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战略环境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政策
1.概念性的研究、规划与设计
概念与规划、研究属于不同的范畴,但结合起来却能够较清楚的分析日前城市规划体系。
1.1 概念性规划
概念性规划也即概念规划,由于许多城市编制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概念规划的概念已为规划界所熟知,但也因为如此,对概念规划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固定在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层次上。从上面的分析中,概念与规划的结合应该是多层次的,实际上,概念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战略性、目标性的规划,由于城市规划是多层次的,概念性规划也应该是多层次的。广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深化方案是一种宏观层面上的概念规划,工业区、居住区规划也存在概念性规划内容,只是由于问题简单,概念的确定较为容易而简化。如房地产策划中某开发地段的基本定位,发展策略就是概念性规划的基本内容,也是具体规划的依据。
1.2 概念性研究
既然存在概念性规划,也应该有概念性研究。实际上,概念性研究是概念性规划的基础,单独以研究为目的的概念性工作还是很多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由多家参与,编制不同的规划方案,准确的说应该是战略规划研究,至少是战略规划研究阶段,也即概念性规划研究阶段。如果从法定的城市规划体系上来看,目前国内所开展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均应该是概念性研究。
1.3 城市设计的概念性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的形体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环境三维的空间设计,来贯彻城市规划思想,指导城市环境元素的进一步设计。城市设计是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桥梁。由于城市环境元素的不确定性,城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空间的概要性设计,也就是说,城市设计包含着空间概念性设计的内涵。
1.4 概念性研究与规划的重要性
概念性的规划、研究将在各层次的城市规划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宏观层面上说,城市发展所涉及到的问题复杂,影响城市长远发展的因素涉及到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几乎各个方面,仅按“蓝图规划”的方式难以实现对城市长远发展的控制引导。
从微观层面看,城市建设不仅仅是功能的划分和用地的安排,城市空间、社区环境等均需要在功能安排之前给予一个基本定位。城市设计带有很强的空间概念性设计,该学科的快速发展,已说明微观规划中对概念性规划、设计的需要。
从我国城市发展过程来看,快速的城市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主体、投资主体多元化,城市的发展通过计划式的具体控制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2.现行规划体系及其发展
我国法定规划体系主要包括五个层次。其一是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法》中将城市行政区内的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多年未有法定的编制审批程序。近二年来,认识到区域性规划的重要性,已开始将城镇体系规划作为独立的规划进行编制、审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也开始由国务院审批,“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是我国批准实施的第二个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与此同时,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及编制思路也有大大更新,珠江三角洲地区编制了城镇群规划,江苏、安徽等地着手编制了都市圈规划。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已经得到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其二是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将城市总体规划的年限定为15―20年,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等的蓝图规划。随着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加深,城市总体规划越来越重视城市发展的宏观问题,如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性质、城市规模等。但由于总体规划时限、相应的技术规范等方面的制约,法定的总体规划模式已与城市发展的需要产生大量的矛盾,导致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等模式的产生。
其三是分区规划。分区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主要针对大城市总体规划深度难以与详细规划结合而设立,是总体规划的补充。
其四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该层次规划是规划管理中最便于操作的内容,深圳市为强化控制性规划的管理作用,在控制性规划(技术文件)的基础上建立了法定图则制度。
其五是修建性详细规划。该层次规划是与建设结合最紧密的规划形式,但由于只有建设项目落实后,规划才真正具有实际的建设指导作用,而许多城市的重要地段的建设有多元的建设主体,建设意图、建设时期存在很大差异,通过修建性详细规划很难进行有效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以其空间概要性设计的突出表现而得到了迅速发展。
3.新的规划体系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规划理论不断更新,现行法定城市规划体系已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由于现行规划体系主要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以前制定的,计划经济的色彩较为浓厚,在市场经济发育不断完善的今天,难以对不断变化的城市综合发展起到很好的引导控制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规划理论的不断更新,城市发展理念的变化,也要求城市规划体系应该进行适当的更新。
[关健词]企业 战略理论 多种范式
上个世纪9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迅猛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及产品设计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客观要求企业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全面考虑企业内部要素和企业外部环境要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这种背景下,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和企业内外部综合分析的战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包括资源论、钻石模型、平衡计分卡、竟合论、超强竞争论等战略理论,可以说是多种范式并存。
一、资源论
1984年沃纳菲尔特的“企业的资源基础论”的发表意味着资源论的诞生。资源论的假设是:企业具有不同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资源在企业间是不可流动的且难以复制;这些独特的资源与能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资源论的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看成是资源的集合体2将目标集中在资源的特性和战略要素市场上,并以此来解释企业的可持续的优势和相互间的差异。尽管资源论不断发展并在90年代盛极一时,但资源论的缺陷是致命的,且不说它没有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外部关系,将复杂的企业内部结构仅以资源、能力或核心能力来解释,或者说以资源涵盖整个企业,难免以偏概全。
二、钻石模型
1990年,波特提出钻石模型,可以说是关于企业战略理论的综合分析。波特认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支持产业与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这四大要素创造出国家环境,企业在其中诞生并学习如何竞争。波特还分析了政府,社会,每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的历史背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国家文化)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并进一步指出在国家经济中,钻石体系会形成产业集群,其内部的产业之间形成互助关系。在历史分析中,波特认为,从国际竞争观点看,每个国家可以根据他们的产业表现,分成几个不同的竞争优势阶段,这些阶段就是该国经济发展的详细过程。每个阶段所强调的产业、产业环节和企业战略都不同,就连政府的产业政策也因不同阶段而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国家经济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即生产要素导向阶段、投资导向阶段、创新导向阶段和富裕导向阶段。在历史分析中,波特认为,从国际竞争观点看,每个国家可以根据他们的产业表现,分成几个不同的竞争优势阶段,每个阶段所强调的产业、产业环节、企业战略和政府的产业政策都不同。波特对每个阶段中各个要素的不同表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可以看出波特的钻石理论是对早期企业内外部分析战略理论的完善,使这种理论不仅提供了分析的基本框架,而且有了丰富的理论内容。
三、平衡计分卡
在此阶段,基于企业内部制度分析战略管理理论也开始出现,表现为平衡计分卡理论。平衡计分卡是基于企业绩效评价的战略理论,因而可以将这个理论看作是基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战略理论。由于传统单纯的财务指标评价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绩效状况,该理论提出用顾客满意度、内部程序(流程)及组织的学习和能力提高三套绩效测评指标来补充财务测评指标。
四、关于企业社会关系的理论
企业社会关系是与企业社会资本概念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尽管企业社会关系更多的源于企业外部环境,但它确实不同于一般企业环境分析。二者的差别在于,企业可以或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协调整合甚至管理控制其社会关系;但对于环境来说,企业则无法或难以进行协调整合,更谈不上管理了。从企业社会关系方面看,一个企业既要处理好企业内部组织与组织、人与人、组织与人之间的关系,又要处理好与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互补生产商、潜在生产商、政府、企业协会、大学、研究所、社区及其它组织间的关系,从而使企业社会资本最大化。
五、博弈论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的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如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的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参与人、行动、信息、战略、结果、均衡等。博弈论与战略决策问题有着直接的联系。以博弈论为基础来研究战略问题,特别强调对竞争对手的行动的研究,强调企业的战略制定要考虑对手的可能反映,要根据对手的反映或可能的反映来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和行动,以达到击败对手或至少领先于对手的目标。在传统经济学所谓的寡头垄断产业中,博弈论的思想在战略制定中的运用已很广泛。
六、组织理论中的新制度主义的观点
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并没有超越资源及资源市场的属性来解释企业间的差异。尤其是它没有考虑包容着资源选择决策的社会背景因素(比如,企业传统,网络关系,管制压力等),以及这种背景因素是如何影响企业间长期的差异。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也没有提出资源选择的程序,也就是企业是如何做出或未做出理性的资源选择来追求经济回报的。决策的制度背景在个人、企业以及企业外部的层次上,深刻地影响了资源的选择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这里的制度背景即是指规则、准则和围绕着经济活动的信念。围绕着资源决策的制度因素影响着企业获得经济租金的潜能。在个人的层次上,管理者的准则、习惯以及对传统的审慎的认同,影响着管理者的决策。在企业的层次上,公司文化、共享的价值观系统和政治程序,以及在企业外部,政府压力、工业联盟和社会制约(规则、准则、产品质量标准、职业安全、环境管理)等都影响着资源的选择及战略决策。七、有机战略观
关键词:建构主义;支架式探究;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176-02
在提倡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建构主义学习观逐渐受到高校教师及学者的关注,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改革也逐渐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战略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学习的高阶段课程,是研究关乎企业生存及发展方向的一门高度综合性课程。由于战略管理的周期长,决策因素涵盖的变数较多,无法简化成简单的函数或模型,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战略思考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这种需要。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也很难融入到教学课程里面,教学效果也不明显,为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本文在研究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础上探索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希望对于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及战略管理课程的特点
1.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论基础
在研究建构主义学习观时,首先应该回顾建构主义的理论渊源,对建构主义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首推皮亚杰及维果茨基。皮亚杰在研究儿童认知的过程中提出了同化和顺化的理论要点,所谓同化就是吸收外部环境的信息并融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这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而顺化是如果现有的认知不能同化外界环境信息,平衡状态被打破,那么认知结构被重组或调整,认知过程就会创造或修改新图式达到新的平衡。另一位学者维果茨基的刺激反应理论对建构主义影响较大。维果茨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高级心理机能与低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是人和动物为生存和发展共同的拥有的,包含感觉、直觉、直观的动作,冲动的意志等;高级心理机能是受意识支配的并且为人所特有的,是“指观察(有目的的知觉)、词的逻辑记忆、抽象思维、高级情感、预见性意志等”。具有主动性、随意性、自觉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高级心理机能对于高级知识学习尤为重要,因为后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活动来把握知识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与同一知识的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性,从而达到灵活应用知识、推导新知识,广泛迁移知识的目的。
从学者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以下几个观点:一是学习活动不是简单对外界环境信息的摄像,也就是说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图示达到认知平衡。二是知识的接受是探究的过程,任何的认知都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每个人运用认知过程接近答案的过程。三是学习主体是带着一定经验参加学习过程,新知识获得是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获得。因此,主动性、情境性成为教学过程的主旋律。
2.战略管理课程的特点
战略管理课程是研究企业未达到特定的目标和完成企业的使命,锁定目标顾客,利用竞争优势,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长远性规划过程的一门学科。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一定的特点,这些特点正好为战略管理课程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战略具有总体性和高层性,因为战略是企业发展的蓝图,往往作出战略决策的是高层管理者,因此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很难得到实习的机会,甚至与实践者交流吸取间接经验的机会也不多。但是战略管理课程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弥补实践的不足,学生可以在特定的情境下全真模拟进行战略决策,具有情景模拟的实验课成为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学形式。二是战略具有综合性,进行战略决策需要掌握到经济管理类各门学科的知识,同时战略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起到导向作用,指导各部门的决策和运作。因此学生对于整个工商管理各门课程的认知及整体构架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三是战略具有长远性。企业战略考虑的使企业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发展问题,企业既要考虑长远利益,也要兼顾短期利益,因此学生战略思考能力显得很重要,也为探究式接近问题的答案教学方法提供了条件。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1.支架式探究教学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个概念是为学生理解探究一定的问题所必需的,因此需要将课程的纷繁复杂学习内容进行分解,逐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概念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观贡献者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因此教学不应该简单地停留在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而是建立一个支架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到发展的前面。
战略管理课程支架式教学可以如下演示:(1)搭脚手架――围绕战略管理课程主题,建立概念框架。首先让学生理解战略管理所研究的四大问题:我是谁,到哪里去,怎样去,如何测定实现目标。这实际就构成这门课程的框架。企业定位―企业目标与使命―企业的战略―战略控制。(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围绕着一个点,比如“我是谁”的问题,引入案例,进入情境,让学生知道要分析企业定位,就要研究企业外环境,内环境和竞争对手。(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例如还是接着情景中的问题,探索内容包括:外部宏微观环境如何影响企业,构成要素有哪些,用那些方法进行分析,怎样分析,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企业,如何分析,竞争对手如何分析等。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围绕着情境中问题,小组共同来谋划,作出战略决策,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
2.战略管理课程实验室ERP情景模拟
战略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起到导向的作用,指导各职能部门的决策和运作。因此通过实验室的真实情景模拟,加深学生对战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进一步提升对战略管理的认知。实验过程可以进行如下操作:(1)实验前准备。将学生分组,并把情境企业的整体资料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状况,包括企业外部环境,企业资产,企业人员,企业综合能力及市场发展动向,构建学习情境,创建问题,使学习者进入情境中,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并为学生提出发展目标和相关实验参数。(2)实验过程参与。首先是计算机软件支持,ERP实验软件包括由企业计划管理子系统企业生产制造子系统,市场营销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财务管理子系统、物流管理子系统、系统的运行以网络管理系统为技术支持,能够演示某个企业的实际运行状况,便于学生了解企业、认识企业。同时这种软件提供企业实际运作模拟决策系统。它可以提供若干个决策环境,用户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扮演企业主要决策岗位中的不同角色,模拟运作一个企业,制定满意决策。其次是角色分工,实验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企业中不同岗位的角色,如CEO、营销总监、生产主管、财务总监、人力资源总监、物流主管等等,小组成员对外部环境信息综合分析,作出年度计划,并统一作出战略决策。例如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就要尽可能多拿订单,促进生产线的更新。在小组的共同努力下作出不同的战略来实现企业的发展。(3)实验后交流。实验结束后,每一小组对自身运营企业的状况进行总结,分享经验和教训,调整和修改学生的认知,从而提升对战略管理课程的整体认知。
3.教师角色定位
传统的教师观与学生观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具有权威性;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在这种单向线性教学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忽视,甚至压抑、压制,学生作为主体所具有的独特思想、情感、个性等不能得到教师的尊重,教育主体势必不能产生双向流动。教与学双方具体、生动的关系得不到体现,而且使得教学成为按照某种套路进行的功利性活动。因此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师除了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之外,还应该扮演促进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学习中的重点是把接收的信息同化到原有的经验图示中,同时通过教授探索性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变化,从而调整或修改图示帮助学生达到新的认知平衡。教师作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合作者应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包括错误观念,参与学生开放性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也就是参与学生对现实的建构与此相应学习活动则在于产生情境性的文化的理解与教师和同伴一道积极参与开放性的探究并对共同建构的意义进行反思即在物质和社会活动中创造现实。
三、结语
本文在对建构主义的理论探究和理解战略管理课程的特殊性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如何改革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支架探究学习,实验室情境模拟及教师角色的转变,强调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利用信息资源来帮助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知识构建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战略管理的课程中提升认知能力,提高应用创新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恩全,李作奎.高等学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嵌入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9,(6).
[2]魏萍.维果斯基与凯利人格建构思想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
一、企业新概念的提出必然要来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
企业一人道主义论坛协会会长约翰·马雷斯卡在其所著《企业新概念》一文中说:“今天世界出现了一种崭新的企业新概念,即企业已不再被看作只是为拥有者创造利润和财富的工具,它还必须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负责。这种企业新概念注定会改变人们对企业的看法,企业对自己的看法,以及企业在对世纪社会中的位置。”
社会责任会计是在传统的会计模式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会计分支学科,它是探讨、研究如何更好地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管理当局、政府、社会公众的相关利益集团和个人的决策提供特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其直接目的是通过计算和记录企业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损害,向政府及公众提供企业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它最终的目的是讲求社会整体效益,实现社会净贡献最大化。因此可以说,社会责任会计应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其实质是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社会责任,并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
(一)企业新概念的提出,使企业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转移到开始重视社会效益上来。而社会责任会计的建立是正确衡量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基础。在社会责任会计中,社会效益主要包括质量效益、环境效益、充分就业效益、社会保险及教育效益、外援效益及其他效益。而社会成本则主要包括社会物耗成本、社会人工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资源耗损成本、资源使用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社会管理费用、工伤及职业病成本和其他社会成本。传统会计对效益和成本的界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对企业的要求,而且单纯以交易价格作为前提,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的会计计量方法,也难以担当对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的计量任务。
而社会责任会计却能以会计特有的技术和方法对各企业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社会效益和发生的社会成本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核算和管理;但对于一些难以用货币计量的指标则以一定的公认标准为基础采用科学的估计法,通过对各企业经营行业所带来影响的核算和管理,使其经营行为在经济方面和社会方面达到均衡。即各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要通盘考虑,自觉地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最后以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核算和监督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整个社会做出的总贡献和总消耗,从而使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得到充分反应。
(二)企业新概念的提出,要求企业不仅要对所有者和债权人提供会计信息,而且还应对员工、政府、社区、社团等提供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这正是社会责任会计比传统会计提供更加丰富的会计信息的所在:即社会责任会计不仅要求企业提供一些经济上的会计信息,而且还要求提供社会性的会计信息,如对人力资源状态与贡献的揭示,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破坏的揭示,对这些以社会成本为代价获得经济效益的现象的充分揭示,迫使企业为维护企业声誉而必须向一般公众、地区居民及整个社会提供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三)企业新概念使企业责任开始向社会扩展,因而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也成为一种必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趋于多元化,公众对生活质量的期望值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世界各国人民期望环境能得到保护,期望自己享受到作为人和劳动者的某些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企业新概念,不再被看作只是为拥有者创造财富的工具,企业作为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与未来有着重要关系,并且还关系到和平、稳定和全世界人民的安康。从这点来看,企业应对更多的公众而不只是对它们的拥有者和股东负责,且它与其所在地的社区,与国际社区和世界环境有着直接关系。
而社会责任会计的宗旨是要求企业在生产新产品的同时,还应无条件履行社会责任如环境保护、就业条件等并定期报告企业为社会所创造的效益和业绩。由此可见,企业通过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可以促使其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并能切实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四)企业新概念的提出,使有远见的和开明的企业家认识到一个安全和繁荣的社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获利。前已述及,企业的社会作用新概念的发展趋势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今天,这种新概念可以通过对话和建设性合作而不是通过对抗,进一步扩大和加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新的态度呢?答案在于,过去所信奉的信条已经发生变化,已经有了新的价值观。过去,企业家认为政府干预是一件坏事。现在他们认为,大多数法律实际上对他们是有利的。同样,过去企业赞同“货物出门概不退换”的教条。现代的企业家态度则不同,大多数认为企业的目标应该有利于社会,而不是“损害社会”。企业帮助社会,实际上也是帮助它自己。企业家利用社会责任会计来检查公司业绩,评估公司社会工作的成果,找出公司应做的社会工作,教育公司中的管理人员,使其能从社会角度来思考问题。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企业的信誉,得到社会的青睐。
(五)企业新概念的提出,使各国组织颁布了一系列原则、协定、准则,迫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从而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就成为必然。如1999年11月在一些跨国大公司(包括壳牌国际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等50多家公司)高级代表的合作下,由利昂·H·沙利文教立起草了一套旨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原则,这个原则被称为“沙利文原则”。该原则要求:“对社会负责的公司,无论大小,都可以作为目标来调整内部政策和惯例以符合参照标准。”如联合国提倡的公司与联合国之间签署的包括人权行为、劳动条件和环境保护等内容的“全球协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制定的公司自愿执行的关于职业标准、行业关系、环境、竞争和税收的“跨国公司准则”。这些原则、协定、准则的颁布,迫使参加签约的企业密切关注本公司业绩,履行社会责任,并且就义务的实施情况发表年度报告。
(六)企业新概念的提出,要求企业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从而能更好地合理分配资源和满足人类长久生存的需要,而社会责任会计的建立正能顺应这一客观要求,它有助于企业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损害。众所周知,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目前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正受到严重破坏。企业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细胞,大量生产、大量消耗也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企业生产的无限扩大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致使环境危机不断加剧,而企业对这一危机的造成显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而防治和根除危机也就理所当然。生产在扩大,自然界中的资源却在锐减,并且很多资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为了人类的未来,为了保全这有限的资源和节约资源,为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限制,很显然需要社会各企业提供必要的社会报告,从而也促使了社会责任会计在企业内部建立的必然性,它能正确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经济活动保护资源,维持生态平衡。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对传统会计产生了新的挑战,它必然要来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就是指代际间发展机会的平等性。根据1982年4月由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加告提出:“可持续发展能满足现在的需要,但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自身需要的能力。”它的直接含义是:在包括资源在内的广义财富的传递上,每一代留给下一代的都应该是平等的,即代际间的交换应当是平等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三个子系统理论,即:(l)生态持续理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之上;(2)经济持续理论:鼓励经济增长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应重视质量。优化资源配置、节耗增收;(3)社会持续理论: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满足需要,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
会计提供的信息对于衡量和监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会计仅仅是经济效益的维护者,还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追求比较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是传统会计的最大目标。至于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会计还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这是传统会计的普遍现象。并且从另一个方面看,传统会计的经济效益是一种局部的、短期的利益,它阻碍着高生态效率的实现。可见,传统会计要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必须面对新的挑战。具体讲,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会计带来的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l)会计目标。传统会计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会计应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企业的局部利益与社会全局利益,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当二者存在矛盾时,应当把后者放在一个较高的地位,使前者服从后者。(2)会计方法。传统的会计方法主要是各种精确的计量方法。如折旧的方法、存贷计价的方法等。衡量可持续性的许多指标,如生态的破坏和恢复,环境的污染和治理等,是无法精确地计量其成本和效益的,这些指标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评估方法来确定。(3)会计报告。传统会计报告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我们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会计目标,补充和完善一系列的指标体系。新的招标体系是在原有的会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增加有关环境保护和治理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内容。根据需要,也可以单独编制有关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的会计报告,并向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公布。(4)会计监督。传统会计在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上基本上处于旁观者的地位。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会计应承担社会道义的责任,自觉监督企业的行为,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
时过境迁,昔日的老大也要改弦易辙开始做商业地产及相关产业了。转型的同时,理论上要有所突破,万科CEO郁亮表示:“不相信万科有核心竞争力,毕竟行业变化相当大,企业只能以变应变,没有什么能保证高枕无忧。”另外还说道:“我认为核心竞争力都是骗人的,一家公司怎么可能有一个能在未来竞争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呢?所以我不让员工看核心竞争力的书。”
那么,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否真是商学院的“”,它作为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之一,是否真的已经过时了?
首先,我们应该要明确,企业有些所谓的优势根本就不是核心竞争力。利用垄断地位、投机信息不对称的政策等,只能为企业谋取一时的利益,并不能成为企业的竞争力。比如,习惯于宽松货币环境的房地产企业,经过了十年黄金期,它们只是高度依赖了宏观经济政策,并不是凭借的竞争力。
不可否认,竞争环境的加速变化,使部分竞争力的时效大打折扣。但是演变速度加快,不等于什么都积淀不下来。企业通过对未来环境的预测,要不断改良核心竞争力, 保持竞争力的与时俱进,以应对各种变化。在消费电子时代,索尼的竞争力在音乐电子方面,核心产品是WALKMAN随身听。到了无线通讯时代,索尼和爱立信成立战略联盟,索爱手机依旧可以打上WALKMAN播放器的标志。但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面对数字化音乐的冲击,索尼的核心竞争力就没能够及时改变。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制造业和服务业变得更加融合,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专注于主业和核心能力的企业似乎显得老套。以电商平台为例,平台本身代表了一种价值创造形式,使平台可以成为一个快速良性循环的过程。这样,似乎做平台并不需要过多积累,谁都可以尝试,可以凭空被创造,因此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不再适用。事实上,正如周鸿说的,最困难的战略大概就是平台模式了,因为管理平台以及实施平全是一种独特的竞争力。
其实,最新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的正是“动态能力”的概念,即企业不断将旧竞争力与新环境相结合的能力。动态能力可以循序渐进地结合已有资源,以产生新的价值创造,例如百度从搜索引擎做起,业务逐渐向云计算和大数据延伸。苹果、谷歌、Facebook都正在通过一系列多平台绑定战略完善自己的竞争力,只是结果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