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推动产业链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刘建成的变化只是蓬莱市葡萄产业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的一个缩影。作为国家级葡萄标准化示范区,“蓬莱初步形成了贯通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葡萄生态旅游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目前,蓬莱葡萄种植基地16万亩,葡萄酒年产量14万吨,葡萄酒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年均递增24.3%,税收3.1亿元,年均递增23.2%。”蓬莱市副市长慕庆和说。
1 标准化种植让葡萄“起死回生”
蓬莱地处北纬37°,土壤、光照和温度都非常适合葡萄生长,是国际公认的世界七大葡萄海岸和中国优质酿酒葡萄产地之一。但是,在实施农业标准化之前,这里的果农因不懂科学种植,没有标准化生产体系,种出的葡萄达不到酿酒质量标准,龙头企业不“收”,只能“成筐成筐地贱卖”。“当时整个产业受到严重打击,葡萄种植也趋于下降势态。”蓬莱市质监局局长宋胜达说。
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蓬莱市有关部门反复深入调查研究,并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根据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标准,先后制定了《无公害酿酒葡萄》、《酿酒葡萄栽培技术规程》、《蓬莱酿酒葡萄》、《葡萄苗木嫁接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建立起完善的葡萄种植标准体系。对酿酒葡萄的品种选择、苗木培育、栽培模式、施肥浇水等实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为了产出高品质酿酒葡萄,蓬莱还成立了由市长挂帅的葡萄标准化示范区领导小组,聘请20多名专家成立葡萄标准化种植专家委员会。
“现在,标准化种植已经深入人心。最明显的变化是果农以前以产量为标准,葡萄亩产达到4000千克,现在通过标准化种植,以质量为标准,亩产控制在500~1500千克。限产之后,农民收入不降反增,1千克葡萄收入增加了1.2元钱。”当地葡萄种植专家许维尧介绍说。
目前,蓬莱葡萄标准化种植面积已达16万亩,并建立了国内最大的“酿酒葡萄品种种植资源圃”和填补国际空白的“酿酒葡萄品种砧穗嫁接组合实验圃”。
2 标准化生产让农民成为产业工人
标准化种植成功后,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但如果只是分散的农户种植方式,就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和规模化效益。
“我们通过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帮助龙头企业建立运行标准体系,示范带动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慕庆和说。在示范区,蓬莱创新葡萄基地生产模式,实行统一供应苗木、化肥和农药、统一宣贯标准、统一技术管理的标准化工作流程,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让土地、劳动力、农民生产生活与葡萄酒生产企业紧密结合,土地成为企业“第一车间”,农民成为产业工人。这一创新模式被相关专家称为“蓬莱模式”。
刘家沟镇葡萄种植大户王长伟便是一位从“蓬莱模式”获益的农民。王长伟家原来承包了4亩土地,后来他折价入股加入了南王山谷葡萄生产合作社,每年每亩土地能分得股金红利500元。同时,他又从合作社那里租种了10亩葡萄园,进行标准化生产,每亩“工资”收入1800元,如今1年每亩地能收入2900多元,比种植粮食作物收益高出5倍左右。
慕庆和算了1笔账:该模式推行以来,当地亩均效益由过去300多元增加到2900~3300元,种植户年人均纯收入由过去4000元增加到目前的8000元。
3 标准化管控让葡萄酒企业转型升级
“道路右手边的这个葡萄酒庄园,庄园的葡萄酒曾多次获国际大奖。大家再看马路左前方的葡萄酒庄园,所产葡萄酒为个性化专属定制……”行驶在烟台到蓬莱的滨海观光大道,导游小姐甜美的声音不时传来。道路两侧是延绵的葡萄种植区,隐匿于葡萄园里的各色酒庄,当地人把它称为“18千米葡萄长廊”。
“自2001年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以来,蓬莱市葡萄酒产业实现了高速发展,蓬莱产区酒庄酒在2011年国际葡萄酒烈酒品评赛上获奖数占国内60%。”慕庆和的介绍里透着身为当地人的自豪。
为了酿出高品质葡萄酒,蓬莱适时调整发展思路,发力高端葡萄酒产业。蓬莱先后邀请国内11名葡萄酒行业资深专家“联合会诊”,根据产区定位,制定了《蓬莱产区控制葡萄酒》地方标准,从标准层面对葡萄酒生产进行规定、规范,对葡萄酒予以科学分类、分级,构建起7项标准体系。
“我们投入400多万元扩建葡萄酒检测中心实验室,提高葡萄酒质量安全保证能力和风险监控能力。制定了《葡萄及葡萄酒质量安全溯源体系管理规范》,建立起从葡萄种植、生产酿造、窖藏灌装到销售服务的质量管理链条和溯源体系。”慕庆和说。
这一系列的举措让蓬莱产区跻身世界顶级葡萄酒产区“贵族俱乐部”。目前,蓬莱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葡萄酒产区,集聚了30多个高端酒庄,发展优质酿酒葡萄近10万亩,生产高档酒庄酒近2万吨,产品出口美国、日本、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4 农业标准化向第三产业延伸
有人说葡萄酒是“第2种国际语言”,具有非常高的文化融合力。蓬莱在葡萄一二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不断整合葡萄资源和旅游资源,推动农业标准化向第3产业葡萄酒特色旅游产业延伸,引导酒庄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实现了标准化的联动发展。
“我们投资300多万元,聘请深圳城市规划设计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对全市35万亩适合葡萄种植的区域进行了集中规划,全力打造18千米葡萄观光产业带和南王山谷、邱山山谷、猎王谷的‘一带三谷’产业格局。”慕庆和说。
在亚洲最大的南王山谷君顶酒庄,游客不但能观葡萄酒堡,品葡萄美酒,还能享受到标准化的酒庄服务。宋胜达告诉记者,蓬莱市积极指导企业制定自己的企业标准,推动蓬莱市的旅游标准化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农业产业价值链;价值链的构建;县域农业
产业价值链是价值链在产业层面上的运用,是多个企业价值链的整合,其形成可以有效地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价值的转移和增值。作为农业集中的县域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经济的推动作用也不可小觑。实践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市场化浪潮下,构建合理的产业价值链结构,对提高农业竞争力有极大帮助。
一、产业价值链理论
(一)产业价值链
随着产业分工的形成和发展,迂回生产带来的资本增值,使单个经济单元专注于自身更具价值创造和增值能力的设计、生产、经营或管理的某个环节,促使处于不同环节的经济单元而以某种方式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由供给和需求关系联结的通道,最后到达市场和消费者,由此形成以某种效用系统为核心而联结的产业链。
产业价值链把价值链的思想应用到产业层次上,通过将产业链中各企业划分成一些相互分离的活动组织起来,提供一种将产业链价值的整合起来的系统方法,打通各企业的封闭情况,形成一个畅通的、统一协调的价值链系统。
(二)农业产业价值链
产业价值链间的联系同时包括产业间的物质联系和组织联系。前一方面包括种子的生产,作物的大田生产和畜牧业生产,以及农副产品的收购、加工、储藏、运输、批发、零售,最后到消费;后一方面包括种子公司、农户和专业协会、加工运销企业、批发商和零售商、配送中心等各种经济实体和组织机构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
农业产业价值链是将农业生产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通过系统的方法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将上下游各环节整合成链,组成动态的、虚拟的网络,以减少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成本和时间,在农业生产的每一个过程实现最合理的增值。
(三)构建县域农业产业价值链的意义
县域经济是地方经济中的关键一环,而农业又是其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发展要取得本质性的改变,要挖掘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农产品的价值量,带来价值增值。同时,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不规则的分布于县域及农村地区,制约了县域整体经济的发展。需要用一种合理的方式将这些中小企业整合起来,形成共同的利益机制,通过将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增值环节,在不同环节之间,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实现互补,通过良好的组织协作,使整个产业链的综合功能增强,实现农业产业的良好发展,带来更大的竞争力和更多发展机会。
二、构建农业产业价值链的要素
要构建合理的产业价值链,形成产业中价值不断转移和创造的通道,其基本构成要素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核心效用
产业价值链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围绕某种核心效用的,即以某一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提供能满足消费者和社会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标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企业的集合。其价值活动包括:一是为具有从产品设想到最终市场的产业链所提供的基本价值活动,包括从设计、生产、经营或管理等涉及以某种效用系统为核心而进行的产品设想、开发设计、原材料和零配件获得、技术应用、产品实体的加工制造或服务的实质性提供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而必须进行的营销等经营和财务、人事管理等活动;二是为产业链上基本价值活动提供服务和支持的各种辅助价值活动,如人才培训、金融、信息、中介及法律咨询等活动。
(二)节点
构成产业价值链的节点,包括参与构建产业价值链并具有某种独特价值创造和增值能力的每个企业,它们可能处于同一产业,也可能处于不同产业之中。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价值创造和传递通道,企业通过价值通道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节点间的逻辑和结构关系
由于完成核心效用所应用的技术、流程以及节点企业规模及其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影响力和作用力的不同,因此,在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和价值整合中,节点间形成了由这些因素所决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结构关系。决定了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不断寻求更恰当的位置,进而决定产业价值链的形态和价值增值方式。
(四)价值运行机制
任何产业价值链都应具有能够促使价值链条不断运行的内在机制,包括充分的信息交换、投入要素的自由组合和变动、各节点在各环节提供能被市场识别的价值、核心效用在市场上持续有效等。
三、东明县农业产业价值链的构建
(一)东明县农业产业发展概况
东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典型的平原地区。近些年来,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从农业产业的生产水平、加工水平、市场规范程度等方面来讲,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总体来看,东明县的农业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现阶段的农产品品牌,大部分尚是初级产品或初加工,规模小、范围小、产品附加值不高,缺少地区特色。企业单纯的自组织生产,企业间的缺少合作,分工不明显,产业价值链条尚未构建起来。
(二)构建东明县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具体措施
1、利用地区特色,发挥核心效应。县域产业主要基于县域要素资源而发展,其农业产业价值链应该选择能够发挥本地区农业产业固有优势,并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品或环节来提高竞争力,突出产业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等方面上的特色[2]。
东明县在发展路径的选择上,应深度开发和提升农业产业,避免只停留在“土特产”的层次上。不断做大做强,使产业特色不断增值。首先,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分解和整合,逐渐拉长农业产业链。打造更加专业化的企业,使在产业链上某环节建立了竞争优势的企业分离出来,使特色品的加工程度不断提高;具有某种优势的企业重新整合,构成新的价值链,在原来特色产品的基础上衍生出新的产品或效用。
2、合理组织节点,构建动态网络。产业价值链上中下游的企业和组织是建立在密切协作基础上的。如今的竞争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更在于是产业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产业价值链各节点上的组织成员,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增值,也要考虑整个价值链的增值。只有将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各环节进行整合,组成一个动态的、虚拟的网络,才能真正做到降低各环节的运作成本,使网络的每一个过程实现最合理的增值。
由于东明县个体经济思想的根深蒂固,在发展过程中有利有弊,发展初期,个体经济有利于扩大农民的积极性,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但到后期,个体经济毕竟发展空间有限,不利于形成规模经济。现存的企业大多是各自为营,缺乏沟通,不利于产业价值链的网络联盟。以后要更多的关注个体经济的合理发展,限制农产品加工不规范的现象。关注有发展潜力的农业大户,促进已有企业的分工合作,使涉农企业和农民的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构建合理的合作联盟。
3、不断优化整合,实现价值创新。由于区域和产业环境的不断变化,避免不了带来有可能打破产业价值链动态平衡的因素。例如,需求市场的变化导致核心效用的拓展,形成产业链和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技术环境的变迁导致链外企业不断加入,形成价值链上新的环节和节点,使价值链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不断优化;节点企业对经济的追逐而进行的创新,导致企业可以在产业链之间位置的调整等等。
产业价值链正是在产业链的结构下遵循价值的发现和再创造过程,通过统一规划,将之前缺乏联系的相关企业整合起来,理顺各价值链之间关系,协调各企业的价值活动,不断地对产业链价值系统进行设计和再设计,使价值链系统保持动态平衡。同时作为节点的企业必须调整自己的价值链,打通企业之间的价值壁垒,保持信息畅通,不断优化创新。
4、畅通信息渠道,提供技术保障。农业产业价值链的管理,要以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保障,使信息具有及时性与可预见性,最大限度的减少库存量和资金占用,引导供应和需求达到平衡。只有保持必要的信息畅通,才能使价值链上的成员协调一致。
[关键词] 电子竞技 电子竞技产业 发展模式
电子竞技运动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协调能力、团队精神和毅力,以及对现代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然而,中国电子竞技运动产业与电子竞技运动发达国家的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发展相比,还处在初级阶段,商业模式还不清晰,产业链的发展模式还没有形成,产业价值有待开发。因此,寻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试图在分析中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现状和国外电子竞技运动产业模式的基础上,研究中国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一、国内外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国际电子竞技运动产业的发展现状
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在韩国、日本、美国、法国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并且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三大电子竞技运动赛事分别是美国的CPL(电子竞技职业联盟)、韩国的WCG(世界电子竞技大赛)以及法国的ESWC(电子竞技世界杯)。特别是CPL和WCG被称为电子竞技赛事中的“世界杯”和“奥运会”,参赛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近百个之多。世界上电子竞技运动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主要是韩国和美国。
韩国是电子竞技运动开展比较普及和竞技水平较高的国家。电子竞技运动一直受到了韩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植,WCG就是由韩国政府直接主导推动举办的赛事。电子竞技已经成为韩国3大体育竞技(足球、围棋、电子竞技)之一,电子竞技堪称“国技”。强大的财力和政府推动力,使WCG在短短时间内发展起来,韩国的电子产品也随着比赛,随着WCG渗透到参赛的各国去,WCG甚至被称为电子竞技运动的“奥运会”。
美国跟韩国完全不同,CPL是完全独立的机构,在制定标准和发展业绩方面,效率比以前WCG提高了很多,不受任何部门的控制。CPL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运营的模式吸引了软件厂商、赞助商和媒体围绕在它的周围,它的专业性非常高,持续性非常强。但是由于美国政府整个政策不是很明确,从支持力度上也很弱,所以形成了谁都可以做的特点。
总的来看,欧美和韩国都已经纷纷形成了各具规模的电子竞技产业。世界性的电子竞技比赛正在日渐成熟,赛程赛规也正在制度化和正规化。很多国家的政府都大力支持发展电子竞技运动,计算机硬件厂商更是对赛事投入很大。与此同时,三大赛事CPL、WCG和ESWC逐渐项大型多元化娱乐活动过渡。
2.我国电子竞技运动产业的发展现状
电子竞技运动在中国则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同样受到青少年的广泛喜爱,增长的速度极快。和世界上成熟的比赛相比,中国的电子竞技赛事目前还处于不甚理想的组织状态当中。虽然玩家数量增长迅速,但电子竞技运动竞技整体水平较低,尽管中国选手在包括WCG上一度取得了成绩,但是国内的电子竞技距离产业化、职业化高度还有一定差距。目前,尽管随着CEG(中国电子竞技运动会)联赛的举行,中国的电子竞技将逐步迈向正规化,但是目前的电子竞技仅仅还是个行业,而不是产业,这点和韩国相比,劣势十分明显。
二、影响我国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目前,国内专业从事电子竞技的公司寥寥可数,规模较大的仅有ESWC中国、ESAI、IGL和浩方等4家。2004年电子竞技的总产值至少不会少于8000万元,虽然这个数字看上去十分惊人,但与韩国电子竞技年产值40亿美元相比却相差甚远。而CCTV5电子竞技节目的停播,也阐明了官方对待这一新兴行业的态度。也不得不重新思考阻碍中国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1.传统观念的障碍
国外的电子竞技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出现了相关的组织机构和职业队伍,定期举办类似足球联赛一样的电子竞技大赛,不少比赛已经跨越国界,形成了自己相对固定的观众群,优秀的职业竞技手就像球星和影星一样受人追捧和拥戴。而在中国,如果有谁说自己的理想是打游戏比赛,多半会遭到周围人的冷眼和嘲笑,电子竞技则被很多人视为不务正业。目前的中国选手几乎全部处于业余爱好阶段,可以说真正的职业化模式还没出现。
2.市场机制不完善的障碍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职业化模式?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参照韩国的电子竞技市场现状。目前韩国共有518家游戏开发公司与发行商,几大游戏电视台Ongamenet和MBC等常年举办各种赛事,KTF、LG等许多韩国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俱乐部和战队,而Intel、AMD、三星等赞助商则是比赛的强劲后盾。除了著名的WCG外,大大小小的赛事一年有几十场,奖金丰厚,许多欧美的职业选手为了参加赛事甚至定居在韩国。在韩国,游戏明星和影视明星、足球明星具有同样的号召力、受到普遍的尊敬,其收入水平和体育明星一样。
3.无国家正式标准的障碍
中国电子竞技运动的国家标准尚未出台,严重制约了电子竞技运动在中国的顺利开展。没有标准就没有比赛和竞争,电子竞技作为正式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发展初期就应该规范,首先就应该从标准做起。从运动员技术等级到教练员、裁判员等级,甚至比赛场所,都应做到有章可循。只有国家制定出一套包括赛事举办、转会条例等等完善的行业准则,电子竞技在中国才能够真正的实现职业化。
4.各层次管理规范的障碍
从俱乐部的经营与管理,到运动员的培养、选拔和训练,都存在着管理障碍。俱乐部的管理障碍主要是因为参与电子竞技赞助与经营的企业数量不多、经验不足。运动员的培养、选拔和训练的障碍主要原因是硬件设施的统一、训练场地的标准化、培训手段的科学化等等。
5.无职业化训练的障碍
影响职业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没有过硬的培训基地和线下训练竞技平台。中国的电子竞技大量人群还集中于网上对战平台上,对战平台也曾被认为是电子竞技盈利的重要来源,但这并非事实的全部。网上对战平台目前采取完全免费的形式,并且打算永久免费。如果要通过对战平台收费,就要涉及到游戏制作方等第三方利益,也就是版权费用。而目前由于中国电子竞技比赛本身的盈利非常少,游戏制作和企业一般不会收取版权费用,只要取得赛事许可就可以办比赛了。连锁网吧被认为是理想的职业化俱乐部训练基地和竞技平台,但是网吧产业的低迷和网吧业主的认识不足,无法使网吧产业和电子竞技产业紧密结合。中国缺乏大规模的标准的线下平台,因此也给网吧产业参与电子竞技产业留下了上升空间。
三、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化结构要素理论考究与模式构建
从国内外电子竞技运动的发展现状和产业化进展情况来看,电子竞技的产业链由软件商、赞助商、专业组织和媒体这4大块组成,其中电子竞技比赛和电子竞技运动员是形成产业链的两大核心要素,其竞技水平高低与市场化水平高低是职业化标准的体现。电子竞技产业模式和产业链要围绕比赛和运动员这两个核心形成,最终让电子竞技产业链中的各个元素都从中获益,使运动员、专业组织、赞助商、媒体和厂商一起发展。中国网络游戏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因为它的整个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从网吧到游戏的商,到软件开发商,甚至到电信运营商,都有相当可观的利润,所以各方都有积极性,并促进其健康发展。
在中国,电子竞技运动产业链覆盖面很广:政府管理层、软件业、硬件、通信、媒体、比赛组织、俱乐部等等。但是中国的电子竞技运动产业链都要包含软件商、赞助商、专业组织和媒体这4大块,其中必须以电子竞技比赛和电子竞技运动员为形成电子竞技运动产业链的两大核心要素。
1.政府与专业组织的支持
中国的电子竞技运动需要统一赛事的标准、出台权威的制度,国家与相关专业组织的支持对电子竞技的发展,对电子竞技在中国得到良性的循环,这是电子竞技运动产业链形成的龙头。国家对电子竞技的投入体现了对电子竞技产业的理解和支持,正规的管理机构、统一的比赛规则等有序的赛事体系,就意味着有序的市场开发,意味着与国际的接轨,意味着有组织的梯次训练体制。
2.电子竞技运动赛事赞助商
电子竞技运动产业链的形成离不开企业等赞助商的支持。电子竞技运动赛事赞助商的投入回报会体现在规模效益上面,政策上的支持也避免了赞助商的投资风险,当然也要完善赞助机制保护赞助商的利益。
3.媒体正面宣传效应
媒体对电子竞技的正面宣传、支持,将给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带来新的希望。从媒体的角度来说,迅速发展的庞大的受众群体、持续性的正规赛事,便于媒体长期投入。媒体的正面宣传是当前培育中国电子竞技市场的关键,媒体的参与是中国电子竞技运动产业化经营不可或缺的市场合作伙伴。有了媒体的宣传,赛事才能广为人知,于是观看赛事和广告的市场需求增加,使赛事的无形资产增值,市场与媒体互惠互利。
4.软件商
作为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来讲,还面临一个电子竞技产品的开发问题。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电子竞技产品几乎是国外的软件,中国人要发展自己的电子竞技,发展自己的游戏产业,中国人必须有自己的游戏。因此,开发以中华文化为内涵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竞技产品是中国软件开发商的重要任务。同时,对软硬件厂商来说,有了电子竞技运动产业链以后,会鼓励国内的软件厂商开发中国自己的品牌。
总之,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各方面以及相关产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在市场开发,宣传推广,赛事赞助,赛区经营,比赛场馆(线上和线下)等各方面携手同进,并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电子竞技软件的国产化,必将对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电子竞技联赛,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格局,促进中国电子竞技运动的普及与产业化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将电子竞技运动产业的各个环节的利益的增长同整个产业的良性循环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整个中国电子竞技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2]李宗浩王健李柏:电子竞技运动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脉络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1~3
近年来,随着宽带无线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成为发展速度快、应用范围广、用户数量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全球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接近1500亿美元,而移动互联网公司的估值则屡创新高。2013年,随着4G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产业面临大爆发。未来2年内,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很有可能超过传统互联网。
面对飞速发展中的移动互联网产业,成都、广东、北京、上海等地纷纷出台规划政策,积极布局、抢滩移动互联网产业高地。移动互联网产业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地方如何抢占移动互联网产业潮头位置?
产业战略机遇期不容错失
从2004年开始到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从区区350万户增长到4.2亿,增长幅度超百倍。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产值份额中,移动终端达到了8380亿元,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绝对最大份额。而移动软件和移动应用产业的绝对份额虽然只占不足1/8,但飞速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
移动互联网的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运营商和中小型创业公司。运营商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应用与业务领域的投资手笔巨大,纷纷以基地形式投入运营,但是效果不够显著。而民间的私募、风投等投资活动非常活跃。
201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投资案例共发生22起。而2011年仅上半年,已经披露的案例为31起,2012年下半年以来,传统的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明显加大了对移动互联网的投资力度,显示了其构架“桌面+移动”无缝应用平台的战略雄心。科技部等部委从2010年开始,以专项基金的形式开始对移动互联网领域重点投入。
2012年,移动互联网产业融合的趋势已经显现。终端厂商、运营商、互联网厂商都在将自身的业务向产业上下游延伸,纵向整合的趋势日益明显。互联网手机成为大热,360等软件企业借力打力,成为营销经典案例。
另外,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不断涌现和快速普及,谷歌的安卓、苹果的iOS目前成为两大主流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其他主流移动智能终端厂商在自主操作系统上的探索从未停止。而下一代Web技术与云计算技术的兴起,使得Web能力得到极大扩展,未来Web应用将成为全功能、高效率、跨终端的统一应用层平台。
当前,全球范围内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集中体现在移动芯片、平板显示、移动通信等,这为各地发展移动互联网开辟了多重新天地,有望打破长期以来因核心关键技术大量缺乏而导致的低端锁定。快速密集的移动互联技术创新,为各地发展该产业提供弯道超车机会。在技术进步推动效应和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的双重作用下,产业将从组装、加工、低端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向研发、设计、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稳步延伸,有利于形成大量产业新增长点。
另外,商业模式变革创新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一是由新兴移动应用带动的电子信息技术产品服务化;二是以移动终端为核心的产业链体系整合与重构,例如苹果公司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通过对硬件、软件、内容、渠道和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的整合,构建了“终端+渠道+内容”的运作模式,形成了庞大的产业生态系统。
这为各地的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提供了重大示范效用,有望破除因延循既有产业发展模式而形成的路径依赖,以业态及模式创新为主要方式,从技术积累阶段向产业链整合阶段加速跨越。
四种发展模式之辨
北京模式:立体式推进的全面发展之路。以北京和深圳为代表。采用整体协同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思路,来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
北京和深圳移动互联网基础实力雄厚。北京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完整,覆盖了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移动网络运营、互联网应用、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服务、内容提供和应用开发等多个方面,在终端、软件、应用各个环节优势明显。深圳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产品中心,是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产值高地,涵盖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LBS、移动应用软件、移动服务内容等,尤其在终端制造方面,实力尤为强劲。
在具体产业推进上,北京和深圳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细分产业之间的高关联度,对细分产业之间交互环节进行重点突破,融化不同产业链条,全面推动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以关联产业协同发展的溢出效应,进一步巩固自身的竞争优势。
上海模式:关联性主导产业引领的发展之路。以上海、武汉和重庆为代表。上海模式主要结合“智慧城市”、云计算示范工程等关联性主导产业的建设,来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上海聚焦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产业协同、环境建设,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芯片、终端、传输、软件、平台、应用联动发展;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品牌。
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总投资超过800亿元,其建设覆盖了光通信、地理信息、云计算、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在内的多条产业链。同时,依托其在光通信领域的技术优势,多点并进,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重庆将从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入手,加大产业集群效应,同时培育下游应用市场,并结合“云端计划”、“云端智能城市”建设,从而带动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应用层的重点瞄准了移动电子商务领域,但是其布局过于分散,发展重点及发展实际效果还有待考察。
杭州模式:聚焦优势产业的特色化发展之路。以杭州、西安为代表。杭州模式是依据城市、产业的禀赋,走上了特色化发展之路。
杭州高新区通过该区的中国互联网经济示范区,发挥其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特殊优势,以优势产业带动发展,通过宽带接入和测试平台、交易平台与手机软件平台等平台建设,加强产业聚集度,在传统互联网优势方向上进行重点推进,集中在电子商务和阅读服务等应用层的发展,从而引导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西安则是依托于良好的通信产业基础和硬件研发设计上的优势,紧抓产业链两个重要环节:网络通信设备和各类终端产品,从硬件入手,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相关优惠政策,引进全球先进的芯片产品厂商,以硬件带动平台和软件发展,从而拉动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前进。走上一条由硬件入手,不断向软件拓展的特色化发展道路。
广州模式:政府统筹的产业均衡发展之路。以广州、成都为代表,是政府系统规划、有序布局的全产业链均衡发展模式。广州是全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南方基地,国家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城市,运营商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条完整,在终端与软件环节业优势明显。
在推进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上,广州市在全国率先布局移动互联网产业园的城市,发展思路清晰,构筑了“启动区+扩展区+辐射区”的规划。同时,依托区内运营商、互联网巨头、以及终端企业等资源,实行政府主导的、全产业链推进的均衡发展模式。
而成都高新区在国内率先提出“五年移动互联网产值超2000亿元”的宏伟目标,以移动游戏、电商和智能终端制造等特色产业为切入点,近两年来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有成为移动互联网标杆城市之势。
差异化发展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具有较好的产业政策环境,地方政府积极为移动互联网相关企业营造良好的园区环境。但是,当前各地的移动互联网布局缺乏体系性,发展目标、思路和产业重点等都不够明确清晰,产业发展亟待顶层设计。
目前,针对移动互联网产业还未有中央层级的规划推出,许多区域与城市也没有针对移动互联网产业专门出台指导性的发展规划。各地区政府需要梳理本地产业实际,分析本地资源禀赋,摸清是否有必要大干快上移动互联网产业。定好基调,才能有的放矢,图谋发展。
要明确主攻方向,选择差异化发展道路。地方政府可以借助“无线城市”、“智慧城市”等战略,共同推进该产业发展。同时,要把握住行业信息化给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产业机会。近年来,交通、教育、金融、能源等传统行业信息化需求高涨,这给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拉动效应。此外,企业级的移动应用市场也不容忽视。这就要求各地政府在做好产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地优势,摸清潜力所在,选准产业主攻方向,而不是一哄而上,结果变成“一哄而下”。
另外,提升产业发展氛围,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通过提升园区、基地、科技谷等载体的素质,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有机整合、集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提升载体软硬件配套服务、加强知识产权、公共实验室和应用孵化等公共平台建设,完善产资学研用合作体系,引进优势企业、活跃本地创业氛围等方式方法,培育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集聚,提升区域移动互联网产业总体竞争能力。
在具体的发展措施上,笔者建议地方政府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着手。
第一,招引龙头企业,以链式招商带动产业快速集聚。全面梳理本地产业链,找出潜力环节,制定移动互联网招商引资新思路、新目标;针对产业链关键环节实施“靶向招商”和“链式招商”相结合;聚焦产业“单打冠军”,实施以关键企业带动产业链配套上下游的“提线工程”,实现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整体快速成长。
第二,推进产融结合,以产业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倍增投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制定移动互联网产业资本运作新方式、新措施、新对象;以政府产业发展基金为出发点,设置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移动互联网领域;引入专业投资机构和民营资本,使得投资渠道多样化。
第三,设立应用示范,以点带面拉动产业快速扩张。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政策,争取国家相关重大工程、专项资金,创建国家级移动互联网产业基地;建立当地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部、省、市、区”联动机制。
第四,海聚高端人才,以“引带培”厚积产业潜力。制定区域类移动互联网高端人才规划,并实施推进计划;聚合区域类资源,借助产业引导资金政策,全球招聘路演等资源与形式来吸引人才;此外,还应强化移动互联网产业人才保障体系建设。开展三大体系工程建设,即:高端人才“海聚工程”、中端人才“归根工程”、基础人才“雏鹰工程”。
在“2009中国通信技术年会(第三届)”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司副巡视员戴晓慧表示,随着信息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移动化、IP化、宽带化、多媒体化日趋明显,移动互联网手机电视、IPTV等新业务层出不穷,国家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通信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时机下,尤其要把握住未来通信业发展的方向。戴晓慧认为,未来需要从三个方面来推动通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是推进我国3G产业发展,加强运营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推进核心芯片、终端及测试设备的产业化,制造企业和研究机构要加大研发力度,加强自主创新,及时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的解决方案。运营企业要准确把握用户需求,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积极进行业务创新和实践,提供用户真正需要的业务,进而建立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内容提供商也要根据市场需求,推出丰富的应用内容赢得客户。
第二推进技术和趋势,推动全业务运营,网络层面的融合是全业务运营的物质基础,网络向全IP化演进,为网络的融合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而作为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播放等差异性业务的技术手段的移动媒体子系统,可以跨越不同网络的障碍,在现有的业务基础上,推出操作便捷、性能可靠的吸引用户的多媒体业务,成为业务融合和网络融合的有效平台。
第三注重基础创新,加大产业链协同,推动产业链的升级,国际金融危机给国内电信业务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当务之急是加强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提升产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激发企业活力,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全业务运营和融合通信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营造完善的产业链,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格局。
融合通信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强大的产业链以及创新型的盈利模式,利用融合通信的手段,打造新的商业模式,开展新的业务运用,针对不同的市场提供的不同业务,对传统业务进行深入挖掘的同时,如何在融合网络、融合通信下进行新业务的开发,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实现产业链的共赢,这就需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有效配合,因此运营商、设备提供商、内容提供商要达到利益的平衡,建立相互合作的共赢关系,形成上下游各个环节的互动和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