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育儿思维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蒙学; 德育; “小学”;
朱熹,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是一位跨时代的哲学家;作为实际教育的推行者,他又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童蒙须知》《小学》《朱子家训》《训子从学帖》《训蒙绝句》这些留给后人的经典中,而他的教育实践也是以此为理论依据展开的。
中国传统教育是以儒家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这在学界已经得到普遍共识。而中国古代的幼儿概念与现代的幼儿概念是有区别的。现代所称的“幼儿教育”是引入西方概念而来,一般指的是儿童成长到3岁以后,进入小学之前所接受的正规机构的教育。我们通常也称之为“学前教育”。 我国古代的幼儿概念则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的年龄限制。《礼记》:“人生十年曰幼。”朱熹则在《大学章句序》中说道:“人生八岁,则至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朱熹将人的学习划分为两个阶段,十五岁之前为“小学”阶段,十五岁以后为“大学”阶段。朱熹的“小学”是包含在古人所说的蒙学教育理念之中的。同时,身兼大儒和大教育家双重身份的朱熹,他的幼儿教育理论不但包含传统意义上的识字断句教学,更从深层意义上结合了传统儒学和宋明理学的教育理论,注重道德体系的建构和行为规范的引导。
首先,德为先。以传统儒家理论为依托,加上宋明理学本身对道德规范的强调,朱熹的幼儿教育理论是以德行教育为前提的。《周易.蒙》中有:“蒙以养正,圣功也”和“君子以果行育德”,这都是对教育中道德情操培养的要求。朱熹继承并发扬了这种优良德育传统,强调幼儿教育时期道德教育养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在《童蒙须知》中说道:“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可以看出,朱熹强调从幼儿刚开始就对其施行道德教育,以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他还认为“古者,小学已自暗养成了,到长来,已自有圣贤坯模,只就上面加光饰。”也就是说,只要幼儿时期打好良好品质的基础,就如同为将来成为圣贤做了一个坯模,日后只要稍稍加以修饰,圣贤之功自成。同时,朱熹还认为应该将道德教育贯穿到具体的细节教育之中,应该“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从而达到幼儿“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的初步知识,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式的培养,使幼儿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具有初步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是非观,为他们以后穷万物之理,修身、治国、平天下打下良好的道德根基。
其次,律为行。朱熹强调幼儿教育中自律的重要性,认为对行为规范的遵守是根本。他在《童蒙须知》中说:“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凡行步趋跄,须是端正,不可疾走跳踯。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却当疾走而前,不可舒缓。朋凡为人子弟,当栖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他特别强调对纲常伦理的遵守,“凡为人子弟,须是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言喧闹,浮言戏笑,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凡称呼长上,不可以字,必云某丈,如弟行者,则云某姓某丈。”“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疾趋而揖”。当然,这与宋明理学本身的道德规范是一致的,与儒家所倡导的纲常伦理秩序也是相通的。这种从启蒙就开始强调的纪律约束和行为训练,有利于儿童成长为遵守社会规范的良好公民,更有利于其对社会整体价值观的认同。 最后,乐为归。他在《小学》中引用程子的话说到:“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必须喜欢,愿意为前提,这一点与现代教育理论是一致的。他主张教育儿童要通过历史故事等,增添学习的趣味性。一定要从兴趣到自觉,最终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境界。他在《小学》中收录了很多先贤和圣人的故事,以此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他说道:“童稚之学,不止记诵,养其良知良能,当以先人之言为主。日记故事,不拘今古,必先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事,如黄香扇枕,陆绩怀桔,叔敖阴德,子路负米之类,只如俗说,便晓此道理,久久成熟,德性若自然矣。”朱熹的这些理论即使放到现代,也丝毫不嫌过时,与现代的教育理论所倡导的“快乐学习”等理论不谋而合。
一直以来,学界将视线的焦点都放在朱熹理学的功与过上面,对朱熹教育理论的成就关注远远不够。我国当前正处在及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从引进西方的幼儿教育理论到推行西方的教育规则和方法,我们对传统文化中幼儿教育的优秀资源发掘却远远不够,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缺失。朱熹幼儿教育理论中的优秀成果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不管是以德育为立足点,还是强调自律性和快乐学习,都与我们当下的教育理念相和谐,甚至在细则上的具体施行要高于我们当下的幼儿教育。我们在摈弃其“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论的同时,要反思其可行性,使其更好的为今天的幼儿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1]朱 熹. 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关 键 词】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差异性比较
赫尔巴特是德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的教育理论代表作《普通教育学》被视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著作。人们甚至把“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等同于“科学教育理论”。他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教学的步骤、教学的材料、教学的方式、教学的过程、教学的结果等一整套具有科学性的教学体系。
杜威是美国教育史上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和评论家,阅历广、著作多。他一生中发表了许多著名的作品,还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是美国教育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的产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赫尔巴特被称为传统教育的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家的杰出代表。为了更进一步区别他们为什么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代表,本文具体研究和探讨了他们的教育目的、教育管理思想和教学论的差异性。
一、培养德行与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目的的差异性比较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性格的力量,主要体现在五种道德观上,即自由的观念、完善的观念、仁慈的观念、正义的观念和公平的观念。同时,他还提出实现这种教育目的的三个手段: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管理的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外部指导,其措施包括威胁、监督、命令、禁止惩罚、权威与爱等。教育性教学的条件有注意和统觉,其途径分为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赫尔巴特认为,训育是一种持续的诱导工作,通过交际、榜样和启发诱导等促进学生积极发展,其措施有抑制、赞许和奖励等。赫尔巴特指出了教育可能达到的目的,主张为正在成长的儿童将来能够从事某种工作实施教育,帮助他们发展能力和培养平衡的多方面兴趣,克服现在的错误行为,为未来做准备。
杜威认为,儿童生长、生活和经验改造的过程就是教育和学习的过程,教育过程本身就是目的,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之中。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好更多的教育,教育本身之外不存在其它目的。他指出,大众化教育要有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教育自身的情境和经验的积累本身就是教育目的,每一个手段都是暂时的目的,所以教育过程之外是没有目的,目的是存在于教育之内的。他指出,“真正的目的乃是使儿童所能预见的奋斗目标,尽心竭智地观察形势,耐心细致地寻求成功,专心致志地钻研学习。”[1]
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有两个明显的不足:第一,他强调教育的着眼点是“未来”,关注学生的未来,即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而不是眼前。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一个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兴趣。因此,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在教学上很难实施,具有不确定性。第二,他把教育的重点看作是防止和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没有看到教育应该为社会服务的目的,是教育上的畸形。而杜威强调教育的着眼点是“现在”,即从现在的生活、生长和经验开始。学有所用,用有所学,是通过一种积极诱导的方式引发学生内在的动机达到教育目的。因此,杜威的教育观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受学生的欢迎,更有实际意义。
二、强制与民主:教育管理思想的差异性比较
18世纪的德国,学校盛行体罚,赫尔巴特当然也受其影响。赫尔巴特认为,“真正的教育也一样能采取可称为强制的办法,真正的教育对待儿童从来不是生硬的,但却常常是很严格的。”[2]管理的措施有:威胁、监督、命令、禁止惩罚、权威和爱等。赫尔巴特认为,应该把学生当作“物”,服从教师。他强调严格的纪律,要求在一定情况下采取威胁与惩罚的手段,甚至主张体罚。儿童还没形成道德意志,必须凭籍惩罚乃至体罚来约束他们。[3]
自从美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之后,美国逐渐完善其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建立了一个相对民主和平等的资本主义国家。杜威的教育理论体系恰恰是在美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民主制度逐渐完善的基础之上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杜威的教育管理思想作为其教育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必然受美国政治制度和民主制度的影响。杜威认为,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要给学生创造参与管理的适当氛围。杜威认为,用民主的方式管理儿童应包括以下内容:尊重儿童的“天性”、“人性”、主体性和主动性,即学校管理要根据儿童自身的需求来进行管理,尊敬和重视儿童的主动性;儿童自由,即教育的自由。就是儿童、老师的自由和学校自身的自由,儿童的自由比教师的自由更重要;师生平等参与,即在学校管理中,学生、教师以及领导者有平等参与的地位;学生自治,即杜威主张通过学生自治来实现其学生管理观的思想,学校民主管理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治的相互结合,学生要建立自治组织,配合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制定的学校规章制度以及教育者。[4]
赫尔巴特主张用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及限制和约束等教育学生,学生会对老师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师生之间很难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缺乏人文关怀,是一种通过外界施加压力的管理方式。杜威认为,学生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主张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反对外部纪律;用宽松、自主的教学环境管理学生,要充满人文关怀。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具有时代的进步性。
三、重教与重学:教学论的差异性比较
教学论的不同是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差异的核心,主要表现如下:
1. 在教学程序上,赫尔巴特以观念心理学为基础,提出了四个教学阶段: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清楚是指老师要讲述教材,将新的观念分析出来进行研究;联想是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联系起来;系统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寻找结论;方法是指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场合。杜威以思维的五个阶段为根据,提出了五个教学阶段:第一,学习者要有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第二,要促使学生去思考真实的问题;第三,学生要有相当的知识,从事必要的观察,用来对付这种问题;第四,学生要有解决这种问题的设想;第五,学生要把设想付诸实施,检验这种方法的可靠性。[5]赫尔巴特的四个教学阶段比较呆板、僵硬,限制了思维活动,不利于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而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活跃课堂气氛;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开发学生的潜在智慧。
2. 在教与学的方法上,赫尔巴特强调教师讲授,以教师中心。强调重在教师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依赖教师、静听;杜威强调课堂讨论,以学生中心,重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师生共同参与。
赫尔巴特只注重教师的“教”,轻视了学生的“学”,没有注意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和“学”才是教育的主题。杜威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辅助作用,同时又关注师生“教与学”沟通。杜威认为,教育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学”,“学”比“教”更重要。同时,他意识到教师的“教”应该包括:知识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智慧的开发以及将文化遗产教给下一代。
3. 在教学重点上,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应以书本为中心。教师把已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从书本中学习理论知识;杜威强调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习,让学生用已知知识发现和探索未知知识,以活动为中心,主动作业。
赫尔巴特注重的是“活人”学“死知识”,把知识作为一种静态的知识,而且仅仅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社会实践知识,属于书呆子型知识分子。而杜威提倡“活人”学“活知识”,“活学活用”。知识是动态的,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学生既能熟练地掌握理论知识,又能获得丰富、实用的实践知识。
综上所述,通过对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差异性比较可以看出,我们只有用科学客观的比较分析方法,才能把握他们教育思想的本质。作为教育史上两位不同时代的著名教育家,尽管他们的教育思想有很大的差异,但都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进步性应该积极地借鉴,其局限性不容忽视。
注释:
[1]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9.
[2]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0.
[3]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7-18.
关键词:幼儿;语言;思维
一、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幼儿,是指1岁至3岁的儿童,1岁后孩子度过了婴儿期,M入了幼儿期。这是孩子个体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不仅身体生长速度快,而且在思维、心理、认知等各方面的发展也比较迅速,在了解未知世界的过程中,这个阶段的孩子学习效率比较高,领悟程度也高,容易掌握各种基本技能。
1、求知欲强,模仿能力高
2~3岁的孩子活泼好动,开始认识和学习身边的各种事物。这时候孩子恍如一张白纸,最容易接受外界的人和事物的影响。他们开始用语言与人交往,先是在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模仿下,学会用简单的一字一词表达自己的意思,经过思维的整合和模仿,逐渐组合成简单的句子,在不断接受外界生活的刺激下,直到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清楚表示自己的意思。
2、感知能力迅速提高
幼儿的各种感觉,都在生活中迅速地完善着。这时幼儿通过运用眼、耳、鼻等多种感官,已经能够分辨红、黄、蓝、绿等基本颜色,准确地辨别身边的各种声音和气味,能通过手脚的接触,感知物体的特性等,也能够简单地表达自己身体的一些感觉,如痛、痒等。感知能力的完善是幼儿进行学习的必备基本能力。
3、记忆力强,伴随理解记忆
幼儿是记忆力发展的高峰期,在成人的教导下能够很快地背古诗、唱儿歌,而且能有意识地记住他接触的人和事,同时他的理解记忆也在迅速提高。在积极思考和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事物,在脑海中能反映出这个世界的表象,表现出记忆力较强。
二、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而幼儿时期,恰恰是人的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语言绝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 通过学习和言语实践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幼儿的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密切相关,所以语言与思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并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语言会受到思维发展的限制。例如,词汇的积累、语言习惯的正误、语句表达是否恰当等都受到思维的影响;另一方面,幼儿学习语言又可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打破思维的限制,获得不断发展,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发展思维的过程。幼儿语言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提高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语言教学时,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正确指导幼儿多角度认知世界,并积极鼓励他们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去描述事物和表达自己的意愿。
三、开展幼儿言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1、教师应发挥好示范作用
前面提到,幼儿最容易模仿身边人的言行,当幼儿进入到幼儿园中学习时,教师对幼儿的语言学习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与生活中使用清晰、标准的普通话确保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在跟幼儿交流的过程中流畅地表达语句,语速平缓,用词得当,意思应直白表述,尽量不犯错,在幼儿面前树立起语言标准得体的榜样。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把握幼儿的心理,发挥身体语言的作用进行情感教育,如对幼儿亲切的微笑或者轻抚幼儿,都可以增加幼儿对教师的信任感,让幼儿更听从教师的教导。
2、丰富教学形式,增强言语的趣味性
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那种看图说话、看图讲故事的教学形式,加上幼儿逐渐具备了基本的感知能力作为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言语教学时,可适当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生动的动画、播放动听的儿歌音乐以及有趣的动物对话,极大地调动起幼儿学习言语的各种感官,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活动课堂教学,集中幼儿学习注意力
仅是坐在教室里学习对于活泼好动的幼儿来讲显然是不合适的,幼儿没有收到太多所谓规则的约束,他会在允许的活动范围内,寻找自己认知的目标,如看到五彩斑斓的蝴蝶停在花丛中,好奇心会促使他停下学习活动,试图去触摸蝴蝶,甚至是追着蝴蝶跑,这样学习活动也会受到影响。这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鼓励幼儿对蝴蝶作出描述,如看到的蝴蝶是什么颜色呢?逐步引导幼儿回答相关问题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开展活动课堂教学是幼儿学习言语的主要方式,如做游戏、小组比赛、野外郊游等,多尝试用语言文字描述这些活动的情况,这样既符合幼儿的性格特点,也可以锻炼幼儿的言语使用能力。
4、家校结合,多方式培养幼儿言语学习能力
幼儿处于脑部发育的重要时期,幼儿对事物的接收能力特别强,家长和教师应相互配合,把握幼儿学习言语的关键期。例如,现在很多家长都会给幼儿买点读机学习语言,幼儿通过模仿点读机的标准发音进行听读写,并且还会显示运用语言的生活场景,让幼儿懂得在生活中运用,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无论在家中还是幼儿园,幼儿的言语教育都应得到耐心的循循诱导才能进步更快。
在本次赴美教育考察中,最令人激动的是我们走访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全球著名大学。大学、大师、思想、文化,在我的内心深处都逐渐地立体了起来。
1636年创建,被誉为“美国政府的思想库”的哈佛大学,每一座古典式建筑都有无数令人感怀的故事,让许多人为之向往;全球高科技和高等研究的先驱领导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IT,办公大楼里教授们在工作,走在走廊上我们仿佛能够触摸到大师们的智慧和灵感;1754年成立的哥伦比亚大学,其新闻学院颁发的普利策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当天的广场上一部电视剧正在拍摄,大学生们围了一圈又一圈……普林斯顿大学的大门普通,但走在校园里,我的心迅速宁静了下来,学术厅里数百人正在聆听讲座,相对论大师爱因斯坦、数学大师冯诺依曼·阿廷似乎还在和我们对话……
我们知道,这些著名大学引领着世界经济、思想、科学、科技等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对美国中小学校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我们人类思想和文明进步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在美国游历的这十多天里,蓝天白云、老树白屋、绿茵草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国人、美国社会和许多现象都耐人寻味,令我思考颇多。
美国“车让人”等文明约定俗成
当有人要过马路时,开着的车在很远就会停下来,等人过了马路才开走;在许多场合常常听到他们说的一些习惯用语,如“Excuse me”、“Thank you”等;在公共场合、宾馆、房间等地方都无人吸咽,即使要吸咽也一定请假或在休息时间到校园之外、吸完烟再返回岗位……一位中国大陆来的移民说,美国人的社会公德心强,重要的是要做好自己。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校,从课堂、活动到放学,我们很少看到学生你追我赶,大声喧哗或疯跑追赶,他们大都三三两两地聊天,认真倾听他人说话。“我是公民”似乎从小就深入人心,他们的公民教育在小学就涉及“责任、隐私、权利、公平”这些内容。他们通过案例或实践等方式让学生知道“责任是什么,责任从哪里来”,他们认为“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责任,责任来自“A.职业、B.承诺、C.社会习俗、D.法律”等四个方面。于是,“行人优先,车要让人”这些本来就是一位公民应该做到的事情,久而久之就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行为准则和社会习俗。
做好自己,不给别人添麻烦……从小培养社会公德心,学校里大大小小的课程活动都有所体现和强化,尤其是美国人的父母都十分注重公共场所的行为和形象,真所谓是身教重于言教。正是家庭、学校、社会和环境等共同影响,学生的社会公德心得以养成。另一方面,规范严格的法规约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在公共场所抽烟除了处以极高的经济处罚之外,还要参加带有强制性的学习培训;在美期间,吃海鲜、生食等是家常事,导游说:“要是有人因为吃东西引起不舒服,仅赔偿费就足够让我们20多人来往美国数次!”高额的罚款足以让一家企业由于自己的一次过错行为而导致破产。可以预见的严重后果、加上严谨独立的司法程序,促使每个组织和个人都承担起责任和义务,服务社会。
“做好自己,有社会公德心!”对于这些基本的价值判断和公民行为,学校、家庭、社会、法规制度等有着高度一致的认知,通过各种教育途径促进和养成人们的社会公德心。这或许就是教育对于学生成长所产生的持续深远的影响。
谁在坚持“不能给孩子正面拍照”
“不能给孩子正面拍照,这是法律规定的”,在出发之前和参观学校中我们都被反复强调。但由于课堂活动实在太精彩了,加上还要回校和同事交流分享,大家总是忍不住要留下些东西,但身在异国他乡又不敢“胡作非为”,偷偷拍摄又觉得有损形象。对于这些规定,不同学校却有不同的做法,中学就告知我们“可以拍照”,小学那位家长还邀请来宾和自己、女儿一起拍照,但移民校仍然不允许给学生拍照!
在一个过分强调个人权利的国度里,诸如肖像权、自尊心和隐私等方面从立法和情理上予以严格保护,坚持“不能给孩子正面拍照”这些就不足为奇了。事实上,贫富悬殊、家庭条件和学校层次等差异,对于学生的自信心、成长压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层次越高的学校其学生和家长越是观念思想开放,越是热衷于与外界交流并主动展示,也许除了具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更多是对自我价值较高层次的需求,反之却是渴望得到尊重和个人权利免受侵犯等基本需要,体现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保护。
积极主动、展示交流,既是现代学校教育不断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而形成的良好品质。
从课堂里走出来的“美国人”
课堂上,美国学生经常讨论(合作)、经常决策(妥协)、经常实践(创造力),他们在学校教育的帮助下逐步成为“有社会公德、理性的、有责任感、积极参与的现代公民”。
我们发现,大多数的美国孩子尤其是成年人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上普遍显得“放松”。无论说话还是做事,他们大都是悠然自得的样子,从容地应对各种状况的发生。当人们感到安全、身心放松,自身潜能会不断地被激活,更有创造力。而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会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整合各种资源,自信而乐观,常常能够保持着工作或生活的良好状态。
他们的课堂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与合作,这些注重过程的学习正是在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性,由此学生对于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同时,在群体中互助地学习,在合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或操作项目中学会策划设计、做好分工,学会与不同的人一起共事,并学会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可以得知,他们的课堂“教”给学生的是真实情境下的技能或能力,特别是针对学习形成的有意义的理解。他们的课堂与社会对于真实工作的能力要求方面,也有许多相适应的地方。由此从课堂里走出来的美国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加自信、富有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对“好莱坞”的思考
“好莱坞”,全球最著名的影视娱乐和旅游热门地点,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区西北郊。游览车的导游介绍就很有特色,从一个个专业摄影棚,到一个个电影场景再现,再到电影特技表演,令人感叹;这里有许多新奇的表演和游戏,还有最新的4D电影,都让我们耳目一新;还有在动漫屋里那种“飞天遁地”惊心动魄的体验,让我们的身心为之震撼……到底当下的人类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负责任的、合作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
在排队等候、不断行进和一次次观赏动漫节目片段之后,我们走进了一个小房间,坐进了前后三行、并排两个的座位,极其普通并无特别,但随着座椅前后摆动、前方出现了圆穹式的景象,或近或远、或至高山之巅直坠而下、或汽车迎面直撞而来……那一刻我惊叹的不是这种体验和感受,而是在思考这种设计的创意从何而来,什么样的人创造了这样的体验,由此产生这些非同一般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
创意、想象、科技,在这样的结合中竟能产生出如此奇迹般的全球效应,“好莱坞”成了人们趋之若鹜、膜拜向往的艺术圣地之一。这当中,整合各种人才资源并形成实际效益,掌握专业技术、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或许正是关键。重视艺术的普及教育、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各项科学技术,让学生充满个性地主动学习和发展,这就是美国教育的优势所在。
尾声
行文至此,在美期间的各种景象此刻又历历在目,特别是对美国的教育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和深切的感受。比如:
受金融海啸等影响,美国教育经费大幅削减甚至裁员(政府把资金更多地投入到弱校或学业表现不佳的学校),但学校和老师仍然努力克服困难,保持办学质量。
小学的精英教育及其天才教育大行其道,甚至受到家长、政府的充分支持。他们认为这是部分学生学有余力的一种选择,欧美家长、学生对此坦然。亚裔侨民却对此反应强烈,不管自己孩子状况如何,都要想方设法地把孩子送进去。
一些特色项目如智商测试,政府拟削减但家长竭力支持,而如艺术、体育、天才生等特殊项目,学区甚至动用政府资源来加强。
移民学校里,全美最佳教师雷夫坚守28年帮助学生,其工作的执著、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善良助人的品质(包括其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及其成效令人钦佩。
初中生实行课程“走班上课”,为学生适应高中能独立学习提供支持。
高中以帮助学生进入大学为目标,引导学生明确专业倾向,提供与社会和经济衔接的课程,特色突出,特许学校、私立民校深受追捧。
美国教师准入聘用相当苛刻:经过笔试面试,试用期三年,三年内不适合即辞退,但之后若聘用即为终身制,不过每年学区均有教师被辞退。
美国校长认为,其学校的国际化程度不够,过于封闭,渴望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比如他们的学校甚少开设外语课,西班牙语是第一外语,学生要学习汉语一般要到校外培训机构去。
美国教师对于课程教学的自很大,但教师、研究人员对美国教育不太满意,他们认为学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师讲究个性化劳动、相互间缺乏借鉴学习。
美国小学课堂就有“先学就测”,中学更是以学生成绩评估为核心,学生学业表现甚为重要。问题是他们没有为分数而分数,而是教学方式方法多种多样……
我不由回想起这样一个难以忘怀的场面:周末的美国林肯纪念堂前,一群美国少年孩子并排坐在高高的台阶上,一首接一首地在歌唱,台下众多游客争相抢拍他们,这群孩子仍然轻松愉快地唱着他们自己的歌……
美国中小学教育主张公平、讲究规则、特别崇尚个性,办学条件标准化、优越且高品质,对于学生的个性予以充分尊重,并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从课程设置上就给予了学生很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他们引导学生明确专业倾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正是尊重并彰显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当一部分学生富有开拓精神和极强的创造力,但恰恰由于这样一些学生得不到必要的关注和引导,走向另一个极端……
关键词:校园建筑;儿童思维;教育意义;人性化
《黄帝宅经》中曾表述有关住宅与人的哲学思想:“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我想中国古代先哲更推崇建筑与人的自然适意性、融洽共生性,这种中和、协调、温性的意境,是现代人愈更向往的。建筑的最高本质是人,是人性的一种空间化和凝固化。可以说,建筑本身就是人性的一种度量。建筑的境界就是建筑设计师本人的胸襟、气质、性情和智慧的率直流露。曾有评论说:我们是个严重失落了自己建筑空间特色的民族!希望学校的校园建设能探索、尝试教育文化、空间特色的新路!摒弃中、小学校建筑千校雷同,大同小异建筑风貌。创自己特点,体现历史厚重、文化底蕴、师生同心、创新时尚、自然环保、服务舒适为一体。
1 小学校园建筑文化创设的意义
勒温场论认为:一种目的或意向往往是一种准需求,会突破原有的心理的平衡,而引起一定的心理紧张。这种行为或心理活动的目标也具有一种引拒值力,正的引拒值具有吸引力,负的引拒值具有排拒力,所以人的行为不单是由于内在需求和紧张的推动,而且还由于目标本身的吸引(或排拒)。需求的强度增加,与该需求有关的目标的引拒值也会增加,而引拒值的增加,又会反过来影响到需求的强度。生活空间代表了一种心理的格式塔,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产生与表现的场所,具有整体特性的动力场。生活空间包括了人与其环境,行为发生在这种生活空间之中,它既是人与环境的函数,也是生活空间的函数。生活空间通过影响学生的心理而形成学生成长的动力,其动力思想和整体思想也为学校建筑文化的创设提供心理学基础。
学校是发扬文化,扶植思想的教育场所。只有一流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教育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学校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文化教育资源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传播和接受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的矛盾运动。在这种矛盾运动是将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等资源融入学校的教育环境中,以动态的能量、信息等多种方式交互作用影响学生。从建筑科学角度,安全性与空间的有效利用与其他建筑没有本质区别。而学校建筑因其本质价值是服务于人的成长,影响人的发展,其教育意义就更显特别重要。小学是儿童认识事物的初始时期,学校建筑作为思想、方法、精神等等教育资源的载体,因其空间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以及学校建筑文化本身时时刻刻在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欲望,为学生学习提供动力,追求正引拒值最大化,从而促进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小学校园建筑文化创设,是我们追求教育理想重要途径。
2 小学校园建筑文化创设新策略
学校建筑的主要功能是服务学生成长,就小学而言,就需要儿童思维建儿童学校。从孩子的视角设计校园建筑、景观,尽力体现文化与环境的陶怡功能。使儿童与环境互动,在细节上做文章,用独具匠心的细节彰显教育对儿童的体贴入微。力争建设成为既有“乐园”的气质,但又不失“家”的温馨,可整可零,灵活多变。大气而明快、阳光,让孩子们抬头仰望时能看到更多的天空。
2.1 基于背景的建筑色彩
校园建筑服务孩子的成长,最主要的功能是突出孩子鲜活的生活与成长的历程。做成教师和孩子们自己的建筑。校园建筑的外墙基调应该以黑、白、灰三种颜色作为主题色,表面看,这三种颜色没有一点鲜艳感,然而,正是这样的黑白灰,却在为着鲜活作准备。当校园里有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与跃动,一切不都在这最质朴的背景色下鲜活而生动起来了。在外墙上可以贴师生的笑脸,以建筑的灰为基调,就特别明显与灵动。种植大树以绿化,生态中,建筑的灰色在绿色的树众中不锐化,更能容为一体,质朴无华的衬托孩子鲜活生命的
生长。
建筑内考虑到孩子生活应该多一点温馨,可以选用一些暖色,不同的楼层就有不同的颜色,这样的色彩变化不单是丰富了孩子的视觉,每一层可以区分不同的颜色,增加建筑本身的识别系统,也做为教育资源,养育孩子的色彩审美的能力与识别力。粉粉的蓝色、绿色、黄色,更加贴近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们身在校园却有家的温
馨感。
2.2 基于文化的建筑元素
建筑应该体现学校传统和地域文化的传承,在建筑立面设计中,可运用传统建筑的符号、材质及色彩,体现小学的特质。如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门以吊脚楼造型,其与众不同勿需言表。正如川中名士李调元的佳句:“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 重庆的吊脚楼反映了重庆人坚韧顽强的意志。与四合院民居反映北京人的大气和安稳,与石库门建筑反映上海人的精细和开放,重庆的吊脚楼更能凸显出重庆独特的精神魅力。体现了巴蜀人人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创新精神。
建筑中尽可能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化,时时陶怡学生成长。如重庆市渝北区鲁能巴罗中学教学区一层,把十三经选段镌刻在透明的玻璃上,经是儒家传统的经典著作,西汉到清代,有十三种儒家文献渐次取得“经”的地位,形成了“十三经”。书院将此列出来是想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
2.3 基于历史的建筑名称
建筑空间的名称界定也让孩子易记又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如因总理曾经在巴蜀的操场作过的抗战演讲,重庆市渝北区鲁能巴蜀小学便把学校中庭的命名为恩来广场。这个广场也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贯穿于我们的教育中,这也体现了建筑属于其功能、属于美学,更属于教育。广场上的植物大多以竹为主,竹,取其空心向上,高风亮节、虚怀若谷之美与巴蜀秉承的的信、达、雅有共通之处,取其豁达、开朗之义。
除了传承传统文化,对各具特色的现代化装备的功能教室,也可能充满个性色彩如罗丹陶吧、诺贝尔实验室、聂耳欣赏室、比尔盖茨高科技室、刀美兰形体室命名,配以露天音乐室、生活体验室、琴房等众多的功能室,是孩子们展现自信、豁达、优雅的个性空间。
2.4 基于人性化的建筑空间
校园建筑的材质选择以质朴为宜。例如外廊用材以自然材质为主,木质地面、青石凳、青石柱等,与水景中自然水生植物相呼应,营造出自然和谐的环境氛围。外廊立面则采用材质以及线和面的对比手法,产生虚实效果,体现学校开放的办学理念,墙面古训以及玻璃上的文字印花都体现出浓厚的文化氛围。结合水池中植物与自然山石景观,营造通透、宁静且具有很强文化性和装饰性的空间氛围。木质的扶手,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人性化关怀;通过跳跃的色彩搭配,为孩子们创造出了富有童趣的就餐环境;寝室外立面通过有序列感的色块强调了空间的延续,细节上以花朵、菱形等形状设计元素,作为优秀值日生或其他布告之用;彩色异型碎拼的卫生间,从色彩上给孩子以亲和力,造型上给孩子以想象的空间。
基于尊重儿童,与儿童站在平等视角对话的思想,通道展示板高度以孩子的高度,展示板下缘高度80—100cm,是基于不同年级孩子的身高而定的。建筑的边角满足于孩子的安全;建筑的色彩形态满足于孩子的心理;建筑的功能满足于孩子的成长需求。教室外设立三角休闲游戏区,孩子们走出教室,不会直接就跨入主交通线路,三角形的空间以减少孩子们活动的冲撞,用建筑的语言以减小对孩子们的
伤害。
参考文献
[1]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0.2.5-01(1)
[2] .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N]. 人民日报,2009.11.2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