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消费心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医学院校消费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符合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特色的教材
目前,专门用于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消费心理学教材很少。很多医学院校使用的教材是综合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材,基本是按照普通心理学的知识结构编排章节,案例基本是市场营销专业的经典案例,涉及医药学知识和医药营销的案例很少。这对于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和将来的职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除此之外,当前的消费心理学教材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不符合市场营销这个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的培养模式。所以,对于医学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来讲,找到一本适合消费心理学的教材比较困难。教材是教学的指南和依据,教材的适用与否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医药市场营销消费心理学教材的选用是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师资队伍薄弱
消费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强、运用性强的交叉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理论,其中包括营销学、管理学、心理学、广告学、商品学等。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消费心理学主要应该探讨医药及健康相关的营销活动各因素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因此,消费心理学的教师不但要熟悉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也应该熟知医药营销流通领域的知识。然而,在医学院校目前该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单纯有心理学背景的,也有少数医药学背景的,对非本专业的知识不够精通,只能从某一学科角度阐释消费心理学的问题,不能将心理学和医药市场营销学的理论融会贯通,影响了医学院校消费心理学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很多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消费心理学教学都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讲授无疑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学习理论知识必要环节。但过于强调教师在课堂的主体地位,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就会忽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能动性。尽管很多院校也开展了案例教学,但由于教材和师资专业背景的限制,很多个案是传统的营销案例,而不是医药学的营销案例。或者个别有些医药学的案例,但分析不够深入,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些都限制了这门学科在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领域发挥作用。很多医学院校开展的教学实践项目也都围绕着传统营销展开,没有展现医学院校消费心理学的特色,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不显著。
(四)考核方式不全面
考核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消费心理学是一门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在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时,一方面应该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要考核学生是否可以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目前消费心理学在医学院校中的考试形式仍以试卷问答为主。考题的形式大多是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问答题,也有一些案例分析题。这些考题大多是考验学生的记忆能力,少有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考题。学生若想取得良好成绩,只需要背笔记,套用老师的标准答案就可以。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出来的学生往往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即,成绩优异,但是面对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不能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医学院校消费心理学教学改革对策
(一)选用和开发适合医学院校的专业教材
选用教材时,既要参照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消费心理学的课程要求,同时也要兼顾本专业培养目标。选取教材时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要兼顾,既不能只讲理论、过于生僻,也不能过于通俗,忽略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应结合与专业相关、与时代相符的案例和实践项目,使教学更生动。任课教师也应该时刻收集与医药市场营销相关的消费心理学案例作为课程补充以丰富教学内容。鉴于当前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的消费心理学教材缺乏,医学院校应组建囊括医药学、市场营销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专业团队,协作编写具有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特色的消费心理学教材。
(二)建设适合医学院校的专业师资队伍
由于医学院校与普通综合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上有差异,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医药学、心理学、营销学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教师队伍建设要从两方面着手——“走出去”和“引进来”。一方面,鼓励消费心理学教师深入医药营销企业挂职锻炼,亲身体验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同时也可以去有经验的院校进行学习,从而胜任这门学科的教学。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有医药市场营销经验的职业人来学校为老师和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加强学生对医药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了解,既能提高学习兴趣,也能强化学习效果。
(三)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让学生接受基本概念和原理,我们还可以运用其他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PBL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改革的中心思想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互动良好的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消费心理学的教学中是普遍采用的方法,可以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形象生动的案例中,有利于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接受和掌握消费心理学的知识。通过具体案例的展现,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网络营销的消费心理的教学中,在讲授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选择网络营销情境中有关消费者心理学和行为的案例作为辅助,抛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和发言。教师做好引导和归纳总结的工作。此种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考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2.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也叫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多种学科的教学中,是一种被普遍认可的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和经济性的教学方法。教学中,通过设定特定情景的角色模拟扮演,让学生感知和体验所要学习的内容。尤其是在消费心理学的教学中,让学生扮演消费者和商家,一方面,学生可以揣摩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另一方面,可以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情景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的教学中效果良好。在使用情景教学法时需要注意,教师要善于组织和指导,情景模拟要设计科学、准确定位。
3.PBL教学法就市场营销专业发展来看,教会学生怎样运用心理学原理在营销工作中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学的关键。从这个角度考虑,“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比传统的“以主题为基础的学习(subject-basedlearning,SBL)”更偏向于学生的能力训练。PBL教学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案例为脚本,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掘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自己搜集信息,通过自我学习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然,PBL教学法也对指导老师有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有高水平的专业及交叉学科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知识综合能力和领导组织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四)实施多样化考核方式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高职院校;实训课程;工学结合
《消费心理学》主要是研究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并探讨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揭示消费者心理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规律。《消费心理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以及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一、强化高职院校《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以满足企业对现代营销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市场的供求关系、消费者在消费水平、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及消费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者的自主意识、成熟程度远远高于以往的任何时候,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挑剔,对商品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从其经营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消费者是上帝,消费者是企业利润的来源,消费者的货币选票的投向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为了争夺消费者手中的货币选票,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便成为企业营销管理者的主要内容。
(二)是实现工学结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类专业开设《消费心理学》课程基本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消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和掌握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心里现象产生与发展的规律;能够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具体的营销中的问题,针对消费者的行为特点与心理规律组织营销活动。但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撰写过程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没能很好实现,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要求相距甚远。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教学计划难以有效实施。
《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主要以理论为主,较少安排实训课程。即使有实训课程,课时的多少、实训的方式也很随意,实训的内容主要以案例分析,简单的市场调查为主,几乎没有综合实训。
2.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学以致用。
表现为大多少学生未真正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他们对消费者需求的关注仅停留在口头上,他们对市场的定义是通过他们销售的产品来定义的,而不是通过期望满足的需求诠释的。例如针对某一新产品的市场推广活动,他们不是首先考虑诸如产品的目标消费者是谁、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哪些利益、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有哪些、不同的消费者对产品的关注点存在哪些差异等问题,而是一厢情愿地选择一个市场,将所有的市场推广方式广告、公关、人员推销、营业推广等一股脑地全部搬出来,根本不考虑这样的市场推广能获得怎样的营销效果。
二、高职院校《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训教学的思路和途径
(一)《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训教学设计思路
为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真正掌握消费者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以致用,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消费心理学》课程特点及其在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为出发点设计实训教学。基于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特点,以未来就业岗位需要为主线,培养学生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注重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的能力训练,突出“厚基础、重能力”的特点。通过实训力图做到:了解体会营销人员应该具有的职责、素质和能力,并逐渐培养所需能力;自觉地把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学会从消费者角度去思考企业的生产、经营问题,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活动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能就具体某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制定符合消费者心理的营销组合方案。
结合课程特点和市场营销专业能力要求,本实训的内容应抓住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与消费体验,围绕两方面内容展开:一是进行各种以体验与加深消费者行为分析理论的理解为目的的实训;二是各种培养学生进行实际消费者行为分析的技能的实训。着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和引导能力的训练,实训形式以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实地调研与实地观察、典型案例分析讨论、游戏体验等为主,根据具体的实训项目在课堂、模拟实训室和校外现场三个环境进行,努力创造机会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二)《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训教学探索
1.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增强课程学习的参与感。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演示法是按教学项目,以一定的主题及情景为主线,先把模拟市场的情境确定下来,安排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角色演练。在演练过程中体验和感受角色心理的变化。情景模拟结束以后,请学生对参与演练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看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其中,是否有意识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和需要,是否有意识塑造自己营销素质。最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问题或角度写一份结论分析。在这一教学环节,我们并不探讨很深的理论内容,只强调学生知识的活化,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工作意义的学习结果,除了印证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让他们有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2.游戏体验激发吸引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
游戏体验实训就是将学生将来从事营销工作应具备的能力通过设计相关的游戏项目,让学生在做游戏中边玩边学,有所感悟。我们知道企业市场营销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明确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进行产品心理属性的设计,得到消费者心理上的响应,赢得消费者忠诚。要明确目标消费者的心理就需要企业营销人员用心去体验消费者的内在需要,特别是蕴涵于消费者意识之中的需求。为提升学生用心去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设计了“蒙眼作画”的游戏。通过游戏使学生明白单向交流方式与双向交流方式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当我们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去解决一个问题时,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
3.典型案例讨论提升课程学习的理性认识。
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采用案例教学,把现实的书面描述,呈现在学生面前,请学生进入被描述的情景现场,进入营销者和消费者角色,以当事人的身份一起探寻成败得失,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塑造行之有效。为此,在讲授完某个重要的知识点后,向学生提供中外企业市场营销精选案例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情景进行分析讨论,完成案例中布置的问题,在实训课上由小组成员轮流一人向全班阐述对案例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让学生在自己和别人的互动讨论中获得新的认识,市场营销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实地观察与调查丰富课程学习的感性认识。
观察法是消费者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因为深刻了解人和产品之间关系的最好办法就是在购买与使用产品过程中对消费者进行观察。营销人员发现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有不同需要的人可能选择同样的目标来寻求满足,有相同需要的人可能通过不同的目标寻求满足,准确把握他们的购买动机非常不容易。因为动机是假设性的构建――即它们无法被看到或触摸、控制闻到或者被实实在在地观察到,动机无法从消费者行为中很容易地被推断出来,而观察与推断是常用的来识别和“测量”消费者动机的有效方法。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消费者心理具有较强的内隐性、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仅仅通过外部观察和判断,甚至在进行实地调查的情况下也很难获得消费者行为的真实动机以及影响行为的具体因素,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消费者行为测量和推断能力应是《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下一步努力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小霞.消费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消费心理 趣味性包装 设计
引言
现代心理学认为,有趣和幽默是对人们的心理的一种特殊适应,它是对心理理性的一种特殊反叛,是以突破心理定势为基础的,也是科学和艺术的智慧结晶。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看到有趣的包装,可能会会心一笑,或拿起来仔细端详,这时有效的商品信息便在快乐、轻松、谐趣的气氛中传递,并可以有效缓解精神上的压抑情绪,排除人们对包装、广告所持的逆反心理。
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趣味性表达手法是丰富多样的,关键在于准确、适度地把握情趣。它有时表现为生活中某些富于喜剧性的情节场面;有时又表现为一种荒诞而新奇的视觉感觉;有时又采用超乎常态的夸张和蒙太奇手法,利用人们的想象使本来很平凡的事物变得神奇。
1 对于趣味包装的定义
消费心理学是研究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和劳务的行为规律的商业心理学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如今的消费者欣赏情趣和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如果包装不根据这些特点来设计,就很难在市场上成功。商品包装的作用取决于视觉刺激效能的大小。因此,包装设计的趣味性很容易抓住顾客的好奇心理,易于产生购买冲动。
趣味包装首先是包装,具有一般包装的功能。除此以外,它还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和作用,如收藏、展示等。趣味包装主要是从消费者的思想情感出发,在造型及装潢上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及巧妙的构思设计,增加包装的趣味性、亲和力和幽默感,以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同时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充满趣味的、具有人性化的包装,不仅对缓解人的紧张情绪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在某些时候会改变产品与包装的价值比重,出现“买椟还珠”的现象,即为买包装而买产品的情况。
2 趣味包装的设计方法
(1) 仿生的设计。仿生的设计手法是表达趣味性的最佳途径,无论是草、树木、动物等,还是没有生命的山石、工业元件,设计者都能从图形上赋予它可爱的特征、精神与想法。消费者也更容易被这些图形所表述出的情感所打动,从而产生购买欲望,促成购买行为,其视觉形态超出常规,那么必然带来新的趣味性。
(2)包装形式的新颖。包装造型设计是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和手段表现出来的,这些结构和表现手段构成了特定的包装造型的外在形式。有趣的包装造型会对观赏者的审美情趣的激活产生一定的诱发和心理暗示作用,并通过观赏者的习惯知觉定势和设计作品的具体的情境知觉因素之间的交叉和重合,产生一定的心理效应。如“趣感效应”是心理量大而物质量小而产生的一种审美心理效应,造型通常具有很强的艺术情趣,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3)运用夸张手法。夸张的手法是突出事物特性的最好手段。它是设计者有意识地将事物的某些特点、个性加以超出实际的艺术处理,鲜明地强调或揭示对象的实质,给人以异乎寻常的感受,大大增强了现代包装视觉感染力。
3 趣味包装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趣味包装是在后现代语境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与现代主义的冷漠相对立,追求感性上的快乐。它是当今人们摆脱生活压力,追求愉悦生活的直接反映。它的发展符合目前人们的感性消费理念。“趣味”与“单调”是反义词,它机智、活泼、天真,具有自由品性和游戏精神,不拘泥于任何现状和世俗状态,表现出鲜活的活力和自由的创造力。它可以导致人们积极地与特定的品牌发生联系,从而影响受众对品牌的态度,还可能影响人们对品牌的联想。
趣味化商品包装是指包装的某一方面,包括包装的形态、功能、色彩以及包装装潢的背景和相关的故事能够吸引消费者,同消费者产生一定的共鸣,创造快乐愉悦的审美体验。不同的消费者,由于其不同的背景、教育及修养等方面的差异,对趣味化商品的认知也不尽相同。人们的心理活动是极具微妙的,也是难以琢磨的,人们往往凭自己的印象购买产品。假使人们在认知趣味包装时,能够和自己的一些经验发生联想,或联想到什么有趣的事,就能有一定的亲切感,容易引发人们的兴趣,进而对产品产生好感。
结语
人们往往购买商品时凭自己的第一印象,购买动机来源于极其微妙、难以琢磨的的心理活动。消费者购买商品不仅要获得物质享受,更要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消费要求。这就要求设计者要不断地求新求变,以新颖奇特的造型设计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因此,运用趣味性设计不乏是一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南开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有: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运筹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消费者行为学、消费心理学、国际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基础会计、金融概论、企业销售策划、商业银行实务、人力资源管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分销渠道管理、银行营销、服务营销、客户关系管理、定价管理、现代推销
(来源:文章屋网 )
通过对儿童消费心理的认识,使人们了解如何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体现造型设计、图案设计、色彩设计、文字设计语言,在儿童食品的包装设计中充分发挥多种设计相结合的形式与手法,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促进购买。
[关键词]
包装设计 儿童食品
儿童食品市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市场,产品的目标消费群是儿童,但是家长是消费过程的参与者,有时是决策者。因此儿童产品的目标消费群就是两个:孩子和家长。这两个消费群的心理差异性很大,儿童是感性消费,家长是理性消费。如何将这两个消费群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达到双赢是设计者要找寻的答案。
一、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商品之间的关系,为了使商品更好地服务于市场营销。研究儿童食品的包装设计,前期一定要了解消费者心理,才能很好的将食品推向市场。
1、儿童消费心理
儿童对食品的喜爱表现出很大的情绪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消费情绪容易变动,受周围环境、他人的评价与情绪影响很大,缺乏主见。儿童容易受外界影响,如有的儿童看到小朋友吃小食品,也会向自己的家长要。小朋友不喜欢的东西,自己也会厌弃。在没有人为因素的影响情况下,儿童对食品的注意和兴趣主要来自于食品的外观因素的影响,如食品的图案、色彩、造型、声响等。儿童有着天真的心理特点,很容易把内心想象与真实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这使得一些儿童对设计独特、新颖的儿童食品充满了好奇心。
2、家长的消费心理
家长面对孩子的消费会有两种情况:一是,家里的老人,在一个大家庭里几个老人带一个孩子,老人们把全部的时间、精力、金钱都放在孩子身上,只要孩子要,一定都会满足。二是,孩子的父母,绝大多数孩子的父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比较强,在选择食品方面是比较理性的。
二、儿童食品的造型设计
一般而言,包装精美考究的食品比包装粗俗简陋的食品更容易被看成是高品质的食品。在现代的食品营销中,包装造型的设计深得企业的高度重视。儿童食品的包装设计要造型有趣,想象力丰富的,包装精美,富有童话色彩的装饰,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推动他们的购买行为。在造型设计上,食品的包装重量要轻,考虑到儿童携带方便;食品包装要易于开启,考虑到儿童使用的方便;食品的包装不要棱角过多,考虑到儿童的安全问题。这样设计的食品外包装的造型,才会被儿童的父母认可。
三、儿童食品的图案设计
图案设计是一种视觉符号,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信息传播,是食品包装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图案设计是一种将食品特色夸大的一种表现形式。图案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尽可能的将要表达的食品信息直接、清晰的用图案设计的形式传达出来。有时,商家会选择深受广大儿童喜爱的动画片中的卡通形象来进行食品包装中的图案设计,这样的设计往往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引起儿童的购买欲望,促成儿童的购买行为。
四、儿童食品的色彩设计
色彩设计是产品设计众多要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设计者要清楚儿童对色彩反应单纯,只对色感强烈的鲜艳色彩较为敏感。色彩搭配,一是要符合产品的味觉生理感受;二是要符合产品的味觉心理感受。在色彩学中,色彩是有味觉、视觉、嗅觉、听觉、触觉这五种感觉。食品设计时味觉是它的强项。
五、儿童食品的文字设计
文字设计以直观、明确、简练的表现手法对儿童食品信息有最直接的说明作用。具有趣味性的文字设计在儿童食品的包装设计中起着信息传递的重要的角色。儿童食品信息传达主要以图案设计与文字设计相结合,这种结合不仅限于单纯的设计,更深层次在于文字设计对图案设计的诠释深度和对比力度。这使得儿童食品信息的整体传达比单独的图案设计或文字设计表达更加有力度、有深度。因此,利用图案设计与文字设计相结合、互补的表达方式,找到他们之间关系的平衡点,不仅能事半功倍地完成食品包装上的信息传达,更给人意想不到的妙处。
儿童主要以图案设计的信息传达为主,再配以色彩鲜艳的趣味性文字,这样的结合可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作为家长是以文字性的信息传达为主,注重信息的真实、可靠。所以在儿童食品的文字设计可分成两种:一是,儿童比较喜爱的趣味性文字,结合图案设计、色彩设计让儿童容易接受,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一是,家长比较喜欢的简洁的说明性文字,使家长在购买前充分了解食品的属性、特点,最终决定购买。责任编辑:李薇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