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乡镇规划

生态乡镇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乡镇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乡镇规划

生态乡镇规划范文第1篇

一、城乡一体化与小城镇生态规划

(一)城乡一体化理念

所谓的城乡一体化,即为基于加快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贯彻落实,以城市为主体,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其辐射拉动作用,从而使得城乡间的各种要素可以互相流动,进而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对资源进行配置以及共享[1]。

(二)小城镇生态规划

所谓的小城镇生态规划即为在小城镇的开发过程中实行生态规划。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要充分遵守相关规划的制度与规则,而且绝对不可以破坏生态平衡,要设法改善城镇环境与居民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城镇的和谐发展,实现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理念基础上的小城镇生态规划,即为能够将城乡做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然后将其统一规划到小城镇中的一种规划形式。其不仅充分重视城乡间的彼此协调、均衡发展,而且还非常重视整体以及局部之间利益的均衡,充分体现公平公正以及高效的原则。这种规划形式可以有效地加强城乡间的交流与协作,能够对各项资源进行统筹配置,以最终获得资源的最大效益。而且,这一发展形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推动城乡经济水平的共同提升。

二、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现代美的盲目追求

当前,我国的很多乡镇在建设过程中,只是单纯地追求外表的华丽,致力于美丽乡镇的建设,然而却忽视了对其独有特色的保护,这样就会破坏城镇的生态平衡,破坏其独有的特色以及魅力,进而使得城镇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

(二)对城乡一体化的盲目推崇

当前,我国很多的小城镇并没有充分分析自身的经济条件以及现实状况,而是盲目地将大城市作为模版,开展小城镇的建设。而随着小城镇发展速度以及扩张规模过快发展,造成了对业区以及基础设施等的超规模建设[2]。而且这耗用了大量的资金,然而小城镇周边的一些乡村区域却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无法对一些在医疗以及基础设施进行建设,进而造成了这部分设施的短缺,无法充分满足居民的相应需求,最终导致了城乡建设发展的不均衡。

三、基于城乡一体化理念的小城镇生态规划策略

(一)统筹生态建设一体化

(1)制定科学完善的发展规划。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要从全局入手进行深入地分析,要踏踏实实,与时俱进,要努力实现城乡间在文化、经济、环境以及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在农村建设方面,要充分重视土地的合理利用,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土地资源的流失;要充分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将归属于城镇体系的一些核心区域进行重点地规划,加强对这部分地区的建设与发展;要对城镇进行合理地布局,充分重视生态文明,重视环境保护,要将城镇的文化底蕴充分地显示出来,将特有的特点表现出来而且要建设出一种新农村、示范村以及特色镇等比较有特点的城乡空间新布局,进而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特点显著的和谐新局面。(2)强化生态平衡建设。为了能够有效地保持生态平衡,就必须要充分重视对天然林的保护,对于破坏天然林的行为要及时地制止,情节严重者要给予相应的惩罚,要重点发展林业,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平衡等。可以在乡镇一些废弃的土地上种植一些树木,使得这部分土地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可以对产量较低的天然林进行改造;也可在城市公路的两侧种植一些绿化带,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地维持生态平衡,而且能够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3)加强环境保护。环保是近些年来我国乃至全世界都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也要充分重视环境保护。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对环境的整治。要积极地开展绿色乡镇以及生态村庄的建设工作,要积极地建立健全的生产管理以及实施制度,要鼓励企业寻找并使用清洁生产的方法,并且要制定完善的环境认证体系。除此以外,还要加强对河道的治理,要合理地增加绿化面积。

(二)统筹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

(1)公共卫生的一体化战略。在公共卫生方面,首先要积极地发展卫生医疗事业,要逐渐建立可以覆盖全部城乡居民的医疗体系,使得城乡居民都能够充分享受医疗服务,而且要建立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以及药品供应制度,从而能够充分满足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的多层次要求。此外,还要加强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进而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相关人员与部门能够积极、有效地应对。加强农村卫生医疗基础性设施建设,进而使得农村卫生医疗能够具备充足的基础性设施。要加强乡镇卫生服务制度,努力提升乡镇卫生服务水平。(2)教育一体化战略。在教育方面,要做乡镇以及城市的教育资源的好统一筹备,努力实现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要加大教育投入,不断地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要在一定的区域内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加强教育的信息化程度,进而努力实现城乡教育的现代化。除此以外,还要积极地建设农村寄宿学校,从实际上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要在城乡之间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机制,并且要保证机制的充分贯彻与落实,从而努力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提升城乡教育的总体水平。(3)公共财政一体化战略。在公共财政方面,首先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关制度,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并且要做到“四个倾斜”:第一,要倾斜于基础产业。其中包括生态平衡建设以及农业发展等;第二,要倾斜于公共事业。其中包括体育以及卫生建设等;第三,要倾斜于基础性设施建设,其中包括交通以及水力水电建设等;第四,要倾斜于福利事业,其中包括社会公共设施建设以及技术技能培训等[3]。要对这些领域进行重点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除此以外,还要积极地引领更多的民资以及外资前往乡镇进行投资,进而为乡镇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为其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经济保障,从而努力缩小城乡间的经济差距,实现公共财政一体化。

四、结语

生态乡镇规划范文第2篇

一、巩固创建成果,建立长效机制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

做好生态乡创建工作是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竞争能力的有效方式,我乡充分认识开展好生态乡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将创建工作作为全乡中心工作任务之一抓实抓好。针对生态乡乡创建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的实际,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认组长,常务副乡长任副组长的生态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认真干的方式,将工作任务和责任层层落实到人,建立起职责分明、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为生态乡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制定规划,狠抓落实

为确保各项指标符合生态示范乡建设要求,自创建生态乡以来,我乡结合上级要求和山区实际,委托浙江大学环境科学系,在分析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思路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县溪港乡生态建设规划(2006-2020》,明确职责建设任务,进一步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了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引导全民参与生态乡建设

在创建生态乡活动中,我们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开展生态乡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他们从被动的“要我做”到“我要做”,把乡党委政府的意图转化成自觉的行动,在全社会营造“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氛围。首先是会议发动。2008年创建了省级生态乡镇后,在2009年4月,我乡下发了《溪港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实施方案》,并召开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国家级生态乡建设。同时,调动各方力量,保障生态乡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其次是舆论引导。通过出动宣传车,印发《致全乡人民的公开信》,在永溪、岭脚、麻车坑和仁庄等村的主道路悬挂横幅、标语,形成人人关心、全民参与的良好创建氛围。

(四)立足实际,深掘资源,做强特色产业。

利用溪港山地资源,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打响品牌战略。做大茶叶和蕃薯两个基地。结合我乡实际,在发展原有茶叶的基础上,与**茶叶有限实业公司对接,形成“农户——基地——公司”的发展模式,发挥栗树、百花和曹山等村的示范和辐射效应,建设万亩茶园基地。在岭脚、百花等村形成蕃薯示范基地,并逐步向全乡拓展,成为全乡主导产品。做精山羊、黑木耳、高山蔬菜三大特产。积极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全乡农户发展养羊业,对规模养羊户将给予资金补助。强化技术配套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乡技术推广队伍体系,开展下村专业服务,及时解决农户在饲养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技术难题。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建立现代服务网络体系,技术讲座、宣传、培训、示范多管齐下,为各养殖户提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以曹山黑木耳基地为基础,在全乡推广黑木耳种植,在产供销上提供服务,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主动引导农户种植高山蔬菜,积极鼓励条件成熟的社员创建农民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提升产品层次,创建品牌,提供销服务,为乡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从而促使百姓致富。促进旅游业发展。重点抓天顶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推进“农家乐”等休闲观光农业建设。

二、各项考核指标现状

我乡自开展国家级“生态乡乡”创建工作来,始终严格按照上级党委、政府和相关业务部门的要求,结合全乡实际, 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和建设规划,以生态建设规划为统领,精心组织和部署,紧紧围绕生态目标任务,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生态乡乡”建设呈现出强势推进、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2012年经国家级专家评审,并被命名为“生态乡乡”。至2013年7月31日,我乡国家级“生态乡”创建各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如下:

1、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我乡地处**溪源头,经县环保局监测站对我乡的饮用水源进行取样监测,经检查水源地水质达标。我乡属山区,水资源丰富,水质清冽,全乡共有17个行政村,2539户,8365人,近年来,我乡持续深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农村饮用水源和供水工程建设,改造提升现有供水工程,强化饮用水源和供水工程监督管理。保证全乡所有村民都喝上了干净卫生的饮用水,经检测,合格率为100%。

2、地表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

溪港乡水资源比较丰富,辖区内主要河流为**溪干流,流入下岸水库。我乡高度重视水资源保护,强化对流域内的卫生管理,向全乡人民发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溪的倡议,确定了水资源保护区,与各行政村签订了责任状,落实专人负责,确保水源不受污染,经县环保局监测站监测,目前地表水环境质量为二类水质。

**县环境保护监测站对我乡的大气质量进行监测,从监测结果来看,我乡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

溪港乡自然环境幽静,境内工业基本没有,工业噪声少。经县环境保护监测站的监测,我乡区域内的声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

3、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

我乡建成区内人口580人,按70升/人日的污水产生系数,则生活污水量为1.482万吨/年。我乡投入资金30万元,对乡政府所在地麻车坑村采用地埋式生活污水净化池配合建造生态公厕,同时合理规划铺设污水管网,并建成大型污水处理系统人工湿地一处,采用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建成区内无工业、企业等产业,从而处理水量主要为建成区生活污水,则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

我乡17个行政村中其中10个村已通过了市级生态村建设考核,在生态村建设过程中已进行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公厕建造及建成污水处理系统。另有大园、安山等村已建有污水处理设施,我乡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共有12个村,所占比例为70.6%。

4、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

积极响应市、县“清洁家园、和谐乡村”活动,近年来,我乡建立了全乡垃圾处理系统,在17个行政村中每个行政村设立垃圾收集点,每村建立农村垃圾收集制度、卫生保洁制度和保洁员奖惩考核制度,各村均确定1-2名保洁员,配备垃圾清扫器具和垃圾运装车,每天对村庄进行日常保洁,清理垃圾。其中建成区即乡政府所在村麻车坑村配备2名保洁员每天进行卫生清扫,将垃圾及时运转至乡垃圾中转站后转运至县填埋场处理,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其他行政村均建有垃圾处理设施,对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不能利用的垃圾定期运乡垃圾中转站,转运到县垃圾填埋场。全乡所有行政村都开展了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达100%。各行政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65%。

5、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

目前我乡党委政府坚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地域内暂无工业企业,故无工业污染源排放之说。

6、饮食业油烟达标排放率

该考核指标仅考核街道,我乡属山区乡镇,不做考核。

7、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我乡目前尚还没有规模达常年存栏量为500头以上的猪、3万羽以上的鸡和100头以上的牛的畜禽养殖场。

8、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我乡加强秸秆禁烧工作的管理,加强教育引导,无农作物秸秆焚烧现象。乡辖区内的农作物秸秆一般采取过腹还田,如秸秆经饲喂牛、猪后变为粪肥还田;垫圈作肥还田,如猪圈、牛圈垫圈化肥后还田做肥料;及部分粉碎还田。2012年农作物种植面积2971亩,产生秸秆总量1433吨,秸秆综合利用量1363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

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新建的房屋内均设有自己的化粪池,有属于自己的卫生厕所。随着我乡改厕工作的不断推进,各村村民都相继自觉地清理露天粪坑,改建卫生厕所。目前,我乡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约为95.03%。

10、农用化肥施用强度(折纯,公斤/公顷);农药施用强度(折纯,公斤/公顷)

2012年,我乡粮食种植面积为198公顷,当年使用化肥总量约48吨,即化肥施用强度约243公斤/公顷。

2012年,我乡粮食种植面积为198公顷,当年使用农药总量约541公斤,即农药施用强度约2.73公斤/公顷。

11、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

近年来,随着农村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乡范围内使用电能为主要的清洁能源,同时使用沼气、太阳能、液化气,我乡2539户居民中,共有1483户使用沼气、太阳能和液化气,清洁能源普及率已达58%。

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建成区常住人口580人,主要公共绿地为7865平方米,人均13.56平方米。

13、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

我乡的主要道路有麻车坑桥头至丁埠头长约2000米,其中1850米两边种有石榴、桂花;乡政府至医院长约200米,两边种有桂花;大会堂至丁埠头长约1000米,两边种有桂花、柏。绿化普及率达95.31%。

14、森林覆盖率(根据我乡属性为山区)

我乡土地总面积为101277亩,森林覆盖率为89.5%,植被类型较多且垂直分布有明显的层次性。主要树种有松、杉、柏、柳、刺楸、石栎、木荷、香樟等等。

15、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养殖)面积的比重

近年来,溪港乡党委政府坚持实施“生态立乡、项目扶乡、品牌促乡、素质强乡”四大战略,围绕生态农业谋发展,创建和谐溪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加强基地建设,扶持专业合作社,培训现代农民,推广定单农业,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我乡主要农产品种类有茶叶、紫薯、杭白菊、杨梅等,全面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有机肥,共种植23000亩,其中高山蔬菜3000亩、紫薯100亩、杭白菊180亩、板栗5000亩、杨梅2100亩、茶叶4000亩,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比重为62.52%,。

三、环境整治以及乡镇管理状况

(一)环境治理状况

1.大气环境污染控制

保持现有大气环境质量,严格控制新大气污染源的产生,溪港乡属于偏远山区,无任何大型工业企业,自创建生态乡以来,严格按照有关标准禁止有污染企业及加工点进入溪港。另外,寻找发展契机,加快乡村公路硬化建设,提高乡村公路的硬化率,减少扬尘污染。

2、水体污染控制

溪港乡原先无工业企业,自创建生态乡以来更加严格按照环保准入制度禁止有污染企业及加工点进入,故溪港乡水体不存在工业污染。生活污水方面,近两年来,我乡修建了塘弄村氧化塘,仁庄村、麻车坑村人工生态湿地,永溪村、岭脚村、金竹叶村、车辽村、上**村、牛湖坑村、栗树村、大园村的沼气工程,加上其他村原有的污水处理设施,使全乡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70.6%,有效控制了生活污水的污染。

3.环境噪声控制

溪港乡属边远山区乡,交通噪声源仅有两条公路,交通噪音污染较小。社会生活噪音,由于溪港乡无较大的娱乐场所,因此无社会噪音源。工业噪声,溪港乡基本无工业企业,无工业噪声源。根据溪港乡实际,凡进入溪港的噪声源,一律按照环保相关法律法规管理,从源头控制噪声的产生。

4.固体废弃物处理

我投入42万元,开展“清洁优美家园、文明和谐溪港”活动,积极推进环卫一体化建设,建成乡垃圾中转站,配备垃圾车20辆,配置垃圾桶400只,建成村垃圾处理设施17个,对于各村的垃圾采取生态垃圾房加速分解、堆肥、积肥等手段综合利用。针对垃圾中有“可再生利用资源”,在垃圾装运过程中,对垃圾采取分类处理,对“可再生利用资源”回收处理并加以利用。全乡各村配备保洁员,乡里按大村6000元/年,中村5000元/年,小村3000元/年的配备标准对各村的保洁员年报酬予以补助。

(二)存在的问题困难

1.投资主体单一,投入机制不灵活,资金投入增长缓慢。在村庄公共设施和管理服务等方面主要靠政府承担。且投入资金数额巨大、无经济收益,各村的设施维护、卫生保洁、管理资金等仍靠政府投入。乡党委、政府虽然对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乡”的创建巩固工作。但由于财力有限,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投入环保项目建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建巩固工作。

2、生态产业发展不快。我乡虽然制定了长远的生态产业发展规划,但是由于山区乡镇条件所限,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速度还不够快,没有做到真正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生态旅游业更是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没有形成规模,乡党委政府正在积极谋划,打算借抽水蓄能电站旅游项目东风,加速溪港乡生态旅游业发展。

3.农村环保设施建设缓慢。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处理等设施都是政府投资,由于资金问题,设施建设增长缓慢。

4.重建轻管,管理滞后。目前,村庄环境和环保设施管理多数是由村委会干部代管,管理处于无管固定理人员、无有效管理制度、无管充足管理经费的状态,环保设施运行得不到有效保障。

4. 农民整体素质还普遍偏低,公共环境意识淡薄,有待提高。由于农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不少生活习惯或陋习,一时难以改变。虽然广泛开展了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和宣传。但由于农民整体素质还普遍偏低。环保意识还不是很强,致使环境污染现象还时有存在,治理工作难度大。而农民是环境整治和管理的主体,引导农民克服陋习,增强公共环境意识仍是长期的任务和难点。

四、下阶段打算

针对存在的问题,要切实做好“生态乡”的创建巩固工作。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组织领导。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创建活动的有关要求,抓好创建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考核;

二是整合资金抓投入。多渠道整合资金,拉动部门、群众和社会的投入,加大力度,切实做好创建巩固的保障工作;

生态乡镇规划范文第3篇

生态立旗

绿色创建实打实

党的十以来,克什克腾旗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强化源头管控,严格环境准入,划定生态红线,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以生态旗建设为契机深化生态文明建设。2009年,创建国家生态旗被写进旗政府工作报告,定为全旗“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克什克腾旗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2010年,克什克腾旗对创建工作作了全面安排和部署,成立了国家生态旗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政府主导、环保牵头、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的发展思路,形成旗、乡、村三级联创工作机制,制定了《克什克腾旗建设国家生态旗实施方案》《克什克腾旗国家生态旗建设规划》,建立健全国家生态旗创建考核、奖惩机制,将生态保护指标任务按各职能部门进行分解,与各苏木乡镇、旗直相关部门签订生态旗建设目标责任状,将生态旗、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纳入全旗苏木乡镇、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范围,生态保护和生态创建任务完成情况成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点内容。

描山绘水

满园春色关不住

“十二五”期间,克什克腾旗建立完善了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障体系,相继完成了兴安银铅冶炼公司烟气提标改造、大唐国际煤制气动力锅炉脱硝等工程项目,实施水源地项目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等,推动镇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旗政府先后颁布5个禁牧令,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保持、草畜平衡、封育禁牧、污染防治等一系列工程措施。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153.3万亩,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1万亩,退耕还林工程总建设面积74.9万亩,国家级公益林总面积687.3万亩,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 8.97万亩。在修复治理的同时,克什克腾旗更加注重对现有资源的保护,现已成为内蒙古拥有自然保护区最多的旗县,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占全旗总面积 25% 以上,受保护地区占48.02%。

此外,克什克腾旗以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农村牧区环境为目标,重点推动了农村牧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城乡绿化美化工程建设。以实施改水、改厕、垃圾和污水治理、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目前,全旗 14 个苏木乡镇(开发区)全部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

严守底线

生态乡镇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保山;生态市;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科学发展观

保山市地处云南省西部,辖腾冲、昌宁、龙陵、施甸、隆阳四县一区,是云南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是古代著名“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文化积淀丰厚,自然景观神奇秀美。随着科学发展观的逐渐深入,保山市市政府开始将其发展眼光提升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实施了“农业稳市、工业强市、生态立市、科教兴市、文化旅游名市、改革开放活市”6大战略,进行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城镇化建设。

一、保山生态市建设概述

(一)十精神下的发展纲要

国家环保部为推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而倡导建设生态市。自党的十胜利召开之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尤其是对于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能够实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并且繁荣地区经济、扩大城市建设并维持生态环境稳定。十之中,同志强调科学发展观同样作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重要思想。因此,生态市的建设,不仅仅要关注生态市建设之中的城市规划与创建,更多的应该做到生态环境与城市创建的协调发展。

(二)生态市建设的第一要义

生态城市是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支撑下,在城市所处区域自然环境综合约束下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一个环境清洁良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健康富裕、社会和谐进步的、开放的、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其特点是和谐,高效,可持续,协调。通过向这个目标的不断努力,来实现我们城市的绿色发展,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建设生态市的最初目的就是繁荣地区经济,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受惠于民,做到经济发展,稳固保山市的安定团结,因此需要进行城市创建,并且进行城市边缘扩建,大力开发土地资源,建立新式开发区。据保山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1年保山生产总值(GDP)突破319.6亿元。但是,看似飞速发展的保山究竟是否达到了真的“发展”?

诚然,在保山前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经济的快速飞跃,城镇化的高速迈进,可是渐渐将生态含义模糊。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并没有做到协调环境资源友好与能源节约。由此观之,保山生态市创建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更是可持续发展。2008年11月,省政府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要求滇西北五州市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生态市、生态县建设。

(三)城市建设背景资料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列茨曾经预言,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城市化率从 1978年17.4%增长到2009年的46.6%,未来10到20年,我国城镇人口都会以每年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这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结果。工业化创造了供给,城市化创造了需求。但是,上个世纪末以来经济过快地增长,人们陶醉在一派物质文明的景象里,而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由此,国家环保局开始倡导一种既能发展经济又能维持生态的活动。保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活动,同时也为了保护保山大美山川,繁荣保山经济,团结各族人民,于2009年开始在隆阳区进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拉开了生态市创建的序幕。

二、保山城市建设发展近况

(一)发展现状

“十五”、“十一五”期间,保山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交通、电力等“瓶颈”制约已基本缓解,城镇建设迅猛推进,城镇化水平稳定提高,形成了以保山城市、腾冲城市为市域中心,保山以保山坝区、腾冲以腾越镇为核心的空间发展结构。市域各县城,包括昌宁县、龙陵县、施甸县发展速度加快,辛街、汉庄、勐糯、固东、猴桥、由旺、姚关、蒲缥、柯街、卡斯等建制镇镇区体现出一定规模的城镇形态。居住小区建设以及其他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污水集中处理率得到很大提高,其中隆阳区达74%,腾冲县预计达60%,昌宁县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城市主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人居环境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十一五”期间,保山市城镇化率从16.7%增加到23.3%,其中腾冲县最高达到32.06%,猴桥、勐糯等一批重点小城镇建设进程加快。保山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7km2,其他各县区建成区面积30.3 km2,城市绿化面积3.77 km2,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5 m2,农村人均居住面积26.3 m2,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1.6 m2。城镇生态建设取得初步成就,施甸县姚关镇已创建省级生态乡镇,腾冲县和顺镇已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保山的城镇规模普遍偏小,没有发挥出城市应有的聚集作用,同时周围缺乏大城市的辐射拉动,严重制约了城镇功能的发挥与城镇的健康发展;城市特色不明显,城镇功能不配套,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改善;城镇环境质量和管理水平不高;城市规划的建设品位及民族文化内涵突出不够,人居环境无地方特色;城市主城区尚未形成完善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城区的人居环境缺乏美感,未能体现“天人合一”的景观风貌。如隆阳区,城市过于偏向山体布局,城市形态较为封闭。城区内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混杂,相互干扰。城市建设密度过大,绿地和开敞空间缺乏,公共绿地数量少,规模小,且档次和水平较低。对老城保护不力,多次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破坏了传统的城市格局,山水城市的特色不明显。

(三)发展目标

保山市辖一区四县,全市有72个乡镇,其中30个镇、42个乡、2个办事处。保山生态市创建的总体目标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更加完善;建设符合生态要求的住宅与城镇结构,保护具有特色的传统历史与民族文化;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强化自然和谐的景观结构,创造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山青水秀的生态人居环境,至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11m2,创建环境优美乡镇56个。到2020年,相应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观,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全部建成并投入正常运行,全市建立起和谐舒适的人居环境体系,城市建设各项指标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

三、保山生态城市创建过程的隐患与建议

2012年保山生态市初步完成创建,隆阳区16个乡镇中已有9个乡镇创建成为省级生态乡镇,腾冲县18个乡镇中已有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正在申报省级生态乡镇4个,其它各县也都创建起了相应的省级生态乡镇。可是在这些成就的背后,生态城市创建依然隐藏着一些危机。上文之中,我们关注到了生态城市建设发展中的成就与优势,可是我们更需要看到发展的代价。首先,市区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占用土地资源,将农田改成街道,将森林变成平地。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之中受到了改变,环境污染、水资源减少、土地资源占用,同时由于人们的发展深入到了森林,由此造成本土生物与外来生物发展之间的矛盾。其次,雷同的大马路、大广场、大草坪、大会展中心、超高层建筑,生态城却找不到生态的感觉。保山四县一区城市情况千差万别,人口规模、文化传统、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以及地理位置各不相同。生态城市建设一定要适应本地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因此,保山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之中,更需要处理好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此需要坚持三点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发展过程之中,资源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不可能只是创造财富价值而没有资源的减少。但是,资源如何使用与开采就成了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之中的一个焦点问题。

以近几年来保山城市的大量扩张为例,无数的农田变成了一条条的街道一排排的楼房。城市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水质量,空气质量等各种环境指数严重超标。由此观之,一种没有规划性的资源开采利用就是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作为,这样的发展只能繁华一时,不能昌盛一世。要想做到全面可持续发展,保山市更需要关注到从传统GDP向绿色GDP的转变,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渡。最重要的是对城市自然生态的保护,包括水、土壤、大气等各种自然要素的保护、自然景观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构建,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更新、抗干扰的能力,从而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将“不矛盾”发展作为思想

首先,何为“不矛盾”发展?其意义在于优势发展永远作为优势而不会最后发展成为劣势。不矛盾在于不和初衷矛盾,不和优势矛盾以及不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矛盾。同时,“不矛盾”也是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不矛盾,不能够在发展完成之后形成差距。

优势项目作为发展的动力,最应该将其“不矛盾”发展列入规划纲要,将生态保护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突破口,而不是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之后才想到进行保护,这样一来,已经破坏掉的生态环境就难以复原。

同样,不矛盾还要体现在城乡发展不矛盾,不应该使生态市建设之后形成城乡较大差距,造成一个城市,两种模样的情形。而且若农村人们居住环境太差,不能够体现保山生态市建设的含义。因此保山还要更加关注农村建设情况,使城乡之间和谐存在。

(三)在城市建设中学会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兼顾

一个城市的建设首先是城市功能定位,其次是城市规划,紧接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定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方向和成败。规划则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和布局,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和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城市基础设施状况又是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城市保护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所以保山生态市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城市功能定位还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充分考虑到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兼顾,做到统筹发展。比如产业资源的引进,龙头企业的引进。作为一个以农业发展起步的城市,保山生态城市的发展需要依靠工业的支持,而引进龙头企业成为发展的开始。保山市需要借鉴历史,不能够将一些污染程度高的重工业引入,这样经济发展过快,生态环境无法跟进,只能会成为下一个“雾都孤儿”,然后滞留不前,最后成为下一个教训。由此可见,一个城市在创建之前的功能定位,规划到实施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内部的,外部的资源必须统筹加以考虑,这样城市才能朝着建康的方向发展。内部资源的繁荣发展结合外部资源的推动辅助才能造就保山生态文明的景象。

作为一个地处云南边锤的小城镇,保山市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路上。做到了统筹兼顾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十胜利闭幕之际,保山市将会进一步调整发展方向,寻找一条更加适合国家需求、适合经济强大、适合生态保护的复兴之路,处理好“矛盾”的方向,将保山生态市建设得更加繁荣、更加生态自然。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而绿色GDP,才能让城市充满灵动,永远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 丁巍.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J].硅谷,2009(12).

[2] 孔繁德.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3] 王世魁,冯怀钦,李丽娜.平顶山市城市建设、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

[4] 杨希.浅谈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6).

生态乡镇规划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县委“两创”总战略和“生态省建设”战略部署,紧紧围绕生态县建设和“平安和谐舒桥’发展战略,本着“合理规划、有序发展”的原则,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推动乡镇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建设,促进乡镇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努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乡镇,为实现生态县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目标

按照《县创建省级生态县实施方案》创建工作安排及要求,通过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我乡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促进全乡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以整治畜禽粪便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垃圾固废污染、化肥农药污染、河沟池塘污染和提高农村绿化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全面改善我乡的生态环境,以确保各项指标达到生态县的创建要求。

三、组织体系

根据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要求,成立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四、实施步骤

根据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要求,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创建工作分宣传发动、创建落实、迎检验收、总结提高四个阶段。

㈠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

1、成立舒桥乡创建省级生态县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创建工作分管领导、联络员各1名,落实具体工作,协调解决创建工作的有关问题,负责每旬一次向县领导小组书面报告创建进度和创建动态信息。

2、根据《县创建省级生态县实施方案》,结合我乡实际,制定舒桥乡创建省级生态县创建设施方案,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任务。

3、召开全乡创建动员大会,全面部署创建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对创建工作进行广泛的宣传,形成良好的氛围。

㈡创建落实阶段(2011年3月-9月)

1、全面展开创建工作任务。对照《县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的各项指标,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精心策划,制订或细化方案,认真组织开展创建工作,确保按计划完成各项创建工作任务。

2、加强督查落实。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创建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创建工作进行督查,促进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

3、注重制度保障。建立创建工作小组例会制度,每旬一次定期听取各创建行政村的工作汇报,交流创建工作的成功经验,梳理分析创建工作的难点问题,研究部署下一步创建工作。

㈢整改提高阶段(2011年9月-10月)

由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有关工作的检查组对我乡创建工作进行预验收,认真听取检查组对我乡创建工作提出的整改意见,针对检查组的验收意见和要求,制定落实下一步整改措施,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总结、巩固、提升生态乡建设成果。

㈣迎检验收阶段(2011年11月)

按照要求完成生态乡和生态县申报材料收集整理工作,并制定成册,完成创建工作后,按程序积极组织申报,迎接考核验收。

五、工作要求

创建省级生态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创新创建机制,形成共创共建共享的良好创建局面,力求创建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建省级生态县是建设和谐平安、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重大举措和重要载体。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增强创建意识,做到思想认识到位,行动统一到位,宣传服务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在生态创建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目标如期完成。

㈡加强领导,凝聚合力。省级生态县创建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各行政村要从实际出发,村两委班子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定创建专职负责人员,形成政府统一领导、各村两委积极配合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

㈢多方筹措,加大投入。生态县创建工作涉及面广,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多渠道筹措创建资金,切实保障创建经费,提高资金的使用绩效。深入实施“节能减排、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修复、生态乡镇、城乡环境基础设施、生态宣传”等九大工程建设,保障创建任务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