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核心思想

传统文化核心思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核心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文化核心思想

传统文化核心思想范文第1篇

随着世界的开放程度不断加强,中国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产业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我国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南北差异较大,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四季如春的南国风景,旅游明文胜地更是不胜枚举。中国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中许多资源以历史久远、文化古老、底蕴深厚而著称。中国拥有数不尽的特有旅游资源。从地理人文角度上来看,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沉淀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如“孔孟之乡”山东曲阜,“诚义燕赵”河北等,这些文化资源都为我国旅游业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

2.1在旅游管理中加强运用儒家思想的管理方式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由孔子创立,以爱人、仁爱为主要的核心思想。在对旅游管理中同样可以应用儒家学术的理念,首先“仁爱”理念,仁爱的管理方式首先要做到的是对自然界存在一种博爱的胸襟和情怀,仁意味着达至对自我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照与觉知,由此而能“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这种“成于中,形于外”的“博爱”情怀恰如日光一般永久的普照大地、泽被万物。要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供求发展,在对旅游企业的发展中秉承着儒家思想的“以人为本”注重人对自然的共同生存。

2.2在旅游管理中加强运用道家思想的管理方式

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其思想核心为“自然无为”既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这种观点正适用于现代旅游管理之中,在管理中管理者首先要运用这一理念组织人员学习,小到不任意破坏旅游环境的风貌,大到对风俗习惯的敬畏和保护,老子核心思想中的“清静”就是体现这一说法,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正是表达这一特点。

3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相融合策略研究

3.1在旅游地区融入传统文化进行合理规划

在旅游地区进行合理规划,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第一步。我国国土广阔,无论是从文化还是环境方面,南北差异都较大,所以就要根据我国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在发展旅游中对传统文化思想进行传播,突出文化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当地政府应该加强管理,合理安排规划,为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主导的积极作用。

3.2在旅游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做好在旅游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工作,是旅游管理在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中更好的为旅游业服务的基本目的和产物,旅游管理中要对导游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学习,以便在服务中做到文化和风景完美融合,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对游客价值理念的引导,当面的民情风俗是传统文化的具体展现,旅游管理中要重视对当地风俗的解读,这样也能使游客愿意了解传统文化,同时也强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旅游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最大程度的促进了文化与自然完美融合。

3.3对旅游形式合理发展,利用文化资源丰富其内涵

在原有旅游形式的基础之上,加强融入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开展多样性的旅游方案,例如游孔子故乡山东曲阜,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感受儒家文化,从中受到感染,使心灵得到净化。或者重走路,也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洗礼,这些都可以在旅游中渗透着文化,在旅游中丰富内涵。中国的文化思想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思想之一,要善于利用先进的文化对旅游业进行更深层次的发展、创新。利用不同的文化形式合理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是当前旅游管理中新的发展模式和方向,也是全民参与互动的有效途径。

4.结束语

传统文化核心思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茶元素;茶文化;美术绘画;应用原则

1美术绘画与茶文化历史上的联系

茶文化一直以来都是美术绘画的重要主题。茶文化影响着美术绘画的风格和内涵,美术绘画也传达着茶文化的中心思想。二者的结合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在历史发展的积累下,茶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饮茶、品茶等众多内涵,还包括与其余文化形式结合所传达出的文化内涵。从茶的自然生长环境来看,茶叶的成长依赖于自然气候、天地精华与世间灵气的共同作用。因此,在中国人看来,茶具有顺应自然、顺应天道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按照中国人烹茶、饮茶的方式,使得茶具有清冽、清香的味道。这在中国人的眼里,就赋予了茶清新淡雅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最初茶叶是以药用价值为主的,后来在其功能价值逐渐发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茶的饮用价值。许多文人墨客喜爱在创作时饮茶,后来就慢慢与文学创作相结合。赋予了茶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之后,茶与其它艺术形式的融合逐渐涌现,成就了茶就与艺术形式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许多进行美术绘画的人都有一定的饮茶习惯,这与茶本身具有提神、去燥的药用价值是分不开的。美术绘画的创作者认为在饮茶的过程中,人的精神会凝聚起来,内心也会更加平静,达到身心放松的境界。这与美术创新中崇尚自然的思想相一致,于是在创作中,就会加入茶的内容。许多艺术创作者认为茶性与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相一致,许多中国画家都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在内心中形成遵循自然法则的思想。其中不乏一些有志之士,但是生活在当时的社会中,由于权位等级的限制,无法实现抱负,因此,最后选择在茶品中寻求“独善其身”的思想。

2茶文化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原则

在当前阶段,我国大力推广中国文化,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必然会成为重点推崇的对象。无论从茶文化的本身出发,还是从茶文化与其余文化结合的角度出发,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内涵价值。在美术创作当中应用茶元素,需要注意一些基本的原则:

2.1和谐原则

和谐是茶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美术绘画的创作者在进行绘画时,往往十分关注画作整体的和谐,这离不开画作背景的设置。例如,中国古典绘画中常常有老槐树、古松、山石等景物,这些景物的设置主要目的就在于烘托出一个和谐的文化氛围。如果画作当中出现的人物较多,常常就会采用“s”型来进行排列。这样的目的也是为了遵循中国画作中对线条的要求,实现动静结合、井然有序的和谐氛围。

2.2真实性原则

写实造型在我国的绘画当中属于较为基础的。在我国产生的写实造型类画作当中,常常会出现茶事的主题。其中主要是对当时茶文化、茶事的记录式描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画家在进行茶事绘画时,往往会十分关注茶具等的纪实性描绘。例如,刻画民间饮茶的真实写照代表作《茗园赌市图》中,都是对当时斗茶、饮茶等茶事的真实描绘。因此,将茶元素运用于美术创作中时,要坚持真实性原则。

2.3理性原则

著名的美术史论家郑午昌在进行茶事绘画过程中,常常会运用高度概括的方式,理性地运用线条进行勾勒,对线条的细节处进行精心处理,从中国画的审美方式出发,运用干净的线条对人物的面部表情、茶事等动态结构进行勾勒。使得人物的表情更加细腻,茶事动态更加灵活。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美术创作时,要注意借鉴先人创作的经验,吸收中国传统画作的精华,准确把握茶元素与美术绘画之间的和谐关系,尽量做到继承与创新的融合。

3茶文化在美术绘画中的应用体现

3.1唐朝时期茶元素在美术绘画中的应用

茶文化兴起于唐朝,在唐代之前,在中国的绘画当中,与茶文化相结合的例子较少。唐代之后,茶元素在美术绘画中使用的典型代表作就是《调琴啜茗图》。这是一幅手绘作品。其描述的主要人物是三位宫廷女子和两名仆人,其中一位宫廷女子在抚琴,另两位宫廷女子在倾听,其中有一位身着红色衣服的女子,手上捧着一杯还在冒气的茶。在这幅画中,营造出了十分和谐优美的环境。这幅画在唐朝画作中,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也是茶元素在美术绘画中运用的典型。在唐代之后,茶元素在美术绘画中运用的例子越来越多,与绘画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

3.2宋代时期茶元素在美术绘画中的应用

到了宋代时期,美术绘画中的茶元素越来越多。其中以《妇女烹茶画像砖》为代表,其中对茶事的描绘更多。该幅画当中,详细描写了茶碗、茶壶等茶具,描绘的手法十分细腻,具有极为突出的艺术价值。由此可见,到了宋代,美术绘画的创作者开始刻意在绘画中增加茶元素。饮茶已经成为文人墨客心中的一大趣事,也是一种十分具有艺术价值的行为。之后,以茶事为基本素材的绘画作品逐渐增多。茶文化在宋代绘画作品中的普及,奠定了茶文化与美术绘画结合的基础。

3.3清朝时期茶元素在美术绘画中的体现

到了清朝时期,由于社会主流文化精神的变化,美术绘画与茶文化相结合的形式越来越多,特点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此时,绘画作品的形式和内涵都已经有了现代化的审美方式,在对美术绘画进行创新的同时,还增加了对前几朝美术绘画的继承。王鉴、王时敏、王原祁等人的作品对清朝美术绘画创作者的影响较大。因此,从这些人的美术绘画中,能够看出清朝美术绘画作品的基本特征。无论是绘画技巧、方式、基本思想内涵等,都具有清朝绘画的典型特征。他们绘画的共同特点,就是喜爱以茶叶、茶具等为绘画的核心内容。这体现了我国茶文化与美术绘画相结合模式的基本固定。

3.4现代时期茶元素在美术绘画中的应用

在近现代时期,我国的艺术创作受到世界其余国家的影响较大。此时正处于社会更替的重要阶段,政治、经济的变革,引导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此时,中国茶文化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复兴。而且,在美术绘画领域,产生了较多的优秀画家,茶文化与美术绘画的结合也更加紧密。此时的画家爱将个人理想通过茶文化来表达出来。无论在历史变迁题材中,还是在理想表达和现实描绘当中,都充分运用了茶文化的作用。

4结束语

在我国许多著名的画作当中,都涉及到茶事的相关的内容。这些绘画不仅显示了茶事基本活动的内容,还加入了茶文化的核心思想,使得美术绘画的核心思想更加突出。使得美术绘画的风格更加多元化。茶元素影响着美术绘画的创作内容,美术绘画则为茶文化赋予更加深刻的时代内涵。

参考文献

[1]宋广林.以茶为主题创作的美术作品的主要内涵分析[J].福建茶叶,2016,(09):370-371.

[2]沈袁达.茶艺美学与高师美术创作审美意趣的融通性探析[J].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116-118.

[3]房文婷.从茶艺美学品小学美术教学的审美意韵[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5,(06):69-71.

[4]冯升.南宋茶题材绘画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传统文化核心思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文化

在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上提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主要力量,“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事关民族兴衰和国家前途。”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核心价值观是特定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和遵循的行为准则。清华大学学院欧阳军喜教授认为“核心价值观能否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的共识,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核心价值观本身是否符合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是否植根于传统文化,是否体现民族特性;二是核心价值观本身是否科学先进,是否顺应了世界潮流,是否反映了本民族的前进方向。”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表达形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具体要求的指引之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重新审视。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倡导血亲人伦、修身立德、理性入世。其中心思想包括礼、义、智、信、忠、孝、廉,思想核心为“仁”。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凝结中华民族文明的精神内核。

一、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看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流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流。以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西汉以来,儒家经学以强势之姿成为主流的文化意识形态。不论是皇权统治还是民间维系社会都以儒家经学作为价值标准。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发展驱动力。必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必须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必须是对中国优秀价值理念的概括和提升。

二、以儒家文化丰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内容

儒家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远流长。国家所提倡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述。“文明”、“和谐”、“公正”、“友善”等既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一)以“入世”、“求实”之道坚定大学生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教育

纵观中国历史,从先秦诸子百家到程朱理学,都在强调一种信仰的追求。特别是儒家强调“入世”,强调个人理想要以政治信仰为背景,而个人理想的实现要和国家社会的诉求一致。儒家文化是一种非宗教而胜于宗教的文化力量,它对于理想信念的无限追求从没有停息过。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信仰”、“信念”的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以“乐观”、“鼎新”之义丰富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是指各民族历史地形成的体现民族生存发展规律,反映民族根本性格,具有普遍渗透力的全民族的主体意识和主导精神”。“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中华民族在抗争与发展的过程中早已形成了统一的民族认知。这种以爱国为基础的民族认知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和民族自信的来源。在继承先秦儒家思想的同时,中华民族不断结合时代特征,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秀特质形成新的思想体现了时代特征的精髓。

(三)以“修身”、“仁爱”之礼深入大学生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教育

道德修养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是长期形成的道德情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我国自古以来长期重视道德修养对于个人、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儒家文化更以“仁”为核心,提出德政的主张和礼乐的教化方法,建立了一套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深深的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轨迹。

三、以儒家文化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吸引力

教育效果通常通过“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共同作用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显性教育方面除加强思想政治课教育之外,也可以整合多种公共课程和选修课程,如大学语文、中外文学名著鉴赏、社交礼仪等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育形势。在隐性教育方面儒家文化在第二课堂层面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打破理论灌输式教育模式,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活动大力提倡社会志愿服务。这种包含“文明”、“和谐”、“友善”内涵的践行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到实际行动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儒家文化重视环境对于人影响,建立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是儒家传播文化主要目的之一。大学生最常接触的“环境”就是校园,而先进的校园文化正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有益环境。家是儒家最主要的归宿,作为载体把文化、思想、礼仪、教育都最实际地落实下去。每一个大学生都出自一个家庭,将来也必将组成属于自己新的家庭。这是儒家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是核心[J].高校理论战线,2004(12).

[2] 井中雪.论政治信仰[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 张岂之.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流[N].北京日报,2009-6-1.

传统文化核心思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觉悟;“力量型”科学;和谐;中国现代科学体系

一 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的理论溯源及其界限

今天我们提到科学,一般指的是近代西方科学,它起源于希腊的理性科学,重视数学的运用与实验的检测,因而也称为数理实验科学。[1]西方近代科学既有对希腊理性科学的继承,同时受西方近代文化观念的影响,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偏离了希腊理性科学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正如吴国盛先生所言,“近代科学不仅是希腊理性精神的正宗传人和光大者,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奠基者,科学还以其‘效用’服务于意欲‘控制’的人类权力意志。这是近代科学的一个崭新的维度:力量化、控制化、预测化。” [2]这样,主体维度的价值诉求加上对物质力量的狂热追求,构成了近代科学精神的核心部分,也就是尼采所说的强力意志。这种强力意志构成了西方近代文明的主旋律,也造就了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

[3]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虽然在过去几百年中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二十世纪的科学与技术却展示了西方“力量型”科学本身的某种界限。20世纪基础科学的三大成就相对论、量子论和复杂科学的核心思想和结论分别从宇观、微观和宏观尺度证实了西方“力量型”科学的局限性,且这种片面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4]无论是西方科学自身的发展,还是在处理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上,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都面临着发展的瓶颈问题。和谐的生态觉悟、科学的前沿发展都呼唤一种新的科学范式,而这种新的科学范式的核心思想与东方文明中的生态智慧不谋而合,作为东方文明代表的中国文化与科学将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天人和谐”思想对“力量型”科学界限的消融

二十世纪以来,以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复杂科学为代表的前沿科学,通过深刻的观念转变和理念创新,打破了时空对立等二元对立观念,演绎了自然宇宙和谐一体的更为纯正的科学自由精神。这种情况下,强调和谐一体的中国传统自然观,在解释新的科学思想上,较之西方“力量型”科学所依赖的机械自然观显得更加优越。[5]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些人自然地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东方文明,投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科技文化困境。

1儒家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思想的发掘

儒家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主流。儒家文化在中国思想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对于当代科技的有序发展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6]第一,儒家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克服西方近代科学的原子论限度。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始终把宇宙看作为一个整体,如孟子认为自然之天产生万物,人和万物只有一个来源,万物和人都是其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且彼此相互倚赖。儒家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反对把人与自然相分割和对立,这有助于消融西方近代科学中还原论、原子论的错误理念,有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关系。第二,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有助于消融近代“力量型”科学范式中的主体外化倾向。在和谐的状态中求发展,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给予西方“力量型”科学最大的启迪。如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不同分职,只有充分把握好天与人的分职,才能清楚地认识天与人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认识与改造世界。[7]第三,儒家“天人合一”观有助于改变西方“力量型”科学的控制论世界图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建立在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如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即把爱心从家庭扩展到社会,从社会再扩展到自然万物,进而使仁爱具有了生态道德的含义。这种崇高的境界引导人类理性地控制物质欲望,并把物欲导向精神的追求与创造,塑造人类“赞天地之化育”的伟怀,即理解、赞美和协助自然界之生生不息,并以这样的方式发挥人性,而成为天地大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西方近现代科学思想认为自然界本质上是一种纯粹物的结合,是一幅符合机械力学规律的自然图景,是一个在人类之外跟人类毫不相干的体系,是人类的能源场与垃圾场,从而培养了人对自然的傲慢感、对于其他物种的优越感。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则对自然有一种热爱、同情、亲近之情,认为一切知识本质上都来源于活生生的自然,而不是来自实验室中的自然切片,强调对自然本身的直接接近。[8]这样,儒家文化的生态智慧显然能够弥补西方“力量型”科学观念的不足。它警示人类,应该去除在自然面前的自负和傲慢,应该敬畏自然,停止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保持与自然的和谐,才能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2 道家文化中的生态觉悟:“道法自然”思想的启迪

道教文化也是华夏母体上土生土长的血脉文化,道家的核心范畴“道”把人类置于自然世界的大系统中,从自然现象推及人类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态度。其思想路径和特征,与当代复杂性科学的生态趋向是一致的,从而有助于消融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的界限。[9]首先,道家的“道法自然”生态思想可以为科学提供新的形而上学基础。老子认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来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界,人是天地生成的,人与天地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道家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近代西方主客二分的机械论、二元论以及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是根本不同的,从而可以为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提供新的哲学基础。其次,道家的循“道”而为的价值原则与当代生态科学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老子的“道”具有生态价值的意蕴,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要与“道”一致,要与天地万物一致,尊“道”贵“德”,顺应自然,体现在实践上就是“无为”。当代生态科学十分推崇老子的这一思想,与老子把天地之“道”作为确立人类道德的根据一样,生态科学的整体论思想、价值观原则都是以生态系统的自然性质为根据的,主张要对自然过程作出谦卑的默认,让自然按照自己的节律运行而不要去破坏它。其三,道家的生态哲学与当代21世纪科学追求的最高境界都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整体境界。老子的“道”是一种尊重生命和自然的伦理观,它要求人们的活动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与生态科学的生态中心主义观念是十分吻合的,他们共同指向“天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境界。总之,在生态整体系统中,人不在自然之外,也不在自然之上,而在自然之中。人应当站在生态系统和地球的角度,成为大自然的神经和良知,关心其他生命,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体现并弘扬大自然的“生生之德”,维持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这就是道家中所蕴涵的生态智慧对西方“力量型”科学最大的启迪,今天我们提出科技生态转向的理论支撑点也在于此。

西方科学的畸形发展而带来的一些文化困境,为东方文化发挥作用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使人类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人类文化图式,从儒学、道学等东方文化中寻找生态智慧与启迪。作为东方文明代表的中国文化,能以其特有的生态智慧和觉悟为西方“力量型”科学突破固有的范式提供有益的催化作用,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范导科学应有的气质,现代科学与蕴涵了东方智慧的儒家、道家文化进行跨文化对话,对于人类超越科技文化困境、迈向澄明之境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三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生态智慧的发掘与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许多科学家在“东方神秘主义”与现代物理学之间发现了“惊人的平行之处”,以此为契机展开了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之间的跨文化对话。[10]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虽然对于克服和纠正西方“力量型”科学的缺陷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能否起到主导作用——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觉悟推进为一种整个人类文明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世界观,成功地实现中华科学技术的腾飞,这还取决于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超越的程度。二十世纪末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劲声浪,其原因之一就是西方“力量型”科学的天人分离思维摸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特别是在复杂科学等前沿领域,因而当代西方科学正经历着从主客二分转向主客融合的后现代主义的洗礼。而中国传统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崇尚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思与诗的交融贯通;都鄙视对外在对象作还原性的分析,而注重对人在其中的世界的情感体验。因此,西方的一些学者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看成是抵御西方科学工具理性的希望。[11]而对今天的中国人而言,一方面要跟西方发达世界站在一起,忧虑“力量型”科学本身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要跟不发达世界站在一起,忧虑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被不知不觉排除在“体”之外而流于“用”的危险。中国人的“现代化之忧思”,既有西方后现代主义者的“现代性批判”的一面,也有发掘传统文化的一面,既有后现代的一面,也有前现代的一面。[12]因此,为了彻底摆脱现代化的双重困境,中国人不仅要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觉悟以消融西方近现代科学“工具理性”的界限,更为重要的是在西方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发掘并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生态觉悟,建立起与西方科学平行的中国现代科学体系,进而将这种生态智慧推进为整个人类文明的生态价值方法和生态价值观,而20世纪基础科学的三大成就相对论、量子论和复杂科学则为中国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历史性机遇。20世纪前沿科学的核心思想与中国科学和文明的生态智慧不谋而合,这些前沿科学领域将成为中国人大显身手的场所。因此,建立中国特色的东方科学体系是完全可能的,尤其是在系统科学、协同科学、混沌科学以及生态科学等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领域。[13]如何将可能诉诸于现实?这还取决于中国传统科学能否在吸收西方科学精髓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阐述与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生态智慧,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成为中国现代科学体系的形而上学基础!

激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创造性地阐释中国科学传统背后所蕴涵的人文理念,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来制约一再跌落的西方科学,是一条十分恢宏而又漫长的道路,但又是一个十分诱惑的思路。一方面对西方而言,他们则有可能获得突破工具理性这个“座架”的外援——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于母文化之中,激活科学自身内在的修复机制;另一方面对于中国而言,提供了民族传统文化复兴与现代科学体系建立的绝佳机会。当中国人真正超越自己文化中的旧传统之时,就是中国科学技术走向腾飞之日。

参考文献

[1][4] 姜岩东方科学与文明的复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8

[2][12] 吴国盛科学与人文[J]中国社会科学,2001.4

[3] 吴国盛.何为科学精神[J]百科知识,1998.2

[5] 吴国盛 20世纪的科技展示了科学本身的某种界限——回顾百年科技

[J]国际经济评论,1999.Z2

[6][11] 陶渝苏论作为科学精神生长点的西方思维模式[J]贵州大学学报,1998.1

[7] 梅萨罗维,等人类处于转折点[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148

[8] 吴国盛.反思科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23-24

[9] 李承宗,谢翠蓉.试论道教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与启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6

传统文化核心思想范文第5篇

1、对朱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江西婺源的朱熹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众多地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代表,从分展现出了独有的赣文化面貌。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一代年轻人作为文化传承的主题,其获取信息的方式、审美取向、价值观,都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江西朱熹文化中的一些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较难与接受和青睐。所以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做出一些新的尝试和转型,通过新的包装、新的理念、新的表现形式,来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和关注。所谓“大道无形”,只有让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和内在精神,以一种全新的面貌,渗透到大众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在无形的耳濡目染之下,才能完成传承和发展。因此,考虑将江西朱熹文化与旅游产品设计这一年轻人熟悉并易于接受的国际化艺术形式相结合,来尝试进行江西婺源文化的转化和新生。

2、满足旅游文化产品对民族文化辨识度的需求

关于旅游文化产品设计民族文化辨识度的问题,可以先举一个例子。“孔子文化”是一例把中国儒家文化使之持续的优秀的旅游文化产品,里面通过面向全国征集孔子的旅游文化产品,很好地将山东曲阜和孔子文化全面的展示出来。但是纵观孔子的文化产品,在文化元素,造型设计等方面,不难看出,其中体现的主体思想,是中国山东曲阜儒家的核心思想。以一种消费者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将儒家文化所具有的特点,包裹上各种不同的外壳进行传播,这种强大的文化包容性,往往可以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惊喜感,并且以一种轻松娱乐的态度让人们乐于接受。中国旅游文化产品目前最为缺乏的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辨识度,也就是缺乏中国文化特点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作为旅游产品设计核心思想的支撑,其次才能配以外观、包装、介绍等方面的体现。而通过江西朱熹文化所承载的赣鄱大地的世界观、人生观取向以及审美标准,作为博大精神的中国文化,历经千年城店在一个特定地域的代表,具有清晰的文化归属感。而一次为核心所设计出的旅游产品,任其包容、借鉴其他文化符号来体现,也必须是具有民族文化辨识度的产品。

二、走产业化之路的重要性

中国的旅游产品从20世纪70年代起源,一直到90年代初,其中出现过非常具有民族文化精神和美术特点的作品,尽管当时是出于手工工艺品的范畴。像山东,内蒙古,北京、贵州、云南等地方都有很好的旅游工艺品。可是为什么90年代之后,一直到现在,中国旅游产品却好似陷入了一个泥潭,且出现了断层的现象?很大的原因就在于现阶段的环境下,光靠设计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是入不敷出的,到设计师手中,最多也是薄利,基于生活所迫很多优秀人才流失,而低投入的制作,换来的是更加粗制滥造的恶性循环。所以,抛开体制和市场的制约,最重要的是缺乏一种合理的盈利模式和人才管理方式。可见,产业化是一种变相的可持续发展,在合理决策和领导下,会良好的推动旅游文化产品设计的前进,并使之所能承载的文化传播属性,更加丰富和多样。

三、江西朱熹文化与旅游产品设计相结合的产业化之路方法初探

1、充分利用文化产品自身的表达和传播特点

相对于江西朱熹传统文化比较固定化、单一化、分散化的传统表现方式来说,旅游产品这种表现形式可以将江西朱熹传统文化的著作、思想、建筑、传说、年画、木刻等艺术形式,通过合理安排融合在一起,是这些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相互联系起来,使其更加生动,具有更加多元化的体验感受,让其回归到现代生活当中,更直接、更全面、更通俗易懂的来体现江西朱熹文化的精神本质。

2、利用旅游产品设计所产生的品牌效应

一系列的旅游文化产品与其说是在阐释朱熹文化的内涵,不如说就是通过文化的内涵的发展不断的丰满其产品的过程,然后让产品与观众的情感达到一个共鸣的巅峰,来完成其文化内涵的升华,最后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既能表达其传统文化精髓,又能用于平常生活之中的产品。如水杯、书签、衣架等,这些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物品,最后所形成的就是一种产业上的品牌效应。通过良好的品牌效应,就可以保证传统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产业化稳定的过程。

3、利用品牌效应所延伸出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