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招贴设计;传统元素;广告设计;公益海报
一、创作目的
当下,我们的社会俨然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网络的连接让整个世界都越来越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深入人心。特别是30岁以下的人群。网络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个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在我看来,目前,负面影响是大于正面影响的。现在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而正是这种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导致人们越来越少的接触到一些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也渐渐丢失了一些传统的生活习惯。比如现在人们更多的选择喝饮料而不是喝茶,看电影而不是看戏,玩电子游戏而不是进行放风筝之类的户外活动。以前的人们写字都是用毛笔所以才成就了书法文化,但是现在的书写已经渐渐被键盘所代替,所以人们对这种技能掌握的也越来越少。但是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是美丽的,是引人入胜的,是不能被我们所抛弃的。那么如何在当下这个互联网社会利用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功能与特性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产生一些正面的影响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于是就产生了抹不去的中国印这套公益招贴海报。
二、创作过程
在确定了创作目的之后。就需要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跟文化与艺术息息相关的传统元素作为设计中的基本元素。在经过反复的筛选之后我选择了中国画,剪纸,风筝,八卦,脸谱,书法这六个基本元素。1.中国画众所周知,中国水墨画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有一种跟中华文化脱离不了的关系。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称国画,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方式的代表。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艺术方面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我们选择的是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2.剪纸剪纸是农耕文化的特色艺术,农村的生活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特征以及社会的习俗方式,也使这种乡土艺术具有了鲜明的汉族民俗情趣和艺术特色。它由来于自古以来贴窗花的传统习俗,逐渐演变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民俗文化。是一种集艺术创作和手工技巧为一体的有魅力的艺术形式。3.风筝风筝是由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一个代表。从古代流传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4.八卦中华先祖伏羲所悟创的太极八卦图,是中国传统象征符号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它被专家们称为“抽象程度最高、最具有总旨意义”,并被奉为“举世无以伦比,至今未能超越的世界平而设计第一高峰”。它不仅体现了对立与统一这一对哲学概念,更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一一永恒运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宇宙法则;同时,它单纯简洁的图像形式还显示了它在设计意义上的完美性。5.脸谱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汉族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一门艺术,国内外都很流行,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选用它作为元素之一,更贴合主题。6.书法还有毛笔书法这些元素,其中“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
三、图形与文字的结合运用
在最开始的图形制作中,我直接用传统元素本身的图形而不加任何修饰的将图形摆在招贴的中间,背景也是用的纯色,制作出来的效果当然是不尽人意,画面冲击力和视觉表现力都太弱,整体感觉没有视觉冲击力,对于‘抹不去的中国印’的主题也没有多少联系,很失败的一套设计。在经过最开始的失败之后,我开始重新思考整个设计过程,整理我的思路,理清我自己的设计理念。我们的主题是‘抹不去的中国印’,于是我想到了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主题,我们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被人们逐渐的淡忘,就像烟雾一样正在慢慢的从人们眼前消散,所以我为了加强画面感觉,想到用一半的消散效果与原始图形相结合。而在做完消散效果之后画面整体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纯色的背景还是不够吸引眼球,于是我试了各种各样的传统纹饰的背景在搭配我的消散效果图形,这样不仅加强了视觉冲击力,也更贴合我们的动画广告‘抹不去的中国印’的主题,同时也对传统民间艺术的渐渐没落起到一个警示的作用。在招贴顶部的右边我介绍了招贴中国选择的元素的名称,起到了一个宣传的作用。在左边我则用隶书放了一个大大的简称,分别是画,纸,谱,筝,书,卦。力求一种中国传统印章的效果。使之更加贴合主题,同时也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在招贴底部我用草书写了六首分别与六个主题相关的古诗词。使整个画面古色古香而且更具有文化底蕴。
四、设计总结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但有助于为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还能在加强学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涵,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完善的语言文学知识体系。针对于此,在“互联网+”视角下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时,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在尊重学生个人意愿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融合应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深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用价值。
一、“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一)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的共性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受年龄限制社会经验和阅历相对匮乏,看待问题时缺乏辩证性思维和意识,且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薄弱,在成长阶段极易受外界影响因素干扰,对初中生原本尚未成型的价值观念造成冲击,也不利于学生日后身心健康成长。“互联网+”视角下,在各项信息技术支持下互联网中充斥着大量信息资源,且数据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无形中增加初中生受不良信息影响的概率。同时,随着初中生主观意识的不断加强,对互联网中兴起的新鲜事物产生浓厚的探知欲望,网络盛行的各种不良风气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初中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素质,违背素质教育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初衷。另外,由于初中生原本就具有好胜心强、探知兴趣浓厚的性格特征,在心理和情感方面渴望受到外界的关注与认同,而互联网作为一种开放性平台,为初中生提供更多展示自身才能和特长的时机,从而导致初中生整体上缺乏共性,尤其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新时代背景下初中生大多追求个性化发展,不同初中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性格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受互联网新兴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下降,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基于应试教育影响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语文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喜爱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道德品质和文化元素,并自发投入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中,最大限度上提升初中生文学素养和道德品质。但在当前初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语文教师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度重视学生最终考核成绩,未突破传统教学中固定思维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时只注重古诗词或古文的背诵及翻译,导致学生对优秀古诗词的理解和认知仅停留在表面层次,未深入发掘古诗词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也无法确切体会诗词作者传达的中心思想和情感态度,语文传统文化的教学整体上流于形式。与此同时,部分语文教师未充分利用自身引导者角色,只注重为学生讲解课内教材中有限的传统文化知识元素,未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灵活运用现有教学资源和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外传统文化学习体验,进而导致学生的视野和眼界具有一定局限性,对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认知不明确。此外,在“互联网+”时代,部分初中生过度依赖辅助教材或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并借助信息化平台搜集所需信息资源,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整个学习阶段缺乏自主探究意识,也不利于学生对复杂深厚的传统文化进行理解。
(三)学生家长未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角色
初中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同时也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自身担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与义务。但在当前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初中生获取优秀传统文化信息的渠道主要来源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在日常生活或课外实践活动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时机较少,并且家长也未充分发挥自身导向作用,积极带领初中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优秀传统文化。基于“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渐趋于多元化,对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化底蕴的提升有着积极影响,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家长受先进信息化技术的影响,普遍存在沉迷网络、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变化的现象,无形中降低了亲子互动交流的频次和积极性,造成初中生缺乏家长的有效管治,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此外,尽管部分家长要求学生观看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电视节目、网络视频等,但却未真正陪伴学生共同观看,整体上缺乏有效互动交流,未及时针对初中生认知有限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讲解,不但会迫使初中生无法理解较为抽象的传统文化理论知识,长此以往还可能造成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失去兴趣,过度沉迷于其他娱乐电视节目和网络信息。
二、“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语文教师综合素质,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在某种程度上传统文化更深层次地延展与丰富着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以更直观立体的方式将语文教学内容体现出来,有助于初中生更深入体会古典文学诗词的意境美,将抽象复杂的古诗词语言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具体文化情境中,从根本上降低初中生理解与掌握古诗词的难度。在“互联网+”时代,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时,语文教师应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和教育平台,加大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为学生创设多样性课堂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培养初中生宣传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品质,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引领初中生承担自身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早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语文教师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更应积极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不断积累深厚的文学底蕴,深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但需要注重学生基础认知教育的落实,还应以身作则带领学生共同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将其视为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形式,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阅读与浏览相关经典故事和创作背景,深入发掘古诗词、古文中潜藏的人生哲理和美好道德观念,并为学生详细介绍古诗词相关的背景资料、作者生平事迹以及政治环境等内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储备,有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死记硬背古诗词的常规,促使学生从古诗词中体会人文情怀和情感表达,综合提高学生写作实践应用能力。
(二)正确运用互联网资源,打造积极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
互联网在为教学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初中生的成长造成一定消极影响,语文教师应积极联系家长起到良好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指导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资源,选取具有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的信息资源,正确看待“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带来的时代特色和内涵。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积极转变教学思维方式,在传统课堂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式,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信息化技术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适应新时代教学改革发展需要,积极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空间。其次,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优秀的传统文化节目,组织学生认真观看节目中涉及的经典古诗词和延展性课外知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古诗词学习过程的兴趣。最后,突出强调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尽可能鼓励学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营造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促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监督下提高初中生文学素养。例如,语文教师在进行“渔家傲•秋思”教学内容讲解时,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介绍作者范仲淹的生平简介、家世背景以及当时的政治立场等内容,并为学生播放诗词中边塞特有的声音,促使学生在音调变化中感受边塞的壮观景象,为学生呈现更丰富的意象美,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古诗词的背景与主观感受,真正理解作者在惨烈的战场中创作诗词的心境。
(三)创设多元化教学方式,全面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基于“互联网+”时代,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主观意识,在数量庞大的互联网信息包围下,初中生更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冲击与影响,这也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提出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接触中华传统文化,促使学生自发投入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活动中。例如,在我国春节、端午节以及中秋节等传统文化时节,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搜集与各节日相关的古诗词,组织学生以各传统文化节日为主题进行写作,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插入图片、播放动态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呈现各传统文化节日相关背景资料,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完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手工物品。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上台讲解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和科普知识,带领其他学生认真体会古诗词中传递的思想感情,并以小组为单位为学生创设表演情境,指导学生还原古诗词中的具体场景,加深学生对古诗词中心思想的印象,强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送东阳马生序”时,可以先带领学生熟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送别同乡后学的思想感情,提问学生作者如何克服求学中遇见的困难,组织学生找出其中具体细节进行描述,更深层次地加强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其次,语文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指导学生演绎课文中作者与友人送别的场景,帮助学生反复揣摩古文中人物角色的形象、语气以及情感变化,确保还原场景的真实性。通过这种方式不但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诗人恋恋不舍的思想感情。
三、结束语
基于“互联网+”时代,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对推动初中语文教学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语文教师必须及时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灵活运用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课堂教学体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在初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高语文教师综合素质,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正确运用互联网资源,打造积极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创设多元化教学方式,全面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世雄.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当代家庭教育,2020(21).
[2]张艳.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2020(5).
[3]谢晶.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8).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时代,火星文作为网络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独特产物应运而生。百度百科上对“火星文”的定义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年轻网民为求彰显个性,开始大量使用同音字、音近字、特殊符号来表音的文字。火星文给网络文化注入了新鲜元素,透射出年轻人的创新型思维,却也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传统语言文化的规范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本文试图从火星文定义入手,分析“火星文”现象的双面性,探讨“火星文”对网络文化的影响,正确引导广大网民对网络火星文的态度。
从创新型思维看“火星文”表征
“火星文”作为一种独特的网络新兴语言,使年轻一代网民朋友交流方式多样化,交流内容新鲜化,透射出的年轻一代的创新型思维。网络“火星文”突破了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对汉语言文字注入新鲜元素,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本文收集常见的网络“火星文”,紧密联系“火星文”与创新型思维,对网络火星文进行了如下分类:
“创造性思维”火星文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1. 2013年四字流行语
累觉不爱,是“太累了,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的缩略形式。
人艰不拆,是“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了”的缩略语。
不明觉厉,是“虽然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是听起来感觉很厉害的样子”的缩略语。
十动然拒,是 “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的缩略语。
这些今年新兴的网络“火星文”主要是用四字词语作为一段话的缩略语的形式,这些四字词语的诞生就来源于网民们的创造性思维,以感知、思考、联想、认同等能力为基础,联系各个事件的起源与本质,从而生产出了新鲜的、独特的、趣味的四字词语“火星文”。
2. 方位符号
:表示向右的意思 :表示向左的意思
:表示向上的意思 :表示向下的意思
:表示左上的意思 :表示右上的意思
:表示右下的意思 :表示左下的意思
3. 自由谐音组合
神马:什么;+U:加油;我==你:我等你;886:拜拜喽;94:就是等。
“发散性思维”火星文
发散性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对于同一种意义的表达方式,火星文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表达。
1. “拜拜”的火星文表达:88;白白;北北;CU;( ^_^ )/~~等。
2. “谢谢”的火星文表达:3Q;TKS;三克油等。
3. “表情”的火星文表达:^-^;~-~;》-《;(o);*^^*等。
“逆向性思维”火星文
逆向性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火星文Orz意义为“失意体前屈”的小人,用来表达失意沮丧的心情或崇敬跪拜之情。仔细看就会发现,Orz很像一个双手撑地,呈现跪姿的一个人,O代表跪地人的头、r代表手以及身体,z代表跪地人的腿脚。
随着Orz 的出现,火星文stQ也应运而生:有人说Orz是失意体前屈左边跪,累了换右边跪,即产生了stQ。Orz指失意体前屈左边跪,stQ指失意体前屈右边跪,这正是源于人们由左转向右的逆向思维。
以上是从创新思维模式对网络火星文的分类,通过这些例子,我们能够发现火星文的多样性、鲜活性、形象性,这一现象正是年轻一代网民朋友创新能力的体现,他们用其活跃的思维模式,不断地对传统文字进行重组、包装、变形、拆分,从而生产出了新兴的网络火星文。
火星文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火星文,作为网络一种新兴的语言表达方式,它丰富了一般书面语言表达形式的单一性,使网络交流变得充满了趣味性,体现了年轻一代的创新型思维。但凡事物皆是“有利必有弊”,针对于网络“火星文”,它的发展道路并不顺畅,在其初诞生之际,便激起了轩然大波,在“火星文”带给网络文化有利影响的同时,它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
对传统语言的冲击
语言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播工具,任何领域的文化都需要特定的语言。传统语言具有稳定性和规则性,网络“火星文”经过加工再创造破坏了现有规范语言的使用。网民朋友们通过网络对传统的语言进行了随意的改造甚至误用,尽管使双方交流方式变得快捷而生动,但是也对传统语言环境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污染”。火星文现象在青年一代网民中尤为突出,对于青年一代,他们作为网络火星文的实践群体,“火星文”已经演变为了他们网络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师生、父母之间产生的“隔代代沟”,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容易造成交流障碍。青年一代火星族对待火星文的态度是对传统语言的不负责任,从一定意义上讲,火星文的大量使用对传统语言造成了威胁,破坏了传统语言特定的组织结构,不利于优秀的传统语言的发展。
对传统教育的冲击
当代学生,他们成长在中国经济腾飞、网络信息高速发展和文化转型的独特社会背景下,在网络文化场域中,他们通过网络“火星文”表征体现当代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他们通过诸如“火星文”之类的符号语言和文字的表达形式,活跃在“博客”、“微博”、“微信”、“人人”、飞信空间、QQ空间、贴吧、BBS论坛、网络游戏等各种网络空间。通过部分访谈和对周边学生的观察,发现大学生每天消耗大量时间在网络上,尤其表现在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漠不关心,却对明星绯闻八卦情有独钟,他们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却在不断追求所谓的新潮、个性和时尚等,这一系列的现象都警示我们网络“火星文”现象影响了当代学生的文化情趣,阻碍了对纯洁的传统语言文化的继承,滋长了年轻人的浮躁风气,使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传承的困境,因此当代学子的素质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正确对待网络“火星文”现象
网络“火星文”初诞生之际,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火星文”快速发展,这种由年轻一代网民创造的特殊的网络交流方式不管是在现实生活里还是在虚拟世界里,都引起了网民朋友甚至是专家的纷纷侧目,有人乐在其中,也有人不屑一顾,针对“火星文”现象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
关键词:新时期 网络文化 发展趋势 作用 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0-00-02
新时期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剧烈碰撞产生了绚丽耀眼的火花,这为网络文化的茁壮成长提供了沃土。网络文化以其数字化、虚拟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等特点相互综合的发展态势对传统文化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同时也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深入思考。网络文化承载着海量信息,其传播载体具备轻快、便捷、时尚等多种优势,在这个追求效率与创意的时代里,它具备了广大消费者所青睐的诸多特点,催生了新一代消费群体的产生,为促进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网络文化已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匹黑马,对推动传统文化发展与创新具重要意义,对国家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网络文化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但其产生背景与发展环境却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因此,当代中国网络文化的发展应当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我国基本国情为基本落脚点,建构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网络文化事业,使网络文化这一新型文化产业为我国新时期发展做出贡献。
1 网络文化发展的趋势
鲍宗豪教授在《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一书中认为,我国的网络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主要是网络文化自身的技术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网络经营模式,包括网络教育等;第二是一种描述,一种对总体现象的描述,第三是从社会学、文化学、哲学等角度对网络产生的各种现象进行反思。在现在这个社会,文化和技术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网络文化本身就是技术和文化的相互融合,到现在就逐渐成为一体。这也说明,文化给网络插上了翅膀,文化又可以称得上是网络的灵魂,而技术又为文化插上了翅膀。事实也的确是这样的,网络和技术结合,让国家和世界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些也都可以说明,网络文化已经变成了主流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不可争议的。
2 网络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次革命
不断发展与革新的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体现在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在文化领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催生出网络文化这一新型文化产业代表,并以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带动网络文化的广泛传播。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人们早已习惯承受海量信息的冲击,对新型文化的接受速度不断加快,而传统文化传播形式在人们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往往是厚重的纸质资料,如书籍、报纸等,不甚便捷且形式单一、价格昂贵,这就促使人们不断革新科学技术,将互联网这一信息传播载体不断完善,以提升对信息接收、归纳、利用的速度,节约信息传递成本。同时,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给人们的精神施加了巨大压力,人们急需寻找到新的休闲放松方式,并要求其方便、快捷、成本低廉。而网络文化的出现恰恰迎合了大众口味,为人们提供了高效的信息传递手段与便捷的娱乐方式,集合数字化、平民化、虚拟性、开放性以及多元性等突出特质,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与信息化时代全面到来之际,大大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力推动了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切实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次重大革命。
3 新时期网络文化发展的作用
3.1 网络文化带来文化生存方式的重大变革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以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产业,在融合传统文化传播形式的同时,将传统文化进行信息化、数字化改造,从传播内容、传播载体、传播形式等方面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改革。
网络文化实际上是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以计算机、手机等工具为载体,以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持,以满足当今人们对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需求为目的,不断开发与完善文化产品与服务,从而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进步提供强大助力。
网络文化涉及领域极为广泛,它利用文字、图像、语音、影像等海量信息资源,在网络载体的帮助下,于网络游戏、远程教育、数字影视、移动通讯等各个领域运用现代化高新技术进行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开发、制作、交易等,真正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生存方式的变革、创新与丰富。下面以网络游戏与数字化档案室为例进行说明。
网络游戏从无到有、从被否定到受追捧,其发展历程也成为网络文化发展的微缩版本。网络游戏从其方案策划、开发制作、面世宣传等各个方面表现着网络文化对文化生存方式的深入变革。网络游戏,尤其是大型网络游戏,往往以历史事件(如《三国演义》)或武侠小说(如《风云雄霸天下》)为背景,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动画制作,将人物、场景进行还原,并予以适当夸张表现,后期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进行宣传。网络游戏的出现和繁盛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结合了传统文化内容,可以说是网络文化的代表之一。网络游戏除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网络文化的整体发展外,还以其超凡的更新速度、低廉的消费水平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玩家,对网络文化催生出的新一代消费群体的规模壮大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发展活力与前景业已超越音像、影像产业,成为文化产业领域发展的新贵。
数字化档案室的建设与完善又是体现网络文化对文化存在方式变革的一个典型。传统室藏档案室占地面积大、档案管理耗费大量人力、档案信息使用不便利,而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则改变了传统室藏档案的形式,将档案信息与文化资源数字化,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档案信息得以用文字、声音、图像多种元素相结合的立体化形式展现和永久安全的保存,使文化信息资源得以用多层次手段保存与共享。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起档案信息与文化资源即时共享的强大平台,使信息得到最有效地利用。
3.2 网络文化造就新一代消费群体
现今网络文化已成为中国当代青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已渗入到他们的学习、工作、娱乐等方方面面。青年人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敢于追求时尚简约的现代化生活。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全新的消费观念在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萌芽发展,从网络游戏、软件开发、网上购物等方面的迅速崛起来看,新一代消费群体在网络文化的带动下已然出现并逐渐壮大,并且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其他年龄阶段的消费群体也逐渐转变消费理念,步入网络文化的新时代。
3.3 网络文化对国家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策略性的影响作用分析
网络文化在以文化形态出现的同时带来了令人惊叹的经济效益。现在我国正处于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型文化阶段,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对文化的概念有了改观,将其作为一种生产力来大力发展。将网络文化发展纳入到国家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革新,改变大众消费理念,有利于转变传统文化产业增长方式,促使传统文化产业向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型文化产业迅速转变,促进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策略性转型。
4 结语
网络文化的发展标志着新型文化产业不断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我们应清晰认识网络文化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在新时期背景下,不断思考发展当代中国网络文化的途径,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型文化产业代表。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云南 曲靖 654200)
参考文献:
[1]任长权,党胜利,王玉扩.网络教育产业化的功能透视[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76―78.
【关键词】信息技术;两面性;教育技术;双重影响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280-01
一、技术的特点关系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技术具有两面性
技术来自于人类的创作,同时人们对其进行使用,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减少精神乐趣。但是技术所带来的双面影响不仅仅是主观方面原因所造成的,同时也是技术本身的复杂性、人们对技术认识的局限性以及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所致。
1、技术的复杂性。每一项技术都由各种复杂要素构成,而每一个要素的改变都对技术系统整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其中一个发生变化,那么这项技术的最终呈现都将变得不同。
2、对技术认知的局限性。每一项技术的诞生,都需根据其服务对象的规律进行不断摸索,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不可能一开始就熟练掌握,对其认识也是一步步发展。
3、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些利益,人们总是存在着对技术的不合理运用,比如把技术用于违法乱纪等活动中,给人们带来灾难。
(二)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教育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信息技术有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信息媒介。电视、计算机等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形态技术;第二,获取信息的方式。有媒介收集信息和信息系统设计两种。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处在技术的范畴中,与技术拥有共性。
2、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在教育教学上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加教学的知识信息量,同时对教育规模的扩大具有很大帮助,也能提高教学效率。但由于信息技术也存在着不利的一面,所以要谨慎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若使用不恰当,可能会造成教育教学发生错误,所以,如何解决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错误运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获取资源迅速。但会对学习创造力产生影响
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时期,各种媒介发展迅猛,信息数量大量增加,而表现出来的方式也是各式各样。资源的丰富性,让人们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因而出现各种储存信息的渠道,这给人们带来了便利。
丰富的信息知识,能让人们从互联网上轻易获取知识,部分人会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并发表到互联网,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自己创造作品,所以,有些人们为图方便,从互联网上大量抄袭别人的作品,这部分人由于过于懒惰,使自身的创造性受限。同时,因为互联网上的信息多而繁杂,对信息的认识容易发生错误。
三、获取知识的同时可能加大“知识沟”
(一)教育通过传播完成,信息技术为教育的传播做出重大贡献
通过各种渠道推广教育教学,有效的扩大了教育教学规模。互联网上各种网络课堂的开展,论坛、贴吧的出现,改变人们对传统学习的看法,教育教学方式越来越多,学习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
(二)人群之间的知识鸿沟
处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取知识信息往往陕于社会经济地位低者,信息量越大,知识沟也越大。这种现象在发展快速地区与发展缓慢地区体现明显,新技术不断崛起,旧技术来不及退下,在这种知识信息丰富的情况下,知识沟越来越扩大化,教育也越来越不公平。
四、信息技术教学形式多样。也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形式变化及好处
传统教育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课堂上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碍于对老师的尊重,大多时候不会主动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育教学的内容长时间得不到创新,不会有所改变。而信息技术用于教学,创新了各式各样的学习方式。例如网络视频教学、移动教学等。在网络上学习,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匿名的办法向网上老师提出,从而解决传统教学方式,学生不敢向老师提问。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也能解决老师重复课程内容的烦恼,只需要做出一份网络视频并上传于网上,不同学习者在不同时间都可以学习。
(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通过接触,然后才能加深彼此的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教育更为方便,不需要通过人们面对面教学,但是这样往往缺少感情上的交流,不利于人际交往的培养。同时网上信息技术可能会带来其他不好影响,比如,部分青少年对网络虚拟世界过分沉迷,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容易造成他们孤僻的性格。
五、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冲击
(一)信息技术全球化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各方都呈现全球化趋势,互联网全球化,在某些层次上缩短了全球人们之间交流的距离,因此,有了“地球村”一说,在互联网上可以找不同国家的文化,并且可以同时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可以提高自身素养。
(二)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信息技术的发达,促使了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频繁交流,因此,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不断交汇融合,部分过时的传统文化遭到冲击,甚至消失,但是出现了一些新的网络文化。而这些网络文化不受时空限制,对教育的发展也更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