例如,独峒、八江、林溪一带多耶音调比较圆浑,阳刚之气十足,而以梅林为代表的融江河地区音调则比较婉转清脆。而且不同场合多耶的类型和内容也是有讲究的,譬如在春节祭祀时多 “耶萨”,也叫“耶堂”,是礼俗性歌舞;在庆典时多 “耶卜”(即“祝贺耶歌”),如迎宾、重大工程落成等庆典;在村寨间“月也”时多 “耶索坐”(即“星宿耶歌”)、“耶花”(即“爱情耶歌”)、“耶短”(即“猜谜或问答耶歌”)、“耶斜散”(即“散场耶歌”)等。这些种类多样、内容丰富、唱法各异的多耶光依赖传统的口授是不能持久的,多耶跟其他教学科目一样需要教材辅助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因此,没有一套系统的多耶教材,缺乏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是三江中学多耶文化引进校园的瓶颈。
四、多耶引进校园传承的实践
多耶引进校园符合国家传承传统文化的要求,符合时代的需要,也是多耶传承、弘扬、普及的最佳途径。学校传承多耶有民间自然传承没有的优势:其一,学校是大量青少年聚集地,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可塑性强,是人格养成和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也是多耶传承的黄金年龄,对他们进行多耶教育只要遵循认知规律和特点,效果比民间传承更显著。其二,学校有提供多耶的宽广场地,多耶是一项集体歌舞活动,参与的人数越多,气氛越热烈,感染性越强。其三,学校有完善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能为多耶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条件。其四,可以保持传承的连续性。多耶引进校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营造富有浓厚的多耶气息的环境
传承传统文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持续的工程,不是一两天就能见效或完成的,它既需要长者或老师的系统教授,更需要长时间的文化熏陶,因此,营造浓郁的充满民族气息的传承环境显得十分重要。
(1)鼓励学生走进传统节日,身临其境感受多耶。为满足发展旅游业的需要,三江县打造了“天天唱大歌,月月过大节”的民族文化品牌,尤其是每年举办的多耶节,它是桂湘黔交界地区和广西乃至全国最成功、最有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节庆品牌之一,多耶节围绕着“民族特色、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文化内核展开各项活动。多耶节对外展示了民族团结、开放繁荣、充满活力、发展前景广阔的侗族地区形象,对三江县乃至桂湘黔侗族集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对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三江县乃至桂湘黔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助推器和推介旅游的“金字招牌”,每届活动均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观看体验。还有,梅林乡每年二月初二举行的民俗活动,良口乡和里村每年二月初五举行的三王宫庙会等传统节日等。学校要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组织学生经常观摩或参加这些传统节日,让更多学生亲身感受侗族文化的魅力,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喜爱传统文化的感情。这些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传统活动对多耶的传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调查表显示,高一年级经常去看或参加多耶活动的仅占21%,高二艺术特长班却占了42.3%,由于艺术特长生经常有机会参加这些传统活动,有的甚至还在活动中担当主持人,因此,高二艺术特长班会多耶的学生比高一年级多了将近15%。由此可以看出,利用传统节日对多耶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立足课堂和校园文化建设,播撒多耶的种子。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多耶文化的培养提供广阔的空间,徜徉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拥有浓厚的多耶氛围的校园,对学生直接的影响和感染最为显著。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和校园广播在课间播放多耶,在校园文化长廊上展示多耶的图片。也可以学习三江实验学校,把多耶引进学校大课间活动,我们还可以利用学校每年举行的民族体育运动和文化艺术节组织全校范围的多耶比赛,提高学生参与多耶的积极性。总之,要时刻向学生展示多耶的魅力,不断的向学生昭示着多耶的启蒙教育,让多耶的种子在学生的大脑中、心灵中逐渐生根发芽。
近年来,我区各地积极探索,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通过文化课程优化传统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修养。为此,三江中学要鼓励多耶教育与相关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譬如借鉴我校体育课把竹竿舞“请入”课堂的成功经验,也把多耶引进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的课堂。
2.开发适合中学生的多耶校本教材
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要保持系统性、整体性,主要保证是课程和教材体系的健全。组织专家学者系统研制、开发一本适合三江中小学多耶教材是多耶引进校园,实施多耶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传统的多耶内容很多与学生当今生活实际相距甚远,且很多内容寓意过于深奥与隐晦,学生难以理解。还有一些类型的耶,如“耶花”,主要形式是男女对唱,以男女互倾爱慕之情为主题,这不符合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编制一本充满时代气息,符合当代学生主题的多耶教材对于学生学习多耶十分重要。合适的教材应该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易于识记,朗朗上口,这样的多耶教材更有实效性,更易于操作。
3.为学生创造多耶歌舞创作平台
多耶引进校园,要在校园健康持续地传承下去,除了让学生学会多耶之外,其核心任务应该是为侗乡培养一批能独立创作多耶歌舞的传承人才。因此,我校要以特色高中建设为平台,在艺术特长班中培养一批能写耶歌,会谱耶曲,会编耶舞的多耶接班人。我们要利用好学校社团,让更多喜爱侗族多耶创造的学生参与,利用旅游推介等活动,鼓励学生在各类外表演活动中展示自己的多耶作品,达到宣传与传承多耶的目的。学生只要获得创作的成就感,就会不断地激发他们继续创作的激情和潜能。
4.政府和教育部门重视
2014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我区也通过特色高中的建设作为平台,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提供了契机。对此,三江县教育部门应提高对开展侗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认识,组织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有关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精神和三中全会精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评价督导机制,促使社会、学校、家长形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进多耶等侗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使多耶的传承工作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规范进行。为进一步推进多耶进校园工作,我认为教育部门具体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每年教师的各类培训中,增加侗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培训,加强全体教师的多耶及各类传统民族文化教育。在现有音乐、舞蹈、体育和美术等学科教师队伍中,选出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训,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热爱侗乡多耶的骨干教师。
第二,指导学校开展多耶教学工作。研究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将多耶教育纳入校本教学计划或艺术教学计划,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学校可以单独开设多耶课程,也可以利用音乐、舞蹈等课为平台开设课程,适当增加课时,把多耶课程真正落实到学生课堂之中,且要保量保质。在中小学各类考试中适当加入多耶等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内容。
三江县各级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积极谋划,部署安排各类传媒有计划、多形式、系统性地加大宣侗族多耶力度,拓展多耶的传播途径,让多耶面向更广泛的年龄群体,尤其要鼓励和支持多耶民间艺人、民间艺术表演队伍进校园传播多耶文化,通过这些途径来丰富与普及学生的多耶知识,增强多耶的艺术感染力。
多耶在校园传承是一项具体的、发展的、持续性与长效性的庞大工程,因此,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有科学的规划和实际内容。未来,以学校为主体的传承单位还要不断完善和改进各项措施,使多耶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断迈上新台阶,让学生从小就在多耶文化蔚然成风的校园环境中成长,培养学生热爱多耶,热爱家乡的感情,更好的承担传承和弘扬多耶的重任,为民族、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格桑吾珠,浅谈侗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研究,2015年4月.
[2]高娃,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教育参考,2012年9月.
[3]K甲宗,侗族多耶[J],民族艺术,1987(4).
[4]袁善来,“多耶”与侗族文化.艺术研究[J],文艺评论,2015(3).
[5]杜方芳,从把侗歌引入课堂看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3)第二十卷.
[6]徐建波,侗乡“多耶”的起源、传承及现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10月.
[7]三江县民委,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志[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8]霍德华,侗族“多耶”[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关键词:五指山;本土;传统音乐文化;特色音乐教材;基础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02-02
《五指山市地方课程本土特色音乐教材》(试用版)是由五指山教育局委托我们课题组完成的一项课题,因考虑到教材还比较粗糙尚需修定因此暂定为内部使用教材。教材主要以五指山黎族祁方言地区的典型音乐素材为主,内容主要从黎族民歌、黎族器乐作品、族舞蹈三大类别入手,形式上主要以欣赏、唱、跳为主,拓展到访问民间音乐家、感受民间节日、搜集一些相关的本土民族音乐名作和名家故事资料等活动,旨在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少年儿童的民族自豪感,从根本上提高民族地区青少年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思想价值的深刻认识,逐步培养和加强当代儿童热爱祖国建设美丽家园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带着以上的目的和责任,课题组于2013年10月在五指山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就教材主要内容对当地的十余所小学的20余名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和交流。为了更好地推进黎族音乐文化进校园,课题组特邀请黎族歌曲传唱专家杨桂兰老师逐句用黎语逐字逐句教授了教材采用的全部歌曲。工作在基础教育前沿的音乐骨干教师们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在五指山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课题组全体成员的诚挚邀请下许多教师都参与到了该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的顺利进展提供了大量的实践依据和建设性的意见,具体情况如下:
一、教材编写的内容和教材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组根据教材培训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又走访了五指山实验小学,对10余名老师进行了专访和交流,总结各位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1.教材收录的黎族歌曲虽然好听但是大都是普通话演唱,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黎族文化的传承力度。如:教材试用版共收录学唱歌曲十三首,其中只有《睡吧,好宝贝》、《摇篮曲》、《儿童过生日》三首作品用国际音标标注了黎语的发音。
2.教材选用的学唱歌曲除了创作作品外,全部录用的是完整的原作品,其民歌针对小学生来说旋律、节奏普遍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如:前十六后八分和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加上歌词的密度问题等都给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授课带来一定的困难。
3.教材涉及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还比较单一,音乐游戏、音乐综合训练等趣味性教学环节设计还比较欠缺。
4.该教材的推广和使用还缺乏系统的跟踪指导和全面的政策督促,导致个别学校知难而退。
二、教材在推广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
针对《五指山市地方课程本土音乐特色音乐教材》在初步使用和推广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我们课题组除了跟骨干教师的交流、专家的走访,还在五指山市试验小学全体音乐老师的配合下亲自指导了60名小朋友的合唱课《睡吧,好宝贝》、《跳娘调》。通过跟同学们的亲密接触,充分了解了民族地区小朋友对音乐的理解、兴趣点和接受知识的能力。
如:我们尝试把曲目改编为两个声部,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孩子们对这种形式非常感兴趣,但是创作作品时必须注意低声部的配备避免太多变化,应以平稳的长时值为主,旋律声部难度较大的节奏和结构,创编时可以把整个节奏按比例扩大,这样既减小了孩子们学习的难度,又做到不影响原作的风格和味道及情感,等等。这次排练和授课体验对于课题组进一步修订教材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通过这次回访,我们也了解到由海南省民宗委、省教育厅和省文体厅共同组织开展的《海南省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三进校园”活动》已经在民族地区普遍开展,海南省五指山地区依然是走在了最前列,另外,“说写黎语”、“民歌传唱工程”等海南省各项传统文化的传承工程已在全省中小学范围内普遍开展,在这种大好政策扶植形势下,为了更好地配合海南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校地普及我们重新制定了教材修订措施和设想。
三、关于进一步修订和推广教材的设想
1.根据需求扩大课题组的研究力量,适当调整和补充研究人员,吸收优秀的任课教师及便于采集信息的青年教师和部分学生力量。
2.争取取得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更大的支持,成立课题督导小组,主要负责教材在实施过程中的长期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工作,最好有地方教育部门人员参与。
3.调整和改编教材的结构和内容,难度大的歌曲作为欣赏内容,多用肢体参与的体验性和创造性活动和节奏游戏。努力按照教育部的“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的课程理念指导,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黎族歌曲装饰音繁多,节奏行多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聆听,并用身体部位去尝试着表现和理解作品,把这类课程设计成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并将其作为学生全身心走进音乐,从而达到音乐审美体验的良好途径。通过这样音乐艺术实践,学生的音乐素养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自信心也会得到有力的提高和增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加大歌曲当中儿童合唱作品的编配,主要以主旋律加配唱的形式为主,根据授课教师的建议,多插入相关的图片,歌曲最好经过改编,旋律应围绕主要动机多重复,动用课题组音乐创作专业的力量,克服困难,尽可能地把黎歌旋律儿歌化、趣味化,便于低年级学生接受和掌握,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审美兴趣和需求。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课程理念: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
5.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定期举办教材内容授课比赛或观摩和相互之间的活动,并评选出优秀教案或教学活动纪实录入修订教材,在与教师们的访谈中了解到该环节对于教学工作特别重要,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参与和监督体制,便于教材更好地推广和使用。
6.课题组应启动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和访问,掌握最新的动向和资料;及时整理采集地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做到每个阶段都有新的依据为上级部门的政策更新提供可靠的依据。
7.海南本土特色教材的建设在内容上应适当考虑多元化的因素和特点,通过了解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和情感,通过感知不同艺术的情感和特点,正确理解音乐的多元化特点。
8.通过进一步对海南本特特色音乐教材的修订和推广,吸引更多民族地区的孩子们通过乡土、乡音和乡土旋律的学习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再次提高少数民族少年儿童的音乐审美情趣,通过对族群英雄和先辈美好品德的再度认识、理解和熏陶,增强民族地区少年儿童的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激励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传承本土文化地活动中来,树立热爱家乡、自立自强、勇于承担称扬本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重任的新一代有志少年。
9.黎语是教材地编写和推广过程中的难点,经过推敲我们也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1)在取得相关部门支持的情况下,尽可能邀请民间音乐专家和爱好者亲自进课堂授课;(2)联合“民歌传唱”、“读写黎语”等活动相互授课;(3)学校和家庭相互结合,发动家长和长辈给孩子们营造说黎语或其他语种的氛围,在家、课间鼓励学生尽量说黎语,方便学生逐渐恢复母语语境。(4)建议民族地区媒体多提供母语节目和栏目,为民族地区孩子恢复母语提供更宽阔的环境和影响。
四、结语
总之,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越发认识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渗透和深入工作是个长期的连续的工程,更需要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力度重视,在当今海南省民宗委、海南省教育厅、海南省文体厅联手主抓传统文化三进校园以及黎语、黎歌全方位传承活动的正面影响下,及时把海南传统文化传承工作落实到各民族地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并形成政策法规,长期延续不断地深入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及教学观摩等活动,切实把《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落实到位,全方位提高民族地区少年儿童整体素质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韩沙霖,胡凯.五指山市地方课程本土特色音乐教材[Z].五指山市教育局内部资料,2013.
【2017年广西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1】
为开展好2017年壮族三月三 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展示我市民族民俗文化特点,进一步推进我市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7年广西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办电〔2017〕31号)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弘扬民族文化,展示八桂风采。
二、活动时间
2017年3月30日-4月30日。
三、重点活动内容安排
(一)组织壮族三月三宣传活动
组织主要媒体,积极配合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进行多角度、深层次宣传报道,及时转发自治区主要媒体三月三活动的重要报道,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在岑溪电视台新闻频道三月三新闻报道中,重点展现各民族融合团结的主题,体现各族人民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氛围。组织我市主要网站、微博、微信等,对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进行宣传报道,推广民族语影视剧。
牵头协调单位:市委宣传部
配合部门:各镇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
(二)开展壮族三月三进校园活动
组织、鼓励、引导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以壮族三月三为契机,结合我市和学校实际,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开展民族文化资源大搜索活动,组织学生收集相关壮族文化资料,利用知识展览、板报、校园广播等形式,在班级和校园中分享、展示,结合新学年校园环境创设和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民族文化氛围,突出壮族特色,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家乡的民族文化。结合两江之声中小学合唱比赛,开展壮乡童谣进校园活动,挖掘、整理和学习壮乡童谣,通过班会、课程开发和文体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童谣传唱和创作。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本校特色,制定具体方案,以丰富多样的形式集中开展为期一周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将优秀的、积极向上的民间艺术内容融入学校教育。同时,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活动成效,扩大活动影响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牵头协调部门:教育局
配合部门:各镇人民政府
(三)组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
由市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梧州市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2017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的通知》(梧族工办〔2017〕2号),制订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实施方案。采取悬挂标语横幅、制作专栏板报、开展媒体宣传活动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我市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开展走访慰问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知名人士、知识分子活动。各镇党委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宣传月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多层次、多方位开展宣传活动,充分展示我市新风貌、人文文化以及地方民俗特色。
牵头协调单位:民宗办
主办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
(四)开展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动
从3月30日起,市广播电视台要集中宣传三月三民族文化,重点宣传各级各部门举办壮族三月三的各项活动,同时电台、电视台分别通过微博、微信及时三月三宣传活动的最新动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民俗文化和节庆活动,举办反映我市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展示、展演和我市民族文化艺术精品演出等活动。
牵头协调单位: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体育局
主办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
(五)开展赏民俗、爱旅游、畅游岑溪活动
积极组织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主流媒体,加大对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消费热点、惠民活动、文明旅游等宣传报道,弘扬诚信经营和文明旅游之风。旅游部门要主动为媒体提供相关线索和信息,及时、全面、准确、动态三月三假日期间旅游交通、住宿、气象、卫生、价格等信息,引导游客理性出行。要围绕赏民俗、爱旅游、畅游岑溪主题,精心组织、积极策划一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参与性强的民俗活动,活跃三月三假日旅游市场。引导旅行社和相关旅游企业针对游客关注点策划推出三月三民族文化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促销活动。继续开展惠民服务,结合本次民族文化旅游节活动,吸引广大游客积极参与城市休闲、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旅游,积极引导自驾游、探秘游、自助游等个性化旅游,倡导健康有益的假日休闲生活。要做好本辖区各旅游景区景点、旅游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和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工作。深入本辖区各旅游景区景点、旅游企业一线,检查各项旅游设施,督促各旅游企业提高本单位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及时处理游客的投诉、建议。
牵头协调单位:旅游局
主办单位:各镇人民政府
(六)积极开展壮族三月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以壮族三月三活动为契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举办符合我市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创新举办形式,注重传承与发展,力争使壮族三月三活动有声势、有影响、有实效。要加强组织和领导,做好壮族三月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整合本地体育组织、体育场地、体育人才, 充分利用社会资金, 发挥民间组织开展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保护传承基础上,注重活动实效,进一步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精心设计、策划,丰富我市壮族三月三活动形式和内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宣传和推介我市少数民族体育。
牵头协调部门: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体育局
主办单位:各镇人民政府
四、活动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筹协调。按照政府主导、社会主办、群众主体、文化主流的原则开展好各项活动。要切实加强2017年壮族三月三活动的组织领导,认真做好统筹安排,根据当地特点和各族群众需要,进一步细化活动安排,积极举办各项活动,鼓励当地群众踊跃参与,尽早启动各项筹备工作。
(二)落实责任,周密安排。各镇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分工,紧扣活动内容,精心谋划、周密部署、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不断创新,努力做好2017年壮族三月三活动的各项工作,力争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质量、办出效果,努力打造壮族三月三活动品牌。
(三)做好防范,确保安全。各牵头协调部门和市直各有关单位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对规模大、参加人员多的大型群众性活动,要根据国务院《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认真细致做好安全管理和保障工作。对可能产生问题的环节要进行排查,做好应急机制和预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确保2017年壮族三月三活动在安全有序、欢乐祥和的气氛中进行,营造欢乐祥和、团结和谐的节日气氛。
(四)严格遵守八项规定,确保节日风清气正。要主动适应从严治党新常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守纪律、讲规矩,始终保持防范和惩治不正之风的高压态势。防止出现违反规定、违反纪律的现象。
五、有关事项
活动结束后,各牵头协调单位、各镇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要从活动安排、新闻报道、社会效果、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等方面进行认真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于2017年4月25日前报送市民宗办(联系人:谢汉华,电话/传真:821**,邮箱:ce***)。
【2017年广西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2】
为开展好2017年壮族三月三活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我市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7年广西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办电〔2017〕3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我市2017年壮族三月三工作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发展。
二、活动时间
2017年3月30日-4月30日。
三、主要内容
(一)组织壮族三月三宣传活动。市委宣传部牵头,市直各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积极配合,举行壮族三月三活动新闻会,适时公布全市节庆活动日程安排信息,组织各级主流媒体、网站对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专门集中报道宣传,提高壮族三月三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二)组织壮族三月三进校园活动。市教育局牵头组织,各县(市、区)教育局配合,以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集中开展历史文化和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拓展民族文化视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丰富校园民族文化生活,激发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提升师生民族文化素养,促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
(三)组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市民宗委牵头组织,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开展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座谈会、研讨会,举办各民族人士座谈会。开展走访慰问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知名人士、知识分子活动。各县(市、区)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成果。
(四)组织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动。市文化委牵头组织,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开展体现壮族三月三文化特色的原创文艺节目。市级开展三月三歌节,各县(市、区)根据本地实际开展专题活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山歌对唱,原生态音乐、舞蹈、戏剧和曲艺演出等大众文化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度,促进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蓬勃发展。
(五)组织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旅游活动。市旅发委牵头组织,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在江山半岛白浪滩景区举办以歌舞表演、民族风情表演、民族特色美食、土特产展销等内容的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旅游活动,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深度发展,创建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四、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按照政府主导、社会主办、群众主体、文化主流的原则开展好各项活动。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2017年壮族三月三活动的组织领导,认真做好统筹安排,根据当地特点和各族群众需要,进一步细化活动安排,尽早启动各项筹备工作。
(二)落实责任,周密安排。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分工,紧扣活动内容,精心谋划、周密部署、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积极创新,认真做好2017年壮族三月三活动的各项工作,力争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质量、办出效果,努力打造壮族三月三活动品牌。
(三)做好防范,确保安全。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对规模大、参加人员多的大型群众性活动,要根据国务院《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认真细致做好安全管理和保障工作。对可能产生问题的环节要仔细排查,做好应急机制和预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确保2017年壮族三月三活动安全有序进行,营造欢乐祥和、团结和谐的节日气氛。
(四)严格遵守八项规定,确保节日风清气正。各地各部门要主动适应从严治党新常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实施意见、自治区政府实施办法以及市委实施办法,守纪律、讲规矩,始终保持防范和惩治不正之风的高压态势,防止出现违反纪律的现象。
五、有关事项
关键词:本土音乐 小学音乐教育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音乐课堂教学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特征,本土音乐成为了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本土音乐资源进入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工作处于大力发展阶段,全国各省逐渐涌现出一些优秀的课堂案例。与此同时,赣州市地区也开展了许多有关客家本土音乐的教学实践活动:自2009年起在赣州市中小学校开展“赣南采茶戏进校园”活动,开办采茶戏兴趣班、表演班;学校所使用的音乐教材中增加了赣南客家本土音乐的内容,约占课本总内容的13%左右,一部分学校还开发了结合学校和地方特色的优秀的校本教材。但就整体来看存在着许多问题,学生的主动性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导致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本次调查利用自行设计的“小学本土音乐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从学生对本土音乐的了解情况,本土音乐的教学与课程设置,本土音乐实践活动的现状,学生对本土音乐教育的态度和建议等方面,对赣州市章贡区本土音乐引入小学教育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将赣州市章贡区的73所小学分为城区A、B两类学校和非城区学校三类,在这三类学校中随机抽取一个学校,并在每一个学校高年级(四至六年级)中随机抽取2个班作为调查对象(以下将所调查的学校按上述顺序简称为A、B、C三所学校)。参加调查的对象共有3所小学的6个班共333名学生(其中A小110人、B小107人、C小116人)和8位在校音乐教师(其中A小2人、B小4人、C小2人)。
问卷分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主要采用单项选择题和开放性选择题,为了广泛而深人地了解其中的一些经验及问题,还设有部分开放性问答题。
调查实施时,调查者亲自进入学校,利用学校的部分音乐课以及活动课等时间,将问卷发给在校的学生和音乐教师,讲清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问卷回答完毕当场收回,共收回学生有效问卷322份(A小105份、B小102份、C小115份)和教师有效问卷8份,回收率99%。数据采用Excel、SPSSIO.0社会统计学软件进行收集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从赣南客家本土音乐引入小学教育的教学实施环境,教学实施现状,课外实践活动,学生的接受学习态度,教师资质及本土音乐教学态度等五个方面,对近年来赣州市章贡区本土音乐引入小学教育的实施现状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本土音乐教学实施环境
学生对本土音乐的了解程度和展开音乐教学的环境,是本土音乐进校园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形条件。
1.学生对于地方方言的掌握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有60.07%(其中A小:60.95% ;B小:62.74%;C小:56.52%)的学生表示能够会说家乡方言,39.93%的学生表示不会说家乡方言。赣南客家本土音乐的众多歌曲中,绝大部分的歌词及衬词都采用地方方言来歌唱,方言对于歌曲的地方色彩表达具有独特的作用。学生能否会说地方方言,对于学习或者掌握地方音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城市中的小学生,方言的学习并不在他们语言学习的范畴之内,学生的语言以普通话为主,许多能够使用方言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处环境的不断城市化,所掌握的方言能力也在逐渐蜕化。这对于主要以客家方言来演唱的本土音乐教学造成了一定障碍,小学生应如何进行方言母语教育仍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该类问题的合理解决仍值得做进一步探讨。
2.对于赣南客家本土音乐的熟悉情况分析(根据学生对客家本土音乐的了解情况,主要选取了较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四类客家本土音乐文化作为调查对象)(图一)
通过调查发现,三所小学学生对赣南客家本土音乐中民间戏曲的熟悉程度普遍相对最高,民间舞蹈次之。因此,赣州章贡区内各小学开展民间戏曲和民间舞蹈的本土音乐教学,具有更适合的开展条件和文化环境。以赣南采茶戏作为主要开展内容,将更加有利于各小学本土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在三所小学中,A校学生对客家山歌、民间戏曲、民间舞蹈的了解程度相对都更好,通过了解发现该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采茶健身操的学习活动,带领学生利用课间跳采茶健身操,并开发了以赣南本土音乐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和采茶戏精品节目,学校走廊和宣传栏内悬挂有赣南采茶舞蹈的经典剧照和知识专题。通过本次调查表明,该校开展的赣南本土音乐进校园活动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城镇郊区的C小的调查结果显示,有少部分学生对赣南民间风俗歌有较多的了解,这也为该校和此类学校开展本土音乐进校园的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二)本土音乐教学实施现状
三所小学现有的本土音乐的教学情况,对发现本土音乐教育的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1.会唱多少首家乡的歌
调查结果表明,有近62.70%的学生表示会唱1~2首家乡的歌,但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会唱家乡的歌,这说明赣州市章贡区小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演唱歌曲的形式对本土音乐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进行学习和感受,但学生所掌握的歌曲数量较少,不足以对家乡的音乐文化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本土音乐引入小学教育的工作仍未做到真正的普及,城市中心地区学校与位于城镇郊区的学校之间差异很大,存在一定的问题。
2.学校本土音乐课程的具体安排情况
学校本土音乐的教学内容占学校音乐课堂总量(数据为学生选择百分比)
学校本土音乐课程具体安排状况(数据为学生选择百分比)
调查结果显示,本土音乐内容占学校音乐教学内容的比例很低,学生们在音乐课堂中学习本土音乐的机会较少。本土音乐教学在章贡区的小学中并未得到重视,其实施情况进行的并不乐观,这与新课标提出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应占总课程比例15%左右”的要求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并且大多数音乐教师对于本土音乐的教学选材采用“音乐课本”的来源,教学形式多以课堂多媒体的传统教学形式为主,这对于本土音乐教学来说较为不利,本土音乐作为地方文化与当地的文化、历史、自然及社会环境等息息相关,学生只有在实践当中才能与实实在在的文化氛围相碰撞,才能学有所获,才能体会到文化的魅力。
老师在教家乡的音乐内容时常采用何种方式(可多选)
通过调查发现,音乐教师在进行本土音乐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播放音频或视频资料的方式,较少学生表示教师在教学中有进行亲自示范。本土音乐作为传统文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且很少有机会亲身体验本土音乐的表演魅力,这使得许多学生对本土音乐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如果教师一味采用播放音频、视频的方式,较少进行示范教学,将会给学生造成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距离感,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也不会高涨起来。
在调查中还涉及到:“在家乡音乐的学习后,教师是否根据你的表现给出分数或等级的评价?”这样的问题,其中有70%以上的学生表示并没有在本土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得到评价。可见赣州市章贡区的多数学校并没有建立本土音乐的教学评价机制,学校音乐教师也鲜少有对此类教学进行结果评估的意识。
(三)本土音乐课外实践活动
通过调查发现,在三所学校中,由于学校财力和师资等的限制,只有A小一直开展了本土音乐的课外实践活动,近几年以“采茶健身操”(全校进行)和“《斑鸠声声》校园经典节目”(三―四年级部分学生)为主要内容。在对该校学生对课外实践活动的态度调查中,有16.25%的学生认为喜欢,81.25%的学生认为一般,2.5%的学生认为不喜欢,可见该校的课外实践活动形式及内容基本为学生所接受和喜欢。“采茶健身操”为学校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自创自编的一套儿童健身操,学校每逢课间操和课外活动的时间,会带领孩子们口念客家方言,喝着采茶调跳采茶操,使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身心。在学习客家方言的同时,学会了采茶戏中的矮子步、登山步、十字步、扇子花等基本动作。由此可见,此项对本土音乐的课外实践活动进行较为成功,这也为其他学校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借鉴和良好范例。在“斑鸠声声”活动中,约有25名左右的学生参加了此项活动,这些学生为三―四年级由老师从各班挑选出来,全部为女生,按自愿的原则每周进行一次课下的排练,排练内容为学校的“经典节目”《斑鸠声声》,学生口唱斑鸠调,跳带有采茶舞蹈元素的舞蹈动作,教师为学校的低年级(1~3年级)部的音乐教师。经教师采访了解到,该节目为学校多年编排发展的保留节目,曾在市“英东杯”文艺汇演中获一等奖。学校还开发了《茶林青青》、《山花花开》等几个采茶戏精品节目。同时,学校还开发创编了校本教材中《茶林青青――赣南采茶知多少》的专题。教材内容主要介绍了赣南采茶戏的起源、历史、发展、以及基本动作和主要剧目的欣赏。通过以上论述可见,该校的本土音乐“教育实践”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和尝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整个章贡区来看是本土音乐“教育实践”开展较好的学校。但通过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结果也发现,虽然采茶健身操已做到了全校的普及,但对采茶戏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节目编排活动参与人数较少,传播影响范围较小,可见对采茶戏的深入了解和较高层次的“教育实践”还未得到普及。
(四)学生本土音乐接受学习态度
对学校开展的家乡音乐内容的音乐课的态度(数据为学生选择百分比)
对学校开展家乡音乐的教材内容的态度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或中立的态度对待学校开展的家乡音乐内容的课程,这为学校进一步开展本土音乐内容的教学提供了可行性保障。同时有近57.37%的学生表示了对当前教学内容并不积极的倾向,因此学校和应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本土音乐教学内容,挖掘和开发更具趣味性的本土音乐校本教材和多元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家乡的音乐,让本土音乐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如果你有机会学习家乡的音乐内容,你最期望的学习内容是
如果你有机会学习家乡的音乐,你最期望的学习方式是
在学生本土音乐学习偏好的调查结果中,有一半学生表示更希望学习具有赣南民间音乐风格的通俗音乐,有30%以上的学生表示对赣南地方民间戏曲更有兴趣。在本土音乐学习方式偏好的调查结果中,多数学生表示在课堂教学中希望跟音乐教师学习,而在课外活动中则希望以更自由的自选内容自学方式学习。以上结果将对本土音乐在小学教育中的开展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学习家乡的音乐,你认为你学到了什么?(可多选)
根据调查结果,多数学生认为在本土音乐的学习中能够感受到家乡音乐艺术的魅力,家乡音乐的基本特点、常识以及传承的重要性,但对本土音乐的表演和演唱方面很少学习。这体现出学生对本土音乐教学有较高学习接受度,但对基本的传统音乐文化知识及音乐演唱方面并未进行深入切实的学习,教学内容多为以欣赏为主的“泛泛而学”,无法给学生带来直接的,深层次的音乐体验。教学形式流于平庸,学生难以对传统音乐文化产生深刻印象或内心情感共鸣。
(五)教师资质及本土音乐教学态度
参加本次调查的赣州市章贡区小学音乐教师中绝大多数为一级教师,教龄多为1―10年,且都是本科音乐师范类专业学历,总体来说师资状况较好。但在对“本土音乐的教学状况”的调查结果中,却呈现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在“对赣南地区本土音乐的了解情况”(如图一)问题中,绝大多数教师选择了“未学过,了解一点”,只有一位教师表示在民间舞蹈方面“专门学过,非常熟悉”。且在“大学或工作期间是否学习过与本土音乐相关的课程”的问题中,多数教师表示未学习过。可见赣州市章贡区的音乐教师在对本土音乐的了解学习方面存在不足,这对于本土音乐引入中小学的教学工作极为不利,且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表示,从未参加过任何针对本土音乐教学的教师培训活动。在“您认为您现在是否胜任本土音乐的教学”的问题中,有三分之一的教师表示“无法胜任”。教师的本土音乐教学能力较弱和教育部门对小学本土音乐教育的关注不够都成为了本土音乐教学工作难以进行的原因。
在“学校对本土音乐教学和活动的投入如何”的问题中,多数教师表示“没有”或“很少,不够用”。这说明学校对本土音乐的教学资源的投入还不够,包括对教师本土音乐教学师资方面的投入也明显不够。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学习趣味性,这对于本土音乐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本次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赣州市章贡区的小学本土音乐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障碍,面临诸多问题。
三、问题与建议
(一)环境对本土音乐学习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我国古代早在《荀子・劝学》中就提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在学校进行的本土音乐教育中,环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假如在一所小学里开设赣南采茶戏兴趣班,每周举办采茶小舞台,将校园里的铃声换成学生们熟悉的采茶歌,黑板报的设计是关于采茶戏的内容,教室里也贴上了采茶戏经典曲目的剧照,上音乐课的时候,多媒体等硬件设备中时常播放着采茶戏,如此浓厚的本土音乐氛围影响下,学生们对采茶戏自然而然就有了深入的认识。在小学生成长的阶段,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本土音乐教育应从学校环境的氛围做起,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到本土音乐文化的熏陶和培养。而对于那些不喜欢本土音乐,对本土音乐有抵触心理的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也能循循渐进的受到引导,慢慢体会到家乡音乐的魅力,从而逐渐地热爱家乡的音乐文化。从城市中心地区学校与城镇郊区学校的本土音乐学习效果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环境的不同,对于孩子们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在城市中心的A类学校,有着良好的硬件设备资源,学校提供了较浓的本土音乐学习氛围,即使在课堂上没有较多的进行专门的本土音乐学习,学生们对本土音乐学习了解情况依然有着良好的体现。而在城镇郊区的薄弱学校,条件有限,学生们自身的音乐基础也不是很牢固,校园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还有待提高,学生们在本土音乐方面的学习状况就显得相对弱势。由于此类学校的本土音乐学习活动开展还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学校之间应增进交流,互相借鉴共同进步,营造一个有着浓郁本土音乐氛围的教学环境。我们应该重视环境对于本土音乐教学的影响,发挥环境的积极作用,为音乐课程设置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本土音乐教学素材推陈出新
本土音乐文化作为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岁月的冲刷中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因此本土音乐的教学素材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的印记,歌曲内容大多反映农业生活中的春种秋收、婚丧嫁娶。而这些与身处信息时代城市生活的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和习惯有着较大差距,小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也相对较差,这使得很多赣南本土音乐的作品内容都不适合孩子传唱,也难以被欣赏和接受。而新的音乐素材的编创需要投入较多人力物力,这让许多试图开展本土音乐教学实践的学校和基层教师面临两难的境地。因此,建议赣州市、区各文艺相关单位及社会爱好者建立联动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与学校的教学需求联系起来,对本土音乐的优秀曲牌、旋律进行合理填词,推陈出新,创编精品节目,努力为学校本土音乐教学工作提供更多合适的教学素材。
(三)本土音乐教学师资培养
本土音乐教学的多元性、专业性及表演性等特点对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很多对本土音乐了解不多的教师感到难以胜任,且大多数小学音乐教师没有接受过这方面专门的课程训练。因此,更多的教师倾向于在教学中采用播放音频视频的方式进行本土音乐的欣赏教学,并不进行深入的讲解或直接的示范表演,学生对本土音乐的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教学效率难以提高。近几年由于教师岗位人员更换速度较快,年轻音乐教师自己对本土音乐方面都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培养学生了。为确保师资力量,建议市、区教育部门建立人员培训机制,对学校音乐教师提供本土音乐教学方面的专业培训辅导,各学校定期排出骨干教师、文艺特长生到市、区文化系统参加培训,以点带面,使各学校都有本土音乐教学方面的专业人才。
四、结语
本研究希望通过对赣州市章贡区小学本土音乐教育的现状调查给当地学校的本土音乐传承工作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和启示,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本土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文化魅力,承载着人们对家乡音乐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传递和认同。虽然目前小学本土音乐教育的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但我们坚信,本土音乐教育正在我们的努力中不断成长完善,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会以更加自信从容的姿态在孩子们心中薪火相传,在世界音乐文化舞台上发出自己新的声音。
关键词:国学;校本课程;必要性;价值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因此,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通过社会传媒宣传中国典籍毕竟只是一种补充渠道,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应当是基础教育。国学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在小学实施国学教育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在小学国学校本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课程实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它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而“课程改革的关键往往在于实施。对实施过程的考察是研究具体课程方案的重要一环。”学校层面的课程由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建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思路。在暑期实践中我们在四个地区探究了国学校本课程的开展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国学教育还没有真正引起重视,所以探明国学教育的价值和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开展国学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1.符合文化强国战略
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意识发展的土壤。党的十报告提出了中国将全面推进“文化强国”战略,而在“文化强国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也加大了对中国国学的推广力度。那么,国学课程走进小学课堂可谓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国学是中华文明的根源和灵魂,国学经典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和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国家统一规划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课程中,国学教育内容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国学校本课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符合当代对学生的期望与要求
让学生在最宝贵的年龄读最有价值的书。儿童学习经典,就如同师从贤哲,从人生的第一步就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从高起点展开人生。国学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文化知识,奠定孩子的人文底蕴,而且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孩子的儒雅、安静气质,为孩子以后的“薄发”,蓄积力量。对小学生科学的引导,是希望孩子在生活中秉承孔子的仁义精神,学会谦和待人、谨慎待己、勤学好问这样的优良品行。我们从积极正面的方向来培养孩子对国学的热爱,并非是机械地恢复旧学,而是希望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培养他们的刚健人格,使他们成为内外兼修的中国少年、未来精英。在国学教育方面,特别倡导:桃李不言让孩子感受国学,春风化雨让孩子享受国学,童蒙养正让孩子扎根国学,采用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快快乐乐学习国学。
二、国学校本课程的价值
(一)学术价值:
1.传承中华文明,发展中华文化新内涵
国学承载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开展国学校本课程,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开展国学校本课程,有利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建设新时期中华文化内涵。
2.完善经典教学,丰富国学课堂教育经验
为探索国学校本课程有效教学模式提供可行性建议。重视在课堂上采取激发兴趣、注意积累、训练能力的策略等。根据不同的学情、教学内容仔细设计教学过程,确保其时效性。使国学校本课程在小学课堂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应用价值: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性情品德
鼓励学生接触国学经典,就是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能够让学生在国学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做到“美心美文,嘉言懿行”。用国学经典中的优秀思想滋养学生的成长,使学校成为书香校园、精神家园、和谐乐园。在接触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增大学生的识字量,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促进《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任务的落实。学生在教师讲授过程中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加经典储备,从而打下语文水平的厚实功底。
2.开设特色国学课程,促进国学需求
国学教育在今天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它不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而是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小学教育阶段应该打造国学校园文化,开设特色国学课程;树立“大国学”观,与学科教学进一步融合;开展特色国学活动,不断创新开展国学教育,提升学生国学素养。
不同年级的学生吟诵不同的经典内容,避免重复、浅显、拔高,使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更加系统、有序。以《国学小书院》典藏为依托,按要求制定国学课的教学目标、计划、进度,确保国学课的顺利进行。将经典内容有机地融入教学中,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的同时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并由此带动其他学科结合教学实际,采取灵活、生动、有效的教学方式恰当渗透经典内容。
3.推进特色校园建设
国学经典进校园,传统与现代有机对接,打造当代教育新特色。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用传统文化丰富现代教育教学形式,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国学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国学教育也就必须是非线性的简单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小学阶段将国学教育有机地纳入课程总体规划设置,将更有利于保障和促进国学教育系统性、纵深性、科学性。就小学阶段国学课程设置进行有益且有效的探索,积极挖掘国学教育因素,结合实际,开发校本课程将国学教育深入课堂,将能有效地提升教育品质、培育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