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消费心理

青少年消费心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消费心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青少年消费心理

青少年消费心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青少年 不良消费心理 人格养成

青少年的人格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品质的好坏,而一个人品质的好坏决定其对社会所具有的正负价值量的大小和比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青少年人格培养是我们国家社会人才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人格有先天的特质与后天养成之分。先天的人格特质与遗传因素有关,后天的人格养成则是教育和环境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先天的人格特质在后天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下又可以发生改变。青少年阶段是个体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人格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是否重视青少年人格养成的意义非常重大,这关系到一个社会发展速度的快慢、一个民族的强盛与衰败、一个国家声誉的好坏及其在国际上综合竞争力的强弱。

1 青少年不良消费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学术界对青少年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因而对青少年的年龄段也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心理学界根据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一般把青少年界定为13岁-25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人基本上是处于中学和大学期间,在参加社会工作和成立家庭之初。本文也以此作为对青少年阶段的界定。首先,一个人进入青少年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在心理上进入“断奶期”,独自思维能力发展较快,对于父母和老师的话不再言听计从,而是有了自己的思想,相当一部分人在青少年阶段还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叛逆心理。其次,大多数人到13岁时已进入了青春期,他(她)们对自身生理的变化有一些疑惑、好奇和激动,在心理上拉远了与异性之间距离,而在内心又更多地关注异性,对自己喜欢的异性有一种朦胧的情愫,为此开始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和衣着打扮,借此引起异性的注意和博取异性的好感。再次,由于青少年缺乏社会经验,心智不够成熟,对于价值观的理解、是非的判断和美丑标准的认定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此外,当代青少年生活在经济比较发达、生活条件较好、各种思潮涌动的社会,他(她)们很难意识到父辈的艰辛,从而没有艰苦朴素的概念,自私心理也比较严重。正是以上原因,使得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在消费观念上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倾向。这些不良心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纠正,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都会有相当大的影响,甚至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这些不良消费心理的泛滥又会误导更多的青少年,形成连锁反应和恶性循环,这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会起到不可小视的负面作用。因此,对当代青少年消费心理的纠偏和指导迫在眉睫。

2 青少年存在的几种主要的不良消费心理

通过对当前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消费观念进行分析得知,在青少年当中存在以下不良的消费心理:

2.1 缺乏判断能力的从众心理

青少年处于一个心智发展不够完善的阶段,他(她)们是非、美丑和善恶判断能力的相对低下决定了这是一个不成熟的消费群体,从而导致他(她)们的消费往往具有较大的盲目性。青少年自我意识渐渐增强,为了获得同龄人的认同,他(她)们在消费时具有一种从众心理。他(她)们心里抱着“别人有什么,我也要什么”的想法,很少去考虑该消费是否符合自身和家庭的情况,是否是自身的实际需要。这种“东施效颦”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给家庭带来经济压力,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2 虚荣心支配下的攀比心理

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虚荣心都比较强,从而在衣食住行方面常常不顾自己的实际需要和经济实力,盲目攀比。看到同学买新电脑、新手机,我就非要买比他(她)们更加新款和高档的;看到同学买名牌衣服,我就要买比他(她)们更加知名的品牌;看到同学经常下馆子,我就要进更加高档的酒店。仿佛只有这样自己脸上才有光,别人才看得起自己,自己在别人面前才能抬起头,却一点也不考虑父母挣钱的艰辛。当家庭无力承担的情况下,有的还向亲戚、同学、朋友借贷,甚至在借不到的情况下通过一些非法渠道去获得,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曾经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一位贫困的农民父亲靠卖血供养儿子上大学,数年之间卖的血加起来整整有一浴缸那么多,而这位儿子在学校却大手大脚地花钱。这消息让人看了既心酸又心痛。

2.3 个性追求导致的求异心理

青少年正处于求新求异、富有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青少年特别强调和注重自己个性的追求,所以不管是什么“新东西”,他(她)们都想“试一试”,仿佛不与这些“新东西”结缘自己就是落伍了,就会遭到他人的嘲笑。许多青少年通过网络等媒体的时尚宣传,在高科技电子产品、衣着配饰和兴趣爱好及其他一些生活方式上都追求新、奇、特,充分展现自己的所谓个性。这种求异心理表面看是追求个性,实际上是将自我物化,试图通过物质的装点来抬升和表现自己,导致青少年无法正确看待自我,甚至迷失真正的自我。

2.4 情结伴生的崇洋心理

近些年来,“洋消费”越演越烈,买“洋货”、吃“洋食”、住“洋房”等成为一种潮流。在这种“唯洋是举”心理的驱使下,一些人专拣“洋商标”的货物,崇洋消费成为消费潮流中的一大“景观”。而进口商品要收关税,价格都较高,所以消费负担加重。此外,并不是所有的进口商品都有质量保证。有一些唯利是图的奸商利用人们的这种崇洋心理,生产假冒伪劣商品,让消费者得不偿失。在这种崇尚“洋消费”的趋势下,青少年也深受影响。很多人认为没有一双耐克鞋会在同学中没有面子,对国外品牌耳熟能详、如数家珍是有见识和时尚的体现。

2.5 盲目崇拜滋长的追星心理

青少年总爱模仿自己喜欢的明星,他(她)们会依据各类偶像――影星、歌星、体育明星的样子来装扮自己,甚至模仿他(她)们的言行举止。为了得到一张与偶像的合影或是签名照,追星一族乐此不疲,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他(她)们也乐于在明星代言的产品上花费大笔的金钱,对他(她)们喜爱的明星广告代言的产品更是拼命追捧。这也是青少年心智不成熟的表现,是一种不理智的消费行为。2007年3月28日,刘德华的歌迷杨丽娟的父亲杨勤冀由于不堪忍受女儿在漫长的狂热追星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在香港跳海自杀就是一个令人伤心的例子。希望此事件能给盲目追星族一个警醒的作用。

3 消除不良消费心理,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

青少年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观对于青少年的人格养成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消除青少年的不良消费心理,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

3.1 增强青少年是非、美丑和善恶的判断能力

每位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刚学会说话走路的时候就会教育他(她)们什么是对的,什么错的,这就是是非判断能力培养的开始。所以一个两三岁的幼儿就知道作为一个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不过这更多的是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规范及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幼儿很单纯,父母和老师怎么教,他(她)们就怎么接受,一般不会对此提出质疑。他(她)们对于美丑和善恶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和浅层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及自我意识的增强,他(她)们开始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当青少年从外界感知到的信息与小时候父母的教育不相符或是相矛盾的时候,在内心就会对是非、美丑和善恶的界定产生疑惑和不解,这时,就迫切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正确引导,消除他(她)们内心的困惑,对是非、美丑和善恶有更深层次、更全面和辩证的认识。在此过程中,作为老师和父母应当改变原有说教式的方法,利用现实生活中一些生动的实例来进行教育,并与孩子进行互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青少年是非、美丑和善恶的判断能力,从而培养正确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意识。

3.2 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已经越来越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青少年是社会生活中最为活跃,最为敏感的群体。青少年从老师、家长以及通过新闻媒介接受各种信息,受到感染和影响,并以他(她)们特有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周围变化着的世界,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价值观是人生道德观和政治观的基础和核心,我们要认真研究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及其特点,采取有效对策,引导他(她)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决定了他(她)们对待自我消费的态度和认识。我们在把青少年培养成“四有”新人的同时,也要培养青少年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3.3 指导青少年培养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个性

当今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到全家几代人的宠爱,家庭经济条件也相对比以前要好得多,衣食无忧。然而,他(她)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却越来越差,虽然处在亲人羽翼的呵护下,但过得并不很开心,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当今社会的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从而造成青少年在升学和就业等方面的心理负担加重;二是人们的功利性越来越严重,物质层面的享受胜过精神层面的追求,家长和社会给予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大,一旦理想与现实脱节,则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与挫败感。三是由于网络技术发展迅速,许多不良信息的传播也容易对青少年的心理和思想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对青少年心智发展起误导的作用。四是由于整体社会道德滑坡,青少年自觉不自觉地把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跟幼年时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童话世界作比较,从而在内心产生一种困惑与不解。为此,作为家长和学校老师,应当对青少年进行理性的教育和引导,给予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望子成龙固然无可厚非,但一定要脚踏实地,面对现实,不能有脱离实际的好高骛远。我们要告诫青少年,失败只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成功的必经之路;道德的阶段性滑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真善美是社会发展的主潮流。青少年只有培养起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个性,才能消除不良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3.4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博大精深,涉及方方面面。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旋律。一个国家的公民,不管自己的祖国是贫穷落后还是富裕强盛,都必须忠于它,同时爱护自己的同胞,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维护祖国的利益和,也有为自己的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的义务和责任,有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为国捐躯的献身精神。青少年绝不能崇洋,对自己的祖国妄自菲薄。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这反映到消费观方面,就是要勤劳朴素,杜绝浪费。我们要教育青少年,尽管我们的祖国相对于某些发达国家来说还不够富裕,而且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嫌弃她,而是应当身体力行,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我们要让青少年明白,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我们国家还存在着相当贫穷落后的地区,那里的人们甚至还解决不了温饱问题。所以,我们在消费的时候,一定要提倡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树立环保和人道主义的消费观。

3.5 培养青少年的理性思维能力

人类的思维分为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感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初级形式,是建立在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的片面认识的基础之上;而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建立在把握了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之上的能动活动。青少年正是处于一个理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对于青少年正确、全面、科学、辩证地认识某些社会现象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有些人认为,既然爱国,我们就要提倡使用国货,抵制洋货,不去外资餐厅用餐,不购买外资电器,不购买外国化妆品。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认识。对于别国的恶意挑衅,我们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坚决同外国的敌对势力作斗争,然而,这种斗争应该是理性的。2008年,由于法国对中国内政问题的粗涉,引发了互联网上很多青年网民的不满,中国青年人的爱国热情被点燃,从而掀起了一场抵制以家乐福超市为代表的法国企业和法国商品的运动,后来甚至发展成部分人计划围攻某些家乐福超市。这一运动,从出发点来说是好的,是一种爱国情结的体现,但这是一种不理性的爱国,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我们青少年需要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树立理性的消费观。

总之,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了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除了要重视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还要重视青少年消费心理的引导,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科学、环保、人道和理性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1]马中宝,陈德余,消费心理学[M],机械工程出版社,2011.

青少年消费心理范文第2篇

中学生消费心理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

现今,中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与其父母一代已完全不同,大部分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的高消费生活越来越严重。再者,由于目前一般家庭的经济状况比以前有极大的改善。父母大多不愿自己的子女受委屈,又随着家庭观念的转变,家长更尊重子女的意见,鼓励子女发展自身能力。因此,中学生在诸多的影响下消费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零用钱的学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98%,没有的仅占1.4%,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家长对自己小孩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即使自己在省吃俭用,孩子那里总是应有尽有,可是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些呢?有些父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放上零花钱,这些零花钱是家长对孩子成长的一部分投资。只有少数家庭的孩子可能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父母来安排,所以也不需要什么零花钱了。但是对父母来说,高中生各方面的开支较多,学习上的花费明显多于初中生。对于在学习上的正常开销,家长们的出手毫不犹豫的同时,同学们的生活花费和日零用钱,也随之水涨船高。

因此中学生的消费行为反映了以下的几种消费心理特点:

1、求新性。中学生处于求新求异、富有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于是在社会许多新鲜玩意的吸引下,试一试的想法成了这种心理的源泉。

2、兴趣性。据了解,由于有的学生是追星族便将每月开支中的大部分用在购买自己偶像的磁带或cd上等等,总的来说,主要消费对象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换言之,兴趣爱好越广泛,所花费的款项也就可能同比例增长,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兴趣广泛是普遍的事。

3、从众性。身在周围都是同龄人的环境中,加之有不少学生的家境不错,特别容易出现攀比的风气。这便使许多人产生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想法,加上时下的某些时尚主题,促进了这种心理的形成,跟进了流行大军。

4、盲目性。这种心理特点的形成是基于前几种心理的,且从众性心理起了主导作用。

古人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俭以养德。养成刻苦节俭习惯,可以避奢侈,取道义,去邪心,有利培养高尚品德和坚韧意志。有道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和个人,无不是兴于勤俭,败于奢靡。青少年的财政来源主要来自家长,家长应负起管教指导责任。家长要让子女了解家庭的收入和开支,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并从中学习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学校应该进行消费观念教育,灌输量入为出的用钱方法,通过学习理财知识,了解借贷责任,力戒享乐奢靡陋习,帮助我们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中学生消费心理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二

xx世纪90年代出生的90后青少年,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时期,是伴随着春天的故事不断成长起来的时代宠儿。改革开放以来造就的良好物质环境,中国特有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光宗耀祖的家教理念,信息时代东西方文化、观念的交融和碰撞,媒体网络的大发展等,使现今90后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与以前的同龄人已经大不一样了。在消费观上的变化就尤为显著。现在,90后青少年的消费结构已不是单一型的了,而是向享受型、高档型,以至于向多元化的消费方向发展。尽管由于年龄、思维能力、社会经历的原因,其表现出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免不了有不合理的成分,但是当今青少年这种自成一派的消费心理形成的原因很值得探究一番。

一、 实践目的和调查背景

1、实践目的:大学生消费问题正逐年为高校及国人所重视,作为收入很少的学生群体其购买力却在逐年增加,奢靡攀比之风日益增长,其消费结构和消费能力是否合理发人深省,我们以此为出发点,以问卷调查形式确定大学生消费观调查为课题的社会实践,目的在于通过对大学生消费观的调查、研究、分析,做出分析总结规划,能够真实反映大学生消费状况,为大学生消费提供合理的参考方案。

2、调查背景:大学生,自古以来都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虽然不同的 朝代称呼不同,但其在社会上永远是群众关注的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在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估计掌握好自己的消费能力,以及维持合理的消费水平何其重要。

二、 实践内容

1.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2.调查方式:有纸质资料发放和网上答做,网上资料为49份,纸质资料发出11xx份,有效回收1xx0份。

3.调查意义: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中的一个非凡群体,有自身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意识和消费方式,并在参与消费文化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反映了大学生的现实消费倾向和未来的消费走向,对于研究消费经济和市场需求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消费观反映出了大学生的生活现状,以及价值取向,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观可以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对于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教学治理都将产生直接影响。关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引导其正确消费,帮助他们树立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使之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4.调查时间:xx1xx年xx月xx日至xx1xx年xx月xx日

xx.分工:首先由顺宜和丽珠将问卷打印出1xx0份出来,拿给我们班的同学以及其它班的同学做。另外,由水妹与梅浪将问卷发到网上,邀请同学与好友做,其中网上有效答卷时间为xx天,xx后,嘉欣和美梅将纸质的问卷和网上的问卷进行汇合,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最后我们全体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与总结。

6.调查内容:(1)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2)是否有记账习惯;(3)大学生的消费观念(4)大学生的消费方式;(xx)大学生的消费行为;(xx)大学生的消费倾向;(6)对品牌的观念。

7.问卷样式:见附件一

8.统计结果:见附件一

9. 调查过程:活动计划、设计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分析结果。

三、 调查情况

总体情况:根据附录一可知,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是属于中等小康水平的,他 们的消费会根据自己本身的实际生活需求而进行的,理性度较高。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学生的个人消费主要包括:伙食、学习用品、日常用品等带来的消费及恋爱中的开销。大家购物时,总会选择实惠的小店选购,对于流行新产品,会在自己的消费水平限度内选择性购物,并没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另外,同学们对名牌产品的消费普遍较理性,不会盲目跟风或者攀比。同学们在伙食方面的消费较高,大多数集中在每月xx0400元左右,而学习、恋爱、旅游、送礼和装饰等方面的支出较少。而且大部分同学并不支持追求潮流、时尚和名牌。绝大部分学生的消费都是来源于父母,少部分同学会选择打工、做兼职或创业等自主方式换取生活费用。 但是,根据调查结果可知,较少部分90后大学生的消费具有无计划性、冲动性,观念矛盾且不成熟,消费状况中存在攒钱观念淡薄、经济独立意识较弱、过分追求名牌和时尚、消费的选择力较强、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不协调等问题。

四、 调查结果分析

1、 大学生消费特点及原因分析:

(1)消费来源单一。根据调查结果得知,87%以上的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源于父母。造成此结果的因素有二:一方面是受到现阶段我国的封闭性的高等教育体制的制约;另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对父母过于依赖的因素。

(2)理性消费是主流。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大部分大学生在购物时,首先考虑的是商品的价格。多大87%的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于父母,这些大学生大多数来自贫穷家庭;而6.1%的大学生则是通过兼职等形式换取生活费和2%的大学生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奖学金来补助生活。

(3)消费无计划性。仅有xx.2%的大学生能事先做好消费计划再进行消费,同时,40.8%的大学生很少有记账的习惯,14.3%的大学生向来没有记账的习惯。

(4)储蓄观念淡薄。

2、大学生消费心理及原因分析:总体健康,部分异常。当前大学消费心理主体是健康的,但其中出现部分消极消费心理,主要表现在:

(1)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现在的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学动因。大学生们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的畸形心理。

(3)社会原因:

①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和其他一些消费文化的入侵,一些人开始追求享乐,事事讲排场讲面子,认为勤俭节约已经过时,甚至有些人把节俭视为见不得人的事,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不少的大学生也开始随大流,赶新潮,节俭实惠等传统的消费取向在他们的头脑中存留很少。

青少年消费心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90后”;中职生;消费行为;情况

由于经济在日益“物质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影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的人们,“90后”是处于理性与感性之间的重大群体,一方面渴望物质,一方面渴望在社会中的存在感。“90后”的中职生在社会的消费趋势与潮流之中扮演着“推动者”的角色。在通过对众多“90后”中职生的消费行为与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其对未来经济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消费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90后”中职生的消费源头趋于广泛化

在“90后”中职生的消费之中,由于他们还是在校的学生,经济上需要依靠家里,经济来源非常少,因此,其不仅具备社会消费的一般特点,还存在着一些独特的特点。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都依靠父母的供给,家庭条件好的相应消费要多,反之,家庭条件不是太优越的学生则大部分比较节约,相对消费也比较有限。但是伴随着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的加深,很多中职生都会进行兼职,通过自己的工作赚取一部分的消费来源。

二、“90后”中职生消费因素的多样化

中职生在校期间的消费不仅仅局限于伙食方面的消费,还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消费,例如,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主要用于消费的方面有考取证书方面的消费。在中职院校中,由于学生所接受的技能性教育,因此在考证方面也会有很大一部分的开销。在调查之中发现,中职生用于人情方面的开销也在逐渐的攀升,送礼、请客、聚会等,很多方面都助长着人情方面消费的风气。很多中职生都希望能够通过人情方面的消费,提升自己的号召力、影响力。除此之外,恋爱消费也是大部分中职生消费额度过高的重要因素,很多学生由于谈恋爱消费,经常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形。“90后”中职生用于手机以及网络方面的消费也占据着很大一部分的开支。

三、“90后”中职生消费水平的异样化

在对中职生的消费调查之中发现,由于不同学生家庭收入的不同,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消费差距,每个月消费金额在500元以下的学生占据40%,550元到850元之间的学生占据了32%。消费金额在1000元以上的学生占据了7%,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有部分学生的月消费金额甚至不到300元。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90后”中职生的消费水平的异样化,其所存在的极端性的差距。

“90后”中职生的消费行为值得社会以及各阶层中职院校的教育人士的深思,针对“90后”中职生的消费行为,要多对其进行科学消费、理智消费的教育。不仅是学校要承担着教育学生科学消费的责任,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学风、校风,进而纠正学生的消费观念。社会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要优化消费的环境,逐渐减轻或者消除学生过度的对时尚、个性、新鲜事物追求的消费心理,逐渐使得消费氛围趋向健康化。

参考文献:

[1]黄文述,刘倩倩.青少年偶像崇拜对其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01).

[2]陈蕾.多元文化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行为[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青少年消费心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 电子产品 异化

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不少西方学者认为现代文明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所谓的“病态的、压抑的文明”,甚至现代社会亦是如此。具体的表现就在于“人的异化”,尽管这种“异化”在某种层面体现出科技文明与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也反映出了诸多弊端。在我国现阶段,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3G技术的兴起,与此相关的便携式的数码电子产品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欢迎。但由此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不少人对数码电子产品的定位从“通信工具”扩展到了“身份名片”。而这种消费心理的变化,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伴随着消费主义价值观念的滋生,形成了一种关于人的异化的新的典型表现形式。

电子产品对人的异化的表现形式:以现代人消费心理的异化为例

西格蒙·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人们肯定会产生这样的印象,即人们通常运用错误的衡量标准—他们为自己谋求权力、成功和财富,并且对其他人所拥有的这一切表示羡慕,而他们却忽视了生活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且,在作出任何这种普遍判断的时候,我们都会面临危险,可能忘记人类世界及其心理活动是多么的变化多端”。①

在网络时代语境下的现代社会中,提到相关的信息技术及其产品对人的异化,多数人只会想到:在日常生活及学习工作中,现代人对互联网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等的过度依赖,甚至有人过度沉迷于网络虚拟社交活动等。但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我们应从价值观、心理等更多的层面上加以认识。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电子产品对人的消费心理产生的异化。

“现代人处于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向下,人类在物质、精神、制度三个方面受到自己创造的产品的限制和奴役。”②例如,美国苹果公司研发的各类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一系列高端电子产品,凭借其多功能、便携性、易操作性以及时尚个性的设计,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受到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青睐。无论是走在大街上,还是在校园里等公共场合,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拥有3G智能手机,他们渐渐成为此类商品的主导消费群体。对于某些人而言,购买此类产品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其使用价值,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包括个性化的追求,甚至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其实,早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之前,伴随着服饰、鞋包、化妆品等知名国际品牌的出现,消费主义观念就由此开始普及开来。不可否认,像苹果公司的电子产品在当今社会也承担起这样的“装饰品”之类的角色,就如衣饰鞋包不光可以满足人们基本需求,也足以让个人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和身份。从某种程度上,电子产品也已经被“符号化”了。

伴随着iPhone和iPad等产品在中国的热销,及其升级换代速度的加快,产品价格也越来越低,但是同美国本土相比,其价格对于许多中国消费者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同时,现在也出现一个这样的现象:有些非iPhone的使用者为了在自己的微博信息末尾显示“来自iPhone客户端”这区区几个字,会对自己的微博进行特别的修改与处理,目的是引起圈内好友对自己拥有高端电子产品的羡慕或是借此来彰显自己的个性。当然,这并不排除个人虚荣心等心理因素的“作祟”,从其侧面也可以看出现代人对这些高端电子产品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其强大的应用功能上,还根据其价格等因素自行赋予了其他一些所谓的“功能”与“意义”。这种新的人的异化形式也演变为一种社会现象,尤其是对于青少年而言,这对他们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无疑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对于整个社会层面来说,这只会助长西方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观念,从而对我国的社会风气产生消极影响。

网络时代电子产品对人的异化的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这些新型电子产品的出现,最初是为了适应人们对于信息的大量需求。所以,无论是3G手机还是平板电脑等,其根本功能是通讯和获得信息的便利性。而电子产品对现代人的异化,究其深层原因,是我们将自己陷入了一种困境。主要的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对我国造成的冲击与影响。消费主义文化诞生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已经成为资产阶级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他们认为,对商品的消费已经不只是满足自身最根本的物质需要,更是上升到了精神、文化等层面,甚至认为可以构建自己的身份与个性。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与国外在经济与文化上的交流日益增多,而且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消费主义价值观念也趁虚而入,不少人难免会受到这种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我们不能全面否定消费主义观念,但是它所起到的消极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在消费主义的语境下,电子产品从使用工具成为身份、个性的象征;而消费者,则从“使用者”沦为“追随者”,也是从“理性”到了“非理性”的消费心理异化。“消费主义在把消费行为转变成一种文化行为的同时,也把其自身铸造成了‘消费社会’的主流文化,具有了意识形态的功能。消费主义作为消费社会的主流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了人们评价一切的价值尺度。”③而这对于社会风气无疑具有消极作用。

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作用。关于这一层面,则主要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

第一,商业广告及相关的促销推广活动的宣传作用。消费主义价值观念之所以能够对社会大众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离不开大众传媒独特的宣传效果,尤其是商业广告。消费主义价值观念与商业广告一直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失去任何一方都不能将其作用效果发挥到最好,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国当代社会,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始终是处于大量的、种类繁多的商家广告宣传之中,有来自报刊的、电视的、网络的等等,这也是信息爆炸时代一个典型特征。处于这样一种由大众传媒营造的大环境之中,社会大众难免会因鉴别能力相对缺乏而受到各种商业广告的影响,包括对他们的消费观念及行为的改变。在3G网络技术在我国出现之前,五花八门的相关电子产品的广告就铺天盖地般地出现,更不用说之后的各类手机的促销和推广活动。特别是在苹果公司产品登陆中国大陆市场以后,在消费者群体中更是掀起了一股追捧狂潮,本土化的“果粉”也随之出现。尽管这一现象是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所产生的一个必然现象,中国若想发展就不能将自己置身之外;但是,过度的、无节制的商业宣传活动也势必会造成人们消费观念的进一步异化,特别是针对其所引发的舆论关注等。

第二,影视作品的渗透引导作用。目前,大众传媒无不影响着社会大众的生活,影视作品在其中也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在大众文化兴起与繁荣的时期,观看与欣赏各类影视作品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的消遣娱乐的主要方式。如果说上一原因是一种直接的商业宣传的广告形式,那么影视作品,特别是其中的植入式广告,虽然使用的是相对间接的宣传模式,但是有时候其在社会大众中的引导作用也是能达到广告商所期望的效果的。近几年,引进的国外影视作品以及在网络上流行的相关影视剧也越来越多,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大片与美国各大电视台制作的电视剧更是植入式广告的云集之地。各类商家均想借助知名度高的影片和流行的美剧来宣传自己的商品,即通过由明星扮演的影视剧中的人物使用相关产品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购买欲望。美国苹果公司也不例外,如在中国目前最受欢迎的美剧之一《生活大爆炸》,几乎每一季、每一集都少不了iPhone等的苹果电子产品作为道具在剧中出现。甚至《生活大爆炸》第四季中还邀请苹果公司的一位创始人客串了一个角色。剧集收视率的提升,对苹果公司的戏剧化的宣传效果,必然会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影响:受众从认知,到了解,再到产生购买产品的欲望,这也是植入式广告一直备受社会争议的原因之一。

“新科技+大众媒体”的品牌营销策略。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地发展,各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相关企业只有加快研发新的电子产品,提升现有产品的品质与功能,才能迎合社会大众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另外,他们也会加大其产品的营销宣传力度,每当有新的突破和新的产品出现,便会通过大众媒体竭力推广。对于特定品牌的忠实用户或者“粉丝”来说,这种在“新科技+大众媒体”共同推动下诞生的电子产品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具有超乎想象的吸引力。就像2011年iPhone 4S刚推出不久,世界各地就出现了疯狂地连夜排队抢购的现象。实际上,iPhone 4S同之前的iPhone 4相比并无多少实质性的突破,而且“果粉”的狂热与拥护也为一般人所难以理解,但是由于苹果公司良好的品牌营销与公关宣传等因素,培养出了大批的拥有品牌忠实度的消费群体,乃至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果粉”的行列。这种做法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社会影响上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令人担忧的。“果粉”的购买心理与行为多少是一种非理性的消费方式:过度注重对品牌的消费,而忽略了自己的真正的物质所需,对自己的精神上的异化也由此开始。

人的社会性和个人的心理层面的影响。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电子产品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在信息时代的基本生活需要,无需将其上升到个性化、身份或社会地位这种“高度”上。但是,人是“社会的动物”,我们时时刻刻都处在社会的影响之下,并且很难脱离这种影响。这不仅包括来自大众传媒的影响,也有来自人际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包括身边人对相关高端电子产品的羡慕与模仿等,这也是许多国际知名品牌得以成功的一大原因。“鲍德里亚认为,由于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现代社会的消费传播正在越来越体现出‘差异化’的特点,即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所谓‘风格传播’的特点越来越突出”。④在这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电子产品对人的异化也是一种必然:对于这些人而言,电子产品的便利性已退居其次,第一位的是满足他们对钟爱品牌的拥有或是以追求高端和时尚为主要目标。这无疑也成为一种精神压力与心理负担,确切地说,他们已被真正地“异化”了。

网络时代电子产品对人的异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消费主义的盛行不仅颠倒了消费生活,错误地将奢侈消费或炫耀消费视为善,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导致了现代消费文化的质变”。⑤而互联网这种新兴事物的出现,受到吸引和欢迎的主要还是年轻的一代。因而,对网络时代电子产品对人的异化所产生的影响,也以年轻人为主。的确,网络使用者的“低龄化”,在国内外都已是一股必然趋势,他们不可避免地成为网络时代电子产品所关注的主要消费目标群体。

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现在社会的年轻人比较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并对其产生兴趣;其次,他们崇尚个性,喜欢一切他们认为可以彰显自己个性的东西;再者,由于年龄等原因,他们之间总是喜欢相互比较或者模仿他人;最后,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力之中,难免会受到消费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关注这种新型的异化形式对青少年群体所起到的消极影响:

对青少年心理层面上的影响。青少年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时期,同时,也处于叛逆期。如果他们过度沉迷于在大众传媒包装下的消费主义文化,过度地关心物质生活,甚至试图以物质来代替精神,忽略真正有意义的精神生活。最终他们会变得更加颓废与消极,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对家庭层面的影响。青少年群体中的绝大多数成员还都是在校学生,没有自己的收入来源。各种日常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开销也都来自父母。而电子产品对青少年的异化也表现在攀比和跟风上,而且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新的产品也层出不穷地出现。鉴于种种情况,这些消费心理只会给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并让青少年养成不合理、不健康的消费观念与方式。

对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的颠覆作用。勤俭节约一向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社会传统主流价值观念的精髓所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消费主义的语境下,这一点似乎在一些人眼中显得“过时了”,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念也势必会影响到青少年群体,这种消极的影响也会使他们自己迷失自我。此外,也会造成他们对所谓“个性”的误解:电子产品及其商业化广告总是标榜自己商品的“个性化”色彩,青少年也容易信以为真,从而天真地认为拥有了高端的电子产品就足以向周围的人展示自己的个性。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真正的个性不是如此轻易体现出来的,终究会被“同质化”所取代。这也是大众传媒包装下的消费主义文化对“个性”的曲解。

当然,现实生活中,不只是青少年群体成为受害者,如何建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念是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看到科技发展所起到的积极方面的作用,还应理智看待由异化产生的消极影响,才能让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

结语

科技的发明与使用是为了给我们创造一种更美好、更理想的生活,不是为了让我们成为科技及其相关产品的“奴隶”,不是为了让我们的价值观念被扭曲和变形,这有悖于科技发展与进步的初衷。但是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现实中,一方面人们不可避免地从电子产品“使用者”成为盲目的“追随者”,作茧自缚般地给自己套上了“枷锁”,另一方面,却又“忽视了生活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所以网络时代电子产品对现代人的异化问题也该引起我们全社会的反思。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注释】

①[奥]西格蒙·弗洛伊德:《一种幻想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严志军,张沫译,上海世纪集团出版社,第105页。

②彭晓兰,李萍:“信息社会下人的异化的新表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③何芸:“对消费主义的反思与超越—基于个人发展的维度”,《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④郭宏伟:“试析我国媒体的消费主义趋向”,《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年第4期。

青少年消费心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男性消费者 角色 男性消费心理 广告 影响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一、男性消费心理

消费者行为融和了营销学和心理学为主的两大学科,反映了消费者个人或群体获得、消费、放弃产品、服务、活动和观念的所有决策及其历史发展。在个体研究的过程中,“自我概念”的重要性被凸显出来。尽管消费者行为学家们试图用不同的模型或维度来解释不同的消费者行为,然而在消费者心理方面的自我概念研究仍然较少涉及性别、年龄等因素,而更多的关注于使用产品本身。国内学者杨晓燕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系统的中国女性消费者的自我概念模型,即著名的"SF模型”。作为消费群体的另一半,男性在市场营销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家庭高档耐用消费品和男性消费品的消费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曾德明对男性消费者自我概念以模型构建形式进行了研究。

男性消费心理是指男性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商品时具有的一种心理状态。以往的调查研究总结出男性消费心理的特征表现为:(一)注重质量,实用为主。(二)目的明确,迅速果断。(三)自尊心强,讲究面子。(四)减少麻烦,力求方便。

二、男性消费概况:兼论与女性的比较

马克・施伟恩西奇分析了19世纪90年代美国产品统计数据后,认为美国男性积极地将大量的消费活动并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并表明男性消费的娱乐休闲商品大概是女性的两倍,且为此花掉了可支配家庭收入的30%左右。越来越多的男性广泛卷入到市场经济的种种消费行为中。男性作为消费者的角色在社会上逐渐获得了大众的普遍认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融和,两者之间的性别差异也在不断缩小,新一代的消费观念的改变,使得男性消费已不再局限于高端商品的孤岛上。根据尼尔森2005年的广告监测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地区男性消费品广告显著增长,产品的性别因素在广告投放中得到凸显,以男性为主要目标群体的产品广告投放成为一大亮点与上年同期相比,男性美容用品的广告花费增幅超过六成,男装及配饰的广告增长已接近八成。相比之下,女性化妆品的增长仅有一成,而女装及配饰的广告花费更是出现了超过五成的下降。在酒精类饮品这一通常以男性消费者为目标受众的领域,国际知名品牌在2005年前6个月的广告投入也有大幅度的增加。根据尼尔森媒介研究的统计数据,2005年上半年烈性洋酒在国内媒体的广告量大幅攀升,威士忌和白兰地的广告花费增幅分别达到350%和152%,这一现象在沿海发达城市尤为明显。

相反,女性市场的开发在近几年出现饱和状态,一方面说明女性市场较男性发展得更为成熟,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以往女性在消费市场购买行为中所占据的主力地位。女人拥有家庭日用商品选购的决策权。因此早期的生产商和广告商几乎都将目标锁定为女性,很多广告信息的对象是女性,对话方式也是选择女性乐意接受的方式进行。而随着男性性别角色的转换,新时代的男性逐步转变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开始寻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其他途径,将更多的目光转向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生活品质和气质外观,其消费领域必然将从以往主导的高端产品的消费,延伸到与娱乐、休闲和衣饰装扮等相关的各个领域。众多商家一致看好其市场发展潜力,广告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尤其是以男性消费者为主要目标受众的各电视台的体育频道、体育杂志,都将成为广告投放的主要战场。

因此,重新定位男性消费市场,缩减男女差异,引导男性消费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三、广告对不同年龄段男性消费者的影响

广告活动能够从不同角度影响或“击中”消费者心理;相应的,消费者心理也不同程度地左右着广告的决策和实施。那么,广告又是如何对广大男性消费者产生影响的呢?我们根据发展心理学将男性消费者划分为二三个阶段加以具体分析。

1.儿童阶段

儿童阶段又分为幼儿时期和小学时期。幼儿期指儿童从3岁到6、7岁这一时期,也称幼儿期,或学前期。这个时期的幼儿对性别开始有了懵懂的认识,能够表现出基本的差异:男孩对倾向武力的战斗性游戏有莫名的喜爱,而女孩则更多对充满情感的游戏有兴趣。针对这一年龄段的幼儿产品广告以玩具食品类居多,产品的差异化也不明显,在电视广告的熏陶和同龄朋友的影响下,幼儿对某一产品的渴望显得较为强烈,同时借由幼儿施向家长,形成一种间接消费。

6、7岁到12、13岁是儿童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个时期也称为前青春发育期。进入学习期的儿童已经能够掌握一小部分的资金,可以自己选择商品。而男孩子相对而言自由消费的机会更大些。

广告在应用儿童形象中,许多由男孩子扮演的角色令人印象深刻。如一则感动许多家长――“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中,小男孩在看到妈妈给奶奶洗脚后,小小身板硬是将一盆水端给妈妈洗脚。在这些广告片中,男孩子是中心,充满生机和活力,透过广告,不仅传达了消费概念和信息,也宣扬了一种正确培养儿童道德观念的方式。因此,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广告媒体作为社会性因素起到良好作用。

2.青少年阶段

青少年期是指个体从11、12岁到17、18岁这个年龄阶段。这一时期是青少年对自我的同一性的发展和自我概念的稳定。这一阶段的男生的自我意识日益加强,对待事物个性鲜明,因此喜欢购买一些具有特色的商品。且追求时尚,乐意尝试新产品。在选择商品时,感情因素占主导地位:

继80后主人翁消费群体出现后,90后已经成为当今家庭消费中“做主的一代”,更被冠名为“吞时代”(Tweens)。针对这一群体中的男性,广告投放多在网络、电视或是时尚报刊上,以其时尚青春的形象。引领不同以往的消费时尚观。例如百事可乐将目标锁定年轻一代,打出“新一代的选择”的品牌广告语。通过引领潮流,逐渐树立起自己“年轻、活泼、时代”的形象。从1894年迈克尔,杰克逊的“百事,新一代的选择”到1998年珍妮,杰克逊、瑞奇・马丁、王菲和郭富城的“Ask ForMore”,由贝克汉姆、亨利、卡洛斯、劳尔、罗纳尔・迪尼奥等足坛巨星海报至最新古天乐、黄晓明和蔡依林人群篇和京剧篇广告,采用新新青春偶像和明星代言,一贯“玩酷”宗旨,结合中国特有元素,打造出年轻一代的消费文化。

在新时代经济背景下。青少年作为活力的代表成为市场开发的主要目标群体。广告成为这一群体的消费指向标。青少年时期的男性与女性在性别取向有了明确的区分,由此产生的分歧将表现在部分产品的消费上,如衣服饰品类、文化消费类、生活用品类等等。而广告也不再只是单纯地介绍产品信息,对消费目标群实行狂轰滥炸。新时期的广告将以一种理念为核心。借此引导新式的消费观念和方式,标榜出

性别无差异、个性化的时尚消费,青少年中的大部分男性在广告的宣扬下成为这方面的忠实追随者。

3.成年阶段

成年期包括成年初期(18-35岁)、成年中期(35-60岁)、成年晚期(60岁以上)三个阶段。个体从18、19岁到35岁左右,是成年初期,也称其为青年后期。在我国,青年消费者是所有企业竞相争夺的主要消费目标群。这个阶段是青少年的延续,继承了青春时期的消费观念,但是也因为角色的改变发生变化。在经过学校和社会的经验洗礼。男性更多表现出沉稳的个性,在消费上更是注重品牌,形成品牌忠诚度。例如陈道明代言的“简约而不简单”利郎商务休闲男装等,从品牌消费形成一种时尚生活,凸显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个体从35岁至60岁是成年中期,也称中年期。中年期的男性较少参与家庭中的生活消费,这部分多数是由家庭中的女性作为直接执行者。一旦涉及到高额耐用消费品,例如家电、电脑、汽车、旅游、房子等资产性消费,男性的意见和决策成为关键。所以这类高端消费产品的广告在考虑女性的’感性因素的同时,也要关注男性的理性色彩。如房产广告,以女性的视角来看周围环境和附近的学校设施设备,而以男性的视角来考量商业区和交通便利性等因素。

个体从60岁开始便进入成年晚期,也称老年期。老年人产品倾向于保健品和药品。这类产品大多在广告中体现产品的功效,宣称消费者在使用了该产品后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其中,子女的关怀和照顾成为老年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养生堂龟鳖丸广告中父与子的情感交流。这时候,产品的功效显然不是放在第一位上的。

四、男性消费者角色定位发展趋势

让-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文化就是在消费社会人们消费中所表现出的文化”。“符合时展的、良性的消费文化,必将对男性和女性的消费行为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