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信息化重点

科技信息化重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信息化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信息化重点

科技信息化重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技术 课堂 提高 增强 激发 突破

当前,教育技术飞速发展,化学模型、实物、化学实验等常规化学教学媒体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录象、投影等现代教学媒体都广泛应用于化学教学。现代技术不仅能把文字、图像、音像、动画传播媒体集于一体,并赋予教与学信息传播的交互功能,而且应用计算机网络还能跨越时空来共享教学资源,使教师和学生能随时随地获取各种化学知识,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因此运用现代技术开展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用它来辅助化学教学,能使教者潇洒自如,学者轻松愉快,进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 运用现代技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化学课上,若能恰当地利用投影、幻灯、录象或计算机等媒体,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摸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也可以用不同的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和最外层电子模拟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示电子云的特征。这样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就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便于学生掌握,使学生有兴趣学。

二、 运用现代技术,有效突破课堂教学难点

中学化学教学中运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可对不同的化学内容进行模拟防真、创设情景,即所谓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太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极大地增强了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具体如下四点:

1、化不可见为可见

一些难以实现的实验,如CO中毒实验,干冰降雨,氢气与空气混合气体的爆炸实验等;错误实验操作的后果,如水倒入浓硫酸中、撤掉制取氧气的装置时先撤去酒精灯,等等。这些实验在传统教学中只能靠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凭空想象,现在则可利用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来演示,让学生直观、生动、形象地了解到这些知识,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化静态为动态

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内容形象化,而且可使静此内容动感化,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拨、直观、有趣的教学条件。比如在水的净化生产过程、化肥的生产和利用、工业制取硫酸、炼铁、炼钢等化工生产过程的教学时,可选用或制作相应的课件来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将分散、孤立的设备连接成完整的系统的设备,将静态的生产流程变为动态的生产流程。可见,通过视频剪辑或动画模拟防真各物质的工业生产流程,可以在课堂上提供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体现出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3、变抽象为形象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应用的一门自然科学,其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有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等传统的教学手段描述,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动画模拟,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比如一些典型分子的分解--氧化汞分子的分解、水分子的分解等,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些分子的分解只能用简单的球棒模型或靠学生的想象来理解。今天化学教师则可选用或设计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来演示这些分子的空间构型,解剖分子的内部结构,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仔细观察、充分比较各类分子的结构特征,深化学生对这些抽象的分子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兴趣。

三、 运用现代技术,有效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目前,做化学演示实验所用的仪器多为试管,一个明显的实验现象,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观察清楚,时间长了,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传统的方法是教师在前面做,学生在下面观察,前排的学生还能勉强看到,但后排的学生几乎看不清楚,以至使学生失去对实验的兴趣,产生厌烦情绪。若把这些实验用投影仪放大或进行实物投影,即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实验的全部过程,又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还有一些实验,无法在课堂直接演示,学起来比较抽象,学生既要理解课本中的文字说明,又要发挥想象,有时也不易弄清反应的原理,但利用多媒体开发软件,将这些抽象复杂不易弄清的内容制成课件,在短时间内从多个角度、多层面进行展示,就会使知识由抽象变成形象,使学生易懂易掌握。

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培养增强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在于能充分利用教育信息资源并将它与化学教学有机运用,即将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管理等方式进行改革,开发和组织新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背景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不仅是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师是一个研究者,更是一个终生学习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现代技术和其它手段相结合,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把现代技术的长处与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长处相结合,充分实现教学的完美。

参考文献

[1]张雨春.如何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J].上海教育2001,(14):21-23

科技信息化重点范文第2篇

1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们一直提倡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交流,从而创设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这种平等交流强调师生间、中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兴趣、价值观以及为人处世、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可以为师生多方面、深层次的交往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引导中学生观察,启迪中学生思维,培养中学生的各项能力。

2 利用多媒体,激发中学生在想象中创新

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中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种手段,激发中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数学教学新内容的引入时,可以通过媒体播放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先想象,各抒己见,给予他们充分的想象空间,最后通过归纳再下结论。教师还应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

3 信息技术丰富了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

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体的多媒体技术可以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实现学习的多元化、主体化和个性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并能将某些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形象表现出来,实现传统板书教学无法实现的功能。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因其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所以不但能很好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学习。

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地用于教育教学过程,如多媒体显示技术及应用软件辅助教学等,这些更多地改善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抓住教材中蕴涵的创造性因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5 现代信息技术让教师的备课方式发生了改变

教师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而是从各种信息媒体上(互联网电视报刊杂志等)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然后分类放入资源库中,在教学策略的层次上将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以备上课使用。

6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中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过去教学的一大问题是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过于重视书面知识而轻视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分析、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教师和教材自然就成为信息的载体,除此之外很少有别的信息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师的话都是对的,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总是言听计从,缺少质疑,创造性自然差。而在信息条件下,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得大量的相关信息,教师和教材再也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他们的知识广了,视野宽了,自然疑问也多了,对教师的话他们开始思考、辩别、考证和质疑。

7 运用信息技术,体现“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科技信息化重点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

随着智能电网、绿色能源席卷全球,电力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电力不但要信息化还要智能化,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有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给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会和挑战。结合电力大学的大电力特色,为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信息人才,需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教学,首先要开设“电力信息化”课程。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

电力信息化是指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我国当今电力信息化现状是实施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发电生产、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智能电网将使电力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力信息化的延续和飞跃。智能电网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智能电网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可见,各国探索智能电网建设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术应用。为实现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信息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电力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

面对电力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智能电网席卷全球,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电力专业背景为辅的特色教学模式。2010年学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力特色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交叉点上,电力特色教学的先行策略是由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承担此重任。2010年学校将电力信息化课程列入433门核心课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学大纲中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不但要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求对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群建设,开设代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最新技术交叉点的“电力云平台”、“电力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并将“电力信息化”、“电力云平台”及“电力物联网技术”三门课程纳入到一个课程群来建设。可见电力大学亟待探索并建立适合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三、电力信息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电力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电力工业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课程内容包括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配用电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技术先进前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如在讲解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iec61850。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信息领域的热点技术soa和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cim及其在电力调度的应用。在讲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及云平台。

(3)与电力行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如在讲解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工程,如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火电站的dcs系统、发电厂?sis系统、发电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4)多学科的交叉。电力信息化课程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背景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处处是多学科的交叉,如在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中涉及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涉及控制领域的plc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涉及水力发电特性专业背景知识等。

(5)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当今世界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迅速,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展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的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补充这部分新技术。

2.电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师资紧缺。从上述分析的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见,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电力工程经验。

(2)课程内容与电力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且抽象,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他们中只了解信息技术,没有其他学科技术知识的积累。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六学期,很多学生感觉困难后就放弃了,准备考研复习。

四、电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发掘培养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拥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电力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老师进入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讲解相应的章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可由若干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专著和教材,已经组织讲课团队老师撰写并出版电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当今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术并提供老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的老师需要及时了解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动态的最新技术。除了合作项目途径外,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合作、进修和交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的问题。

2.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

鉴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先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基础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控制通道接口技术、plc技术、串行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在学习电力信息化的具体相关内容时为学生铺垫必需的电力背景知识和工程背景内容,如讲解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时要先补充水力发电厂相关内容。通过利用一定的学时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来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电力信息化技术。

3.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学生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会感觉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例如可以引入当今电力行业流行的先进仿真培训软件,比如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软件,让学生在软件上仿真漫游变电站并模拟各种操作。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接触电力工业现场,建立对电力工业现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将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中。借鉴西方本科教学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课程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可以尝试不同于常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每章的作业是查阅与本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提交小论文,期末每个学生制作ppt文件并开展讨论。

在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中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本科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优秀文献,如何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提供的优质库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文献,如何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在每章节后阅读15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并提交小论文。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小论文,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下次写小论文时提醒学生注意。

4.实施案例教学

新的电力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与国内外电力发展紧密结合,既具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此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将理论与工程案例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案例可以来源于实际经典案例,也可以来源于老师们的最新研究的相关成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如何将工程应用问题转化为计算机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iec61850和cim技术时,要剖析iec61850和cim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面向对象技术来建模的。

科技信息化重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变电站 综合自动化 改造 四遥信息 集中核对 监控站

0、引言

近几年由于城乡电网的升级改造以及智能电网的提出,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步伐得到加快,常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中,四遥信息核对需要与监控站、变电站、远动班以及省调远动值班人员联系与现场核对,每个间隔停电改造每次联系相关人员,都将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员,同时也给兄弟专业班组带来较大的工作量,每次间隔改造完毕送电都要到深夜,综自人员感到非常疲惫,严重影响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很大的威胁。《四遥信息提前集中核对》法的提出将可能大大改变这一现状。

1、所谓《四遥信息提前集中核对》,就是通过一次性将所有测控屏安装完毕,对于无屏位的测控装置采用加临时电源敷设临时网线的方法,与省调远动、地调运动、监控站、变电站等监控部门一次性集中核对完毕,全站测控设备四遥信息核对完毕大约需要3到5天的时间,而且所有工作不占用停电时间,全部在停电前就已经完成,因此意义深远。

1.1测控屏的安装

以220KV变电站为例,首先在变电站主控室原控制屏前,新开屏位,主要安装主变测控屏、220KV间隔测控屏、110KV间隔测控屏,10KV或35KV电压等级的间隔往往采用测控保护一体化,因此可以考虑安装在保护室或主控室后面,也可以考虑就地安装。就目前变电站来说,新开一排屏位基本上能够满足主变测控屏、220KV间隔测控屏、110KV间隔测控屏的所有屏位安装到位。其他公共测控屏、220KV母线测控屏、110KV母线测控屏、10KV母线测控屏、220KV电压并列屏、110KV电压并列屏、10KV电压并列屏、远动屏、网络通讯屏、网络接口屏等公共设备尽量全部安装完毕,对于屏位实在紧张的变电站可以考虑先安装远动屏、网络通讯屏、网络接口屏。

1.2、装置电源电缆、网线敷设

对于安装完毕的测控屏,敷设装置电源电缆、网线,并接入装置,上电调试正常,网络测试正常。

1.3、定义点表

根据图纸和现场实际接线,定义所有测控装置的点表包括因无屏位未能安装的测控装置,确定出所要远传的遥测、遥信、遥控、遥调及相应间隔的地址信息,等待运动班将所有四遥信息定义完毕。

1.4、信号核对

所有测控装置均已安装完毕,所要测控装置四遥信息点表远动班已做完,所有测控装置上电、网络测试正常,具备上述条件后,联系远动班进行信号核对。按照远动部门下发的点表格式,在各测控装置端子排处模拟信号动作状态,与后台监控、监控站、远动班等逐一核对,对于核对中出现的问题,逐一登记,而不必马上整改。待全部信号核对完毕后,对所有错误的信号进行逐一改正,并重新核对正确。

1.5、遥测量核对

准备继电保护试验仪,从各测控屏端子排处,模拟加入一定的电流、电压计算出有功功率P、无功功率Q,与远动班逐一进行核对,将错误的进行统计集中整改,并重新核对正确。

1.6、遥控功能试验

从后台、监控站模拟遥控试验,可以传动到测控装置的遥控出口压板,通过用万用表测量压板电位,来确定遥控回路的正确性,有效地避免了由于地址定义错误,造成误跳运行开关的现象。

2、实际效果

2.1以上各种试验都是在模拟的情况下进行的,目的是减少在停电期间进行大量的四遥信息核对,造成停电时间延长、减轻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防止远动地址信息定义错误造成误跳运行设备、防止间隔停电时间的不可控、增强电网的抗风性能力。在邯郸供电公司武安变电站首次进行试验,效果相当明显,具体表现在:1)、大大减轻了综自改造人员的劳动强度,使作业人员有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危险点分析和安全技术措施的执行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作业安全。2)、大大缩短了运行人员信号核对的时间,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电网监控上,为电网的安全运行创造了条件。3)、由于运动一次性做库完毕,遥控试验又是模拟到遥控出口压板,而不是实际传跳开关,防止了做库错误造成误跳运行开关的风险。4)、使得停电间隔的停电时间可控性增强,确保按计划送电或提前送电,增强电网的抗风性能力。5)、武安综自改造现场,秩序井然,全部按计划一次成功送电,根据电网需要多次提前1天送电,为电网的安全运行做出了贡献。6)、历经半年多的大型综自改造现场,由于《四遥信息提前集中核对》法的成功运用,使得作业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现场的安全掌控上,至今未发生一起直流接地等异常现象。

2.2需要强调的是,《四遥信息提前集中核对》法,体现的是停电前的准备,所有信息的核对均建立在模拟上,而不是实际设备的具体动作行为,因此间隔停电后,将实际四遥信息包括遥控试验由综自改造人员与站内运行人员核对到变电站监控后台上及由后台遥控到实际开关即可,而不需要再次与远动、监控站核对。

3、结论

邯郸供电公司武安变电站综自改造现场《四遥信息提前集中核对》法的成功运用,为电力系统常规变电站的综自改造提供了良好的经验,我们建议《四遥信息提前集中核对》法可以作为变电站综自改造的典型经验,进行一定范围内推广使用,不断总结经验并进一步完善,我们相信随着《四遥信息提前集中核对》法大面积的应用,变电站综自改造将会更加高效、安全。

参考文献:

[1]电网调度自动化厂站端调试检修

作者简介:

科技信息化重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 信息 电网 应用

近年来,滑县电业管理公司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科技兴网战略,努力提高公司技术创新和电网技术装备水平,增强驾驭现代化电网的能力,并加大对科技信息化的投入。

2010年,公司的科技信息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些许不足之处。根据这些问题,在3月份召开的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公司主要领导再次结合“十二五”电力发展规划和公司的核心业务,对科技信息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观念、项目、人才和管理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1.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

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真抓实干,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创新对促进生产、经营管理有巨大作用,对锻炼技术队伍也有很大好处,会产生积极性。企业要树立“大科技”的概念,科技创新不是单纯依靠职能部门或专职人员,而是通过管理、激励机制,动员各个岗位、专业的人员与组织主动参与,从各个角度推进创新成果的开发应用。从而发动群众去推进这项工作。

2.立项是科技信息工作的关键

首先要分析滑县电业管理公司的现状,决定科技信息的定位,立足生产管理实际,开展技术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积极鼓励改革。同时在外延、内创、整合、吸收、开发等形式上下功夫,进行组合创新。

要提出更好的项目,必须发挥各方面的力量,结合滑县电网的特点进行立项。一方面,需要公司的引导,包括公司领导明确方向,提出公司的中长期规划,从电网企业的核心业务及对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出发,提出前瞻性的战略意见。其中包括定期集中公司信息中心人员、高等院校、试研院等进行讨论,由公司牵头,组织公司力量攻关。高水准的项目要依靠团队力量,集中大家的智慧对一些共同性的问题,逐一分析研究,一步一个脚印,攻关解决。另一方面,项目来自于实践,要广泛发动群众,根据生产、安全、经营管理上的诸多问题,不断提出项目,组织攻关。滑县电业管理公司将加强项目透明化管理,定期公布当前各部门项目开展情况,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开发。

3.人才培养

科技信息是靠人来完成的,广大科技和信息化工作者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没有人才就像是在做“无米之炊”。公司当前人员并不少,但是仔细分析可以看到,缺少真正的技术人才,因此要加大员工培训,提高员工水平,为公司科技信息建设提供充足的“后备军”。

4.管理是关键

一是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包括提高奖励力度,从资金、条件、时间等方面对科技信息工作者加以支持,提供学习条件,创建良好的氛围和环境等。为了促进各部门的科技信息工作,公司要加强考核。长期以来,科技信息被当成“软”任务,在大家头脑中,生产任务完不成是大事,安全上出事故更是非常严重的事,但是科技信息不出成绩,不是什么大事。二是加强项目管理,采取将申报的项目全部公开出来让大家讨论,然后分成科技开发、新技术推广、技术革新项目等类别进行审批和管理。

5.信息工作要坚持“四统一”

在电网的安全稳定、电网的经济调度、电网生产过程的流程化、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必须依赖于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成为现代化电网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能力所在、竞争能力所在。管理信息系统应该是建立在先有成功的、先进的、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上,然后再动手考虑管理信息系统。如果自己的管理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只单单依靠计算机公司的人来做,肯定是不成功的。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思路要由大力铺设硬件设备向重视管理信息化转变,注重由“硬”到“软”的转变。以梳理、规范和优化专业管理流程为基础,利用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契机,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完成公司主营业务系统建设及推广。

6.围绕公司的重点工作、核心业务、主要技术问题,积极开展科技工作

科技信息工作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积极工作。 一是围绕当前公司的重点工作。比如,“井井通电”工程;农排预付费计量管理系统等。二是围绕生产上已推行的先进技术进行完善,如微机保护、集控、综合自动化、无人值班、图像监视。三是围绕安全上的防雷、设备在线监测、励磁、谐波、无功补偿、降低线损、防污等开展工作。四是围绕滑县电网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电网安全稳定问题;二次系统问题,包括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无人值守等,促进整个电网做到运行中可控、在控和运行的柔性,尤其是要高度重视继电保护的重要作用;另外就是切实提高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上下功夫,积极开展电网安全稳定监测及控制技术、低频功率振荡及其控制措施、电压稳定性监测及控制、电网谐波问题、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抓紧推进22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和无人值守的实施;积极稳妥地开展数字化变电站研究工作,为建设智能化的滑县电网提前做好技术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