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诚信教育的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工程教育;实践;创新;校企合作;校内实践
近20年来,世界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逐渐融合了技术取向和科学取向。一些大学提出了“回归工程实践”的改革理念,开始重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改革他们的工程教育以适应现代大工程的要求。当前国际上工程师培养一般分为两大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华盛顿协议”成员模式,即大学生在校期间着重进行工科基础教育,毕业后由社会提供工程师职业方面的教育,并通过专门的考试和职业资格认证后成为工程师。二是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模式,即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时获得一个工程师学位,同时也是职业资格[1]。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相比较,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晰、企业不愿接受大学生实习、大学教师缺乏工程经历等多方面的问题。种种原因导致我国当前工程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均或多或少地存在下述问题:缺乏合作意识从而使得团队工作经验缺乏,沟通能力不足;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不足;不了解现代企业工作流程和文化,上岗适应慢;缺乏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文素质薄弱。这些皆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2]。
中国工程院“创新人才”项目组综合研究报告《走向创造》提出要加快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面向未来工程人才的素质要求,重点突出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着力解决“工程性”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工程教育应该逐步淡化“理论课程论”的影响,以“强化战略思维”、“提升创造力和设计力”为核心,加强创造意识、创新设计能力和创业方法等培养环节。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教育部牵头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旨在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部分高校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了创新实践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好的经验[3]。
一、确立创新实践的培养目标
1.高等工程教育的基本目标。高等工程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传统观念认为,大学是一个能够获得某些技术能力的地方,在大学里可以向智者学习知识,可以发展个人的能力,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宽广的知识面,有理想、有感知并能够自省的人。据此,传统教学着重于理论的培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企业要求大学毕业生一到企业就能马上从事相应的工作,要求毕业生具有交流沟通、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理解行业规则等基本能力。所以,今天的高等工程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应赋予受教育者就业技能。
2.创新实践的具体培养目标。学校通过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工程教育资源,让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就业技能。毕业生所具备的就业技能就是对实际工作领域以及日常生活中所遇问题的有效理解和有效行动,它的核心是使知识、行动和学习形成有机的统一体。具体而言,创新实践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毕业生具备以下方面的能力:应用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能力,批判性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责任感,创造力,领导力和国际化的、多文化的适应性。
二、探索可行的创新实践方法
在充分了解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目标,明确工程教育培养标准、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构建多种校企合作模式、搭建校内实践平台、解决较大规模学生的创新实践环节问题是当务之急。
1.构建校企合作培养新机制,与企业共同建立各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世界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一般都与企业密切合作,积极开展富有成效的实践环节教育。为了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职业需要,工程教育中的各个环节都有企业参与。首先,企业直接参与工程教育。学校邀请企业中的知名工程师来承担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理论和方法,而且可以到项目现场实地观摩。其次,企业接纳学生实习。企业积极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同时在经济上也给予大力资助,使得工程人才培养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经验,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也正在逐步协调落实各种建设机制,使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各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构建校企合作培养工程人才的新机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职责具体包括: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合作高校工程教育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特别是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的制订;落实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与设备,安排学生实际动手操作[3];组织企业高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开设企业课程,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
2.构建校内创新实践平台,解决学生规模问题。我国的工程教育规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数量非常巨大,因此,我国的工程教育实践环节培养不能完全照搬其他模式,只能创新,走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之路。解决较大规模学生的创新实践不仅需要依托企业,还要高等学校自身挖掘潜力,建设与企业互补的校内创新实践平台,承担工程教育实践环节培养的责任。
目前,高等学校的校内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应重点建设两个方面:一是依托现有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基础的加工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设备操作能力和产品加工能力。现在企业承担着大量的生产任务,较大规模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依靠企业来实现不现实。二是构建层次高、投资少、运行成本低、实践性强的现代工程仿真设计实践平台。针对工程人才的培养标准,利用与企业同步的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管理软件,如PTC公司的Windchill软件等,集成开发现代工程仿真设计实践平台。通过该平台使学生体验产品从创意、概念、研发、测试、模型、加工、生产、销售到市场与服务等全过程。将学生置于企业、社会与自然环境组成的整体系统中,启发学生从全局高度和企业需求角度去思考自己应该在企业中处于什么位置,应该完善哪些知识结构,提高哪些素质,从而在更深层面上理解工程文化、组织结构、制造模式、设计流程、生产管理等各种因素对现代制造企业运营的影响,为学生去企业进行真实的产品开发实习实践打好基础。
3.构建企业课题机制,保证学生“真题真做”。培养学生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高校和企业共同的期望。现阶段高校和企业之间普遍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尚未找到双方的利益共同点,未能建立互利共赢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与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上不应该将目标完全指向经济效益,而是应该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我们认为企业应该将在设计、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汇总,将有利于学生培养的课题定期向高校,配合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将预期收益定位在得到学生课题研究中可能产生的创新思维和未来需求的人才上。而高校应该提供经费支持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课题研究,将预期收益定位在高水平工程人才培养成果上。
高校在更广的层面上联系各种类型的合作企业,建立企业定期向学校产品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开发、工艺流程改进等课题的机制。通过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调整课题难度和规模,达到适合学生团队作业的要求。使学生的课程设计、科研训练、本科生毕业设计、硕士学位论文等环节“真题真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强化国际交流,提升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工程教育的国际化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工程教育的国际化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引进来,要善于吸取世界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方法,引进优质教学资源,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二是走出去,锻炼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人才。
学校应该大力加强与国际工程教育界、企业界的交流合作,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有条件的可以在工程人才培养中设立特区,比如引进法国、德国的工程教育资源,在国内建立中法、中德工程师学院,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同时,加强与国际上知名高校、企业开展学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派出学生访学、实习,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5.建立创新实践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科学的评价是工程人才创新实践培养顺利实施的保证。过程中要对实践质量、管理质量进行动态综合考核考查,并注重过程评价,以客观反映情况。创新实践培养环节可以根据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和考核要求,对学生参与此阶段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质量评价要能够发现问题,为今后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同时,在政策层面上应建立工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给校企合作以激励政策,建立学校与企业互惠机制,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高校教师参与工程人才培养改革的积极性,开展更深层次的有效合作。并要做好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教育,提供充分的安全保护与劳动保护设备,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
我国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优秀工科生源,有着正在高速发展的产业环境,这是工程人才培养的最好课堂。通过产学研合作,引进企业教育资源共同参与工程人才培养,将带来工程教育的质量提升,满足国家产业升级对工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余本胜,高建良. 高校地矿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9(2).
[2] 盖洛普联合麦可思信息管理咨询公司,中国零点调查集团. 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R]. 2008.
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变由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合作自主、探索、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更加强调了教学过程是师生民主平等交往、共同对话的互动过程,更加强调教学过程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发现式、探究式、研究性、创造性和合作性学习,强调启发性和科学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富有个性地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我们体育教学应如何开展,如何才能真正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有趣的气氛和愉快的体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发挥教师在其中的指导、引导、促进作用,是摆在我们全体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实现自我角色转换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真正地实现这种学习方式,还需要教师做出更多的努力。新时期,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师首先要掌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熟悉体育课程目标的教学标准,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观、“课程综合化”的学科观。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单纯的技能传授向注重学生发展能力的转变;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转变;从教师关注教材的“教”向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转变;从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单向信息系统向综合信息系统交流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等评价手段。唯有如此,才能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敢于做课堂的主人,真正实现课堂的和谐,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探讨。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在新标准下,我们应在正确理解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水平目标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新课程内容改变了以往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倾向和单一的课程结构,构建了能充分体现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将要突破以往所规定的竞技运动项目内容,更加注重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并关注内容的实效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只要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内容都应该成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因此,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身体健康、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精选教学内容,尤其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内容,更应突出教育实践活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站在课程的制高点上施展个人才华,充分开发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育资源。
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体育教师必须要有充分、超前的安全防范意识,仅靠课前安排的一些安全保护措施是远远不够的。体育教师在课堂的组织中必须要有一定的预前性,在正式练习之前,除了做好必要的、常规的安全防范措施以外,还要有针对性地提醒和安排一些必要的防范措施。在课堂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更要随时随地注意学生的练习方式、方法,以便及时提醒、纠正,以防出现意外伤害。
四、做好学生成绩评价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和改进教学功能,改变了以往体育教学评价内容单一、评价工具和方法单调的状况,注重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单一内容评价向多元内容评价的体育学习课程评价。
关键词 刑法视角 未成年人行为 心理矫正
作者简介:刘薇,福建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刑法学。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升高,已经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严重的影响,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生理、心理健康发育的时期,判断事物的能力比较差,情绪比较冲动,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做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对未成年人行为及心理矫正的研究力度越来越大,下面就刑法视角下,未成年人行为及心理矫正措施进行分析。
一、基于刑法视角的未成年人行为及心理矫正的意义
从刑法视角看,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年龄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青少年故意伤人至死亡、故意杀人、放火、投放有毒有害物质、、抢劫、贩毒等行为,同时还有年龄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实施对社会稳定有危害的行为。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我国推行的是以感化、教育、挽救为主,以惩罚为辅的策略,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案件实际情况等,从轻处理,并且在刑事程序法上,还专门设置了未成年人犯罪诉讼机构,对未成年人进行全面保护。但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严重,并朝着暴力化、低龄化、团伙化的方向发展,对社会治安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从刑法视角下,分析未成年人的行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理矫正的理论依据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人的心理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对于未成年人心理矫正,涉及到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多个领域,从刑法视角下,对未成年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并针对未成年人的心理进行分析,能深入未成年人的内心深处,为他们提供帮助。将心理矫正引入未成年人感化、教育、挽救等过程中,能有效地解决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纠正未成年人的思想,帮助未成年人走向正常人的生活,这对未成年人今后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刑法视角下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原因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
家庭是未成年人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是未成年人最早接受教育的群体,未成年人的家庭环境及父母的教学方式对其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引起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庭结构受到破坏。当未成年人的家庭结构受到破坏,如父母离婚、再婚、父母死亡等,会对未成年人的行为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家庭结构受到破坏后,未成年人的心理很难适应,在性格、情感、行为等方面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加上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往往会放松对未成年人的管教,放纵未成年人的行为,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未成年人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主要指家庭的内部环境,如家庭的收入、文化素质、社会地位等,当家庭收入比较差时,未成年人会为了谋生,外出打工,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走上犯罪道路。而对于经济情况比较好的家庭,往往会忽略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导致未成年人沾染很多恶习。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学校原因
学校是未成年人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如果学校在教育方面有所欠缺,就会在客观上引起未成年人犯罪,引起未成年人犯罪的学校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育内容缺失。学校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时,对未成年人学习成绩的重视度远远高于对未成年人心理教育的力度,很多学校没有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也没有完善的心理咨询结构,面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没有对其进行疏导,反而用惩罚的方式进行处理,导致未成年人逐渐走向犯罪深渊。
2.教育方法存在一定的偏差。学校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时,由于升学压力比较大,对学习成绩好的未成年人关注力度远远超过学习成绩差的未成年人,设置用冷淡、惩罚等方式对待他们,导致这部分未成年人出现更严重的行为偏差,最终走向犯罪道路。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
引起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主要是与不良同伴交往,据调查很多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在刚开始,并没有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在同伴的教唆、引诱下逐渐产生犯罪动机,并参与犯罪活动,可以说不良同伴是引起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动因。目前,社会存在很多不良文化,这些不良文化会强化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如网络文化的飞速传播,由于未成年人的心智不太成熟,好奇心比较强,很容易受网络不良信息的诱导,产生犯罪心理,最终出现犯罪行为。
三、刑法视角下未成年人心理矫正措施
(一)未成年人心理矫正原则
心理矫正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心理矫正人员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矫正时,要坚持“无偿、自愿、保密、尊重”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未成年人愿意与心理矫正人员沟通交流。心理矫正人员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矫正时,要注意整个过程都是免费的,心理矫正人员不能以任何借口向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收取相关费用;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矫正时,要注意是否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决定权在未成年人手上,相关机构不得强迫未成年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未成年人即便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仍有隐私权,因此,心理矫正人员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矫正时,必须妥善保管相关人员的材料,不得私自泄露未成年人的隐私;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矫正的主要目的是挽救未成年人,确保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矫正时,必须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尊严。
(二)建立完善的心理矫正组织
目前,我国很多劳教所对未成年人设立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未成年人心理矫正的需求,为确保未成年人心理矫正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心理矫正组织,配备专业的心理矫正硬件实施,如心理宣泄室、心理诊断室、心理测评室、团体活动室等,只有这样才能为未成年人心理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有效地提高未成年人心理矫正工作水平。 (三)建立专业的未成年人心理矫正队伍
未成年人心理矫正工作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工作,涉及到的心理学领域十分宽广,而心理矫正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对矫正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建立专业的未成年人心理矫正队伍,从而有效地提高未成年人心理矫正质量。心理矫正机构要加大对未成年人心理矫正人员的培训力度,同时还要聘请专业的心理矫正专家定期对心理矫正人员进行教学,不断提高心理矫正人员的专业素质。
(四)完善心理矫正技术设备
心理矫正是心理科学的具体运用,其行为技能必须有相应的技术设备进行支持,如果缺乏一些必要的技术设备,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矫正时,就很有可能遇到阻碍。从当前的情况看,如果在对未成年进行心理矫正的过程中,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矫正技术设备,这对未成年人心理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心理矫正技术设备,从而为未成年人心理矫正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规范未成年人心理矫正过程
未成年人心理矫正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初步诊断、确定诊断方案、实际矫正等过程中,都需要特定的程序,因此,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矫正时,必须规范矫正过程。心理矫正人员要对未成年人抱有很大的希望,真诚、热情的同未成年人进行沟通交流,认真聆听未成年人的心声,细致的询问未成年人行为问题的原由,了解其真正的心理问题,并积极的同他们探讨问题解决方案,从而促进未成年人的成长。心理矫正人员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矫正时,要用心与未成年人交流,让未成年人感受到温暖,帮助未成年人拜托消极情绪,树立自信心,引导未成年人发现内心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克服障碍。
(六)丰富未成年人心理矫正项目体系
未成年人心理矫正与成年人心理矫正有很大的差异,未成年人心理矫正项目包括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心理健康、法律知识、社会公益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只有丰富未成年人心理矫正项目体系,才能重塑未成年人人格,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
1.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是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刑罚方法,这种刑罚在很多地区有广泛的应用,我国刑事政策也把未成年犯定位于教育改造,确立了“以教育改造为主,轻微劳动为辅”的行刑基本原则。社区服务项目的推行,符合刑法执行的社会化要求,它能有效地规避监禁负作用,解决罚金刑因贫富不均引起的潜在不平等问题。对某些符合条件的未成年犯罪人以“社区服务令”的形式让其到指定社区从事一定时数的无偿劳动,以弥补其违法行为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损害。这里的劳动包括参加社会志愿活动、文化学习、技术培训等活动。
2.科学的开展心理矫正工作。心理矫正是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的重要体现,通过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矫正能让未成年人认识到心理健康对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性,帮助未成年人树立健康的生活心态。心理矫正人员要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全面掌握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情况。未成年人心理矫正机构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心理咨询制度,定期对未成年人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活动,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编写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评估报告,从而判断是否需要采取其他心理矫正措施。
关键词:诚信教育 问题 解决办法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特征和意义
1.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特点以及开展需求
(1)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教育内容和目的
诚实守信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核心长期并将持续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高等院校开展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世界观教育、诚信价值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诚信公德规范教育等方面,诚信教育是高校实现立德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诚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在诚信教育中引领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目的。
(2)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
诚信教育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及素质教育方面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大学生诚信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其主要经过高等院校系统地组织实施,并在高校德育教育中位居重要地位。
(3)高校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开展需要规范的制度及惩处机制
高校的诚信教育在激励大学生遵循是内在的道德要求的同时,离不开一定制度规范的要求和约束,对于失信行为高校应进行相应的惩罚处分,从制度与规范上保护大学生的权利,对于失信者予以惩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长此以往进而养成诚信道德的良好习惯。
2.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意义
(1)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大学生自觉追求的人生目标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素质品格,是时代和社会宏观大环境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觉追求的人生目标。“人无信则无以立”,在社会对于人才大浪淘沙般择拣中,良好的道德素质成为大学生走出校门、立足社会的必要品质以及毕生追求。
(2)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是教育者的天堂,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绝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品格的塑造和德行的培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缺乏诚信则不足以立足于社会,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人才,良好的诚信记录是必备条件。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所面临问题及分析
1.高校诚信教育缺乏对人格世界的塑造
随着时展,社会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已经不是纯粹的知识教育及能力教育所能解决的了。传统教育中一直注重的对于知识、能力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全面发展成为了时代的需求,过分注重知识教育会导致学生发展中非智力因素的缺失。现阶段的高校教育理念否认了学生自身在道德发展中的主体性,过分强调了学生在教学接受过程中的统一性与被动性,以纪律为形式,强制的训诫、评价和奖惩,教育者及教育的接受者双方都被这种理念所局限,缺乏了教育的创新性和自主独立性,沦为传统教育模式的牺牲品。
2.现阶段高校诚信教育理念无法适应时代需求
教育是高等院校的立身之本、执教之基。现阶段的高校教育受到历史发展沿袭的影响,教育工作者长期秉持着包括功利主义、科学主义和精英主义在内的诸多模式化的教育理念。实践证明,所有这些教育理念都不能适应于当今的大学教育需求,高校的诚信道德教育需要创新与变革,以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认识教育现状,以全新的模式重新把握和构建教育体系,以全新的方式重新组织及拓展教育活动。但是当前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一部分高校过分注重于眼前的利益,目光短浅,缺乏长远的理想已经创新性思维,沿袭旧的思想,将旧有的理念转嫁于当下的教育实践之中,很大程度上地影响了我国诚信道德教育的常态化开展。德育教育一直摆在我国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但是与之相悖离的情况是:校园内外道德观念的冲突日益强烈,不道德的行为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反思我国诚信教育的缺失成为现阶段诚信道德教育刻不容缓的大事。
三、高校开展诚信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1.将诚信教育的理念充分体现在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践中
高等院校应该把诚信教育理念充分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输入诚信教育理念以及德育价值观,开设与诚信教育相关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设立诚信考场,将诚信考试纳入对于学生的考查内容等等,都是高校开展诚信教育工作切实可行的措施。高校在开设思政理论课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不同专业学生的区别,将学风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学科不同的课程要求,诚信教育的内容也应富于变化。
2.将诚信教育从课堂教学迁移到社会生活中
高校开展诚信教育工作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优化诚信教育的社会舆论环境,将诚信教育从课堂教学迁移到社会生活,加强法治教育,建立完善集体、个人信用的制度。在课堂之下,高校应注重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实现学校和家长的良性互动也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其次,家长要关心、了解子女的心理。再次,家长要加强和学校的联系。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离不开学校与家长的协同合作,家长应配合学校的安排,共同承担素质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四、结语
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实施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在新时期开创新局面,在保证诚信教育在德育教育层面占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基础上,让诚信教育在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教育 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最基本的一种伦理价值观念,是对人们是否履行一定的社会义务和是否表现为应当的行为的道德价值认识和评价。“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人生价值观的导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和谐社会确立了一个共同遵守的价值尺度。本文主要结合“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基本观点,谈谈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如何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大学生诚信教育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之所以一直引起研究注意,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诚信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培育大学生诚信品质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大学生的特殊身份和使命以及大学生中诚信意识淡薄、诚信行为失范的实际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第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与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相关,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一、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诚信缺失已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出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能否成为未来社会合格人才,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1.对大学生本人而言,加强诚信教育是自身成才和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世界21世纪委员会在1996年提出了21世纪人才素质的7条标准,“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有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具有和他人协作与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是其中的三条,这三条都与诚信相关。诚信作风是人才基本素质之一。从法治的意义上说,诚信也是实现自我合法利益的前提。大学生要实现自身成才和全面发展,除有知识、有文化之外,还必须有优良的品德。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一个缺乏诚信的人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当然,也就谈不上是全面发展的人。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对于他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对大学生加强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对学校而言,加强诚信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的最终使命是培养人才。诚信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因为,大学期间的诚信教育和自我诚信素质的积累,是大学生能立足社会,成功成才的前提和保障。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学校、家庭对品德教育的弱化,以及法制不健全、竞争无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我们大学生中还存在许多不讲诚信的现象。以诚实守信为切入点,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对于深化素质教育,净化校园风气,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都有重要的意义。大学校园是精神文明的首善区,大学生群体是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全社会呼唤诚信,大学应该率先树立诚信风气。
3.对社会而言,加强诚信教育是传承文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诚信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诚信是社会文明的规范,社会前进的杠杆,社会发展的基石。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是诚信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国际交流日益扩大。一切应当讲求公正、公平,提倡公平竞争,讲求信用,信守承诺。只有全体国民具备诚实守信的品格,才能赢得国际尊重,社会才能得到不断发展。
二、目前大学生诚信现状和诚信教育现状
应该说,大学生诚信素质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确实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上、工作中、生活里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诚信缺失现象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恶意拖逃学费和助学贷款、制造虚假履历、随意违约等。
针对这些现象,各高校都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诚信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毋庸置疑,大学生诚信教育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笔者以为,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重学习上的诚信教育轻工作和生活上的诚信教育。这种现象与部分学校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重智轻德有关。现在的大学教育,还未能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学校教学的安排都围绕着考试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在学习上,各高校为了加强学风考风建设,都依据《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出台了惩治考试违纪和作弊等学习不诚信行为的措施,而对于恶意拖逃学费和助学贷款、制造虚假履历、随意违约等生活中的诚信缺失现象的教育措施和制度明显偏少。
2.重诚信认知轻诚信实践。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要讲清道理,更要付诸实践,真正在行动上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既要解决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更要解决做不做、行不行的问题。 知行统一,是做人的基本准则。理论上揭示的真理,思想上信服的观点,道德上确认的规范,在行动上就要能够具体地遵循它、奉行它、实践它。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注重强调理性知识,轻视把理论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重视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忽视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习惯于对教育层面的一刀切,却不认同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认识高,却没有内化的过程。在诚信问题上,具体表现为:知道诚实守信的基本内涵,知道其重要性,但仅仅局限于作为知识的把握而不是作为自身道德素养的内在要求,更没有达到知行统一。诚信是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学校缺乏对学生如何做人的足够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诚信教育工作的误区,即错把诚信认知当成了诚信行为。如果教育只有知识教育没有情感教育,培养不出善的情感,没有善的情感,就谈不上健全的人格,诚信则无从谈起。
3.重学校教育轻家庭教育。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合力支持。而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有的家长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诚信缺陷对子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这种影响有时甚至可以抵消学校、老师对学生进行的诚信教育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有的家长只重视学习成绩好坏,而忽略了对子女日常行为的规范和矫正,这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带来不利影响。
4.社会大环境支持和保障乏力。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能否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社会诚信环境,对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社会没有营造“守信者光荣并受尊敬,失信者可耻并受惩罚”的良好舆论环境,没有形成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良好风气,没有健全 、规范的法律体系促使诚信社会的形成,没有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确立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诚信不仅对促进整个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有着积极作用,而且对于个体人格的完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以为,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教育和管理,以制度为保障,充分发挥学校的主要教育职能。学校要在学生中提倡新型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真正让大学生产生震撼,从而不断强化其诚信意识。要加大诚信教育力度,丰富诚信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应当将诚信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不断拓宽诚信教育的内涵,促进诚信意识、创新意识的紧密结合,把诚信教育与校风建设、基础文明建设、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联系在一起 。要重视师德建设,使教师真正能够做到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等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带动受教育者。要既重视学习上的诚信教育,又要重视生活中的诚信教育,积极争取家庭配合,用设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构建大学生诚信度测评体系、培育诚信道德文化等有效的制度措施保证教育落到实处。
2.强化诚信实践,注重知行合一,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离不开大学生诚信实践,通过诚信道德实践促进大学生的知行统一。高校诚信教育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关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活动,广泛开展各类诚信教育实践活动,保证"诚信"教育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学校和社会可以建立大学生诚信实践机制,设置诚信践行的模拟情境,组织大学生到社会切身体验信用行为。也可以开展以“诚信”为主题各种形式的征文、演讲、辩论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关注社会、关注诚信、解析诚信,引导学生把目光放到周围和自己身上。在不断的道德实践中,让学生检验自身的诚信素养,保持乐观、向上、健康的精神状态,真正将诚信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
3.加强舆论宣传,形成有效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的主导作用,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离不开社会舆论的引导、评价、监督作用。要通过媒体宣传,在全社会形成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舆论氛围;倡导言行一致、有信无欺的道德情操,使人们增强按照合同办事的信用意识。要建立、健全诚信社会管理体系,将信用档案、信用评价结果在相关领域实现资源共享,使信用档案成为社会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真正让诚实守信的机构与个人能够得到奖励与实惠,让不讲诚信的机构与个人受到应有的约束、惩处和制裁。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相应的约束惩罚机制。要从制度上和法规上约束失信行为,为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胡钦太:《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道德与文明》,2003.01。
[2].沈祖芸:《大学生应成为实践诚信的表率》,《上海教育》,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