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事改革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2009年3月24日参加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大会和相关培训。
2、2009年3月25日至2009年3月26日,拟定我县教育系统“事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教育系统“事改”工作领导小组和聘用调解委员会,准备必要的办公设备,抽调办公人员。
3、2009年3月30日,召开全县教育系统“事改”工作动员会,部署“事改”工作。会后,各学校按照会议精神和要求,拟定本单位工作方案,召开会议,安排本单位“事改”工作。
4、2009年4月1日至2009年4月8日,准备开展“事改”工作。
(1)各校成立“事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单位领导、工会负责人、教职工代表组成,具体负责本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领导工作。
(2)各校成立聘用聘任工作小组。由本单位负责人、教职工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人员聘用、考核、续聘等事项由聘用工作组提出意见,报本单位“事改”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具体负责本单位改革方案及配套办法的制定、聘用聘任的具体工作。
(3)各校成立人事争议调解机构。由本单位职工代表、工会代表组成,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代表担任,具体负责受理有关人事争议的问题。
4、摸底造册
各校对本单位机构编制、人员数量、人员身份、专业技术评聘、管理人员岗位、工勤岗位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建立本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花名册。
二、动员学习阶段(2009年4月9日至2009年4月13日)
各校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对本单位“事改”工作进行动员。认真学习中央、省、州、县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文件。
职工大会后,分组组织教职工对单位开展“事改”工作的安排部署进行学习讨论,学习中要注意引导教职工深刻认识事业单位推行人员聘用制度的重要意义,把教职工的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重要决策上来。
三、制定方案阶段(2009年4月14日至2009年5月10日)
1、制定事改实施方案
各学校制定的“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事改”方案)应包括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计划、岗位设置与职责、组织实施办法(聘用条件、聘任程序、方法步骤与时间安排)、聘用合同管理、内部分配办法及未聘人员安置等。
2、讨论修改“事改”实施方案
“事改”方案应提交本单位职工反复讨论修改,统一思想认识后,提交职工大会表决,并经80%以上的职工同意。
3、方案审核
各学校制定的“事改”实施方案及岗位设置实施方案要报县教育系统“事改”领导小组审核。
四、组织实施阶段(2009年5月11日至5月31日)
1、公布岗位设置情况及岗位聘用条件
各学校根据《贵州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贵州省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基本任职条件指导意见》、《贵州省事业单位中、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基本任职条件指导意见》(黔人通〔2008〕165号)等文件中岗位设置及岗位条件要求,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制定详细的岗位聘用条件,经审核后公示七天,无异议后报县教育系统“事改”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2、组织报名及资格审查
岗位设置情况及岗位聘用条件经公示无异议后,各单位组织报名,并严格进行资格审查,资格审查严禁弄虚作假。
3、考试或考核
组织对职工审查合格者进行考试或考核。考试或考核按照事业单位人员招考聘用相关规定执行。
4、提出拟聘人员名单
经组织报名、资格审查及必须的考试或考核后,提出拟聘人员名单,并公示三天。
5、确定聘用人员
拟聘人员名单公示无异议的报县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批准,并按照管理权限行文聘用。
6、签订聘用合同及办理相关手续
各校持以下材料到人事部门签订聘用合同并办理工资等相关手续:
(1)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2)拟聘人员名单公示情况
(3)聘用人员花名册
(4)聘用人员考试或考核情况
(5)人事聘用(任职)文件
五、处理问题阶段(2009年6月1日至2009年6月10日)
受聘人员与聘用单位在公开招聘、聘用程序、聘用合同期限、定期或聘期考核、解聘辞聘、未聘安置等问题上发生争议时,由各单位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及时化解矛盾,保证聘用制工作顺利完成。
六、总结验收阶段(2009年6月11日至2009年6月30日)
各校要对本单位的“事改”工作进行认真总结,自查贯彻执行情况,并备齐以下材料迎接检查验收:
1、“事改”实施方案
2、职工花名册
3、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4、“事改”工作总结
5、进行事改工作以来单位制定的有关改革工作文件等。
本次“事改”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按照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成立了瓮安县教育系统“事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县“事改”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经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从县部分中小学抽调下列人员到局“事改”办开展具体工作。
瓮安中学:*
通过这次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学习,使我重新认识到了作为教师我现在所从事的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是非常光辉的事业,也使我认识到了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了只有教师有良好的师德和师风才能把教师平生的所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科学文化知识真正的传导给青少年一代,由此也才能证明我们存在的价值及维护我们作为教师应有的尊严。
二、个人人生观、价值观、日常行为和思想、对待工作态度等的认识
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都是以党员的要求来严格约束自己,鞭策自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贵阳市教师十不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的职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为九年级组组长和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力争自己在思想上、工作上、同事心目中、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榜样的作用。对学校各部门分配的工作,我都配合同事尽自己的努力把工作做好。
作为高级教师我深深的知道新的教育理念提出新的教学改革,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近几年以来我都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各类教育教学业务培训学习,还争取机会多到贵阳各培训学校和培训机构参加学习培训及听课,以便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从而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在我的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勤于动口动手动脑。在课堂上我还经常考虑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努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每上一节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信念是灵可上自习课,也决不上无准备的课。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导学案及导学课件。
近几年来无论是作为科任教师还是作为班主任我对那些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了耐心教育和帮助,努力做到不歧视,没有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他们。
三、存在问题的根源认识
30年前我高中要毕业时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想通过自己的知识与技术为母亲治好时常发作的心脏病,同时治好像母亲一样的更多的患者,也想通过我的知识和技术改变家乡有病无医的现状,从而回报父老乡亲,以及回报社会的养育之恩。所以当年我高考填报的三批12个志愿中,有11个都医学类,只有第三批志愿的最后一个志愿在当时班主任老师的要求下填了安顺师范专科学校。谁也没有想到我高考强大的思想压力下,没有充分发挥出平时的成绩,出现了较大的反差。通知书下来时,说我连一本都没考上就连班主任老师都不敢相信。可事实如此,我被录取到了安顺师范专科学校。
由于高中时的理想与后来的实际工作有差异,在我心里有时会出现服务于学生及家长的意识不够强烈,工作中主要表现在有时对后进生缺少应有的耐性,而且对于犯错的甚至是犯严重错误的学生,有时只在学校进行了批评和引导后,却总是爱忘记将他们的错误及时告知家长,这就缺少了一些与家长应有的联系、沟通。
近几年来作为教师每个新学年的开始都会出现对新生的了解不及时,所以都会出现不能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的情况,这就导致了少数同学进初中后出现成绩下降的现象;另一方面,当对学生出现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要求而学生又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时,总觉得是学生没有按自己的要求去做造成的,把本来属于自己的责任推给了学生。
近几年来作为教师也作为班主任,遇到一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时,我有时会心躁气急,大声训斥,还自认为是对学生的关爱;而当半期或学期考试成绩出来后,有时会在班会课上分析时说某某和某某同学,由于你们的努力不够,所以才导致了这次考试成绩排在了倒数的第一名或第二名等等,这就无形中伤害了学生的心灵,这实在是一种不尊重学生人格的表现。
四、对存在问题的整改措施
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首先要从思想上、行动上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更进一步的树立一切为学生及家长服务的思想,多听学生及家长的心声,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
其次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力争在开学初就将学生的标准相片做好,在一张纸上贴好每个学生的相片,并在相片下方工工整整的写上学生的姓名,然后坚持每天观看几遍,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对应的记住每个学生名字,在新生面前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学习观念、效率观念。
再其次是主动找这些学生进行谈话,多与他们及他们的家长进行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在校学习是否感到愉悦。
五、我今后的努力方向
首先要继续加强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贵阳市教师十不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现代教育理论及国家的其他法律法规,使自己重新认识到现在从事的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崇高性,更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师德师风,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真正的传授给学生,用学生的成功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及维护自己作为教师应有的尊严,从而更好地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导给青少年一代。
关键词:金属材料工程;应用型本科;培养方案
高等院校是培养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受培养方案设计科学性、合理性、质量及培养过程监控的影响。如何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质量,就摆在从事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这需要我们去思考、分析、探索并付诸实践。
结合我校“以学生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办学理念,如何让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有质量,有科学性、合理性呢?为此,我们在国内外相近专业培养方案概况、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市场对人才素质需求等方面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探讨并得出了有益的思考。
一、国外大学培养方案分析
国外专业设置与我国的专业设置情况有所不同,与我国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相近专业名称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当于我国的一级学科专业,而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属于三级学科专业。首先以被调研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以及英国伦敦帝国大学等部分国外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为对象,深入分析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结构、内容、学分要求等特点,从而探索并改革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所调研的学科专业具有范围大的特点,未被细化,该专业包括材料化学、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等三级学科专业。因学科专业没有设置具体方向,所以其课程内容范围宽广,涉及专业知识面宽。
威斯康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如表一所示,通过该表主要分析其课程之间、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联。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它们之间关联度较大,有不分家之说,是学科基础的基础,更是专业基础的基础。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类课程,是专业课程的理论模块,注重材料的结构、组织与性能间关系的原理或理论知识。材料性能取决于其组成结构,如原子、分子、离子等。材料的研发设计、生产或制备影响材料性能,只有了解其内部组成结构,才知道应用数理化相关知识分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规律,才懂得用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方法手段对材料改进结构、改变性能、加工、成形和应用。这类专业基础课包括材料科学(固体中材料的结构和属性关系、材料科学)、固体相变学、材料相变学、材料力学。专业课程包括材料设计类、材料加工类、材料性能学类。材料设计类包括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导论、材料体系、设计项目规划学。材料加工类包括宏处理材料、材料微加工、固体(塑性)变形。材料性能学包括材料的电学、光学和磁学性能。材料选修课包括材料体系设计、各类材料学,这类课程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与个人发展而选修,主要培养个人专业特长、创造性以及研究能力。工程类课程包括工程导论、工程应用统计学、工程基础等,主要培养具有材料工程理念或观念,强调材料工程设计、组织、管理、经营、质量控制等。
通过培养方案中各学期课程安排,可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各学期学分分布比较均衡,各学期负担不重,学习压力不大,这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学习,不会打疲劳战。
(2)反映了知识、能力培养过程,其特点是课程安排与其间的衔接先后有序且紧密,课程内容复杂程度由低到高,内容由浅入深。先学基础课,接着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限选课,最后材料体系设计与材料工程项目设计综合。
(3)注重个性发展,依学生兴趣选修课程,激发其创新能力,这主要通过选修课程实现,包括科学类选修课,如化学类、物理类、土壤、生物类,自由选修课。
(4)注重人文社会素质的培养,主要依据文学研究类选修课程。
(5)注重交际能力培养,主要依据基础交际、专业技术写作课程。
(6)注重工程观念或理念培养,通过工程导论、工程应用统计学、工程基础选修课的学习。
(7)注重培养学生国际视野,通过走进跨国工厂或国际学校锻炼或实习环节来实现。
二、国内大学培养方案分析
国内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因学校定位不同会导致各高校在人才培养侧重点不同。现以吉林大学、上海大学、
常州大学等三所高校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为例分析其
特点。
通过高校培养方案可以分析出各课程之间、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课程依据其性质可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普通教育课)、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专业教育)课程等三类。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思想政治、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含工程图学等机械设计制造类课、电工电子类课、计算机软硬件类课及材料科学类课。专业(专业教育)课程包括表面工程、复合材料、凝固和组织控制、功能材料、粉末冶金、热处理、腐蚀与保护、焊接等方向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课。
如同国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样,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同样也要注重各类及各门课程之间的知识联系。因此,各门课程的安排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也要符合科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并应用之学习与掌握专业(学科)基础理论,从而为发现金属材料工程中某一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服务。
三、分析与思考
通过分析归纳与总结,可以将国内外的近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课程归类并将其所占理论总学分的比重进行统计,结果如表二所示。
从表二中可以分析得出以下思考:
(1)理论总学分与国外相比,国内大学理论总学分因大学定位不同而差异较大,常州大学的与国外的相近,而985、211类的大学达200学分甚至300学分。理论总学分不同,对应学时数量也会不同,总学分多,则总课时量也多。然而总学分多,则表现为各学期学分平均量也多(国外每学期平均约16学分,国内三所大学每学期
平均约为25、38.9、18学分),周课时量也多。学生学习负担及压力大,致使学生疲劳应对修满学分,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个性发展,也不利于充分培养课余时间思考与创造性思维。
(2)科学类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三类课,国外三所大学这类课所占比重约为23.4%~26.6%,国内三所大学这类课程所占比重约为18.8%~15.9%,但是数学与化学两类课程所占比重差异非常大。
(3)工程基础与专业(学科)基础类课程,国外三所大学这类课所占比重约为36.%~32.9%,而国内三所大学这类课的比重约为37.8%~34.3%,由此说明这类课程的差异不明显。
(4)专业类课程,国外三所大学此类课程所占比重约为3%~18.8%,而国内三所大学这类课的比重约为9.9%~12%,这表明专业方向或特色课程因设置情况而发生变化,专业方向或特色越明显,则专业课所占比重越少,如威斯康星大学的专业课主要限定在专业特定某方向。
(5)交际类课包括写作、交流等课程,国外比较重视此类课,所占比重约3.1%~3.9%,国内三所大学这类课程体现得不多。由此表明,学生的写作与交流交际能力及各种表达能力在培养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应该在这方面促进与提高。
(6)人文学类课程,国外此类课所占比重约为11.7%~12.5%,而国内这方面课比较欠缺,文学修养类素质培养在国内三所大学的培养方案中表现不足。然而思想政治类课程是我们非常重视的,约占8%~11.1%,培养思想政治素质,是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之一。这两种素质如何有机结合,值得我们好好思量。
(7)英语、计算机、体育、军事等类的课程,国内大学优势较明显,约占16.4%~22.8%,尤其是体育、计算机、英语三门课程所占学分比重较大。英语是美英等国的母语,也是国际交流的必备素质之一,课程安排非常重要。如何有效提高英语学习,如何有效提高英语利用,如何发挥英语工具的作用等等一些课题,值得我们深思。
(8)其他类
包括个性发展或兴趣类型课程,是大纲规定专业课程外的一类课程。国外所占比重约为3.9%~4.7%,国内所占比重约为4.2%~9.3%,在个性发展或兴趣类课程相差不大,国内某些方面有优势。但是,国内在国际视野培养方面存在不足,我们仍要加大与国际高校或跨国工厂间合作交流,以有利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注:伦敦帝国大学培养方案只有总学分要求,课程学分情况不详)
四、结论
综合上述调研分析与思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对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知识、素质与能力等要全盘考量,使其具有数学、化学、物理、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特色、国际视野、交际、人文、思想政治、英语、身体素质等方面素质与能力。
(2)培养方案中总学分要求可适当减少,以促使各学期学分分布均衡且学习负担不太重。
(3)课程类型设置方面可适当增加,使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得到加强,促使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课程知识间关联性强,要突出重点知识、能力等的培养,以达到各种素质的养成。
(4)课程体系方面,国内培养方案存在一些不足或有待改进之处:有待加强学分比重的课程包括数学与化学类、工程基础类、交际类、人文类课程;继续保持(最好能优化)英语、计算机、思想政治、体育、自由选修等方面课程所占学分;适当精减学分或突出专业特色学分的课程,应当在办学过程中凝练专业优势,进而突出各校的专业特色。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纲领性文件,所有教学、监督、管理等围绕它开展活动,高等院校在制订该方案时充分结合专业特点与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素质体系斟酌知识要素、组成及其关系,通过上述分析与思考,以便我们在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中借鉴,在人才培养道路上少走弯路。上述结论有不妥之处,还请读者不吝赐教。
基金项目:厦门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JG201013)。
关键词:实践技能;三本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随着三本院校近几年的发展,无论是办学目标还是人才培养目标都和二本、一本有着显著的区别,各个三本院校都逐渐深入变革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更改其教学方式、方法,转换教学理念,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同时具有熟练的操作能力及深厚的专业知识。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在学校办学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依托行业背景,打造其专业特色;具有竞争力强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特色,坚持“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和“学长制”大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模式。在2014年成为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的首批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本科高校。
在本次转型发展中重点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本次改革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适应行业发展,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重点突出知识与能力的复合,人才特点的实用性和服务面向的区域性等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本文围绕应用型三本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分别阐述理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并提出具体实施策略。
举措一:理论和实践课程结合设置
英日应用型人才既有一般人才应具有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必须有较强的理论技能,既要掌握明晰的科学知识,又要熟练掌握隐性知识,即技能。
本次改革对各专业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整合,打破传统按学科范畴设计课程的旧框架,有机整合主干理论课,在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发展要求以后,对各种课程进行大胆的整合和内容的更新,设计、组织并开设全新的课程,在课程结构上逐步形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架构、“专业主干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模块化纵向化的培养体系。如:原来的日语听力和口语课程统一合并为听说课程,避免了单一的口语或听力。同时在课堂上可以更好地增加学生听说的实际操作性。保证了人才的基本规格、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
举措二:重视应用、实践性的能力特征
本次课程改革主要重视应用、实践性的能力。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需要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利用校内、校外的实践基地进行与市场发展平行甚至超前的教学,让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设置英语口译,阅读技巧与方法,听说技巧与方法,写作基础知识,商务应用翻译,同声听写,西方翻译理论等课程。
举措三:知识结构多样化的特征
由于学科专业知识直接反映当前岗位的工作需求,在实际工作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一般是综合的、可能涉及诸多因素,如日资企业商务方向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外语阅读能力,具有和外国同事交流的口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具备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增加了商务礼仪等课程。
文秘岗位要求系统学习基础写作和秘书写作的基本理论和文体知识,具备良好的外语翻译、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对中、英美及日本等国文学、科技、政治、文化史方面,有开阔的视野,具备相当的知识,有阅读古籍的初步能力。因此开设了应用文写作、日本概况、英美概况等课程。
举措四: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
素质拓展体系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和专业外延的训练,推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课内教学的结合,规范和加强课外教育管理工作。注重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作用,注重科学精神的启蒙对成人、成才、创新创业精神的涵育。校内素质拓展训练包括指导鼓励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习与研究积极性;建议学生通过专业英语四级、八级,口译需具备CATTI二级、NAATI(四级以上)水平、日语N2级等各类专业证书。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是促使本科生尽早介入科研活动。设置第二课堂学分,公选课程,包括例如:OFFICE课程设计,海外短期学习,社团、文体活动,科研成果,自主创业等课程。
举措五:从“地方性”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武汉市。九省通衢的地理环境使得武汉的经济贸易飞速发展。同时,东方日产、东风本田等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同时理研、昭和等一批知名日资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加速入驻武汉开发区。目前,沌口开发区有日资企业30余家,武汉东湖开发区也汇集了40多家从事通信、光电子、汽车电子产业的日资企业。日本的It产业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从“地方性”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旅游日语、IT日语、汽车日语等专业特长课程,来满足现有的市场需求。
举措六:产学相结合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部英日双语方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根据日语方向企业培养方案制定反馈意见,增设了会展英语,英语外贸函电,汽车日语,旅游日语,IT日语等特色课程,针对日语所最需要的人才,制定课程设计和人才培养方案,并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人次,产学结合,并开设海外短期学习和海外实习,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做出最贴近实际情况的指导。同时引进双师型人才,注重师资培养。(作者单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徐福缘.实践与探索:快速实现由专科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转变[J].教育发展研究.2003.(8)
[2]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
[关键词] 人才 培养方案 改革 实践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点工作。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根本,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彰显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特点,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近年来,在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选择了“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作为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试点,立项了吉林省教育教学科研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一、人才市场调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机电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复杂程度逐渐增加,控制系统日趋先进,这使得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被高度重视,设备的维护、保养、修理和技术管理工作凸显重要。这就要求必须不断提高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但是,根据目前对该专业人才市场掌握的初步情况,设备维修与管理行业的技术人员,无论是从人才的质量上,还是队伍的数量上均不能满足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在对省内外生产企业的专业人才市场进行调研中,通过现场座谈会、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对该专业岗位群结构、技术队伍基本状况、近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对学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意见和方案改革的建议等问题进行了综合性信息收集。其主要信息点包括:(1)关于培养目标;(2)关于人才规格;(3)关于专业口径;(4)关于知识结构;(5)关于能力培养;(6)关于学制。经过对上述信息点的提炼和综合分析,确定了“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改革的基本思路。
二、《方案》改革思路
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改革,宗旨是打破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思路,在充分的社会需求调研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岗位能力解析、合理的课程结构设置、优化的教学内容安排、强化的专业技能训练,突出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综合素质教育,解决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问题,更好地实现教育对社会的服务功能。
1.基本思路
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包括人才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系;构建技术应用能力强、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具有相当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水平,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勇于创新、乐于探索的开拓意识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重点是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
(2)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大力整合课程体系;
(4)深化改革教学内容。
2.基本框架
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改革,要明确“按照人才市场的需求,把握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人才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培养高质量技术紧缺型人才,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理清“以职业岗位(岗位群)、技术领域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为依据确定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的基本思路;建立“构建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特点和鲜明专业特色的具有较强适应性、针对性、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实施方案”的工作目标。即由人才市场调研入手,准确地把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岗位和岗位群所必需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构建人才规格。在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设计人才能力要素的构成及所需的知识支撑和训练方式,从而合理配置知识结构、选择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条件,完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形成科学的教育运行机制。
三、《方案》改革探索
1.关于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只有明确人才的培养方向,才能明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以从事机电设备维护、检修、质量监测、故障诊断与处理、设备运行技术管理与生产管理方向的基层技术人员为目标,以中小型企业中机电修配厂、机修车间的工段长、技术员、质量检查员为基本岗位。其培养目标定位是:“面向机电设备维修行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机电设备维修行业生产第一线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事机电设备维护、检修、运行与管理等方面技术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2.关于人才的规格
人才规格定位涉及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构建。人才规格从根本上讲应包括基本素质、从业能力和社会品质等方面。在基本素质中包括了政治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关于业务规格,在以就业面向的岗位所应具备的从业能力为基本依据的同时,应考虑知识的储备、能力的拓展,以保证继续学习的需要。
3.关于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质。根据对企业和毕业生的调查分析,结合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重研究本专业学生在知识培养、能力训练和素质教育方面的现实要求,确定了专业知识配置框图及解析系统、专业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框图及解析系统,即以对应关系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框图和解析表。其职业能力分为: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核心能力。将每项专业能力或基本素质进一步细化形成能力要素,对应着每一单元能力要素匹配知识支撑,最终将知识支撑组合设置为课程。这样的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本依据的逆向性开发设计课程模块,构建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线的教育方案。
4.关于课程设置与整合
在确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前提下,课程的设置是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内容。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突出专业特色,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课程体系构建的科学性,最大程度地体现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服务于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原则。在建立课程体系中加大课程整合力度和教学内容的更新调整与重新组合。坚持了以下原则:一是公共课必须、够用的原则;二是职业基础课精选、实效的原则;三是职业技术课的针对性、实用性原则。据此,对原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与整合。同时科学地调整了教学内容,尽可能压缩理论教学时数,尽可能减少课程门数,避免了知识重复与交叠,打破了传统的课程模式,切实保证课程设置服务与能力培养。
5.关于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培养适应社会需要、成功就业的人才,关键强调的是职业能力。突出技能培养,完善职业能力训练方案,是职业教育根本任务。《方案》改革的研究重点亦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分成三个层面,即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实训。每个层面上既注重现场实践教学的技能训练,又注重理论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把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与能力训练相互融合、教学做统一,在课内教学中加大了课程实训学时,确保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得以完成。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中级维修电工、高级钳工技能鉴定考证工作。《方案》中,实践教学总时数达894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42%。课题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能力训练方案编写了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综合技能实训教材》,在各实训环节中付诸使用。与此同时,不断完善机电设备检修实训基地建设,并组织构建了职业技能鉴定实施方案。
6.关于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的改革
传统的教育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自形成独立的体系,虽然强调相结合,但实际运行中的“脱节”是不可避免的。通常是将实践环节规划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个阶段,其中认识实习属参观性质的走马观花;毕业实习多数是为毕业设计收集素材;真正解决专业实践的是生产实习,但往往这一实习安排的时间集中,涵盖的内容又多,效果非常不好。更主要的是实习安排在课程结束后,完全背离了课程实践的应时性。据此,必须打破实践环节与理论环节相对独立的体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对应时效,构建相融交汇的教学模块。在教学中把讲授和训练有机结合,该讲就讲、说练就练,有相当部分职业技术课和专业课均可在实训基地进行,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实习,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按能力培养要求穿插融汇成一个教学单元,由主课教师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学生在教室和实训室交替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
7.关于专业方向
专业方向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制约这个问题的因素有两个:其一,是在现场生产岗位调查中发现,管理体制上机电是不分家的,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技术人员应该是机电并举、两项全能。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企业生产的管理中,机械与电气是有分有合而技术人员则各有侧重。其二,是紧缺型人才的培养周期为3年,单靠在校内的各教育环节中完成机械和电气两个专业方向的全部能力训练是不现实的。研究认为,机电设备维护与修理可设定两个研究方向,即“以机为主、以电为辅”方向和“以电为主、以机为辅”两个专业方向下的教育模式。
“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改革”课题研究,践行了高职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过程,相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工作在高职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年回眸――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