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链发展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物联网;唐芯一号;产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2-0145-04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依赖于核心技术的突破,陕西目前在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2009年由西安优势微电子公司研制的国内首颗物联网核心芯片——“唐芯一号”亮相博览会,作为包括无线传感网(WSN)、无线个域网(WPAN)、有源RFID、短距离无线互联系统等在内的物联网产业链上的技术核心,“唐芯一号”是中国首颗物联网核心芯片,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关键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物联网名符其实的“中国芯”。
“唐芯一号”的问世,突破了我国射频电路、模数混合电路、超低功耗等集成电路的设计、验证和测试技术瓶颈,是我国第一颗2.4GHz超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这对于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及应用、争取自主知识产权和占领物联网国际制高点意义重大。据了解,低功耗射频片上系统芯片的设计和研发难度非常大,此前只有美国和北欧少数公司拥有类似的产品,射频芯片一直被业界视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物联网研究发展现状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世界各国正在加紧物联网的研究开发,力争在新一轮信息产业的革命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美国国防部在2000年时就把传感网定为五大国防建设领域之一,奥巴马上台后,更是把物联网研究提上了新的日程。欧洲物联网大会于2008年在法国召开,其重要议题包括未来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挑战,物联网的隐私权等内容。日本政府最近也出台了数字创新项目——ICT鸠山计划行动大纲,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等也加快部署了下一代网络技术实施的步伐,与物联网相关的全球信息化工作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
物联网应用非常广泛,比较典型的有智能交通、智能电网、医疗健康、公共安全、智能消防、节能减排等多个领域。有研究机构预计,这一技术将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其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倍。2009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1716亿元,预计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市场前景将远远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市场。
为了在第三波世界信息产业浪潮中能与世界一流的国家在技术上同步,中国也非常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早在1999年中科院就开始研究传感网;2009年8月,总理在考察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提出,要在无锡建立中国的传感网中心,发展物联网。同年11月在首都科技界大会再次提出发展物联网,各地为发展物联网产业纷纷成立物联网联盟。2009年11月1日,北京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成立,40余家机构共同参与,联盟计划未来3年,使北京中关村成为中国物联网产业中心。武汉于2010年4月25日,在东湖开发区提出创建“智慧光谷”,其他省市区也纷纷成立物联网联盟,如广东、杭州、成都、河南、陕西、上海、无锡等。“感知中国”物联网联盟于2010年6月26日在无锡成立,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和60多家单位自愿缔结,以期共同推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陕西省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规划和发展,其“十二五”规划已把物联网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部分来推进。2010年8月,陕西省物联网实验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主要开展物联网技术研究和应用创新。2011年4月6日,省政府又批准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陕西省物联网示范园”,同时,与陕西烽火通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投资15亿元人民币,共建“国家级物联网应用产业园”。
在应用方面,上海率先在浦东国际机场和世博园区建造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物联网技术系统,并于2010年4月出台了《上海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方案基于上海发展物联网良好的产业基础,规划了上海发展物联网的目标、发展重点、建立示范工程等,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北京市近年来在城市交通、市政市容管理、水务、环保、园林绿化、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广泛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自动化监测与管理,为全面建设智能北京、感知北京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厦门市作为全国首个TD“无线城市”,在智能城市的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为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很大空间。具有射频识别(RFID)功能的西安世园会门票,使世园游客切身体会到了以RFID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魅力。
二、陕西省发展物联网的优势分析
(一)人力资源丰富
陕西省是国内开展物联网研究较早的省市之一,物联网的研究需要大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各类型人才。陕西的人才力量、科研力量和众多高科技企业,决定了发展物联网产业有着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在传感器、导航控制、加速度、光学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研发人才,科技综合实力雄厚。同时,陕西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每年都会培养大量的相关专业人才,其中仅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在光学传感器方面每年就会培养几十名博士生,西北工业大学还将设立“物联网工程”专业。据统计,全省物联网相关专业实用型人才近1万多名,所有这些都为物联网的推广与应用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研发优势明显
陕西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全国排名靠前,具有较为雄厚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开发能力。西安交大在传感器故障诊断方面、西工大在导航控制方面、长安大学在运输遥测管理方面、西安科技大学在煤矿传感安全监测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和雄厚的研发基础。传感器是物联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有众多的航空航天、兵器研究所和众多民营高科技企业,在传感器技术方面优势突出。其中,中航电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航天44所的陕西电器研究所、西安中星测控、西安飞秒光电、西光厂、宝鸡秦明集团麦克传感器有限公司、宝鸡秦川测控科技公司、陕西宝城航空仪表公司等数家企业,在全国不同种类传感器领域具有相当影响力。“唐芯一号”的成功研制表明在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上取得了不错的突破。同时,西安西谷微功率数据有限公司是国内2.4G有源RFID国家标准及2.4G RTLS实时定位系统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在煤炭、石油、电力、水利、地质等行业领域,陕西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原始开发能力居全国首位,具有较强的研发优势。
(三)产业基础雄厚
据统计,截至2009年末,陕西省物联网相关的企业大约510多家,实现收入346亿,其中传感器相关厂家70家,实现收入23亿元,系统集成企业96家,实现收入68亿元,应用软件企业340家,实现收入122亿元,网络运营商共4家,实现收73亿元。在通信设备和网络运营领域,聚集了中兴、华为、大唐电信、西电捷通等大批优秀企业。在物联网核心技术领域,“唐芯一号”是物联网最关键、最核心、最上游的芯片技术,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同时,西安优势微电子有限公司参与了物联网产业国家标准制定,在行业规则制定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对陕西抢占未来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高端领地具有实际意义。在应用领域,西安中星测控的惯性、压力传感器及无线压力传感器在业界影响较大,陕鼓动力的感知工业远程诊断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设计的铁路车自动识别系统技术也非常成熟。还有众多的无线网络、系统设备和系统应用企业,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
三、陕西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统筹规划不够
物联网产业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需要跨地区合作、跨行业协作,这不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或一个区域所能担当的,需要各地政府统筹规划,加以引导。陕西物联网产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缺乏清晰的发展战略,商业盈利模式尚不明确,市场需求不足,很多企业不愿投入资金用于基础性研发工作,此时,政府的支持显得非常重要。陕西省政府虽然也在积极筹划物联网产业的战略发展,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在产业引导,政策支持、企业参与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在这方面,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区政府的做法值得借鉴,它们通过调研后纷纷出台相关政策,确保本地区物联网产业有序快速发展。
(二)关键技术缺乏
物联网需要从核心技术研发做起,传感技术是物联网的基础技术之一,而传感技术的核心在国外,国内传感器80%依靠进口,每年的费用超过进口石油的费用。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江苏无锡大大领先国内其他城市,无锡定位于中国传感技术中心,集中研发传感网智能技术,并联合美国及国内其他机构发起制定物联网国际标准,以期掌握物联网产业的话语权。
(三)规模化应用不足
虽然陕西省物联网有一些基础应用,如西安大唐电信有限公司研究的“感知矿山”项目可以实现对矿区的人员、设备、环境进行全面监控,但“以物为互联”的应用需求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大规模行业应用不足。物联网应用多是特定行业的封闭应用,信息的管理和互联局限在较为有限的行业或企业内,没有形成真正的物物互联。同时,这些应用有着自己的协议、标准和平台,自成体系,无法充分发挥出物联网的优势。受物联网核心技术的制约,读写器和电子化产品标签价格居高不下,如射频标签价格根据标签种类和应用价格从30美分到50美分不等,最便宜的标签也在20美分以上。这显然无法应用于价值较低的单件商品,进而限制了大规模的应用,物联网的推广应用需要各个行业和相关企业共同参与进来,才能实现其价值,带动产业经济的发展。
(四)产业链不完善
物联网的产业链构成复杂,涉及终端制造商、应用开发商、网络运营商、最终用户等诸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举足轻重。我国物联网产业链发展不均衡,呈现“中间强,两头弱”的特征,如下图。上游产业一直是产业链的咽喉,而陕西在传感器方面的核心技术还有待于提高。由于物联网产业化应用推广不足,处于产业链下游的物联网运营商也没有发展起来,用户对物联网的认知还普遍缺乏,导致对物联网相关的产品需求不足,企业参与度不高,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四、陕西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陕西省物联网产业虽然有着较好的人才、研发和产业优势,但政府在人才激励、政策扶持等方面出台相关规划和鼓励物联网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还远远不够。面对迅速扩大的应用市场,以及国内外物联网产业加快发展的趋势,陕西省要以“唐芯一号”的成功研制为契机,以“立足现状、统筹规划、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为基本原则,抓住机遇、抢占先机,把握主动,进一步规划引导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物联网产业加快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
(一)政府相关组织机构要高度重视
2011年3月,陕西省制定了《陕西省“十二五”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以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陕西应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区域优势,有所侧重发展物联网产业,与当地原有的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核心技术开发、标准制定等物联网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支持。成立物联网产业化领导小组,制定物联网发展规划和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引导科技人员进行物联网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对相关研发企业进行政策性补贴。由政府出面,联合物联网上下游核心企业、高校院所,成立物联网产业联盟或协会,使产业链上的众多企业能够开展交流合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共同参与到发展“智慧长安”的物联网项目中,突破物联网核心技术,力争实现“十二五”物联网产业达到1500亿元的目标。
(二)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
物联网需要大量高端研发人才,陕西虽然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但人才外流的现象比较严重。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鼓励大学生和海归人士在陕创业,制定股权激励等扶持政策,聚集一批物联网领域高层次科研人才和研发机构。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在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开设相关专业,依托大学已有办学条件,扩大学位点布局和人才培养规模,加快物联网领域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招收物联网方面的研究生、博士生,以解决相关行业高端人才的需要。
重点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制定人才奖励机制和分配机制,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宽松环境,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攻克物联网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争取国际物联网标准的制定权。
(三)大力发展物联网应用产业示范园
陕西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组织实施一批行业应用示范工程,推动物联网产业规模化发展。依托大唐电信、陕西烽火集团、航天504所等单位,在智能交通、食品安全、医药配送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实际的应用平台,促进物联网研发机构与该区的无缝对接,为物联网研发找到应用路径,充分发挥物流园区的聚集效应,实现陕西物联网产业的领先地位。在西安、宝鸡、汉中等地,实施智能交通、智能农业、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等一批示范工程,形成成熟的物联网行业应用和公众应用运营模式,着力打造西安物联网产业创新基地、西安数据服务产业区、宝鸡智能化传感器产业区、汉中航空及民用传感器产业区等物联网产业聚集区,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级物联网产业园。
(四)建立一个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
虽然物联网市场前景广阔,相关产业和企业参与意愿较强,但整个行业还缺乏一个成熟的有利可图的商业模式。加快物联网的发展,关键是要真正建立一个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这是推动物联网发展的核心。让所有参与物联网建设的环节和企业都从中受益,加强物联网产业链的合作,提高产业链相融与资源共享。目前,陕西物联网产业整体分割现象严重,不利于资源共享,应加快构建以应用解决方案为核心,传感感知、传输通信、运算处理为关键环节的物联网集成创新产业链,加快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基于价值网的物联网商业模式是一个较好的路径,即以物联网通信网络运营商为组织者,针对目标市场寻找价值定位,实现内外资源的整合,建立起所有参与者共同创造的价值网络商业模式。该模式的设计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思想,能够调动最终用户的积极性,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移动通信
从当前来看,移动互联网具有更强的个人属性,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具备了更大的发展优势。如今移动互联网的接入终端呈现出了智能化、多样化、普及化与个人化的发展趋势。
1 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1.1 用户增长迅速,智能终端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内容、应用与服务快速增长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的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64亿。国内的智能手机用户在快速增加,根据艾媒咨询所的报告显示,在2013年第一季度时中国的智能手机用户达到4.2亿,IDC预测在2013年年底智能手机用户将会达到5亿。智能终端的普及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内外互联网公司都纷纷在移动互联网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同时传统媒体也开始逐步的向移动互联网媒体转型。例如谷歌公司开发出了开源的系统安卓,腾讯、新浪等也围绕移动平台开发出了多元化的产品。手机应用变得越来越丰富,2012年11月时苹果应用商店总计有100万款应用产。在谷歌的应用商店play store中拥有大约67.5万款的应用,下载量达到了250亿次以上。
1.2 消费与电子商务应用逐步增多
智能终端普及速度想到快速,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同时各种应用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使得移动互联网的应用领域快速拓展。如今与消费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各种应用快速增加,使得用户在使用移动终端进行娱乐与沟通之外,还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的终端进行购物、订票、手机支付等各种消费与电子商务活动,同时这一趋势正在逐步的普及。
1.3 促进了不同产业间的跨界竞争,加速产业之间的融合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涉及到多个产业,主要有移动设备供应商、网络运营平台、服务提供商、终端设备生产商等等。整个价值链都变得更加的细化与开放,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化与跨界竞争的特点。如今,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的全球产业巨头都在积极的从多个环节上进行布局,并不断的在产业链的上下进行积极的延伸,同时都将竞争的焦点放在对用户的第一接触点的把控上。从发展策略上来看,各个运营商都在积极的对产业链资源进行整合以便于将最好的互联网资源引入到移动互联网中来,让用户能够通过移动终端访问这些优秀资源。例如沃达丰所提出的Mobile plus战略。
2 对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思考
2.1 加强基础建设,应对不断激增的移动互联网服务需求
随着3G的普及与移动技术的快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种服务应运而生,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有效的对移动终端进行使用。随着智能终端与3G网络的快速普及,让移动互联网服务与用户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移动用户的不断增加与移动技术的发展,促使移动网络需要提供更大的带宽,使得移动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网络来完成更多的事,并促使移动用户对移动互联网提出更多的移动互联网服务需求。面对这样的情况,只有不断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提供高品质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同时需要对移动用户的需求进行实时的跟踪以此来更好的、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
2.2 加强业务上的合作与创新,对用户使用门槛进行降低
要加强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就需要加强业务上的合作与创新,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并要使得无线网络得到优化,让客户能够在使用移动互联网时更加的舒心。对于3G、WIFI等覆盖需要继续增强,同时还必须要加快4G的试点工作,争取4G能够快速进行普及,为用户带来高品质的无线宽带体验;对于无线宽带的资费门槛进行降低,同时对于流量以及应用服务的消费进行大力的改善;通过终端定制以及合理的补贴方式,对智能手机与上网用户进行大力鼓励与引导。同进行积极的创新,加强产业链中不同节点之间的合作,对优质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加强对自营业务与合作业务的开发与创新。
2.3 注重移动安全
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用户需要面临的安全风险也是在不断的提高。移动安全软件市场增长相当迅速。国内有相当庞大的用户群与相当广阔的应用程序市场,为移动安全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必须要加强信息安全工作,以保证移动互联网可以健康的发展,并为移动终端用户的信息安全提供有效的保证。相对而言,移动互联网不仅仅是具有互联网的开放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实名性,从当前世界范围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情况来看,我们不仅仅是需要做好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需要从技术、机制以及体系等多个方面对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进行重视,并做好信息安全工作,以能够确保移动互联网能够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3 结语
无论是从移动终端来看,还是从移动网络用户来看,移动互联网都拥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通信运营商需要能够准确的把握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并根据趋势来采取合理的措施,这样才能够使得移动互联网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宽带无线移动通信 生产业
1 引言
随着全球数字化经济的蓬勃发展,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作为体现国家科技、经济、人才等综合实力的重要领域,已成为许多国家争取主导权、话语权和制高点的战略性产业。为提升我国无线移动通信的综合竞争实力和创新能力,推动移动通信技术和产业向世界先进水平跨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确立了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重大专项,大力发展低运营成本、扁平化、全IP网络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后续演进和宽带无线接入。
代表了信息通信技术主要发展方向的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将会极大地提高其速率和可应用的带宽以此满足人们对数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业务的需求。然而,在当前国际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全球信息产业深度调整的形势下。如何确保国家重点投入发展的通信网络拉动内需,扩大海外市场,促进国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将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2 当前移动通信的业务状况
目前,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它在终端,网络和内容上都在逐步融合,融合之后的新型网络架构可以提供更多新颖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这为依托于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带宽、网络融合、行业推广、有效监管等各方面的挑战。
2.1服务单一化向服务多样化的转变
以我国目前移动通信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现有通信网络存在业务单一的问题,通信网络主要服务于传统的语音业务。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1~5月中国电信产业业务构成中,移动通信、固定本地和长途通信占业务收入的92.2%,数据通信业务只占了7.63%;2007年数据通信网业务占电信业务收入的比例为8.4%。2008年上半年,数据通信收入占电信业务收入的比例仅达到9.4%,我国90%的通信行业的收入来源于占用现有网络带宽资源10%的语音业务。占用90%带宽的数据业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足10%。而发达国家通信业务发展的数据显示,数据业务的收益是通信业收益的主要来源。移动通信业务本身正在发生从单一的传统的语音业务向多样化的多媒体业务的转变,语音业务低值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2.2带宽日益增加,速率日益提高
随着移动通信业务由单一语音业务向移动多媒体和宽带数据业务方向发展。带宽的需求越来越大,3G在速率、QoS、无缝移动等方面的局限性也日益显露出来,这就需要构建容量更大、速率更快、功能更强的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系统,以实现更高品质的多媒体业务和全球性的、“无所不在”的通信服务。LTE可提供的上下行数据峰值速率可达到50Mb/s和100Mb/s,此时高速互联网接入、手机游戏、可视电话、手机电视、视频点播等业务将成为现实。LTE/4G网络的商用,将为移动行业应用开辟更加巨大的空间。
2.3应用和业务领域的拓展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可利用的带宽快速增加,网络的传输速率显著提高。在全面服务大众用户的同时,致力于转型的移动运营企业将移动行业应用拓展到了政务、公安、交通、金融、电力、工商、农业、教育等领域,使移动数据业务从短信、彩信、手机游戏等大众化业务向“警务通”、“家校通”、“农信通”、“移动工商”、“移动税务”、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移动行业应用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行业信息化进程。
目前。以发达国家的宽带应用来看,家庭医疗和远程诊断,基于移动多媒体设施或移动终端的远程教学,工业传感器信息收集等宽带应用将会是企业中很有前景的宽带业务,带宽和速率问题一旦解决,这些宽带业务就可以更好的得以应用。支持多种数据业务的先进的通信网络可以更好地促进各行业的发展,全面提升行业管理效率和企业效益。
3 生产业的崛起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了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此后在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又一次强调了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重要性。2006年国家启动了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计划(信产部和科技部联合几十个部委推动这一计划实施),并在全国启动了“现代服务业共技术支撑体系与运用示范工程”重大项目。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从全局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而生产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紧密相关,ICT本身不仅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它又是对工业、农业和传统服务业走向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以上四者的融合,将会使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型。
那么说,什么是生产业呢?简单来看,生产业是一种高智力、高集聚、高成长、高辐射、高就业的现代服务产业。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研发及科技服务、专业服务等生产业,迅速崛起并成为全球服务业的支柱。这些行业领域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人才密集的特点,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代表着服务业乃至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部分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5%左右,个别国家甚至达到了78%以上。生产业呈现产业融合和服务外包的趋势,与金融、物流、制造业的关系日趋紧密,服务方式呈现虚拟化、网络化的趋势。生产业已经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环节之中。因此它对ICT业特别是宽带无线移动的需求是巨大的,它在带宽速率覆盖等诸方面的需求量远比目前2G、3G的各项应用和服务总和还要大的多,这为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4 结论
微信视频或视频微信的发展,已经明显看出有异军突起、成为主流的趋势,这个事实正在逐渐明朗化。但对于运营商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三网融合难以正面突破的情况下,通过技术融合和业务融合的形式,实际上解决了三网融合的业务应用问题。所以对微信视频或视频微信这一趋势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也就是站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看待这个潮流。过去经常说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会被某个大的热点带动起来,现在我看视频微信就有这种带动价值。从腾讯的视频微信提出后在市场上的响应情况看,确实有当初短信、QQ那样的发展势头,一下子非常火,并且会持续火下去,这种趋势会带来连锁反应,包括对商业模式和产业格局的影响,这种影响今后会越来越明显。
对于运营商来说微信是一种冲击,目前看到的是互联网企业起了主导作用。运营商在非常早的时候就提出了IMS——基于即时通讯的多媒体系统,也看准了这个趋势,但问题是运营商的脚步明显慢于互联网企业,如果运营商对最主要的盈利增长点抓不住,肯定会对发展有影响,等别人发展起来以后再重视就为时已晚了。现在我认为运营商仍然没有完全抓住这个机遇,或者至少在当前来看,还是运营商必须面对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战略上讲得再多,到最后临门一脚不解决都是空的,运营商现在还为时不晚,但是要抓住机遇。
微信视频的技术特点是,既有很强的通讯能力,同时又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SNS的能力,所以在中国非常迅速地传播开来。这种传播有两个特点:通讯的传播一般是点对点,之后SNS互相联络,这和互联网的特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过去理解的互联网是一个人和一片人联系,或者一片人和一个人联系,这种点对点传输网络关系的兴起,将来会成为主要的技术潮流和趋势。在国外借助于小世界网络,或者强关系、弱关系的连接已经迅速地普及,微信视频主要靠着小世界网络类型所谓的网际网络方式迅速地普及和扩大,这会成为未来技术的热点。
对于运营商来说,我认为战略重视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主要的了,因为大家都已经非常重视了,现在要做的是加快部署和加快推进,对这种推进的重视应该不亚于对宽带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如果说那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话,这几乎就是直接收获,而且属于投入快、见效也快的大的爆发式的增长点。在市场扩张期、爆发期早介入和等以后再介入,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应该尽可能地快速介入。
这方面可以采用谷歌的方式,谷歌是快速迭代,它不像传统开发,一开发好几年,等成熟了再经过试运营,然后一步一步地推向市场。它是版本快速迭代,像小米手机一星期更新一个版本,但每个版本都不很完善,通过测试的方式了解用户的反应,用户用投票的方式来说明新版本是否受欢迎,如果不受欢迎的话,再迅速地还原到满意度比较高的版本上,不断地小步快跑往前迭代。
包括像苹果公司,在三星的追赶下也出现了小步快跑情况。以前苹果都是大版本,现在变成了把一个大的版本拆分成几个小的版本。对于微信问题,运营商也需要打破以前的传统思路——一步到位、一个大跨越酝酿好几年,因为到那个时候市场可能已经丢掉了,应该采取技术开发和市场进入同时并行的策略,在不断迭代中继续修改和完善。我认为采用这种方式才能适应像微信这样大的机遇和大的挑战。
以FMC的思路实施国家宽带战略
这个提法针对的是将固网与移动分开的发展路子。移动互联网要与宽带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现在突出问题是LTE商用滞后。国家宽带战略切不可单纯搞成固网战略,移动互联网要与宽带发展结合起来。
就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来说,显然2013年有大发展的趋势,用户对智能手机的接受非常快,从需求方面来看没有什么障碍,但是从供给的角度看,涉及到宽带化战略和策略问题。现在的一些大问题还有待确定,其一是在我国宽带战略里如何把LTE商用排上议事日程,我认为这是对移动互联网大考验。因为如果中国的宽带战略只是加强固网,当然固网也有很多问题,确实有投入不足的问题,但是我认为在国家有限的投入情况下,是不是应该只偏向固网一个方向去投?我的意思是说即使国家给固网追加了很多投入,也仍然不能满足固网需要的前提下,是不是要把所有的钱都投入到一个地方,这需要考虑。
现在固网与移动融合(FMC)是无线宽带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固网的建设离不开移动,同样移动也离不开固网,如果把它们割裂开去发展我认为会是有害的。所以我认为国家宽带战略要全面,其别要把4G的商用提前,我认为恰恰是在推进4G商用这方面,我们已经落后了,各国都在明显地加快4G商用步伐,我们还在做实验。当然我们做了很多测试和包括一些地方的试点,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但是4G商用能不能纳入到国家战略,并且站在基础设施升级的高度去看待,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中国移动互联网和国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位次问题和竞争优势问题。这个问题光看国内看不清楚,但是如果看到国外的形势就非常明朗化了,各国都在拼命地发展4G,虽然他们现在还没有到马上进入应用阶段,但是如果到了那一天我们再去抓就晚了,所以从2013年开始这是基础设施里面的重大问题,而且是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双季莲藕产业;影响因素;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3)18-0009-04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劳动力市场发育和限制流动因素的解除,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乡城转移;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促进农民增收、农民生活的改善、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农村实现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业技术进步步伐、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发展的矛盾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们以广西柳江县双季莲藕产区百朋镇的农村劳动力现状为个例进行了调查,采用实地调查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调查了百朋镇双季莲藕主产区的五九、里团、怀洪3个村,经分析研究,并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形势下的双季莲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1 柳江县双季莲藕产区劳动力现状
广西柳江县是双季莲藕的主产地,常年种植面积4 000 hm2左右,年产商品藕约8.5万t。柳江双季莲藕具有白嫩、个大圆润、藕节均匀、脆甜爽口的特点,被称之为“白玉藕”,产品远销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广东、湖北、湖南等地区,由于其上市时间与湖北莲藕错开,因此,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莲藕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产业。百朋镇是柳江县的“双季莲藕之乡”, 常年种植面积2 200 hm2,约占全县的60%,而五九、里团、怀洪3个村委(通称“五里怀”)是百朋镇双季莲藕主产区,常年种植面积 2 000 hm2,约占全镇的90%。
“十五”期末,百朋镇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 31 245人,其中,农村从业人员27 209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87.1%;外出就业人员为4 036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12.9%。2012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3 854人,其中,农村从业人员10 400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43.6%;外出就业的人数为13 454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56.4%。“十一五”期以来,全镇外出就业的人数达9 418人,是“十五”期末的2.3倍;且外出就业的人数当中初中以上文化占多数,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当中,初中及以下文化占多数,高中以上文化占极少数(表1)。
双季莲藕主产区“五里怀”“十五”期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9 621人,其中,农村从业人员8 804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1.5%;外出就业的人数为817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8.5%。2012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8 832人,其中,农村从业人员6 104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69.1%;外出就业的人数为2 728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30.9%。“十一五”期以来,“五里怀”外出就业的人数达1 911人,是“十五”期末的2.4倍(表2)。2012年末,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当中,从性别看,男劳动力3 188人,占52.2%,女劳动力2 916人,占47.8%;从年龄构成看,20~30岁的有601人,占9.9%,30~40岁的723人,占11.8%,40~50岁的1 104人,占18.1%,50岁以上的3 676人,占60.2%;从文化程度来看,初中及以下5 921人,占97%,高中和中专151人,占2.5%,大专以上文化32人,占0.5%(表3)。
“十一五”期以来,双季莲藕主产区劳动力转移幅度较大,大量有知识、有经验的青壮年农民外出就业后,农村从业人员中留守老人、妇女占多数,年轻力壮的男性占少数,从文化程度来看,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人为初中及以下文化,高中文化以上占极少数。
2 农村劳动力日益匮乏对双季莲藕产业发展的影响
2.1 生产成本上升,生产效益下降
莲藕生产属于劳动相对密集型,劳动密集主要集中在种植和采收阶段。“十五”期末,双季莲藕生产成本平均1 600元/667 m2,2012年,双季莲藕生产成本平均2 870元/667 m2,上升了1 270元/667 m2,生产成本提高达79.4%,而增加部分主要在请工支出,高达1 000元/667 m2。
“十五”期末,种植双季莲藕纯收入平均7 912元/667 m2,2012年,种植双季莲藕纯收入平均9 974元/667 m2,扣除产量增加和产品销售价格提高的增长值3 332元/667 m2,实际纯收入比“十五”期末下降1 270元/667 m2,生产效益降幅达16.1%(表4)。
2.2 先进技术推广难度大,产业结构难以优化,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
由于大量高技术人才及具备一定技能的有知识、有经验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和青壮年农民外出就业,莲藕生产从业人员中留守老人、妇女占多数,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导致双季莲藕品种更新提纯换代步伐缓慢,直接影响了莲藕种植产量、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由于缺乏劳动力,双季莲藕生产上,每季均为随意性种植,尤其是秋藕生产随意性比较大,表现在秋藕不采收或极少采收、随地留种,春藕随地发芽、自由生长、不经翻种,生产效益低且影响春藕的早生快长。新品种、新技术、高产高效的生态套种套养模式栽培难以推广,绿色莲藕生产发展滞后。
2.3 制约了品牌效应发展,不利于做强、做大、做优
“十一五”期以来,柳江县先后成立了几家莲藕合作社,虽然“百朋玉藕”名称在外,但由于大量有知识、有经验的青壮年农民外出就业,合作社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加上合作社基础差、运行机制不健全,只是一个空壳,形同虚设,多数是买卖关系,没有发挥合作社应有的功能,“百朋玉藕”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公共的品牌,品牌效应不明显。
“十五”期末,柳江县双季莲藕生产面积 3 933.3 hm2,2012年4 133.3 hm2,生产规模停滞不前。
一直以来,柳江县双季莲藕产业以季节性成品鲜藕销售为主,无藕带(鞭)等其他鲜食产品及莲藕、莲籽、荷叶加工品等综合利用开发的产品,产业链短[2]。
由于劳动力转移,不利于双季莲藕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2.4 不利于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综合开发
“十一五”期以来,双季莲藕主产区百朋镇怀洪村下伦屯先后获得首届“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广西“十大魅力乡村”、首届“柳州市十大最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2]。但由于缺乏有知识、有经验、服务意识强的管理人才,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档次不高,活动单一,缺乏特色。如,除供游人观光、采摘荷花之外,缺乏必要的休息、娱乐、餐饮、特色产品消费等配套设施和服务,致使游客在示范园区逗留时间短,观光农业的旅游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3 劳动力转移与双季莲藕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科学合理转移劳动力
要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从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角度出发,加以引导劳动力转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管理,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应该做到有序合理地转移剩余劳动力,而不是为了完成农民增收的指标任务而把劳动力大量转移出去,否则会造成农村“空巢”和田地闲置等[1]。
3.2 推广轻型化栽培技术
莲藕轻型化栽培是提高种植莲藕比较效益的一项省工、节本、高产、高效的轻型简化栽培技术,省去了常规藕种植过程中的藕种搬运、种植、施肥、管水、挖藕等繁重的体力劳动,简化了操作程序,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同时又节约了种藕成本。
①选用微型藕作种 微型藕的栽培管理和产量与常规藕种相同,但微型藕体积小,质量轻、单枝质量0.3 kg左右,每667 m2用种150枝左右,是常规藕种用量的1/6;且便于运输和携带,不带病菌,繁殖速度快。因此,种植微型藕节本、省工、高效,同时可加快良种繁育、品种更新换代步伐。
②建立莲藕水肥一体化基地,实行水肥一体化管理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是借助压力系统或地形自然落差,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莲藕的需肥规律和特点测土配方施肥,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可控管道系统施入。
柳江县百朋镇的双季莲藕生产大部分以抽地下水来灌溉,传统的肥水管理方式,费工费时,非常麻烦,作物又不能均匀地“吃喝”,肥水利用率低,不利于双季莲藕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以村屯为单位或连片的藕田建立莲藕水肥一体化基地,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实行水肥一体化管理,根据莲藕的需水需肥规律随时供给,保证莲藕“吃得舒服,喝得痛快”,提高肥水利用率,省肥节水、省工省力,提高规模整体效率。
③实行病虫害无害化治理 推广绿色防治技术,采用灯光、色板诱杀害虫等物理防治;应用Bt类、阿维菌素、苦参碱类等生物农药和性诱技术等生物防治。在病虫害发生关键时期开展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出动机防队实行统一时间、统一用药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同时省工、节本、简便、安全、生态。
④机械化采收 传统的采藕方式主要靠人工,一个劳动力1 d只能挖藕100 kg左右,挖后还要经过人工洗泥,劳动强度大,且对莲藕有一定的损伤,不仅费工、费时、费力、增加生产成本、生产效率低,而且人工挖藕已经不适应规模化种植莲藕的发展要求。机械化采藕,采收效率是人工的30倍以上,且挖出的莲藕干净、完整,不必手工洗泥,减少了挖藕工序,降低了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采收效率,而且采用机械化采藕后,藕田土质松软平整,有利于下季莲藕的种植和生长。
3.3 培育莲藕种植大户,大力扶持家庭农场,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强监管的要求,不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加快提高农业获得合理利润水平。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双季莲藕主产区、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
3.4 抓品牌,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加大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力度,引导、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莲藕加工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研发莲藕深加工,统一打造“百朋玉藕”品牌。充分调动和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产、供、销服务和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作用。实行双季莲藕产、供、加、销一条龙服务,实现订单农业。通过系统的产业技能培训,让莲藕生产基地的劳动力就地转换成产业工人,就地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产业可持续发展。
3.5 加快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综合开发
建立集观赏、饮食(荷花+莲蓬)+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农家乐(饮食、垂钓)为一体的休闲农业示范区,扩大观赏莲、睡莲、子莲的种植面积,举办季节性的莲文化活动(如莲藕擂台赛、荷花节、莲藕节等,以及相关的摄影、绘画、诗歌、散文、选美等比赛),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莲藕系列食品、系列旅游产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