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伤急救培训方案

创伤急救培训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伤急救培训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伤急救培训方案

创伤急救培训方案范文第1篇

佛山市中医院急诊科,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 目的 探讨风险管理在严重创伤院前救治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共计360例严重创伤院前救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2年度1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取的常规方案;2013年度21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采取的是风险管理方案,比较两组护理人员知信行评分,出车反应时间、患者院前救治成功率及服务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人员知识(27.21±4.21) vs (22.01±4.41)分、态度(21.32±3.81) vs (17.11±3.91)分、行为(20.51±3.71) vs (16.22±3.52)分均明显提高;观察组出车反应时间较对照组有明显缩短(140.43±11.31) vs (300.42±10.51)s;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院前救治成功率明显提升(97.61% vs 90.67%),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94.51±11.52 )vs (86.42±12.31)。结论 严重创伤院前救治过程中,运用风险管理能够改善院前救治的效果,提高院前抢救的效率,改善护理服务质量。

[

关键词 ] 风险管理;院前救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a)-0055-03

The effect analysis of risk management applied in the pre-hospital treatment for severe trauma patients

LAN Xuehua HE Wei CHEN Jiahui CHEN Jieying

Foshan City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Guangdong 528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applied in the pre-hospital treatment for severe trauma patients. Methods Collected a total of 360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pre-hospital treatment the clinical data for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3, 150 patients in the year of 2012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210 patients in the year of 2013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e two groups of nursing staff know KAP score, response time, pre-hospital treatment success rate and service satisfaction.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nurses’ scores of knowledge(27.21±4.21)vs(22.01±4.41), attitude (21.32±3.81)vs(17.11±3.91)and practice(20.51±3.71)vs(16.22±3.52)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P<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sponse time was obviously reduc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140.43±11.31)s vs(300.42±10.51)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Treatment success rate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97.61% vs 90.67%) and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for nursing service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94.51±11.52) vs (86.42±12.31)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applied in the pre-hospital treatment for severe trauma patient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risk, improve the nursing service quality.

[Key words]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Pre-hospital treatment; Effect

院前创伤急救是创伤救治的第一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院前创伤急救的目的是挽救生命,减少伤残。严重创伤所致的早期死亡大都发生在伤后30 min 内,若能在伤后5~10 min 内给予救命性措施,伤后30 min 内给予医疗急救,则18%~25%受害者的生命可获得挽救[1],院前救治环节同时也是医疗纠纷发生的高危环节[2]。因此,及时、正确、科学、合理地处理严重创伤,是院前急救工作的基本要求。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3]。由于严重创伤患者在院前救治涉及救助环节相对较多,因此,待患者进入医院紧急救治前,开展及时、有效的护理风险将有利于提升院前救治的效率[4],本研究将风险管理理念运用于严重创伤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急诊科在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参与开展院前救治360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WHO严重创伤诊断标准,排除心肺复苏无效患者。其中2012年度救治的150例患者为对照组,男性95例、女性55例,年龄21.0~65.7岁,平均年龄(48.02±7.03)岁,其中交通伤78例、坠落伤22例、机械伤15例、其他伤35例;2013年度参与救治的210设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24例、女性86例,年龄21.0~65.7岁,平均年龄(47.83±8.05)岁,其中交通伤111例、坠落伤34例、机械伤16例、其他伤49例。两组性别、平均年龄、创伤类型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案,在日常工作中需保持各种抢救物品、急救药品齐全,完好备用。每天做好检查、记录,每次使用后及时补充。在接到出车电话后按照要求立即出车,在对伤员进行快速伤情评估的同时,做好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循环系统功能,对休克患者给予液体复苏、抗休克治疗,及时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对症处置,做到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及时转送医院进行下一步的救治。

1.2.2 观察组 执行风险管理方案,在对照组常规方案的基础上,包括以下方面:①强化管理制度及急救意识[5],院前救治中,需要争分夺秒,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完善排班制度,建立整体性的救护体系,并严格执行。根据院前救治特点,制定院前救治的各项制度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②抢救物品管理[6],加强对抢救所需的药物、仪器、物品等物品的管理,做到帐物相符,专人负责,随时处于良好的应急状态。严格执行常用抢救仪器的维护制度,确保各类抢救仪器的良好性能。专人定期清点抢救药品,及时清除过期药品;③强化风险意识[7],将院前救治缓解中的风险事件转化为教育素材,进行风险意识教育,组织学习法律常规,使其提高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意识,对护理行为可能引发的法律相关性后果,保持应有的预见性。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冷静、沉着、果断地完成各项院前救治操作,利用有限时间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必要的沟通,尽可能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支持和信任,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规范医疗护理文书,针对转运过程中可能的风险事件,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并要求其同意书,做到有据可查;④强化院前救治培训[8],定期组织院前救治理论知识、急救综合应用操作等培训,并进行相应考核,使护理人员掌握气管插管、电除颤、股静脉穿刺、止血等操作及常用抢救仪器的使用。针对常见严重创伤类型,进行模拟演练,加强医护人员的配合训练;⑤规范临床服务流程,实施“急救一体化”模式。完善120院前急救服务流程及出诊情况登记表等、院内救治流程,实施“急救一体化”管理,建立从院前救治到院内救治的绿色通道,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给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赢得时机。

1.3 观察指标

①护理人员知信行评分:根据知信行模式,自拟调查问卷,根据知信行模式的基本理论构建框架,并结合相关文献编制而成[9],包括严重创伤院前救治的知识、态度、行为三个部分,每部分满分为30分,问卷重测信度0.75,Cronbach’a系数0.80,分值越高,表明该部分表现越好;②出车反应时间:自接到120电话至准备完毕出车所用的时间情况;③院前救治的成功率:参与院前救治,并成功转运至院内的患者所占的比例;④救治成功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按照院前救治满意度评分表,通过家属对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救治中的满意度情况进行评分,总分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干预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方法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包,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知信行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人员知识、态度、行为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结果表明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明显提重创伤院前救治中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见表1。

2.2 两组出车反应时间、院前救治成功率及满意度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有205例患者救治成功(成功率为97.61%),对照组136例患者救治成功(成功率为90.67%),观察组的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46,P=0.032);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出车反应时间明显缩短(P<0.05),满意度评分均明显提升(P<0.05),结果如表2所示。

3 讨论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由交通事故及其他因素导致的创伤也日益增多,且创伤的原因也趋于复杂化、多样化,严重创伤已经成为急诊护理工作中的最常见急危重症之一[6]。由于严重创伤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各系统功能,使患者获得诊治时的生理功能以接近耗竭状态,患者病情危重且变化快,因此,对患者进行及时、高效、准确的护理服务,对提高抢救成功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院前抢救是严重创伤患者的“黄金时间”,有50%的患者死于创伤现场。且在院前救治中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根据其院前救治的各个环节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急救车到达创伤现场不及时:调度护士的院前救治意识不强,存在脱岗、空岗等情况,不能及时调度急救指令。派车单上不能详细描述地址、患者病情,可能造成院前救治不及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引发医疗纠纷。②随车救治药品、物品不齐全:救护车必备的药品不齐全,仪器性能不完善,急救人员在现场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③现场救治风险[11]: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救治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紧张、恐惧的救治环境,护理人员在救治过程中如果对护理风险缺乏预见性,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护理纠纷。紧张的院前救治状态下,护理人员不能冷静面对,对抢救仪器操作不熟练,与医师配合不默契,都会延误抢救时机,可能引发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和质疑。另外,只忙于抢救,而忽略与患者家属的沟通,甚至没有签署同意书,都可能引发医疗纠纷。④交接频繁:院前救治环节多、交接多,如果各个环节配合不佳,可能延误治疗。

针对严重创伤院前救治的时间紧、困难多、多样性等特点,护理人员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业务能力,严格执行接诊流程及要求,熟练掌握急救技巧,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及风险意识,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项抢救工作[11]。本研究中,通过加强对严重创伤院前救治各环节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观察组护理人员知识、态度、行为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观察组的出车反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且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救治的成功率有明显提升,患者或家属对院前救治的满意度明显提升(P<0.05),结果表明严重创伤院前救治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降低护理风险及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总之,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严重创伤院前救治过程中,在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基础上,能够明显改善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救治的效果,保障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救治的安全,值得在护理管理中推广。

[

参考文献]

[1] 陈春丽,杨婉娜,张丽明,等.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3):545-547.

[2] 卓雅淑,黄丽丽,罗小菊,等.护理风险授权管理对急诊ICU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13,5(2):156-158.

[3] 刘朝霞.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问题与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6):274-275.

[4] 余新颖,马琳.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89-90.

[5] 郑云华.护理干预在急诊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7):36-37.

[6] 王会接,杜立,陈彩玲,等.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6):90-91.

[7] 王茹春,陈友红,李云婷.风险管理在急诊科ICU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46-47.

[8] 刘伶.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评价[J].临床合理用药,2014,7(6):35-36.

[9] 萧佩仪,张桂芬,何艳梅,等.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分析与管理成效[J].现代医院,2012,12(2):132-135.

[10] 王庆碧.护理风险管理及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2014,31(5):38-40.

创伤急救培训方案范文第2篇

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2年10月在我医院就诊的120例骨科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仅进行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进行预见性护理。在护理期间,统计两组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住院费用与时间、并发症发病率、抢救成功率以及对医院护理的满意度。

结果:经试验结果分析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且实验组患者住院费用亦明显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病率明显降低,抢救成功率显著增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其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病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因此值得在实际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骨科 护理 预见性护理 应用 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44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85-01

骨科创伤是临床治疗中比较普遍的现象,要想减少骨科创伤带来死亡率,医院必须做好救护程序。骨科创伤的致死时间分三个阶段,患者伤后2小时内为致死第二高峰期,在该阶段,若能够进行有组织、有效率的抢救行动,就能够将骨科创伤的致死率降至最低。预见性护理是一种超前护理,其以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为理念,让护理人员能够在护理中及时针对患者病情、心理问题作出正确反映并给出最佳护理方案。为了分析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1年1月到2012年10月期间的120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比照性试验分析。现将试验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月到2012年10月在我医院就诊的120例骨科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82例,女性患者38例,所有患者年龄均在20―82岁之间。患者所患疾病类型主要有:①四肢骨折(39例);②腰椎间盘突出(23例);③颈椎病(17例);④胸腰椎骨折(24例);⑤盆骨骨折(1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比较具有差异性但不具统计学意义(P

1.2 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时,对照组患者仅进行骨科常规护理。即先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检测,同时依照医生的医嘱开放静脉通道,让患者入院。按照主治医生的要求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术前准备,在一切准备妥当后让患者进入手术室进行手术治疗。

实验组患者被送往医院后,护理人员应当立即收集有关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对进入病区的患者进行各种护理和抢救治疗。此外,结合家属配合度为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健康教育计划制定,并在患者出院一周后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及时了解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1.3 评价指标。以有效抢救时间、住院时间、相关并发症发病率、抢救成功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作为本次试验的主要评价指标,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数据统计。

1.4 数据处理。本次试验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作为数据处理软件。其中计量数据资料利用t进行检验,当P

2 结果

本次实验中的评价指标主要为有效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病率、抢救成功率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为了更好的进行两组间的分析比较,实验中对两组中上述评价指标分别进行了数据统计,详见表1、2。

表1与表2两组数据间比较中,两组患者伤后来诊时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由具体数据可知,利用预见性护理为患者进行护理能有有效减少抢救时间,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另外该种护理方案也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相关并发症发病率,并提高了患者对医院护理的满意程度。

3 结论

创伤治疗的质量主要是有最初的几分钟决定的,因此要想提高创伤治疗的治疗,就必须对患者的早期病情进行判断同时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正确急救措施,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预见性护理就是一种以整体护理为指导,利用熟练抢救技能进行现场急救的护理方案,急救人员能够以症状护理为依据,对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准确评断,同时按照护理流程为患者提供有效、有序的救治护理,从而大大缩短了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例如,面对重创患者时,护理人员会按照救治流程快速开放输液通道,维持循环;遇到重度创伤患者时,护理人员可利用外观预测指标或患者早期休克症状做到瞬间判断,从而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急救方案。由于在最佳时间内让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因此患者治疗后期并发症大大减少,且这种人性化护理也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程度。在本次实际试验分析中也可发现,相较于常规骨科护理方案,预见性护理确实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无论是在治疗成功率上,患者的医疗费用、并发症发病率以及患者满意程度上都有着很好的应用效果,因此这种护理方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而实际临床护理要想提高护理的质量,可以先实现科室急救管理的规范化,在此基础上落实预见性护理治疗方案,通过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应用让每位护理人员都能够具备基本的急救知识和工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培训出一支高技能、反应快、护理能力强的队伍来增强医院的整体护理实力。

参考文献

[1] 朱静.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10.(18)

创伤急救培训方案范文第3篇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宗旨,通过开展医疗急救技能大赛活动,引导广大医务人员学技术、练技能,进一步加强医疗急救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医疗急救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快捷、安全、有效的医疗急救服务,做到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病人满意。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全市医疗急救技能大赛活动顺利开展,市卫生局成立以党委书记、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市卫生局医政科科长、市卫生急救指挥中心副主、为成员的医疗急救技能大赛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竞赛活动的组织实施。办公室设在市卫生急救指挥中心,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为:。办公室下设考务组、统分计分组、监审组、服务宣传组四个工作小组。

三、比赛形式及参赛人员

根据要求,比赛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各参赛单位组织40岁以下具有相应执业资格的医生进行选拔赛,择优推选6名医生参加市级决赛(互为比赛助手)。初赛由各县市区卫生局、兖矿集团卫生与计划生育中心、市直及省驻济各医疗机构分别组织。初赛要广泛发动,全员参与,未经初赛选拔不得指定选手直接报名参加决赛,不得指定县级综合医院独立承担本次竞赛任务,设有急诊科承担急救任务的医疗机构必须参加初赛。

决赛由市卫生局统一组织,以各县(市、区)卫生局、兖矿集团卫生与计划生育中心、市直及省驻济各医疗机构为单位组队,每个代表队由7人组成,其中领队1人,参赛队员6人。

四、比赛内容

全市医疗急救技能大赛分理论考试与技能操作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理论知识考试

医疗急救理论知识(含心电图)竞赛选择题100题,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内容包括医疗急救相关法律法规、医疗急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

第二阶段:急救技能操作

基础生命支持(2013标准)和多发性创伤(肠外溢合并右胫腓骨骨折)两个竞赛项目,每项100分。其中多发性创伤(肠外溢合并右胫腓骨骨折)为团队合作项目,每组代表队的6名队员分成两组,各由3名参赛选手协作完成,选手分组由赛前抽签决定。基础生命支持由每个选手分别独立完成。

五、比赛方法

(一)参加市级决赛的参赛人员报名时需填写《全市医疗急救技能大赛报名表》,并报送本人身份证及相应执业资格证书复印件1份和二寸彩色免冠照片2张(包括电子版照片),于2013年10月底前交市卫生急救指挥中心综合科。

(二)所有参赛选手均参加理论知识考试,理论知识考试由考务组组织阅卷评分,操作比赛由评委当场评分。

(三)评委评分方法。技能操作每组评委由7人组成。评分实行单项百分制,每位选手单项操作结束后,评委依据各项操作技术评分标准独立评分,并当场亮分。参赛选手的单项操作得分为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之后的5位评委的平均分。

(四)计分方式。按照理论考试成绩占30%、技术操作成绩占70%的方式计算选手成绩。多发性创伤(肠外溢合并右胫腓骨骨折)项目的成绩为操作者平均理论成绩加该项目技术操作成绩。

六、时间安排

大赛从2013年7月上旬至11月底结束,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7月上旬:成立大赛组委会,研究制订下发大赛活动方案。

7中旬-10月:宣传发动,下发大赛技术文件资料,各县市区卫生局、兖矿集团卫生与计划生育中心、市直及省驻济各医疗机构制订初赛方案,组织初赛。

10月底:上报参加决赛人员名单。

11月:市卫生局组织市级决赛。

12月:总结表彰。

七、表彰奖励

由市第五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组委会统一进行表彰奖励。

八、有关要求

(一)各县(市、区)卫生局、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广泛发动,精心组织,积极准备,认真做好全员培训及选手选拔工作,激发广大医务人员工作热情,营造学业务、练技术的良好氛围。

创伤急救培训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优化急诊护理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 抢救时间 治疗时间 住院时间 抢救成功率

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症状,见于多种疾病。针对非创伤性胸痛要分析其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以及护理措施。引起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的常见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尽早确认病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急性非创伤性胸痛发病危机,对于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有效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保障。如何通过有效的抢救手段来挽救患者生命,如何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提高抢救效果成为医院急诊科重点关注的内容[1]。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够有效缩短抢救时间,让患者尽早开始接受治疗,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更高。在接受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患者抢救效果明显提升,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月抢救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107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4例,对照组53例。研究组男27例,女27例;年龄23~78岁,平均(35.5±8.5)岁。对照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22~76岁,平均(33.5±7.5)岁。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⑴研究组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护理人员培训:需要定期对科室内的护理人员进行急诊培训,以此来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服务质量,使其能够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操作。急诊护理岗位要选用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护理人员,对于能力稍欠缺的护理人员进行教导;(2)制定护理计划:在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入院后,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出基本判断,及时进行常规检查,向家属询问其患病史、过敏史等,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3];(3)急救护理:按照制定的护理计划对患者展开急救护理。提前准备好相关急救药品以及器械,如果患者出现剧烈疼痛,需要立即予以镇痛,在必要时予以气管插管;(4)完善转运制度:如果患者无需介入治疗,那么需要转运至专科进行救治。在转运开始前,首先需要将患者的病情告知家属,并且将转运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对家属进行说明,在征得家属同意后,签订同意书。此外需要将患者的病情告知相关科室,保障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救治,建立起转运交接单,并在交接单上签字[4]。如果在转运过程中突发危急情况,护理人员一定要抢占先机,启动应对预案,根据原定方案积极解决问题,将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避免患者病情出现恶化,减少对患者伤害。⑵对照组进行常规抢救:在患者送入急诊室后,由医护人员进行初步检查,观察患者体征变化,保持低流量持续吸氧,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时间,包括抢救时间、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效果;(3)比较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评分。抢救效果包括:无效、好转、显效,无效人数越少,抢救成功率越高。患者家属满意度评分来源于自制的调查问卷,共15个条目,包括抢救准确率、服务态度以及抢救专业度等内容[5],标准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总人数×100%,其中≥90分为十分满意,89~70分为满意,≤69分为不满意。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救治时间比较:研究组抢救时间、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救治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抢救效果比较:研究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抢救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评分比较:研究组家属满意度评分为(94.23±2.84)分,高于对照组的(87.34±3.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84,P<0.001)。

讨论急诊科是医院所有科室中,病种最多、重症患者最集中、抢救任务最重的科室。起病急、病情严重、病况发展速度快是急诊科急救患者的主要特点。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展开救治,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影响,威胁患者生命。非创伤性胸痛是急诊科中较为常见的症状,是很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在急诊中,医护人员每天接待非创伤性胸痛的患者有很多,有一些是危险程度较小的疾病,而有些则是危重程度较高的疾病,所以临床医护人员一定要提高对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的重视程度。当患者因为急性非创伤性胸痛入院后,一定要及时询问患者的临床表现,从患者家属口中了解到患者的疾病史、服药史以及过敏史,争取多获得一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这些资料立即做出有效判断,避免误诊的发生,提高抢救的有效性,避免延误患者抢救的有效时机。对于护理人员来说,这就要求其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同时还要具备极强的应对能力,能够在面对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时,临危不乱,井然有序的展开检查,及时有效地对患者展开抢救。常规急诊流程常需要花费的时间较多,护理人员会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再针对患者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这种急诊流程缺少对危重症患者的预检分诊,所以部分患者容易出现延误抢救时机的问题。因此采取优化急诊护理进行抢救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与常规急诊流程不同的是,优化急诊流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能够把握抢救的先机,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优化急诊护理进行抢救,首先需要对护理人员展开定期急诊培训,内容包括相关仪器的使用、急诊记录的完善以及注意事项等,通过这些专业的培训,来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服务质量与急救意识[6]。其次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要注意尊重患者的实际情况,一系列护理措施的展开均要以患者为根本,把患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护理服务。最后还需要完善转运制度,保障急诊抢救制度的连贯性,做好相关紧急预案,如果在转运过程中突发危急情况,护理人员一定要抢占先机,运用培训时学到的相关知识,从容应对,启动相关预案,根据原定方案积极解决问题,始终把患者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提高抢救的有效性,保障患者的安全,赢得家属的信任与支持,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

通过研究发现,研究组抢救时间、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抢救成功率、家属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是研究组患者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病情评估、血液采集、转运等环节有效减少了耗时,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有效治疗。让患者尽早开始接受治疗,提高抢救的成功率。由此可见,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抢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缩短了救治时间,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裴晶,黄金龙,张杰.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改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36):251-252.

[2]丁银华,夏文丽,段艳萍,等.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诊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特别健康,2018,21(18):126.

[3]陈文兵.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梗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研究[J].饮食保健,2020,7(1):209-210.

[4]于霞.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抢救效果的影响研究[J].健康大视野,2019(21):172-173.

创伤急救培训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创伤; 救治; 口腔颌面部; 多发伤

[中图分类号] R 782.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7518/hxkq.2015.03.001

[Abstract] Multiple trauma management requires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trauma care theories. Optimal treatment results can be achieved by reinforcing cooperation and stipulating a treatment plan together with other disciplines. Based on modern theories in trauma care an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etical poi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jury assessment strategies and methods i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multiple trauma management. Moreover, this paper discusses operating time and other influencing factors as well as proposed definitive surgical timing and indications in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 associated with injuries in other body parts. We hope that this paper can help stomato-logical physicians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trauma care theories and improve their capacity and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multiple trauma.

[Key words] trauma; treatment; oral and maxillofacial; multiple trauma

机体在单一机械致伤因素作用下,同时或相继遭受2个或2个以上解剖部位的创伤称为多发伤。由于高速交通工具的普及,多发伤的发生率在交通事故伤中高达65%。多发伤致伤能量大,伤情涉及多系统、多脏器和多个部位,具有伤情重、病情复杂、变化迅速、临床诊断困难、需要多学科协同救治等特征,若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将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1]。

笔者[2]曾对4 869例口腔颌面部创伤病例研究发现,多发伤1 524例,占全部创伤患者的31.3%。在口腔颌面部多发伤救治中,须遵循现代创伤救治理念,在生命救治和系统损伤救治的同时,对颌面部损伤准确诊断、及时救治。

1 现代创伤救治理念

1.1 黄金1小时原则和时效救治

黄金1小时(golden hour)救治理念来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战创伤救治总结。该理念的核心就是:在生存与死亡之间存在一个黄金1小时,如果患者伤情严重,医务工作者或救护人员只有不到1 h的时间争取患者生存;如果未得到及时的医疗干预,患者即使不是在那段时间内死亡,但是在那1 h内发生于患者体内的损伤改变已不可逆转,患者可能在随后的时间死于继发性损伤[3]。

时效救治是军队战时医疗保障的基本原则,是指按照战伤救治的时效规律,在最佳救治时机采取最适宜的救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救治效果的保障原则和工作方法。时效救治的基本内容是做到及时、适宜和高效救治。及时救治是指救治技术措施的实施越早越好,特别是患者的急救和确定性治疗措施越早越好,在特殊环境条件下即使不能在最早时间实现,也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在最佳黄金时间段完成。在技术措施的运用上,必须判断患者即时的首要需求,立即实施特定环境条件下的急救措施,在患者伤情变化的有限时间内采用急救技术措施。适宜救治是根据战场特殊环境和批量患者的救治要求,分工、分阶段、连续组织实施救治,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段采取不同的救治措施。在批量患者到来、救治环境不稳定时,不允许开展各种复杂、精细、耗时的大型手术以及完善的专科治疗,只能进行紧急救命、清创手术和抗休克处理,避免个体救治影响群体救治时效的现象发生。高效救治是以追求救治效率和最佳救治效果为主导,组织与部署救治力量、选择与运用救治技术、选择与把握后送时机、配置与使用救治器材,提高救治有效时机的利用率,使技术运用和时间利用达到最佳组合,达到最佳的救治效果。救治中要把患者特别是重患者得到救治的时间和救治时机作为组织救治工作的核心要素,把降低伤亡率作为全体卫生人员的共同追求目标,正确处理个体救治与群体救治的关系,力求在整体救治上达到最佳效果[4]。

1.2 高级创伤生命支持

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ATLS)是美国外科医生学会创伤委员会根据循证医学原则和最新研究成果制定的为了快速拯救创伤患者的救治指南。ATLS的创立和发展,促进了专业化的创伤急救模式的发展和转变,其强调创伤救治的每一个环节,注重救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缩短了救治时间,提高了救治效果[3]。

ATLS以迅速、正确、有效地处置伤情,最大限度的挽救患者生命为目的。其目标是使每个医生,即使是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生,也具备有效评估和处置多发伤患者的能力。ATLS培训后的医生,应该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正确评估创伤患者,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识别并及时处理威胁生命的首要危害,并能在有限条件下使患者维持生命体征平稳,为后续转运治疗提供保障。ATLS培训内容依据创伤后威胁患者生命的严重程度分为初期处置和延期或后期处置的项目。重大事故优先处理原则:当受伤患者和严重程度不超过医务人员处理能力时,优先处理病情危重、多发创伤患者;当受伤患者和严重程度超出医务人员处理能力时,优先处理耗时短、所需医疗人力与设备少的创伤患者。在重症患者的急救中,确认初期救治原则:优先处理最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不必因诊断不明确而延误有效的救治,且病史在首次评估和诊治中不是必须的。救治中依照首次评估、复苏与急救、二次评估和专科治疗的顺序进行救治。专科手术救治原则是:救治生命第一,保存器官、肢体第二,维护功能第三。为使紧急情况下医护人员能够按照正确的顺序及方法做出诊断和处置,不致误诊和延误,ATLS依照ABCDE列出首次急救评估中优先救治程序。A:维持气道与颈椎保护(airway maintenance with cervical protec-tion),B:呼吸与通气支持(breathing with ventila-tion),C:循环与出血(circulation with heamorr-hage),D:功能残疾和神经状况(disability and neu-rological status),E:暴露与保暖(exposure/envi-ronment)。在二次评估中,依照AMPLE进行判定。A:过敏(allergies),M:药物(medications cur-rently used),P:既往史/是否怀孕(past illnesses/pregnancy),L:伤前最后一次饮食情况(last meal),E:事故/环境对创伤的影响(events/enviroment related to the injury)。依照评估流程和救治顺序,可使医生对复杂创伤患者的伤情和处置进行迅速而全面的把握。ATLS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1)注重细节:如气管插管中,既有明确的适应证和详细步骤,还假设每个创伤患者都有颈椎受伤的可能,需在颈托保护下插管,避免加重可能存在的颈椎损伤。2)强调合作:其理念是即使只有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也是一个团队,团队中除了具备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外,明确领导和协助分工非常重要。这样可同时处置,提高效率,缩短抢救时间。3)规范程序:严格按照ABCDE的顺序逐步抢救,一旦发现抢救措施未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从头重新救治,同时规定在主要救治措施完成前不能进入次要救治措施。这样可使医护人员在救治中随时保持清晰的思路,减少反应时间。4)统一标准:救治人员之间可以快捷、准确地交流、配合与沟通。在战创伤和极端复杂的灾难环境中,统一标准不仅能节约时间,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也可保证每个患者得到相同标准的治疗,为后送和转运赢得时间与机会[5-6]。

1.3 损伤控制外科

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是指先控制危及生命的原发性损伤,待机体内环境稳定、患者安全度过创伤急性反应期以后,再行二次确定性手术的治疗方式。损伤控制外科概念1983年首先由美国Emory大学医学院Harlan Stone等学者提出,认为在创伤早期施行简单的外科手术进行损伤控制,可挽救原来认为不可挽救的危重患者[3]。

损伤控制含意是既控制原发损伤造成的出血、污染,又控制手术本身带来的损伤,保存生命,为后续救治创造条件。损伤控制理念改变了严重创伤患者一定要在首次手术进行确定性手术的概念,更注重创伤后的临时生命救护和控制病理生理改变。目前损伤控制外科从早期应用于腹部创伤逐步发展到其他外科,特别是在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有效降低了患者病死率。损伤控制外科是包含治疗全过程的一种理念,绝非单纯的针对控制创伤或病变而言,更非单纯指手术处理,故应用“外科”一词而不是“手术”。进一步的理解应该是既控制原发伤、病,又控制复苏以及医疗操作对已经受损的机体的损伤。手术操作无疑应是有益于患者的一种手段,在经过准备、机体生理功能基本正常的情况下,手术可去除病变,修复组织。然而对已经受到伤、病严重打击的患者,生理状态已出现失衡的情况下,原认为是必须进行的操作,却可能使已不平衡的生理状态更加失衡,甚至使患者进入不可逆转的损伤状态。总之,损伤控制外科的含义是迅速控制复杂、危及伤病员生命的伤情,利于抗休克和复苏,避免过多操作和过长手术时间增加损伤,减轻二次打击,也就是既要控制原发损伤,又要控制后继的(医源性)损伤,但绝不是在手术中“适可而止”,而是在术前就有周密计划。并非所有创伤患者均需实行损伤控制外科,实行损伤控制外科既要取决于创伤严重程度,又要预先作出判断,依照损伤控制外科原则,方能取得重型创伤患者的理想救治效果[7-9]。

2 口腔颌面部多发伤救治

2.1 口腔颌面部多发伤救治中的紧急伤情评估

口腔颌面部多发伤患者不仅存在局部损伤,还伴发身体其他部位的损伤,常涉及多系统、多器官和多部位,需多学科联合急诊处置。为了做到早期处置和正确处置,救治过程中的伤情评估非常重要。多发伤创伤患者的伤情评估在初期急救和院前急救时已经开始实施,严重创伤所致的早期死亡大都发生在伤后30 min内,若能在伤后5~10 min 内给予救命性措施,伤后30 min内给予医疗急救,则18%~25%患者的生命可获得挽救。由于多发伤抢救的紧迫性,救治中各个阶段的评估均可能发生漏诊。回顾性分析发现,入院时漏诊或诊断延迟占8%~10%,尤其是从急诊科直接送入ICU或手术室的患者中漏诊可高达50%,死亡的多发伤患者中严重出血漏诊率最高。存活患者中每例平均漏诊1.3处损伤, 其中骨关节损伤约占75%。如果患者首先发现存在骨折,常增加其他损伤的漏诊率。胸腹腔脏器损伤漏诊也较多见,主要是肝、脾、肠道和血管损伤等,其中膈肌损伤漏诊报道较多,可能与其漏诊导致的严重后果有关,严重多发伤中66%的膈肌损伤不能及时诊断,其死亡率达7%~40%。漏诊可发生于多发伤救治的各个环节,约15%发生在急诊科、手术室或ICU紧急救治、初次评估时,25%发生在紧急救治后ICU或外科病房行二次评估时,50%是在外科病房进行第3次评估时。早期剖腹探查后仍有约40%患者发生漏诊,此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达80%和15%。漏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医生对多发伤的认识缺乏整体观念,由于我国多数医院未设立集中收治创伤患者的创伤外科病房,多发伤患者可能被骨科、神经外科或普通外科等专科收治, 专科医生对本科损伤更为重视和熟悉, 常易忽视不明显的非本专科损伤。一组肌肉骨骼创伤为主的多发伤救治报道中,患者收入矫形外科的漏诊率为10%,收入其他急诊内科及外科为16%,而收入口腔等科室的则高达46%。上述数据表明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在颌面部多发伤患者的救治中必须有机体全局观念、系统救治观念、重要器官评估观念,否则伴发损伤的漏诊、漏治的后果是致命的[10-11]。

在不影响颌面伤救治过程和救治结局的前提下,尽早确诊是颌面部多发伤伤情评估的基本原则。如稳定性骨盆骨折不需紧急处理,可数天后摄片确诊;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则需要紧急控制出血和处理伴随的盆腔脏器损伤,应紧急影像学评估处理;张力性气胸甚至不能等待胸片检查而须尽早穿刺减压闭式引流。常用的系统评估方法有以下几方面。1)根据致伤机制进行初步评估:详细、全面地了解损伤机制有助于多发伤的伤情评估,如机动车中弹出、同车乘客有死亡、救出时间超出20 min、二楼以上的坠落伤、行人被机动车撞击等都提示严重伤的可能;没有系安全带的司机和乘客易发生头面部损伤、抵于方向盘常伤及胸腹部;儿童坠落常为颅脑伤等。2)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精确评估:现代影像学的发展为多发伤救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恰当的运用影像学技术能从根本上降低延迟和漏诊的风险,磁共振、CT、同位素扫描能将其他检查漏掉的骨折发现率增加25%。3)采用CRASH PLAN系统规范评估:多发伤的损伤部位可能从头到脚,查体和辅助检查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应该进行突出重点的系统检查。公认的系统检诊程序是“CRASH PLAN”,其中,C:cardiac,心脏及循环系统;R:respration,胸部及呼吸系统;A:abdomen,腹部;S:spinal,脊柱;H:head,头部;P:pelvis,骨盆;L:limb,肢体;A:arteries,动脉;N:nerve,神经。按此顺序不会遗漏重要部位,可以及早发现和确定可能存在的伴发损伤,减少漏诊率。4)复苏无效时要进行重点评估:没有明显外出血的患者,复苏甚至剖腹手术后失血体征无明显改善,患者仍有面色苍白、大汗、心动过速、呼吸加快、脉压缩小、低血压和尿量减少等症状和体征,静脉补液无反应和不能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时,提示有继续失血的情况,通常应重点检查胸部是否存在延迟性胸腔出血,有无心脏压塞等;是否存在腹膜后血管、脏器损伤导致的血肿;肝、脾及胃肠道等出血是否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是否存在不稳定的骨盆骨折等。多发伤漏诊和延迟诊断的因素复杂,没有哪一项辅助检查是完美的,多发伤早期救治中降低漏诊率的关键是遵循标准化、高效率的伤情评估策略,包括致伤机制、影像学、CRASH PLAN、重点及动态评估[12-14]。

2.2 口腔颌面部多发伤患者的专科救治时机和影响

因素

依照ATLS原则,口腔颌面部损伤主要与维持呼吸道通畅相关,但是急救处置中快速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即可有效地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以不需要颌面外科医生参与。面颈部大血管损伤后发生的有生命威胁的出血需紧急救治,但是除颈动脉损伤外,常规的压迫、钳夹方法即可以基本有效地控制出血,也可以不需要颌面外科医生参与。现代战伤中更是如此,初期救治中危及生命的救治比和平时期的损伤救治更为紧迫,军队救护的外科策略更重要的是损伤控制而不是确定性修复。因此口腔颌面部损伤的诊断和救治常常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机体系统状况稳定后的二次评估中才涉及,顺序甚至排在肢体骨折处理之后,因此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在多发伤初期急救中的作用往往被忽视。特别是当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在重型多发伤患者救治中主动参与不够时,更是如此。依照现代创伤救治理念,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应该、也能够在多发伤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曾主持和参与诊治了1例车祸伤导致右侧颈动脉破裂的患者,伤后颈部压迫止血后立即送至医院急诊科,口腔科医生会诊后决定急诊手术,抗休克同时1 h内进入手术室清创、探查,修补颈动脉破裂口(颈动脉1/2断离),患者痊愈出院。

Perry等[15-16]认为,ATLS原则忽视了初期救治中颌面部损伤的救治,他认为重型多发伤的初期救治中,在考虑系统损伤整体救治的同时,也要对口腔颌面部进行局部处理。1)呼吸道的评价和处理:通过直接观察呼吸状况可做出明确判断,也是最基本的判定方法。但是要注意牙齿脱落、口内义齿、口咽部出血、组织移位、血肿等对呼吸道的影响。患者也可发生突然的意料之外的呕吐,会加重和造成梗阻。使用保护颈椎的颈托可能妨碍颌面部伤区处置并影响张口,在下颌骨骨折患者可能对呼吸道的通畅有潜在威胁,应予重视。2)颌面部致命性出血:颌面部损伤时很少发生危及生命的、难以处置的出血。出血发生率为1.25%~11%,主要血管是颌内动脉及其分支,出血部位常在口鼻腔处,难以采用填塞、压迫和血管结扎方法处置。如果患者同时发生双侧的颌内动脉出血,可能是致命的,需紧急救治。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采用双侧颈外动脉结扎止血,但是由于颅底Willis环的侧支循环,难以有效控制出血。同时在损伤状况下,也不便进行双侧颈部手术。因此超选择性血管栓塞技术已成为重要的选择方法,该方法可同时发现并进行多处出血血管的栓塞,并且可以重复应用。3)致盲性损伤的评估:因眼球、视觉通路损伤造成患者失明是非常严重的损伤状况,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应在初期救治中充分重视。尽管在ATLS的初期救治原则中未直接涉及相关检查,但在颌面部初期处置中,应迅速判明是否存在因颌面部骨折错位造成眶尖区视神经挫伤的情况。4)损伤控制外科原则的应用:初期救治中为确保生命救治的优先,减少重伤患者的麻醉时间,利于系统损伤状况的恢复,不可能进行面部骨折的确定性手术治疗,应分阶段进行处置。生命紧急救治阶段,侧重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威胁生命的出血和视力保存;系统状况稳定后的伤后数小时,可以对严重开放性、污染性伤口清创处理;面部挫裂伤、部分单纯面骨骨折,可在伤后24 h内进行处理;复杂的面骨骨折的确定性专科手术,可以延迟24 h以上甚至数周以后,待其他系统损伤或重要脏器损伤得到有效救治后再考虑实施[6]。

2.3 多发伤救治中口腔颌面伤专科确定性手术适应

目前的观点认为,在面骨骨折的专科处理中,确定性的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应在患者全身状况稳定后尽早实施,方可获得理想的面形框架、容貌和口颌功能恢复。多发伤患者复杂面骨骨折专科确定性手术的时间,应在患者全身状况稳定,其他重要脏器损伤得到有效治疗后尽早进行。但目前的临床实践中,对于伴发多系统损伤的颌面伤患者,面骨骨折的专科处置往往受到延误,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影响治疗效果。笔者[2]曾对4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口腔科收治的4 869例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发现伴发其他伤共1 524例,占全部创伤患者的31.3%,占面骨骨折患者的45.3%。伴发伤中最多的是颅脑伤,包括颅骨骨折、脑挫伤、颅内血肿等,共570例,占其中的37.4%,其次是肢体损伤,包括各种类型的肢体骨折,共545例,占其中的35.8%,其他部位伤依次为胸部、眼、脊柱和腹部。胸部损伤主要为肋骨骨折和肺挫伤,眼损伤主要为眼球挫伤、裂伤和视神经挫伤,脊柱损伤主要为锥体骨折和脱位,腹部损伤多为腹部脏器挫伤。面骨骨折的手术时机经与伴发损伤相关科室会诊后确定,其中74%的伴发颅脑伤患者,在伤后28 d内行面骨骨折手术治疗;伴发肢体损伤的患者,分别有19.8%、17.1%、19.2%、13.7%、20.0%在伤后6 h、伤后3~7 d、伤后7~14 d、伤后14~28 d和伤后28 d后不同时间段行面骨骨折手术治疗;39.6%的胸部伴发伤和45.5%的腹部伴发伤患者,均在伤后28 d后行面骨骨折手术治疗;伴有颈椎损伤的患者,76.9%在伤后28 d后行面骨骨折确定性手术;76.2%的伴发眼损伤患者于伤后7 d内进行了面骨骨折手术治疗。面骨骨折手术延误的原因是:1)急诊科、骨科等其他专科医生对面骨骨折早期处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患者对面骨骨折救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3)不在同一解剖区域,难以同时手术;4)患者伤情过重(如重型颅脑伤、胸腹腔脏器损伤);5)患者不宜搬动(如颈椎损伤);6)多学科协作不够。

多发伤的救治需要多学科间的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救治方案,确定各损伤部位的手术时间和顺序。但临床救治中,颅脑和眼损伤与颌面部同在一个解剖区域,脑外科、眼科与颌面外科有学科合作的基础,易于共同合作、共同救治,而部分视神经挫伤是因面中部骨折错位造成,早期骨折段手术复位也利于眼损伤恢复。但骨科、胸外科、腹部外科医生对颌面部损伤认识不足,常忽视颌面部损伤早期救治的重要性,易造成治疗延误。为此需在系统损伤救治的同时明确口腔颌面部损伤专科确定性手术适应证,尽早实施确定性的专科治疗,减少因手术延误造成的损害。笔者研究认为,专科手术时机和适应证是:1)危及生命的颈部大血管(颈总动静脉、颈内外动静脉)破裂、出血,初期急救时须行修复或结扎止血;2)需急诊手术的中型颅脑伤患者,在颅脑伤手术的同时进行面骨骨折的复位固定或颅面骨缺损的Ⅰ期修复重建;3)初期救治时非手术的中型和轻型颅脑伤患者,在患者颅脑伤情稳定后,伤后1~3周内进行面骨骨折的确定性手术;4)面神经损伤尽可能初期清创时行吻合修复,否则应在患者全身状况稳定后尽早进行修复手术;5)骨科等其他系统损伤急诊手术的同时,可以进行颌面伤的确定性手术;6)眼损伤患者可在全身状况稳定后尽早与眼科同时手术。总之,在患者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全身状况稳定的情况下,大部分颌面多发伤可以同期或早期进行专科处理,但需要有明确的专科确定性手术标准和多学科间的合作。

[参考文献]

[1] 王正国. 现代交通医学[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11:98-

102.

[2] 谭颖微, 周中华, 张建设, 等. 伴全身多系统创伤颌面伤患者的综合救治[J].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2, 10(3):

212-216.

[3] 孙志扬, 刘中民. 国内外创伤急救的进展[J]. 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 2007, 74(4):1958-1960.

[4] 何忠杰, 马俊勋. 论战创伤急救的时效性[J]. 医学杂志, 2005, 30(7):566-567.

[5] 杨子初. 普及“高级创伤生命支持”培训 提高医护人员灾难应对能力[J]. 中国急救医学, 2009, 29(11):1032-

1034.

[6] Perry M. Maxillofacial trauma―developments, innovations and controversies[J]. Injury, 2009, 40(12):1252-1259.

[7] 张森林, 毛天球. 口腔颌面部严重损伤的控制性外科[J].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7, 5(4):306-308.

[8] Gawande A. Casualties of war―military care for the wounded from Iraq and Afghanistan[J]. N Engl J Med, 2004, 351(24):

2471-2475.

[9] 蒋建新, 李磊. 战伤创伤救治新进展与展望[J]. 医学杂志, 2010, 35(7):781-784.

[10] 文亮, 刘明华, 熊建琼, 等. 创伤急救模式的探索[J]. 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1):41-43.

[11] 高劲谋. 我国创伤急救模式现状及思考[J]. 创伤外科杂志, 2004, 6(1):3-5.

[12] 张连阳. 多发伤的紧急伤情评估策略[J]. 创伤外科杂志, 2010, 12(1):1-3.

[13] 姚元章. 严重创伤院前急救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J]. 创伤外科杂志, 2012, 14(4):297-299.

[14] 张玲, 张进军, 王天兵, 等. 严重创伤院前救治流程: 专家共识[J]. 创伤外科杂志, 2012, 14(4):379-381.

[15] Perry M, Morris C. 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 (ATLS) and facial trauma: can one size fit all? Part 2: ATLS, maxil-lofacial injuries and airway management dilemmas[J]. 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8, 37(4):30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