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职教育教师培训

高职教育教师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职教育教师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职教育教师培训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专业发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乃是教师知识的发展,教师知识结构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状况。高等职业教育因其特有的性质要求从业教师具有包含专业理论知识、职业实践技术和一般教学方法三者在内的知识结构。①这一个体性结构的完善,从现实的角度讲,需要教师培训这一过程和途径。教师培训的模式在内容、实施和评价上应当能涵盖到教师进行教学所需的知识技能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这关系着高职教师培训是否能从整体上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从而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1 高职教师进行教学所需的知识结构

主体经认识活动能获得有关外部世界的知识,与此同时,人脑中已经内化的知识又能融入意识之中,控制与指导主体的再认识。②由于上世纪80年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进入公众视角,知识表征问题中的知识结构作为“影响到教师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如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对教科书作用的认识、对学生的看法、与学生的关系等等”③的一种认知范畴,开始得到研究者的关注。

认知心理学假设个体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是以内部信息处理系统作为中介的,而这个系统的运行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需要一个选择的机制,比如注意的筛选机制。已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信息处理系统的核心是知识结构(一种个体赋予环境信息以形式和意义的心理模式,它基于过去经验,通过引出后续的意义阐释和行为处理环境信息,以有组织的特定概念或刺激种类呈现④)。由此,本文认为知识结构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框架,个体依靠它与外界情境交换信息。

国内的已有研究把教师的知识结构分解为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⑤本文参照这一维度分类,并结合高职教育的具体特点,把高职教师进行教学所需的知识结构划分为技术理论知识、技术实践知识和一般性教学知识与技能。

1.1 技术理论知识

技术理论知识意指教师所教授的关于技术原理与方法的学科知识,包括技术学科的概念、原理、理论和方法等内容以及这些内容是如何建构起来的。费雷(R. E. Frey)的职业知识分类理论认为技术理论知识是“科学知识应用于特定情境的结果,由大量定律系统地构成,并且提供了内在的解释框架”,⑥如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理论、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现代园艺园林技术、现代连锁经营管理等。

技术理论知识的教学构成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日常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具备深厚的技术理论知识,高职教师可以更好地保证教学内容与具体职业内容之间的一致性与连贯性,提高学生对职业的理解,帮助他们通过运用理论知识解答以后工作上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

技术理论知识与职业情境联系紧密,因此有别于一般性的科学理论知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主要来自于高校的毕业生和教师,因此这种“学校到学校”的师资路径决定了一般性的科学理论而不是与技术实践结合紧密的技术理论知识占据知识结构的主导地位。从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高职教师培训的内容不能简单重复一般性的科学理论(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中间科学),而应该传授情境性、实践性更为显著的技术知识,因为二者所属的知识形态、在知识结构中的表征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在个体与环境交换信息的过程中,技术理论的文本会通过更多直观的图像进入个体的工作记忆。

1.2 技术实践知识

技术实践知识是指教师在职业环境中形成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相关的实践经验,具有很大的情境性、经验性、个体独特性。从职业活动的分析角度分析,教师的技术操作是对技术规则的认知与特定技术情境相结合的结果。具体内涵是教师在了解职业技术的方法、程序、步骤(可以理解为程序性知识)后,在技术实践对象(如金融产品、机床、Linux开源系统、陶土)进行具体的操作。

一位教授Adobe平面设计的老师,除了具有图像设计的理论知识以外,更需要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进行大量的操作训练,这样才能在不确定的教学情境中运用自己的实际经验对学生做出解释和说明。可以说,作为各种技能的主要传授者,教师本身能否进行高水平技能型操作的示范和指导,是决定整个教学过程能否成功的关键。⑦

如前文所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是在学术型的培养体制下学习工作的,所以缺乏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工程型经验)。有鉴于此,高职教师培训应以增加教师实践经验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侧重技术运用操作的实践。

1.3 一般性教学知识与技能

一般性教学知识与技能来源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主要包括教学实施、课程开发与实施、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学习测量与评价和其他职业技能。

以教学实施为例,高职教师提高课堂讲授技能的途径包括: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运用重点突破法、归纳法、总分法和问题中心法组织讲授内容,提炼教学语言,变换讲授形式(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和实施临场调控;⑧以课程开发与实施为例,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特征和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将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统一起来,以此促进课堂知识的传授;⑨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高职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挫折容忍力弱、人格尊严受损等心理问题十分普遍,教师应学会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应对挫折和规划职业生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以学习测量与评价为例,教师应开展包括课堂评价、学习技能评价、知识评价、课后活动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在内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反思,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是与我国经济发展结合最紧密的一类教育,有其内在的特殊性,但它仍然是一种围绕教与学、师与生、教学与课程、理论与实践等典型主题的教育形式。无论是来自于高校的学术性人才,还是来自企业的工程型人才,都应该通过学习一般性教学知识,研究教育问题,理解教育规律,发展教师应具备的各种基本能力,实现向一名合格教师的转变。因此,这就需要对在职教师开展这方面的培训。

2 高职教师培训模式的建构

目前我国高职教师培训存在如下主要问题:脱产教育的名额有限,不能满足广大高职教师在职培训的需求,而通过这种途径学得的技术原理知识经常过于陈旧和脱离职业情境;培训基地由于时间限制、班级授课等因素容易忽视教师原有的知识技术水平;校企合作中企业、行业的参与不够导致教师的实践机会减少;校本培训中一般教学性知识的传授可能出现经验本位,缺乏普遍的适切性。解决这些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比如借鉴德国如何“根据不同的内容、要求和层次分级进行培训,形成全国性的师资培训网络”。⑩

高职教师日常开展教学所需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培训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根据教师的实际知识结构、个体需要设立相应的培训计划和评价标准,补其所需,补其所缺。这里可参照维果茨基的发展性教学观点:教学不仅要依据儿童已经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而且要遇见到今后的发展,即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头,而不是迁就原有水平。相应的,在培训活动中根据高职教师专业技术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教师培训前的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设计开发课程,以此促进培训效益的最大化。在弥补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应当注重提高教师自我学习的能力,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

具体到在职培训的方法,有多种形式。本文建议“基于项目的学习”,一种类似于项目课程的培训方式: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基本的模式为:(1)搜集信息;(2)计划;(3)决策;(4)实施;(5)控制;(6)评价。通过全国高职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培训,提高教师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胜任教学岗位工作,从而为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打下基础,也可以通过实施校本培训和建立培训资源的信息技术平台,扩充教师教学实施、课程设计、学生辅导、学业测量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各种教学岗位所需的技能。

注释

王俊.教师知识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

朱宝荣.心理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77-178.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Boris Kabanoff et al. Knowledge Structures of Prospectors, Analyzers, and Defenders: Content, Structure, Stability, and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8(29):149-171.

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2-176.

韩文成等.职业教育教育师资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12.

魏书敏.教师职业技能训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4-119.

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60-161.

龚蓓.高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高职教育教师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师 教育技术 培训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9-172-02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日新月异,“数字化校园”在许多院校已初具规模,以教育信息化为手段、全面推进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深度改革正在高职院校中受到关注和实施。现代教育对高职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实现高职教育信息化、促进高职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要带动教师的广泛参与,通过制定项目规范、实施培训与指导,让教师在信息化项目的参与、制作、应用与研究过程中,得到专业素养、教育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同时,使教师在项目实施与亲身实践中,认识传统教育的不足和现代教育技术及相关理论在今天教育教学中的优势,体会信息化环境下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效果,从而积极投身于应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之中。

1 教育技术的内涵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从教学整体出发,运用系统科学以优化资源配置与学习过程,使其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教育技术是应用系统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人类学习问题的过程。其宗旨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教育技术分为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两大类,有形技术指利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的成果,把物化形态的技术应用于教育,借以提高教学效率的技术,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具到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等一切可用于教育的器材、设施、设备等及相应的软件。无形技术主要指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传播学等方面的成果以优化教育过程的技术。

2 高职院校教育技术培训现况和问题分析

早在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就[2000]79号文:《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近几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发展,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在各院校备受重视,在校园网信息资源、信息设备、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全面投入教育教学使用的条件下,许多高职院校要求教师使用校园信息平台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包括教学的准备、实施和课后辅导三个阶段)。广大高职教师也意识到了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要求提高自身教育技术水平的呼声很高。

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相对本科院校要晚许多,在开展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面。主要是学习本科院校的培训方法,而考虑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及要求不够,这直接导致了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2.1 培训目标不明确

培训目标直接指导着整个培训的实施过程。在实际培训过程中,有的高职院校在制定培训目标时,仅仅考虑了教育技术应该有的内容,没有从学校实际需求和高职教师自身特点出发,没有针对高职教师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培训,培训的实效性不高,有的高职院校甚至连培训的目标都没有,直接将其他高校的教育技术培训全套照搬过来。从表面上看,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其实是无的放矢,效果很难理想。

2.2 强调技术学习,结合实际应用不够

在培训过程中,将单纯教育技术的传授作为培训的着眼点。与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培训不被重视。学校优质资源共享的意识淡薄。许多教师热衷于学习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对比较枯燥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的原理难以接受或提不起兴趣,再加上培训内容与高职教师的学科建设结合不紧,教师在参与培训后,很难将学到的技能与理念应用到教学中,导致在培训之后掌握的技能很快被遗忘,教师利用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的能力未得到实质性提高。

2.3 培训模式单一。效率不高

培训大多采用在多媒体教室集中上课,配合在机房练习的方式,这种培训方式有助于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操作。弊病在于接受式教学为主,降低教师受训的积极性,还必须保证教师的培训时间,工作与培训矛盾突出。

2.4 培训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

许多高职院校在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选择上,只考虑技术本身的重要性和先进性,而忽略了院校的教育技术环境,忽略了不同专业教师的实际需要,缺乏培训的针对性,这既不能满足教师学习的特殊需求又难以提高他们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最终影响了培训效果。

3 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的措施与方法

依据上述高职院校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笔者综合性的提出以下措施和方法,以改善和提高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

3.1 充分利用院校信息资源、构建培训支持环境

主要包括硬件环境和软环境。硬件环境主要指为培训提供的必要的物质资源,如能够提供丰富信息资源给培训对象使用的图书馆、校园网、电子阅览室、文献检索室等,还包括直接用于培训的环境设施如多媒体教室、远程教学室、有线电视、卫星传播设备、互联网络等。软环境是指为教育技术培训建设的网络平台和应用资源系统平台等软件环境架构的建设。

3.2 认真分析教师状况、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

在开展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时,首先要对高职学院的信息化需求、对教师的人才培养目的以及教师目前的实际水平等的进行认真的调研分析,围绕以下方面制定培训目标。一是常用教育技术的培训。二是围绕课程整合与现代教育观念的提高进行培训。三是围绕信息化教学设计应用能力的提高进行培训。

3.3 对培训教师的要求和选择

选择合格的培训教师是保证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培训教师应具备的条件:(1)教育技术学科、信息技术学科教师;(2)具有丰富的一线培训经验:(3)参加过严格的教育技术教师培训并通过相关考核。在培训过程中最好能引入专业学科教师,让专业学科教师参与承当教育技术培训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备课,专业学科教师师提供教案设计的基本线索和内容,教育技术培训教师为教案设计、教学实施提供使用技术的方法与思路,使技术不游离于学科教学之外。这样的知识结构的互补组合,有利于培训的针对性和整个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对提高教师的培训效果大有帮助。

3.4 培训模式多元化

集中面授培训是教育技术培训的传统模式,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培训模式,对于一些针对性强、特殊要求的教育技术培训,这些方法更加有效。

(1)利用培训网站、教师自主学习的教育技术培训模式。目

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利用院校已建立的功能完善,性能稳定的校园网和网络教学资源,建立了专业型的、针对性强的教育技术培训网站,成为教育技术培训资源的整合体,基于网络的教育技术培训模式开始大量应用于实践。这种模式让高职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教师的自主学习和教育技术的高层次培训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有利于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训。

(2)远程培训、优质培训资源共享模式。现代教育技术的远程培训方式在高校之间,高校与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应用较为普遍,高职院校因为自身的特点和综合实力的限制,要建成优质的远程培训网站还不据有普遍性,但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其他高校或相关教育部门的远程培训网站,与其进行合作培训,借鉴他们的优质资源和培训经验,为提升本校高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服务。远程培训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时间、精力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进程。教师们还可实现很好的合作和交流,可以扩大培训的范围,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的共享及效率,提高培训的绩效。

(3)任务驱动,教育技术与教学应用直接结合的培养模式。教学一线的高职教师在参加教育技术培训时,有一个预期目标,想将信息技术技能与教学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培训的内容实用,尤其期望以信息技术在所关注的某学科教学中如何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等具体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信息技术本身为中心开展培训活动。以此相适应,任务驱动下的教育技术应用培训模式应运而生,把培训的重点放在完成教育技术与教师的学科领域整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真实任务上。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学习技术。在任务和兴趣的驱动下,教师通过完成任务,解决自身教学的实际问题,逐渐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念和掌握基本技能,提高教育技术素养。这种在有交流协作与指导的前提下,以教师本身教学问题为中心的任务驱动培训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培训兴趣与实践能力。

(4)协作学习,以“教学团队”为单位的信息技术培训模式。高职教师以学科组成的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教学的基础所在和核心单元,在教育技术培训中,以教学团队为单位组成培训小组,设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例如一学期)要求完成的培训任务(例如利用教育技术手段打造本学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并对完成的培训任务进行评估和评比,形成成果。协作学习模式,要求教学团队的负责人肩负起领导完成培训中设定的任务的责任,团队成员必须服从团队领导,明确自己的任务,遵守培训团队安排,发挥各自特点,相互协作学习,并与教育技术指导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协作,才能较好的完成培训任务。这样的培训模式,能充分调动受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动学习愿望,对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间的协作能力培训都大有帮助,教育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也得到充分体现。

当然,对于教育技术培训来说,任何一种培训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优势和不足,所以,单纯的运用任何一种模式都不符合客观规律,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它的更好作用。实践中应结合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培养目的的实际要求,采用合适的培训模式,既要发挥传统培训模式的优势,又要探索有效的新培训模式,并把他们进行有效整合,以满足广大高职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需要。

4 建立切实可行的信息技能培训考评和激励机制

在贯彻执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基础上,高职院校还要制定科学可行的培训考核标准和制度。建立系统、规范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控制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科学的评估方法、实时监控教学质量,并对培训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正,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同时,将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及培训达到的水平要求与新教师的上岗、职称评聘和职务聘任结合起来。高职院校的领导应带头参加培训学习,起到表率作用,并制定支持和激励措施,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公开课、示范课的评比,支持学科教师参与信息技术相关活动。

5 结束语

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技能,是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及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通过教育技术培训是培养和提升高职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手段。但在开展培训工作中应当有的放矢,要着眼于解决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条件,构建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培训中注重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将教育技术培训推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高职教育教师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动机;促动因素系统;ARCS动机模型;教育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024―03

一、前言

随着各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日臻完善,各级网络精品课程建设规模正在扩大。为了增强高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环境的适应性,教育技术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该培训可以让教师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并将之有效运用于教学过程,促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改革。然而,目前的教育技术培训大多如祝智庭教授所言“以利益驱动,应试为导向”(认证是按照审核认定的考试成绩授予教师相应等级的证书),从而导致教育技术受培训者的学习动机匮乏。笔者作为山东省高职院校教育技术培训的参与者和研究者,发现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上课的人数往往不超过总人数的2/3,受训教师中途退场的现象也很常见。由此可见,教师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了教育技术的培训效果。如何实施有效的教育技术培训,使之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是教育技术培训效果改进工作的关键之一。在动机激发的研究中,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技术教授凯勒(John M.Keller)提出了促动因素系统的学说,其精髓在于综合分析动机的相关研究成果后所提出的ARCS动机模型,该学说具有广泛的影响,并为业界所推崇。因此,研究者在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中运用了ARCS模型设计促动策略,以此激发教师参与教育技术培训的学习动机,并为相关培训提供借鉴。

二、ARCS模型

动机的促动因素系统设计思想是凯勒于1979年提出,凯勒经过大量文献研究,认为讯息传递者(培训中主要指培训师)可以从引起注意(Atten-tion)、切身相关(Relevance)、建立信心(Confidence)和获得满足(Satisfaction)等四个方面着手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动机,简称ARCS模型。具体说就是为激发一个受训员工的学习动机,首先要引起他对培训内容的注意和兴趣;再使他理解完成此项培训任务与自己今后的工作与实践密切相关;接着要使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好此事,从而产生信心;最后让他体验完成培训任务后的成就感,感到满意。ARCS模型揭示了学习动机形成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激发动机的具体方法。为便于在具体的培训中运用ARCS模型,凯勒列出了五个阶段的工作,共分为十个步骤:

(1)收集信息,主要包括获得课程信息和学习者的信息。即了解学习者的初始技能水平以及他们对所要学习课程的态度和认识。(2)分析需要,主要包括分析对象,即描述学习者的动机状况和产生动机问题的根本原因。(3)确定动机目标,主要是列出动机目标和评价标准,即明确动机设计工作的目的和学习者产生的动机行为,以及如何测评这些行为,,(4)设计激发动机的方法,根据学习环境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及条件,选择和设计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动机的方法,并将设计的各种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整合到培训过程的各个环节。(5)评价与修改。根据学习者的反应,找出培训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对其及时调整和修改,为下一次培训提供借鉴。

三、ARCS模型在高职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应用

根据ARCS模型在培训中的应用步骤,笔者在山东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运用了ARCS模型设计促动策略。由于在不同的培训环境中,培训者可以采用ARCS模型不同阶段的工作,根据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实际情况,ARCS模型中工作阶段主要包括学习对象分析和设计激励方法。

1. 学习对象分析

学习对象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从学习者处收集并分析其学习动机现状。在教育技术培训实施中,具体做法是设计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将所调查问题归于“注意、相关、信心和满意”四类。在问卷开始部分,先向学员阐明培训课程目标,如学员完成培训课程后,必须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掌握教育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评价方法;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能独立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能独立设计网络学习环境支持的学习活动。调查问卷是利用教育技术培训在线平台提前发放,并收集和分析统计数据结果。通过调查结果分析,了解教师参与培训的动机现状,分析存在的动机问题,找出影响动机的因素,为激发教师参与教育技术培训的动机做好准备。表1为调查问卷的部分内容。

对73名参加高职教育技术培训的教师进行调查后,经统计分析后的调查结果如下:

(1)“相关”性较高。46%的学员感觉教育技术培训与自己的工作非常相关,31%的学员认为相关,13%的学员不确定,10%的学员认为与自己的工作相关较少。可见大部分教师都认为教育技术培训与自己的工作相关比较大。(2)“注意”内容不均。在调查中,92%的学员对案例分析和资料收集感兴趣;100%的学员对图形图像素材的制作、动画素材的制作、声音媒体的采集和处理模块感兴趣;72%的学员对PPT制作感兴趣;46%的学员教育技术理论模块感兴趣。根据对被培训教师的访谈发现,之所以部分教师对PPT制作不感兴趣是因为很多教师已经掌握了PPT课件制作的技术。(3)“信心”不足。14%的学员对达到这一目标非常有信心,41%的学员有信心,30%的学员不确定,15%的培训教师没有信心。数据表明教师对达到的教学目标明显信心不足。(4)“满足”度较高。在调查中,56%的学员对能拥有课程目标中阐明的教育技术能力感到非常满足,44%的学员满足。

由以上数据可知,“相关”性较高,但“信心”不足,学员对不同的培训内容“注意”程度不同。数据表明,要设法运用有关的教学策略,增强理论课程内容与学员的相关性,提高学员对成功的期望和信心。对与教师的教学密切相关,但受训教师又不太感兴趣的PPT制作,培训者将讲授重点放在PPT制作的技巧和艺术性提高上。以提高其注意水平。对技术模块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和使他们满意的部分,需要运用相关策略保持现有的水平。

2. 动机策略的设计和实施

培训者根据以上统计的对象分析结果,以ARCS动机四要素为基础,确定激发动机策略的重点。由于注意、相关、信心和满意是一个整体,没有主要次要之

分,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使学习者丧失学习动力。因此,教育技术培训的设计与实施需要系统考虑这四个要素策略的设计,忽视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导致培训实施的无效或失败。在教育技术培训活动过程中,就“引起学员注意”、“与学员切身相关”、“建立学习信心”和“获得满足感”四大方面选择的策略分析如下:

(1)引起注意。要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首先必须要让学员对培训内容有相当的注意力。而提升注意力的设计策略,不仅在于引起学员感官注意,更重要的是激发求知的欲望,并使学员对内容的注意力持久。以下是笔者在“引起学员注意”方面使用的教学策略。第一,通过案例研习,集中学员注意力。为使学员意识到教育技术培训和他们的教学相关,培训者在培训开始时,先放映幻灯片“学生的观点”和“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展示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有关学习的数据及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而后呈现了正反两个案例,一是某高职院校因某些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效果不佳,迫使教师改用黑板粉笔;二是呈现网络课程“采掘机械与维护”,该课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技术开发并建立了模拟仿真教学环境,开展基于网络的小组协作学习和案例学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采掘机械使用与维护中各设备、元件的工作原理和动作过程。通过教学活动中的案例研习,让学员体验技术在教学和学习中的作用。第二,问题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开展频繁的问答交流活动。在很多教学活动中设计一些与教师实际教学工作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如教师如何制作和使用PPT课件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教育信息资源如何合理利用、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实施、教学评价的重要性等。用教师很熟悉但甚少去深入思考的问题来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2)切身相关。在培训过程中若能围绕培训目标,设计与教师的教学相关的任务,必能引起教师的学习动机,实施策略如下。第一,以目标为导向。大多数教师在接受教育技术培训时,都带着自身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任务,有一个预期目标。因而在培训开始,培训者就向教师展示和讨论课程目标。培训者请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谈谈他们自己的期望和目标。并将教师的期望和目标整理成一张表,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予以张贴展示。培训者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尽量达到教师的目标。第二,围绕教师相关的工作任务组织整个教学过程。很显然,缺乏相关性的培训是很难激发学习者动机的。在高职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中,由于教师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着不同的工作背景,则需要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如地域、学校、或学科等等)在学习任务中充分灵活运用培训中习得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并注重实际效果,突出所学理论和技术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因此,我们围绕着受训教师本人实际的教学问题与预期的培训目标设计了一系列具体任务。如不同学科背景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设计适合教师个人所讲授课程的网络学习方式;设计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学习评价等。这种以教师本身教学问题为中心的任务驱动训练方式能连接每个教师的教学经验,大大提高受训教师的培训兴趣与实践能力。

(3)建立信心。建立适度的自信心,可以减少来自各方面的挫折感。第一,明确告知教学评价标准。确切告知教师有关培训的目标和评价标准,教师才有努力的方向,并尽力达到。所以在培训课程开始之前,我们就将具体的单元内容和流程、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在网络培训平台上告知教师,让教师初步了解培训内容,知道完成此课程的必备条件进而建立学习信心。第二,开展小组协作学习。由于培训者的精力和时间有限,不可能在每个教师完成工作任务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在培训中,我们组织了小组协作学习。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交流和帮助会使问题的解决更容易,也易于建立教师的自信心。

(4)获得满足。学习的满足感是激励人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要项,可在学习过程中所感受的愉快气氛、成功和肯定中获得。第一,创设一定情景,激发教师的满足感。在教育技术的很多培训中,培训内容仅仅以理论和技术为基础,脱离具体的工作情景而进行孤立的讲授,致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逐渐失去兴趣。在高职教师培训过程中,在教师掌握一定的技能和理论知识基础上,我们则为教师创设了应用培训内容的工作情境。如利用小组内角色扮演方法,为学员提供练习机会。在实现“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学习目标时,研究者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每组7人分开,让每位教师轮流利用自己制作的PPT课件给其他6位“学生”上课,后者将自己的听课感受告知教师。在反复练习中,增强教师的自信心,并使之获得满足。在实现“设计网络学习环境支持的学习活动”学习目标时,则对相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分组,每个小组针对本学科教学特点,组织一次网络学习活动,或是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或是基于项目的学习,或是基于案例学习等。教师在真实的环境中运用新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很容易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第二,适当的评价方法,使教师对成功维持一致的标准。学习评价的标准应当与课程的教学目标相一致,才能促使教师对各种任务的积极参与。在高职培训中,我们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将个人作品评价(占总成绩20%)、小组作品评价(40%)和笔试(40%)相结合,激励教师增强学习成就获得满足。

四、总结

通过“ARCS学习动机设计模型”原理在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应用,研究者努力探索了如何在培训过程中激发受训教师学习动机和促进学习动力。根据培训结束后的培训效果调查,教师均对此次培训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感到满意;在培训过程中,受训教师中途退场的现象也不再出现。可见,动机是影响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在高职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中,培训者需要以教师为中心,充分考虑教师的动机需求,调动教师参与培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设计动机促进的培训策略时,考虑到每个学校的条件不同,应尽量先对教师进行动机调查和分析,针对教师动机的薄弱环节多下工夫,突出重点。在培训的教学活动中,实际上激发动机策略的活动设计并不是非此即彼,像笔者一样做严格划分,而是多种促动因素交织在一起,某种活动既包含“相关”也可能包含“满足”。因此,培训者不需要在促动策略的细节划分上过多花费时间,而应将重点放在如何组织教学活动,将四大策略具体地运用到培训过程。

参考文献:

[1]张祖忻,绩效技术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317―333.

[2]杨开成,李秀兰,基于ARCS模型构建《数据结构》在线学习系统[J],中国电化教育,2001,(1):51―54.

[3]程桂芳,徐恩芹,新版NETS・T对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59―60.

[4]陈立春,美国“ARCS学习动机设计模型”原理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上海教育研究,2010,(3):79―80.

[5]邓琦,卢清,基于ARCS动机模式的幼儿教师在职培训策略探讨[J],教育探索,2009,(1):92―94.

高职教育教师培训范文第4篇

敬业与乐业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主要与大家交流我对教师的职业态度的一些肤浅的体验。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唐朝有一位百丈禅师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这天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首先,作为教师要有敬业精神。作为中学教师,敬业首先要“勤”。勤于备课,勤于改作业,勤于了解学情,勤于管理,勤于思考,勤于反思,勤于总结,勤于阅读。

勤于备课:教师要教给学生借助于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育教学技巧。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在备课的时候,你要从这样的角度对教材进行深思熟虑:找出因果联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觉察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我们以往说过的备课“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也是这个道理。咱们学校以前有位数学教师王廼祥,他退休的时候,我帮他整理东西,王老师给我看了两本教案,一本是毕业第一年时候写的,一本是最后一年的教案。两本教案都是工工整整认认真真,教法‘学法,学生,旧知识铺垫,在他每一章节的教案上,都清晰明确端正得书写着,每一节教案后面还备有本节典型试题,学生易错知识点与对应试题’。两叠教案,除了新旧的区别,在书写上看不出差别。王老师在职的时候,历届学生成绩都很好。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也是一位无论谁提起都肃然起敬的教师。他推荐贾红虎老师做数学组组长,贾老师在备课上课上也是一样认真。

勤于改作业,作业是学生反馈教学效果的一个方式,勤于改作业,在改作业过程中去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方面我们卢校长就是一个典范,20XX届高一高二年她带我们班生物,每次作业还要给学生下批语,要求学生排队去办公室一一解决问题。我们班王致远就是在她严格要求下,狠学生物,由生物54分最后到高考生物近满分,以658分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8年。中学课堂一半教学,一半管理,如果课堂纪律,作业等缺少管理也是不可能出成绩的。当然课堂管理作业管理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慢慢摸索,但首先要勤于管理,敢于出手。

勤于思考:思想好比火星:一颗火星会点燃另一颗火星。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信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教学教育是一门有关智慧的科学,思考不是让你做与众不同的事,而是让你做事与众不同。所有的成绩,创新都来源于教师思考迸溅出的智慧火花。

另外,我认为反思与总结很重要,我们每上一节课,每教一遍,都会有得有失,勤于总结,能够事半功倍,也能提高教学效率。物理韩克忠老师,从2005届开始与我合作,他的一个特点就是每天作业不超过三道题。优化设计一周2—3次。他每上一节课,都会自己糅合知识点,编写或者改变几道试题,把本届课的知识点糅合到2-3道试题里面。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这些经典试题他会保存,下一届修改使用。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方法,与韩老师合作的时候,很少听学生说物理很难。

勤于阅读,我自己以为,不管是文科老师还是理科老师都要勤于阅读,阅读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让你慢慢形成自己明确的教育理念,从一个好匠人蜕变成一位有思想的导师。北京著名的特级教师王金战,原本是一名数学老师,但是他热爱阅读,最后成为数学名师,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为人大附中培养了一批批北大清华的优秀学子。现在自己办学校、做教育,出了四五本书,做家庭教育指导全国各地巡回演讲,深受一线教师与家长热爱。

第二,敬业要“忠”。忠于事。中国古代有句俗话:“板荡识忠臣”意思是在社会动荡的时候才能见出一个大臣的忠与侫。我们说的忠,不是忠于某一个人,而是忠于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忠于一人,容易导致偏颇或小团体,也会造成因人事的变动而导致你职业生涯的颠簸,况且教师这个职业的优劣是由学生来评判的。忠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庄子的意思是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既然选择做教师这一职业,我的原则就是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进班考虑班级事务,进校考虑学校事务,备课就考虑备课的事情。心无旁骛,一心一用,专心致志。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当下的社会,诱惑多多,同学当中有人发财,有人升官,有人生活闲散,有人不用辛苦。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不要过多的羡慕他人的人生 ,教师这个职业包含了辛苦,奉献,忙碌,虽较为稳定,但想发财可能性不大。如果你选择了教师职业,却羡慕他人升官发财,生活清闲,甚至不劳而获,不如早早改行,对于事业的不忠就是大不敬。心里不敬,却要把他当做谋生的手段,未免“心为形役“痛苦不堪,”心里别扭,形神分裂。最后,自己痛苦,贻害学生。

第三敬业要“巧”。这里说的巧,不是投机取巧,而是要善于思考,康德说:“合规律,合目的”。我们做事情要符合规律,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是,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这就是教师形象的最佳呈现。“符合这一形象,才可能做一位真正的好老师。“因材施教”“温故知新”这八个字,至今都是教育教学的至理名言,教育教学符合这一规律才可能出成绩。“引而不发,跃如也!”是启发式教学的规律,使用得当,方可有效。要做到 “巧”,首先要实实在在去研究一些教育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组织心理学,领导心理学等理论知识,掌握教育教学最基本的理论与艺术,比如苏霍姆林斯基《教师的10条建议》《育人三部曲》《教学的艺术》《56号教室的奇迹》《教育的智慧》“西方近现代教育思想史”等都是很好的著作。其次,要系统阅读学科教学方面的书籍,要研读一些真正的名家的教学实录,去分析他们一个个知识点传授的技巧,以及他们的教学艺术与思想。在教学中去尝试,去摸索,最后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比如语文,王荣生老师的系列研究从理论的层面观照语文教学问题,老一辈于漪老师,钱梦龙老师,孙绍振老师,当代黄玉厚的“原点教学”陈日亮的本色语文,王开东的深度语文,肖培东的浅浅教语文,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可以帮助我们走点捷径。

但是最终,教学没有捷径。教学就是“功夫茶”。咱们学校数学贾红虎老师的“大容量高质量”语文“申振贤老师身后的古代文学积淀。这些都不是靠吹牛吹出来的,我与这两个老师合作过多年,贾红虎老师备课认认真真,每一个例子都是精心挑选,都要端端正正写在教案上。申老师年轻的时候,为了写书研究,夏天把脚泡在凉水盆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巧干是在实干基础上的升华。教学这件事情,来不得半点虚假。

四、敬业要“责任感”。孔子讲“君子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教学教育都是一件良心活,很多东西是无法量化的。做教师如果斤斤计较,时时将就,事事敷衍,是万万做不好的。所以,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有责任感,工作就会恪尽职守;有责任感,就愿意精益求救;有责任感,就有耐心与爱心;有责任感,才可能有快乐与幸福感,有责任感,才能获得职业的尊严感与成就感。所以,对于教师而言,责任意识第一。不管是“勤”,还是“忠”,还是“巧”,都是建立在“责任意识”的基础之上。没有责任意识的“勤”是盲目的,没有责任意识的“忠”是肤浅的,没有责任意识的“巧”是油滑的。所以,做教师,就要做一位有责任心的老师。

其次,要乐业。

对于职业,最高的要求就是乐业。我们学校提出,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就是希望教师要有职业的幸福感。

首先乐业要“爱”业。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愿意为他赴汤蹈火,我们爱一件物也愿意为之不辞辛苦。爱是教育最大的原动力,也是教育最深刻的哲学。夏丏尊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他还说:“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有人说,教师是传递幸福的,这句话不假,但内心没有对事业的热爱,教师传递的幸福恐怕就是“虚伪的”,索霍姆林斯基在中学教育实践中,为了帮助一名数学很差的学生,他利用课外时间,为这个学生编写了一本独特的练习册,最终使这个孩子从一名数学差生变成了一位数学优等生。李镇西老师在中学教学期间,遇到一个语文一毛不拔的学生,他给学生买《红岩》《林海雪原》等小说阅读,课外给学生讲历史故事,最终这个学生语文成绩中等偏上。他由此总结“教育是一朵云对另一朵云的推动,是一个心灵对另一个心灵的呼唤”他还编写了一系列书,题名为《心灵的呼唤》

其次乐业要敢于创新。创新并不是单纯的破旧立新标新立异,而是对旧的扬弃。研究旧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明辨其中优劣,从而孕育出新的思想与方法。完全离开旧的,创新就成了空中楼阁,走不出旧,教育就没有未来。所以,我们要阅读联合国教科文编写的“21世纪系列教育书籍,”研究国家十三五规划对教育的设想,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够立足当下,面对未来。创新的基础是研究,是实践。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是扎实的。好看也好用。比如语文阅读教学创新,首先在于教师对于文本的多方研读,对于已有研究的细致研读,对于名家教学的认真揣摩,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再次基础上的创新才可能有实效,否则会流于形式,失之浅薄。

高职教育教师培训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学变革,提升自身教书育人能力。以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为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对高职院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内容、模式、时间等方面给出了建议。

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培训什么,如何培训,什么时间培训?为了深入了解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特组织本次问卷调查。

一、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高职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课程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需求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确定大多数教师喜欢的培训模式以及大多数教师可接受的培训时间;采纳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硬件及软件方面的合理建议以逐步完善学校教学体系,逐步提高教育技术中心等教辅部门的服务质量。

二、调查方法和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并辅以交流和谈话等方法。结合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和初步的培训计划,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调查。

1.多媒体教室设备操作规范;

2.网络教学平台使用频度;

3.培训内容;

4.培训模式;

5.培训时间;

6.多媒体教学方面的常见问题。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多媒体教室设备操作规范。

经调查,53%的教师对多媒体教室设备使用的正确操作方法知道一些,而只有47%教师完全清楚其正确操作方法,并且对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82%的教师是通过询问相关工作人员或其他方式(自学、查看说明等)来了解的,只有18%的教师接受培训来掌握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所以,现阶段非常有必要通过系统的培训让所有教师完全掌握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于一个投影灯泡,68%的大部分教师不知道其价格为2500元,这充分说明大部分教师并不了解多媒体设备价格的昂贵,也不会意识到掌握设备正确操作方法的重要性。

2.网络教学平台使用频度。

经调查,对于本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频度,其中41%的教师经常用,49%的教师偶尔用,只有10%的教师从来不用。这说明本校网络教学平台在实际教学中已发挥作用,只是由于学科的不同或网络课程制作技术方面的问题,其应用的频度不同。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通过培训或其他方式解决网络课程制作技术方面的阻碍,大力提倡教师制作本学科的网络课程,开展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教学,实现网上批改作业、网上考试等。

3.培训内容。

经调查,在培训内容方面,所有被调查的教师中,选中网络教学平台的占76%,选中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占50%,选中多媒体教室设备操作的占38%,选中语音室设备操作的占28%,选中计算机机房设备操作的占24%,所以培训将首选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操作作为培训内容。并且,根据下表,应该首选Flash、PowerPoint作为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的培训软件。

4.培训模式。

经调查,52%的教师赞成现场集中培训,44%的教师赞成网上分散培训。所以,若开展培训,最好采用现场集中培训和网上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即采用现场集中培训的同时,将培训内容做成网络课程,供教师随时随地学习利用。

5.培训时间。

经调查,62%的教师愿意在周一至周五晚上接受培训,而14%的教师愿意在周末上午或下午接受培训,24%的教师将培训时间选在周二、周四下午等其他时间。所以应考虑将培训安排在周一至周五晚上或者周四下午等其他时间。

6.多媒体教学方面的常见问题。

问卷设计了以下两道问答题来了解这方面的信息:(1)您在多媒体教室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的设备及其技术操作方面的问题主要有哪些?(2)为更好的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您觉得还需要做哪些改进?教师回答的主要论点和建议有:教育技术中心技术人员应经常检修各种教学设备,损坏仪器应及时维修或更换;应在各种教学设备主控台上张贴详细清晰的操作说明;应在多媒体课室教师机上开通因特网,并安装杀毒软件,定时杀毒;若条件允许,可在较大课室配备无线话筒和扩音系统。对于投影不清晰等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设备陈旧或是由投影仪内部部件损伤引发,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方面(如页面颜色搭配不当等)的原因引发。所以若有条件,学校应更换部分陈旧的设备(如购买教学用高清投影仪),还应对教师开展课件制作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课件制作技术水平;学校应建设一批学科专业多媒体教学课室,专供音乐、美术等学科使用。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对高职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方面培训的必要性,也为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模式的选择提供了依据。针对以上的问卷分析结果,我们对高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在培训内容方面,选择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及多媒体教室设备操作规范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并且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初级培训选PowerPoint软件,高级培训选Flash软件。网络课程是现代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教学平台是网络课程制作的软件环境,多媒体课件是课程的重要体现形式。

2.在培训对象方面,依据调查问卷,对不同的教师提供不同内容的培训。例如,旅游系81%的教师非常清楚多媒体教室的正确操作方法,所以这部分教师不必参加这方面的培训。电信系大部分课程可能要在机房上课,所以对于这部分教师可提供计算机机房设备操作培训。

3.在培训模式方面,选择现场集中培训和网上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即采用现场集中培训的同时,将培训内容做成网络课程,供教师随时随地学习利用。

4.在培训时间方面,将培训安排在周一至周五晚上或周四下午,一般不在双休日安排培训。

5.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情况的反馈和评估是整个培训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在培训前要制定培训目标,整个培训过程中及培训结束时,要对教师进行考核。

6.培训的意义和目标不仅仅在于技术的掌握,更重要的在于观念的转变,认识的提高。所以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一定要把教师的视线从单纯的技术层面转移到观念上来,使技术更好的为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