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宣传培训的收获和体会

新闻宣传培训的收获和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闻宣传培训的收获和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闻宣传培训的收获和体会

新闻宣传培训的收获和体会范文第1篇

一、深刻认识宣传工作实质

本次培训,使我对宣传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宣传已成为一种学科,“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做好宣传工作。在最初,我只认为实实在在把事情做好就行,但实践证明,我们不但要踏实工作,也要积极对外宣传,展示自身的风采,我们对宣传报道的认识提高了,宣传报道工作才能有声势、有力量、有前途、有层次地运转起来,才能更加好地搞好宣传工作。

二、提升业务基础水平、夯实未来工作基调

两天半的时间里通过聆听几位优秀专家老师带来的课程内容:全媒体时代高校类新闻稿件的策划与写作;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下校园冲突事件的危机处理与舆情应对;红船精神视野下高校后勤宣传与理论研究;摄影知识与技巧;新媒体宣传与创新等,丰富了知识,拓展了视野。使我对宣传工作有了自己的理解:

1、新闻写作是一项需要积累素材,长期实践的工作。我们大部分通讯员是兼职在这一岗位,但工作职责不容有差。它要求我们:严肃认真的做好对外形象宣传,做到将基层一线的鲜活事件、工作亮点、创新举措写成稿件,上报宣传部门,将一个个好事件的扩大影响,让一个个好举措交流推广。

2、新闻的素材就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找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从日常工作中找焦点。寻找素材最重要的是克服麻木、懒惰的坏习惯,愿意将全部热情投入到新闻宣传中,愿意将看到的每处细节点滴记录下来。通过此次培训,我深刻认识到懒惰的想法不能有。所有能接触到的报纸中摘抄下文章的标题,重点攻克不会列标题的短板;将优秀稿件中的段落进行概括归纳,重点建构文章框架的问题;建立优秀稿件文件库,模仿吸收里面的写作技巧,重点培养良好的积累习惯。

3、会议报道是我们最常见的新闻报道类型。在写作会议报道时,需要注意的是分清它的报道层面。第一层是实话实说、照本宣科。这是最基本的,长期停留在这一层面,稿件的见报率并不高,需要找到会议报道的核心,讲清楚我们做到了什么。因此,第二层是抓住核心,重点报道。第三层是选择热点、突出处理。新闻具有很大很大的应用功能,我们做的事情是引导正面、积极的舆论,营造感恩、诚信、专业、贡献的企业文化氛围。从会议报道这一方面来讲,从会议中得到新的概念,和参会人员交流会议的心得体会,将会议报道深入到最高层。

4、摄影方面,我们要做好拍照不能一次成功的准备,多角度的去拍摄,找到最能反映主题,体现现场感的照片。构图的技巧具有约定俗成,黄金比例的特点。从好看、美观的角度去欣赏作品。

三、互动交流、共同成长

新闻宣传培训的收获和体会范文第2篇

一、引言

一个文明程度越高的社会,越需要理性的积淀与传承,越需要人与物之间的和谐。与“和谐”相关的词句,中国古代有“君子和而不同”、“谐,和也”等等。而在当代社会里,司法与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而从这两者的内在关系看,矛盾与和谐随时伴随着它们:一方面,司法具有__性,要求其免除来自任何方面的干扰。我国诉讼法规定,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享有__的审判权,这就意味着法院基于本身的公正需求,也同样从内核深处衍生出包括媒体在内的干扰。另一方面,媒体监督对一切社会负面影响具有天然抗争性。因为传媒与司法作为两种独特的社会力量,彼此之间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司法过程所蕴含或展示的丰富内容及司法过程本身所显示的刺激性,对于传媒来说具有永恒的吸引力,司法实践所衍生的事实与问题从来都是传媒关注的热点[14]17-29。尤其是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巨大作用,可以把任何一件小事无限制地扩大。诸如近年来引起媒体极大关注的“武汉中院法官腐败案”、“沈阳中院腐败案”等就是典型例子。从这一层面上讲,媒体的监督对反对司法腐败具有良好的效果。问题的关键在于,媒体对司法的监督,如何把握一个正确的尺度,或者说如何构建一种制度,使媒体的监督作用在合理构筑的框架内与司法机关的反腐败行动形成良性互动,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我国传媒监督与司法公正的互动关系

传媒监督与司法从来就是一对矛盾共生体,在运动中此消彼长。正确的传媒报道不仅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和防止腐败,也有助于推动司法改革,促进生成科学合理的司法体制。如美国最高法院1941-1947年对bridges案,pennekamp案,craig案的三个判决确立了“明显而即刻的危险”原则,出现了英美法对于藐视法庭罪前紧后松的状况,减轻了传媒对案件报道的压力。同时,在司法的中立性和新闻媒体报道的倾向性双重特征下,也出现了传媒与司法相互牵制和制约的消极关系。传媒对司法案件的不当报道和评论冲击了司法__,对司法裁判的抨击影响了司法权威以及对个别法官的否定性评价也影响了法院的整体形象,而法院为避免报道不利于公正审判而采取的种种限制性措施加剧这两者的矛盾[13]278-279首先,在保护人民表达自由和限制政府权力方面,新闻监督已经成为“第四种权力”---也有学者将其称为“监督功能理论”,这一理论在后来新闻法的发展中逐渐演变为一种制度性的基本权利。新闻媒体作为舆论工具,可以为公众宣泄不满情绪,对其关心政府及公共事务,加入对政治的讨论提供通道和平台。这不仅是人民的权利,也是制度的要求。现代西方的表现自由理论认为,获取来自政府的正确信息将有助于公民自由讨论政治和选择政府,同时,一个社会和国家形成决策也离不开人民的意见。密尔在《论自由》中把对真理和虚伪见解的辨析作为言论自由对社会弊大于利的论据,因为在思想的自由市场中,任何依靠某个特定的人、政府机构包括法院来判断真理是十分危险的,自由讨论只会增加社会稳定的力量,它不会造成社会分裂。[12]5-15这样,新闻媒体不但是民意表达的载体,也转变为传播正义和实现监督有效性的喉舌,帮助其摆脱简单的道德评价。其次,对社会稀缺资源进行分配时,精英在可以收获的价值中取得更多,因此产生腐败的可能性最大。尤其是司法兼有损益性和裁判性特征,会与其潜在的__性形成矛盾。司法腐败无论在英美法系和在大陆法系中,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制度的漏洞可能源于设计者的错误,也有可能是运行环境的影响。大众传媒对权力运行在外部形式上是一种制约,其实在内部构造上也会促进权力本体的净化。在中国,广泛的监督形式包括人大的个案监督,媒体的舆论监督都使司法运作机制逐渐规范化,但是媒体监督并非唯一有效的形式,新闻自由作为监督者也会陷入“谁来监督监督者”的怪圈。在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握方面,司法的功能在于守护社会正义与公正,从其象征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法平如水”还是西方蒙上眼睛的司法女神上都能充分体现,但是愿望的良好往往并非时时与现实吻合,因此,如何将司法权的行使限制在一个良好的框架内,就成了各国学者及制度涉及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时,将媒体监督在内的多种监督方式就顺理成章地走上了前台,企图建立对司法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从而达到社会多种调控手段与良性互动。部分刊物的非理性办刊思路、部分从业人员收受“红包”、部分刊物有偿新闻肆虐、报刊承包制隐形存在,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媒体监督的质量。此外,片面强调传媒监督司法的尴尬还在于:一是在中国国情之下,群情激愤的力量远远大于理性的思考。再加上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片面追求点击率或者订阅数量,肆意夸大、甚至捏造事实。这就为司法机关客观、审慎地评判案件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司法的客观公正就容易被媒体的煽情所取代,法官的自由心证就会屈从于媒体的压力。比如曾经轰动一时的张金柱案件,张曾感叹是媒体而不是法院对其作判决的例子,就充分体现了媒体的强大动力。还有昆明发生的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件,部分新闻媒体在公安机关通缉马时,就提前为马案定了性。就将原本应当的“法院审判”演变为“媒体审判”。这些事例说明,媒体监督一旦脱离了法律和理性的轨道,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些都是我们的理性和法治社会所不允许的。二是在法治国家,程序至上已成为法官断案奉行的至理名言,我国也在不断强调程序正义的价值,打破过去部分司法人员重实体轻程序的弊端。但是一旦传媒影响司法,司法正常的功能机制就很可能被打破,法官基于案件证据与事实的判断力与自信心将会被动摇,同样的负面影响还会产生在当事人身上,那就是对“媒体审判”的依赖、对司法公信力的怀疑。

三、司法与媒体:构建公正和谐制度的几点思路

(一)宽容:司法机关对媒体

监督的应有态度在司法与传媒的对立中,司法并未接受传媒这一非制度化的监督形式,理由是认为传媒的立场是道德的,因而传媒很难理解司法机构依据法律,特别是依据法律程序对某些社会事实所作出的与道德情感或公众情绪不尽一致的判定或处置,而且,媒体无法恰当筛选或过滤公众所宣泄的,与法治要求并不一致的社会情绪,相对司法而言,传媒在表述某种认识和见解时,更缺少事实基础,更缺少技术性证实或伪证手段[14]25,通过域外经验,法官只有经历了舆论的风雨,才能变得更为强大和公正,以此赢得人民的信任、尊敬与服从,树立司法真正的权威。我国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对待媒体监督应当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这种宽容不仅是一种个人态度,而且应当是一种制度设计。首先,司法机关作为司法裁判机关,掌控了国家的司法大权,与新闻媒体相比,其优势地位是相当明显的。同时,由于裁判权的拥有,一旦允许司法人员针对媒体的基于善意的不实批评或评论拥有随意诉权的话,那么媒体的不利地位显而易见。因为即使在司法实践中可以要求当事司法机关回避,但是由于法律行业本身的联系和职业情感的共鸣,都可能使媒体面临很大的诉讼风险。其次,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新闻报道不可能与客观事实完全一致(这与司法机关的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价值判断原理类似),如果允许这样的诉讼产生,那就会使监督成为一种代价的行为,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成为一个高风险行业,那么媒体监督司法、反对司法腐败热情就会受到严重挫伤,国家和社会对媒体监督司法的期望就会落空。再次,为遏制司法腐败,保证新闻监督的效果,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赋予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以充分的报道权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被监督的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的权利。在具体实践中,只要把握好新闻媒体不是故意捏造、歪曲事实,恶意损害司法机关及司法人员名誉,就应当大胆对媒体监督给予支持。在发生的《法人》杂志记者因新闻报道而被刑事拘传的事实,之所以引起全国上下的广泛关注,就是因为记者的正常采访权利被限制,甚至被政法机关动用不适当的刑事手段,导致了社会舆论的哗然。(二)知情权:新闻媒体对司法工作的应有权利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知情权的积极行使,对促进司法公开的角度来讲,是十分有益的。公开就意味着暗箱操作的机率减少,公众对司法活动的知悉度增加,也就使司法人员正确履行职责。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各地法院提出的“阳光审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国家在赋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知情权的同时,也就从相反方面规定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的活动的公开性(确需保密的除外)。也就是说,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活动公开的范围即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使知情权的内容。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以及新闻媒体对司法工作监督的实际需要。当前,新闻记者对司法活动的知情权还受到很大的限制,对审判机关来讲,新闻记者只可以采访报道的只是合议庭或独任庭对案件的审理活动。而且在司法实践中,不少法院限制新闻记者即使是以普通公民身份参加案件的旁听,这就使媒体的监督就无法实现,成为名符其实的“睁眼瞎”。也才出现很多媒体不得不依靠采访当事人来获得新闻线索,而作为案件一方的当事人,我们要其保持一个客观和平和的心态来叙述案件审理的过程是不现实的,容易导致媒体态度的“一边倒”,也就更容易损害媒体自身和司法机关的形象,使公众对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和司法机关的公正性产生怀疑,造成我们都不愿看到的两败俱伤。其实,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就必须实行真正的审判公开,将媒体的监督落到实处,赋予公民和媒体的最大限度的知情权,这样既能体现司法的真正__,又能达到新闻媒体达到媒体有效地发挥其监督功能,使新闻与司法这两柄利器真正体现其效能,从而避免“在无形的诉讼中,原告是当事人,被告是法官,媒体成了隐藏的审判长”的现象出现。

(三)公正审判和司法职业化::媒体监督的重点美国总统不是民选出来的,但是民众却是信任的,因为在对政府权力过于膨胀的的背景下,司法共同体会成为对权力形成有效的制约。而当司法也是腐败和侵害人民权利的因素时,其损害就不局限于公平和正义,还腐蚀了制度构建。而当前妨害司法公正的主要因素就在于司法行政化、地方化和非职业化。司法行政化和地方化因素的存在,导致个别人利用财政权非法干预司法活动,导致司法机关在依法__行使职权时常常举步维艰,以权压法,以权代法的形象随之出现。非职业化现象的存在也存在极大危害,曾经轰动一时的法盲、文盲加流氓的“三盲院长”姚晓红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虽然新的《法官法》、《检察官法》规定了担任法官、检察官的任职前必须提供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但是对“两院”的领导任职的所需要的法律专业仍然规定得较为含糊。因此增强职业意识,培养现代司法理念,不仅是法治社会的要求,也是职业素养的基本精神的体现。新闻媒体的批评制度使各种意见得到表达,一方面是表达自由的权利,另一方面对司法自律也是良好的促进。为此,新闻媒体对司法活动监督的重点应当在促进公正审判和法官职业化方面发展,树立“监督就是支持”的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清除司法腐败的土壤,走出就事论事的浅薄误区,真正保障在党领导下的依法治国,保障公正审判和司法公正。

(四)必要性与适当性:媒体监督应当把握的尺度我们在看到新闻媒体对司法活动监督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时,也不可忽略应把握的尺度,否则,就会侵犯司法的__性进而影响司法公正。如前所述,__和公正,都是司法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司法公正既是一种结果,更是一个过程,在具体的司法过程中,任何不恰当的司法干预都将对司法者产生错误的影响,从而导致部分司法者对自己内心的信念产生怀疑,。因此既应坚持新闻媒体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同时又应维护司法活动的__性。为此,媒体对司法的监督应当把握三个尺度:一是严格保持中立立场,只作客观报道,不对案件的处理提前下结论,不发表任何评论或意见,即使是新闻写作中的“春秋笔法”等方式,也应当尽量避免;目前新闻界和司法界共同认可的媒体报道司法的基本原则有维__律权威,注重客观真实性,无罪推定与程序共进,在合理界限内充分享受报道自由。同时恪守职业道德,防止感情用事,杜绝情绪倾向,在新闻界加强自律规约。[13]268-269二是维护裁判文书的尊严,在没有其他的判决取代现有的生效判决之前,即使裁判确有不公,也应当通过正当途径予以解决,要尊重司法裁决的即判力和

法律文书的严肃性,这也是媒体的从业准则之一。三是不得对司法机关的形象进行歪曲和丑化,不得对司法人员的人格进行评价。四、“走出去”战略与“请进来”做法

(一)“走出去”战略:司法机关的的实践探索在媒体的监督之下,司法机关除了积极支持媒体的工作之外就是否喑哑无语、无所作为呢?当前,中国的司法机关正在做一个尚未引起理论界关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探索,那就是笔者所称的法院“走出去战略”。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为例,这种“走出去战略”的内容可简要概括如下:1.法院新闻宣传机构设置。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从法院内部抽出部分人员,并设置专门机构新闻宣传中心。新闻中心由以往的宣传处升格组成,人员也进行了相应的扩充。新闻中心下设新闻宣传办公室、新闻办公室、《审判与法治》杂志编辑部、《人民法院报》云南记者站、云南法院网、电视摄制组等内设部门。2.法院新闻宣传具体做法。一是出台相关政策、指导性意见,加强对下级法院的新闻宣传宏观指导;二是将本单位的司法、行政等活动形成宣传材料,在相关的报纸、网站和电视台进行刊载和播放,大力宣传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三是采用新闻会等方式,向社会公众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各类重大新闻;四是借助云南高院所称的“几张嘴”,即“借当地党政领导的嘴、借人大政协的嘴、借人民群众的嘴、借人民陪审员的嘴”,大力宣传司法公正,树立人民法院公正、高效、廉洁的良好形象;五是采取与专家学者举办“法律沙龙”、召开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云南法官文库”等方法、摄制《以法律的名义》电视专题片、举办卫星电视转播的文艺晚会《以法官的名义》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展示法院、法官形象。六是加强对新闻媒体采访权的保护,加强对新闻记者相关权利的保护。实践证明,云南高院的这一做法在促进社会公众了解法院、感受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起到了法律“宣传员”、化解误会“消防员”的积极作用。同时,放眼全国法院,这种法院自身发起的“走出去战略”在全国司法机关中相当普遍,从最高人民法院的机关刊物《人民法院报》刊载的部分宣传文章来看,至少可以说明作为国家最高审判机关对法院参与对外宣传并不反对。这一做法对确保司法公正和树立司法权威是否有益,还有那些需要改进之处,这些问题,理论界尚未有定论。此外,单纯就当前人民法院的对外宣传工作来讲,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是法院对外宣传人员如何定位(或者身份如何确定),是司法人员还是新闻工作者,抑或一身兼二职?倘若身份不加以厘清,新闻稿件是纯媒体标准还是法院判决书的标准?二是当前相当部分司法行政人员不是法律专业毕业的情况,法院对外宣传人员是否需要具有审判职称?如果单纯的司法行政人员就可以从事宣传工作,那么在涉及专业性较强的稿件时,如何保障新闻稿件的准确性。一旦司法机关的新闻稿件出现误差,社会公众会不会对比媒体从业人员新闻稿件出错所持的责难更大?反过来,就算法院新闻宣传人员都具有审判职称,那么纯法律专业毕业的法院宣传人员又将通过何种渠道补上新闻宣传基本技能这一课?三是在当前针对各类审判人员的业务培训如火如荼开展的情况下,法院新闻宣传人员的业务培训如何进行?是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组织,还是由各地法院自行组织?是纳入法官长期、定期培训计划,还是单纯进行一些适应性业务培训?诸如此类的问题,司法实践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各地法院也还处于一个探索过程中。值得我们的各级人民法院深思,毕竟,实践中的丝毫偏差,都将同我们原本美好的本意相背离,甚至会产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错误结果。也正是基于以上种种考虑,中国司法机关的对外宣传工作更加任重道远。

(二)“请进来”做法:媒体监督思路的与时俱进在过去的新闻监督中,很多媒体采用的是“点对点”式的新闻采访方式(也就是事件发生了,才派出记者进行采访)。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采访模式的更新,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正在各媒体盛行,那就是新闻媒体的“请进来”做法。这种做法就是大胆打破传统的“点对点”式采访方法,记者主动走进司法机关,或者将司法机关的内容主动纳入公众视野,以期获取更加权威的法院资讯。

新闻宣传培训的收获和体会范文第3篇

校报记者

北京物资学院校报有个传统,每年9月要采访各类获得高考最高分的新生。2011年,作为全校英语第一名考入学校的毛宁,有幸被校报采访。采访中,生性活泼开朗的她跟校报的学姐越聊越投缘,师姐觉得这个小师妹很有想法,有做新闻的潜质,于是立邀她加入校报记者团。结果,那次采访结束后,学电子商务专业的毛宁从受访者变成了一枚新鲜出炉的校报小记者。这也打开了她和新闻宣传工作不解的缘分。

第一次独立采访,毛宁就接了个大任务。当时学校召开了一个关于物流的论坛,很多知名校友回校,本来一个校报的学姐要带着她一起去采访一名成功校友。作为新入门的小学妹,毛宁被安排做学姐的助理,辅助提问外加整理录音。虽然事先做了功课,也列了采访提纲,但她心里其实挺放松,“我应该不太有机会提问,这就是一次学习机会嘛。”

谁知剧情来了一次惊天逆转。采访当天,学姐因为临时有事直接把毛宁撂在了学校的迎宾楼外。没辙,只能硬着头皮上。毛宁事先了解到这位校友是学校广东校友会的会长,是一家国企的退休干部,年纪比自己的父亲还要大。第一次去采访一位有身份的长者,毛宁心中十分忐忑,敲门的时候,手都在抖。幸亏她提前把问题都写在了纸上,又带了录音笔,才不至于太措手不及。老校友特别和善,这打消了她不少紧张情绪,聊了一个多小时,总算有惊无险地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独立采访任务。事后毛宁回忆,当时自己问的那些问题都很烂,但无论是学长还是校报的同学都没有人批评她,相反,大家都称赞她初生牛犊不怕虎。有了这次经历后,毛宁神奇地发现,之后无论是采访校长还是院长,她都不那么发憷了。

本专业学的是电子商务专业,方向偏软件、开发编程,同学当中,选择做程序员的比较多,这和毛宁活泼好动的性格不太符合。相反,在校报工作的几年里,她发现自己越来越热爱宣传岗,起码有一方小平台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几年她在校报主攻人物专访,采访过学校鼎鼎大名的杨宏璋老师,“杨老师退休之后坚持给河北省万全县的贫困学生捐款捐物,看到这种坚持几十年做一件好事的人,真的能感受得到一种正能量。这种感觉特别好。” 有了校园媒体实习的经历,毛宁渴望到校外去看看,接触一下真正的媒体是什么样的。

微信后台运营

2014年,在朋友的介绍下,毛宁来到一家中医药杂志编辑部实习。因为对新媒体的运用有专业优势,一到杂志社,那边就安排她做网络编辑的工作,同时运营它们的微信公众号以及将官方博客的一些内容到微信平台上。90后的毛宁虽然是个手机控,平时也订阅了不少微信公众号,但门外看热闹,门内看手艺,真要去做幕后编辑时,毛宁才发现光编辑软件就有好多种,她都不知道自己该从哪儿学起,“那会儿真是手忙脚乱,简直无从下手。”

好在网络时代,遇到困难,“百度知道”“知乎”都有达人能助你一臂之力。一个星期后,毛宁学会了四种网络编辑软件,还根据它们的优缺点筛选出编辑图片比较多时用什么软件;文字编辑上想要内容出彩或是比较中规中矩,选用哪种软件;用什么软件在编程转码中不会出问题……

这是毛宁由学校到社会后感受到的第一个体会:学校开的课范围很广,但到工作岗位上,可能只需要你专注在某一方面。要求大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地更精准、更具体,需要有目的、有导向地学习一些东西。

基础问题解决了,毛宁开始琢磨微信的内容建设。这家杂志主攻医疗美容,毛宁发现很多同类型的中医订阅号都做的比较传统、老气,她很想换个思路来做,形式活泼、轻松一些,不要那么多心灵鸡汤,谁规定中医一定得板着脸说教?比如在讲到医疗误区这个问题时,毛宁就用讽刺的形式来做,她利用自己是微博控的优势,借用微博互动性比较强的特点,假设问答。比如有一个人问:某中药是不是很神奇?另一个则回答,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东西呢,再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去解答。毛宁发现,每次只要发这种趣味性的知识贴,转发和浏览量就会有大幅度地提高。因而,每到节假日,她还会挖空心思去想一些小创意,搞搞小活动,吸引粉丝的关注。实习了五个月,虽然对方有意留用毛宁,但综合考虑了薪资和个人发展等诸多原因后,毛宁还是选择了离开。此时,他们的微信粉丝数量已突破三千。

这段实习毛宁收获满满。首先所有在这个平台的帖子都可以署名,再去其他公司面试的时候,毛宁可以拿着手机展示给别人看,“现在是数据时代,得靠作品说话。”毛宁笑着说。不久后,她拿到了两家公司的offer,一家是学而思,一家是通州的职业技术学院,都请她去做老师,虽然不是宣传岗,但同样是跟人交流,毛宁觉得也不错,虽然她心里隐隐觉得少了点什么。

2015年春节后返校,毛宁获悉学校继续教育学院的研修班要招聘对外宣传岗。老师极力推荐她参加,想想自己的兴趣及对学校的情结,毛宁参加了面试。巧的是,当年她第一次采访的那位校友就是当天的面试官之一。其中还有一位面试官老师跟她一起共事了好几年,对她的情况很了解。很幸运,经过一轮轮面试、复试,3月底,毛宁终于定岗。

现在,毛宁正一边准备毕业设计一边在学校工作。眼下自己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跟人沟通时,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周围的老师一下子忽然变成了同事,这种角色转变让毛宁好不适应。前几天在和一家单位沟通时,缺乏经验的她在双方出现问题时没有快速解决,结果耽误了进度,更让对方认为学校这边办事拖拉。这家单位跟物资学院合作了很久,因而此事让毛宁的领导很是为难。事后他严肃地告诉毛宁,要把自己当成职业人,出了问题不会总有人提醒你、帮你担着。“从此,我再也不能当自己是学生,做错了事情有老师包容、帮我兜底儿,遇到问题我得自己做决断,不能再有依赖心理。”

Q&A:

问:求职中有没有求助过学长、学姐?

去年12月,我们学校对毕业生有个职业培训,老师推荐我去参加。给我们培训的都是企业的HR,他们教我很多技能。那半个月,我一直处于学习状态,真切地了解到每个岗位需要做什么。比如之前我认为行政就是收发快递,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比如销售不只是你把东西卖给客人,你得站在客户的角度,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意识。

培训期间,他们还给我们做了一些职业测评,看我适合什么工作。那段时间使我对工作目标明确了很多。因为这段经历,我并没有再跟学长、学姐请教经验了。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参加培训的机会,所以不妨跟学长聊聊,他们的描述有可能对你遇到的状况有帮助。

问:找工作难吗?

北京这么多工作机会,找工作一点不难,但是真的要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却很难。有的人好高骛远,没有好的单位就不去,有的人遇到挫折选择逃避,这都不行,每个人都要有个目标,有了目标就不会难了。另外,别太在意薪酬,除非太低。否则纠结你四千、别人五千六千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