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消费心理学基础

消费心理学基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消费心理学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消费心理学基础

消费心理学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 教学改革 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C-0027-02

消费心理学是一门以消费者心理为中心,研究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特别是在日常购买行为中的心理活动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等学科。

消费心理学教给人们一种思维方式,运用消费心理学的理论可以解决现代市场营销过程中的许多问题。通过消费心理学的学习,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把握不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从而提高市场营销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做好消费心理学的教学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其他综合院校和商科院校一样,消费心理学也是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从事医药生产企业、医药经营企业以及与人类健康相关行业的营销管理工作的专门性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应该体现“懂医药、会管理、通营销”的特殊培养要求,所以医学院校消费心理学的教学应该有其自身的特点。然而,当前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消费心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没有突出自身的特点,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对其教学改革进行思考很有必要。

一、医学院校消费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符合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特色的教材

目前,专门用于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消费心理学教材很少。很多医学院校使用的教材是综合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材,基本是按照普通心理学的知识结构编排章节,案例基本是市场营销专业的经典案例,涉及医药学知识和医药营销的案例很少。这对于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和将来的职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除此之外,当前的消费心理学教材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不符合市场营销这个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的培养模式。所以,对于医学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来讲,找到一本适合消费心理学的教材比较困难。教材是教学的指南和依据,教材的适用与否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医药市场营销消费心理学教材的选用是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师资队伍薄弱

消费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强、运用性强的交叉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其中包括营销学、管理学、心理学、广告学、商品学等。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消费心理学主要应该探讨医药及健康相关的营销活动各因素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因此,消费心理学的教师不但要熟悉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也应该熟知医药营销流通领域的知识。然而,在医学院校目前该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单纯有心理学背景的,也有少数医药学背景的,对非本专业的知识不够精通,只能从某一学科角度阐释消费心理学的问题,不能将心理学和医药市场营销学的理论融会贯通,影响了医学院校消费心理学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很多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消费心理学教学都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讲授无疑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学习理论知识必要环节。但过于强调教师在课堂的主体地位,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就会忽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能动性。尽管很多院校也开展了案例教学,但由于教材和师资专业背景的限制,很多个案是传统的营销案例,而不是医药学的营销案例。或者个别有些医药学的案例,但分析不够深入,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些都限制了这门学科在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领域发挥作用。很多医学院校开展的教学实践项目也都围绕着传统营销展开,没有展现医学院校消费心理学的特色,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不显著。

(四)考核方式不全面

考核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消费心理学是一门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在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时,一方面应该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要考核学生是否可以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目前消费心理学在医学院校中的考试形式仍以试卷问答为主。考题的形式大多是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也有一些案例分析题。这些考题大多是考验学生的记忆能力,少有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考题。学生若想取得良好成绩,只需要背笔记,套用老师的标准答案就可以。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出来的学生往往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即,成绩优异,但是面对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不能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医学院校消费心理学教学改革对策

(一)选用和开发适合医学院校的专业教材

选用教材时,既要参照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消费心理学的课程要求,同时也要兼顾本专业培养目标。选取教材时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要兼顾,既不能只讲理论、过于生僻,也不能过于通俗,忽略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应结合与专业相关、与时代相符的案例和实践项目,使教学更生动。任课教师也应该时刻收集与医药市场营销相关的消费心理学案例作为课程补充以丰富教学内容。鉴于当前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的消费心理学教材缺乏,医学院校应组建囊括医药学、市场营销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专业团队,协作编写具有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特色的消费心理学教材。

(二)建设适合医学院校的专业师资队伍

由于医学院校与普通综合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上有差异,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医药学、心理学、营销学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教师队伍建设要从两方面着手――“走出去”和“引进来”。一方面,鼓励消费心理学教师深入医药营销企业挂职锻炼,亲身体验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同时也可以去有经验的院校进行学习,从而胜任这门学科的教学。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有医药市场营销经验的职业人来学校为老师和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加强学生对医药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了解,既能提高学习兴趣,也能强化学习效果。

(三)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让学生接受基本概念和原理,我们还可以运用其他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PBL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改革的中心思想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互动良好的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消费心理学的教学中是普遍采用的方法,可以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形象生动的案例中,有利于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接受和掌握消费心理学的知识。通过具体案例的展现,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网络营销的消费心理的教学中,在讲授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选择网络营销情境中有关消费者心理学和行为的案例作为辅助,抛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和发言。教师做好引导和归纳总结的工作。此种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考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2.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也叫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多种学科的教学中,是一种被普遍认可的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和经济性的教学方法。教学中,通过设定特定情景的角色模拟扮演,让学生感知和体验所要学习的内容。尤其是在消费心理学的教学中,让学生扮演消费者和商家,一方面,学生可以揣摩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另一方面,可以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情景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的教学中效果良好。在使用情景教学法时需要注意,教师要善于组织和指导,情景模拟要设计科学、准确定位。

3.PBL教学法

就市场营销专业发展来看,教会学生怎样运用心理学原理在营销工作中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学的关键。从这个角度考虑,“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比传统的“以主题为基础的学习(subject-based learning, SBL)”更偏向于学生的能力训练。PBL教学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案例为脚本,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掘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自己搜集信息,通过自我学习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然,PBL教学法也对指导老师有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有高水平的专业及交叉学科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知识综合能力和领导组织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四)实施多样化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的多样化是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除传统的考核方式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的方式对其进行弥补。

首先,注重学生平时表现,把平时成绩作为期终考核的一部分。因为消费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平时教学时应让学生理解为主,通过课堂问题讨论让学生参与到师生互动中来。教师可以提出与医药消费心理相关的问题或者案例让学生自由讨论或辩论,制定学生的平时表现评估表,对学生进行评估。

其次,用一些可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作为平时作业。例如,学习了气质类型后,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气质类型测验,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特点,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再次,侧重于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比如,放一些和医药市场营销相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针对情节和人物表现作心理分析,分析这些人物的心理动机、防御机制等。通过实施多种考核方法,既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熟悉程度,也能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让考试的作用得到发挥。

综上所述,通过对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消费心理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通过编写和选择适合的消费心理学教材,建设适合医学院校的专业师资队伍、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多样化的考核模式进行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将学生培养成有医药学特色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肖涧松.消费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卢峰.案例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

消费心理学基础范文第2篇

1.《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尽管一直以来都在强调教育方法应该创新的问题,但是当前很多中职院校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上还是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方式还是以讲解具体事例之后引出原理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习理论知识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对于实际应用知识而言却存在很多问题。而中职院校的学生绝大部分在毕业之后都会选择就业,所以增强实践能力远远要比学习理论知识更加重要。 

1.2教材内容交叉 

当前很多院校所选择的《消费心理学》教材都与其他专业的课程相互交叉,出现重复的现象,书中很多内容都会在其他的专业书中找到,例如:在《广告学中》也会出现同《消费心理学》课本一样的广告设计、商标战略等,这些内容也会出现在《公共关系学》中;而在《市场营销学》和《商品学重复》中也会出现生命周期和产品价格等内容。课程之间存在交叉重复的知识点,不仅会浪费课堂时间,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因为重复听同样的内容会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学习效果下降。 

1.3教材不具有针对性 

在课程改革之后,大多数中职院校所使用的《消费心理学》教材都是经过缩减和改变而成的,在缩减和改变的过程中参考的就是本科的教材,因此缺少了很多内容。由于每个学科都是具有针对性的,所以改编之后的教材难免对在基本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方面有所缺乏,很多中职院校的教材在改变之后都更加偏重于理论,与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不相符合。这是由于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强调的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所以对学生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要求,而实际技能则处于第二位,但是中职院校的学生却不同,他们在毕业之后面临的是就业,而且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与本科生相比也较差,换句话说,中职院校的学生更加强调的是对知识是实际运用能力。 

2.《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建议 

2.1改革教学方法 

想要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与合适的教学方法是离不开的,因此应该不断的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改革,不断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案。首先是在课堂讲授方面,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存在诸多的不足,一直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而对实际运用却有所忽视,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暗示的方法让学生从案例中自己领悟理论,这样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不再是教师为主体,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之间的思维转换为双向关系,相互沟通和交流,增强学习效果。其次是案例教学,在授课时教师应该以具体的消费案例为媒介,作为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学生之间多多沟通和讨论,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在这一环节中正确选择案例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保证所选择的案例具有代表性和可读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补足教科书中叙述简单、枯燥乏味的缺点,实现理论与实际的合理衔接。此外,还可以设置专题讨论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给学生提出消费心理问题,由同学们自主分析,各抒己见,教师针对学生所阐述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之后对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讲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和思考能力,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2.2改变教学内容体系 

教材对于一门科目来说具有指导性作用,所以《消费心理学》教学的改革与教材的创新是分不开的,对于中职院校的教材来说可以自主编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材,这样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在编写的过程中可以将工作过程作为主线来编写,将内容以岗位为核心,模块化、具体化的编写,排版也要合理有序,不能够杂乱无章,这样反而会增加知识理解的难度。编写时可以按照难度逐渐升级的方式进行编写,首先是基础模块,之后是能力模块、最后是应用模块。在基础模块,主要讲解的是心理学基本的理论知识,是针对消费者消费过程中的一些心理活动;在能力模块主要是一些市场营销和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技巧,以及处理消费纠纷的能力培训等。 

2.3改革考核模式 

《消费心理学》作为一项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加入实践学习的内容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而当前的考试却只是将学习效果展现在书面上,这种方式不能够综合的评价这门科目的学习效果,所以当前应该改革考核方式。除了要检查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加强对他们学习过程的考核。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也计入到学习成绩中。将过程考核的结果也归纳到最终的总成绩之中,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那些平时不学习只是依靠考试之前突击学习学生获得高分的不合理状况。 

3.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当前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只有掌握了消费者的消费情况才能够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消费心理学》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课程教学不应该局限于书本,而是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改变教学方法,优化当前的教学体系和内容,并且将考核方式变得更加具有综合性。 

参考文献: 

[1]杨丽娟.《消费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法初探[J].中国市场,2015,(49)205-206. 

消费心理学基础范文第3篇

1.《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尽管一直以来都在强调教育方法应该创新的问题,但是当前很多中职院校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上还是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方式还是以讲解具体事例之后引出原理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习理论知识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对于实际应用知识而言却存在很多问题。而中职院校的学生绝大部分在毕业之后都会选择就业,所以增强实践能力远远要比学习理论知识更加重要。

1.2教材内容交叉

当前很多院校所选择的《消费心理学》教材都与其他专业的课程相互交叉,出现重复的现象,书中很多内容都会在其他的专业书中找到,例如:在《广告学中》也会出现同《消费心理学》课本一样的广告设计、商标战略等,这些内容也会出现在《公共关系学》中;而在《市场营销学》和《商品学重复》中也会出现生命周期和产品价格等内容。课程之间存在交叉重复的知识点,不仅会浪费课堂时间,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因为重复听同样的内容会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学习效果下降。

1.3教材不具有针对性

在课程改革之后,大多数中职院校所使用的《消费心理学》教材都是经过缩减和改变而成的,在缩减和改变的过程中参考的就是本科的教材,因此缺少了很多内容。由于每个学科都是具有针对性的,所以改编之后的教材难免对在基本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方面有所缺乏,很多中职院校的教材在改变之后都更加偏重于理论,与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不相符合。这是由于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强调的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所以对学生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要求,而实际技能则处于第二位,但是中职院校的学生却不同,他们在毕业之后面临的是就业,而且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与本科生相比也较差,换句话说,中职院校的学生更加强调的是对知识是实际运用能力。

2.《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建议

2.1改革教学方法

想要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与合适的教学方法是离不开的,因此应该不断的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改革,不断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案。首先是在课堂讲授方面,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存在诸多的不足,一直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而对实际运用却有所忽视,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暗示的方法让学生从案例中自己领悟理论,这样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不再是教师为主体,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之间的思维转换为双向关系,相互沟通和交流,增强学习效果。其次是案例教学,在授课时教师应该以具体的消费案例为媒介,作为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学生之间多多沟通和讨论,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在这一环节中正确选择案例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保证所选择的案例具有代表性和可读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补足教科书中叙述简单、枯燥乏味的缺点,实现理论与实际的合理衔接。此外,还可以设置专题讨论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给学生提出消费心理问题,由同学们自主分析,各抒己见,教师针对学生所阐述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之后对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讲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和思考能力,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2.2改变教学内容体系

教材对于一门科目来说具有指导性作用,所以《消费心理学》教学的改革与教材的创新是分不开的,对于中职院校的教材来说可以自主编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材,这样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在编写的过程中可以将工作过程作为主线来编写,将内容以岗位为核心,模块化、具体化的编写,排版也要合理有序,不能够杂乱无章,这样反而会增加知识理解的难度。编写时可以按照难度逐渐升级的方式进行编写,首先是基础模块,之后是能力模块、最后是应用模块。在基础模块,主要讲解的是心理学基本的理论知识,是针对消费者消费过程中的一些心理活动;在能力模块主要是一些市场营销和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技巧,以及处理消费纠纷的能力培训等。

2.3改革考核模式

《消费心理学》作为一项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加入实践学习的内容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而当前的考试却只是将学习效果展现在书面上,这种方式不能够综合的评价这门科目的学习效果,所以当前应该改革考核方式。除了要检查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加强对他们学习过程的考核。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也计入到学习成绩中。将过程考核的结果也归纳到最终的总成绩之中,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那些平时不学习只是依靠考试之前突击学习学生获得高分的不合理状况。

消费心理学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 课程开发 教师中心 学习者中心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但无论是新课程还是老课程的开发,其次要地位都一直存在着。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以下从高职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以具体的课程为例进行课程开发要点的分析。

一、高职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开发的重视程度低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因人设课的情况还在一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出现着。在一些教师对待一门课程的态度可知,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在备课时,一些教师仅依靠一本选定的教材,就完成了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大纲的编写、对课程内容的确定,还停留在教师的个人行为,而非集体行为。而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专业课程内容如果贴近新技术将显得尤为重要。若教师自身都未对这些新技术进行关注,仅完全依靠一本有出版周期的、落后于新技术的教材来进行教学,这种效果可想而知。而以上情况,并不是高职院校中存在的个案。这是即使在加强各类质量监控以后,仍是教学检查中出现的盲点。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中对课程的开发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仍盛行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仍是现在课程实践中的主流。备课备学生的提法提了很多年,在基础教育中,课程的设计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在高职院校中却较为忽略,在课程设计中对学生的关注较少。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仍扮演着权威者的角色。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教育的层次越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越高。而课堂上的权威性,决定了教师更多时候是在扮演着知识的传播者,其传播的知识都是有唯一正确答案的,较少允许课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存在,于是在高职的课堂上较少有质疑声。

二、高职课程开发要点

在此,以汽车消费心理学课程为例,来阐述课程开发中的要点。

(一)明确课程地位

在课程的前期开发中,首先应对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进行明确,只有课程的地位明确了,在后续的课程开发中才能以此定位来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等。比如,在以汽车营销为主的汽车相关专业中,汽车消费心理学课程的安排可能会有两种情况:其一,当是专业拓展课,在第五学期开设时,在课程开发中应考虑到学生前两年的专业基础。于是,此门课程应定位于拓展类的课程,侧重于对各类汽车营销案例的综合心理分析,引导学生对前两年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其二,当是专业基础课,在第一学期开设时,对于刚进入大学对专业知识还没有开始了解的情况,所以在课程开发中应更多考虑从专业基础知识的角度进行展开。这时就属于认知类的课程,通过基本消费心理学的知识讲解,辅以各种案例,引导学生去了解专业的概貌。

一些教师对不同的专业相同课程名称的课程,用同一份教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开设的同名课程,也用同一份教案。同样的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不同性质和不同排序,也会导致课程有不同的侧重点。而确定具体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这是在课程开发中的首要一步。

(二)拓展课程资源

在课程开发中,确定课程基本框架的各块内容以后,应注重课程资源的拓展,多方面挖掘资源。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能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是上策。但目前大多数专业的教学资源库还在建设当中,并不是每门专业课都能有丰富的共享资源。由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先行寻找一些适合于课程教学的资源来辅助教学,同时也拓展学生的视野。在汽车消费心理学课程中,从汽车营销和消费心理学这两个角度去寻找拓展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比如准备品牌心理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时,在课程中将会以最新的资源来展开,如《2012全球品牌百强排行》《2012世界品牌500强之汽车企业排行榜单》等,和学生一起共同对最新的这个榜单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去分析品牌的重要性。

拓展课程资源可有以下操作要点: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多角度地收集资源;然后对这些资源进行分类管理,一部分是可用于课堂中的,一部分可放在网上和学生共享。如果每一门专业课都能逐渐积累起足够多的资源,将为后续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添砖加瓦。

(三)以学生者为中心设计课程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设计,重点关注“学生要往哪里去?”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会首先考虑“学生者在哪?”然后才会关注“学生要往哪里去?”在大多数的高职专业课程设计中,更多只关注着到达目标的途径,而未考虑到学生和教师所在的出发点并不一致。当教师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为学生设计出一条通往目标的看似捷径的道路,有时候对于学生而言却是越行越远。由此,教师要放低姿态,去认真关注,你现在的学生到底在哪里?他们需要何种方式来达到目标。

消费心理学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专业能力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187-01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意义

《消费心理学》该门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该门课程专门研究市场营销活动中商品销售对象――消费者心理活动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技能型人才所必需的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强调知识应用与实践操作的能力,从动态中把握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综合运用,具有从事各项市场营销活动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本门课程还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

在《消费心理学》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常规的方法是教师主要通过讲授的方法将抽象的专业知识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通常能够记住这些抽象的专业知识,但是却不明白这些知识如何在实际的工作中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和理念,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还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鉴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理论知识必须够用,实践能力较强,能直接上岗。因此,必须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这样,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其方法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具目标,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又产生新的任务。

这种教学法,特别适用于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的教学,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通过问题解决式的自主学习方式获得知识的建构过程,其主要特点就是要围绕任务展开教学。探究性学习则是与直接接受式的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实践性学习的学习方法结合起来,通过整合技能训练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阶段任务的驱动下分组探究,自主学习、自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的确如此,正如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学生学得任何东西最终都是通过自己的建构、内化完成的。”技能学习更是这样,很多教师在技能教学过程中往往犯“教技能”的毛病,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而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老师设计好任务后,剩下的主要工作就是协助学生去完成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由传统的关注如何“教会”,转变为关注如何使学生“学会”。采用此法,课堂上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操作程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教学方面强调的是任务驱动,而对于学生学的方面则强调完成任务的学习法,因此在实施这一教学法时要做好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的设计,其主要步骤如下:

(一)设计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用来驱动的“任务”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任务”设计的完整性、难易程度及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上探究的效果。以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教学为例,结合营销工作的实际和相关的知识,我将整个技能教学内容整合处理为以下几个“任务”:一是,结合相关手机的销售,分析手机的购买者有哪些不同的购买动机;二是,在现实的销售过程中,如何分析所面对的消费者具有什么样的购买动机;三是,面对不同的消费者,如何引导他们形成购买动机,促进产品的销售。这三个任务是技能训练的重点,在引导学生探究时应注意知识的扩展,确保学生能较全面的分析和掌握问题。

(二)合理分组。为确保“探究”的效果,合理分组很重要。在实际工作中,一个项目和任务一般来讲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顺利完成的,需要团队的合作,所以,在一些任务完成过程中,需要学生要分组完成。分组以“好”“差”结合为基本原则,考虑到班级学生的综合情况,选取组中的“中坚力量”作为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本组的学习活动,并详细记录任务处理的进展。值得注意的是为保证组间同学能更好地交流、互助,可通过考评等手段设法将一组同学间的“利益”绑到一起,使他们团结一致,共同进步。

(三)反馈与调控。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由度比较大,为使老师能及时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反馈与调控方面的设计极为重要。根据实践经验,我认为应着重做好:一是勤巡查,通过巡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定期听组长汇报,多找组中的“差生”了解情况;三是通过作业的情况发现解决问题。老师主要通过检查同学的阶段成果掌握每组的学习情况,如有问题及时调控。做好探究过程中的反馈与调控可确保整个教学过程活而不乱、活而不散,有序高效地进行。

(四)考核和评价。考核和评价一方面对学生探究学习有很好地约束作用,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导、促进作用,制定考评方案时要不仅关注结果,而且要关注任务完成的过程,更多考虑如何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考核和评价主要采取表现性评价法,具体的评价采取平时“表现”与完成“结果”结合的方式。其中平时“表现”主要是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具体表现及贡献大小,而“结果”则是主要考察学生最终的结果,指出存在不足及努力方向,评定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钱晓菩、马玉娟,试论任务驱动[J].中国电化教育,2002.9.

[2]姜振安,“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职教通讯,2003.7.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