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

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

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活起来”

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思想道德资源。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期,传统文化的发展更是地方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想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弘扬光大,就必须使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①。将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使它们进入人民群众的心灵,是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正如所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定义

传统文化就是人类在经历长期的社会改造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是经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文字、文化典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伦理②。而文化又受当地生活方式、地理环境、社会存在形态的影响,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会带上一些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文化是指在某个地方所特有的文化,是当地的文化,该文化在当地具有政治色彩极强,文化底蕴特别浓厚的特点。地方文化特色是最有吸引力、最具魅力的旅游文化资源,地方文化特色可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比如,北京的胡同最能体现北京的文化特色,汉剧为湖北主要地方戏曲剧,也叫“汉调”,俗称“二黄”。这些地方特色的文化都会增加地方旅游特色和旅游资源的丰度;会增加旅游活动的吸引力;会增加旅游地的形象特征;会影响旅游地的旅游发展方向等。

二、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特点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战略的创新和实现。

1.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传统文化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③。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传统文化具有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具有悠久历史而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空间上的统一性、时间上的连续性,能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它博大精深,充分显示了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和宽广胸怀④。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在古代有很多书籍记载着自强不息、勤劳刻苦的例子。比如,孔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并努力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奋斗,活到老学到老。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必须将各民族的文化统一起来,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

2.地方特色文化的特点。第一,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地方特色文化的贡献不断增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也不断地加快,我国地方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第二,地方特色文化吸纳劳动就业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和谐中国的建设。我国文化产业种类很多,其中包括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服务、广播电视、动漫产业等。近年来,地方特色文化吸纳劳动就业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和谐中国的建设。第三,地方特色文化总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张。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地方特色文化总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支柱产业⑤。

三、怎样让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活起来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之根,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儒、道、佛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干⑥。我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具有很多的特点和优势,但是总体看来,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看起来都没有活力,那么如何将使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活起来呢?

首先,要做好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的工作。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并将它们转化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日常的行为规范。使各行各业的人都对本国文化了解透彻,并致力于向世界推广自己的文化,使人们生活在文化氛围之中、又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保护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的事情,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创新性发展,就要使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不断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的意义。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联系群众、融入社会,并使其平民化、通俗化、生活化。

其次,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是民族的基因,它们不能转基因。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文化遗产应当得到保护,使其能够进入地方官的考核的项目,才能真正地落实,让地方官重视这个事情。我国必须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不是以“消费文化”去冲击经济不发达的地区⑦。孩子从小吃麦当劳、双语教育,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就面临着西方文化的严厉冲击。

第三,将文化融入旅游,传统文化焕发活力。在全国各旅游景点融入传统文化遗产,使传统文化焕发活力⑧。在各地方景区内展示有宋、元、明、清各代物品,通过与实际生产、生活、旅游结合的方式重新进入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生活,在人们的合理欣赏和利用中逐渐鲜活生动起来。让文化遗存成长为亮丽名片,进一步激发景区活力⑨。

最后,让文化馆“活”起来,文艺活动“动”起来。文化馆是县、市一级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主要用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并给群众文娱活动提供场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文化馆已经被建设。文化馆是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真正“活”起来的摇篮。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要做足功课让文化馆“活”起来,文艺活动“动”起来。可以在文化馆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培训等,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展社会教育,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比如,文艺调演、展览、比赛、评奖等大、中型文艺活动、对对子,猜谜、成语接龙、歌唱比赛,朗诵比赛等。让群众都积极的参与到其中,真正的体验到传统文化和当地特色文化的魅力。

总之,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之根,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使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活起来”,使它们进入人民群众的心灵 ,就必须让群众真正的“用起来”。只有群众都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都喜爱它们,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就真正“活起来”了。

注释:

①高波,张志鹏.基于传统文化的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西部商学评论.2008(1)

②林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现状、定位与发展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9(5)

③柯尊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之路――读《儒道智慧与当代社会》[J].东方论坛.2000(1)

④农林.文化统战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1(4)

⑤文化产业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人民日报.2010-09-27

⑥吴宏政.文化存在论的先验基础及其思辨逻辑[J].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4):18~20

⑦石仲泉.继承优秀历史文化,创造的民族形式,形成中国特色――中国化基本经验之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3):4~9

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范文第2篇

1.1自身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消失、传承后继无人和文化遭到歪曲

农村传统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是现代文化的魂,而其承载的主体是农民,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呈现明显的“中空化”,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日益减少,据2013年6月统计,秭归县摸底普查民间艺人1418人,其中省级非遗传承人11名,市级65人,县级386人,这些人中55岁以上的占到近8成,老龄化严重,传承形势十分严峻。秭归县也对有的农村传统文化进行了一些保护,但由于忽略了传统文化产生的土壤和社会生产,传承的更多的是表面的做法,而缺少对其渊源、缘由、变化过程的理解,有形而无神,存在而无价值,这更体现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紧迫感。

1.2一些传统文化被作为不良风气遭摒弃、批判

文化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它所有的只是反映当时的历史现状及诉求、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和状态。一段时期以来,农村传统文化被放到了城市现代文化甚至是现代文明的对立面,被看成迷信、落后、野蛮而加以改造,一些农村传统文化被作为不良风气遭到摒弃、批判。改造否定农村传统文化、文化西化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导致了农村传统文化与其根基断裂和文化认同的危机,不及时进行农村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保护,一些传统文化将成为历史。

1.3一些历史见证、老街旧巷、文化象征等被遗弃

在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为追求居民点村居整体效果而统一提供房屋构造图纸规范建筑,缺乏本土的传统建筑风格,使传统建筑文化遭到遗弃;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历史见证、文化遗迹遭到破坏或拆损;在旧城改造中,重开发、轻保护,对老街旧巷、文化象征肆意改扩建,制造假古董,假文物,愚弄游客;在文化打造中追求眼前利益,将一些民俗活动脱离原有的发生情境和空间,强行植入、拆解。凡此种种,致使一些文化遗产被毁坏,被歪曲,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1.4一些传统工艺、加工技法因商品化而发生异化,失去了传统本色

一些传统工艺、加工技法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消费者对传统工艺的的消费往往情有独钟,在利益的驱动下,生产者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替代传统的生产、制作工艺,甚至违背原义,使传统工艺发生异化、丧失本色,失去了个性;一些传统工艺品因商品迅速化而趋同化,产品粗制滥造,甚至假冒伪劣,最终失去了吸引力;传统工艺和加工技法因商品率低、缺乏现代气息、加工过程枯燥单调致后继无人。

2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几点措施

2.1政府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政府引导,基层负责制订相应的农村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将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乡规划,将传统文化保护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安排相应的专项资金进行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展示力度,对各级在传统文化方面有一定造诣、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上卓有成就的人员给予一定的补助,从而提高传承农村传统文化的热情与积极性,使抢救、保护、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成为社会各界和群众的共识。

2.2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要从基础抓起

培养立志于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工作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在中小学增设农村传统文化兴趣班,将传统艺术、传统工艺、传统体育等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培养传统文化的接班人;充分发挥乡镇文体工作人员的作用,组建原生态艺术团、安排民俗风情聚会、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征集、整理,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农民展示,切不可为卖座而“标新立异”。

2.3要充分尊重和保护仅存的文化遗迹

对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传统艺术、传统建筑、传统工艺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确保有原汁原味的影像资料记录,地方文化产业机构必须从根本上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不能简单地以精华和糟粕进行扬弃,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不同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造就的这些传统文化,符合现代社会正能量的可以进行保护和传承,相反的则可留下相应的图像、文字资料供后人研究、探讨。

2.4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

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资源;中职美术教育;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37-1一、 传统文化运用于中职美术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我国美术教育起步时期,过于注重对西方艺术传统的借鉴,对我国传统文化认同和重视程度较低。近四十年来,我国许多中职学校加强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传统的一元化教学方式地位受到严重动摇(因其阻碍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文化广度)。因此,加强传统文化的在中职美术教育课程中的运用显得十分重要。传统文化的运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能增强学生对家乡艺术的热爱之情,从而将祖国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二、 中职美术传统教育的弊端

我国现行教育趋势已经从过去注重量的提高转变成注重质的飞跃。在这一背景下,中职美术教育课程中凸显的问题颇多。

(一) 注重美术课程本身的教育,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呆板化,只讲述美术教育课程,完全忽视了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不注重将美术教育与社会及其他文化的融合,这使得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教学知识面窄,且对学生来说不具有吸引力,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 重理论不重实践

传统的美术教学注重理论学习,而把实践放在边缘化的位置,教学重点仍放在教师的教授上。而不注重学生自主学,也没能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经验和团体合作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缺乏实际动手能力,也缺乏对艺术的审美观念。

(三) 注重硬件设备的提高而忽视“软件”

由于各个学校经费有限,因此,大部分学校都将经费用来完善硬件设备。然而,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却相当淡薄,再加上各学校教育队伍素质不一,以至于很多学校课程资源要么停滞不前,要么就集中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

(四) 传统文化后继无人

现在很多地方的传统文化艺术迫切需要青年人才来继承,但是,西方的传统文化已经充斥了青年学生的头脑,他们对本土文化缺乏了解,也缺乏认同感。课堂上很少有机会学习本土文化,自然,学生就失去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学习的兴趣。

(五) 许多传统景点都被功利化

要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还必须对传统文化景点有充分的了解,可是现在各大传统文化景点已经成为挣钱的工具,不能为美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提供条件,这实质上造成了传统文化资源的浪费。

三、 传统文化资源在中职美术教育中的优化运用

(一) 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研究室

为解决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程度低这一问题,各学校需联合师资力量,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研究室,这一研究室的主要职责是整合具有当地民间特色的美术和艺术作品,形成作品陈列室,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校外和省内外传统文化作品和文化景点,以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度。

(二) 编制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美术教育教材

对传统文化的运用首先在于教材的编写,一部好的教材能够容纳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能够引导教师的教学,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因此,如何编制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材十分关键。笔者认为,在师资优化的基础上,各地方成立一个教材编制组,编制具有本地区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是教材,且将之运用于本地区学校教学中是非常有利的。当然,不需要在地区设置太过编制点,以省为单位编制即可。这样有利于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形成地区文化认同感。

(三) 构建学生实践学习平台

纸上谈兵是达不到良好学习效果的,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学校可以经常性收集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并定期给学生观赏和临摹。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收集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品,跟其他同学分析和介绍艺术品的价值。同时,学校应定期举办民间艺人讲座,让学生更加了解真实的民间艺术和记忆,使学生萌发学习热情。最后,还可组织学生进行民间实地考察,使学生亲生感受民间文化底蕴。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将传统文化资源运用到中职美术教学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判断力,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这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值得所有学校加以重视和运用。

参考文献:

[1]李谋超.试析中职美术教学中应该解决的若干问题[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2]周彦燕.浅谈中职美术课程教学评价[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0).

[3]傅永勤.如何提高中职美术教学实效[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11).

[4]吴良泉.浅谈中职美术鉴赏课教学[J].群文天地,2012,(04).

[5]顾笑健.如何优化中职美术色彩教学效果[J].学苑教育,2013,(23).

[6]鲍薇.以人为本激发兴趣――中职美术教学方法浅谈[J].中等职业教育,2012,(16).

[7]胡草丽.让课堂呈现精彩――中职美术教法案例探索[J].中等职业教育,2009,(08).

[8]周丽明.谈中职美术超学科教学思维智慧发展的渗透作用[J].科技信息,2010,(21).

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 地方文化 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99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是专门为对外汉语文化课而编写的教材。文化教材的编写情况能够最直接反映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发展。目前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编写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文化面面观》、《汉语文化交际》等。但是,综观对外汉语文化教材,专门针对某一地方编写的地方文化教材却几乎没有。地方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正是以此为研究内容,探索对外汉语地方文化教材编写的思路。

1 编写地方特色文化教材的必要性

地方特色文化教材的匮乏,说明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地方文化被重视得远远不够。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充分利用和发挥地方文化的作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编写地方特色文化教材是弘扬地方文化、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汉语,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地方文化的机会。随着文化资源日益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促进地方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地方发展的重要战略。因此,地方对外汉语教学应当积极迎合这一新方向,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地方文化类课程,并编写配套的地方特色文化教材。这对于传承和保护乃至创新地方文化都有积极的意义。

第二,好的地方特色文化教材是提高文化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点的理解和操练是重点,文化教学的内容大部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但实际上,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庞杂、内容繁多,与学生在地方的生活很难很好地结合,所以教学难免枯燥。而相反,对地方文化的介绍在课堂中却往往是零散、不成系统的,大多数留学生对当地文化知之甚少。实际上,地方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更易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在充分了解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者才能对更大的中国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更浓厚的兴趣。

2 对外汉语地方特色文化教材中文化项目的选择

第一,文化项目的选择应能代表当地典型的语言环境。

地方文化是一个特定区域的乡土文化,是当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既有中国文化的共性特征,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地方性、文化特定性和环境局限性”的特征。所以,在地方文化教材编写时就应当着重对地方文化中有特色的元素进行导入和介绍,而对于中国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共性部分则可以略过。

第二,文化项目的选择应注重可操作性。

文化内容由于其特殊性,某些可能不适合在课堂上教授,所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合理的课程设置就非常必要。应当选择那些与学习者生活关联紧密的、可体验性、可操作性强的文化项目。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浸入式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习者与当地文化作亲密接触。除此之外,还可开展以文化课为主导的多种文化主题活动,如文化知识讲座、竞赛、让学习者走进城市社区制作与本地文化相关的录像短片、表演与本地文化相关的小短剧等。

第三,文化项目的选择应与学习者感兴趣的话题结合。

在文化项目的选择上,教材编写者选择的文化项目未必是学习者感兴趣的。教学对象不同,感兴趣的文化项目也不同。比如对青少年来说,流行文化就可能是感兴趣的文化项目。在编写教材前,应对教学对象进行各种方式的调查,把“教师的需求”和“学习者的需求”结合起来,调查学习者喜爱的主题。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结合了教学对象的喜爱,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3 对外汉语地方特色文化教材内容的编排

第一,注重趣味性,以多样化的文体呈现。

文化教材在趣味性方面可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而多样化的形式是趣味性的直接来源。首先,在编排模式上可采用与学习者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题模式。如可把文化项目分成衣食住行育乐等专题。其次,对外汉语教材在文化项目的编写应尽可能提供图片、报纸、杂志、音乐、电影等不同来源的资料。再次,课文内容可以多样的文体呈现,如书信、博客、微博、相声、日记、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等。每一课的内容都从当地日常生活的情境中展开,并采用当地常用的词汇、地名,以期能切合实际运用的需要。

第二,内容的编排必须与教学阶段相适应。

文化教学必须遵循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这条主线,按照教学阶段,分阶段、分层次地安排给学习者。初级阶段留学生可安排和日常生活相关的具体的文化项目。初级阶段的文化项目可包括:语言交际文化(禁忌、购物、待客等)、非语言交际文化(体态语、礼节动作、衣着打扮、室内装饰、建筑设计等)。中高级阶段的文化项目应以文化心理、价值观念的介绍为主,如饮食和。

地方文化教材的编写是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研究中的一大缺口。编好地方文化教材将对塑造地方文化品牌、宣传地方文化、提高地方对外汉语教学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宏勃.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思路初探[J].语言文字应用,2005,(9).

[2]张英.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兼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等级大纲建设[J].汉语学习,2004,(2).

[3]马晓红.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的趣味性探讨[J].语文学刊,2008,(11).

[4]方丽娜.国别化教材的设计与编写——以《阅读华文,细品文化》为例[J].海外华文教育,2010,(2).

[5]杜凤秋,李静.论英语专业地方文化教材的编写原则[J].学术论坛,2011,(8).

[6]孙清忠.浅析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文化项目的选择和编排[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2).

[7]王弘宇.中国大陆汉语教材出版的成就与不足[J].世界汉语教学,2003,(1).

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范文第5篇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种种冲击,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渐开始增开陶艺课程,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促进了我国陶瓷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应该说是件值得欣慰的事,但问题却接踵而来,部分高校仅仅是打着扩招的幌子将学生招进来,至于学生将来毕业之后能否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能够学以致用却往往被很多高校所忽略。就目前国内所开设陶艺专业的高校来看,只有真正的抓住地方特色,将陶艺教育与当地的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发展,将地方特色真正的拿来为陶艺教育所用,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举措。

高校陶艺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高校陶艺教育自身教学特色的迷失

目前高校陶瓷艺术专业教学的推进,推动了我国陶瓷艺术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但是高校陶艺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过多的把焦点投入在前人总结的经验上。教师更多的是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固定规范的技法传授于学生,教师教学的内容似乎也成为一种僵硬的固定“标准”,过多的“拿来”。当然,也有不少教育者提倡在陶艺教育中运用启发性思维,但仍没脱离“灌输”的教学模式,这种固化的教学模式必然禁锢了现代陶艺教学的步伐,也体现出高校教育自身教学特色的迷失。

2. 高校陶艺教育地方特色的迷失

就目前我国陶瓷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往往看到的是陶瓷泥料、釉料的一些制约因素,却忽略了我们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些有利因素,更多的是舍近求远的去寻求我们短时间没办法去超越的一些产瓷器的成功案例。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的盲目崇拜与模仿,在不理解陶艺材料及其表现语言的形式下去追求怪异的时尚。学生对自己所处环境具有地方特色的陶瓷语言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会不自觉的下降,其作品也往往存在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特色的没有发挥出来,创新的层次又不够,造成了高校陶艺教育地方特色的迷失。

发挥地方特色开展陶艺教育的思路

1. 注重陶瓷区域性的历史文化背景与陶艺教育的融合

在当今任何一个地域文化或问题都可以立刻放大成为国际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视点,寻找和开拓艺术的民族性和区域性就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一个高校能否拥有自己的特色,关键是能否融入地方本土特色的文化内涵。地方本土文化不仅有政治上的凝聚力,而且是一种地方资源,更是一种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资源。在陶艺实践教学中应当把专业知识、地方本土文化要素作为教学的主体对待,充分利用陶艺实践教学来宣传地方本土文化,并促进地方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地方性高校,要因地制宜的结合本土文化的特点,将陶艺实践课程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地方陶瓷文化不仅可以为陶艺实践课程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也能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空间和契机。但如何将地方特色的陶瓷文化转化为教学所需的营养就必须经过思考和设计。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家乡及地方特色的优势,从自己熟悉的当地特色的泥巴和釉料入手,寻找当地浓郁的地方色彩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将当地特色陶瓷文化精髓同当代陶艺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再设计塑造出立体的、独特的文化品味作品。

陶艺教育除了要继承传统的具有地方及民族特色的陶瓷文化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适应现实的需求,能够真正的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到与时俱进。所以,当代陶艺教育的发展绝不仅限于对传统陶艺技艺的传授,其核心应该是陶艺人文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主义教育观,激发其创作及探索精神,除了要具备基础的陶瓷制作工艺技能之外,还要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有前瞻性的复合型艺术人才。陶艺教育在当代的教育教学中,已经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责任和使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我们大胆的去发展和创新。时代既然开辟了这一领域,我们就要积极迎合这一时代使命,充分发挥我国陶艺的地方特色,为当代陶艺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结合地方特色陶瓷资源优势,突出独特的地方特色文化品味和注重对当地文化的表达,将有效促使陶艺实践教学及时有效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反过来,经济的发展也必将会给陶艺教育带来新的生机。

2. 根据地方特色设置相应的陶艺实践教学课程

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的陶艺实践教学,重要的是通过课程的特色教学和科研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综合素质,体现地方文化教学特色。唯有如此,我们高校的陶艺实践教学才能在纷繁变化的现状中找到最适合自身特点和学生需求的平衡点,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高校陶艺教育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同样都需要系统的、正规的、特定的理论指导。作为一个教育者,首先自己的见解很重要,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为一个好的教育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思想者。我们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样的我们在陶艺教学里除了交给他们基础的陶艺技法之外,更多的应该是交给学生如何去思考。有了理论指导作为精神层面的补充,一件陶艺创作才能算是真正的完整。如果我们只是过于追求基本的技法和实践认知,而不去重视精神内涵和过硬的理论知识,那么我们充其量只是个工匠。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现在这种教学的尴尬,要求师生必须共同努力,从思想上引起充分的注意。

从思想到思维上的真正转变,也就成了教育者和学生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一件好的陶艺作品必然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个性来体现的,思维的不同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个性。必须先从思维方式的转变入手,人的思维方式是多样的,而我们往往只习惯于这种或那种思维方式,而且由于它长期占据人的思想,难以改变。因此,要有选择的保留教学模式中优秀的成分并与现代陶艺有机融合发展,形成能与时俱进的独特教学模式。

总之,对于陶艺教育而言,盲目的模仿和崇拜西方现代陶艺形式绝对不是其正确的发展出路,只有立足于传统又不完全囿于传统的羁绊才是真正的陶艺教育发展方向,所以发挥地方特色的陶艺教育就成为保持东方陶瓷艺术美学的基础。

陶瓷教育在几千年的陶瓷传承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传统的师徒式的传承还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传承都为我们保持传统特色的陶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将地方特色与陶艺教育更好的融合责无旁贷。只有对传统文化,地方特色的陶瓷文化进行再认识、再思考,把传统文化从现代教育的视角去审视,将地方特色的陶瓷文化和精神作为基石,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这样的创新才是充满生命力的,它不简单的是一种移植,更多的是遗传,在继承中创新,这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中国陶艺教育和陶瓷艺术发展。

注明:本文为2012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教育视角下传统陶艺的拓展性研究》 (项目编号:2012-QN-603)和2012年郑州轻工业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改革与研究招标项目《以陶艺专业课程群建设为核心的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