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治社会建设指标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法治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之比较研究 湘鄂两省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法治政府指标体系与作用 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完善刍议 法治政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南路抗战:震动粤桂两省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及建设评价研究 经济运行先行指标体系构建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法治建设指标体系的建构路径 法治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探讨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西部地方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 建设经济强省(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确定研究 制度因素对江\浙两省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研究 辽吉两省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研究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地方政府债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模型研究 地方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广东省出台《广东省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EB/OL].[2013-07-10].
Comparison and Inspiration of Construction Index System of Government
by law in Hubei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Zhang Chaoxia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Lanzhou, Gansu, 73003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金融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发展农村,繁荣农村经济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在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着商业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合作性金融机构,形成了三鼎支农的态势,本应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重要支持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体制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非常差,农村资金外流严重,造成了三鼎难支农的局面。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寻求改进途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借鉴金融生态的理论,通过构建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以期能够为分析和改善农村金融质量做出一点贡献。
1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内涵
金融生态是个仿生学概念,由周小川博士(2004)最早系统性地引入金融领域,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和成果来分析和研究金融问题,开创了研究金融问题的新视角。中国社会科学院运用金融生态的理论,研究了我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将金融生态定义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的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共同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徐诺金(2007)将金融生态定义为金融与非金融成分环境之间通过资金和信息的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在参考他们的定义的基础上,本文将农村金融生态定义为农村各类金融活动主体之间、金融活动主体与其外部生存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动态平衡系统,它具有关联性、适应性、相互依存性、演进性等特点。如同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和谐以及各种生物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和谐构成良好的自然生态一样,各类金融主体之间以及金融主体与金融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也构成金融生态平衡的根本标志。其中金融主体包括农村的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各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以及农村保险机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农村的经济基础、社会信用、中介服务、法治环境、政府公共服务等。
由于我国城市与农村无论是在经济基础、法律环境、社会诚信、中介服务,还是在政府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构建农村的金融生态质量指标评价体系时必须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选择合适的指标来评价农村的金融生态质量。
2 农村金融生态质量指标体系构建
2.1 指标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2.1.1 科学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必须基于农村的实际情况,能够真实地反应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程度,并能够利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以充分度量农村生态金融系统的质量。
2.1.2 系统性原则 金融生态是用生态学的视角研究金融问题,是个系统性的理论,因此在选取指标时既要选择反应农村金融机构的指标,如金融机构流动性指标、资产安全性指标等,也要选择反应金融机构所处的金融环境的指标,包括金融机构所处地区的农村经济基础、社会诚信、政府公共服务、法治环境等,通过系统性分析才能够真实地反应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质量,也才能够找出农村金融质量差,农村资金外流的真正原因。
2.1.3 层次性原则 金融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若干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又可以分为若干个更小的子系统,这些不同的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在确定指标时,指标间要有一定的层次性,避免简单加总而导致评价的低效性。
2.1.4 可操作性原则 由于国家在做调查统计时,并没有像统计城市数据那样对农村数据进行逐项统计,使得农村的很多指标数据难以获得,因此在选取指标时需要考虑到可操作性的问题,保证所选指标数据能够如实获得且易于量化,对于数据难以获得又不能用相关指标替代的对金融生态系统影响的指标,要从指标体系中剔除出去。
2.1.5 可比性原则 农村是个大区域,包括若干个村、镇、县,在对农村金融生态质量进行评价时,所选用指标要能够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比较,所谓横向比较就是在相同的年份不同的区域之间进行的比较,纵向比较是对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情况进行比较。如果选用的指标不能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比较,该指标体系的可信性就十分差,利用该指标体系得出的评价结果也就难以令人信服,从而也就失去了该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2.2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指标评价体系设计
农村金融生态是由农村金融主体和其赖以存在的金融环境构成,为此农村金融生态指标评价体系也相应地由金融主体指标和金融生态环境指标构成,基本框架如图1。
2.2.1 金融主体指标的设置 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发展状况是衡量农村地区金融主体实力和金融生态进化演进的动力的重要方面。本文选择三项基准指标加以衡量:①安全性指标。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高风险行业,其风险一旦发生,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局部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引发金融危机,因此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给予特别的关注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选择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两个指标加以衡量。②流动性指标。流动能力是金融机构生存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衡量银行变现能力和偿付能力的主要指标,金融机构只有保证资产的流动,才能保证信贷资金的正常循环周转,金融机构才能生存和发展,流动性不足,就极易造成支付风险,导致金融秩序混乱。本文选取流动资产与总资产比、贷款与核心存款比和现金与总资产比三个指标。③营利性指标。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果最终都会反应到收益或者亏损上,取得合理利润是金融机构增加积累、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基础,同时营利性指标既可以衡量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也可以反应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本文选取平均资产收益率、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两个指标加以衡量。
2.2.2 金融生态环境指标设置本文在构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是农村经济基础。农村实体经济是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根据、服务的对象和生存的空间,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的经济发展好,产业结构合理,就会吸引较多的资金服务农村经济,为农村经济的扩大再生产,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农村经济的壮大,使得农村具有较强的偿还能力,在信用环境、法治环境等相同的情况下,可以使得处在经济基础较好的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质量也较好。为此本文选取经济规模(农村GDP、农业产业化产值、农村工业产值)、产业结构(传统农作物产值占农村GDP的比重、农村工
业占GDP的比重、工资性收入在农户收入中的比重)和市场化程度(民营企业占农村GDP的比重、农产品的社会收购总额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农业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三个指标衡量农村的经济基础。
二是农村社会诚信。一个地区的诚信文化、企业和个人诚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金融机构改革信贷经营的空间结构、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农村作为一个广大的区域,信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进入农村的资金量,同时也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有很大的影响。在此,选择农村逃废债额占贷款总额的比率、农村拖欠款增额(包括电费、税费、通信费等)、农村信用户数占农户总数比重三个指标。
三是法治环境。完善的法治环境能够有效地保护金融主体产权,有效地遏制恶意信用欺诈和逃避金融债务行为的发生。目前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业的经营效益不高是一个原因,农村的金融法治环境不完善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只有建立良好的金融法治环境,才有利于农村地区形成“资金洼地”,吸引大量资金流向农村,支持农村经济建设,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又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基础,在良好的法治环境下,才能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良性互动,以形成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用农村每亿元GDP经济案件发生率、法院结案率、金融债权诉讼费用率等指标加以衡量。
四是地方政府行为。政府干预经济和金融的现象不论是在现在,还是在以前,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并对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综合各国及历史的发展情况来看,适当干预能够促进经济金融的发展,不当干预会阻碍经济金融的发展,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农村地方政府行为是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本文选择政府财政支农资金占农村GDP的比重、因政府干预当年产生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政府工作人员占当地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三个指标加以衡量。
3 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综合评价及意义
农村金融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综合农村金融主体和金融主体所处的金融环境进行评价,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计算。
3.1 因子分析法介绍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把一些错综复杂的彼此之间有机联系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公共因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当几个公共因子的累积方差和贡献率达到80%以上时,就说明这几个公共因子集中反映了问题的大部分信息,且彼此之间不再相关,信息不再重叠,再以各主因子贡献度为权重的大小,即可以分别求出所研究系统的综合评价值。本文之所以选择因子分析法来综合评价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质量,就是因为因子分析法可以克服所选择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和信息的重叠,可以很好地对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分析各因素对农村金融生态质量的影响程度。
3.2 评价步骤
用因子分析法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公式为:
其中:di表示标准化后数据;xi表示原始数据;x表示某项指标的平均值;σ,表示某项指标的标准差,标准化的时候注意,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等逆指标,要先将其转换为正向指标。
第二步:计算因子得分和因子的累积方差和贡献率,并根据因子选取原则(累积方差在80%以上)选择主因子。
第三步: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得出具体区域的农村金融生态综合评级得分。
一、准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
1.准确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究竟是什么?准确把握这个问题,是本项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书记明确指出,根据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6个基本特征既包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既是并列关系又是包含关系。同时,这6个基本特征还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此外,还应特别注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讲物质利益原则,又要注重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
2.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现实起点一致、未来目标一致、实践过程一致,而且相互包含、相辅相成。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志性要求一“六个更加”,明确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作为社会建设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②。所以,本项研究始终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和相互渗透的关系,以求使二者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3.正确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与过程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因此,它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无庸置疑,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无差别的社会,更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如此,但重要和关键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能够建立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其中,包括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等。当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经过长期奋斗和不懈努力才能实现。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谐社会建设有着不同的具体目标,因此,既要把握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又要把握长远性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统一;要坚持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不操之过急,不急于求成,有序发展,稳步前进,比如,既要坦诚面对和承认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的现实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又要努力为缩小这种差距和解决这些矛盾而奋斗。从实践和更具体的层面说,既要顾全大局、从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着眼,又要结合实际、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着手,不提脱离实际的口号,从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推进这项事业。此外,从动态意义上理解“和谐”的概念,应该清楚“和谐社会”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努力使一个社会结构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低层次和谐逐步走向高层次和谐的动态过程,这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伟大事业。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把握“绝对与相对”、“静态与动态”、“平衡与不平衡”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矛盾的绝对性和协调的相对性,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与过程统一起来。
二、研究思路
本项研究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描述“社会和谐”的程度,即根据“和谐社会”内涵构建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用“社会和谐”的综合指数和若干分类指数,描述和判断近期我国社会和谐状态的变化情况。
(一)研究思路与目标1.定量反映社会结构状态的主要特征。根据“和谐社会”内涵的诸方面,选择有代表性的统计指标反映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构建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不同时期社会和谐的状态。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设计出一套理论指标体系,然后根据数据的可得性,确定评价的程度。从数据情况来看,要想对我国社会的和谐程度做出总体的定量评价,目前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我们当前只对数据条件较好的入选指标进行测算,而暂不做总体评价。2.采用目标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关于评价方法,采用目标评价法给出具体的定量测算结果。由于任何一种分析工具的作用都是有限的,统计方法也不例外。我们不可能期望仅仅靠某一种统计方法和有限的统计指标就能诠释出“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只要能通过这种方法反映出其主要特征和动态变化情况,就不失其有效性。3.确立有限目标。本项研究的立足点为阶段性的有限目标。所谓有限目标,指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就本课题而言,是指2000至2020年期间我国社会结构的和谐状态。因此,在确定指标的目标值时,我们以2020年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依据。通过本项研究,可以监测2020年我国社会和谐程度的动态变化,对部分指标还可描述其变化的方向和数量。
(二)研究中的难点问题1.子目标的确定。“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由若干个子目标构成,理论上讲,它们应该构成“和谐社会”的完备性指标体系,即:不仅全面、准确地反映“和谐社会”的内涵,而且没有重复和交叉。经过反复推敲,本项研究按照总书记所阐述的6个方面确定子目标,即分层指数。2.具体指标选择。在选择具体指标时,常常碰到理想的指标无法量化或是数据难以取得,而能够得到数据的指标又不是最理想的,比如,反映“诚信”度,采用“合同违约率”、“个人银行诚信记录”等指标显然更理想一些,但因为数据在目前条件下无法取得,暂时只能忍痛割爱。可见,在科学性和可行性之间的差距是本项研究不得不面对的局限和遗憾。3.权数的确定。权数的确定是综合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科学而符合实际地确定权数确实颇费斟酌。本项研究的权数主要采用平均赋权法,其理由是6项分层指数居于同等重要的程度,不可偏废;每一层中选择的指标,也是经过反复筛选得到,其重要程度相当。4.标准值的确定。标准值的确定,既要反映其动态的变化,又不能脱离我国的现实国情,这是最大的难度所在,加之有些指标的标准值量化问题与“和谐社会”的目标与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差异性,使标准值的确定又难上加难,如何把握得当,确实历经艰难。
三、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的确定,除了把握一般性的原则以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准确反映和谐社会论述的内涵。在设计指标体系时,要充分、准确反映有关和谐社会特征论述的诸方面。2.保持与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协调一致。在本项研究中,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中的一些指标与全面小康指标相同,但所属分层指数不同,因而其所表示的涵义也不尽相同。但确定这些指标的标准值时,保持了与全面小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的协调一致。3.突出和谐社会的特征。和谐社会与全面小康社会二者有共性,也各有自己的特性,本项研究侧重于和谐社会自身特点的研究和阐述。
四、和谐社会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本项研究将和谐社会统计监测评价的总目标———“社会和谐指数”,分解为6个层次的子目标———“分层指数”,每个子目标又由若干个具体指标构成,以下为社会和谐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图: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有效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落实到具体的统计指标上,可用指标“公民自身民利满意度”、“廉政指数”和“社会安全指数”来反映“民主法治”的主要内容。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落实到具体的统计指标上,可用“基尼系数”反映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用“城乡居民收入比”反映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来反映不同地区之间的生活水平差异,用“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反映教育的性别公平,但目前还没有选择到合适的指标来反映“正义”,故只能用以上4个指标来表述公平的主要内容。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诚实守信、互帮互助,人民融洽相处、平等友爱。落实到具体的统计指标上,可用“合同违约率”来反映社会成员和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诚实守信程度,用“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来描述企业的诚信度,用“消费者投诉率”反映生产厂家、经销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信誉,用“慈善捐款占GDP比重”来描述社会成员之间互助友爱的状况,并由此构成诚信友爱的重要内容。充满活力,就是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愿望和创造得到尊重,体现出创新得到支持,才能得到发挥,成果得到肯定。落实到具体的统计指标上,可用“基层选举投票率”从某种程度上表现全体社会成员的政治活力,用“人口流动率”反映人口和劳动力的活力,用“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描述企业的创新活力,用“企业注册率”反映作为经济活动载体的经济元素的活力,用“万人专利数”和“万人注册商标数”表现劳动者的发明创造活力,并由此反映充满活力的程度。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完善有效,社会秩序井然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局面安定团结。落实到具体的统计指标上,可用指标“5岁以下儿童性别比”反映社会成员的性别和谐、有序状况,用“城镇调查失业率”和“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反映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的程度,用“居民生活满意度”反映社会成员的实际生活质量,由此来描述社会安定有序的状态。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落实到具体的统计指标上,可用“万元GDP综合能耗”表示经济发展中能源消耗的程度,用“森林覆盖率”反映对生态资源的保护程度,用“常用耕地面积指数”描述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状况,用“环境质量指数”来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状况,由此构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状况。以上6个方面,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并且,这些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结合。从这样的核心内容出发,可以把“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表述为: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和谐相处、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三要和谐创业、和谐兴国、和谐安邦。至此,可得包含25个指标的和谐社会监测评价的理论指标体系,见表1。
五、和谐社会统计监测综合评价方法
本项研究选用指数法进行综合评价,其基本步骤为:1.根据评价目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2.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的目标值;3.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权重;4.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无量纲方法;5.确定评价模型(或合成方法);6.计算评价结果及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其中,第1步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完成,第2~5步与全面小康社会统计监测系统中所用方法基本一致,这里就不再赘述。以下仅给出指标的目标值和权重构成表。(一)目标值一览表由于理论指标体系中有些指标目前尚无数据,因而也无法确定目标值。以下仅给出可评价指标的目标值,见表2。(二)权重构成表这里采用平均赋权的方法确定权重,即对6项分指数大致平均赋权,在每一层内也采取平均赋权的方法,其权重构成如表3。
六、我国近期社会和谐程度部分指标监测结果
在以上建立的社会和谐统计评价指标体系中,由于一些指标的统计数据目前还难以取得,无法对我国社会和谐状态做出总体定量评价,只能对部分指标进行测算。2000~2003年,我国社会和谐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部分指标测算结果见表4,表中数据表示相应指标的达标程度。在25项理论指标中,目前能够测算的有18项,其中,5项指标呈上升趋势,5项指标呈下降趋势,7项指标呈波动状态,1项指标已经达标。“民主法治指数”所包括的3项指标中,目前可测的指标只有“社会安全指数”。测算结果显示,2000~2003年,社会安全指数逐年下降(见图3),如果以2000年为标准100的话,2001~2003年社会安全指数分别为94•87%、93•39%和92•07%,4年下降了近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2个百分点。
“公平正义指数”所包括的4项指标均可测。测算结果显示,2000~2003年,“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均呈下降趋势,而“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呈显著上升趋势,4年上升了3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0个百分点。“诚信友爱指数”所包括的14项指标中,目前只有2项指标可测。“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的达标程度由2000年的38•46%上升为2003年的56•18%,4年上升近18个百分点;2000~2002年,“慈善捐款占GDP比重”的达标率一直在2%左右,2003年提高到3•7%,该项指标的达标率是所有指标中最低的一项。据估计,这一指标的实际达标率应比现有测算要高,因为慈善捐款的统计口径还远不够完善,即使这样,它离目标值也相差甚远,见图4。“充满活力指数”所包括的7项指标中,“人口流动率”、“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万人专利数”和“万人注册商标数”4项指标可以测算。2000~2003年,“人口流动率”、“万人专利数”和“万人注册商标数”的达标率都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太大;2000~2002年,“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呈上升态势,但2003年有所回落。“安定有序指数”所包括的6项指标中,有3项指标可测算,但“5岁以下儿童性别比指数”只有2001年大于0,其余年份均为0,也就是说均在不容许值以外;而“城镇调查失业率”都在标准值范围内,因而其指数4年均为100;基本社会保障率覆盖率”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24•0%上升至2003年的41•75%。“人与自然和谐指数”由“万元GDP综合能耗”、“森林覆盖率”、“常用耕地面积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4项指标构成,并均可测算。2000~2003年,“万元GDP综合能耗指数”在60%左右波动;“森林覆盖率指数”年均上升1个多百分点;“常用耕地面积指数”在以加速度下降,由2000年的100%下降为2003年的59•3%;“环境质量指数”2000~2002年间逐年下降,2003年略有回升,总体在57%左右波动。
七、需要说明的问题
在本项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许多探索性研究,付出了很大的艰辛和努力,同时也得到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热情指导和帮助。尽管如此,该项研究的难度远比想象的要高,目前的研究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一)统计指标体系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研究过程中,深感目前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的需要,理论指标体系与可操作指标体系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事实上,目前要对我国社会的和谐状况做出总体评价还不具备可操作性,主要是由于一些指标无法取得数据而不得不放弃测算。因此,现行研究只对能够获得统计数据的指标进行评价,而没有测算社会和谐总指数。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 ;评估指标体系 ;平衡计分卡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13)12-0049-03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依靠自身行为信用获取和提升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增强政府对民众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从而推动政府职责履行、绩效提高的能力。将政府绩效评估战略引入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建立一套评估政府公信力的指标体系对科学评估政府公信力及促进政府对各项政策的推行、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对政府公信力评估的价值分析
1.反映政府公信力评估内容和绩效水平
政府公信力评估指标最基础、最首要的功能是反映其评估内容和绩效水平。评估任何客体,都是建立在对其剖析本质,认识规律,判断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正是在剖析、认识、判断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评估对象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集中体现在各项被赋予了相应权重的指标中,而这种被赋予了权重系数的指标也是人们价值观念客观化、标准化的体现。政府公信力评估指标体系作为一种测量尺度的体系构成,一方面有利于客观地反映政府公信力的评估内容,另一方面有利于在测量标准统一的基础上获得与政府公信力评估对象的实际情况比较接近的绩效水平结论。
2.监测政府工作诚信状态
美国学者比德曼指出:“随着社会向复杂化发展,……对于大量的信息必须加以整理,而且要重视其选择性、浓缩性、及时性和普遍性。大量的社会现象的指标,就是专为满足这些要求而产生的。”[1]政府公信力评估指标是从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挖掘出来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信号”,可以不断地告知民众政府公信力状态是否正常,进而判断我们是继续保持目前政府公信力状态或是要需要通过某种变革来实现调整,从而有效监测政府工作诚信状态。从2010年开始,《中国政府透明度年度报告》连续4年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情况进行了测评,能够迅速地反映该领域的运行状态,起到“报警”的作用。
3.改善政府公信力建设路径
政府公信力评估指标能够在政府政策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问责、政府公务员的个人诚信、民众的满意度等方面为政府管理者提供评判诚信状态的各种可供参考的研判信息。各类指标所反映的信息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和针对性,政府公信力评估指标所反映的信息与提升政府公信力水平、推进诚信政府建设的目标体系密切相关,它能比较直观的体现各级政府自身公信力建设的绩效追求和实现程度,也使政府可以清楚地了解改善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路径。
二、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逻辑框架
1.政府公信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政府公信力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需要遵循指标体系的“SMART”原则[2],在此基础上,我们需关注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以及政府对民众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同时,我们必须把握建设政府公信力需遵循的指导思想。一是遵循和谐社会思想的指导。政府公信力评估指标的设计要反映出政府公信力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之间的关系。通过突出和谐社会建设与政府公信力评估指标设计的关系,使民众感受到政府有能力长远地改善民生、造福民众;使民众感受到政府有能力长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从而大幅提高政府在民众心目中公信力水平。二是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政府公信力评估指标设计要评估政府是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而有效转变发展观念、有效破解发展难题、有效提振发展信心、有效提高发展绩效、有效共享发展果实,衡量政府在民众中的公信力建设水平。同时,在政府公信力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彰显“以人为本”的政府行为宗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政府公信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总体框架
平衡计分卡(Careersmart Balanced Score Card)是一种从企业发展战略出发的多元评价系统。2004年,平衡计分卡已经引入到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活动中[3]。本文借鉴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管理评价和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评价中的思想,结合公共部门的逻辑和政府公信力评估的自身特色,将政府公信力评估指标体系结构调整为由政府公信力内部基础指标、政府业绩与政府成本指标和政府公信力互动指标三个模块组成。第一个模块政府公信力内部基础是指政府具备公信力所应具备内部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条件,使政府公信力建设坚固、稳定而可靠。因此,政府公信力内部基础应成为衡量政府公信力水平的核心指标,这与平衡计分卡在内部经营管理、内部运营和在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中地方政府内部管理相符合。第二个模块政府业绩与政府成本是政府公信力评估实践中民众高度关注的重要指标。政府具备公信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政府能够在控制行政成本的前提下取得优良的业绩,以相对合理的投入获得为民众所认同的成就。这与平衡计分卡的财务状况指标和在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中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业绩、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成本相符合。第三个模块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是保证政府公信力水平优良的关键。互动是一种动态的、互相呼应的、良性沟通的状态,一方面是提升政府内部自身的满意度,一方面是提升政府服务顾客的满意度,使指标体系设计更趋科学。这与平衡计分卡的顾客服务、服务选民指标,学习与成本指标相符合,也涵盖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政府对公众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所体现的要求。
3.政府公信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具体思路
依据平衡计分卡理论的思想,从整体上把握,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分为内部基础、业绩与成本和互动三个维度。我们要求按照政府公信力建设应该实现的目标和影响政府公信力水平的主要因素来具体设计维度及其细化的指标内容。
首先,我们必须清晰准确地界定政府公信力建设应达到一种怎样的预期目标,然后对影响预期目标实现的关键要素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各维度的具体指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注意,指标类型有定性和定量两种,在政府公信力评估指标设计中同样存在着定性和定量两种不同的指标类型。不同性质的指标其评价标准、指标处理的方式、方法也不相同。因此,在指标设计思路上,我们应注意定性指标的定量化问题。因此,在指标设计思路上,应增加定性-定量指标维度,为后面对评价指标的计算处理提供依据。[4]在宏观指标设计思路的指引下,对政府公信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和具体构成的把握就相对容易和简单。
三、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内容
在设计指标体系时,一些指标本身具有不可测性,我们可以通过将这些指标分解成若干个子指标,从而形成结构合理的递阶结构。指标的第一层即目标层指标为综合评价指标;第二层因素层指标为分类评价指标;第三层子指标层指标为单项评价指标。一般而言,单项评价指标具有结构单一、简明可辨、容易测量等特征。综上所述,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评估指标体系总体结构如图1 所示。
图1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评估指标体系总体结构
1.政府公信力内部基础指标构成
按照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政府政策公信力、政府信息公信力、政府作风公信力、政府行政人员公信力等方面,因此,笔者将从政府政策法规方面、政府信息公开方面、政府机关工作作风方面、公务员道德品质方面来测评政府公信力的内部基础。政府公信力具备的基础主要是建立在这四个方面,是政府公信力存在、持续、提升的基石。
(1)政府政策法规指标包括:政府政策法规制定依据的合规性程度、政府政策法规制定过程的参与性程度、政府政策法规执行的稳定与可靠程度。政府政策法规制定依据的合规性程度,体现在政策法规是否符合于宪法精神的要求、遵循严格的立法程序。政府政策法规制定过程的参与性程度,主要考察社会公众对于政府政策制度过程的参与度。政府政策法规执行的稳定与可靠程度,主要体现在是否遵照政府政策法规开展工作的连续性及其履职兑现的程度。
(2)政府信息公开指标包括:政府政务信息公开制度与机制健全程度、政府对依申请公开信息的有效答复率、政府网站政务信息公开的有效性与及时性、政府重大决策听证制度落实情况。政府主动信息公开和依申请信息公开状况,以及网站上公布信息的数量、准确性、及时性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衡量指标。另外,是否将政府的重大事项公开透明的,并对重大事项决策中举行听证会比例的计算也是信息公开的重要体现。
(3)政府机关工作作风指标包括:政府机关运转与活动开展勤俭节约情况、政府各类评比、表彰、评审项目精简程度、政府各类会议、调研、检查活动精简程度。在测度该指标时,主要是结合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提出的具体要求,来衡量政府机关工作作风的改善状况。
(4)政府行政人员道德品质指标包括:政府行政人员廉政勤政程度、政府行政人员法治意识程度、官员腐败涉案人数占行政人员比例。在测度该指标时,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行政人员的勤政廉政、法治意识强弱等情况来实现,也可以直接通过统计政府腐败案件涉案人数占行政人员比重来评估。
2.政府公信力业绩与成本指标构成
当然,政府公信力的高低,集中体现为政府运用公共权力、履行公共职能,基于一定的公共资源投入而创造的政府业绩。因此,政府公信力业绩与成本指标构成,包括政府业绩方面和政府成本两方面。政府公信力业绩和成本指标是公众衡量政府是否廉洁高效、业绩突出,能否具备较高公众满意度政府的关键指标。
(1)政府业绩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规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社会综合治理稳定程度、各领域公共服务供给数量与质量。在测度该指标时,前三个子指标主要是反映政府的经济运行状态和居民获得的收入水平,用于衡量对政府把握经济发展的信心。社会综合治理稳定程度是用于衡量政府在维护社会综合稳定方面给予民众的信心指数。各领域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业绩用于体现政府在各具体公共事业领域取得的成绩。
(2)政府成本指标包括: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年工资总额占财政支出比重、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出比重。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工资用于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贴等支出。行政管理费用是用于维持政府机关日常开支、正常运转的成本之和,目前特别受到关注的就是“三公”经费在行政经费中的比重。
3.政府公信力互动指标构成
政府公信力除了受内部基础、政府业绩、政府成本等要素的影响之外,还体现为政府与公众之间关于责任义务的一种动态互动机制和过程。政府公信力互动指标构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政府问责方面和公众满意度方面。政府公信力互动指标用于描述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互动情况,从问责政府机制建设和提升公众满意度着手,评估政府公信力水平。
(1)政府问责指标包括:政府问责机制与制度健全程度、政府部门及官员失责行为被问责的概率、被问责政府部门及官员处罚执行情况。政府问责机制与制度健全程度是指政府系统内责任机制、问责制度的健全程度。政府部门及官员失责行为被问责的概率是指政府对于在自身工作中出现问题后,主动接受问责、追责的可能性及其程度。被问责部门或官员的处罚情况是指对于在工作中因过错或触犯法律法规而被追责部门或官员的处罚情况以及处罚后的反馈情况。政府大胆自身问责追责有利于提振民众对政府的信心指数。
(2)公众满意度指标包括: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及其服务质量、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积极性与满意度、公众对政府行为的投诉与数量。政务服务中心是政府与公众交往的重要平台,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数量和服务水平是政府与公众之间互动程度的重要反映。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积极性与满意度主要反映政府能否积极响应公众的诉求,健全畅通的渠道吸纳社会公众对公共决策的参与。只有当政府认真倾听公众心声、积极落实公众诉求时,公众才会有较高的参与度。公众对政府行为的投诉与数量,主要体现在公众合法权益受到政府行为损害后,公众对于政府行为的一种投诉和的数量,如果数量较多,则说明公众的满意程度较低。
四、结语
拥有较高政府公信力的政府是人民群众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政府本身应该具有的政治自觉和内在要求。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的急剧转型期,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利益格局多元分化,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同时,民众的自觉意识和权利意识日益高涨,维权意识和诉求更加强烈,政府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体系中更容易面临信任挑战。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实际,系统分析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现实状况和制约因素,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政府公信力评估指标体系,进而提出以政府公信力提升为重要手段和重要方法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路和新对策,下一阶段还需要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Biederman.Social Indicators. Massachusetts :The United State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1966.
[2]彭国甫. 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Peng Guofu.Research on Local Govern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05(3).
[3]方振邦,罗海元.政府绩效管理创新:平衡计分卡中国化模式的构建[J]. 中国行政管理. 2012(12) .
Fang Zhenbang,Luo Haiyuan.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novantion: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Chinese Model of Balanced Scorecard.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2(12).
[4]彭国甫.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Peng Guofu.Study on Local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Changsha:Hu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5.
(作者: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长沙410003)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
Yang Chang
[Abstract]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is the foundation and core of social credit system, which has been highly concerned by the public.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 of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udy of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 further more, it is the shining points in it. The essay analyzes the value of indicators system construction to the evaluation of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guiding ideology, specific ideas,overall framework and main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
强化组织保障
该局紧紧按照县委、县政府以及黄冈市国土局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规划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六五”普法工作规划,按照靠制度用权、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要求,党组、纪检组立足工作实际,成立专门的以局长为组长,各相关股室负责人的法制工作领导班子,将构建法治国土作为全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各股室间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分工明细。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加强横向与纵向联系,建立健全良好工作机制。 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分析廉政风险环节,梳理风险点,及时制定完善防控制度,初步搭建了具有国土资源特色的法治体系。
注重培训宣传
2012年年初,英山县国土局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春季“学法、用法、守法”活动,通过横幅标语,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宣传了“法治国土”,使法治精神深入到群众的意识中。其次,为了提高和强化局内工作人员的法治概念,该局还不定期对全体干部职工上法制培训课,通过观看法制教育片、请专家授课等形式学习质监相关法律、法规。促使每一位国土工作建设者都能够谨记“守土有责、护土有方、动土有据、用土有益”的工作准则。同时,该局还以黄冈日报“国土风采”专栏、局门户网站、4.22地球日、6.25土地日、12.4法制宣传日等活动为载体,通过新媒体功能加大了普法宣传力度,提高了部门、领导、群众的法制意识。近年来,英山国土资源局以庆祝每年6 月25 日全国“土地日”为契机,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各种形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深入、持久的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活动,取得了较大成效。据了解,今年为让土地日宣传富有新意,该局结合“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题,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召开特邀执法监督员座谈会、举办“百人千里骑行宣传周”、《黄冈日报·英山周刊》开设国土资源宣传专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私营业主、特邀监督员进行一次走访征求意见、向全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私营业主及县、乡、村、组干部、群众赠送国土资源法规知识读本、更新东、西、南三条河国策门六处、组织收看电影《国土资源局长》、举办一次职工技能大赛。与英山县自行车运动协会联合开展的“百人千里骑行宣传周”活动,由国土局部分领导、干部职工和全县自行车运动爱好者联合组成宣传车队,在6 月24 日-7 月1 日的一周时间,参与环游全县11 乡镇的骑行活动。此次浩大且新颖的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土工作者和社会人士,为“法治国土”宣传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
创新管理手段
为深入推进英山县国土资源系统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创优发展环境,该局进一步推进了党务公开、深化了政务公开、拓展了事务公开,进一步完善规范了公开内容和运作程序,并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更好地维护了和保障人民群众对各项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力争打造依法行政、优质行政、廉洁行政的阳光机关。该局树立“行政执法与阳光政务相结合”理念,逐步完善了“查处分离”、“罚缴分离”二分离制度,推行了“全程说理式”执法,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减少行政复议,实行“开门审案”,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提高行政处罚透明度,保证行政处罚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促进了依法行政。同时在执法过程中,采取以情执法,观民情,晓民生,高标准赔偿,引导拆迁就业等工作,积极推进了“法治国土”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