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数字化

传统文化数字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数字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文化数字化范文第1篇

摘 要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在当今的网络信息化时代,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发展,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与归纳分析法,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背景、发展现状与传播途径等方面入手,重点对数字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网络化传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数字化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传播 发展

我国是拥有悠久民族文化的国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体育文化特征和体育文化模式,对于整个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具有积极活跃、直接深远影响,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的一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多民族相互交融、更新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深层文化积淀。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数字化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研读体育史、教育史、价值哲学、数字化发展以及有关文化继承与传播理论和现展观的书籍,从整体上把握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进程。 二、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背景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由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地域环境和各自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各自独特的体育风俗,即便是同一风俗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而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状态。 (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状

1.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从以来,中国大门被攻破,西方体育文化随之传入,许多民族体育文化存在着被同化的可能,民族的主体地位在一点点的丧失。例如:中国传统的骑射、刀枪棍棒等体育项目,远不及外国的洋枪洋炮。国外的兵操技艺、田径运动、球类的比赛活动等体育项目也以它所特有的体育形式备受国人关注。西方体育文化的传入对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观念造成较强的影响,出现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观念“天人合一”,被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力量美、速度美代替等现象。

2.保护不足,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社会变革中失去生命力。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种射弩的体育项目,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少数民族狩猎、抵御外敌的传统手段,后来逐步演变为一种体育活动。传统弩不但是少数民族的生产手段和武器,而且还是他们庆祝节日的必备手段。但随着社会科技发展,出现了机械弩,相比较传统而言拥有更强的力量,因而取代土弩,得到广泛应用。这看似是历史的进步,事实上却使传统的项目失去了大量的民族记忆、民族文化,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落后萎缩的状况。体育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现阶段,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高速进步,但也出现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的现象,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本土文化不能与时俱进,日益萎缩。比如少数民族中有许多杂耍、杂技、游戏等体育活动,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下得不到传承与发展。在全球文化的冲击下,先进的外来文化不断侵袭相对落后的民族的文化,而这些传统体育文化未能抓住时机,传承发展,因而逐渐消逝。 (三)现阶段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途径

1.学校教育传播。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有序传承、广泛传播和文化增殖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新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都对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是最主要的传承主体,因为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所以其具有进入当地学校的先天优势,通过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民族传统体育打造一个稳定、系统的传承模式,可以有效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2.大众健身活动传播。强身健体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传统的健身手段,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深受大众喜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过去许多在民俗仪式上和传统节日里才开展的一些健身活娱乐活动,如土家族的摆手舞、毛谷斯、苗族鼓舞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成为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日常健身的主要方式和文化建设的特色资源。 三、结论 (一)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缺乏整体评估

面对我国种类和数量繁多的民族传统体育,哪些项目可通过改造和完善竞赛制度,与现代竞技体育接轨,哪些项目应发扬项目本身所特有的娱乐、健身优势作为大众休闲、娱乐项目。 (二)资金支持不足

将我国上千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全部进行数字化和网络化处理,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特别是高水平项目的数字化制作更是费用不菲。 (三)专门人才短缺

在体育领域特别是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缺少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方面的专门人才,致使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数字与网络技术方面十分薄弱,原创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很难到位。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数字化范文第2篇

一、关于数字媒体的概述

现阶段的数字媒体总体上主要是以下三个种类:一是结合了数字技术的传统媒体。例如,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等。二是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构建下的网络媒体。例如,微博、腾讯网以及其他搜狐等不少网络平台。三是以移动通信网络为基础构建的移动终端,其中最主要是手机,同时也包括了IPad、车载视频播放等。现阶段网络传播和手机传播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传媒力量,不断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大致上实现了人人参与的传播现实。

二、实现数字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促进作用的主要途径

数字媒体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也使得文化传播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更让整个文化传播系统发生革命性的转变。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对文化传播平台与渠道的拓展,除此之外,还让传统文化的传播变得更为迅速,并超越地域的限制,发展出更多的传播方式,促进了文化内涵的内容丰富和融合。

(1)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数字媒体突破了传统文化传播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利用数字媒体的巨大优势,实现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对信息进行传输与获取。目前,数字媒体的覆盖已经得到极大的发展,加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跨越国家、地区以及时区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实现,信息通讯的即时通联都是极为现实的事情,文化的整合更是有了极大的发展。

(2)丰富了传播的内容种类。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是依靠文字内容和简单的图像技术,然而新媒体的发展却将声音、高清图片以及影像技术应用于信息传播当中。现阶段,我国的互联网络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包括6.5亿在内的网民每天通过手机或者电脑进行信息的传输和接受,巨大的文字、图片、声音以及影像等内容通过各类设备在不同用户之间进行传输,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人民的信息种类。

(3)促进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数字媒体本身就是一种新的文化内容。因为数字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从而形成了一种文化,包括电视、报纸以及广播在内的媒体通过与网络技术的融合,让电视节目的观看和储存都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也让人们可以逐渐适应在任意时间点通过数字媒体来查看数字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媒体信息传播的模式,促进了多元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4)数字媒体扩大了传播范围。传统媒体尽管经过了很多年的发展,但其影响力在数字媒体出现的短短十年间便被超越了,究其实质便是其对于受众选择的要求较高,限制了受众的群体面积。然而数字媒体可以通过对多种重点设备的应用来打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极大地拓宽了受众面积,更是以图文并茂与声影结合的方式来加深受众对于媒体信息的理解,进一步扩大媒体传播信息的影响。

(5)极大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数字媒体在具备传播普遍性的同时,又让大众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很好地满足。受众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进行信息的选择与接受,更让自身在生活和空余时间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尽情地选择媒体信息,这是传统媒体所难以企及的。

三、数字时代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策略的改进

(1)促进媒体间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的民族文化结晶,在千年的传承过程中,主要是利用传统媒体的传播途径。例如,报纸、书籍、广播以及电视电影等。虽然这项媒体曾经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的传统文化传承更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力量,因此促进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的融合,以此来加深传统媒体传播的效用,重塑文化经典。

(2)政策支持。数字媒体的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变革,给我国的信息产业、网络产业以及传统行业都是极大的促进。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当积极分析情况,及时的制定合理的政策来对新行业的发展进行支持和规划。不仅仅是对数字媒体的管理进行强化,防止其发展走向歧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分析,更是要对数字媒体进行引导和扶持,在促进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同时,提升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量,确保其健康有序地发展。

传统文化数字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观念艺术;传统文化;资源;分析

根据以往的相关研究,我国传统文化资源处在开发阶段,而且前卫艺术也逐渐走在时代的前沿,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该类艺术形式已经取得了相应的发展。随着当前文化资源的开发,不断推动观念艺术的发展,尤其在资源共享的阶段。综合以往的相关研究,波折认为可以运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总结当前我国艺术的创作态度,具体总结如下:中国当代社会=文化问题(观念内容)+中国文化资源(表现形式)。这个公式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当前资源的运用与开发,促进各种资源共享。

1 我国观念艺术发展概况

1.1 观念艺术在我国流行的概况

根据我国艺术发展的相关要求,不断推动当前观念艺术的发展。由于我国文化发展的情况与西方显著不同,尤其在当前文化背景下,不断创新各种文化机制,尤其在艺术发展过程中,不断推动我国观念艺术的发展。在观念艺术发展过程中,将当前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内容进行整合,不断推动当前社会观念内涵的发展,其中包括当前艺术自由化思想,其中包括儒家的道德风格,通过丰富当前观念艺术表现形式,提供丰富的艺术形式,为当前各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1.2 观念艺术的内涵

根据当前观念艺术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观念艺术主要指在人们的头脑中,通过主观塑造观念形象,推动当前艺术资源的分配。随着我国观念艺术的发展,不断促进各种观念的发展。综合以往的相关研究,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造性;二是丰富性;三是发展性;四是时代性;五是共融性。

2 观念艺术的发展背景

随着观念艺术在我国的发展,一些传统艺术形式将会影响到当前观念艺术的表达。根据我国观念艺术发展趋势,我国一些传统艺术家通过不断分化文化资源,推动各种观念艺术的表达。在当前文化发展背景下,不断推动文化资源的分享,其中包括文化类型的分类。根据当前艺术发展的需求,不断促进社会艺术形式的创新,尤其是在当前文化态势背景下,通过各种分类方式的完善,促进各种观念的更新。在以前,中国传统文化还没有特定的艺术观念,尤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包括西方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促进中国前卫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各种观念艺术的深入。总之,随着当前观念艺术的发展,其中包括艺术观念的巩固与艺术形式的丰富,才能推动中国艺术创新。

3 观念艺术的表现形式

由于观念艺术比较抽象,在当前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拓展其表现形式,根据以往的相关发展,结合分类方法的特色,将观念艺术的表现形式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挪用并列式;二是墓改里换式;三是转化再造式。下面根据三种表现的具体情况,将其叙述如下:

3.1 挪用并列式

挪用方式是当前观念艺术中最为直接的表达形式,通过当前的表现形式,促进各种方法的改善,丰富当前的艺术内涵。杜尚的《泉》开启了此类方法并被艺术家们沿用至今。广义上的“挪用”主要指当前观念的各种表现形式,在观念艺术共享过程中,不断推动各种创造活动的开展。在当前发展过程中,将“挪用”与“并列”合并,并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具体的创作方式。总之,该i阿雷技术主要通过创新艺术放置方式,推动当前艺术作品、公众图像、生活物品、人体的多元加工,促进各种艺术形式的展开,这种表现形式可以包括平面的与立体的,在这种对比的情况下,不断增强各种艺术感染力,促进各种对比方法的改善,而且通过直观的感受,不断促进艺术效果展现。尤其在一些艺术作品中都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其中包括蔡国强的《草船借箭》、《威尼斯收租院》、王晋的《叩门》与张卫的一系列中国传统绘画经典作品与西方现代艺术大师作品的拼贴视像作品。《草船借箭》用真实的船与箭再现了《三国演义》中的虚拟物,通过该类形式不断推动当前各种文化关系的展现,尤其各种视觉上的美感。

3.2 墓改里换式

在当前观念艺术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各种表现形式,其中包括外形上各种变化,包括当前资源的共享性,都额可以运用改化的方式进行展现,这里面包括了颠覆性和调侃的文化气息。通过改变当前各种快捷的艺术表现形式,不断推动各种艺术方式的创新,在当前艺术共享过程中,不断促进各种作品的展现。作品《好》系列、王庆松的作品、黄永林的《沙的银行或银行的沙》等都很好地展现了当前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根据当前各种创作形式,不断推动当前各种观念的融合,包括各种资源的转化,同时通过彼此之间的思辨,不断推动当前艺术展现形式,在各种意义表现过程中,不断融合各种表现工具,在这个资源共享的背景下,推动当前各种艺术魅力的呈现。根据各种发展规划,最大限度地推动了当前资源的改善,不断融合各种表现形式。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特色,在创意文化中融合当前各种时代元素,推动创意文化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融合各种文化要素,将创意文化融合到中国传统文化。

3.3 转化再造式

根据当前文化资源的发展,在资源利用过程中,不断发掘各种创作资源,通过各种资源的共享,推动观念艺术的发展。同时在艺术观念共享过程中,不断完善各种材料。根据当前艺术发展的各种趋势,通过将传统资源转化融合当前创作之中,推动各种艺术的表现。根据观念艺术发展特点,不断完善各种表现形式,有些艺术的表现,虽然看上去是对表现的渲染,不断推动其内涵的表现,最大限度促进观念艺术的发展。根据当前艺术的创作的,不断推动当前资源的改善,提高各种艺术观念,在当前资源改善过程中,推动当前该类文化资源的转化形式。的行为、装置《鬼打墙》、邱志杰的《重复书写一千统资源》等均能很好展现当前的观念艺术。这种艺术原型主要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当前转化过程中,不断推动观念艺术的发展,促进各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同时,通过不断促进各种文化形式改善,推动内涵与形式的统一,最大限度地传播传统文化。该类艺术形式能够很好地展现当前观念艺术的表现形式,尤其是艺术的内涵的展现。

4 结语

随着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我国艺术形式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其中包括文化意识形态、观念艺术作品与潜在文化资源,通^各种经典作品的完善,不断推动各种表现方法的改善。同时,在当前前卫艺术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运用具体的民间艺术语言、风俗习惯或抽象古代文化意识形态等,不断推动当前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包括各种民主文化,这也是当前发展的关键要素,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基础上,不断推动观念艺术形式的创新,最终不断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长虹.观念艺术的正反经验及其对当代文化的影响――试论杜尚精神与当代文化[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6(1):43-45.

[2] 张志伟.真理与境界――从一个观念艺术文本反思两种艺术观念[J].艺术评论,2015(12):45-48.

传统文化数字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紫砂壶;工艺美术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037-01

随着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近些年来,艺术行业的发展极为迅猛。紫砂壶作为重要的工艺作品,是我国陶艺作品的重要代表。紫砂壶的制作者将自己主观的思想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整合入紫砂壶作品当中,会当代社会大众提供一场视觉与精神盛宴。加强传统文化与紫砂壶工艺美术的联系已经成为当代紫砂壶研究者与制作者的共识,它的重要作用已经被人们接受与认可。因此,本文选择传统文化与紫砂壶工艺美术结合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一、五行论与紫砂壶工艺的融合

五行论也称为五行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文化之一,发源于中国道家文化,强调阴阳结合。紫砂壶与五行说之间有着许多联系,使阴阳观念在紫砂壶的制作过程中得到很好地体现。最初,在社会当中,人们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世界万物的构成要素。而进行紫砂壶的制作之时,制作者会十分注视紫砂壶的原料混合,紫砂是也称为五色土,其中的五色正好与我国的五行论中的五行形成很好的对应。在进行紫砂的制作之时,会用到水与土,还有最重要的金砂。在进行紫砂的加工之时,要利用火进行烧煅,而火的产生则来源于森林。所以说,紫砂壶的制作离不开金、木、水、火、土,紫砂壶也被许多人认为是五行的产物。因此,大部分紫砂壶的爱好者都会将紫砂壶视为万物的精华与根本,将一个小小的紫砂壶当作一个宏观的世界进行欣赏。所以,紫砂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结合体,起到了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也使许多人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传统文化与紫砂壶的融合

中国的传统文化多种多样,也因信仰的不同而具有许多的派别,比如说佛家、道家与儒家等等。而紫砂壶的工艺美术与这些派别的传统文化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每一种文化都具有个自的特点,比如说浪漫主义精神大多与中国的酒文化有关,李白的诗作就是一个明显的攻其不备。而现实性的色彩大多与中国的茶文化有关。而与紫砂壶工艺美术相关的色彩则是智慧。紫砂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使得许多紫砂壶爱好者不断追求自我文化素养的提高,体会紫砂壶本身所具有的包容精神。紫砂文化的特点在于开阔的胸怀与客观的思想。紫砂文化提倡海纳百川。所以,在紫砂壶的发展过程当中,紫砂壶的喜爱者来自于不同的文化派别与信仰领域,几乎每一个对于思想与文化具有追求的人,都可以被紫砂壶所吸引。比如说,对于儒家来讲,中庸之道为核心。而对于紫砂爱好者来讲,特别是对于紫砂壶的制作者来讲,要提高紫砂壶的质量,就要做到不偏不易,使无过之而无不及成为紫砂文化的代表。其次,在紫砂壶的工艺美术当中,紫砂壶的颜色是十分讲究的。对于外行人来讲,紫砂壶的颜色较为单调,其实不然。紫砂壶的颜色讲究在其紫而不姹、红而不破、灰而不暗等等,这都是体现儒家中庸思想的地方。从道家的传统文化来讲,无为而治是其核心思想,道家强调顺其自然。在紫砂壶工艺制作中也是一样,很多紫砂壶的制作者从自然当中获得进行制作的灵感,效仿自然中的一些元素,使紫砂壶透露出自然的气息与精神上的自由。根据相关调查表明,一部分紫砂壶的制作者愿意住在乡下,他们认为乡下的宁静可以为紫砂壶的创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佛教来讲,紫砂壶与佛教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就在于随缘。说起来,中国的第一把紫砂壶的出现就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把紫砂壶诞生于一个寺庙当中,佛教中信仰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紫砂壶的佛性也因其与佛教的多种联系而产生。后来,与紫砂壶相关的语言当中也有很大的佛教意义,比如说吃茶就是一个典型的禅语,其意义为明清事理,了解来龙去脉等等。

紫砂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体现在方方面面,加强紫砂壶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对于我国文化的传承与文化事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利用紫砂壶的宣传,可以加强紫砂壶爱好者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可以引导更多的人正确也欣赏当代艺术作品,体会作品背后的意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紫砂壶是中国传统的艺术作品,而紫砂壶的工艺美术方法与技巧更是中国的精神与艺术瑰宝。笔者以传统文化融入紫砂壶工艺美术的重要性为主题进行研究,希望以此提高紫砂文化爱好者与紫砂壶研究者对于文化元素的重视,利用紫砂壶艺术价值的提高,提高紫砂壶的科学文化价值,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亚亦.雕塑技艺在紫砂壶中的运用和把握[J].江苏陶瓷.2008(05).

[2]韩其楼.壶中日月长 可清天地心──阳羡名陶云龙壶与壶艺大家朱可心[J].江苏陶瓷.1995(03).

[3]朱建伟.感悟紫砂之美[J].江苏陶瓷.2008(05).

传统文化数字化范文第5篇

为躲避战乱,客家先民从中原地区迁徙到闽粤赣三地交界区,并在这一地区繁衍生息。客家先民在长期迁徙过程中,为了能够适应新环境,他们不得不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进行改进,将作为外来文化的中原文化与闽粤赣地区原有的土著文化相结合,在保持了相对的文化独立性同时又体现了不同背景下文化相互交融影响的特点。客家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不同环境下的发展,能够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口迁移对人们观念的影响,从而解构人口迁移对民间艺术发展的影响。客家女子传统服饰是客家传统民间艺术中最为直观与形象的表现,是研究客家民间艺术的有效切入点。

一、客家女子的传统服饰概况

最有代表性的客家女子服饰便是大襟衫和大裆裤。大襟衫整体式样较为宽松,直线剪裁,浅领、右衽,衣襟两侧底端开叉,色调以蓝、黑为主。大裆裤腰高裆低,裤腿宽松,裤腰部分多用布带扎紧,冬天可以加上棉衬里御寒。客家女子常戴凉帽,凉帽以篾片、麦秆等材料编成,呈圆环状,外围缀以15厘米左右的蓝色或黑色的布帘。客家女子平时以赤足、草鞋为主,只有走亲访友时才会穿绣花鞋,其造型与中原基本相同。客家女子佩饰多为银质,佩饰重体量不尚小巧,以中间细两头粗的银簪造型最为常见。

从以上对客家女子传统服饰的描述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中原文化的影子――凉帽保留了中原传统的帷帽①形式,大襟衫和大裆裤分别保留了中原传统的宽松的右衽上衣和有裆裤装,又可以看到浓厚的当地特色――尚蓝的服饰色彩习惯和缠足习俗的废除。这种特殊的服饰习惯很大程度上是在人口迁移的推动下形成的。人口迁移不但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民间艺术文化传播,更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民间艺术文化融合。

二、人口迁移下的客家民间艺术文化传播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文化形态都有各自相对应的文化地理空间,每个文化地理空间里都有着该文化形态影响下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集从。“服饰文化也是一个复杂的文化集从,而不同的气候条件、历史沿革、信仰心理、风俗习惯又使这一文化集从当中的文化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②客家女子传统服饰与中原女子传统服饰、当地少数民族女子服饰都属于同一文化集从中具有不同文化特点的服饰样式。在一定时期内,这种不同文化特点的服饰样式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鲜明的地域性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地域性特征又是动态发展着的,其中以文化的迁移、扩散为最主要方式。在文化领域,我们可以把客家人的迁徙看作是文化的迁徙,客家先民将中原传统文化带入了闽粤赣三地交界区,打破了由当地土著文化所建构起的地域文化,由于中原传统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在文化情感、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民间信仰、自然环境、经济地位、政治保障等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历史上,两种文化之间一度产生过激烈的碰撞,并对社会产生过一系列负面影响。但不管它们曾经有过什么样的碰撞,它们毕竟共存了下来,两种文化在互相接触中都找到了对方文化中值得本族群认同的部分,并以此为起点借鉴吸收了对方的一部分文化元素,并由此形成相对固定的,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新型文化。这两种文化都已经不是单纯的中原文化或土著文化了,它们是以本元文化为基础的多元化发展。例如,客家女子的大襟衫、凉帽等都是在保持了中原传统服饰特点的基础上吸纳了少数民族的生活特点,并同时融入了客家人对环境的适应性改进而成。

三、人口迁移下的客家民间艺术文化融合

罗伯特?莱顿在《艺术人类学》一书中指出:“艺术的地理分布方式肯能反映了不同传统下知识控制的不同方式……我们将尽量不把艺术品所传达的理念和价值,减低为对社会互动性被动的反应,而是评估其作为能动者对社会关系形式的意识形态的影响。”③客家女子服饰文化作为当地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清晰地反映了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型社会群体中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可以直观地理解成中原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

目前有些学者认为,客家先民将中原传统文化带入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文化群体中,中原文化强大的适应性与先进性同化了当地土著居民,从中原来的客家先民与一部分当地居民融合,共同形成了客家文化的源泉。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基本正确,但表述并不见得多考究。从对客家女子传统服饰的分析来看,尽管中原传统文化在当地众多文化中占有优势地位,但我们似乎不应该用“谁同化谁”或“谁压倒谁”的说法,他们之间的关系更注重一种互相的适应性影响,在面临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生活空间、社会状况等方面的改变后,双方都对自己原来的生活状态进行调整,并最终派生出独特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意识形态。这种文化上的融合与适应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它更偏向于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这种双向互动也不单单指中原传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互动,也包括民族间的互动、地域间的互动、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间的互动。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管在哪个历史时期,生存问题永远是人们需要考虑的最基本问题,“造物是伴随着从功利需求向精神需求的转化过程,依随着两者并存的关系不断发展的”④。对我们主要讨论的客家先民来说,在两种文化相互影响过程中,最终起到主导作用的就是如何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的问题。现实的物质条件决定了客家先民的民间艺术表现方式与发展方向,简单说来就是客家先民们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

四、结语

任何一种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都不是偶然的,我们所说的中原传统文化、客家传统文化、畲瑶少数民族文化或者福佬文化,他们无一不是在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很多学者在提到客家传统文化时,喜欢用“一体多元”来对其文化形态进行阐述,通过对客家女子传统服饰的对比分析后,笔者更倾向于“二元性”的说法,即客家文化一方面保持了中原传统文化特质,另一方面在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人口迁移打破了中原传统文化相对稳定的地域性人口分布,将中原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带入闽粤赣三地交界区,两种文化经过长期的交融最终形成了客家文化这种新的文化类型。而同样是人口迁移所带来的福建福佬文化却与客家文化有着明显差异,福佬文化的民间艺术形式保留了更多的中原性,更加接近于中原文化对当地文化的同化,是中原文化在不同地区的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口迁移是作为社会经济、文化领域发展的一个客观因素出现的,人口迁移本身只是在一定时期内对民间艺术的传播、扩散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真正决定民间艺术文化形态的却是迁入地的政治经济状况,现实的生活要求衍生出了相对的民间艺术文化,同时,一个地区的民间艺术文化形式也无时无刻不在服务着现实生活,向外界传达着当地人民特有的精神状态与思想追求。

注释:

①帷帽是传统中原女子所戴的帽子,由藤或毡所做,四周围以丝帛做成的帽帘而成,帽帘长度一般垂落到颈部,也有的垂落至脚部以笼罩全身。

②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