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

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

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大众文化传播;美学思想;传播价值

广义上的中国传统音乐除了人们所认可的由古代产生并延传下来的音乐作品,还包括当代中国人利用本民族特有的唱腔、技法、题材所创作的带有典型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因此也可以认为,一切经过历史考验、最终流传下来的中国音乐曲目,都是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其具有明显的中华民族固有特征。数千年的文化积累使中国传统音乐成为当代取之不尽的珍贵财富,除了给人们带来听觉上的艺术享受外,其价值还体现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精神引导。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意识到音乐具有特殊的教化功用,众多学者对音乐与政治、情感、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探讨,最终得出音乐当以净化人的心灵、塑造理想人格为价值取向。由此,具有美育、德育功能成为音乐的创作动机之一,即音乐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活动,这就使中国传统音乐具有了超越音乐本身的含义。当下大众文化传媒高速发展,充分借助大众传播的力量发扬传统音乐,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而言,无异于搭上了高速列车,其能够在短时间、大范围内,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为此,必须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及其在大众传播中的价值和意义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继承和发扬中国绚烂多彩的传统音乐文化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思想

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所著的《乐论》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音乐典籍。书中写道:“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即音乐是源于人的内心,被认为是社会教化的工具,能够抒发大众的情感,并带给社会各个层次的人不同的情感体验,具有普适性,这一观点对于后世的《乐记》产生了深远影响。《乐记》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音乐艺术,既包括各种音乐的起源,也谈及音乐的教化功能。书中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说明音乐是源于人内心的活动,虽然外物给予人启发,但是最终得到美妙音乐的源头终究是人。与此同时,《乐记》认为天、地、人和音乐是可以达到和谐统一的,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除了上述两部典籍外,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孔子也对传统音乐思想做了解释,他对音乐的重视从《论语》中就可以窥得一二。与前人略有不同的是,孔子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音乐艺术精神的发掘,“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为通过广泛地学习音乐、整理音乐,并掌握一般规律,最终实现诗与乐的相辅相成。孔子认为,音乐并不是单纯的艺术,即音乐并非是为了听觉上的享受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只有把音乐视为陶冶性情的方法,人才会在音乐的氛围里逐渐成为有德之人。音乐是道德和艺术的结晶,集美与善、乐与仁的统一,造就了中国传统音乐修身养性、教化人心的强大社会价值。

二、新时期传播传统音乐的意义

现如今科技高度发达,经济快速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势头愈演愈烈,中国传统音乐面临着国内外各种音乐形式的冲击。此外,年轻人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和受众,大多缺乏投身传统音乐传承事业的兴趣和决心。这不是年轻人单方面的原因,而是长期以来社会的一些功利心理以及浮躁的精神使教育没有发挥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年轻人大多没有时间和愿望来研究传统音乐文化、接受古典音乐文化的洗礼,从而导致大众对于传统音乐的忽视,甚至于漠视。文化交流的便捷并不意味着要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文化,事实上,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深度的体现。经过世代的传承,沉淀下来的必然是精华,其将对本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旦失去传统,民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是后人对历史的认可和借鉴。传统音乐实质上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缩影,向世界展示了我国辉煌的音乐历史和文化,以及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中华儿女应该对此产生深刻的认同感,使中华民族在和谐富强的道路上发展得愈加稳健。

三、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价值

(一)人文价值

“以和为美”是中国传统音乐最突出的人文特征之一,中国人对于“和”有着太多的期盼和解释,在不同的时代,“和”作为哲学范畴的重要概念,其意义有所差别。古人认为万物的发展,必须要在不同事物的共同配合下进行。对于传统音乐而言,音乐的美应当是源于不同声音的组合,所谓“和六律以聪耳”,相同的音乐元素容易使人产生倦怠感,声音之间“以他平他”方能形成天籁之音。传统音乐“以和为美”的审美准则在春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之所以是人们向往的结果,各因素间的相辅相成是本质原因。后人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对“和”进行了补充,认为音乐的本质是体现天地万物的精神,一旦符合天地的精神,存有万物的本性,人耳中的音乐就会显得和谐;反之,音乐就会变得不和顺。“平和自若”才是音乐发展的方向,中国传统音乐的整体发展验证了这一说法。自古以来,修身养性、心性自然,是中国人所追求的生活方式。艺术与哲学相通,中国传统音乐在修养心性方面也有艺术的体现。道家强调,“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意思是音乐应当超越听觉上的感知,听者需努力感受歌词和韵律中隐含的艺术形象,借助传统音乐“平和”“淡和”“中和”的审美观念,达到个人修养心性的目的。《乐记》言及:“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说明音乐本就是人内心的映射,音乐的节奏韵律变化实质上就是创作者内心的波动,或喜或忧,以及对天地万物的独特感受。因而,现代人多接触传统音乐,会缩小与创作者心灵上的距离,进而更加容易理解人生的道理,实现修身养性的目的。我国古人很早就在音乐中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其中以儒家和道家最为权威。在儒家思想中,“天”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人与义理之天的结合,具有主观道德性;而道家的“天”则是单纯的代指自然,传统音乐表达了天人合一的主张,即音乐源于自然,理应如同自然一般平和、朴实,音乐、人与自然三者是和谐统一的。可以看出,中国传统音乐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在当下略显浮躁的社会中,其意义更为珍贵。如今的大众文化充斥着各种元素,品质不一,可能会使大众,尤其是年轻人误入歧途。所以,让传统音乐更多地进入大众文化中,既是回味往昔,也是对社会不良之风的一种更正。现代人需要“以和为美”,修身养性,避免因追求财富而迷失本心;更需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保护好大自然。

(二)历史价值

传统音乐是古人留下的一笔珍贵财富,其价值难以估计,不仅艺术地再现了历史上的民俗民风,重点表现本民族的特色文化,还是历史环境、自然社会的集中艺术反映,包含了音乐、历史、美术、文学等多学科,充分反映了中国数千年的灿烂文化。传统音乐形成于夏商周时期,完成了从原始乐舞到宫廷舞的转变,钟鼓乐队是那个时期最典型的音乐形式。而后传统音乐在隋唐时期经历了一次大融汇,少数民族音乐冲击着中原音乐,最终走向统一。通过学习传统音乐,大众可以对中国历史文化,尤其是种类繁多的民族文化有直观的认识,从而达到其他文化教育形式难以实现的效果。中国传统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世界领先,即便是在当下,其仍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此,现代人应该主动接纳传统音乐文化,使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只有这样,传统音乐才能在大众传播中迎来新的春天。

(三)社会价值

中国传统音乐是古人思想意识和社会形态的结晶,具有多样的审美品格,彰显了音乐艺术的特殊本质。学习传统音乐,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接纳,但遗憾的是,当前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下,有人对以民族音乐为代表的传统音乐嗤之以鼻,这是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匮乏的集中体现。以美国为例,作为一个仅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美国音乐文化融合了印第安人的音乐、黑人音乐和欧洲古典音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也应该广泛传播传统音乐,发挥其丰富的社会价值。当代人学习传统音乐,既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本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也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同时,传统音乐包含很多优良的品质,如勤奋、善良、互助、团结、热情,这些精神都是现代人应努力秉持的。借助传统音乐的力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将会更加完善。

结语

时代在变化,在有些方面,传统音乐可能并不完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但现代人不能因此抛弃这一古人留下来的珍贵财富。大众文化传播需要传统音乐,而传统音乐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音乐思想,不断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的丰富内涵,通过借鉴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优势,开拓出一条适合传统音乐发展的道路,从而使其更好地融入世界音乐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朱冉.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大舞台,2013(9):16-17.

[2]袁媛.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人文价值[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5(4):48-53.

[3]何晓兵.谁是前提: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与传承之关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4:73-75.

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范文第2篇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中华民族在过去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所创造的以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为代表的各类文化的总称,其渗透在政治、经济和精神生活等各个方面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内化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同时还体现在中华民族的饮食建筑、风俗习惯以及生产和生活当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爱”、“中和”、“民本”等思想对于开展当代教育有着重要参考和借鉴价值。本文主要从明确指导思想、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育途径以及创新教育方法等多个方面来探讨和分析新形势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实现的具体路径。

一、明确指导思想,制定科学的教育规划

新时期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在于传承和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保存和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第二种是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的优化与整合,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文化更新能力,促使他们文化素养的提高。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尽管在过去的几千年发展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慎独、修身、讲气节、有骨气以及爱国主义等核心要素始终处于高度稳定的状态,这样就为我国的教育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指导思想。

二、积极拓展教育路径,丰富课程教育内容

在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特别少,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也缺乏系统性。因此,在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各高校可以通过积极拓展教育路径的方式来丰富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首先,学校可以通过构建科学的文化课程体系来将传统文化教学纳入到新课程教学计划当中,如可以开设传统文化概论、大学语文、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等课程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感染与熏陶,这样不仅能够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还可以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其次,学校要积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

另外,在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还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教育功能和信息优势,从而使传统文化的传播成为我国当前文化教育的新途径。在课余和假期时间,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暑期下乡、参观文化古迹和组织志愿者等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使他们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最后,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我国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国学院等相关部门来进行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加强与国外其他院校的文化学术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促使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吸收与借鉴外国文化的优秀成分来为我所用,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三、加强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实效性

在实际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改革和创新教育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教学实效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双向交流;第二,教师可以采用渗透式文化传递的教学方法,通过在课堂上进行朗诵、讲故事和做游戏等方式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第三,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教师还要以开放性的原则来引导学生对外国优秀的文化成分进行学习,并通过对其改造来使其成为我国新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摆脱自身的局限性,进而实现自我超越。

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范文第3篇

纵观数千年人类文明的历史,陶作为一种自然永恒的材料,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一直伴随着人类走向文明、走向现代,更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存在方式走向未来。原始陶器在世界各地先后出现,虽然在造型、装饰和文化理念一有不尽相同的地域特色,但其成型方法和艺术形式却存在着许多的相似性,这可谓人类的共识。

每一种物体在进化以前,其萌芽状态在形态上近似于生命的起源,空间和时间在起源上趋向一致。随着事物的发展,所有的形态都变的以各自独特的生命形式存在。而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同样在变革中,其思维形态物化了的思想便趋向一致。在一个工业化发达的高速复制时代,用手工的创作方式去触及人们的感觉,从而使这个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获得现代性的划时代的转换。现代陶艺的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它以不同的形式、角度和内含上展示了现代人对陶瓷传统人文精神和美学品质的认识态度,体现了艺术家对传统资源、语言方式、艺术形式的当代转化问题的新思考。

中国陶瓷艺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的遗存非常丰富,这是任何其它门类艺术品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它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刻,可以说中华民族将她最内在的本质,她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精神的心 神完美地表现在了它的博大丰厚的陶瓷艺术中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代表了这个民族的体验,代表深深扎根于这个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精神与人性的成熟,代表技术和形式方面精湛的表现方法,代表了这个民族对艺术价值看法的最后概括。

由于西方近几十年来现代陶艺的发展,使陶艺成为一种十分国际化的艺术语言,现代陶艺作为一种新的介质,促进了艺术国际化的进程。在中国当代艺术情境中,陶艺语言面临着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如何更好的和用传统文化资源、因势利导完成自身现代嬗变的问题。在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作品中我们看到古代艺术家往往借助器物的造型来寻找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深深地沉浸在自然中去体味自然生命的奥妙。而我们现代的陶艺作品也有很多表现出对自然物象、物性的亲和和性感,和对商业化机械复制图像的远离逃避,力图以最生动、最富个性魅力的现代陶艺语言来表达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和性感体验,来展示他们的艺术理念和生活价值观念。

当今世界,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个人与个人之间日趋明显的相互依附性,显示出多元共存的必然态势。但正因为如此,各国陶艺家才需要通过自己富有个性的作品表达不同文化背景多元共存的合理,体现各种文化对于我们的世界都是不能缺少的重要现实。纵观中国现代陶艺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样式,大多都兼容了多重的风格式样因素和语言结构,一些作品同时具有观念表现,波普等多重风格。在对本体语言的关注上,显示出多种语义并存的现象,在题材的选择上,也显示出对生活观察的平常心境以及对人文现象的关怀。这种多原性,丰富了中国现代陶艺的人文语境,从而形成了中国现代陶艺的新的发展格局,这种格局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将会逐渐强健中国现代陶艺的身躯。塑造中华民族陶艺自身语言状态,这对西方艺术形态的日益国际化蚀食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作为一种弱势文化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一些现代陶艺作品明显带有一种西方附趋性。现代陶艺可以有时尚性,但决不能等同于时尚。在体现社会共性――现代的同时,应通过对陶瓷本质的理解,去体现个人对陶艺的认识,比如社会、文化、历史及陶瓷材料本身等。我们更多的是要在中国文化的这个大背景共性中去导求个性,去诠释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也就是说是在继承优秀传统加以深化并融纳自己的对事物的不同观察视角和内心体现而形成的个性,离开了中国传统 文化这一大背景,就无从谈起中国现代陶艺的多元性、国际性。

中国现代陶艺家在探索现代陶艺新的表述语言上,深深的直根 不可避免的变革与更新的学术思考。学习与借鉴,每交流与融会是所有文化艺术得到繁荣的重要因素,它给我们熟悉,所赞美的传统陶瓷艺术又一全新的表现形式,从而开拓了陶瓷艺术研究与创作的新空间领域。中国传统文化和陶瓷艺术的博大精深对今天中国的陶艺并非是发展的对立面,而是其足以借鉴与发展的基础,任何离开这一基础的现代陶艺都是空中楼台,传统陶瓷艺术因传统文化的感悟性特征,形成了一种神奇而富于变化的感悟性表达特质。若将这种传统特质精神地潜入到现代陶艺的创作中,将会以有别于西方的陶艺语言形式并驱并行发展,共同尊荣,而不致落入窠臼随行于他人之后。国际陶协主席东尼・法兰克斯先生在全国第七届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大会上讲过这样一句话:中国几千年的陶瓷艺术文化,将成为你们中国陶艺家现代陶艺创新和发展的基石。

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家训;当代价值;启示

家训作为一种家庭或家族口头或书面的教育形式,在规范家庭家族成员行为、营造和谐气氛、延续家庭家族生命传承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家训寄寓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情感表达、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积淀为家庭、家族成员甚至整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共识。

一、传统家训文化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

先秦是我国传统家训的发端期。但此一时期家训文化虽能充当后世治家教子的伦理准则,却并不是我国传统博大文化中的独立单元,而是融合于其他内容中,具有明显的原创性和不成熟性。

先秦家训的铺垫及教育经验的传承,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家训比官学教育更容易被接受和遵从,所以传统家训在汉魏六朝得到发展。产生了诸如班昭的《女诫》、诸葛亮的《诫子书》、郑玄的《戒子益恩书》等大量家训文献。儒家思想在这些家训文献中得到强化和弘扬,“孝”文化、“慎”文化、“勉学”、“睦亲”等内容得以强调。

隋唐时期,传统家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都更加成熟。不仅继承了前代优秀家训的思想内容和格式,而且做出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虽然还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但叙述篇幅较长,不再似汉魏六朝的简短文字,思想内容更加丰富、深刻,专著结构更加完善。

宋代以后,家训文化达到了空前的鼎盛,文献数量庞大、格式多样。随着宋代家族意识不断增强,家族治理中制度化要求的出现,家训中规定、规则等约束性的条例不失时机地扮演了重要角色。社会上也流传许多类似于家训的风俗乡俗文献,可以便易人们拿来所用,使原有的家训在内容和意义得到拓展。

近现代作为传统家训的转型期,在教育内容上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民主思潮、经世致用思想出现,家训中开始有了反封建的教育内容,也出现了关于无产阶级思想的教育内容,孕育于封建社会的的族法宗规被逐渐清理出去。

二、传统家训文化的丰富意蕴及当代价值

(一)丰富蕴意

传统家训内容广博、蕴意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家训具有丰富的道德自律蕴意。道德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要件。传统家训文化非常重视“以德立身”、“厚德载物”的品德教育。如儒家提倡的“修身”主要就是指道德修B。儒家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家认为“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终点和目的,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修身”处于核心地位。修身既要注重学识才能的积累,更要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沉淀。道德自律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更是家庭和整个家族成员的行为,却关系到对每一个家族成员的影响。家庭教育到位,方能影响到整个家族的德行。而家庭教育作为培养人道德的起点,家训则就充当了实施教育的重要角色。

传统家训具有丰富的家庭文化蕴意。传统家训是我国传统宗法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是我国所有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的家庭化,从家训文化中能够窥视到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传统家训既是处理家庭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物质文明发展基础上,一个家庭或家族对精神文明的反应方式。家庭文化蕴含了家庭关系,家庭精神,家庭物质等丰富内容。传统家训作为一种通俗化的文化,在世代文化传承中彰显出超乎寻常的伦理力量,往往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形式将玄奥的儒家经典普及于民间,比其他的文化种类更亲切,更有影响力。

传统家训具有丰富的社会处世蕴意。一个家庭或家族要得以长足发展,既要保持其内部的稳定和谐又要处理好同家庭或家族成员以外的各种个人或社会的关系。即既要从内部约束规范家人的思想行为,又要从外部对客观情况进行全盘考虑。家庭或家族前辈把其处世经验和宝贵心得进行整理记载、总结提炼,形成通俗易懂的话语,传承于子孙。如“博爱”、“ 仁慈”、“诚信”等都成为个人安身立世的重要原则。

传统家训具有丰富的教化蕴意。古代的学校教育并不发达,甚至很多时期只是权贵的特权。但我国自古重视的家庭教育相应的弥补了这种缺失。家国同构的特性也使得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需要依赖家庭的支撑。传统家训以血亲为纽带,以耳提面命的方式的易接受性也表现出了亲子教育较学校教育效果上的优越性。传统家训把政治与教育结合起来,把道德教育与人格修养统一起来,具有政教合一性。传统家训的内容中丰富的育人思想也彰显了传统家训育人的根本目的。如“立志勉学”、“虚心求学”、“端正人格”等教化思想都很丰富。

(二)当代价值

传统家训内容丰富,蕴含着很多值得我们弘扬的精华,如在为人处事上宣扬与人为善、在自处上强调要慎独、在持家上提倡勤俭、在为官上提倡要清廉等,但传统家训中也蕴含着很多需要我们批判的糟粕,如家庭关系上的上下有别男尊女卑等级观念、择业上重农轻商观念、认识事物上的封建迷信观念等。所以需要后人择其善者而从者,才能充分发挥其当代价值。传统家训主要从三个层面发挥起当代价值:

第一个层面:优良家训文化具有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家训文化通俗化地表述了传统家教文化的精神和内涵,它以长辈对晚辈富有感染力的谈话、劝勉等传播方式,以家书、格言、碑铭等表现形式,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表达出来。其温情脉脉的文化特质、丰厚富瞻的历史积淀、生动传神的认知体验,都能促使子孙后辈获得超然于生活的文化气息。传统家训从各个方面表现着其文化价值。如在对公民道德建设上发挥着对公民素质的培养、对培养方式的引导等方面的重要文化价值;在对和睦家庭建设上发挥着夫妻关系的平等和睦、赡养义务的履行、抚养义务的履行等方面的文化价值;在对和谐社会建设上发挥着对优化社会风气、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睦邻里关系等方面的文化价值;在对执政为民上发挥着改善行政道德失范现状、培育行政道德意识等方面的文化价值。

第二个层面:优良家训文化具有价值引领的重要价值。家庭既是联结个人与社会的纽带与桥梁,也是家训文化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家庭担负着重要的育人责任,优秀的家风、家教是个体行为习惯及价值观养成的首要场所。长辈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社会认知能力提升、个体社会化以及社会人格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个体在家庭成员的教育熏陶下完成初级阶段的社会道德认知,并为进一步踏入社会,形成完整的、系统性的社会道德人格奠定基础。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风家教不但保证了个体的健康成长,而且能有助于形成和谐家庭关系,最终助推形成整个社会安宁稳定的局面;相反糟糕的家庭环境及家风家教,必然导致个体在社会化上出现偏差,进而影响整个家庭的和谐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安宁。

第三个层面:优良家训文化具有行为激励的重要价值。优良家训文化通过世代言传身教,既凝聚道德精神,又是道德精神的内化和实践。传统家训中包含的个体行为指向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身体力行中传达着生生不息的激励作用。

自先秦至近现代,先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探索和总结了传统的家训文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简便易懂的教育内容,为今人提供了立德为先、修身齐家、为人处世、治学入世等方面的良好规范和参照标准。

三、传统家训文化的当代启示

传统家训文化自形成之日起,便被中华民族传承,尽管世易时移,它在当下公民道德重塑、社会安定和谐建设方面等仍显示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一)弘扬传统家训文化,是凝聚民族情感的桥梁

传统家训中既有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基因,又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甚至包含全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传统家训以儒家伦理纲常为源头,并且在我国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以儒家教化为重点内容。而伴随整个文明进步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西方学者提出只有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才是拯救、医治一切问题的良药。这表明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思想在抑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道德沦丧中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迸发巨大的道德力量。

现代社会崇尚个性的同时,更强调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西方尚且借鉴我们的道德力量,而作为有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基础、深受上下五千年传统家训文化滋养的中国人更应该明白民族要发展就需要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家要强盛就需要不断凝聚民族感情。这个凝聚的过程并不是机械地、简单地、貌合神离地抱成一团,必须准确把握道德文化的向心力,必须借助传统家训文化提供的桥梁,通过弘扬集体主义、团队精神,达到国民心理和精神的整合与团结一致,形成全民族、全社会的凝聚力。

(二)优秀传统家训文化是构建和谐家庭的精神纽带

优秀传统家训可以被称为一种家庭法律,更好比家族的“纲领”,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得以正常运转的有效工具,指导和规训着每一位家族成员的生活和行椋正所谓所谓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传统大家庭世代同堂,难免会有各种家庭矛盾和纠纷,化解这些问题就需要道德的力量,需要形成使家庭成员共同遵守且认同的价值观。家训就扮演了协调家族成员关系、维系家庭稳定的精神纽带和具有约束力量的规章。

好的家训、家风一经形成便世代相传,承载着家族延绵不断的使命。在“修齐治平、家国天下”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古人努力维护着父母、君臣、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伦”关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老爱幼、夫妻平等、合理理财、勤俭持家、奉献社会、和睦亲邻、树立文明家风等维系家庭及家族和谐的要素被世代传承。

(三)优秀传统家训文化是个体与社会平衡的支点

传统家训内容丰富,多涉及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诸多方面,但从根本上来看许多内容具体而微,其核心是教育子孙修身治家,对于当下社会个体的人生修养和精神觉悟有着丰富而有益的启示。当今社会给现代人提出很多机遇的同时也提供了很多诱惑和挑战:物欲横流、道德失范、精神空虚、心理失衡等问题屡见不鲜,一些伦理困惑也正在演化出社会道德危机。传统家训文化中的优秀道德文化可从民族根部、人类心灵深处萌发引导意义和精神价值,与诸多社会弊端产生抗衡。作为一个成熟理性的现代人,自觉从传统家训文化中汲取营养,选择一些合理的准则、处事规范去践行,对于个体的长足发展都有很强的积极意义。如传统家训有助于涵养高尚人格,培育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培养诚信为本的处世之德,宣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涵养慎独自省的自我观照等等,都为个体的安身立命提供了自律的良药。

参考文献:

[1]戴素芳.传统家训的伦理之维[M].湖南人民出版社.

[2]王长金.传统家训思想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传统文化中的家文化范文第5篇

中国文化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实大家现在只要看看世界的历史就不难看到,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对我们的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的贡献。在艺术方面,我们有中国的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毛笔可以在绢幅上面留下非常漂亮的书法和绘画,这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中国早期的朝代有非常精湛的瓷器工艺,现在中国和瓷器在英文里正是同一个词,中国的建筑建立在平衡和对称的基础之上,有庄严和色彩缤纷的宫殿,曲线完美的亭台高塔,层层叠起的屋顶以及开阔的园林。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建筑能够如此强烈地表现出一个文化的原则,审美观以及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反映了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的哲学思想和,而这些学说曾深深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直到今天也同样如此,因为中国在世界的声望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了解儒家理念中的仪式主义,人际关系和人文科学。还有更多不胜枚举的、改变了世界的发明和创造,比如算盘,地震仪,丝绸,铸铁,指南针,钟,火药,烟花,纸张,印刷术等等。最重要的,最永恒的价值就是家庭,荣誉,尊敬以及忠诚永远都是中国人生活的中心。中国文化富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来自于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中国的文化就是中国对世界做出的最大的贡献。而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政策毋庸置疑地成为了最强大的财富。

就像主席说的:“文化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国家凝聚力和创造性的资源,以及国家总体实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这个阐述和总结涵盖了所有的中国文化,从古典国画和书法,到当代印刷出版和电影作品,和当今尖端数码媒体以及创意设计。它表明中国业已进入了世界共同体之中,同时也成为了中国欲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双向文化交流的信号。

科技的发展让交流更加便利

科技的发展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变得更加的便利。闭上眼睛试想一下,如果你可以和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一起分享中国的神奇和美好,你会选择分享中国文化的哪一个方面呢?是京剧中的脸谱,行头,舞步和军事艺术呢?还是让电影爱好者感受一下中国革命的史诗电影或者古老传说中的悲剧与传奇呢?抑或你想借着这个机会向世界介绍今天的中国,比如广受欢迎的北京798艺术空间创作的美术作品呢?

而所有的这些不仅是可能的,更是正在发生着的事情。互联网,卫星甚至手机,让文化的对话与交流日益茁壮成长。特别是互联网,它不仅打破了国界,瓦解了文化的对立,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它更是为其与西方世界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平等的立脚点。同时,它也成为了连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桥梁。

在中国,大城市与小城都有如此多的不同之处。想想还有多少国人从来没有登过长城,去过紫禁城或者看过当代武术,或者想想还有多少人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被北京奥林匹克所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影响所感动。因此一个更强更深刻的文化交流能够让这个如此多样性的民族更加地统一,并且更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用多种手段传播文化和教育

交流可以从许多方面开始。

第一,继续大力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博览会,比如着重于古典和新兴的艺术,这样有助于文化市场以其国际竞争力的成长发展。第二,能够继续创造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机会。一个成功的事例就是全世界200多家的儒家学堂正在推广中国的语言以及文化。

再一个重要的战略就是加快网上出版,音乐图书馆,数据库和视觉博物馆的成果建设。在这些领域中,中国早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果,450多家中国的出版商业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单一语言电子书城。学术社团同样取得很好的成功, 建立了一个不断扩大的在线中国学术期刊集,学生甚至可以下载几百部国家顶级教授的讲义。不论是国家组织还是私人承办,这些信息交换所让人能准确地看到中国文化的过去与现今。同时,他们也是反击海外媒体强行给中国树立的负面形象与错误的最好的渠道。所有的这些工具让那些国外的人能更容易地认识中国。

在中国,网上教育利用科技的力量能解决身处边远山村和城市中心所带来的差异,通过互联网能够轻松有效地接受教育。

当我任华盛顿州长的时候,启动了一个网上教育工程,叫做平民数码学习,它的课程综合了网络教师和教室资源,图书馆数据库和其他数码工具。我非常高兴的是中文是其中最受欢迎之一的语言。年轻的美国人非常渴望了解中国,他们知道学习中文对他们的将来是非常必要的。而在线教育满足了他们的这些需求,特别是在那些外文老师很难找到的乡村地区。中国同样重视数码教育,2007年底,教育部批准了68家在线教育机构为那些没能成为全日制学生的人提供高等教育,这的确是一件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

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教育,科技以及像这次的展览,让人看到的不仅是过去,更是中国的未来。因为我认为举行的中国传统,艺术和生活方式的盛会,能够更好地激发推动中国未来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力量。文化产业的兴起是中国在从一个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大国的转变的下一步骤。

中国的文化市场是下一个金矿

无疑,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是可以转化为文化产品带到世界各地的,可以变成展览、音乐、电影作品、文化作品、数字媒体。现在文化产业仅占中国GDP的2%,所以外国的投资者深信中国的文化市场是下一个金矿所在。

随着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我们可以更多地展示中国的生命力,中国的风采和魅力。

我们都知道,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辉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短短的几个月以后,所有的电视、掌上电脑都向世界上几亿人展现中国辉煌的一面,有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亲眼看到中国,这样就可以推动全世界真正地来了解中国这个独特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