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管理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相脱钩
表现在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尚不明晰。虽然大部分本科院校在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时,都能结合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职位的实际需要,但高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大多定位在从事机关、企事业单位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设置课程体系过程中,很多高校更加注重的是学校本身的专业特长和教学实力,而没有真正地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的角度去考虑,扎实有效地培养出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虽然高校在实践教学环节,开设了认识实习、课程训练、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但缺乏顶层设计的实践教学计划,尚未构成一个前后贯穿关联、条理次序分明、全体环节均服务于培养人才目标的有机体。所以从深层次上讲,虽然高校均以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但实际上并未能充分围绕实际需求建立课程体系,已建立的课程体系不能有效与企事业所需岗位相衔接,这尤其表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之中。
(二)师资团队人员结构单一
一般来说实践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不仅要熟练的掌握丰富的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更要具备实践经验的丰厚功底。然而多数高校教师却是走出校门进校门,下了课桌上讲桌,书本理论功底尚可,实践技能匮乏短缺,组织教学只能按照教材书本墨守成规,实践环节无法深入。其次,高校中专职实验教师数量短缺,也是无法满足学生实践实习环节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财经类专业院校虽然在学生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育形式等诸多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很多教学团队在高校中不断涌现,然而团队内的成员多由高校内部相同专业的教师组成,并未形成多专业、跨领域的复合团队,并且团队之间的合作交流也是尚显欠缺。有的团队虽然在名单上列出了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专家,但实质上校外人员都是很少或是基本没有参与学校的教学和实践活动。
(三)实践环节薄弱流于形式
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的实质环节。目前高等院校开设的实践教学活动一般分为校内、校外两个层面。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在已建立的会计实验室中,将财务管理工作的程序方法进行模拟仿真,让学生对将来的财务管理工作境况有一个身临其境的体会,并在实际动手操作中领会所学的理论知识,把握基本技能。据不完全统计,高校中开设会计专业的院系绝大多数都具有相应的会计实验室,并将会计实验课列入了正常的教学计划。但是建立专供财务管理专业使用的财务管理实验室和相关实验课的高校却很少。说明大多数高校对财务管理实践教学还是不够重视、投入不足。另外,由于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使得原有的实验室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个别高校动员学生个人走向社会寻找自己的实习单位自行实习,而取消了学校内部的实验室实习环节,从而使有些学生的实践实习流于形式。在高校中,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都安排了校外生产实习计划,这也是学校教学计划的一部分,目的是让他们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从而提升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然而这种校外生产实习成效并不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很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单位的会计机构是合二为一的,并不是独立的,所以学生想找到对口专业的实习单位并不容易。另外有些单位也是担心泄漏商业秘密,不愿接收外来实习的学生。这些实际情况,是我们短时间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高校的实践环节不能过于依赖校外实习,而应更多地采用模拟实践的方法。因此,在校内建立模拟财务管理实验室是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以实践为导向的财务管理专
业教学设计及构想我们选取“EXCEL在财务管理应用”课程为例阐述如何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对课程从理念、内容、形式和方法几方面进行规划设计。
(一)教学课程设计与构想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充分体现课程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以财务管理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创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按职业能力成长规律,设计渐进式教学模式。该课程应紧紧围绕完成财务管理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场所一体化,从而为高技能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二)课程内容选取
(1)确定岗位核心职业能力。分析助理会计师、会计师、理财规划师和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资格标准,结合财务管理岗位需求,分析确定的财务管理岗位核心职业能力有:筹资管理能力、项目投资管理能力、证券投资管理能力、营运资金管理能力、利润分配管理能力、财务预算管理能力、财务控制能力和财务分析能力。
(2)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包括: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能够进行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决策;能够运用财务预算和财务控制方法,进行财务规划与控制;能够正确进行财务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3)根据岗位需求和课程培养目标,选取教学内容。根据岗位需求和课程培养目标,将筹资管理、流动资产管理、证券投资管理、项目投资管理、利润分配管理、财务预测管理、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内容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提高学生职业适应性,而且为学生考取助理会计师、会计师、理财规划师、注册会计师等职业资格打下了基础。
(三)课程教学形式
1.基础实践
该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认识熟悉财务管理软件的各类功能和基本操作,可以分项安排多个不同的实验项目。比如,财务管理工作表和工作簿的创建、常规EXCEL函数在财务管理当中的应用、绘制基本的财务管理分析图表等等。从而培养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操作能力。
2.案例分析
采用案例的方法传授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财务管理实际案例的剖析,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EXCEL为工具解决具体案例提出的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
3.模拟实训
自主构建Excel模板进行财务决策。将在理论课中学过的各种数学模型利用Excel所提供的各种工具转换成计算机模型,并自动进行财务决策。这种方式既大大提高了教学的信息化程度,也提高了学生利用Excel自主建模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后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工具,课程组自行开发基于Excel的财务管理系统,引入财务计算器作为计算工具,实现财务管理决策的自动化和无纸化。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采用手工计算、创设Excel模板计算和利用财务计算器计算三种计算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
(四)课程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设虚拟理财情境,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自主协作完成任务—交流评价”的过程进行教学,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就是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做”的统一。
2.案例教学法
通过与企业共同开发或借鉴经典财务管理案例,每项工作任务都以典型案例引出,经过一个“引出案例—明确任务—分析案例—解决问题—拓展任务”的整个程序,使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得以提升。
3.情境式教学法
依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描述情境,安排制作出紧扣主题、鲜明生动的带有文字旁白的图片影像,并借助音乐的感染力,再现教学内容的情境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师生在此情境下进行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活动。本课程创设高度仿真的10个学习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4.角色扮演教学法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毕业实践;毕业论文
引言
毕业设计与论文环节是高校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该环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开放性,以及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它是学生在系统掌握了基本理论及专业技术知识基础上进行的科研活动,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开始进入设计、研究、管理等领域。通过该环节可以进一步训练学生的业务工作基本技能、调查研究、论证、计算、查阅文献资料、综合分析与写作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能力的目的。可以说没有哪一门课程或环节能够达到如此全面训练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然而,近些年来高校毕业实践论文质量呈下降趋势,假大空、抄袭现象时有存在。如何改进才能制止这种现象,以保证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质量,目前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及其毕业论文的难点
自从1998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财务与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趋势,掌握财务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熟悉有关财政、金融和企业财务方面的法律、方针和政策,成为具有较深的财务学理论素养和现代金融意识并能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业务操作的财务与金融方面的通用人才。财务管理属于软科学,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主观世界,研究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财务管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过程,包括到实习单位跟岗(或顶岗)、调研、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撰写论文。对学生来说除了要具备专业能力外,还要具备文字、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这实际是学生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质运用和发挥的过程,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检验。财务管理的毕业论文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毕业论文资料、素材获得难
毕业论文通常应利用毕业实习来获取相关的实践素材,毕业实习一般应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相对而言会计专业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对口的实习岗位,学生可以到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实习会计业务,或者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审计业务,而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内容常常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如需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投资、成本、利润、税金、价格等),学生实习帮企业干活不多,却要给企业增加很多麻烦,所以企业一般不愿接纳,更不愿意提供有关资料数据。
(二)毕业论文写作主观性强,无一定之规
财务管理的毕业实习论文环节的特点是主观性强,论文写作无一定之规。由于有的实习单位实习内容不能事先确定,因此论文题目、论文素材、写作方法及内容的选择都需要通过学生在实习中了解企业情况后自行确定。整个毕业论文环节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生精通有关专业知识并对实习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涉及国家的方针政策、市场因素、技术经济因素等,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这常常使得学生在毕业实习的一段较长时间内,以及论文写作初期均感到无从下手。因此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若要写好很不容易,但若写成假大空,则花不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就可完成。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实习安排方面的原因
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与院校可以有同一系统的归属关系,对于学生的毕业实习企业比较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前,先由教师去企业了解情况确定题目,再由教师带学生去企业实习,能作到实习内容与论文题目内容相结合,有了问题也可及时解决。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院校与企业无隶属关系,由于财务管理毕业论文环节具有实习调研等上述特点,企业一般不愿接纳学生实习。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只得由学生通过亲朋好友自行联系解决。实习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开学后的前几周,多数学生由于事前对实习单位情况不了解,所以论文题目事前不能确定,只有通过实习一段时间了解情况后才能确定。实习结束后回学校进行论文写作时间大约十周,答辩时间一般为六月底。
上述实习安排在客观上会造成以下弊端:
1.毕业实习不能针对论文题目内容作到有的放矢。
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会产生以下弊端:一是学生无经验,联系的实习单位不一定合适。有的实习了二、三周才发现实习单位不正规,原始资料、数据不足,再换单位已浪费了很多时间。由于实习收集不到论文所需的资料数据,写论文如同无米下锅,这是论文假大空的重要原因。二是老师没有跟班带队,有的学生在外地实习与教师相距遥远,不便于教师监督指导。
2.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分配不再由学校分配而是要自主择业,供需双向选择。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有以下原因:
1.受考研的冲击:考研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前期,学生无暇顾及实习单位的安排;此外个别院校为了便于学生考研,允许学生缓考,缓考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期。
2.受就业的冲击:毕业实践论文写作时间正值学生就业找工作、面试时间。
3.受最后补考的冲击:给予大学四年中课程不合格学生的最后一次补考机会的时间也与毕业论文实习期重合。
4.其他原因:有的学生还要打工挣钱,或是为了偿还上学贷款、或是为了旅游。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毕业时期的学生诸事缠身,难以将时间与精力全部投入到毕业实践、论文写作中去。上述市场经济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带来的不利影响,是造成高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重要客观原因。(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有些院校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认识和安排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变革形式下的毕业实践论文教学工作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仍然沿袭原来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在遇到困难和阻碍的情况下更是缺乏对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的院校对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检查和评价标准,或者有标准不能认真贯彻执行和具体落实。管理部门人员短缺,管理经验不足,有的学校无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机构(如不设校系两极答辩委员会等)。
2.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要求不规范、不完整、不具体,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结果无质和量的具体标准,尤其是不合格的下限不明确,采取能放就放的态度。
3.对青年指导教师缺乏业务培训工作,指导教师的指导资格认证和指导质量控制不严。一些青年教师未经培训就参加指导工作,由于缺乏指导经验和相关的知识,无法对学生实习调研、论文写作进行有效指导。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1.有的教师对论文指导不重视,责任心不强,精力没有放到指导上。对学生实习调研不过问,放任自流。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一字不批,一字不改,有的论文题目存在明显问题。
2.指导教师数量短缺,有的一人指导多名学生。
3.指导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在论文中反映出的问题,有的追根寻源实际是教师的水平问题。
(四)学生存在的问题
1.投入到毕业实习论文写作上的时间与精力不够。其主观原因在于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认为论文写的好坏都可以过关,其客观原因在于毕业实习论文写作在时间上受到就业、考研、补考等冲击。
2.写作能力欠缺。有的学生不懂什么是论文体裁,错字漫天飞、词不达义、语言表达能力差,综合分析能力不强。究其原因在于平时学校较重视对学生进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写作训练。如平时的作业、考试客观题多,主观题少,更缺乏论文写作训练。有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从来没有接触过论文,到毕业时,一下要写一万多字的毕业论文,并且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难度确实不小。
三、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从近几年实际情况来看,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确实受到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和制约,但关键在于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能否跟上,为此建议采取下列改进措施:
(一)实习安排上的改进
借鉴国外院校经验,平时应增强调研写作实践环节,为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提早做一些铺垫。
1.学生从进入大三专业课的学习后,可利用假期布置一周左右的小调查或小实习,开学提交调查报告或实习报告,以培养学生社会调研实践能力,为毕业实习调研提早做一些铺垫。
2.平时的作业、考试应有一定比例的主观题,在有的课程中应增加小论文的写作训练。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及写作的能力,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管理上的改进
院校各级领导应提高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做好转轨变型工作,即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在深入细致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特点基础上,制定相应对策。建立一套完整的毕业实习论文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并始终认真贯彻执行这些标准,实行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的措施,严把质量关。
(三)教师方面的改进
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有责任感、敬业精神强、整体素质高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毕业实践论文质量的基本保证。
1.要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严把指导教师资格认定关。
2.对每位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量应有合理的限制,以讲师为准一般以不多于3人为宜,助教一般不得独立任指导教师,以保证指导质量。
3.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建立健全考核制度、严把论文质量关,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贯穿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全过程:
(1)实习前教师要向学生布置实习、调研和写论文的大体步骤、方法、内容。使学生对实习、调研、论文有个大体了解。要使学生作到三个明确:
第一:明确毕业论文的目的与任务;
第二:明确毕业论文的总体思路和方式方法以及应该达到的要求;
第三:明确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及各项规范性要求。待学生实习一段时间确定论文题目后,再下达具体任务书。
(2)实习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及时指导。
(3)学生论文写作阶段每周至少与学生见一面,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应保留修改学生论文的初稿,以便检查。
(4)建立竞争机制,毕业论文应有一定比例的不及格率。
(四)不拘形式,让学生真正从此环节收益
毕业实习的形式应多种多样,一是建立校外毕业实习基地,以保证学生毕业实习质量及有关资料、数据的获取。二是通过在校期间的模拟实践,以弥补学生难以接触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具体可以采取案例实践或ERP沙盘仿真实验。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新创业;财务管理;人才培养
创业也是就业的一部分,可以解决充分就业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青年人来说,应鼓励其创业创新。国家提出“大众创业,教育先行”,做好创新创业的教育改革,不仅可以推动教育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创业与就业。国务院在2015年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高校要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见创业早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级,也表明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高校在社会中担负着输送人才的重任,因此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能够适应创业,能够创好业是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财务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比较强的一个专业,更应适应这一最新要求,立足学校实际,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开展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1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1.1创新创业意识不强,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知识缺乏融和性。在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应注重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生。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不少高校的创新创业意识并不强,不够重视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有的高校虽然设立了创新创业教育课,但多是独立课程,没有与财务管理的专业课相融合,而且形式上过于理论化,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1.2课程结构以及教学方式方法有待改善。理论课程占据主体仍旧是很多高校的弊病,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忽视实践和实验的重要性。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更不利于培养其动手能力。其实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并且考核方式单一化,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所以需要从课程结构到教学方式方法到考核评价,建立一整套适应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学习考核评价模式。
1.3在创新创业实践方面专业老师有所欠缺。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普遍存在是从毕业直接到高校工作的现象,在企业工作过的很少,参加过创业的就更少了。这就必然会导致教师实践工作经验的缺乏,进而影响其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学习效果,首先应该先从培养提高教师入手。
2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优化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2.1侧重创新创业能力设计课程体系及内容。可以在学生大一学期开设一些创新创业类课程,这样学生在入学时就能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通过案例和模拟等形式使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提升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同时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可以将理论教学融入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里。例如在讲解财务管理、项目评估与管理、投资决策、财务分析等专业课时,增设与之融合的创新创业实际案例,这种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提升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们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水平。
2.2多层次多维度地加大实验及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构建校内专业实验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使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全面体验各个岗位的业务流程及业务内容,从而提高学生们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和综合能力素质。可以通过参与各种级别的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拓展创新创业资源以财务管理专业学科竞赛、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开拓多样化的创新创业资源。例如,可以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本专业学生的创业竞赛、模拟创业实践,充分展示学生们的双创成果,在指导教师的推荐下打造出相对成熟的双创项目和双创团队。
2.3基于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教学改革。可以尝试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财务管理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强化创新创业能力。比如:课上推行思维启发式、课堂小组讨论式、实景参与式;课下推行师生交流式、理论与实践探究式等,通过课上和课下双重教学方式的全新改变,增强学生们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水平。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性较强,采取理论、案例与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学生能够学到相关专业知识外,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进而更好地培养财务管理创新型人才。在此过程中,通过课堂讨论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除此之外,多开展创新创业项目与计划,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其中。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是开展人才培养的关键。对于财务管理的专业教师而言,可以多开展教师培训,定期安排教师走进企业进行实践,与企业多开展研讨,强化财务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可以引进有创业经验的创业者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财务工作人员走进学校担任学生的课外导师,专业导师和课外导师配合,培养出兼具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通过专业导师和课外导师的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增长课外导师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导师的创新创业能力。
2.5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财务管理专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校内外资源,增加创新创业的实践性。例如,高校可以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专业咨询机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财经类院校建立实践基地和对接平台,在提高学生事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实践项目。也可以引入企业资源进行理论和实训教学,通过整合各种校内外资源,推进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推动社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3结论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学生在高校的教育生活中,创新创业教育应贯穿始终。在优化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结合岗位的需求,与时俱进,适时改变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使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既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又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有较好财务管理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斌.关于优化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3):172-175.
【关键词】 财务管理;广义财务;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学科体系;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一、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201所。这里并不包括港澳台的学校,也不包括独立学院和民办学校。其实独立学院和民办学校也有许多学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如果加在一起,恐怕不止300所。而1992年以前只有5所,1990年前是绝对没有的。另外现设有财务管理博士点的学校也有数十所。而在十余年前,这是长期付诸阙如的。财务管理作为一个专业,由一个试办的“财务学”专业,成为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的“理财学”专业,进而更名为“财务管理”专业,近年发展势头迅猛,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恐怕也是所有专业罕见的。
速度如此惊人的原因是由于开设财务管理专业创办费用不高,受社会欢迎,需求旺盛。受利益的驱使,于是出现了一窝蜂现象。但有条件的上,无可非议;无条件的也千方百计的上,令人担忧。办学质量的良莠不齐,表现在师资力量、专业计划、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教案、实践课程、毕业论文等诸多环节。教师素质的差异,教学流程的差异,教学工艺的差异,导致教育出来的产品――培养的学生也相差悬殊。
由于大会计论的影响,至今财务管理还在大会计的卵翼之下。由于Finance一词的不同译法,还导致金融学专业也向财务管理大幅度地染指,从而使财务与会计的界限大大缩小,财务与金融的界限日益模糊。可见,财务管理专业面临许多先天不足、后天不良现象,严重影响财务管理专业的持续发展和建设。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加强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财务管理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许多变数。此时此地,召开这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专门研讨财务管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问题,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
二、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基础
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前提是财务管理学科建设,而财务管理学科建设的前提是明确财务管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什么是财务管理,它的外延有多大,它的内涵是什么?这是一个不能不首先明确的问题。
财务管理,古称“理财”。 “理财”一词,起源于《易经・系辞》:“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其中理财的意思可理解为管理财物。这说明理财概念的悠久。如果联系“生财有大道” 等当时的一系列论述,足以说明理财思想的源远流长。
“财务”一词,见于清代康熙年间的一封奏折:在历数当时的种种奢侈之风后,提出了“此等财务,从何而来”的经典用语。这个财务,指的就是国家财务。
财务是普遍存在的,从时间上看,是从古到今;从空间上说,是所有组织和个人。古今中外,除了原始社会早期可能没有财务管理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财务活动,因而也就都有财务管理问题。
著名的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在其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中曾经明确指出,企业的全部活动可分为六组,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不论企业大小,复杂还是简单,这六组活动总是存在的。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企业”概念,是包括国家在内的各种组织。而这个意义的财务管理显然已经不是目前基本局限于企业(这里的“企业”是指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而是一个范围更广,内容更多的多层面、多类型、多角度的财务管理。
另外,个人理财已经日益进入我们的视野。个人的证券投资、保险、收藏、继承、赠与等,都是个人理财内容,国际上以个人理财为主要内容的理财规划师也已经引入中国。显然,个人理财无可置疑地属于财务管理范畴。
因而,笔者认为财务的外延是指包括了企业财务、家庭财务、个人财务、乡村财务、宗教财务、氏族财务、部落财务、部落联盟财务、军队财务、国家财务、地方财务、党政机关财务、事业单位财务、社会团体财务、国际组织财务等古今中外一系列财务概念的总集。为了区别于个别的财务概念,将其称作广义财务 。
会计法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必须依照会计法办理会计事务。其实,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不仅存在会计问题,也同样存在财务问题。这些组织的财务,加上家庭或个人的财务,就是现代财务概念的外延。
根据财务概念的外延,可以对财务定义如下:财务是经济主体的财富数量及种类变化(包括现实变化和潜在变化)的事务及其体现的经济关系。
对此财务本质的认识,可以简称为财富变化论。对财务外延的认识,可以称为广义财务论。
还有一个相关问题,就是财务管理与财务是否是同一概念?
有人认为,财务是客观的活动,财务管理是主观的产物。笔者认为,财务就是有关财富变化的事务。财富之所以变化,是由于有一系列的活动,包括买卖、租赁、赠与、赏赐、继承等等。这里的每一项都是财务活动,每一项财务活动都体现人的主观意愿,每一项都有管理。财务不能自发产生,财务中已经体现了管理,只是其管理是否正确,是否合理,是否科学而已。因而可以将财务与财务管理二者作为同一概念对待,没有必要在这里咬文嚼字。
法约尔曾经指出:大千世界几乎所有的领域,大的、小的、工业、商业、政治以及宗教、管理都发挥着主导作用,且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借用这句话,略加改变:大千世界几乎所有的领域,大的、小的、工业、商业、政治以及宗教,都存在财务活动,管理都发挥着主导作用,且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关于财务的产生和发展,古代财务的范畴,广义财务管理的概念、主体、客体等,笔者曾在《广义财务论》、《中国古财观》等文中做过论述。
在21世纪的现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伴而生,传统工具与衍生工具相伴而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金融工具(实际上也可以说是财务工具)越来越复杂,企业竞争、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财务管理者,除了面临组织或个人的生产经营业务外,同时面临着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包括币市、拆市(拆借市场)、利市(利率市场)、(票市)票据市场、贴市(贴现市场)、股市(股票市场)、基市(基金市场)、债市(债券市场)、期市(期货、期权)、汇市(外汇市场)的多种抉择和多重困扰。如何及时抓住机遇,如何全面应对挑战,从而在相关利益均衡的基础上实现财务主体的财富最大化,应是财务管理者的首要职责。这里的财务管理者,不仅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者,也包括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等各种主体的财务管理者。而财务管理者又不仅是具体管理者本人(如国家财政部部长、企业财务经理),而且由于财务本身的特殊地位还应包括各种主体的首脑(如国家的总统、主席、总理,企业的CEO、CFO),必须懂得财务、关注财务、过问财务。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如果我们国家的财务管理者能够科学预测,明智决策,则美国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就会进一步减弱。
因此,必须树立广义的财务观念,将财务管理定义为广义财务管理,才能进而科学、系统、全面定义财务管理学科,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而搞好财务管理专业建设。
三、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关键
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关键是认清财务学科的地位,弄清财务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进行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自然要涉及财务与会计、财务学与会计学的关系,财务与财政、财务学与财政学的关系;财务与金融、财务学与金融学的关系;财务与经济、财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财务与企业管理、财务学与企业管理学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否则,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课程的设置就很难把握。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已另撰文对上述各种关系进行分析。结论是:财务作为一种活动,是具有综合管理性质的,与会计相辅相成并在某种意义上包括会计的,在金融市场中利用金融工具而涵盖金融的,是下至家庭和个人上至国家而包括财政的,与企业管理交叉的,以聚财、用财为主要职责的,以主体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任何主体(包括经济的、社会的等)所必不可少的活动,财务学(指广义财务学)作为广义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与会计学、狭义经济学并列的,包括财政学、金融学的,与企业管理学交叉的独立学科。
四、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途径
(一)摆脱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困境
虽然财务管理从理论上分析是一门独立学科,但却面临诸多困难。要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就不能不找出制约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因素,寻求摆脱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困境的措施。
1.制约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因素
制约财务管理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因素很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其健康发展。从外部环境说,存在下列“八无”现象,应该逐步得以解决。这“八无”包括:
(1)在业务管理中,无真正的主管部门。会计法明确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而具体负责的业务部门是财政部门下的会计部门(如会计司、会计处)。因而会计专业的建设也就往往得到会计管理部门的关注。由于大会计论的影响,一般认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业务部门是财政部门下的会计部门。其实,会计法规定的会计职责不过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而严格的财务工作并不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而是从事投资、筹资等工作,这样的财务人员应不应是会计法规范的对象,应不应由财政部门下的会计部门负责,就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实际上,根据会计法的职责规定,对不从事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纯粹财务管理工作与会计部门往往有一定距离,因而也就无真正的主管部门。其实,与财务管理对应的应是财政部的公交财务司等司局及下级财政部门的对应部门,但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彼此的隔绝,只能将财政部门下的会计司、会计处等作为业务主管部门。会计学有财政部会计司作后盾,统计学专业有统计局作后盾,审计学专业有审计局作后盾,有后盾专业的发展自然存在许多方便。
(2)学校院系设置中,基本无独立的二级财务管理院系,没有财权。财务专业多在会计院系的领导之下。其中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财务管理(或原称财务学、理财学)专业创设之初,有的设在财政系,有的设在会计系,但目前除原设在商学院的以外,几乎都转到会计学院。笔者认为:设在商学院是比较合适的,但设在或转到会计学院(系)就未必妥当。因为设在会计学院(系)导致的问题往往是按照会计学的思路塑造财务管理,使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与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大同小异,造成人们的误解,以为财务也就是会计,即使不是也相差不多。在相当一些人的心目中和言谈中,至今还甚至主张取消财务管理专业。就像1993年两则颁布后,许多会计学者曾经公开主张取消《企业财务通则》一样。
(3)研究生专业目录中,无独立专业。虽然在本科、专科的专业目录中都已经设有财务管理专业,但在研究生的专业目录中尚没有财务管理专业。即使是招收财务管理博士的院校,其实也不过是利用其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地位得到的优惠待遇。其他院校招收的博士生、硕士生只能附属于企业管理专业之下作为一个方向。显然,这对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4)学术组织中,无一级学会。会计、金融、投资、财政、审计等都有一级学会,但财务却一直没有,始终依附于会计学会、审计学会、财政学会等。虽然有几个以财务管理为重点的财务管理年会组织,也不过是一种民间性质,在中国官本位体制下,也不得不同时吸收会计工作者参加,造成财务管理的界限更加扑朔迷离,因而难以形成强劲的科学研究合力,无法集中研究真正的财务管理问题。
(5)在期刊杂志中,无一级期刊。会计、金融、投资、财政、审计等由于都是一级学会,故都有一级专业期刊――会计研究、金融研究、投资研究、财政研究、审计研究等,财务管理方面虽然先后出现过财务研究、理财者、新理财等多种杂志,但都不是一级期刊,往往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有的早已销声匿迹,使刚刚聚拢起来的财务管理研究队伍四分五散。
(6)在财务文献中,无影响深远的论著。由于某些学科的相对成熟,加之一些外界力量的推动,往往产生出一些影响深远的理论成果。而财务管理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似感至今还没有经典型的影响深远的论著。
(7)法规体系中,无独立法律。现行法律体系中,有专门的会计法、统计法、审计法,但却没有独立的财务法,其最高级别的法规也不过是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与法律相比,权威性远远不足。
(8)在职称系列中,无独立职称。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系列中,有会计师、审计师、统计师、经济师等,但却没有财务师。尽管有证券分析师,也开始引进国际财务管理师,但这只能属于执业资格,并不是职称。
上述“八无”,导致财务理论研究难以形成合力,也很难像会计那样利用行政的力量将准则、规范以及理论成果应用于实务,当然也就影响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
2.摆脱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困境的措施
针对上述困境,要变“八无”为“八有”:
(1)在业务工作中,明确主管部门。财务管理人员的主管部门应是财政部和央行等,但财政部的具体部门不是财政部的会计司,而是公交司等。
(2)学校院系设置中,应力争建立独立的二级财务管理院系,或者使财务管理与会计并列,共同设置在商学院之下,以便从组织上得到保证。
(3)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应通过修订专业目录,独立设置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改变目前一般院校的博士生、硕士生附属于企业管理专业之下只是一个方向的局面。
(4)学术组织中,由财政部、人民银行等机构牵头,组织建立全国性的一级学会――中国财务学会。
(5) 在期刊杂志中,随着一级财务管理学术组织的建立,创办财务管理一级期刊。
(6)随着主管部门的明确,学术组织的建立,一级期刊的创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财务管理研究,尽快多出精品,包括专著、论文、教科书等,以不断扩大影响,尽快接近或赶上国际水平。
(7)在法规体系中,可以企业财务通则为基础,综合金融方面的财务通则,逐步制定财务管理法。
(8)在职称系列中,应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师等职称。
(二)确立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
解决上述困境问题,只能使专业建设环境得以进一步改善,以利于专业的发展。但仅有外部环境是不够的,还必须从专业建设本身寻求途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合理确立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可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众多专业中,或在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中,将财务管理专业建成一个什么样的专业,是依附于会计学专业的专业,是被金融学侵吞的专业,还是将金融学囊括其中,与会计学并驾齐驱的朝阳专业?二是具体的院校,在本单位的众多专业中,将财务管理专业建成一个什么样的专业?包括招生、培养、就业等各个环节。三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精通财务管理,兼及会计、金融知识的具备首席财务官业务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还是培养财务管理、会计、审计均有一定基础但缺乏优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笔者认为,前两个问题,一是依赖于全国财务管理教育工作者和政界、业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二是取决于有关院校的自身努力,结果目前虽难以断言,但从整个社会来说,建成深受社会欢迎的首选专业,与会计学专业并驾齐驱的朝阳专业是大有希望的。后一个问题,即如何确定培养目标,也是可以深入研究的。由于财务管理与会计关系的厘清,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在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将主要精力用于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因而应以培养精通财务管理,兼及会计、金融知识的具备首席财务官业务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三)明确基础课对专业课的基石作用
专业课与基础课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教学计划中是根据专业课确定基础课,还是首先确定基础课,进而确定专业课,这也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传统上,课程的安排都是根据专业课确定基础课,其实这是一种静态的专业观。其缺点是后劲不足,未来发展受限。以建楼为喻,盖一座大楼,地基挖得越深,越广,其承受力就越强,楼身就可以起得越高。甚至可以在不超过承受能力的前提下继续加高,也可以在已有的地基上另起楼身。前者属于专业深造,后者属于专业转移。如果按固定的楼身确定楼基,以后就无法增加楼层。由于科学不断发展,知识不断更新,人才需求不断变化,专业深造在所难免,专业转移时有发生,因而就必须树立动态的专业观。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课程的安排就应该首先确定基础课,再具体确定专业课。只要基础雄厚,就可以实现专业深造,适应专业转移。以数学为例,在前些年,除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专业课几乎不需要微积分、线性规划、概率统计等基础。因而按照专业课决定基础课的做法,在前些年未开设管理会计课之前,上述数学课就没有必要之开设。而现在,不仅管理会计需要较深厚的数学基础,而且财务管理多门课程也需要较深厚的数学基础。由此看来根据专业课确定基础课的做法应该改变。对于原就学阶段未学过管理会计、现代财务管理课程的人来说,如果数学基础较好,完全可以自学。
(四)完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一般培养目标,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一般就业方向,根据财务管理职业的素质要求,根据未来专业转移的可能性,根据基础课对专业课的基石作用,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应做到:厚基础,大平台,宽口径,强核心,分主辅,具备六大基础、凸现九大核心、坚持一主二辅,开设十大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三大能力。
六大基础
六大基础,这是财经类所有专业应该具备的基础。其内容包括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法律、文献检索。它属于第一级平台课。
中文基础是指汉语言文化基础,其中语言不仅应包括现代汉语基础,也应包括古文基础,即国学。中文是其它各种基础的基础,绝不能忽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文化得以传承的唯一国家,其文化基础博大精深。古代经史子集四大部类,浩如烟海。目前国内外掀起的国学热,都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中文基础。在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卓越的财务管理思想和丰富的财务管理案例,很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但事实证明,现在不少大学生中文水平很差,写作水平很低。认不得繁体字,读不懂古代文献,写不出象样的文章。因而应开设大学语文和财经写作课程,应要求学生熟悉繁体字,以便与香港、台湾进行学术交流,也便于学习、研究古代文献。台湾某大学国文课开设一学年,与英文学分同样,都是8学分,足见其对语文的高度重视。
外文的重要性现在已经人所共知,达成共识,这里主要是指英语,不仅包括公共外语,也包括专业外语,不仅公共外语要做到保四争六,提高外语会话能力,而且应增强专业外语能力,利用外文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应初知一门第二外语,如日语、德语等。由于从小学甚至从学前班就开始接触英语,这一目标应该说并不困难。
数学基础在财务管理中是仅次于语言基础的基础。作为一个财务工作者如果缺乏数量概念,一见数字就头晕,是绝对搞不好财务管理的。
数学应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线性规划、概率统计。另外,还可包括运筹学。现在有的学校不开线性规划或概率统计,数学基础就欠宽厚。为什么要开设数学?它应该为提高素质奠定基础,也应该为专业课服务。只有使学生明确目的,才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如何讲授数学?笔者认为:讲数学原理是必要的,推导公式是必要的,但讲解现代求解技能也是必要的。如各种函数的计算,行列式的计算、矩阵的计算、线性规划的求解,概率统计许多指标的计算,这些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求解。如果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这些技能,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都是非常必要的。
计算机基础一定要扎实,否则就难以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计算机基础应掌握办公软件、数据库、编程技术、网络管理。在办公软件中,从计算的角度,Excel有大量的函数,有行列式运算、矩阵运算,有线性规划求解,有数据透视表等,学习掌握这些技能,对于专业学习非常有利。
法律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不仅是个人护身的武器,而且是财务工作的准绳。现在虽然有法学基础,但似感理论性过强。应该全面介绍法律体系,介绍法律部门,使学生知法、懂法,提高遵法、守法的自觉性。
文献检索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畅游知识海洋的航标。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如何掌握文献的类型、文献的分类,高效、准确查到所需资料,必须学习文献检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文献检索应是经济文献检索。文献有中文外文之分,学习文献检索也有利于促进外语的学习。在现代,文献检索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书刊文献即有纸文献检索;二是网上文献即无纸文献检索。二者各有所长,缺一不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后者的比重将不断提高。
在六大基础中,还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将中文与外文结合起来?如何将计算机与数学结合起来?如何将中文与文献检索结合起来?如何将外文与文献检索结合起来?另外,如何将数学与专业课结合起来?如何将计算机与专业课结合起来?如何将外语与专业结合起来?如何将古文与外语结合起来?如何将文献检索与专业结合起来?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将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水平。
九大核心
什么是核心?核心就是主干。确定核心就是确定主干,树根扎实,树干粗壮,就不惧狂风暴雨。
作为管理类专业来说,教育部提出的管理类九门核心课,即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目前看,基本上还可以作为管理类的平台课。
但财务管理,或财务,或财务经济学,是管理类,还是属于经济类?值得研究。需要注意的一个动向是不少学校已经将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置于经济系之下,即将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视为经济类。
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它是专业的基础,类似于大树的主干,处于六大基础和专业课之间,属于第二级平台课,起桥梁纽带作用。如管理信息系统就介于计算机基础和财务软件之间,经济法就介于法律基础和财务法规之间。
这里还可能涉及政治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处理问题,也涉及它们是否有必要开设或如何并行开设问题。
一主二辅
不论财务课程如何设置,划分多少系列,其中肯定要以财务系列为主。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第一,学科体系与课程体系是什么关系,如何处理学科体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第二,财务与会计是什么关系,财务管理系列课程应不应包括会计?第三,财务管理系列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
笔者认为,第一,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决定财务管理系列课程体系,财务管理系列课程体系应依据财务管理学科体系构建。但由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庞大,而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要受学制、学时等限制,不可能完全体现学科体系,因而就要在凸现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基础和主干的情况下处理好学科体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安排相应课程。第二,财务与会计是两门学科,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共识,因而财务管理系列课程不应包括会计。第三,财务管理系列课程应该首先排除非财务管理学科的内容;然后对财务管理学科知识进行整合。
鉴于会计学与金融学同财务管理专业的密切联系,在暂时难以理顺三者关系,难以廓清三者界限的前提下,应以三大系列课程为主体,即以财务为主,以会计、金融为辅,建立三大系列。
问题是各个系列的具体课程体系如何设计?
关于财务管理系列,可以采取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为经的办法,是一种思路,也是一种实际做法。但中级财务管理课程较难处理。目前在国内也较难找到合适教材,并且内容讲得过细,课时往往不允许;讲得过粗,往往与财务管理原理部分内容相差不多。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认为,现代企业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仅仅承担传统的记账、内控、预算等基本职能,而且要更多的承担企业投融资决策、风险规避、企业理财、并购重组等关系到企业发展的重要责任。
我国新的《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企业应当建立财务决策制度,包括财务决策回避制度;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控制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以现金流为核心,按照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财务目标的要求,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重组清算等财务活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为了体现企业财务通则中三大制度,参考美国管理会计师的观点和国际财务管理师的课程体系,可以设置公司战略与财务、预算管理、风险管理、企业并购与重组课程。
金融工具作为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联系的纽带,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单独设课,当然也可以用金融市场或金融工程等替代。
另外应设置财务分析或绩效评价课程;设置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专门研究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特殊问题;由于财政学属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故应设置财政学课程;鉴于税务问题的重要性,尤其纳税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应设置企业税务(包括税收理论、纳税实务与筹划);行为财务学的兴起,对传统财务理论是一场颠覆,因而应该单独设课;为了强化外语,更好的应用于专业中,应设置财务外语;为了加强计算机在财务中的应用,应设置电脑财务之类的课程。另外可以考虑开设资产评估、中外财务比较、财务史等课程。
因此,按照财务管理的具体职能,财务系列课程包括公司战略与财务、预算管理、风险管理、财务分析(或绩效评价)、行为财务学、国际财务管理、企业并购与重组、财务外语、企业税务(包括税收理论、中西税制,即国际税收、纳税实务与筹划)等。如果课程较多,难以安排,也可以用“财务管理专题”将上述某些课程合并。
关于会计系列,许多院校参照会计学的设课方法,往往设置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等。但笔者认为,由于财务学科体系的复杂,财务系列课程的繁多,根据培养目标,应该压缩会计系列的门数。由于初级会计学的内容已经在核心课会计学中完成,高级会计、审计学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应该要求,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可以合并,于是会计系列课程为: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
关于金融系列,应开设金融市场、金融工程(或称期货与期权)、投资学、证券技术分析、保险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加强实习或课程设计课程。如会计课程设计、财务管理课程设计、证券技术分析课程设计等。
十大系列
除了上述财务系列、会计系列、金融系列课程外,为了拓宽知识面,综合前述各门课程,可将课程划分为以下十大系列:
1.外语系列,应包括公共英语一、二、三、四,英语听说,专业英语(包括专业函电、专业论文英文摘要等写作),第二外语。
2.数学系列,应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线性规划、概率统计、运筹学。
3.计算机系列,应包括计算机基础、Office办公软件、数据库、网络与通信、财务软件、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财务软件综合实验。
4.法律系列,应包括法学基础、经济法,还可以分开或合并开设公司法规、金融法规、财务会计法规等。
5.经济系列,应包括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统计学、计量经济学。
6.管理系列,应包括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心理学。
7.其他系列,应包括大学语文、财经写作、历史、哲学、逻辑学、公共关系、音乐欣赏、绘画、文献检索、科技动态讲座。
加上一主二辅三大系列,全部课程包括十大系列。
另外还应该包括思想品德等思想政治课。但这里要强调伦理之类的课,应该追加。体现先做人,再学艺的基本思想。
上述内容,可以图1所示:
图1表示先做人,再学艺;先基础,后专业(或先奠基、后建筑);先核心 后系列(或先框架 后墙壁)的教育流程。
三大能力
通过上述课程的设置,要提高学生的三大能力,即:
1.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调研能力、文献检索能力。
2.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业务处理能力、应变能力、交际能力。
3.创造知识的能力,包括设计制度能力、科研能力、写作能力。
这些能力集中表现为竞争能力。
(五)设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在确定了课程体系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研究:什么必修、什么选修;什么限选,什么任选;什么宜多,什么宜少;什么宜前,什么宜后;什么宜迟,什么宜早等培养方案的具体设计问题。
需要指出,这里的多少、前后、迟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或者应该变动的。以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先后顺序为例,传统上一般是先学习财务会计,再学习财务管理。但目前看,以讲述企业会计准则为中心内容的《中级财务会计》应该开设于《财务管理》之后。因为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大量地涉及现值计算、实际利率确定等问题。学生没有时间学价值基础,就很难理解现值、实际利率、内含利率。如果不理解实际利率,就无法理解实际利率法,也就无法学习和理解第14号收入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准则,第21号租赁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可见,实际利率和实际利率法在会计、财务中应用广泛,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多处涉及,掌握实际利率法已是财会人员的一项必要技能。作为一名财会人员,如果不了解、不精通、不能灵活应用实际利率和实际利率法,就难以适应新时期的财会工作。 因此不先讲授财务管理,学生就很难学好财务会计。当然,这又带来一个新问题:财务管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问题。而这一问题,又牵涉到财务管理的前导基础课问题。
此外,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还涉及教材的更新,教法的探索,习题的设计,考试的改革。当然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能产生高水平的教材,不能设计出高水平的习题,不能创造出高水平的教法,不能进行高水平的考试,因此也就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所以,当上述问题解决之后,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成了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以上对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意义、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基础、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关键、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途径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文中观点如有不当,还望方家批评、指教。
【参考文献】
[1] 苏万贵.论广义财务[J].理财者,2004(6).
结合市场需求,对财务管理专业中金融课程体系的设置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进而从课程体系的不同层次提出优化设计的建议。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金融课程;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6013402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金融市场及相关机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对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金融学素养提出了更高地要求。为适应这种需求变化,金融学相关课程在当前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优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1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金融知识的市场需求分析
1.1 应用型财务管理的兴起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复合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市场结构的发展变化,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本科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趋向于“应用型”教育。经过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具备相应领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在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等方面具有应用和复合性,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为此,许多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渐渐发生变化,不再是传统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而是定位于应用型专门人才,即培养掌握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具有运用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理论、金融投资理论和知识进行理财等专业能力,能够在企业、证券公司、银行、政府机关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资金管理、财务分析、财务咨询、证券投资、会计核算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转变无疑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复合性,对学科交叉尤其是金融理财的部分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才有可能成为适应时展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1.2 金融环境的变化对财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并逐渐成为各种财务活动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从事财务活动的财务管理人员,不可避免会参与其中。
首先,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金融领域的跨国活动也在迅猛发展,金融的全球化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既为发达国家的“剩余”资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投资空间,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各种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境外投资机构纷纷涌入,一方面为企业筹资、投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又使企业处于极大的金融风险中。这些对财务人员的理财观念、风险意识、知识结构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我国资本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有力地推动了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目前有效的资本约束还未形成,这就要求财务人员熟悉、掌握相关市场的法律法规要求和运作规律,并具有较强的发展适应能力。
因此,市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不仅要求其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具有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还要了解金融市场、熟悉金融机构、能够理解我国金融机制及法规。要培养此类人才,在其系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开设一定数量的金融类课程必不可少。
2 财务管理专业金融课程体系的设置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所采用的课程体系框架多分为五个层次: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限制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作为第一个层次的公共课,即为通识教育课程,强调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奠定素质教育的基础。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通识课程。因其与专业性质无关,故不必开设金融课程。后四层都属于专业教育课程,不同层次中金融类课程的设置也有所不同。
2.1 专业基础课中,几乎没有金融类课程
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今,各高等院校普遍接受的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有: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经济法、甚至运筹学和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并无不妥,但对财务活动的生存环境――金融市场,及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各种金融机构未作丝毫介绍,这显现出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尚有欠缺之处,亟待进一步完善。
2.2 专业主干课中金融类课程有所增加
专业主干课是构成财务专才部分能力的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标志,我国高等院校传统选择的为中级财务会计、投资学、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等课程。其中投资学为金融学课程,在财务活动的三个环节,即筹资、投资和分配业务中,投资是中心,投资的需求决定了筹资的规模,投资的预期收益构成了筹资成本的约束条件。而投资的现实收益则成为财务分配的基础。因此将其作为重点内容设置为专业主干课。
随着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除了传统开设的投资学课程外,各高校对专业主干课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如复旦大学的必修课增加了金融市场和金融计量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货币银行学和资本运营;东北财经大学开设了金融学和公司理财等。这说明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类课程数量。
2.3 专业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随不同院校的特点而变化
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的课程设置,体现出各高校对本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所以,在不同的本科院校,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设置的多少和具体的开设种类都有所不同。如复旦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特别重视学生的金融基础,金融学相关课程设置的非常细致,十二门的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如金融工程、期权与期货、金融实务、保险学、中国金融市场等占了九个。而中国人民大学在重视核心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更看重的是会计类专业课程,所以在其二十多门的选修课程中,金融类课程仅仅只有保险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期货贸易和证券投资学五门。其中证券投资学是必选课,是作为专业主干课中没有开设投资学的必要补充。
综上分析,在当今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金融类课程已占一席之地。但对比我国庞杂多样的现实市场需求,金融类课程的设置在数量和种类上明显不足,为能培养出真正满足市场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必须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对其中金融课程的设置进一步优化。
3 金融类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优化设计
3.1 增加专业基础课中的初级金融课程
在西方经济学中,财务管理和金融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的英文都是与资金运动有关的“Finance”一词。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两个学科的交叉融合之处也越来越多。所以在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中,应至少开设一入门级金融课程,如《金融学》或《货币银行学》,这两门课内容相似只是角度不同,都是比较浅显但较为全面的对金融学进行了介绍。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财务管理的对象――货币的产生发展、相关形态制度的演变;可以掌握财务分析中关键因素――利率其作用及运行机制;可以初步认识筹资或投资等财务活动所接触到的各种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
如今,大多数高校都将这门课开设到专业主干课中。这实际上是混淆了《金融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其他核心主干课程的关系,二者不应是并列而应是前者为后者的学习进行铺垫和打基础。因此,应将《金融学》调至专业基础课程中。如果学校较为重视财务管理专业金融知识的培养,还可在专业基础课中除《金融学》外,再加设一门金融课程,如《金融市场学》等。
3.2 加强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实践环节
市场迫切需求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主要看重的是其灵活运用会计理论、财务管理理论、金融投资理论和知识进行理财的专业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不仅在于财务主干课程的理论学习,更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实生活的财务活动与金融工具、金融机构,以及整个金融市场都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仅仅加大专业主干课中金融类课程的数量远远不够,还应加强培养财务管理和金融相互交融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般来说,尽可能将专业主干课中的金融类课程放在全真模拟实验室中,通过采用模拟炒股实验、上市公司融资实验、项目投资决策实验、甚至沙盘对抗实验等设计性实验方法,着重训练学生在掌握财务会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整理运用财务数据,设计分析模型的综合能力。即便不具备全真模拟实验室的高等院校,也可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基本方法,使参与其中的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掌握财务金融知识,为其今后的实践操作奠定了基础。
3.3 设置专业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的学分下限
虽然在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选修课中,都开设了金融类课程。这些课程表面上依赖于学生自己的兴趣选择,学校并无特别要求,但学校对该专业培养重点和方向的不同导向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如上海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身就隶属于会计学院,该专业学生在专业限选和任选课的选择上,必然以财务会计有关课程为核心,多选择公司治理、高级财务会计、企业价值评估等课程。这样培养出来的财务管理人才,不能完全满足我国金融环境的变化。
为了能够培养出既能满足金融市场需求,同时又能突显学校自身特点的财务管理人才,可以在财务管理专业选修课,主要是专业限选课中设置金融类课程的学分下限。例如,若某学校财务管理专业限选课一共要求30学分,其中金融类课程不低于8学分。这样,选修课中金融类课程的种类及数量多少,仍由学校根据自身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来设置,只是为了配合市场需要对学生所掌握的金融知识进一步提出了要求,而此要求还兼顾了学生个人的兴趣偏好。
总之,市场环境的变化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与金融专业的学科交叉性质,提高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对金融知识的要求。因此,必须正确认识金融类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其进行合理设置,从而实现优化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整个课程体系的目的,才能真正培养出与时俱进的现代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殷俊明,马丽君.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研究[J].商业会计,2011,(13).
[2]张娜依.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