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危机管理

高校危机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危机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危机管理

高校危机管理范文第1篇

(一)体现了高校安全管理中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理念

基于危机管理理论下,高校在开展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会以对高校存在的危机进行预防和控制,对这一项工作的服务性和工具性进行了强化,从而削弱了其行政管理的特性。这种管理形式能够更为师生所接受,易于达成融洽的管理氛围。另外,这种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模式,能够在师生中形成安全事件预防机制的构建,从而更有利于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有利于对高校各项安全管理资源进行整合

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要求安全管理人员要不断采用新的措施,来应对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安全管理部门要针对现有的管理资源进行整合,才能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才能缩短现实与需求之间的距离。以危机管理理论为基础,构建高校安全管理模式,从而实现有序的安全管理局面,加强防御危机的各种能力。

(三)有利于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形成互为依存的响应体系

高校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是进行高校危机防控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社会危机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做好自身的危机管理防控体系,可以和社会的安全防控体系进行对接,形成互相依存的响应体系。因此,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不仅是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同时也是和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相联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二、高校危机管理模式的构建

以危机管理理论为基础的高校安全管理模式,其本质就是根据危机管理的核心理论,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和干预,从而实现对危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管理模式。

(一)基于危机管理理论的高校安全管理模式理念及思路基于危机管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模式的构建,必须不仅能够高校中存在的各种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管理,还要对已经显现的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管理,通过危机管理理论对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解决危机的办法。高校危机管理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和不同的要求。根据高校潜在都和安全问题和显现的问题,采用危机分析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并进行适当评价,然后有针对性的寻求解决的措施。高校的安全管理模式是在危机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对高校现有的显性危机和潜在危机进行梳理,找到存在的关联点,从而在防控机制上形成有联系的一个整体。因此,在危机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高校的安全管理模式总体的构建目标,就是利用危机管理的理论,对高校的各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梳理,形成有序的合力,实现高校的安全稳定。

(二)高校危机管理的重点模式采用危机管理理论和方法,再根据高校的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就可以构建出最为合理的安全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危机管理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新增了四个变量,即危机的种类、机制、系统和利益关系。模式中的各种关系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彼此相联系的,共同构成了高校的危机要素。

三、高校危机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研究

(一)构建前瞻性的安全预防体系

高校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有前瞻性,要提前建立安全预防体系,这是高校安全体系构建的基础,同时也是把安全事故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的有效手段。高校的安全管理模式环节主要包括制定预防方案,培养安全意识,培训安全知识和技能,建设安全设施等多个方面。首先,要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安全应急方案,构建预防危机的管理体系。有效的预防方案是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在结合实际情况所制定的应急方案,能够较为全面和有效的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从而起到预防的效果,为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提供保障,同时也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发挥应用的作用。其次,对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面向全体师生进行安全宣教工作。为了是安全预防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对安全管理人员和全体师生进行安全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尤其是在高校新生入学阶段,非常有必要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工作。最后,高校校园内部的安全设施要建设到位,提高安全防控体系的最大效用。安全基础设施属于硬件设施,是发挥安全管理模式的基础。高校要以危机管理理论为指导,加大在安全硬件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同时,对于有些实现科技创新的安保设备,要提前进行应用培训,切实做到在关键时刻发挥效用的目标。

(二)创建高效的组织协调机制

在高校安全管理中,必须创建高校的组织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各个部门的力量,共同协作与配合,才能保证安全管理模式的效果发挥到最佳状态。首先,高校领导要提高对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提高组织领导能力。高校领导从思想上要正确认识安全管理模式的重要性,要重视管理模式发挥的实际效果,不能搞形式主义。其次,建立安全管理相关的协调职能部门。对安全管理进行监督是协调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保证安全管理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措施。在目前大多数高校中,实施安全管理的部门普遍是各管一摊,这种管理模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并且在协调调度上由于人为因素制造了一些困难。因此,高校安全管理体系中,安保部门必须发挥安全管理的主体作用,其他部门必须协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高校危机管理范文第2篇

新媒体作为近年来的新生事物,其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作为师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地方,人口密度较大,尤其是在国内众多高校不断扩招的大环境下,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长。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发展,高校发生各类危机事件的概率大为提高,为高校有效管控校园危机事件带来了挑战。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高校危机事件预警和处理机制,应当成为高校应对各类校园突发事件的一个有效手段。

一、新媒体对高校危机管理的影响

(一)新媒体的内涵

正确认识新媒体对高校危机管理带来的影响,首先要对新媒体及其特点有比较全面的理解。所谓的新媒体是指区别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方式,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利用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和高速通信网,以各种移动终端设备为主要传播载体的一种新的技术形式下的媒体形态[1]。

相较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实时交互性强、信息影响范围广、信息传播自由度高等特点。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得到极大的提高,信息传播的数量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其中不可避免地充斥着各类虚假有害信息,这也给了一些别有用心者可乘之机,利用新媒体误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而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新媒体对高校危机管理带来的影响

简单来说,高校危机管理是高校应对各种未知或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其目的在于维护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切实维护高校师生合法权益和高校声誉,是高校平稳、有序运转的重要措施。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下,其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高校危机管理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

首先,新媒体的发展增加了高校危机管理的不可控风险。由于新媒体信息传播所具有的系列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对危机事件的掌控能力和处理效果,使得危机从出现到处理所需要的时间大大缩短,危机蔓延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极大地压缩了高校危机管理的预警和处理时间。由于难以预料新媒体对高校危机事件最终的发展走向所起到的作用,使得危机事件产生影响的不可控因素大增。

其次,新媒体的发展增加了高校危机管理的复杂性。在高校,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的使用频繁,使得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危机事件在高校之中快速蔓延,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经过朋友圈、微博和QQ空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交网络进一步扩散到高校之外,从而由开始的高校危机事件?M一步演变为社会热点事件。这不仅增加了高校对危机事件的监管难度,而且使得高校在处理危机事件时要考量的因素大为增加。如之前发生的安徽芜湖高校女生元旦意外坠亡、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跳楼自杀等危机事件不仅使当事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且极大地损害了高校的声誉,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此外,高校学生正处于塑造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思想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误导,新媒体的发展进一步消除了社会与校园之间的界限,学生卷入社会纠纷事件的可能性较以往更大,这也会加剧高校危机管理的复杂性。

再次, 新媒体的发展对现有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的高校危机管理机制在新的危机形态下显得滞后和被动,对危机事件的应对捉襟见肘。但是新媒体也为高校危机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有效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尤其是在高校中的传播特点,对于不断提高高校危机管理能力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危机管理观念落后

由于新媒体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事物,很多高校对新媒体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高校危机管理多停留在日常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没能从危机公关的视角看待高校学生维稳工作,对危机的事前预警和事后的处理措施还不成熟,对新媒体给危机事件造成的负面作用缺乏清晰认识。此外,很多高校教职工在危机管理方面的意识较为淡薄,把高校危机管理同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割裂开来,简单地认为高校危机管理对于高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是一种浪费,没有认识到高校危机管理对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3]。

(二)危机管理机制不完善

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管理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对危机事件的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理措施匮乏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高校对新媒体认识不充分,没有针对新媒体建立危机预防长效机制,往往是在危机事件发生时才进行相应处理,临时成立危机事件处理小组,更有甚者在危机发生时仅由辅导员或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领导负责处理,高校各部门缺乏一个系统的危机应对机构。这样不仅会错过危机的最佳处理时间,而且会使得事件借助新媒体进一步蔓延,使事件扩大和复杂化。一些高校对于发生的危机事件没能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总结,以便更好地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校危机事件,在危机发生时提升危机事件的应急响应速度[4]。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很多高校对危机事件的处理结果只是以公文的形式在学校官网这一渠道,对于事件实时处理进展没有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下进行信息同步披露,不利于师生和外界公众对事件的理解和认识,甚至出现误解和谣言等不利情况。

(三)危机管理能效较低

造成高校危机管理能效低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没有一个高效的危机管理机制,往往是在危机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时才加以重视,以致贻误了危机的处理时机。二是危机管理者对新媒体的理解和认识层面较浅,对新媒体在危机事件中所起作用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三是高校危机管理者很多都是兼职教职工,缺乏专业的高校危机管理技能和相关培训,应对危机事件的处理手段较单一。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管理应对措施

(一)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对高校危机事件的预警

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对提高高校的危机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原有高校危机预警机制的基础上,一是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及时相关信息和高校相关决策,加强对高校师生的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同时依托学校宣传处、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定期与高校危机事件和相关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主题信息,正确疏导负面信息,积极宣传正能量,进一步增强高校师生对学校的凝聚力。二是组织专职人员加强对新媒体平台上的各种信息的搜集、分析,对各种信息进行甄别,及时发现可能出现校园危机事件的危险信息,并立即启动应对危机事件的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三是借助新媒体平台,完善师生和高校领导层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及时消弭师生对学校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相关决策的不满因素,同时积极吸纳、听取师生对学校发展建设中所提出的相关建议,进一步增强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信任度,防止出现因上下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出现的有损学校声誉和师生利益的危机事件。

(二)完善危机事件信息披露机制,进行正确舆论引导

为避免在师生之间出现各种谣言和非议,防止事件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使事态进一步扩大,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一是应及时利用微信官方公众号、官方微博账号等新媒体平台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将相关信息公之于众,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避免广大师生和外界大众被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的不可信信息所误导,争取获得舆论的主导权以及大众的理解和支持,使事件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二是根据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学校相关决策、制度和危机处理的信息传播者和解释者,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正确危机事件相关信息,避免谣言传播、降低危机管理成本,有效利用新媒体切实维护高校声誉和正当权益。同时发挥新闻发言人在高校领导层和师生以及外界大众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作用,形成高校上下之间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学校应对各种危机事件的能力。

(三)加强高校危机管理?伍建设,积极提升管理人员媒体素养

高校危机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突发事件 危机管理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特殊性

高校突发事件属于公共危机事件的范畴,但是由于其主体的特殊性,与公共危机事件相比也具有其显著特征。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事件的突发性。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没有预兆,突然爆发,其具体时间、规模大小、表现形态、影响程度都是难以预测的,而且会迅速演变,管理者根本无章可循,必须迅速反应和分析。

(二)起因的复杂性。

高校突发事件的起因十分复杂,既可能是偶然的一次停电、饭菜提价或教室寝室被盗等问题,又可能是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新旧体制的摩擦,更可能是涉及国家的重大事件。事件一旦发生,青年学生往往反应迅速,积极参与,使得突发事件在师生中迅速扩散,事态变得更加复杂。

(三)目标的针对性。

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绝大多数涉及学生切身利益,学生的诉求往往是针对某件具体的事、某个具体的人和某个管理部门,如学生学籍管理问题、宿舍安全问题、人身伤害赔偿问题,等等,要求明确,针对性强。

(四)主体的敏感性。

青年学生有知识、有激情、热爱祖国、关心时事、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加之现在网络和媒体信息传播快捷,通讯技术发达,事件一旦发生,就很可能导致局面一时难以控制。

(五)严重的危害性。

高校突发事件破坏了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方面的正常秩序,给学校整体工作和学生学习带来损失,造成人们思想和心理上的极度恐慌。而且极易为社会上别有用心者和闲杂人员所利用,客观上“加深”了危害的范围和程度。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

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有很多,笔者对国内今年来高校突发事件进行分析,将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分为以下五类。

(一)物理原因。

由于高校周边的物理环境或者校园基础设施而引发的危机。无论是人为还是自然的,其中的一些物理因素是可以控制的,甚至是可以避免的。

(二)心理和精神原因。

由于潜在的身体或心理疾病而引发的危机。近年来,一些大学生由于自身身体、学习、生活、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原因,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因心理问题导致大学生自杀引发的突发事件也时有发生。

(三)公共卫生原因。

由于高校学生生活、学习比较集中,所以容易发生食品中毒和疾病传染等影响学生身体健康方面的突发事件。

(四)偶发性原因。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社会感染理论,在集体行为中,不仅有情绪传染,也有行为传染,即某种行动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人觉得在集体的行为中有安全感,不怕受到惩处。人们越是关注某一目标或行为,越容易受到影响;高校属于人群聚集的地方,所以一些偶发性原因可能引起群体冲突。

三、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

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有很多,因此,对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我们应该建立一套系统的应对机制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应从预防、反应、恢复三个方面完善。

(一)事前预防:建立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

1.建立校园内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建立校园内突发事件的预警系统能够提前模拟危机发生的情况,全面具体地考虑多种解决方式,以达到消除危机后果甚至避免突发事件发生的目的。

2.对全校师生进行生命教育及危机管理基本知识的培训。加强危机干预基本知识的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包括危机意识教育和危机管理实务等常规培训。

3.加强危机管理研究,累计危机处理的经验。

(二)事中:应当注重确认、控制和解决突发事件。

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快速反应。高校突发事件一旦发生,高校必须在最短时间内组织突发事件应急小组,调动训练有素的人员,快速加入调查、分析的进程中,全面了解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程度。同时,必须及时信息,以便使大众媒体正确了解事情的发展,防止各种谣言的产生及传播。

2.主动面对。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应作为消息的第一来源,主动配合媒体的采访和公众的提问,掌握信息的主动权,避免媒体的错误导向和公众的误解。

3.灵活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应灵活处理。在危机爆发后,相关责任人应讲究方法,灵活处理,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以解决问题和消除矛盾为主要目标。

4.全局利益优先。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应注意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突发事件一般是由于局部的问题产生的,但是会影响全局利益,因此我们考虑问题应从全局角度考虑。

(三)事后:做好善后工作,消除影响,总结经验教训。

1.尽快恢复学校秩序。危机事件终结后学校的首要任务是稳定人心,恢复秩序,同时密切关注、跟踪、反馈危机事件的后期效果,采取措施消除可能再次引发后续危机的诱因,巩固已取得的宏观稳态秩序。

2.成立专项小组开展调查工作。全面评估危机造成的损害并制定恢复秩序、补救损失、弥合裂痕的具体措施。

3.总结经验,完善校内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争取做到“失”中求“得”。

4.恢复学校的声誉。在危机结束之后,我们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如何恢复受到影响的形象,怎样使得社会对学校的态度恢复。这对于高校的长远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高校危机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发展必须面对的难题,面对多元化的危机,我们需要多元化和前瞻性以保持高校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因此我们要从全局出发,顺应时代的要求,增强危机意识,建立危机预警与防范机制,积极面对突发事件的发生,以最有效的方式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为高校师生创造更适宜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储节旺,周绍森.论高等学校的公共危机管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24).

高校危机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图书馆 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210-01

1. 关于对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的认识

危机管理学说起源于60 年代的美国,90 年代以后,其对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日渐成熟[1]。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是指一种使高校及高校图书馆遭受严重损失或面临严重损失威胁的、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的不确定性情境或事件,此形势下的高校及高校图书馆的利益受到威胁,为使高校及高校图书馆在危机中生存并将危机所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限度,高校及高校图书馆必须通过积极干预来阻止高校图书馆危机的爆发或者限制其破坏性后果的蔓延[2]。随着社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图书馆在其发展过程中总会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够恰当,将会使图书馆的利益受到威胁。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文化机构,威胁其服务和发展的因素一直存在,其面临的危机也逐渐增加。高校图书馆危机大致有以下几种:财政危机、人才危机、资源危机、社会危机、心理危机、管理危机、服务危机、形象危机、安全危机、安全危机、突发事件危机等。

2.国外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

最早开展有关危机预警方面研究的国家是美国,因此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与学说,主要有风险管理学说、危机管理学说、企业诊断学说和经济预警学说。上世纪80、90年代,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图书馆都相继建立了完整详细的防灾预案,甚至一些图书馆会以“是否拥有完备的防灾预案”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以及资金投入的依据。英国在对危机管理的研究上侧重于危机管理的处理程序,即对整个事件的计划、组织和控制上重点研究,但对危机的成因研究不足。而美国则通过建立图书馆合作来准备和应对危机的发展,重点在于如何处理。

近几年,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各级图书馆以及图书馆合作组织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灾难控制预案从而预防突发事件对图书馆造成的影响。国外的一些图书馆协会或图书馆联盟有时还会组织图书运动来应对图书馆危机,以此赢得政府关注和公众信任。比如美国9-11事件后,美国各州及地方政府对图书馆预算在幅度裁减,这种行为引起了图书馆界的高度重视和强烈不满,在应对这次“预算危机”中,影响最广泛的是由美国图书馆协会倡导并组织的“拯救”图书馆运动。

3.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危机管理意识稀薄

(1) 在危机管理的理解上存在误区,认为危机管理就是在危机发生后进行处理。大部分图书馆的危机应对还是停留在补救阶段,错误的认为在危机事件后再建立一个临时机构来处理危机。其实危机管理包括危机前的预防、危机事件的处理、危机后的学习与创新,而最成功的危机管理应该是在危机出现前的预防和解决危机。

(2) 在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上存在误区,认为高校图书馆的任务是为学校教学,科研等提供信息服务,而危机管理不是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基于不属于图书馆的责任。哪怕工作中真的出现了危机,但多数图书馆管理员还是将危机当作一种不可预测的现象,从而无奈地抱着侥幸心理对待或掩饰已经发生的危机。

3.2 危机管理机构缺失

危机管理机构是能够及时处理解决预防危机的组织,但多数高校图书馆没有危机管理机构,客观上造成了对可能产生的危机事件的预警以及缺乏宏观性的总体考虑,对一些可能成为危机事件的问题缺乏预警分析,所以危机的前期预防过程纳入图书馆长远的战略目标,规划与日常管理中是十分有必要的。

3.3 危机预警机制不全

(1)危机预警系统不完善。危机预警系统由信息收集、信息加工、决策、警报系统等组成,是为了在危机来临时能够及时地发现而成立的一套机制。一些高校图书馆缺乏危机信息监测系统,读者反映的意见、建议等不能及时接收,图书馆解决问题的时间太慢。再加上方法不及时,不得力,久而久之,一部分读者的意见、建议就会变质,变成怨气。造成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会借机发泄。

(2)危机应急方案不完善。在危机的防范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方案是危机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缺乏统一计划,未能制定危机事件处理的制度,危机一旦发生,决策者只能凭借个人经验,采取临时的应急方案,各部门充当“救火队”的角色。

3.4 危机处理措施不当

多数图书馆在危机出现时,未能采取有力的措施,从而导致更严重的后果。这是因为平时缺乏危机意识,当危机出现时,没有专门与外界协调沟通的公关人员;其次当危机发生时,不是积极地解决问题,而是先视外界反应来制定方案;最后在对待危机时,多数图书馆把主要精力放在事件发生后应该如何修复,而不去关注深层次的,即危机事件之后的学习与创新。

4.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对策

4.1 危机意识的培养

图书馆的领导层应树立危机管理的意识和理念,居安思危,做到防患于未然。如果领导意识不到其重要性,一旦危机发生很有可能造成领导的束手无策,从而造成灾难性的打击。领导层应积极了解各部门反映的情况,让员工在工作中尽量避免不当行为的发生,以此来尽可能的消除引发图书馆危机的各种诱因。在日常工作中,定期举办一些讲座和讨论会,使员工可以正确掌握处理危机的基本知识。

4.2 建立完善的危机预控防范体系

首先,应建立一个基于网络、面向读者的动态的服务质量评价系统,以此来准确分析服务质量的等级状况或危机预警征兆信息,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来消除危机隐患,确保在可控范围内控制危机;其次,把危机预控与日常管理结合进行,比如进行消防安全检查、网络中心的数据备份检查等;再次,制定适应意外突发事件的战略计划,制定统一的法律条文以应对图书馆方面的应急事件,从法律上预防、化解和处理图书馆面临的各种危机。

4.3 准确、恰当地处理危机

图书馆需要建立一个有组织、有协作的危机管理体制,并要求图书馆各个部门应当相互配合、高度合作。这样可以使图书馆领导在面对和处理危机时能正确应对、冷静处理,从而可以提高危机处理的效率。同时,图书馆还应成立一支高素质、危机意识强的人才队伍,充分运用自身的危机意识和先进的科技手段来及时的发现危机,准确地预测危机,恰当地处理危机。

5 结束语

图书馆危机管理是一项完善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图书馆的每个方面。目前,我国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都缺乏经验,虽然近几年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距离构建整体的 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图书馆作为面向大众的服务部门,如何做好图书馆危机管理,防患于未然是所有图书馆需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而不单纯在于一时的临时处理。因此,在今后关于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学习中,应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并将研究重点集中在构建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为图书馆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田林.中外图书馆危机管理的比较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09 ( 6) : 5 - 9

[2] 林明,张靖.中国大陆图书馆文献保护灾难预案调查[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 (4 ):61-71.

高校危机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校;战略管理;战略实施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168-02

始于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造成全球经济的恶化。我国以制造业为代表的部分实体经济陷入困境,特别是在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制造业核心板块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长期以来凭借高度专业化和价格竞争为利器的制造业集群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经济已实现企稳回升,且在2009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GDP)335 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但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还比较脆弱,国内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正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高校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再加上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对高校的影响,给高校战略管理的实施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而且挑战大于机遇,。如何在金融危机和国家经济企稳回升背景下,更好地实施战略管理,促进高校更好更快的发展,是摆在每一所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高校的影响

尽管我国实体经济已经基本复苏,但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力仍在不断释放,除了对实体经济的复苏仍有影响之外,危机给各国大学校园也投下长长的阴影,一些名校也不例外。这种影响相当于影响了一代人的高等教育。在战略管理已经基本上进入精细化的我国高校而言,只有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更好地制定规划,详细地组织实施,才能度过严冬,共克时艰。金融危机对我国高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费紧缺是高校面临的第一大难题

我国的高校基本上分为公立院校和私立院校,公立院校的经费主要靠学费、政府拨款和其他经费,而私立院校的经费主要靠学费以及个人或组织的资金维持。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院校,学生的学费是一样的没有发生变化的。而政府的拨款变化也不大。公立院校的其他方面如科研成果的转化、实体企业等都会受到影响。私立院校更是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经费来源的紧缺,也即经费的来源减少了,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办学成本却在不断上升,也即支出增加了。实体经济复苏仍然乏力,各高校的经费紧缺将还会加剧。往年学校还可寻求社会捐助,而如今各行各业都受经济危机的困扰,向教育机构捐资的热度大不如前,只能在降低成本上做文章,不少大学为了减少预算压力,甚至不惜砍掉某些学科的课程。结果是学校削减经费开支、削减人员,这样,学校的硬软件设施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而且人心惶惶,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少,对人才的质量要求却越来越高

正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部分企业进入了调整期。一方面,从组织结构方面进行改革,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尽可能实现“零管理层”,因此,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提高效益,进行技术革新,需要能够给企业创造更大效益的人才,因此,对人才的需要基本上朝着高质量的方面发展。这一变化,对高校来讲,对人才的培养需要重新审视,不但需要确立与用人单位需求相一致的人才培养计划,还需要从素质教育、实践动手等方面来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高校之间的竞争加剧,生源成为高校争夺的对象

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是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对学生家长或学生自己而言,在择校和择专业方面对成本与效益、教育投入与回报、就业前景等现实问题的考虑是,尽可能使自己所获得的效用最大。而生源是确定的,只会越来越少。这样,高校之间对生源的争夺会更加激烈,就可能导致有些高校面临招不到学生的情况,面临“关闭”的威胁。

二、高校战略管理实施的对策

然而,危机也是一种机会,在金融危机给高校带来威胁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机遇。各高校必须要抓住这一机会,通过SWOT、情景分析等方法,分析高校各自的内外部环境状况,制定适合自身的发展规划,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来保证战略管理的实施。为此,建议各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扩大高校战略规划的范围

由于高校的经费较为紧缺,在满足基本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开源节流,引入零基准预算法、动态预算等管理方法。不仅从学校的宏观方面,如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经费、科研经费的投入等方面进行规划,还要将微观方面,如学生的入学、师资的供给和需求、课程设置等也纳入学校的规划中来。而且结合高校的职责,将学校的学术资源和校园规划等方面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规划,将组织的当前绩效与未来目标相联系,更加详细、深入地制定战略规划。并成立战略管理的机构,负责组织战略规划的制定、战略管理的实施和监督,确保战略规划贯彻落实。

(二)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提高学术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

高校与企业等相比,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机构较多但相对独立,而且事情相对单一。因此,不论是金融危机时期还是后金融危机时期,组织结构的调整都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好权利责任的下移,加强教学院系的权利和责任,并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考核监督措施。还可以引入企业管理中的“极限管理”、“成本否决制”和“双重成本否决制”等办法,减少或合并相关组织机构并相应减少行政人员、增加教学科研人员,争取对每个人做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让其发挥最大的效用,提高其办事效率。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提高学校乃至每个人的科研学术水平,进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打造学校对外的良好声誉,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

(三)实行完全的学分制或调整学制和相应的课程设置

在我国,本科的学制大部分为四年,高校的管理为学年制和学分制相结合。这样,不仅学校的办学成本高,而且学生的上学成本也高,不仅多花费学费,而且也少了工作挣钱的机会。因此,各高校可以创造条件,争取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及减少学制,将学制调整为3年,如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常见本科学制就是3年制。或者根据专业的特点,减少或合并有些课程,或采取压缩课时、削减学时和增设暑期课程等措施,也可以引入现代化的教学媒介,如视频教学、网络教学等用于内容变动不大或几年基本不变的一些基础课教学中,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大大减少了办学的成本。

目前的金融危机和经费紧缺正提供了高校创新和变革的最佳时机。但既要保证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又要减少办学成本,这一方案实施起来并非易事,需要严格筹划、充分论证、严密组织。高校不能因为改革而降低质量,也不能把本科教育办成职业教育,仍然要在提高办学质量的同时,突出自己的特色,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辜胜阻曾经指出:“美国金融界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金融机构的管理层索取高额的薪酬奖金而过度发展和推出复杂衍生品加剧了金融危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唯有肩负责任,方能不辱使命。所以,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要做到这一点,教育首先必须对人负责,对受教育者负责,才能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使其心灵的和谐达到完善的境地。真正的教育,应当是爱的濡染,是美的熏陶,是善的弘扬,是真的追求。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不仅指明了育人的方向,更阐释了教育的责任所在。所以,成功的教育,首先体现在走出校门的教育对象,应当是对社会、对民族、对集体、对家庭,有积极性而无消极性、有建设性而无破坏性、有促进性而无倒逆性的人,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所在。

(四)引入先进的实施工具、方法和战略管理的评价机制

目前,在战略管理的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平衡计分卡和六西格玛是比较常用而且也是在实践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的根据和方法,在高校战略管理过程中也需要引入,以使得高校管理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这对高校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实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五)进行全方位的资源整合和制度创新

在学校的发展中,往往出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制度落后,相互之间没有协调一致等情况,在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中,要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资源,优化制度设计,渡过难关,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由于高校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学校的管理者要有战略眼光,应用战略管理,确立明确的办学理念,明确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紧紧抓住发展的机遇,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的科研学术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学校的师生员工还需要共同努力,战胜危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静,等.美国高校战略管理的实施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民族论坛,2008,(6).

[2] 刘向兵,等.高等学校实施战略管理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