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战略的重要性

创新战略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战略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战略的重要性

创新战略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价值工程;技术创新;价值评价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4-0005-02

1 价值工程及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概述

1.1 价值工程的核心内容

价值工程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管理方法,旨在通过分析其功能和成本,提高研究对象的价值和持续的创新技术。

价值工程是研究对象的功能和成本的比例,该研究起源于美国,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现在是非常成熟的、有效的和现代的管理技术,已在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试制、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广泛运用。

1.2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基本类型

技术创新战略是从企业战略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交叉产生的一个概念。技术创新战略是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总体规划,关系到企业的能力,以实现长期稳定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企业的技术战略包括技术创新的方法的选择、时间的安排和资源投入量等内容。研究人员提出了技术创新战略的数量分类。按照时间和程度的创新,Freeman (1982)把创新战略划分为进攻策略、防守策略、模仿型战略、传统的战略和机遇期的战略。Gemunden&Heydebneck(1995)把技术创新战略划分为领导战略,成本领先战略,集中发展消费战略,专业的策略和自由放任的策略。在本文中,技术创新战略分为三种类型,即领导模式、跟随模式和模拟模式。

领导模式的创新战略,旨在创造性地开发新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并在一段时期内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垄断利润,市场保持领先。

跟随模式的创新战略,是在跟随行业的龙头企业,选择,改善和提高他们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使更多的努力来降低制造成本和市场发展。

模拟模式的创新策略从未开展研究,主要购买专利技术和模仿。

1.3 价值工程在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应用

价值工程可以帮助我们明确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目标和功能,并结合一系列相关的业务活动,使功能系统形成一个链条,从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作为一个实际的管理技术,价值工程已经可以用于任何需要考虑成本和功能的产品、系统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企业选择技术创新战略也可以理解为选择合适的创新过程,可以以不同的功能和寿命周期成本来进行分析,进行创新战略的价值评估,从而为企业选择战略提供参考。

2 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分析

2.1 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技术创新的作用是社会制度下的定义,并且必须与社会运行和协调发展。以是否满足规定需求来进行区分,可以将技术创新的功能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

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在政治领域涉及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促进经济领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在文化领域繁荣社会文化和在社会生活领域改善生活质量。

技术创新的负面作用表现为导致技术异化,破坏自然环境,妨碍新知识的传播与生产,导致应用和技术的内在价值以及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导致劳动的异化,阻碍人的发展,导致社会冲突。

从微观角度,一个由输入和输出构成的系统,任何数量或质量变化的输入元素将改变输出的组成。企业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需要实现其战略目标和最终获得更高的利润,而且他们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来破坏生产函数存在的平衡和创造新的业务。技术创新将带来企业管理新产品或新的方法,逐步引入到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运行中,从而不断创造新的生产函数,使企业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具体而言,技术创新包括满足市场需求的功能,保持竞争力和效益最大化。

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成功的配套措施。市场需求包括用价格、质量、产品和服务去满足消费者有效需求,也包括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需要。需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当变化到一定程度上,将对产品的销售和收入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它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的构想和思路,并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经济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已成为一个正常的经济生活。为了保持竞争力和不被淘汰,企业必须增强自身竞争实力。从短期效果看,改善经营管理,加强经济核算,节约成本,降低成本是有效途径。从长期的效应,技术创新是获取高利润的最有效的措施。

实现最大限度的利润,一种方式是通过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现有产品的市场份额,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市场,提高利润水平。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节约成本增加利润水平。企业可以实现更低的成本,在生产过程中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能源,例如新的管理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以减少材料消耗,或使用相同的功能,但价格更低的替代材料。这需要修改原来的产品设计和新材料的使用,毫无疑问,它必须依靠技术创新。第二种方法是减少直接劳动力工资的产品,即减少单件产品的工时。企业采用新的产品结构和工艺,高效的设备或其他措施,以减少处理时间,这仍然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因此,技术创新可以帮助提高生产过程的正常利润水平。

2.2 功能分解和评价的重要性

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分析建立在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需求分析基础之上。Freeman(1982)认为,有两个同时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志:第一,实现商业化的盈利能力;第二,建立或市场占有率,即增益或扩大市场份额。Mueser(1986)认为,技术创新的成功不仅要体现在盈利能力的创新,有许多创新不以营利为目的,如建立一个重要的早期立足市场、技术领先等。他主张要定义一个成功技术创新的包络曲线。

因此,技术创新战略的重点应该因不同的企业类型而不同。区分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应根据企业特点和战略。创新的功能重要性评价应在用户的位置进行评估,然后推导出每个函数的分数比例和总和分数,即功能评价系数。

2.3 功能的综合评价

由于技术创新解决方案的功能不能直接累计,所以总结矩阵的方法可以用来评估技术创新战略的功能。

首先,为每个对技术创新的分解功能找到合适的定量指标。

创新产出能力是技术创新的战略计划的最终效果的评价,并从根本上体现了效率和技术进步。新产品是技术创新最终产出的指标,如生产价值、生产利润、新产品开发周期和产品的创新水平已成为重要的参数来从产出角度测试技术创新战略。对不同的行业或企业数量指标反映了技术创新的差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其次,评价每一个技术创新战略计划的各项功能,这是获得的功能评价值。

第三,计算功能评价系数,作为计算衡量技术创新战略规划的一般功能的权数。

3 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成本分析

创新的成本是企业支付技术创新的价格,包括现实的和潜在的成本费用。

3.1 显性成本

创新的现实成本主要是指支出,企业支付的创新活动,如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是一个主要的成本,通常用会计成本来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分析以技术创新项目(或产品)作为会计对象,和成本的阶段,并按一定的规则将所有相关费用的核算对象,形成技术创新的成本。

价值工程需要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不同阶段进行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在发展的阶段,主要的费用包括研究费用、环境分析、战略制定费用。

在概念发展阶段,主要工作是提出了新的思路,构思新的程序,进行可行性调查与分析,因此这一阶段的费用主要包括研究、讨论、聘请专家等,并构成主要由劳动成本和管理成本。

在技术研究阶段,主要的成本包括检验费、试验费、鉴定费、设计费等。

在企业应用的阶段,主要的成本包括预生产成本、产品升级维护成本(包括环境维护成本)、保护产品(专利保护等)、人员培训、市场研究和营销费用等。

3.2 隐性成本

隐性成本是指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支付的潜在成本,这通常是不能够准确的测量的部分。隐性成本可以分为信息成本、风险成本、决策和转换成本、机会成本。

信息成本是企业支付价格的收集,处理和基于目的和要求创新的相关信息的传输。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及时有效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对称信息和不完全信息会导致错误的决策,因此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与一般商品的成本相比,成本信息的特点如下:首先,信息反映了一部分的资金成本,这是一个典型的不可逆投资成本。其次,信息成本与规模无关。第三,生产资料成本高,传输成本相对较低。

创新风险成本是指支出导致风险的发生和风险管理成本。企业创新风险是由于不确定性的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成本。因此,创新风险成本是额外的交易成本,由于内部和外部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交易的不确定性而产生。

企业技术创新的机会成本是决策可能的损失,是指决定意味着要放弃次优方案不可能产生的收益。机会成本不是一个真正的成本支出,但在企业决策中,必须考虑机会成本。

此外,还必须考虑转换成本,即从一个技术(产品或过程)转换为另一种技术(产品或过程),如固定资产提前退休的机会成本损失,提前退出的无形资产,人员结构剩余成本,技术支持系统的失效成本,技术组织、管理系统效率损失的行为,思维模式的损坏或心理模型的损伤等带来的成本。

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成本有相当程度的差异:领导模式的创新策略必须投入更多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本,更多的技术保密成本和费用来保持唯一性。跟随创新战略的模式必须花费更多的市场开发和推广。在一般情况下,领导模式的创新策略比其他两种策略花费更多。

4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中的价值工程应用

4.1 在技术创新战略不同阶段价值工程的应用

在技术创新战略决策阶段,企业应选择进入的领域和创新的对象。根据价值工程的基本原则,企业选择的规则为:技术创新目标的优先选择是潜在的,有效和易于实现。按照企业要求的总体战略,企业可以用价值工程方法如经验分析方法、ABC分类法等方法进行功能成本分析。通过详细的分析,企业可以决定什么样的技术创新战略是具有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战略。技术创新战略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价值工程在技术创新的决策过程可以帮助更好的进行市场了解业务,促进技术创新的价值实现。

在技术创新战略的实践阶段,主要是在过程控制中发挥价值工程的作用。通过功能分析,企业可以监测功能、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功能分析包括功能的定义,功能分类和功能评价。通过对产品功能定义,企业明确对象和组件的功能,这是有利于功能分析的。通过功能整理,对象将利用系统功能图,区分必要的和不必要的功能。利用功能评价可以确定成本目标的价值。通过功能评价可以计算应获得的成本及功能,并与实际成本比较,企业可以知道哪些是不必要的投入时间和资源,如何降低技术创新开发成本。价值工程可以帮助消除无效和剩余的设计,克服质量过剩,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使资源更有效利用、以提高成功的概率的技术创新。

在技术创新战略的结果应用阶段,主要是经营费用、维修费用,即产品改造维修成本、使用成本。价值工程追求最低的生命周期成本,即生产和使用成本最低的成本。通过协调各部门的功能,不仅可以降低营销费用和售后服务成本,而且还可以降低消费者的使用成本,使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市场份额。

4.2 基于价值评估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随着技术对企业的影响逐渐增加,技术不是简单的设计部门的活动,而且也包括整个研究活动的生产、销售、服务、业务等。技术资源是企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战略形成的基础。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创新的实现,描述了其实现的方式和实现的程度。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是一个过程的定位与选择。

根据价值工程原理,技术创新策略方案的总体功能是F,总成本是C,那么价值系数V= F/C。创新战略的选择是价值的选择。理想的技术创新战略应该对F和C进行综合分析,体现行业特点,体现关键技术水平、成本控制、产品生命周期、市场细分、产品技术特点等差异。计算方案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领导模式的创新策略的成本较高,但如果成功,将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和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竞争实力和竞争地位。因此,领导策略需要技术和金融能力的实现。

跟随和模仿模式输入较小,且风险相对较小。但企业必须面对被击败的可能性。企业不能主动采用新技术或创新。当产品不能满足技术发展趋势,或更换产品的不断涌现,企业将处于劣势。这些模式不是自己去突破,只是扩大原有的技术生命周期。这些企业不能从事自己的技术开发,有两种方式进行技术创新:一是引进关键技术和自己开发的辅助支撑;二是企业与外部(主要是高校和科研单位)进行技术开发。

参考文献:

[1] 胡东波.价值工程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6).

[2] 宫兴国,宋效中.企业技术创新成本的归集与计算[J].统计与决策,2009,(5).

创新战略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从依靠工业驱动转向依赖知识经济,知识产权成为占据竞争制高点以及参与财富分配能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知识产权战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尝试对知识产权战略与竞争优势、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我国及地方的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有所启迪。

知识产权战略就是以知识产权制度为基础,健全和完善知识管理体系,激励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的转化与应用,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及相关政策措施。

在知识经济的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的战略意义尤为突出,本文重点对知识产权战略与竞争优势、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我国及地方的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有所启迪。

一、国外关于知识产权战略与竞争优势、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在近十年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方面多是基于国家、行业、企业的发展实际,重在探讨知识产权制度与其创新战略、提高竞争优势、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从以卜几个方面展开:

(一)从国家层面对知识产权战略与竞争优势、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KeithEMaskus(2002)认为知识产权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复杂的,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是起促进作用或是阻碍作用要视国家的具体环境而言。CIPR(2002)认为支持建立有力的知识产权战略,可以刺激技术的进步,促进经济的增长。

此外,JohnHagedoorn,DanielleCloodtandHansvanKranenburg(2005)对不同国家的知识产权对国家研发合作伙伴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伙伴选择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具有相对弱的知识产权保护公司会选择研发合资伙伴而不是合同伙伴。Haley,GeorgeT(200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和外商直接投资有紧密的联系,弱的知识产权制度将会阻碍外商直接投资,或者使得FDI朝向风险较低的经营项目。而Glass,AmyJocelyn,andKamalSaggi(2002)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与FDI的关系研究建立了一个内生创新的产品周期模型,并且发现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在发展中国家对于FDI具有负面的作用。

(二)从产业层面对知识产权战略与竟争优势、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GrindleyandTeece,op,cit;K.G.RivetteandD.Kline(2000)通过对知识产权对经济影响的新价值研究发现,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在高技术行业成为竞争力的一个关键要素,不断加快知识经济的发展。

Hall,BronwynH.,andRosemarieHatnZiedonis(2001)通过对半导体行业的知识产权专利的实证分析研究,强有力的表明,在半导体行业每一美元的专利研发费用的产出在不断的增加,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此外,国外学者从不同的产业方向对知识产权战略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III:究:DietmarHarhoffandHronwynH.Hall(2002)分析了全球化妆品和洗漱行业的公司知识产权战略,指明无形资产在工业化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知识产权在企业战略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不同国家的品牌根据不同的战略理念采取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促进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7aynel.Clarke&Paul"Itirner(2003)通过对澳大利亚生物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提出生物技术产业知识管理的一个框架,研究知识产权战略与生物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通过知识产权实践提高生物技术行业公司的竞争力;AnnetteVandenBosch(2009)通过对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对保持艺术家收入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讨论,并且认为知识产权战略在越南对国家艺术市场、文化产业的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从企业层面对知识产权战略与竞争优势、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MarkusReitzig(2004)通过对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作用进行了探讨,认为知识产权主要通过三个重要途径帮助公司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提供临时的技术指导,保护商标品牌,帮助形成产业标准。

GaryPisano(2006)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新速度和方向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从创新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中成功的获得了利润,对今天的全球竞争,资源的开放具有更大影响。同样,TimothyO''''Hearn(2008)通过对公司成功的知识产权战略与经济绩效的研究也发现,适当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企业赚取利润具有巨大的影响。

此外,PaulGemneraad(20''''10)考虑到市场背景和创新战略的经营实战,知识产权组合的管理需要遵循创新战略的指导,建立知识产权战略的框架体系,通过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战略的整合,可以帮助个人和公司更好的工作,用最低的成本去管理专利组合,并且获得最高的内外部商业价值。

二、国内关于知识产权战略与竞争优势、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综述

知识产权战略不仅作为整体战略的一部分,也是其作为经济主体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加快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知识产权战略与竞争优势、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按关系主体的不同,国内学者对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主要从国家、区域和企业三个维度L展开的。

(一)从国家知识产权角度研究

徐明华(2003)探讨了基于知识产权的国际竞争新模式及其对国家发展战略的影响,指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应对国际竞争新模式的必然选择,一个国家或企业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其在全球化经济中进行资源配置和国际分工的地位。孙宏飞(2009)通过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的战略实施中效果的研究,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并且逐渐成为了世界市场L国家之间竞争和博弈的对象。可见,很多学者认为知识产权战略是促进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焦捷(2008)全面研究了知识产权战略和“走出去”的战略的关系,系统阐述知识产权管理对于全面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更有效地制定和实施“走出去”国际战略的深远意义,并且探讨了知识产权对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实力的重要做作用。

(二)从区域知识产权战略角度研究

李玉壁(2005)指出知识产权与产业核心竞争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牌效应,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知识产权资源存量和增量的有限性,严重制约着西部地区新型工业道路的实现。因此,形成知识产权资源的比较优势,是提升西部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杨光明((2007)探讨了区域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表明作为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高级形态,知识产权战略是提升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扫一造自主创新型国家、建设现代化城市、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举措。而罗爱静,龚雪琴(2010)对区域知识产权战略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提出知识产权战略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秉赋的比较优势需要形成良好的战略匹配,才能更好的推动经济发展。

(三)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角度研究

王黎萤,陈劲,杨幽红(2004)从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基础出发,探究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协同演化发展,三者只有协同发展,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共同提高技术创新主体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做到”标准制胜”。强调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关注技术标准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

田颖男、朝克、陈旭娟((2010)通过对知识产权战略资源重要性的分析,结合内蒙古企业知识产权资源和管理现状,总结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经验,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的方法,对企业如何将知识产权战略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知识产权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可替代性、法定垄断性、难以模仿性等特点,所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资源。充分利用知识产权资源,可以超越自然资源和时空的局限,充分整合和配置其它资源,这是核心资源能力转化的高端竞争。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性进行探索,认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可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学者还有王闻萍(2008)、袁俊(2004),韩国华(2004)、王中(2005)、谢丛(2006)等。

三、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简评

国内外学者对知识产权战略与竞争优势、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大量的有价值成果,对后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内外的学者一致认为知识产权战略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知识产权战略与竞争优势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但是,国内的研究相比较国外的研究,主要存在两大问题:

1、国内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不系统,并且研究内容更多的是对国外先进战略的介绍与启发上,缺少科学的实证研究和深入的案例研究。

创新战略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近年来国内的食用油安全已经多次亮起了红灯,搞得老百姓都不知道市面上什么油才是安全的,什么食物才可以买来吃。“黑心商人”使用地沟油或者饲料油的原因,就是它们的成本低,能获得更多的利润。这几十年来国内企业向外企学习“最成功”的就是KPI(关键绩效指标)管理,做到了凡事都只看数字:假如老板要求的就是每年成本降低多少个百分比,下属办事时当然就要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而老板看到结果后当然只有高兴,哪里会考虑低成本背后的隐患?国内企业从外企那里学习了KPI管理,依靠欧美订单发展出国内独特的大量生产的供应链模式,但是却没有学习到外企的价值链管理,没有学习到外企勇于挑战突破的创新基因。

在经济学上,创新概念起源于美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图书《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书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一种新的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应来源。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创新在国内也倡导了好多年,但国内的创新之路到底进行得如何?笔者想以这十几年和政府打交道的经历以及辅导过多家企业的经验来为国内的创新之路做一下说明。

虽然大家都在喊创新,但其实都不敢创新,除了害怕创新不成功就成仁的原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和多数企业并不知道如何进行创新,所以创新就只能沦为口号。

成功创新必须要有大环境的配合,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的硅谷、中东地区的以色列以及英国的雷丁镇(Reading),它们的背后都有著名大学、政府政策以及优秀企业的支持。有了肥沃土壤的栽培,才能有优秀人才的创新成果。

以上都是属于有大环境支持的创新,那么一般企业要如何导向创新?什么是企业创新时需要注意的事项?这些重要概念都可以透过“全面创新管理体系”(TIMS)来达成。

2004年,欧盟为了帮助欧洲企业建立创新的DNA,特别发展出了一套“企业创新评价系统”,时至今日,该系统已经发展成为“全面创新管理体系”,包含创新战略的形成、创新组织和创新文化的建立、创新生命周期管理、创新成功驱动因子、创新成果评估等五个方面。

创新战略的形成

一般情况下,企业每年都会有所谓的战略规划会议,一方面制定未来3~5年的公司经营的方向,一方面依据市场修正近期的战略。但由于很多企业的战略来自企业的经营者,而经营者往往透过过往的经验和本能来制定公司未来的经营方向,所以这种战略往往倾向于经营战略。而创新战略和经营战略不同,它属于经营战略的分枝,辅助经营战略的达成。创新战略由以下要素构成:

1.决定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

2.可持续性的创新活动;

3.思考投入创新活动的资源;

4.制定创新关键绩效指标(i-KPI)。

创新战略的制定不应限制于产品、技术或者服务,应该从更宏观的商业模式和改善人类生活的方向着手,再依照树形图的结构向下展开。战略的形成应由上而下,但是战略形成的参考依据要由下而上,采样的数据模板越大,创新战略的参考价值越准确。

创新组织和创新文化的建立

为了达成创新战略的目标,企业的组织也必须做适度的调整,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只要标榜为互联网企业,企业组织就必定朝扁平化组织发展,因为决定员工绩效的是客户,而不是主管,自然就不需要那么多主管来做管理的工作,主管只需要明确项目的方向就好。

创新组织的重组也可以间接帮助创新文化的形成,例如一个企业一旦成立了创意管理部门,所有员工自然都会知道创意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自然能激发员工产生创意的意愿。创新文化的建立,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激励因子:

1.创新思维的培训;

2.创新工具的提供;

3.专利概念专业的了解;

4.创新行动纳入绩效考核(i-KPI)。

创新文化的建立必须是持续且长期的,领导者本身更是要具备创新思维,因为领导者一个人的影响力比整个部门的推动力大好几倍。

创新生命周期管理

企业大多听过或者导入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但是从未听过创新生命周期管理。创新生命周期管理分为四大阶段:创意萌芽期(Time to Ideas)、创意发展期(Time to Market)、创意体验期(Time to Profit)、创意成熟期(Time to Accumulated Profit)。

产品生命周期主要以产品为依据,而创新生命周期则以创意为依据。

创意萌芽期为价值创意的产生期,其产生方式应该像一个漏斗:漏斗的上方是创意的来源,下方出口则是价值创意;漏斗上方的开口应该尽量宽广,以尽可能地吸收各种不同的创意源,漏斗的高度则应该尽量扁平,期望用最短时间,筛选出最佳创意。

创意发展期则像是一般企业的研发期,如何将创意发展成产品,考验着企业的整体能力,涉及企业的设计能力、技术能力、系统开发能力和功能测试能力;而企业的执行力决定了发展期的时间长短。企业对于发展期和萌芽期的期待都一样,希望越短越好,而发展期的长短,取决于企业整体能力的成熟度。

创意体验期从创新产品上市开始到成本回收时间点为止,此时企业的重点包括以下几点:

1.生产规划:尽快达成产能规划,不能让产品或者服务叫好不叫座;

2.问题解决能力:产品或服务上市初期必定有瑕疵,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是客户满意度的最佳保证;

3.市场营销能力:决定产品或者服务的回收时间;

4.二次研发:从设计端直接改进生产制造存在的缺陷。

创意成熟期始于企业获利点,成熟期越长,代表企业获利越多,所以企业应该尽力维持成熟期的时间,越长越好。这一期间企业的施力点应着重于提高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企业还可以考虑产品或服务退市的方式或者开发继任产品。有时产品退市也可以获利,这种情形在电子业最常发生,比如回收的计算机,其内部结构中含有的贵重金属的价值可以是整机回收成本的好几倍。

创新成功驱动因子

为了让企业成功推动创新,企业应该尽量满足以下条件:

1.奖励与激励机制;

2.专利方案;

3.设计与研发管理制度;

4.会议改革;

5.创意管理部门建制。

创新活动由于有艺术的成分,无法用命令实现成功,而必须用引导的方式来实现,这和一般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截然不同。因此,建立适合创新的工作环境,创立引导创新的机制,再加上浓厚的创新氛围,才能结出创新的果实。

创新成果评估

判定企业推动创新成功的成熟度,和评估一个产品产线的能力一样,有一些纬度可以衡量。产线常用的纬度有工艺能力CPK、人均产能PPM等等,企业创新成熟度的衡量纬度则有以下几点:

1.新产品销售额比重;

2.研发经费比重;

3.技术型人员比重;

4.营业额成长率;

5.经营成本节省数字;

6.专利发表数;

7.创新管理制度冲击度。

透过以上指标,企业管理者自然可以判断企业创新的成熟度,也可以由这些指标来决定企业未来改进的方向,这和企业通常由财务指标来决定营运的改进方向是同样的道理。

创新战略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驱动市场;市场驱动;价值创新

2000年2月,在对包括Dell,Amazon,Body Shop等全球25家领先企业进行研究之后,Kumar和Scheer Kotler认为:尽管众多企业倡导市场驱动(Marketdriven),但业内以高成长为标志的领先企业更多的表现出驱动市场 (Markerdriving)的特征。“驱动市场”战略成为营销创新领域的新课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一、驱动市场战略

Sheth and Sisodia认为,驱动市场是指组织采取一些主动方式重塑、教育和引导市场参与者的偏好及行为,从而获得竞争优势。Kumar概括了驱动市场的两个特征:顾客价值主张的非连续跳跃式创新和支持这一创新的独特的价值网络的重构。

笔者认为,驱动市场是企业通过影响产品、市场和行业层面的价值创新过程而领导行业环境演进的根本性的战略。这种战略认为,消费者的认知能力是有限 的,在当今市场激烈的竞争下,消费者在产品的技术性和专业性方面具有盲点;同时,又易受周围购买环境的影响。因此,消费者需求具有引导性。企业可以影响消 费者的需求和偏好来创造有需求价值的新卖点,改变市场结构及市场成员的行为,领导行业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驱动市场的维度

驱动市场的维度包括实现途径和驱动层面。

(1)实现途径:①技术变革。驱动市场的企业仍然应该关心技术上的不断创新,特 别是对以功能为主要卖点的企业。技术变革以诸如新产品开发、建立技术进入壁垒等方式实现;②价值创新。驱动市场的本质是变革和创新,技术和产品创新是实现 驱动市场的有效途径,但不是必须的和唯一的途径。由于技术创新的艰巨性,更多企业应该将驱动市场转向非技术创新方向,通过重设市场边界、超越现有需求、市 场细分、渠道重组、组织变革等创新来主动影响市场;③领导。任何类型的企业者可能创造价值或者进行变革,但是驱动市场的企业往往更进一步,它们能够迫使其 它行业参与者不断地跟随他们的行动方向,使自己永远在竞争中领先对手一步。

(2)驱动市场的层面。①产品层面。产品层面的驱动市场战略就是根据顾客的消费特点对产品卖点进行重新构建,比如增加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增加产品便 捷性等来显著影响市场和行业的演进。同时,还要从根本上推出满足顾客隐性需求的全新产品。②市场层面。市场层面的驱动市场活动表现为,企业通过改变顾客偏 好和行为,间接驱动行业内一个或者多个市场的改变。主要包括重新界定行业细分市场、超越现在需求和增加可接近性。其中,重新划分行业细分市场是指改变行业 遵循的现在市场细分格局;改善对现在市场的可接近性就是改善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渠道,尽量直接面向最终顾客。定制产品或者服务则可以为顾客提供独一无二和个 性他的感觉。这些行为鼓励顾客思考和采纳新的市场定义和边界。③行业层面。企业通过破坏、构造和推动产业集群三种手段而驱动竞争性质的改变。破坏指将市场 参与者如供应商、批发商、分销商和关键影响者从价值链中清除出支。此战略的成功取决于企业能比被清除出去的企业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

三、驱动市场的实施

(1)开发顾客隐性需求。顾客需求分为显性和隐性需求两种,以驱动市场为战略的企业应致力于隐性需求的开发。一般来说,对隐性方面的需求,顾客本身 也不一定十分清楚,所以,正确找出有市场价值的隐性需求是驱动市场战略的关键一步。通常可以采用以下方法:①组织镜象法。就是从顾客对本企业的印象或意见 中推理得出顾客需求的方法。一般是通过发邀请函给有关具有代表性的顾客征询对企业在产品、服务和其它方面的意见和看法;②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是企业派出 调查人员,深入顾客购物现场或跟踪顾客接受服务的全过程来观察问题、征求意见。这种方法还可以辅以摄像和录音等手段,以便于事后分析。③角色转换法。这种 方法是由企业中的有关成员设身处地地分析顾客需求的方法。这种方法运用的关键是要把参与人员的角色转换为顾客的角色,否则,就会受到本企业现在状况和既定 模式的限制。

(2)价值创新。这是驱动市场的主要方法。价值创新的核心是通过剔除、减少、增加和创造产品要素四个步骤,从而达到既减少成本,又满足顾客隐性需求 的目的。价值创新的主要步骤为:①全面分析目前行业竞争的主要决定要素,并和本企业作比较。如果本企业的竞争要素和其它企业高度雷同,则表示该企业已经身 陷白热化的竞争当中;②在这些要素中,哪些目前看来已完全没有必要?将它们删除。有些竞争要素在企业看来理所当然很重要,但顾客往往不这么认为。对这样的 竞争要素,企业应毫不手软地减少或完全删除;③在这些要素中,哪些是目前看来重要性不如以前的?将这些要素的重要性降低能减少多少成本?④哪些要素的重要 性现在必须增加了?会增加多少成本?⑤还有哪些要素必须新加进去?会增加多少成本?新增加的要素必须是基于从市场调查中得出的有一定市场容量的隐性需求。

通过这些步骤,有助于企业建立有别于竞争对手的驱动市场型战略。由于这种战略的建立一方面在于满足顾客的隐性需求,另一方面又力求减少成本,因此一般能比竞争者提供更多的顾客让渡价值。否则,若成本太高而不能为顾客所接受,那么企业必须重新再定位。

(3)组织变革。驱动市场型企业要求对市场是一个预见者,而不是被动地去满足市 场。作为一种新型的战略,驱动市场意味着挑战现状,在实行时往往面临着以下方面的组织障碍:①认识上的。要唤醒员工,让他们意识到战略转型的必要性;②资 源有限。战略转型程度越大,执行新战略所需的资源就越多,许多企业可能就会面临资源不足的困境。解决资源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将有限资源集中在瓶颈处, 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③激励。如何激励关键人员快速有效地执行新战略,脱离现状?这可能需要花费一段时间。④信息流。传统企业组织的信息流是:企业管理者 ―员工―顾客。事实上,与顾客接触最多、最能了解顾客需求的往往是员工,所以,驱动市场型企业的信息流应该是:顾客―员工―企业管理者。

(4)教育和引导消费者。这是驱动市场战略的关键。革命性的创新产品要赢得市场 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不在于销售产品,而在于教育顾客,让顾客认识到这一创新的巨大价值,教会顾客如何使用和消费这一创新产品。同时,要利 用各种媒体宣传、赢得品牌知名度。一旦顾客的潜在需求被启动和激发出来,往往短期内便可创造出相当大的市场,驱动这一市场成长的企业就能在顾客心目中取得 难以动摇的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11版 梅清豪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创新战略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7月23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崛起和迅速发展,已成为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但是,由于民营企业本身的特点,它们在与大企业的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民营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机会,关键取决于其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密切相关,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唯有全面开展技术创新,才能赢得竞争优势。

一、企业技术创新及其特征

熊彼特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的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新的组织等。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一)不确定性。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完备,导致决策困难和行为的不稳定。表现在企业事先无法准确估计技术创新的投入以及技术创新的收益;事先无法预计由于现有技术与创新技术间可能存在的矛盾;以及技术创新的时间滞后可能发生的技术贬值。

(二)高风险性。企业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是一种高风险性的活动。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主要是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不同的客体或对象的技术创新所需的投入以及伴随的风险是不同的。一般而言,产品本体、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技术创新所需的投资大,花费的时间较长,相应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也较大。

(三)比较优势性。由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会促进企业人员素质、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的提高,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在一定的时期内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其他在技术创新上较为薄弱的企业更强的竞争优势。

(四)超前性。企业技术创新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只有较其他竞争对手有一定超前性或先进性的技术创新,才能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夺取竞争的胜利。当然,超前性应有一个合适的度,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特点,同时符合技术的发展规律,任何不切实际的不可行的超前性技术创新都将增加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而且技术创新的预期目标也很难达到。

(五)复杂性。虽然企业技术创新不同于发明或科学的重大发现,但大部分技术创新成果是在已有的发明或发现的基础上仍需通过艰辛的探索性的构思、开发和商业化才得以形成的,因而技术创新活动的复杂程度将大大高于企业的常规生产经营活动。技术创新的超前性特征表现得越明显,技术创新实施的困难程度就越高,则技术创新的复杂程度也越高。

二、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民营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规模不大,技术、资本含量相对下足,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认清自身存在的不足及相对优势,以保持清醒的头脑。

(一)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利因素

1、对市场信息反应迅速。民营企业由于受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的限制,迫使其经营更接近消费者,所以容易了解、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同时,民营企业组织规模小,内部沟通迅速,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可以迅速传递给有关的决策者,信息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和利用,比起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能更有效率地开发和利用市场信息,并形成竞争优势。

2、创新的灵活性强。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能及时跟踪技术上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要素的组合形式,及时推出新产品,也由于进出入壁垒低,很容易在环境有利时进行技术创新,环境不利时随时撤出,转向其他产业进行技术创新。

3、决策层参与性好。技术创新不仅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更需要决策层的参与和支持。民营企业由于产权的性质,决定了决策者关注创新活动,也乐于参与,这样,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由于领导的参与大大简化了中间环节,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也有效地促进创新技术向商品化转移。

(二)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

1、技术创新主体意识淡漠,内部机制残缺。由于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尚未充分发育,许多企业还没有真正融入全球市场竞争,我国现行科技体制的行政性又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确立,再加上重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大、周期长,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技术创新又缺乏利益、风险保障机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性,影响了其技术创新主体意识的确立,造成了企业内部创新机制的残缺。

2、人力制度不健全,人才缺乏。科技人力资源是技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科技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分配、使用情况。由于民营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表现在用人上“重学历,轻能力”,对技术人才缺乏健全的激励机制,导致技术人才流动性较大,严重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3、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特征是高投入、高风险,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不仅需要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而且需要企业本身加强自身积累。由于民营企业经济基础薄弱,难以形成合理的积累,同时缺乏多元化融资渠道,导致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

4、尚未形成有效的外部技术网络。由于国家的信息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不强,企业把握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捕捉创新机会的能力薄弱。到目前为止,我国民营企业一直未形成自己的开发、改造、引进、吸纳和服务体系,更缺乏新机制,技术进步与创新尚没有支撑体系,缺乏技术创新动力。民营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系松散,缺乏信息联系与指导。民营企业之间合作交流也较少,企业难以把握市场对技术创新的要求。

5、技术设备落后。发展高新技术需要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作支撑,需要良好的管理环境、先进的技术装备、灵敏的信息服务。然而,我国民营企业使用的设备相当一部分是陈旧设备,甚至连技术也是大型企业“剩余”而来的。同时,长期以来,民营企业由于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手段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以至信息不灵,经营者难以做出适应市场需求的经济决策,产品生产也往往停留在简单仿制的水平上,不能及时升级换代。

三、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技术创新战略。对于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在现行条件下,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并非全无机会。只要民营企业把握技术创新的规律,以一种务实进取的态度,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切入口,展开卓有成效的技术创新活动。企业在选择创新战略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通用模式,企业可根据产业环境、技术状况、市场机会,以及自身优势灵活制定。

(一)技术领先战略。技术领先是指企业试图成为第一个实行技术创新而成为该技术的领先者。率先创新的企业,一般需要有雄厚的技术基础,充足的研发资金。从竞争角度来看,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率先进行产品或工艺创新,以此来取得产品或技术的领先地位,它的优势在于:提前进入并占有市场;制定行业的技术标准;领导产品、市场、技术的走向;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取得专利权;建立自己的技术品牌;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垄断产品或市场。目前,在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方面有优势的民营企业可采用该项战略。因此,民营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民营企业,针对高新技术的不确定性、时滞性,可率先创新取得市场、产品、技术的领先地位,并为最终走向领导地位打下基础。

(二)技术跟随战略。技术跟随是一种自觉主动战略。采用技术跟随战略的企业,明确地选择不在各种创新方面成为率先行动者,而将技术创新定位于对领先型的产品、技术进行吸收、改进、提高,在降低成本和拓展市场方面做更多的努力。采用跟随战略的优势在于少走创新弯路,降低创新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从而具备后发优势。基本思路是不求最先,但求最好,最终走向定点超越。跟随战略比较适合于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民营企业。在技术、产品的发展方向上通过率先创新基本明确以后,民营企业瞅准市场空隙、产品缺陷以及新技术产业化过程所创造的市场发展机会,快速跟进,极大地避免了开发的前期投入,为民营企业快速介入市场提供了先机。

(三)联合创新战略。联合创新战略是指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通讯手段,借助于外部力量完成产品或技术的开发。技术创新可以全部或部分委托有实力的科研单位或高校或其他企业进行,而本企业利用自身的核心优势,如市场、品牌或人员等与合作单位一起完成产品或技术的创新。联合创新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如合作创新、许可使用、战略联盟、技术联盟等。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经济实力、研发力量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完成一项创新,可以借助于外部力量实现创新。因此,随着经济信息化、专业化及社会化的发展,采用联合创新,无疑降低了创新的成本、风险,并能快速创新,满足市场快速多变的需求。

(四)技术孵化战略。企业作为科技成果孵化器是一种独特的技术创新模式,其目的是有效地促进母体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企业作为高科技成果的孵化器,不仅可优先成为该项技术的得益者,同时在技术孵化过程中培养了大批的实用性技术人才,通过技术的延伸,企业可成为该技术的领头羊。选择技术孵化战略的企业,必须具有较好的技术孵化能力和技术辐射能力,并具有将技术产业化的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诸珊.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