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播音主持培训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232-01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增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以及报考播音主持专业的考生越来越多,这使得很多高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于200所播音主持类的高校,为了扩大招生,不顾报考学生的成绩,导致所招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至今,播音主持专业的培养模式仍旧缺乏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方案供高校使用。
一、高校播音主持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的设置同质、单一化
目前,我国200多所设置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都是参考了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如普通话语音、语言表达、播音发音、文艺作品演播、电视播音支持、广播播音与主持、演讲与口才等。但是每个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层次、人才的培养模式都有所不同,将专业课程一味的同质化不能很好的发挥各自高校的优势,不符合社会各大工作岗位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二)播音主持类的师资配备不科学
个别院校为了节省开支,没有聘用播音主持方面的专业教师,而是在相关专业上调配教师。这些教师自身专业学科的知识储备量较少,缺少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教学时只能照本宣科,学生不能从中学到实用的知识。
(三)专业课的教材内容比较陈旧、滞后
目前在专业课的教材选择上,各大高校都选用了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的《实用播音教程》。这是第一套正式出版的专业教材,它吸取了21世纪初电视和广播中的新实践材料。但是在近十年的发展时期,“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开办了3985套广播电视节目,多媒体广播电视已经覆盖了多达331个地市,目前各大高校的专业教材已经无法适应广播节目的多样化和创新性了,严重制约了人才的培养。
(四)部分高校的教学理念不科学
部分院校为了扩大招生,降低了考生入学的门槛,忽略了考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使得院校考生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人才的培养教育。在考生审核方面,过多的注重考生的外在因素和天生特质,忽略了后天对考生的培养和改变,招考方式传统单一。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常常忽略考生个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没有更多的四维空间,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
二、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一)正确把握行业发展,科学设置课程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等媒体已经逐渐趋于频道、频率专业化以及节目类型化,对于播音主持类人才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化。为了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要求,各大高校要科学的设置专业课程,准确把握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的权重,剔除一些内容重复的课程,同时增设一些播音支持的培训课程,例如《新闻节目播音主持》《娱乐节目主持》《体育解说》等。这样一来,学生在专业培训之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自身特长,选择专攻学习。
(二)加强各大院校的师资配备并强化教学教材
播音主持的人才培养教育,必须与广播电视事业密切相关。这就需要播音主持专业教师要时刻掌握媒体的动向,熟悉播音主持的一线动态,并将这些信息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为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各大高校应与媒体机构展开合作,为教师创造条件前往媒体机构培训,亲身体验,熟悉播音主持的艺术理念,创作的环境、条件、手段和方式等,以便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各大院校要开发适合院校本身资源条件、人才专业培养和行业人才需求的实践教材,完善教材体系,摆脱教学与实践相脱离的现状。
(三)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在教学方面,应开创教学新思路,拓宽实践教学,创新教学过程中的方式与方法。首先,在各大电台或者电视台等媒体场合设立实践场地,不要局限于课堂教学,将学生组织到实践场地进行参观、学习,实际了解播音主持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态度。其次,结合实际情况,可以邀请一些专业的播音主持人、编辑或者配音演员,来校讲课,为学生制定培养方案,并且通过不同作品和栏目对学生进行模块式教学,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最后,充分利用学校内的礼堂、演播厅等公共设施,与各传媒机制合作录制节目,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积极改进教学理念,加强素质培养
生源多并不代表办学质量一定好,招考的门槛太低,只能致使学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难以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在招考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进行各方面能力的审查,打破传统格局,打破“闭门锁校”的传统观念,汲取其他院校的办学经验,加强与社会中各大传媒机构的合作和沟通,向学生传输更多的就业知识。同时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先天资质,还要注重后天培养,因材施教。
三、结束语
播音主持这个行业在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播音主持类人才的培养也更加受重视,各大高校只有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正确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才能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播音主持 教学特点 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播音与主持专业作为艺术学科,综合性较强,包括了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美学等学科的内容,这也给教学提高了难度,这也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重要特点之一。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要从专业的特点出发,与广播电视产业对播音与主持人才需求结合起来,注重各个学科(新闻学、语音学、美学等)的穿插渗透,形成适合现展情况的教学体系,改正那些不适合现代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但是在教育模式上也存在着一种误区,许多学校一味追求全才的培养,例如过于重视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美学的教学,而忽视了其他如口语、即时表达与稿件转换的能力,也就与社会需要的人才大相径庭了。总的来说,课程的内容设置应该在传统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革新,主要表现在课程的设置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工作,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强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联系,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以下是播音与主持专业所设置的主要课程,希望能通过罗列其主要内容来分析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特点的教学特点。
1 专业课学习
调研了多所开设播音与主持专业的院校发现,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专业基础课和职业素养课为主,在大一、大二阶段主要是以普通话学习为主,包括语言技巧和广播播音都是播音与主持人培养体系中重要的环节,也是基础中的基础。但是传统的播音与主持专业课上缺乏各个科目内容的穿插和渗透,这也是为什么应届毕业生“一职难求”的原因。
分散的专业课内容没有经过整合也就很难实现“一专多能”。并且,难以形成系统教学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灵活的设置课程结构体系,充分体现“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课程设置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创新性元素,把课程的实用性和扩展性与传媒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所学专业内容的重要性。目前许多院校的专业必修课的设置也开始注重学生的兴趣,并以兴趣为导向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专业课程,并且学校也在每个方向模块设置了不同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和选修课有不同的分工,必修课把课程的内容设置与行业的岗位结合起来,注重职业就业技能的培养;选修课主要教学与专业相关的学科,比如新闻学、语音学、美学等等。
经过对播音与主持专业课教学的研究发现,在专业课中老师会把生涩的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后,并适时地加入个人的经验见解,这也对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职业生涯的定位带来帮助。具体来说,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学方案已经被大多数艺术院校采用或借鉴,主要专业包括新闻播音概论、播音学与主持概论、播音发音学、播音主持心理学等等这些,几乎构成了整个播音主持专业的专业课大体框架。除此之外,众多证书也被包括在播音主持专业培养方案中,成了增强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和教学内容设置的主要环节。
这些证书包括《普通话等级证》、《主持人资格证》、《播音员资格证》等,各类证书也帮助学生扩展了职业方向、培养兴趣和充分发展个性,成为应届毕业生应聘的敲门砖。
2 职业修养课
播音主持专业必须具备极高的思想素质和内涵修养,所以开设了很多这种类似的专业选修课程。现代传媒业的发展扩展了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职能,在新闻传播方面,还增加了舆论营造与道德氛围的维护的职能。确切地说播音主持人员在社会新闻传播上的作用就像是信息传播和的窗口,也是新闻信息的评论员,通过对信息的总结和组织再加上评论,这就体现了社会新闻传播的新特点。而播音员的职业修养课的重要性在于,这个职业的观点往往能左右社会大众对社会事件的看法,也就能够对娱乐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所以实行定岗定位的分流培养变得极其重要了,通过对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才能算是提高整体素质。在学习内容宽泛且扎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才可以谈到精细及深远的问题。这也是根据岗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专业技能的培训,真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在专业素养的培养上主要针对了大致的几大方向。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加入创新精神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注重口语基础,加强能力的提高和注重素质的全面发展。其中专业素质的培养主要是语言技巧、思维训练、播音文体、节目主持艺术、主持人形象塑造、文艺作品演播、电视节目采编与制作、播音作品鉴赏等课程。
许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过于侧重专业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思维品质的培养,上述也提到了职业素养对于播音与主持这项职业的重要性。从课程的设置量上分析,关于语言能力培养的课程学时占到了总课时的一半,而关于思维品质培养的课程较少,比如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课程设置就更少了,虽然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都是艺术生,但是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不能忽略,否则就违背了近年来各大高校号召的“打造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的人才”的方针。
3 文科基础课
文科几乎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对于艺术专业的播音主持同样重要,它帮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包括基本的朗读和书写能力、应变能力等等,这也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一、目前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雷同和窄化
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90%都是围绕着“培养具有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广播电视学以及语言学等学科知识,能够在电视台、广播电视台以及音像公司等机构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技能型人才”。虽然目标上稍有差别,但是大体的意思都是一样的。这样雷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仅仅重视了人才专业能力和知识的培养,并没有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文化内涵以及职业道德引起重视和进行培养。同时,很多高校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以及办学规模方面的内容一致或雷同,这样很难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实现发展,不能够满足科学培养体系的要求。
2、缺乏强大的师资队伍
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有专职教师和高学历的专家团队,但是负责校内教学工作的老师大多缺少相应的专业实践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凭借的是自身的教学积累和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很难突出实践性的效果。教师在实践方面的能力缺乏严重阻碍了高校在播音主持专业对人才的培养。
3、教学方式传统老旧
在大多数的高校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大多采用的方法都是大课小课相结合的方法,大课精讲,小课辅导,理论讲授,实践指导。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强调的是教学和实践的结合,但是学生并没有走出学校,仍旧是在校内进行的实践。此外,很多学校的实践环境在软硬件方面以及部门的系统性方面和实际的传媒机构的工作环境有很大的差距,并不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无法达到想要的效果。最后就是学校的教学缺乏一线教学,学生的能力和行业需求之间产生了严重的脱节情况。
二、创新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以人才需求为基础,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
受众是传媒事业发展的生命线,随着受众需求的多元化和传媒事业的发展,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社会各界给予的更高要求。除了在口头表达方面要清晰流畅,在吐字发音方面要机具美感,在知识储备上要丰富深厚,同时还要意识到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灵活的控场反应。因此,播音主持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上,除了应该讲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通识知识。此外,在播音主持专业的办学规模、办学类型以及办学层次方面应该根据学校、专业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和行业需求的人才。比如,理工学校中课设的播音主持专业应该侧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师范学校中播音主持专业在人才的培养上应该更加注重对教育型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外语学校应该注重对双语主持人的培养。
2、建立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
播音主持教学应该和广播电视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播音主持是一个具有时效性的专业,这就给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得要求。播音主持老师必须对媒体的动向播音主持专业的第一线资料和动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全方位的把握,以全新的知识储备来为人才的培养服务。所以,高校应该积极的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和各种媒体之间取得密切的联系,定期安排老师到各大传媒机构进行学习和实践,熟悉和掌握播音主持专业的创作条件、创作环境、创作手段和创作理念,从而帮助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更改,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此外,各大高校还应该努力开发具有本学校专业特色的培养方向,对教学体系进行完善,逐渐改变现代播音主持专业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
3、加强专业实践教学
播音主持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该将实践和产学研究进行紧密的结合,积极的拓宽教学的领域和渠道,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首先,和电视台、电台等媒体取得密切的合作,建立教学实验点,将堂教学延伸到机构教学中,及时的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调研和考察,让学生对播音主持的工作状态、岗位职责以及能力素养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此外,要吸收和借鉴优秀传媒学校和传媒机构之间开设的播音主持专业的培训模式,邀请专业的编辑、主持人以及播音员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制定适宜的培养方案。最后就是将学校的演播室、礼堂以及练功房等场所充分的利用起来,和电视台、电台等进行拍摄录制合作,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实践平台。
关键词:双语播音主持;分类;人才培养;现状;走向
随着语境下的大众媒介的全球化,国际交流日益频繁。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记者所从事的是一种新的跨文化和跨境形式的工作,肩负起新形势下的任务。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众媒体是一个前沿领域,也是国家之间的竞争立足点。在文化交融、碰撞、相遇、科技与内容的性质上,在全球化的传播上,双语播音主持凭借其固有的语言优势,锻造了一种媒介话语权、新闻广播、国际采访节目或大型春晚。优秀的双语主持人在实时性和准确性上的优势,是无与伦比的同声传译。
一、双语播音主持的发展历程
我国最早的双语广播节目从双语教学计划开始。目前,广播主持节目在中央电视台-1、CCTV4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电视台越来越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观众的认可,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越来越广泛。2000年,北京电视台双语脱口秀“国际双向街”开播。而“双语晚会”开始于央视2003届新年晚会,同样也有2005双语央视的中秋晚会。由于目前网络发达的网络双语方案和策划,以自频道形式播出的双语电视节目出现了。
二、节目分类
中英双语播报主持指广播和电视,通过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交替使用中文和英文规范的系列声音语言进行信息传递,是一种新的声音语言艺术的传播。基本分类为大型晚会类、音乐欣赏类、新闻广播、教育教学、旅游信息。我们的国家的一个独特的方式表现为英语和中文双语教学、双语新闻、采访等。
(一)大型晚会类
大型的国际音乐节、晚会的双语主持。
(二)音乐欣赏类
如中央广播电台国际《金歌调频》音乐节目和央视网节目《双语麦克风》,客观要求广播和双语音乐节目的主持人的音乐修养、文学语言,特别是对中西文化和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要接近西方音乐文化。
(三)新闻播报类
“两会”期间,央视特别节目《两会接力站》首次采用双语播音主持模式,全面覆盖“两会”,体现策划人以开放的国际化视角探索实时报道,大大增加了“两会”的信息和透明度。
(四)教育教学类
我国的教育教学类双语节目和广播电视主持,教授知识是其主要功能。双语一般都是播音主持类的主持人同时作为外语教师。例如,央视英语频道的《轻松愉快地学英语》,主持由加拿大人“大山”担当,同时他还担当英语教师,教授英语。主持人的英语语音流畅,教学形式轻松自然、幽默风趣,深受观众的广泛好评。中央电视台的双语教育教学节目《希望英语》做出了有益并具突破性的尝试。中央六套CCTV的《动感英语》则提取出当今最流行的电影元素,并剪辑国外的时髦用语,配有有着丰富海外经历的主持人的言简意赅的汉语解释,在短暂的半小时内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可以将知识充分地运用到生活当中。
(五)旅游信息类
旅游信息节目刚开始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场景片段,简单的解说和字幕翻译,带有音乐。形式相对单一,容易让观众更无聊,收视率不高。然而,现在的旅游节目已经从原来单纯的风景美、简单独白的解说到现在主持人担当导游的节目,成为一种融合了山水、休闲、娱乐、文化知识的高端节目。
三、国内双语播音的培养及走向
人才的培养。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英语基础的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中国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专业知识,在广播、电视、电影和电视中心,在英汉双语播音与主持、外国新闻编写有一定的对外交沟通能力的媒体从业人员,以及在旅游、会展、翻译、外事等行业从事英语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主要是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各级有关文化机构从事英汉新闻采集、英汉双语播音与主持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传媒工作者在“媒介传播高度全球化”的形势下,所从事的是一种没有任何国界限制,蕴含着多种不同文化的丰富传播类工作。这一过程不仅仅是一种全球化的信息类互动,而且也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了标准并且优美的汉语普通话,并不断加大了汉语的规范度和推广度。大批量的外国友人开始热爱汉语,这深刻地体现出国际交融的必要性。语言的交流也必带动着文化的交流,双语播音正在以一种语言传播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带动着无限的生机。我国双语节目的出现和发展同步于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对广播电视专业双语人才的培养将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基础上跟上时代的步伐。主持人应具备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自身的意识,并在培养双语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播音和主持。只有良好的外语能力是不够的,真正合格的双语工作者体现双语主持人的“实力”。节目中除了主持人的焦点地位,传达的信息是第一。在这其中,特别是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节目类型,如商务类、体育类,需要相对专业的英语。应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有效地将专业词汇纳入提问环节当中,或将语言转化为受访者或观众(听众)能够接受的语言。培养双语人才,融合广播和主持学校的专业教育教学和在职培训及自学,这样精密的流程才能确保人才的高效培养。
参考文献:
[1]赵琳.论全球化背景下汉英双语播音的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2]李丹丹.汉、英双语播音主持刍议[J].今传媒,2009(2).
[3]张桂珍.中国对外传播[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4-36.
语言文字是媒体传播新闻信息的基本工具,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平,也是媒体传播力的基本体现。广播电视是综合运用图像、声音、文字等语言符号、面向大众的传播载体,具有实时传播、视听同步的现场感等传播特性,这使其对网络上出现的违反语言规律、令人费解、低俗不雅、在小众人群中交流的不文明的新词、怪词有天然的屏蔽能力。不可否认,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广泛和深入的影响,在新的语言环境和传播环境下,新闻媒体更应担当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纯洁性的责任。
一、制度约束
我台制定了一系保导向正确,保证安全播出,强化全员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宣传纪律、外事纪律的意识,涉及采、编、播各业务流程的规章制度,如《宣传工作统一管理规定》、《频率频道管理规定》、《审片管理规定》、《电视直播节目管理规定》、《广告监播管理规定》等。本台所属各频率、频道对播出节目实行三级审查制度,未通过三级审查的节目,不得播出。一般节目需经栏目制片人、频道(部室)、频道总监三级审签,方可发稿播出;重要稿件或节目,包括重大典型、重大题材、重大舆论监督等,必须经总编辑审签,方可播出;对电视直播节目的播出制定了严密的直播备播方案。所有播出节目都做到了从内容和技术上严格把关,防止宣传导向问题的发生。
我台将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作为宣传导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专门制定了《关于电视字幕、角标播出管理的规定》。要求各频道、栏目及职能部门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牢记电视推广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使命,一律采用规范简化汉字,达到美观、清晰、文字表达准确的标准;明确控制电视节目字幕错别字指标,并纳入工作绩效考核;配备专门人员,加强电视节目字幕、角标的校对和把关。对电视移动字幕的播出也规定了申请、审查、编排和播出的审核流程。对广告片中的字幕或广告性质的移动字幕,明确其应按照《广告法》、总局《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及工商部门关于广播电视广告的规定执行。
在宣传管理规定条例中,我台对互联网信息的使用专门进行规范。规定不直接转载使用互联网信息,防止传播扩散网上非理性情绪和虚假消息,严禁使用低级庸俗的网络信息。我台还对武汉广电网、武汉网络电视和掌上武汉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加强管理,不仅从内容导向上进行宏观把控,也从网络新闻的转载、后台管理、跟帖论坛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我台制定《微博微信管理办法》,对本台各级官方微博、微信和新闻从业者这以职务身份开设的两微进行管理和考核。
二、教育培训
提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可以从根本上防范问题发生,保证导向正确,增强新闻媒体的传播效果。我台为提升采编和节目制作人员、主持人播音员的专业能力,增强员工的使命感、责任感、道德感,定期举办各类讲座,邀请有关专家对中华传统文化及核心价值、如何践行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专题讲座,提倡在新闻采编、节目制作和播音主持中善用、巧用、精用中华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觉,提高文化自信;并组织采编和播音主持队伍对融媒体、全媒体环境下广电媒体的发展现状或对策进行学习研讨,其中涉及有“新闻写作的新语境”、“主持人播音员的语言感染力”等与语言文字发展运用相关的专题。组织员工参与总局举办的新闻专业网络培训,其中也有不少涉及如何提高语言文字使用技巧和能力的课程。
三、监督机制
我台总编室下设监播考评部,该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对全台广播电视节目栏目进行监听监看,及时发现节目播出中的瑕疵,对节目在规范性、严谨性、字幕文字、内容格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定期编发《监播通报》,督促频率频道自查、对照、整改,取得了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