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考试制度改革

考试制度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考试制度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考试制度改革

考试制度改革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考试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2-0001-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指出,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同时还指出,要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

考试作为衡量和检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进度及其效果的重要工具,是能否真正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是,当前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阻碍了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分析和研究当前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和方案,对于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我国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考试目的被异化,反馈功能较弱

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的一种途径和手段,其目的是要通过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来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并从中逐渐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然而,目前高校普遍只是将考试单纯地作为某一阶段教学任务的完成,一门课程的结束;只是将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作为评奖学金、入党、毕业、保研等的依据。考试不但没有起到反馈功能,其目的也被异化。学生在这种环境的引导下,也将考试仅作为一种拿学分和评优的工具,而不清楚考试的真正目的所在。

(二)考试内容固定化

考试内容是整个考试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当前的课程考试内容仍然偏重于原理化、结构化的识记性知识,以知识性考核居多,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测试内容比重太少,结果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1]。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掌握和应用,也不利于创新型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此外,考试内容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笔记,考试范围固定且狭窄,不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看问题的多面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三)考试形式单一化

考试形式对于考试目的的实现和考试内容的导向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高校考试形式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1)采取闭卷考试形式过多,开卷考试形式较少;采取笔试方式多,采取口试、答辩及操作方式较少;采取理论考试多,而技能考察少等,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2)考试基本上采取的是集体测试,更多地考虑的是学生的共性,而忽视了其个性的培养。(3)大部分考试都安排在期末进行,很少有分阶段的课程考试,形式单一,重最后结果,而轻过程。这样导致很多学生平时学习懈怠,考前手忙脚乱,一时间面对多门考试压力巨大,考试不理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四)考试成绩评价不科学

考试评价可以为教学质量管理提供反馈信息,其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当前的考试评价制度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成绩评定过于简单化,多数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标准,辅之以平时成绩进行评定,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评价,这样很难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成绩评定过于标准化,一般在成绩评定时采用百分制,把分数看做是能力的外在表现,导致学生过于注重期末考试,轻视平时学习,过于注重考试结果而不注重学习过程[2]。最后,评价角度太过单一,仅把最后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没有从综合的、全方位的角度去考核,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个性的塑造,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

二、美国高校考试制度的借鉴

美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除了其拥有实力雄厚的硬件设施外,更重要的是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而作为美国教育制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考试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3]。

(一)考试目的明确,反馈功能突出

美国高校考试目的的明确性,缘于其教育目标的明确性。美国高校更注重考核学生的基本技能,以及超越精神和创新思维。其教育目标即明确又具体,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伦理道德、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要求都有详尽的描述,非常注重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同时,考试的反馈功能也很突出,教师既要求学生定期上交作业,又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课堂测验,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和测验结果对教学进行反思,考试结束后教师还要对学生考核成功与否加以分析。

(二)考试内容范围广泛,题型设置科学

美国高校的考试范围除了教材,还涉及许多课外知识,以及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创新成果等内容。考试内容非常广泛,考试作答需要综观全文、进行综合归纳后才能得出。另外,考试题型设置也比较科学,主要侧重于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题型一般以主观性试题为主,答案非常灵活,学生只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回答言之成理就可以获得理想的成绩。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兴趣及能力,为其指定平时作业或论文题目作为考试内容之一,并允许学生回家完成。

(三)考试形式多样

美国高校考试形式主要包括期中考试、平时成绩考核和期末考试等形式,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及教学要求,灵活选择相应的考核形式。其选择主要以能否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真实水平作为标准。另外,美国高校课堂考试也十分频繁,既有常规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又有多次课堂测试,有的课程甚至每次上课都有小测验,其成绩直接纳入总成绩。

(四)成绩评定比较合理

美国高校的成绩评定特点体现在:一是侧重于考查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的情况。在考核中不太注重笔试成绩,而是以学生参与研讨论、回答问题等情况,以及与教师不定期的晤谈为主,更注重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核。二是比较重视学习过程而轻视结果。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较大,大多超过期末成绩所占比例。三是计分方式较为合理。改变了以往按数字和等级来评分的做法,力求评定的准确性、客观性。许多学校采用教师平常记录成绩、期末给予文字叙述性的总评,而非数字分数。

三、我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路

要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进一步深化考试制度改革。笔者就目前我国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参考美国高校考试制度的成功经验,提出如下改革思路和建议。

(一)明确教育目标,明晰考试目的

明晰考试目的首先要明确教育目标,而这一点可以借鉴美国大学教育目标的设定;定期组织教学管理者、师生学习和了解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使之逐渐地认清教育和学习的真正目的,进而端正考试目的。同时,还要采取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提高教师对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践行结果的考核,并给予相应的奖惩;降低考试成绩在奖学金、入党、保研等评优活动中的参考比例等,使考试的目的真正落脚到人才培养目标上来。

(二)创新考试内容,扩大考核范围

当今社会对人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的是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的考试内容不应该再固定于考查识记书本知识的能力,而应更多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解并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考试内容应该更加开放灵活,考试题型应更多地设置论述题、辨析题、综合分析题等主观题,减少识记型的客观题。另外,由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所以考试内容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知识,应增加课外相关知识的考核,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根据学生个性禀赋的不同,还可以设置不同的考试内容和题型,如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兴趣及能力,指定平时作业或论文题目作为其考试内容。

(三)结合课程特点,丰富考试形式

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必须丰富考试形式。一是在考试方式上,可以根据课程特点、教学任务的不同,采取笔试、口试、论文、实践操作、闭卷、开卷、半开卷等方式灵活进行考核,其选择主要以能否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真实水平,能否全方位地考验其综合素质为标准。二是在考试对象上,应根据学生不同的背景和个性,适当地采取不同的考试形式。三是在考试时间上,应注重学习过程考查,改变期末一次性考试方式,增加平时考试次数,分期多次进行考核,有助于增强考试的反馈功能,减轻学生的压力。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成绩评价制度

考试成绩评价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首先,建立以考核能力为准的多角度、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如在给学生答案评分时,只要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回答言之成理或自圆其说,就可以获得高分,而不去过于信奉所谓的标准答案。其次,改革重结果轻过程,静止、片面的评价制度,增加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记分方式。改变过于精确和量化的评分方式,采取等级或者及格与不及格的方式,也可以借鉴美国大学采用教师平常记录成绩、期末给予文字叙述性的总评等方式。

考试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改革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理论、实践上的问题和困难,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都参与进来,多交流、多进行研讨活动,并付诸实践,克服困难,共同推进考试制度改革,使人才培养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金祖庆,赵雷洪.学分制模式下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研究

[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3).

[2]龙坚文.高校课程考试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0,

(34).

[3]李楠.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考试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高

考试制度改革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招生考试制度 问题 改革构想

一、高职招生考试中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职招生的人数每年都在上升,高职教育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提高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落实高等教育普及化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但是,伴随着我国高职招生的快速发展,招生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考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目前并没有将高职招生考试作为一个特殊类别,而是单纯地将其看作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专科,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考试准则进行选材和录取,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高职招生考试与职业教育目标的脱轨,与原来的教学内容目标背离,进而导致中职教育一味注重升学率,兴办综合高中,完全偏离了原本的办学方向。

(二)考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招生的途径有两条:高考和高职对口中职招生考试。表面上来看,高职院校似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招收到更多优秀的学生,其实远非如此。因为高考过后,高职的录取批次要排在重点、普通和民办院校之后,其生源只能是一些低分学生,在如今各普通高校广泛扩招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招生源更加紧张。而高职对口中职招生考试虽然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但由于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弱,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办法考进高职。

(三)考试标准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可分成中职院校和普通高中两个体系,中职院校又分为职高、技校和中专三种教育类型。现今这三种学校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等方面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其毕业生很难在升入高等教育时达到同一起点。但招生考试中,所有中等教育考生都使用统一的试卷,中职学校升入高职院校采用统一的试卷,结果造成高中毕业生认为进入高职是失败,而中职则为了升学率采用各种手段吸引生源,根据升学考试内容组织教学,完全与职业教育脱轨。

二、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构想

(一)改革高职招生制度

增强高职招生制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对高职招生制度进行改革的目的。首先,可以允许高中第二学年的学生报考高职院校,同时扩大对口中职招生的规模,以此来扩招学生,保证生源质量。对中职教育来说,高职招生考试不只是选拔人才,还引导着其教育发展的方向。高职和中职实行3+2对口,不仅可以保证高职生源的质量,还可以带动中职的稳定发展。其次,应该将招生自还给高职院校。我们现今实行的高职招生办法是省招生办划定分数线,学生按比例向各招生院校投档,这种方式严重影响了高职生源的数量,质量也没有保证。所以,要使高职院校获得发展,必须改革招生办法,让高职院校拥有招生自。

(二)改革高职招生考试内容

我国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能力本位。高职院校的招生考试应该是综合测评考生的职业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目的。其考试标准应该与普通高考区分开来,具备职业教育的特征,着重突出对职业技能的考核,内容与难度应该参照对口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能力。由此看来,高职院校招生考试的内容改革目前应着重解决文化专业基础课基础性的问题和专业课综合性的问题。

1.基础性的问题。具备高中文化基础和相关职业技术基础是目前高等职业招生考试基础性的两个方面,主要目的是保证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和培养目标。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要以运用为目标,以必需为度。应该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技术所必需的专业基础,剔除深奥的理论。与此相对应的,文化知识考试所占比例和难度不应该过高,应以奠定高职学习的基础为准。

2.综合性的问题。高职招生考试改革的重点是对专业课的考试范围和内容进行改革。首先要改变多门专业课程拼盘的综合,其次要加强对高等职业招生考试题型的研究。

(三)改革高职招生考试的方式

1.多样化考试层次。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必然走向就是高考层次化的改革,即将高考区分为大学录取考试与高专高职录取考试。其依据是这两类院校无论是办学层次还是培养目标都是有很大不同的,大学高考侧重评估考生的学术能力发展,高职考试则注重评估考生理解运用技能,将两者区分开来,有助于高职选拔学生,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发展。

2.增加高考次数。这有两个内涵,一是指统考次数增加,二是指打破统考模式,发展多元化考试模式。统考模式缺少对考生综合素质与个性发展的测评,因此可以改成统考加单考,在统考后,高职可以依据各自的专业特征再进行单独考试,将两种考试成绩综合起来录取。

3.多元化考试方式。借鉴国外的经验,高等职业考试的方式可以逐渐试行单科制度,也就是把高考考试科目进行单科测评,每一科颁发证书,考生以多个单科成绩进行大学申请,单科考试的时间可以采用滚动式,一年内设置多次考试。

4.保障实施多次高考。要真正做到保障多次高考的实施,最重要的是对高职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我国现今的教学管理制度已经进行了部分改革,但核心内容并没有完全摆脱学年制,学生还是统一入学、上课、毕业。实践证明必须采取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等多元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并配合网络化的管理,才能解决多次高考造成的学生入学时间差异带来的教学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敏强.实施“高考制+申请制”并行运作的高考招生改革构想[J].中国考试(研究版),2008,(02).

[2]明凤.浅谈如何完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

考试制度改革范文第3篇

关键词:考试制度;考试改革;创新人才 转贴于

(一)树立科学的考试观念,为培养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思想环境

更新考试观念是考试制度改革的前提,科学的考试观是从“人”出发的,着重强调的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考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更强调通过考试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同时,科学的考试观要求考试增加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考查,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体现考试的教育功能。两种考试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不一样,但都以考试为手段来实现各自不同的目的。显然,在当今社会,知识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已成为趋势。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考试观,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造良好的思想环境。

1.树立考试不是为了获得学期成绩,而是作为前期学习效果的总结的观念。学生在一个阶段学习后,通过考试进行自我衡量、自我提高,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尚未掌握的部分及时补课,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作为下一阶段学习的起跑线。

2.树立考试不是一门课程的教学结束,而是师生对课程教学的一种互动方式的观念。通过考试,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疏忽和缺陷,并且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指出学生在前期学习中的不足,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指导他们进行深入探索。

3.建立考试后的信息反馈机制。考试管理部门要对试卷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和问题加以研究,并将有关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促进以后教学活动的发展,同时在制度上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考后的试卷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明确考试目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

考试目标的制定应本着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以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1.考试目标应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重视。要想人才多样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根本的是要尊重人的个性。理想的考试应对每一位学生都设计考试标准和模式,适应每位学生素质的发展。这样,不仅避免了学生缺乏个性,千人一面,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2.考试目标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考试目标应以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活动中,它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通过考试诊断教学问题,反馈教学信息,检测教学效果,从而调节教学双方向教学目标迈进。

(三)针对课程特点,丰富考试形式

目前我们的考试还主要是单一的书面考试,在考试的评价上过分依赖考试成绩,尽管现在尝试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结合起来,但由于缺乏科学严格的形成性考核办法,形成性考核的信度有待提高,因而不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从改革考试形式和考试评价标准入手。

1.要按照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科学的考试方式。大学课程考试基本测试形式通常可采用以下六种:(1)闭卷考试,具有适合多人同时考试,效率高,测试环境比较容易控制,题型多、覆盖面大等特点;(2)开卷考试,重点不在考核被试者对知识的记忆,而在于考核被试者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也包括学习能力和查阅资料的能力;(3)口试,最大特点是应试者在提问范围和所创设的考试环境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由抒发见解,可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口试对应试者学识的广度与深度、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反应能力、想像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仪表风度和个性特征等,均能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观察和检测;(4)成果性考试,如综合文献调研报告、设计项目训练、作品展示等,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科研能力,同时能有效考查学生查阅资料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操作合作考试,能够较好地考核学生涉及动作技能领域的实践能力与素质,增进学生间的相互配合与分工协作,促进学生的团队精神,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测试手段;(6)计算机及网上考试,不但可以用于对学生认知领域的考核,还可以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信息化社会、开放教育的今天,应大力开发和利用这种考试方法。

2.改进考试评价标准,使考试与学习全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从实践上来看,目前关键是要进一步完善形成性考核的制度建设,增强形成性考核的科学性、有效性,严格形成性考核的控制与监督,充分发挥形成性考核的导向作用,最终实现考核目标多元化、考核内容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化、考核评价个性化的改革目的。

3.改变期末一次性考试方式,将课程考试分阶段进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考试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要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其评价活动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可以在每个章节结束后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再出若干个综合题,由学生自主选择,以开卷的形式考试。教师在学生完成章节小论文之后,安排论文回顾,总结学生答题情况,对学生在论文中反映出的问题作解答或在学生中开展讨论,鼓励创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通过写小论文的形式厘清概念,逐步消化所学知识,学会查阅资料,增强实际写作能力,同时不再以一次性考试决定成绩,减轻了学生考试压力,最终将考试变成实现自我价值、体现自我价值的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可以通过作业、课堂讨论、课堂提问、课堂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以此获取教学信息,引导学生的学习向能力培养方向发展。

(四)紧扣时代脉搏,更新考试内容

根据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考试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以发展能力为主,培养和考察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鼓励老师在考试命题和评分标准方面进行新的尝试,力求开放性和人性化。

1.命题要突出能力考核,要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个人思考。大学教育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寻求教育的相当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2.命题要体现开放性。考试的命题要着重从培养目标的全局出发,要反映出课程教学的目的,而不是课堂教过的和教材中存在的内容。其开放性体现在:(1)试题的内容开放,教师主要是构建好问题情境,根据培养要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综合分析,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试题答案开放,无标准答案,学生可根据试题的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答;(3)答题方法的开放,允许学生采取各种有效的答题方法,鼓励创造性思维。开放性、个性化的考试设计对教师的教学会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对课程有熟练的掌握并有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还要把握清楚,做到既“因材施教”,又“因材施考”。

考试制度改革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创新能力培养;考试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091-02

考试制度改革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近年来,不少高校的教学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针对现行课程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他们根据不同学科和课程的特点,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改革思路和方案,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 系[1]~[3]。然而,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的考试制度总体上还是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束缚,成为制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瓶颈[4]。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观最集中的体现。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5]。创新意识是指发现新问题的能力以及产生创新动机的自觉性等,这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对新异事物的敏感性、自信心等,这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想象能力,有创造性地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创造性地开发某种产品的能力,这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创新的本质力量之所在;创新人格主要包括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顽强的意志力等,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最为稳定的心理特质,是持续创新和成果产出的根本保证。对于大学生而言,创新能力应包括主动学习的精神、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创造性意识的形成等。创新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学生在大学校园所接受的系统教育。

二、高校考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多数高校的考试制度与新形势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相适应。考核体系存在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考定成绩,缺乏对创新过程的考核

在考试方式上,重视终期的闭卷考试,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期末考试在学生课程学习成绩评定中所占的比例,往往在80%左右。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课外作业完成情况、到课率等,在学期成绩评定中所占比例较小。从而导致一些学生上课不记笔记、旷课,而期末为了通过考试,复印其他同学的笔记,有的甚至铤而走险在考场作弊,而考后其教材、笔记、实验报告等重要的课程资料都进了垃圾回收站。这一现象不仅严重违背了“学习认知规律”,而且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形成。

2.考题以课堂内容为主,主要考核学生的“识记”能力

高校考试除了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学生评教”、“质量考核”的束缚,考出好的成绩不仅是学生的期盼,而且也成为了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因此,教师在考题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均以对“三基本”的掌握状况为考核目标,回避了对创新能力的考查,如在大多数的考试中,题型多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客观性试题为主,而体现创新能力的综合分析试题所占比例很小。有些教师甚至经不起学生的央求,在考试复习阶段还有意为学生划出考试重点,将考试范围缩得更小。

3.实践课程项目设计不尽合理

实践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目前,有些高校开设的实验课绝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缺少富有创新设计的综合性实验。在实验前,实验教师会将实验所用的材料、试剂等一一准备好,再配上相关的实验指导书,学生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非常机械,好像生产线上的工人一样,根本谈不上思考。

三、制约考试制度改革的因素分析

首先,习惯的理念和保守的思想是制约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因素。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都已经习惯了已有的考试制度,即教师出题,学生答卷,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师生之间的界限比较明晰。

其次,考试制度改革的阻力不仅来自学生,也来自教师。考试改革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即由原来为成绩而考的突击学习,转变为注重过程的学习,而且也会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由现在的“填鸭”式满堂灌转变为多环节的过程教学和监督,教师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从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外书籍阅读、实践环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监督和检查。对于教师而言,多次考试和多样化考试,不仅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而且有时还要承担可能的风险和压力。毕竟,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其中必然存在失误、甚至失败,这些对于以学术地位为最高追求的高校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件付出大而收获小的事情。

第三,在现行的考试管理体制下,考核的形式、内容、频次以及对学生的要求等,均由学校考务中心说了算,有些学校甚至为了五年一次的国家教学评估,制定了试卷评阅规范,而了解课程特点的一线教师只有遵从。教师若想要进行考试改革,必须事先申请,经过逐级审查,批准同意后方可进行,而采取传统的考核方式,则可顺理成章地进行,可不经任何部门审批。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和复杂的审核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参与考试改革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对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考

由于考试具有评价功能、引导功能、激励功能、选拔功能等,所以考试仍然是培养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何对考试进行设计和组织,是高校考试制度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

1.增强过程考核,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众所周知,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考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手段,要做到真实、客观,应符合认知规律,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在课程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知识模块,可以在篇或章结束后,要求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提炼和升华,在限定的时间内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其次,通过提问、讨论、演讲等形式,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第三,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可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列出若干个开放性的综合题目,由学生自主选择题目,以论文的形式提交。学生在课程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必须理清概念,复习所学知识,而且还需进行文献查阅等,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而且对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际写作能力以及抽象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同时,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和掌握学科的发展动态,而且还可以从众多的相关研究案例中,了解不同研究主题的新思想和新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针对课程特点,选择多样化的考试形式

课程性质不同,考试方式也不同。实际中,对考试方式的选择应本着“目标多元化、内容多样化、方式灵活化”的原则。高校课程考试通常可采用以下六种基本形式:1)闭卷考试,其优点是测试环境比较容易控制,适合多人同时考试,效率高,常见于高校的基础课程考查;2)开卷考试,目的是为了测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能力,也包括学习和查阅资料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3)口试,着重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这一考试方式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面试”,是综合能力考核的重要方式之一;4)成果性考试,着重测试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专题调研报告、专题设计训练、研究文献综述等,主要考核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5)操作性实践考核,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能力,这是考核独立科研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6)计算机及网上考试,这是基于现代工具的一种考试方式,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还可以考查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将是未来高校开放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重要的考试方式之一,也是远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突出能力测试,激发个人思考

考试命题要突出对能力的测试,要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应根据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课程特点和教学目的,创造性设计考试命题。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开放:1)试题内容开放,在综合讲授内容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紧扣相关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设计命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试题答案开放,考试题均无明确答案,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试题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目的是考查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3)答题方法开放,鼓励学生采取多样的答题方法,如说明问题的图表、案例介绍和分析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建立健全考试管理制度,以促进考试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首先,考试规章制度的建立,要借助先进的评价思想和理论,针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此引导教师参与考试制度改革。其次,营造宽松和谐的考试环境,做到既有规范又有自主。在考核内容、考核方式的选择上,应给予教师更多的自,可采取开卷与闭卷、口试与笔试、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方式的选择与确立应尊重一线教师的意见。第三,要鼓励教师参与考试改革。学校应将改革成效与教师的利益和职称晋升挂钩,提高教师参与考试改革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周铮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校园文化关系的探讨[J]. 大连大学学报, 2004 (3).

[2] 沈良斌,祁嘉义,冒小璟.深化高校考试改革, 培养创新人才[J] . 江苏高教, 2006(3).

[3] 罗圣淮.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 江西: 南昌大学,2006.

考试制度改革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考试制度 技工学校 理论课教学

考试,这种创始于隋,历经1300余年的选拔制度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依然影响重大。现在的教育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大多采取规范性考试方式,通过标准性、规范性的试卷来评价学生,教学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智能培养;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导致学生质疑能力差,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只注重期末不注重平时,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注重分数不注重实施。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是这种考试制度的不适应者。如果还是沿用这种考试制度的话只会让学生们更加厌学,而无法达到创新性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一、目前技工理论课教学考试制度现状

本人抽取某技工学校的部分学生某学期三科专业理论课成绩,并作了如下统计。

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学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的厌学倾向非常严重,尤其是中技的学生,更加突出。而这样的成绩不但没有全面的评价学生,更是让学生丧失了学习信心,从而加剧了厌学情绪的泛滥。因此必须加快探索新的学生评价方式。

二、技工学校理论课教学考试制度改革的可行性

一直以来,大部分技工学校的理论课教学沿用传统的教学考试制度,以试卷形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技工学校理论学习又不同于学科教育体系下的学习。技工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理论与实践并重,甚至更偏重于实践。理论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实践,或者说是为了更好的实践创新做准备。同时理论学习会伴随着技能水平的提高而不断的积累与深入。因此除了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外,重要的是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获取知识的习惯。因此对学生的评价要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对每一个学习细节进行评价,最终汇总的评价才能更客观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水平。

三、考试制度改革的初步探索

1.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

针对传统应试教育的考试制度,在征得学校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本人在本部门教学中做了初步改革尝试。取消了期末考试,在整个学期中实行全过程性考核。并拟定初步考核方案,于学期初向学生详细说明。其中学习态度占15%,包括学生出勤及课堂表现,强调学习的制度化;课堂提问占15%,主要是帮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课后作业占20%,通过解答问题,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每次都要给予相应评价和记录,并及时讲评;阶段测评占20%,将每一个学期的学习阶段化,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综合能力评价占30%,以课题设计为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合计100分。

作为一线教师,我永远也忘不了,当我宣布本科目学习取消期末考试时全体学生爆发出的欢呼声。

2.对过程评价进行监督和跟踪

为了过程性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避免任课教师在过程性评价中不认真执行或流于形式,必要的监督和跟踪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检查制度,定期和不定期的对教师进行考察,对学生进行意见征集和反馈。并对学生随时公开其评价结果,教师要做到公正、透明,学生才能心服口服,有利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自信心。

四、改革初步取得了显著效果

经过一学期的运行,本人所任课班级学生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尤其是在课题教学中,表现积极踊跃。在课堂提问中气氛活跃,学生能够感受到快乐学习的意义。对相同部分学生本学期三科专业理论课成绩,作了如下统计。

通过两学期对比,学生学习效果较以前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五、改变教学方法是过程性评价的根本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为讲授式教学。九年制义务教育结束后的技工学校的学生已经对此产生了严重的抵抗情绪,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受到的或多或少的不公正待遇在此要有根本性的转变。针对过程性考核中各个细节的划分,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提问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必须要公平、公正,每个学生的提问机会均等,尤其是个别不愿意举手的同学,更要重点培养其参与学习的兴趣,从简单问题入手,及时给予暗示和鼓励,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其学习信心。

2.在教学中要尽量使用项目教学和课题教学方法

实物教学和现场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将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划分为各个小任务,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对学生做一次评价。这些评价累积到期末形成学期评价。

3.科学并艺术的布置课外作业

切忌让学生大段大段抄写和背诵。比如简答题,要让学生总结分析每一条每一款的含义,最终提炼出关键字和词,字越少越能够表达正确意思为最佳,最终一道简答题可能就变成了一首五言或七言的诗句了。这样的作业学生爱做,质量也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选择难度适中的教学课题是保证过程性考核实施的根本

教学课题的选择考验着教师业务水平。课题选择应由浅入深,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不断调整。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全程引领学生、提示学生,除了要掌控全局,个别辅导也要穿插其中。作者在近两个学期的试验中,课堂教学效果明显,课堂氛围好,学生反馈与预期效果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