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整改总结

审计整改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整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审计整改总结

审计整改总结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各县市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重要性,以规范基金管理、严格基金监督、维护基金完整安全为目标,以纠正回收违规风险基金为重点,做好基金审计整改工作,在此基础上,稳妥清退过去收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

二、工作任务

整改工作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和部署下,由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各地要按照当地审计部门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审计意见认真进行整改,纠正基金违规行为,全额回收违规风险基金。整改到位后,积极稳妥地组织保费清退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认真做好基金整改工作。有关单位要对审计中发现的基金问题进行分类梳理,按照“谁批准,谁负责;谁动用,谁归还”的原则,根据发生的时间、性质和责任提出处理意见,采取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坚决予以纠正,挽回基金损失,消除基金隐患。各地要根据审计部门的审计整改意见,对已造成损失确实无法回收的基金,应分清责任,由当地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安排资金予以弥补;对存在损失风险的,由当地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全力予以追还;违规动用基金的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自觉带头归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部门用于弥补单位工作和人头经费的基金应纳入财政预算,由财政解决;对未能纠正和回收的违规风险基金,要追究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相关责任,并由当地政府安排资金予以弥补。

(二)稳妥做好保费清退工作。基金整改工作完成后,承担基金运营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包括承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职能的民政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及其经办机构)要按照政策,摸清底数,核实到人,计准本息,筹足保费,切实做好清退准备工作。保费清退有困难的,要及时报告当地政府,请求支持,保障发放兑现。在清退保费时,要查验凭证,定点兑现,如数发放,做到不打白条,不抵扣,不拖欠,不克扣,严防贪污、挪用、错漏和挤兑,切实维护参保对象的切身利益,避免不稳定事件的发生。清退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专职工作人员由主管部门妥善安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包括会计凭证、文件资料、证册表格等)由原经办机构的主管部门按规定长期妥善保管备查。各县市区整体清退工作方案,在实施前要请示当地政府同意,并报市级主管部门备案后执行。

在基金整改清退工作期间,各县市区每半个月向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书面汇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在基金整改清退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就地妥善处理,突出问题和重大情况要及时报告。市政府将在4月中旬组织全面督查和检查。

四、工作步骤

(一)制定方案。各县市区成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整改工作机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审计整改清退方案。

(二)基金审计整改。2月28日前,各县市区开展审计整改工作。各县市区在3月10日前将审计整改工作情况和工作总结报送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保费清退。3月底前,完成保费清退工作。

(四)总结报告。4月10日前,各县市区对基金整改清退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将基金整改清退工作情况报送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电话:7817367。

审计整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后续审计;目标作用;环节

一、后续审计的目标和作用

依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8号――后续审计》,后续审计是指审计机构或审计组织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包括审计意见和建议等)的问题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而开展的审计。后续审计实质上是审计工作的往后延续,是审计机构或组织在对其已经审计完毕的被审计单位在上一次审计的基础上,就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结论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的行为。

后续审计的目标从属于审计的目标,是实现组织内部既定控制目标和确保控制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从其具体审计目标看,应当包括:(1)充分性,即被审计单位针对审计结论所揭示的问题采取的措施,是否能够达到降低控制风险并实现控制目标的需要;(2)有效性,即被审计单位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采取的整改手段能不能够有效地降低控制风险,如果不能降低风险,就说明所采取整改手段缺乏有效性;(3)合理性,即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有没有采取恰当、合理的措施进行纠正,合理保证类似情况不再发生且满足成本效益原则;(4)及时性,即被审计单位针对审计结论所采取的行动和措施是否适时,能否及时堵塞漏洞并改善控制。

后续审计的任务是由其目标所决定的。依据目标,后续审计的主要任务包括:(1)检查了解并核实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所明确需要整改的事项的整改落实情况;(2)检查了解审计组织在审计结论中所提出的可增加经济效益审计建议的实现程度,被审计单位是否采取积极行动推动其实现;(3)了解并确定审计结论中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如果不切实际或不具有可行性,或者外部环境变化,影响审计结论的实施时,则应明确告知被审计单位;(4)了解被审计单位有否存在隐瞒行为,以便继续审计。

后续审计在审计实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落实审计结论。审计现场工作结束后,被审计单位是否按照审计结论的要求对审计发现进行整改或纠正,这其中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审计人员也是不知情的,这就要求审计组织追踪审查。后续审计不仅是审计人员对审计结论执行情况进行审查的有效手段,也能够发挥督促审计决定执行和落实纠正措施的作用。

(2)有利于发挥其监督和服务的载体作用。后续审计既体现审计监督的职能,也体现了服务的职能。后续审计既检查被审计单位审计结论的执行情况,体现监督职能,也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措施实施效果,为被审计单位发展服务,也促进审计机构和组织实现转型的目的。

(3)有利于检验审计工作质量。后续审计,是对审计结论的执行情况检查,也是对审计工作质量的检验,有利于评价审计工作水平。通过对审计结论的合理性和执行情况进行回访,可以促使审计组织在下达审计结论时要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要使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也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4)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审计反馈机制。后续审计不仅要让审计组织了解审计结论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所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切实可行,还要让了解被审计单位在执行中暴露出的问题,以及是否存在需要补审等。这样建立了另外一个信息沟通渠道,也完善了审计信息的反馈。

(5)有利于保证审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后续审计能使被审单位重视审计工作。一方面,改进部分单位对审计结论的权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也保证审计建议能够落到实处,强化审计的监督体系,促使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的重视,维护审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后续审计工作的程序

后续审计一般要经过以下6个环节:

(1)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回复资料,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审计回复资料是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做出答复。审计组织在进行后续审计前,应首先查阅被审计单位的回复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初步明白已经整改的内容和未整改的部分内容。

(2)对照审计结论,详细审阅、对比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复资料。审计人员需要对照审计结论文书,并将之与回复资料进行对比,详细、深入了解审计整改情况。这时,应特别关注以下几种情况:审计回复不充分的、被审计单位有异议或理解有误之处、被审计单位将不采取纠正措施或无法整改的部分。

(3)编制后续审计工作方案。在编制后续审计方案时,要注意后续审计的内容。审计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已经整改落实的内容,对被审计单位“语焉不详”的内容或回复资料中未涉及到的内容,应作为重点审计内容。在方案中,还应包括对重大的审计意见整改措施和实施现场的跟踪审计方案。

(4)开展后续审计工作。开展后续审计工作一般以现场审计效果更好。后续审计主要依据被审计单位回复资料、审计结论等文件,逐一核实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这一阶段尤其应了解被审计单位在回复资料中“语焉不详”的内容,实际了解整改情况;对被审计单位未整改或存在争议、异议的部分,不仅要了解被审计单位未整改、争议、异议的原因,还要注意了解审计结论本身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向适当的人员进行汇报。如审计结论本身不合理或不具有可行性,应该免于被审计单位的有关责任。

在经过后续审计的必要程序和内容后,审计组织对已整改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确认,对被审计单位已经实施或正准备实施纠正行动后的情况进行再评估判断。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再一次的后续审计。

(5)编写后续审计报告。审计组织在完成后续审计后,根据后续审计情况,编写后续审计报告。后续审计报告是对后续审计的工作总结,也是对审计工作效果的总结。后续审计报告要重点介绍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和整改效果进行评价,还要对被审计单位存在争议、异议的部分进行分析,如有对审计组织的建议,也可在后续报告中予以适当反映或形成专题报告向适当的层次汇报。后续审计报告在报送适当的层级人员审阅后,如无异议,则可宣告该审计项目结束。

(6)整理资料,完善审计档案。后续审计资料包括:审计报告中涉及的有关事项的往来信件的复印件;后续审计中会议、电话联系、文件审阅、计算等工作的记录;审计回复以及传达或讨论纠正措施的往来文件的记录;向被审计单位做出的对预计纠正措施的意见和指出审计回复中存在不足的有关信件等等。后续审计工作记录是重要的审计资料,应将其整理好,并纳入审计项目归档管理,以便索引。

参考文献

[1]葛晓天.内部审计职能转变探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2).

审计整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项目;三大法宝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3日

一、引言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监督管理机构,应真正具备其增值服务功能。企业开展内部审计不应将如何管好企业作为第一要务,而应先管好内审工作。内部审计管理的关键在于内部审计项目管理。如同企业生产管理过程――“计划”、“生产”再到“销售”,产品真正为企业带来利润必须具备设计创新性、品种的差异性和质量可靠性。受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的启发,笔者在探索内审项目管理新思路中总结了项目管理的三个方面:三大法宝、项目实施时间、双层面审计整改相互补充。

二、内部审计项目管理对内审工作的重要性

内审工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完成内部审计项目质量上。内审项目管理三个重要环节动作的精准到位不仅是对审计项目质量的保证,更是对审计工作的保证。同产品生产过程管理类似,内审项目管理可分为六个环节:确立项目计划、开展现场审计、撰写审计报告、下发审计意见、跟踪整改落实、再次反馈整改。

三、内部审计项目管理的三大法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企业内审工作更应该认清形势,更新思路,探索适应内部审计欲有所位必先有所为,欲有所为必先利其器的新思路,将内审项目管理作为内审工作质量提升的重要武器。为此,内审项目管理应从三方面入手:项目的计划部署、项目的选择和项目质量控制。

(一)内部审计项目管理法宝之一――针对性的计划部署。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职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管理,内部审计就应把监督这把仞剑指向哪里。审计工作要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应按管理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详细布置项目开展数量,确定项目类型,规划项目开展时间,明确项目最终效果。

(二)内部审计项目管理法宝之二――多管齐下的项目选择。企业年度审计项目选择的核心思想包括三点:1、将实施传统审计作为内审项目选择的必须,是审计工作的基础;2、将开展管理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是审计工作的趋势;3、将探索创新项目作为内审工作的亮点,是内审工作向前推进的体现。

内部审计项目选择时应该坚持审计项目有为有位的观念,以提升审计价值为终极目标,谨慎选择项目。在坚持传统审计项目推进的同时重点从以下几类项目开展工作:1、增加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坚持三年审计全面覆盖原则,将事后审计向前推进,避免离任再审带来的重大潜在经济风险,充分发挥审计监督检查的作用;2、针对管理需要,开展适当层面、合理范围的管理审计。如,针对某部门的新产品研发基金管理,从制度设计的健全性与执行的有效性、账务核算的真实准确性、预期与实际经济效益差异分析等方面入手开展管理审计,改进新产品研发基金的管理水平;3、配合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的推进,实施风险防范审计,在充分了解审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选择高风险事件开展风险防范审计。如,为强化资金安全,对现有资金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以加强单位资金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为目标,开展风险防范审计,使内部审计工作与风险管理相融合,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内部审计项目管理法宝之三――拧紧审计项目质量控制阀。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应贯穿于审计项目全过程,它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关系到审计价值的实现。过硬的项目质量控制应做到三先三后:1、调查在先方案在后。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应建立在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基础上。包括了解单位机构设置、所有权形式、财务状况、经营情况、投资情况、筹资情况、制度建设等等,切忌无调查就急于制订方案的做法;2、取证在先结论在后。审中阶段审计证据的取得、底稿的记录应客观规范,做到在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基础上未获得证据的事项和提出问题的事项不表态,确保所有审计结论均是在充分获取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形成;3、制度在先执行在后。审计机构应建立适应本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明确项目质量控制责任人,质量控制复核程序、内容,在审计人员思想上树立质量至上的观念,并将质量控制落实到工作开展上。

四、审计项目管理应注重项目实施时间,必要时将审计关口前移,开展全过程审计

传统的内部审计通常是静态的事后工作,如财务收支审计、离任审计、经营业绩审计等。全过程审计则可以将审计工作转为动静相结合的工作,实现过程跟踪,实时监督。这类审计项目在对象选择上多是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投资回报备受关注或者无投资回报与职工利益息息相关的大型建设项目。这类项目的审计应从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方面入手,重点应沿着项目“决策――投入――管理――产出”过程检查制度贯彻执行有效性、决策审批流程的完整性、资金使用的真实性、项目合同的风险性等。

五、实施双层面的跟踪整改审计

内部审计项目管理实施的跟踪整改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个别层面的跟踪整改。按审计整改意见书要求及时对单一项目检查整改落实情况;二是整体层面的整改管理审计。对单位内部一定年限所有类型开展的审计项目重新检查整改落实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和实际整改情况及后续同类问题的再次出现进行原因分析,开展问题整改管理审计。个别层面的跟踪整改主要包括:根据发现问题下发审计整改意见、被审计单位提交整改情况报告、审计部门跟踪检查。整体层面的整改管理审计主要实行三结合方式:1、总结上报与抽查相结合。由被审计对象上报整改材料,审计部门抽查整改情况;2、奖惩与督办相结合。对没有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单位组织重点督办,由内部审计部门建立审计发现问题与整改落实奖惩办法,强化处理处罚力度,对整改不到位的单位处于经济处罚,对责任领导处于行政处罚;3、汇总分析与经验推广相结合。对所有项目整改执行情况进行梳理、汇总、分析,起草整改汇总报告,对所涉及的项目注重综合考虑,对整改调查中发现的同一被审计对象不同审计项目屡提屡犯的问题分析问题成因,提出审计建议,总结整改经验,及时应用推广。

总之,内部审计项目管理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保证审计监督职能提供有力武器。本文所探讨的加强内部审计项目管理的三个方面仅是内部审计项目管理体系构成的一个部分,真正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还应该包括诸如项目范围确定、项目人员分配、项目成本考虑以及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更多、更全面的细节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赵赞华,张学武,陈洪.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策略.财会通讯,2014.624.

审计整改总结范文第4篇

审计成果及其运用的意义,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审计工作的目的和存在的意义。本文结合实践,提出了国有企业基于“三需求”为导向的“五服务”审计成果运用模式,对其内涵、特征及主要做法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国有企业;审计成果运用;模式

审计成果运用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环节,是审计人员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工作结晶,其运用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审计监督和服务的价值所在,是衡量审计工作实施的质量高低的体现。因此,研究审计成果运用,某种程度上来说,关乎审计工作的目的和存在的意义。

1审计成果运用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从外部来看,国有企业系统面临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各界对国有企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监管也越来越严,已形成了对国有企业立体交叉的监督体系。就内部而言,为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依法从严治企已作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些都要求国有企业要进一步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充分发挥自我约束体系的作用,构建完善的审计成果运用体系,积极落实内部审计整改,最大限度的从内部防范和化解风险,保障干部员工平安、经济平安。

2“三需求”为导向的“五服务”审计成果运用模式创建概述

2.1内涵以公司各层级的审计需求为工作导向,以多样化的审计报告作为载体,以务实的工作会议作为平台,以有效的机制建设作为保障,根据不同对象提供差异化审计服务,在优先满足公司领导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审计成果在管理部室和基层单位的及时共享,使审计成果能更广泛、有效地满足公司各层级管理需要,推动公司依法治企建设和平安建设。

2.2特征①以需求为导向。根据决策层、管理层及执行层需求,有针对性开展审计项目,提供优质服务,变决策层、管理层及执行层对审计成果运用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和“自愿接受”,提高审计工作成效。②以服务为宗旨。树立审计服务理念,提供差异化审计服务。即服务于公司领导决策,服务于公司绩效考核,服务于业务部门改善管理,服务于人事董事部门及监察部门的干部管理与廉政监督管理,服务于基层单位经营管理提升。③以机制作保障。建立内审要情专报、审计成果综合分析、审计成果共享、整改督办、通报与考核等五种工作机制,优化审计服务流程,畅通审计成果运用路径,实现审计成果运用的闭环管理。

3主要思路与做法

3.1主要思路本模式主要思路是以三个层面(决策层、管理层及执行层)审计需求为审计工作的立足点,以五项重点工作(公司领导决策、公司绩效考核、业务部室改善管理、人事监察部门干部与廉政管理、基层单位经营管理)为审计服务的主要方向,通过搭建两个平台(本部审计委员会和公司审计工作会议),建立五项工作机制(内审要情专报、成果综合分析、审计成果共享、整改督办、通报与考核),实现审计成果运用的闭环管理,全力提高审计成果运用水平,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效果,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审计整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整改;路径选择

审计整改,是指被审计单位对审计部门提出的审计意见予以落实的过程。审计整改工作是有效发挥审计监督服务职能的关键,是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主要途径,也是推进依法从严治企的必然要求。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集团,所属单位级次一般较多,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提出的审计意见往往落实不到位,不仅浪费了审计资源,也对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及降低风险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审计整改工作常见的问题

(一)“重审轻改、重审轻用”,审计成果转化运用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依然不同程度存在“重审轻改、重审轻用”的思想,对问题整改、意见落实和成果转化工作重视不够,直接表现为相关单位和人员相同的问题重复发生,仅从问题的表象进行整改,未能深层次分析研究问题成因与风险隐患,从体制、机制、内控上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对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缺乏全面性、长效性的认识,认识上的误区,使审计成果转化失去了推动力。

(二)审计成果转化运用协调沟通机制尚不完善

如今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范围已涉及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要提升审计价值,扩大审计成果转化运用,需要企业管理层、各职能部门、各业务单元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通力合作才能奏效。目前这种协调沟通机制尚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成果的转化运用效果。

(三)部分审计意见和建议可操作性不够强

部分审计人员“重项目实施、轻学习实践,重查错纠弊、轻研究分析”的传统作法尚未有效改观,审计转型发展尚属起步阶段,所下达的审计意见或建议有的较为笼统,规范性要求较多,具体操作性不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防范风险与改善经营管理方面的力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整改及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效果。

(四)有关审计整改方面的考核制度不完善

目前,国内大多企业尚未建立起规范、统一、有效的审计整改工作考核办法,通过考核促进审计整改的导向作用较为有限。

(五)部分历史遗留问题难以全面彻底解决

部分历史遗留问题由于形成原因复杂、历时较长、相关政策依据变更或失效,以及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继任者处理前任遗留问题不积极等,致使问题难以得到彻底解决。

二、建立审计整改长效机制——以山西省电力公司为例

为了提高公司审计整改工作成效,促进审计成果转化运用,从2009年开始,山西省电力公司审计部开展了建立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工作,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其具体做法进行阐述,希望对国内企业开展此类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及参考。

(一)坚持组织实施后续审计项目,推动问题全面整改规范

近年来,公司持续将后续审计项目纳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后续审计结果纳入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体系。公司各级审计部门就本年度下达的内外部审计意见、决定的整改落实情况实施后续审计项目,把依法治企专项审计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也纳入后续审计检查范围。通过后续检查评价,督导被审计单位有效落实审计意见和管理建议,持续推动了审计成果的转化运用。

(二)强化审计案例特色务实培训机制作用

案例培训是公司推动问题整改规范和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一项创新举措。公司系统各级审计部门结合实际,将审计发现的问题融入编写的各类案例之中。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开展案例培训,起到深刻的启示及警示作用,对解决问题起到很好效果。近年来,公司成功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案例培训,总结提炼的《审计案例特色务实培训机制》荣获国家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公司)和中国电力行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三)有效发挥“协同监督”作用

根据国网公司“协同监督”工作要求,省公司与所属各供电公司相继成立了监督工作委员会,确定了协同监督的“九个重点领域、35个主要事项”,将公司依法企业审计整改工作纳入监督委员会联席会议协同监督重点;召开了两次协同监督专职监督部门座谈会,确立了专职监督部门“深化信息共享共用,提升监督互动联动”工作机制,明确了专职监督部门9大重点监督专业的人员分工与监督工作AB角制度,尝试统一了文件归类管理模式,将各自工作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形成个人文件夹,以便个人档案资料的保存、检索与共享。

(四)注重内部控制建设,显现审计整改长效作用

审计部门注重问题成因与风险分析,着力从体制、机制、制度、流程层面强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促进了被审计单位规章制度的完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提升了其内部控制的完善,审计整改长效作用充分显现。

(五)强化责任考核与结果呈报制度,提高整改效果

公司将审计整改结果纳入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定性评价范围。例如,太原供电公司适时向职能部门下发《管理建议书》,明确职能部门就问题整改应承担的管理责任,应完善的内控制度和流程,将问题整改列入绩效工作计划,根据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按期进行绩效考核,对重复发生问题进行追溯考核。

三、建立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审计意见和建议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首先,应强化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业务的学习与实践,通过提高胜任能力来提高审计意见和建议的质量。其次,要切实履行审计成果三级复核要求,将审计意见和建议的可操作性作为复核重点内容并列入审计质量考核范围。

(二)建立健全审计整改考核制度

应明确各单位的审计整改职责分工、内容与要求、考核评价内容、依据、标准、方法、奖罚措施等事项,通过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审计整改工作。

(三)建立健全审计整改考核评价机制

应将审计整改工作纳入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和同业对标体系进行考核评比,对达不到考核指标的单位在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结果中予以体现;各单位可将审计整改工作列入本单位员工日常绩效考核工作计划,对问题反复出现,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明确审计整改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和间接责任人)的整改责任。

(四)创新审计整改沟通协调机制

增加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相关业务人员的信息互动、交流沟通频率,提高问题整改的时效性;建立企业问题整改资源库,并保证问题整改资源库能够在公司内部实现资源共享;将审计信息在公司适当范围内予以传递;由监督部门之间和监督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就审计整改重大事项召开专题会议,研讨议定审计整改方案;定期对各单位存在的问题和整改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五)建立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强化协同监督作用

将审计整改纳入协同监督工作重点;建立审计整改联动机制;针对难以整改的复杂问题,组织开展多部门参与专项治理活动,促进类似问题的根本解决。

(六)健全完善后续审计常态机制

将后续审计工作列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坚持组织实施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规范的后续审计检查,加强对发现问题整改规范和审计意见落实情况的督导考核。

(七)营造“规范管理、和谐执行”的企业文化

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规范管理、和谐执行”的企业文化环境。应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员工将规范管理、和谐执行提炼成标准,固化为习惯,升华为企业文化,从而使审计发现问题得以彻底整改。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