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总结及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现状;内容构成;改革方案
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对各门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全面总结,是学生从单一课程的学习到解决整个工程问题的升华,是学生对已学知识融会贯通的教学环节,对学生独立创新能力、协调工作能力和思想品德、工作态度、工作作风以及事业心和责任感等方面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毕业设计的过程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过程。通过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做好该教学环节对于学生毕业后从事施工、监理或设计、造价等方面的工作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如何适应高职教学的特性和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好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值得深入探讨与思考。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试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和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方案。
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和内容构成的分析
(一)毕业设计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基本上沿用传统的做法,即在最后一个学期集中8~10周的时间进行。其内容是要求学生在该时间段内完成某一多层民用(公共)建筑的施工图设计。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最后所取得的毕业设计成果往往只能达到以下层次:(1)建筑部分仅仅达到方案与扩初之间。(2)结构部分只能完成某一局部楼层的梁板设计或某一框架的设计。(3)结构计算采用手算。(4)施工图表达不完整。
这样的教学成果与实际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存在很大的差距,学生只能初步地了解整个建筑物设计过程的皮毛,效果不甚理想。很多学生毕业时,对施工图特别是结构图的识读能力很差,远远达不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毕业设计内容的构成分析
从以往的毕业设计内容构成来看,整个毕业设计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建筑部分要求学生对某一多层民用(公共)建筑进行建筑设计。内容包括方案设计、构造设计等。与之相关的课程有《房屋建筑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结构部分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设计的建筑方案进行相应的结构设计。内容包括上部结构设计和基础设计。与之相关的课程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地基基础》、《结构抗震》、《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必要的建筑力学知识等。
施工图绘制要求学生按照规范要求把建筑、结构设计成果用施工图的形式表达出来。与之相关的课程有《制图》、《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从毕业设计内容构成和教学环节的分析可以看出,整个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本科教育方式的一个压缩版。
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方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专业的细分,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的将是多样的建筑工程工种。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阶段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构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在毕业以后很快地适应所面临的不同工种的需要,以实现“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因此,有必要把毕业设计做得更深、更细,使学生能够把握建筑工程的整局,提高识读施工图的能力,使掌握的知识能够直接指导具体的实际工作。
对于学制三年的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在比较紧张的时间内完成比较深入的毕业设计内容,按照传统的做法的确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通过对毕业设计内容的分析,按照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在教学中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对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要求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就可以突破传统的“本科压缩型”的毕业设计教学方式,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每门课程、课程设计的目的仅仅是为满足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的,很少考虑到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连续性、互补性。局部独立性较强,整体性较差,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良好的连续性、系统性和整体意识的训练,工程整体观念模糊。
笔者根据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制中的课程特点,剖析课程设置和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教学体会,对毕业设计教学和相关课程提出“分解融合”、“整合提高”、“汇总完善”的教学改革方案,以期达到更好的毕业设计教学效果。
(一)分解融合
该阶段是把毕业设计的相关内容有意识地提前分解到各个相关课程中,消化解决毕业设计的部分内容,即毕业设计向前延伸。同时也让学生在各个课程的学习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从而使各个课程的教学环节形成连续性和系统性,即以毕业设计的内容为基线贯穿整个学制中各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局部学习中逐步建立和培养全局观念。具体做法如下:(1)在《制图》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建筑和结构图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抄绘、测绘、阅读等方式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为施工图绘制打下基础。(2)在《房屋建筑学》课程中把毕业设计项目作为课程设计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和课程设计中,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建筑方案的设计内容。在课程学习中着重掌握建筑构造和各种细部构造,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识读实际工程的施工图,对建筑施工图的表达初具概念。(3)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及《结构抗震》等课程中,让学生带着建筑方案进入结构课程的学习,在课程设计中解决结构的布置,掌握结构概念设计以及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构造要求,掌握最新结构施工图的表达方式和识读能力,为最后的结构设计打下基础。(4)在《地基基础》课程中有针对性地解决项目中的地基基础问题,掌握常见的基础设计方法。(5)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主要解决有关建筑和结构设计软件应用的问题以及绘制施工图的方法。
在各个相关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较多地阅读与实际工程相应的施工图来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要做好这一阶段的教学工作,还必须做好同各学科教师的沟通工作,在课程设计中加强辅导师资力量,才能为后续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整合提高
在所有课程结束后,同样集中8~10周左右的时间对学生所做的项目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整合,并从施工图设计的角度对项目进行提高。(1)用2周左右的时间对建筑方案进行细化加深,使之达到介于扩初和施工图的水平。其中包括方案的细化、构造的明确以及装修材质的确定等相关内容。(2)在建筑部分基本完善的基础上,指导教师从全局的观念对学生进行辅导,深入讲解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用2周左右的时间,采用电算的方法解决结构计算问题,同时整理必要的电算资料。
(三)汇总完善
在前述基础上,利用3~4周左右的时间汇总建筑、结构的设计成果,进行建筑、结构的施工图绘制。该过程可以让学生重新阅读同类工程实际的施工图,有比对性地绘制施工图,从而使毕业设计的成果进一步完善。
当然,要切实保证做好毕业设计工作,实现教学改革目标,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软硬件条件:(1)有一支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2)有建筑CAD辅助设计软件,结构CAD辅助设计软件。(3)有可供学生上机的电脑机房。(4)有国家颁布的与现行建筑工程相关的《规范》和《规程》以及国家和地方的标准图集等相应的技术资料。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类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可以采用项目目标化管理方法,只要安排合理,措施到位,完全可以将毕业设计做得更加完善,从质量上有较大的提高,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建筑结构有比较完整的概念,具有较强的识图读图能力,能够更快地适应将要面临的建筑工程各个工种的需要,实现教育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智能建筑工程;智能化系统;系统集成;产品
智能化建筑工程在电气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在人类对建筑物安全、便捷、舒适性能的更高要求下,获得了空前的持续的发展,并且其先进性、合理性也日益完善。同时,随着智能建筑的不断增加和普及,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居家观念、生活方式和办公习惯。故而很多房产商在介绍自己项目的“卖点”时,往往会打出“智能牌”。毋庸置疑,智能化系统在项目中的先进性和完备性,已成为衡量其楼盘档次高低、增值潜力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
上世纪九十年代,智能建筑系统施工验收规范和设计规范的国家标准都是以某一子系统为内容单一编撰发行的,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16-1992)、《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1994)、《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1994)等。但智能系统是由各子系统“按需集成”的整体系统,仅仅依靠这些规范显然是不够完备的。2000年7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科学、准确地定义了智能建筑的概念,并提出智能化系统集成的设计思想。2003年10月1日起《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正式实施,才使智能建筑有了真正意义上统一的验收规范。
对一般民用建筑而言,一个较为完整的智能化系统应包括:通信、有线电视、公共广播及紧急广播、计算机网络、闭路电视监控、入侵报警(住宅小区周界防范)、巡更管理、门禁、停车场(库)管理、建筑设备监控等(子)系统及其系统的集成。智能建筑作为建筑工程的九大分部工程之一,因其子系统众多又需要相互兼容和集成,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更新换代较快,再加上不同的项目业主有不同的使用需求,造成智能建筑工程的监理不同于其他分部工程。笔者结合实践经验,针对现场遇到的一些问题,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渴望与同行交流、探讨。
1. GB50339-2003第3.3.3条,工程实施前应“检查工程设计文件及施工图的完备性”。这一要求对智能建筑工程的实施很重要。一般情况下,电气专业图纸会设计出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经过公安部门的审核通过才能实施),其他系统若无设计会在设计总说明中注明:“安防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和电信系统都由专业部门设计安装”。这些专业部门涉及到消防、电信、公安、广播电视等政府行业管理部门,设计上往往出现了条块分割、行业垄断的局面,而且可能存在设计深度不够、设备选型混乱等一系列问题。所以监理在前期准备阶段应注意:1)对照公安部门出具的消防设计审核意见书,检查设计图的修改回复情况,收集齐全相关资料,作为监理的依据。2)消防自控、电信、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线一般都应暗敷设,施工前应有完备的图纸。要协助业主组织专业安装公司做好开工前的安装图纸会审工作,明确各单位的施工界面,安排好需相互配合和协调的事情,为以后工程的顺利实施打好基础。3)审查电气专业图纸对智能建筑各系统的前端电源配置是否齐全,同时应了解建筑物的功能需求和业主的使用需求,应有扩展余量。
2. 做好施工过程中的协调工作。因智能系统的专业安装单位一般采取平行发包的形式进行承包,项目业主在选择这些单位时,有时会受到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的干预,故而出现监理在现场对这些公司难以正常开展工作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监理要参与协调好有关专业安装公司的工作;要督促安装公司做好各自施工范围内成品保护,并使其树立保护总包和其他安装公司成品的意识,避免出现相互推委、扯皮、返工甚至索赔纠纷。
3. 认真进行产品质量检查,并把好产品选型关。GB50339中指出:智能建筑工程的产品包括各系统中使用的材料、硬件设备、软件产品和工程中应用的各种系统接口。这类产品技术含量较高更新换代较快,故新材料和新产品相对较多。监理在检查时,要严格依据设计文件、规范和合同进行,还要查验生产厂家的检测报告和主管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文件,必要时要实地考察生产厂家的质量保证体系。监理不但要做好产品的检查验收,还应关注产品的选型。一般来说,产品选型是在设计阶段由设计院完成的(也有专业安装公司或系统集成商承担设计并完成施工的情况),但可能由于设计院电气设计人员对智能建筑系统了解不多、设计依据往往落后于产品和行业技术的发展、智能建筑专业安装施工单位要进行深化设计,确保选型设备的性价比、有关硬件系统接口兼容性要求高等诸多因素,容易造成选型不当的情况而可能导致各子系统丧失协调控制能力。软件方面特别注意系统集成商对通信软件的开放性和配套性、稳定性。监理在处理设备选型时,要多与业主进行沟通,找出解决问题的妥善办法,帮业主完成一个高效、安全、节能、完备、稳定运行的智能化建筑系统。
[关键词]工程意识 实践 探索 核心
一、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意义
工程是人们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技术与手段对客观世界所展开的实践活动。而工程意识,则是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对工程事物所表现的感觉、兴趣、态度、认识和思维等的能动反映,是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良好的工程意识,有助于形成合理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较强的工程职业能力。
对于工科学校的学生而言,在校期间尽早地接受工程意识的熏陶、教育、培养和训练,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工程、重视实践,及早地学会从实践的角度、从工程的角度去学习知识、去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及早地形成正确的、实事求是的、规范的、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明确合格的工程技术工作者应具备的思维方式、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从而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都能够去自主培养、锻炼、提高和积淀自身的职业能力,为未来更好地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中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做法
《建筑材料与检测》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设置的一门核心课,课程本身有着应用范围广、实践性强、工程性强等特点。该课程通常都开设于大学一年级上学期,所以它不但是后续《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等专业课的基础课和铺垫课,更关键的还在于这门课程是学生大范围深度接触工程实际的入门课、先导课。
近年来,作者结合课程自身特点,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针对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工程意识进行了教学探索和尝试。
1.课程标准的确定
《建筑材料与检测》的课程标准是依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通过企业调研、毕业生回访等渠道,着眼于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要求,最终确定以“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双线并重”为培养特色的课程标准。具体落实到课程标准中,则是规定了每一教学项目中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要求;在能力目标一项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能做×××”、“会做×××”、“养成×××”的具体要求。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工程实际的结合,要学会学以致用,逐渐养成良好的工程思维方式。
2.课程内容的重构
教学内容的选择坚持“实用性、实践性、先进性”三大原则。所谓的“实用性”是指根据学生
未来就业岗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选择实际生产和工程中广泛应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即工程实际用什么学校就教什么;要求学生“能做×××”、“会做×××”、“养成×××”,就紧紧围绕“能”、“会”、“养成”去选择教学内容;所谓的“实践性”,是指所选择的教学内容,突出课程本身应具备的实验性强、工程性强的特点,增大实验教学内容的比例,增加建筑材料与检测综合实验实训内容,增加工程案例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热爱实验,重视实验,习惯于用数据说话、实事求是的工程思维方式;所谓的“先进性”是指,密切关注市场、跟踪市场、跟踪行业、跟踪企业的发展,及时补充工程实际中使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和新规范,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建筑材料的发展动态、学会培养和锻炼自己对工程新技术的跟踪能力,从而为自身职业能力发展和工程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3.教学手段灵活多样
考虑到课程内容多但课时少、记忆性的知识点多但实验性强等方面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板书、课件演示、多媒体视频等教学环节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平台,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多角度、多渠道训练和锻炼学生的工程思维方式。
①多媒体教学
将大量的教学图片、试验检测视频、现场施工录像等网络教学资源,有机穿插到教学内容中并制作成课件,通过影像教学、情景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及掌握现代的施工工艺的同时,明确工程中使用的材料、设备和施工方法,既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使那些需要准确背和记的知识点简单化、形象化,使学生知道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是如何使用的,也学着用理论去分析和解释一些工程现象。
②教具和实物结合教学
一是把一些小型的试验仪具,如李氏比重瓶、维卡仪、雷氏夹、雷氏夹膨胀测定仪等带到课堂,对照仪具讲解材料的技术和有关性质的检测方法;二是制做教学用“试件”,如制作水泥安定性结果评价使用的试饼、雷氏试件、水泥胶砂试体、水泥达终凝后的试件等等。实践证明,教具和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向学生灌输原材料的质量是决定工程质量的基础和关键,引导学生一定要重视对原材料的质量检测,学会用事实说话,用检测结果和数据说话,绝不可马马虎虎或弄虚作假。
③演示实验教学
对于水泥砂浆的沉入度、分层度等易含混的知识点,教学中采取先演示后讲解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一看则会,一听就懂。对于类似水泥混凝土和易性方面的知识点的教学,则采取集中演示试验的形式进行。即实验前同时设计出几个配合比方案,针对每一个方案拌制成的混凝土。针对和易性合格的混凝土拌合物,教会学生测定流动性、直观评价黏聚性和保水性的方法;针对和易性不合格的拌合物,则带领学生去分析不合格的原因,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混凝土和易性的调整或改善;最终要学生分组概括总结出流动性、黏聚性和保水性间的关系,影响和易性的一些因素和改善和易性的一些措施。这种教学方式通俗易懂,学生不但学会了混凝土和易性的评价方法,更主要的是学会了分析和易性不满足要求的原因,锻炼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现场教学
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适时组织现场教学。如在讲解商品混凝土内容时,直接把学生带到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对混凝土原材料的现场堆放、混凝土制作工艺流程、搅拌方式、检测指标、运输等流程等都有较系统的了解。借助于现场教学的方式,还可同时向学生介绍商品混凝土的发展过程和国家有关部门对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搅拌砂浆等材料的要求。旨在引导学生要形成科学正确的工程思维方式,要知道做工程不能只关注材料、关注工艺、关注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从人们生产和生活实际出发去考虑工程问题,要关注绿色、关注节能、关注环保、关注安全;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绿色工程意识、大的工程理念。
⑤综合实验实训
综合实验实训通常设置在《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及考核结束后的教学周里,实训时间通常为两周。。实训内容主要是进行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包括原材料选择、性能检测;混凝土技术性质测定和配合比的调整等。旨在检验学生将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工程实际的能力,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实验结果处理和评价能力。
实训教学实现了“教、学、做”的统一,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实训中只起着指导、引导和实时点拨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引导学生必须学会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工程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解释工程实际现象。既体会到了在做中学的乐趣和自我工作的成就感,又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4.考核内容与考核手段“工程化”
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坚持“强调过程考核,突出技能考核”的考核原则。既注重专业知识的考核,更注重对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方面的考核。
综合实验实训考核通常是在实训结束前以学生独立实操的形式统一考核,实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训期间和具体操作过程的表现,随机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一一作答,实训成绩单独计算并纳入总学分中。
课程实验部分的考核采取的是抽签操作和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对实验过程的熟悉及掌握情况,对影响实验结果的相关因素控制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处理、分析和评价能力;考核学生实验过程中表现出的工作态度的认真程度和工作作风的严谨程度。
理论课的考核内容,减少了教条式的、死记硬背的知识点的考核比例,侧重于对工程问题的综合分析及工程现象的解答、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混凝土强度评定、材料的储运等工程应用较多的知识点的考核,全面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将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反馈
进行了几轮教学改革尝试后,笔者分别在大一、大二和顶岗实习的大三年级的学生中,就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学生普遍认为:现行的《建筑材料与检测》课,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大家懂得了理论联系工程实际的重要性;训练和锻炼了他们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形成了主动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方面的意识,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思维和实践基础。
四、结语
在《建筑材料与检测》教学中所进行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实现了“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教师强调、重视实验和工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对学生养成“多动手”、“勤思考”的学习习惯,主动锻炼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起到了引导、导向和敦促作用;对引导学生尽早形成科学的工程理念、正确的工程思维方式等均起到了启蒙、引导和铺垫作用;使学生在大学伊始就形成了工程意识的雏形,为他们在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施工实习、顶岗实训等一系列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训练、锻炼和自主提高工程职业能力和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工程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编号:2011B13)。
[参考文献]
[1]王贵和,吕建国.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内涵与培养途径.中国地质教育,2006年第4期;
[关键词]建筑工程 资料管理 体会
中图分类号:F270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049-01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十分迅速,在全国建筑市场的检查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各地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比较混乱,尤其是在资料的详实方面及各种表格的格式设计、内容涵盖、规格尺寸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城市建设档案的质量,给城市未来的改造建设,尤其会给工程质量及安全事故的处理和对已建成的建筑物在改造扩建的工程档案资料的检索、查询工作带来更多的不便。所以,做好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指建筑工程作为一个工程实体,在建设过程中涉及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各项技术工作,这些在不同阶段形成的工程资料或文件,经过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不同单位相关人员积累、收集、整理,形成具有归档保存价值的工程档案的过程。
1.建筑工程资料的特征
1.1 复杂性
由于建筑工程建设的周期长,建设过程中阶段性和季节性较强,并且建筑材料种类繁多,生产工艺又比较复杂,所以,影响建筑工程的因素多样,这就必然导致建筑工程文件和档案资料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1.2 真实性
建设工程文件和档案资料只有全面真实的但应项目的各类信息,包括发生的事故和存在的隐患,才具有使用价值。否则一旦引用会起到误导作用,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所以,建设工程文件和档案资料必须真实全面反应工程的实际情况。
1.3 时效性
有时工程文件和档案已经生成,就必须及时传达到有关部门,否则如果有关单位或部门不予认可,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建筑工程资料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除此之外,随着施工工艺水平,新材料以及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文件和档案资料的价值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但文件和档案资料仍可以被借鉴积累经验。
2.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必要性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的重要环节,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具体体现。因此做好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做好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是认真贯彻《建筑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2001,确实加强建设资料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确保工程质量的具体体现。建筑工程资料是城建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竣工验收,评定工程质量优劣,结构及安全可靠程度,认定工程质量等级的必须条件。所以,必须加强管理,使其能够全面客观的反映工程的实际情况。
除此之外,建筑工程资料是对工程质量及安全事故的处理,以及对工程进行检查、维修、管理、使用、改建、扩建、工程结算、决算、审计的重要依据。施工过程中过程资料的保存管理应按有关程序和约定执行,工程竣工后,参建的各方应对工程资料归档保存,为未来的建设提供参考,积累经验,是指导未来工程的重要信息。加强工程资料管理,可以督促每个单位和个人按照标准、规范和规程进行工作。
3.加强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对建设工程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视
建设工程中长存在着到工程完工即将交工验收时,才开始应付整理的现象,这给档案整理带来很大难度。其主要原因在于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企业对建筑工程档案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如果不认真督导检查,到最后会导致建筑工程资料十分混乱,甚至会有大量的资料丢失。所以内业资料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评比,引起各方面重视,避免大量的工作堆积。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措施与计量支付挂钩,为搞好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保证。有鉴于此,建筑企业管理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建筑行业的档案管理的法制教育工作。
3.2 加强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制度的健全
为了加强对工程建设各阶段档案资料的有序管理了,保证归档资料及图纸的准确、齐全、规范,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初期(从工程立项开始)就应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建筑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措施。同时要明确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招投标机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及档案人员在工程档案形成过程中各自所应承担的职责,规范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以保证工程自开始与档案跟踪管理同步。
3.3 加强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人员的培训
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索质包括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档案管理人员要增强服务意识,认清档案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由于工程施工中人员变动大,一个新项目可能又是一批新人。从实践来看,绝大部分人对档案工作不太了解,有的工程技术人员甚至连施工工艺流程都不明白,整理出来的工程档案千差万别,无法交工。因此工程开工前,应对档案管理人员及有关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设备,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建筑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使他们掌握内业资料整理的标准和要求,思想上统一认识,避免资料整理返工和重复劳动。
3.4 加强施工管理,强化档案材料编制工作
按照标准编制工程档案材料,是施工单位最基本的业务条件,施工单位应明确自己的责任,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编制档案材料的训练,不断提高编制工程档案材料的业务水平。项目部技术负责人编制资料和试验计划,对项目部资料相关人员进行交底。工程资料实施计划对各单位工程的分部、分项、检验批次施工段进行划分;工程施工检测试验计划对工程中涉及的试验项目进行计划统计,划分试验批次,这样对整个工程资料和试验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让工作有条有理的进行,可以避免建筑工程资料的落项。
3.5 加强竣工资料整理、检查和督导工作
工程竣工验收完成后,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联系做好竣工资料移交工作,根据合同及城建档案馆归档要求对资料进行整理、组卷、装订,限定期限要求资料员向本公司及建设单位移交竣工资料,资料移交时做好移交记录表,写明工程名称、资料名称、份数、日期,移交方、接收方签字确认,双方各留存,作为资料移交的依据。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是一项漫长而繁琐的工作,贯穿工程的开工至竣工的各个阶段,资料管理员必须认真、仔细的完成本职工作,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大意,否则,将影响到工程竣工验收是否能顺利进行。资料管理员要工作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及体会,认真学习各项技术及规范,不断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建设 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23.06文献标识码: A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是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方面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技能,培养学生对建筑工程资料的编制能力。目前,职业技术变化的速率已经远远超过了职业教育训练的发展速率,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因此,形成一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符合职业教学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基于这种理论,我们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进行了课程建设探索,以提高学生编制工程资料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专门技能人才。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施主要是从课程标准制定、职业工作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学习情境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实践条件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1、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建设理念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以实际的工作需求导向,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来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1]。在明确企业的工作过程后,找到源自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利用系统化分析方法来研究课程结构[2]。本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实践行动中的知识和技能;并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教学,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教学与实践项目。同时课程内容设置与职业能力及岗位需求相对应,根据资料员岗位的工作过程来展开;结合对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及学习情境。
1.1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标准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教师在完成企业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企业、教师、毕业生、在校生反馈的信息对传统的课程设置进行修改,将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转化为相互独立的工作项目,使课程的设置处于动态的调整中。教师将收集的信息及时补充到课堂中,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满足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一体化教学。
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证主要是资料员,因此课程标准以岗位需求能力为核心,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载体进行能力训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校内实训室与校外企业结合、职业能力与岗位证书的融合。
本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编制,管理建筑工程资料的能力。学生应了解建筑工程资料的分类、组成,熟悉建筑资料的管理流程,掌握建筑工程资料的编写方法,了解工程资料归档的程序。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完成对学生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对《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进行设计的主线是将以知识为主线构建学科型课程模式,转变为能力为主线,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来组织教学的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模式。同时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注重与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相结合力求权威性、实用性。
1.2课程对应的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由于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面向专业,因此在具体分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时,先安排专业教师下工程企业实践锻炼,请企业专家讲座培训,了解各项工作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性。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教师根据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将工作任务进行分解,转化为项目独立的工作项目。将实际工程分解后的工作项目安排学生实施,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工作实践活动,获得更有效的学习体验。
由于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主要是工程资料员,该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包含以下几方面:及时收集、分析市场信息,加强对工程资料的现代化管理;及时收集、整理工程施工各类图纸以及补充资料,做好工程资料收发、运转、管理等工作,做好文件资料管理规范、完整;参与施工生产管理,做好资料的管理和监控;做好工程图纸的收发和审核,对工程资料和图纸等进行独立组合案卷和归档;处理好各项公共关系,包括与业主、项目经理、技术主管,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处理好与档案管理部门的关系。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包含以下几方面:
工程资料分解划分能力;建筑工程及设备安装工程综合管理资料的收集管理能力;质量控制资料管理能力;工程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核查及主要功能抽查记录资料管理能力;5、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资料管理能力;单位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管理能力;资料管理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企业标准化管理有关资料管理的能力(质量、安全、环境保护、员工健康四大体系);《资料员》职业资格证的获取率90%以上。
1.3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学习情境设置
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内建设,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学的组织实施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保持一致,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学习。
学生通过掌握实际建筑物的土建安装施工全过程,用project软件进行模拟制造,产生相应的整套验收资料,将实际工作过程进行还原。学生通过实操工程项目对常用的工种和工序的验收资料及分部、分项工程、检验批的划分形成系统的概念。顶岗实习和毕业工作时,能立即进入工作角色。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共设置七个学习情境,分别是建筑土建工程、建筑安装工程、土建安装工程施工综合管理、工程质量控制过程、工程安全和功能检验资料检查及主要功能抽查记录、工程竣工验收程序、ISO 2000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程序及归档管理。以上学习情境分别涉及对应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具体内容及施工综合管理程序、各工种施工质量控制要点等。
学习情境设置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将职业技能鉴定内容融入学习领域中,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加强,教师指导的成分减少。学生通过完成渐次复杂的工作任务,团队合作、沟通等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分析、获取信息及解决问题等能力得以提升。
2.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2.1教学方法
本课程指导学生阅读实际工程项目的施工图(建筑图、结构图、给排水图、电气安装图),深入了解具体的建筑物从基础开挖到竣工的全过程,介绍相应的验收规范和标准,由此引出相关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以及各个验收批的划分和相关联的资料。通过资料管理软件,学会各个验收批表格的填写和分类整理归档,为将来发展成为建造师打下基础。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验法、自由工作法、引导文法、角色扮演法、任务设计法等,本课程将其中的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结合起来实施。
2.1.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里的项目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模拟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教师把与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组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学习。教师上课前做好教学准备,确定教学目标,教学中更多地使用图纸、多媒体、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教学设备和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更直观易懂。整个过程中,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学会学习,学生自己收集信息资料、自己动手掌握知识,在学习过程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成果及学习工作的方法体会。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把学生识读懂实际工程项目的工程图纸作为重点,让学生通过图纸了解工程施工安装的整个过程,正确进行项目的划分,查找收集相关规范文件,按照工程资料编制的流程,编制完整的一套资料,并组建归档。在内容设置上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载体,引出关键的知识点。例如对于地基基础检验批资料的填写,作为一项典型的任务,以实际的某工程项目图纸为载体,学生自己查找规范、标准、识别关键信息数据,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关的表格并掌握标准和规范、检验批验收的要求。
2.1.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将案例应用于教学,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并与学生探究讨论案例,解决问题。《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在课程教学中提出若干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对案例展开自主探究、分析、讨论。例如对地基基础工程主要施工方法的施工流程,地基基础分部工程分解划分及检验批的划分,在这个学习情境中的难点和重点是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图识图,具体的操作方式采用如小组讨论等。学生或教师对案例讨论作总结,针对学生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加以引导启发,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讨论中互相启迪,得到启发教育或产生新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考核方式
该课程的考核方案着重从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三个方面来考核学生,评价方案依据实际工程项目来进行设计。课程考核根据学生对工程项目施工的每一阶段形成资料的类型和规档的实操能力,考核操作步骤、操作的成果、平时的表现(例如出勤、课堂表现)、团队协作等,促使学生按照操作指导完成步骤的任务[4]。
在任务完成后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并展示自己的成果,先同一个小组成员之间互评,再进行不同小组之间的评分,最后是教师评定来进行,采用不同的权重确定最后成绩的办法。每一个工程项目学习完后,进行一次过程考核评价,并提交成果作业,教师依据学生提交的成果、平常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实操占总评成绩的80%。课程学习完,进行笔试考核,笔试成绩占20%,最后根据实操成果和笔试考核得出考核成绩。
3.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教学实践条件建设
课程的实施可利用多媒体演示,校内外实训等手段营造工作氛围,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和学习技能。其中教学与实践条件是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建设的支撑。
课程在实训条件方面完成了校内外实训条件的建设。
3.1校内工程资料实训室的建设。工程资料实训室是能够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新型实训室。通过真实、仿真、虚拟手段,专业技能实训室实现“工作过程”技能训练要求,配置足够的工位和设备,保证学生实操需求。工程资料实训室配有电脑、多媒体教学软件,投影、中控台、交换机、VGA分配器、电动投影屏幕、视频展台等仪器设备及规范、工具书、实训课程资料、图纸文件等共若干册。学生通过查询、观摩和学习各类工程技术资料,掌握各类工程的招投标文件、各类工程合同文件,其它技术资料的编制程序和方法。
3.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分别与五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校内完成初步职业技能的学习基础上,到校外企业实践锻炼,真正体现了工作、学习、工作的一体化教学理念。
4.总论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课程建设实现了以岗位需求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实践项目为载体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教师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了关键能力的提升。学生学习过程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在完成任务中思考和学习,在满足企业岗位要求的同时,获得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力。
参考文献:
[1]魏秋兰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课程为例价值工程2011年05期:27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