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诗词教学论文

古诗词教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诗词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诗词教学论文

古诗词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未对古诗词教学方法给予足够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囫囵吞枣,对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没有深切的感悟。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对古诗词中意境的体会,学生没有自主思考的过程,以应付考试而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无法体会到古诗词的价值。

二、论如何做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一)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习积极性

宋代陈颐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意思是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实践,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比如课堂一开始,巧妙地设计导语,以贴近生活、形象的事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一个好的开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对万里长江进行描述的同时,追忆了三国时期功业非凡的英雄俊杰。在教学中可以用“三国人物中,哪位才是你心目中的英雄”作为导语,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三国时期人物,对比《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对他心中英雄的描写,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更能吸引学生学习。

(二)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多层次朗读

古诗词富有节奏、韵律轻快,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会读,更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例如,对曹操《将进酒》的教学过程中,曹操以宏伟的气势,充沛的感情,抒发其作为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也有对岁月蹉跎、时光短促的感慨。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朗读竞赛,集体朗读等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曹操诗中的意境,以充沛的情感进行朗读,在竞赛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得课堂学习气氛更加热烈。

(三)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增加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趣味性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结合多种学科、多种教学方法,增加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趣味性。如引入音乐教学,古诗词在节奏与音调上有独特的韵律美与节奏美,李煜的《虞美人》,柳永的《雨霖铃》等都有现代音乐谱曲,教师可以播放相关乐曲,再加以引导,使学生更迅速地进入角色,生动地感受到课文情境。另外还可引入绘画教学,教师选取一些绘画作品,点拨学生组织所学古诗词对画题诗,给画配上诗意,更能引导学生思考与领悟。如选取一幅大海涨潮的图片,教师对大海的气势与意境进行引导,学生联想到《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结合绘画将有更深的感触。通过此类教学方法的不断发掘,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

(四)注重课外延伸,巩固学习效果

教师不仅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古诗词教学,更要延伸到课外,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使学生知识掌握更丰富,学习效果更牢固。例如,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前,可布置学生自己寻找资料,通过网络搜索、翻阅书籍等途径,了解即将学习的古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灵感。以《过零丁洋》为例,文天祥“零丁洋里叹零丁”时南宋即将灭亡,诗人被押解逼迫招降,抑郁无力报国才发出此国破家亡感慨。学生了解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后对后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历史名句将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引出其他感叹国家兴亡的诗词,对诗词中的情感及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对比,不仅能巩固课堂知识,而且能扩展掌握更多的诗词,逐步锻炼学生的鉴赏水平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

三、结语

古诗词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 教学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小学时学过的这些古诗,我至今仍能熟练地背出来。这些古诗要么描述祖国的大好河山,要么抒发诗人内心的某种情思,要么表现一种奇妙的美景,无论哪一种诗境,都能让我们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意境。这些诗词就像从远古流传下来的一条河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大量的事实证明,在少年时期学习到的东西往往是终生难忘的,就像是一处宝藏,任何时候都可以从中取出光彩夺目的珍珠。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古诗词,背诵古诗词,尽可能多地储备些“珠宝”。

但是,小学生初接触诗词,理解有些难度,我们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以增强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下面本人就自己在古诗方面的教学谈点体会。

一、问题导入法

小学生初学古诗,对古诗没有什么概念,如果直接拿出作品来读来背,学生势必一头雾水。这时,最好找一个问题作为切入口,这个问题要适合古诗的情境,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课时,我问学生:“你们离开爸爸妈妈时会想念他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我又问:“如果想他们又见不到,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沉默了,有的学生说:“可以看照片。”我接着问:“古时候的人,有时候因为某种原因也会远离家人,也会想念家人,那时候又没有照片,他们会怎么办呢?”这下,学生开始思考了,我便顺势提出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找找答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古诗的情境,边读边思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导入方法从学生可以理解的情感入手,教他们从生活中去体会。在这首诗中,核心的情感就是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我的导入是先导入了情感,呼唤起他们对亲人的情感,尽管思念时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无论是看照片还是登高望远,其对家人的情感则都是完全一样的。这样,他们在理解上就没有了障碍,同样的思念还能拉近他们和诗人之间的距离。

二、运用诵读教学法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法不是要求老师逐字逐句去解释古诗,而是通过有情感的朗读,使学生们感受到古诗的抑扬顿挫之美。古诗都是押韵的,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便于学生背诵熟记。小学生的记忆特点是感性的,善于记忆,就算他们并不懂得诗词的意思,但只要读的熟了,同样能够背诵下来。原来很多作家都提到他们在上私塾的时候,那个时候根本读不懂,但是也按照要求背诵了下来,等到渐渐长大,他们也就逐渐懂得了那些诗文中的深刻含义。

当学生熟读成诵时,再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所描写的景,或所抒的情感,稍加点拨,便可以体会诗中的含义与感情。另外,朗读,还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的意境便会在头脑中形成。可见,有情感的朗读是让学生感悟古诗内涵的最佳途径。

朗读教学的关键在于要读出诗词的音韵美,用音乐的美打动学生,让他们忘我地朗读,反复地朗读,从而背诵下来。还有一点要提到,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学习毕竟是一种需要吃苦精神的活动,所以也要让学生们懂得学习就是要吃些苦,不能够给学生学习只有享乐没有艰辛的错觉。

三、运用图片教学法

有些古诗的意境比较深远,学生难以想象出,这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放映一些画面。如在学“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两句诗时,由于学生生活在平原,对大山没有什么概念,不能理解山间小路无人踪迹的景象,于是,我给学生们放映了两幅图画,画面上,山高路远,到处是白皑皑的山,山上小路时隐时现,没有飞鸟,也没有其他的人,只有诗人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舟中遥望。这样一来,不仅古诗中深远的画面展现在眼前,诗人的情感也凸显了出来。我们的古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体会出诗的意境,通过视觉辅助,这个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同时,美丽的画面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人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诗和画的紧密联系,用画来诠释诗是对诗词最好的注脚和说明,既能够锻炼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能够锻炼学生描述画面美景的描述能力,对于理解用词和造句具有积极的作用。使用图片,不仅仅是利用多媒体,还可以运用其他课本插图,或者其他资料里的插图,也可以锻炼着让学生读完诗之后,通过想象来描述,或者画出头脑中的意境。这对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把握具有深远意义。

古诗词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典诗词 鉴赏技巧

在古典诗词鉴赏方面,外国的专家曾说过,作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教学思路施加给学生,逼迫学生顺着自己的赏析思路走,而是应该鼓励启发学生们去打开自己的大脑,寻找自己的鉴赏思路。中国是诗的国度,从人人皆知的《诗经》、屈原的《楚辞》到唐诗三百首等等都诠释着中国古诗文化的光辉灿烂。目前,我国已经将古典诗词的鉴赏列入中考和高考的考试内容,因此,我们不但要去感受体会古典诗词所特有的意蕴美、语言美,而且还要学会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这样才能帮助我们的学生应对考试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下面是对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的鉴赏技巧的一些总结。

一、中国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

中国的古典诗词都包含着诗人的某种情感,但现在的学生没有处在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因此他们无法体味和把握诗词的感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去准确理解诗词,那么老师有必要做一些工作,比如将学生学过的或者常见的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总结分类,这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参考,还可以使他们迅速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气势磅礴,言辞优美;二是对人生的感慨,如离愁别绪、人世间的爱情、亲情以及友情的慨叹;三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愤恨;四是表明自己要效仿前人,表示自己的满腔抱负,却又无法施展的愤懑。

那么,我们如何把握诗人的感情呢?首先,我们可以从诗人所处时代来入手,详细了解那个时生的事情、特点以及诗人的状况,这样能帮助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其次,我们需要进入诗人的作品,找找其中的物象,如“落花”意寓着哀愁,以鸿雁和燕鹄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等等,这些都是诗人通过事物来抒情。在进行诗词鉴赏时,能抓住这些物象也能帮我们进入诗人的情感。

因此,在进行古典诗词鉴赏时,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将以上两个方法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慢慢积累诗词情感以及物象,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让学生了解并学会了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后,他们就能准确地对一首古诗词进行鉴赏了。现将中国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总结如下:第一种是正与反的对比,例如在诗词中经常出现的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腐败与清廉的对比;达官贵人与平民百姓的对比等,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手法来表达这首诗词的思想,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种是诗人常常借用某种人物或者某种事物来衬托某种事情,来彰显社会的某种风气,来表达自己的某种主张或观点。第三种是将虚实结合起来,给人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朦胧感觉。比如说在一首绝句中,作者可能前两句写的是实际的景象,而后两句作者可能会发出一些议论,这些议论就为虚,告诉人们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第四种是巧妙地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使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容易被我们捕捉,也更容易使我们靠近这些大师级人物来感触他们的境界。第五种是借助景色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古典诗词中,任何一句描写景色的诗句,其实都是在表达作者的一种感情,如范仲淹的《岳阳楼》,他借岳阳楼的景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心壮志;再如,唐代崔颢的《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借描写黄鹤楼的景色来抒发人去楼空的凄凉之情。

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鉴赏中,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些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话,这将会给予他们极大帮助,能够使他们很快地理清鉴赏思路,看懂诗词所要表达的内容。

三、结语

总而言之,古典诗词作为我国古代的文化奇葩,我们对其的鉴赏应该是一种高层次、高要求、高水准的阅读。古典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其内蕴丰富,意义广泛。因此我们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时,必须体味它的语言,推敲它的情感。

在鉴赏教学中,应将分析诗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若将两者分割开,那鉴赏就不会很完美。本文仅仅是我对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的粗浅总结,但按照以上的方法,对学生多加培养和训练,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

参考文献:

古诗词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词汇教学 古文字 词义源流 词义差异

中图分类号:H1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1-0022-0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740049);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一般项目(SKQNYB11005)

作者简介:雷黎明(1978―),甘肃通渭人,文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研究。

词汇教学是古代汉语教学的重点之一,历来受到古代汉语教师的高度重视。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一个单音词一般由一个汉字记录,这种密切而特殊的字词关系使得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对古文字的引入和渗透成了不可回避的路径。具体说来,引入古文字形体,分析其构形理据进行词汇教学,其重要作用主要有:

一、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词义的源流

汉语词汇中的单义词数量很小,绝大多数是多义词,而多义词的几个意义并非同时出现,是在词义发展变化过程中逐渐引申、派生出来的。在多义词词义的引申、派生过程中,有一个词义是其他词义引申的起点,是维系整个词义系统的枢纽,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是词义系统的源;其他词义都是在这个本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词的引申义,是词义系统的流。在词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词义的源流演变成了一大难点。而引入相应的古文字字形,分析其构形理据则成了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途径。

如“粪”在典籍中的词义主要有:(1)扫除。《左传・昭公三年》:“小人粪除先人之敝庐。”《礼记・曲礼上》:“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之上。”《说文》:“粪,弃除也。”(2)屎,大便。《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今者臣窃尝大王之粪。”《正字通・米部》:“粪者,屎之别名。”(3)肥料。《文选・张衡〈东京赋〉》:“却走马以粪车,何惜与飞兔。”“粪车”即运粪肥的车子。(4)施肥,使肥沃。《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广雅・释诂四》:“粪,饶也。”在现代汉语词义系统中,“屎,大便”义是它的常见义,而其他词义的使用频率较低。这四个词义到底哪个是它的本义,彼此间又有怎样的一个词义源流脉络呢?“粪”的繁简形体都难以反映其本义,而“粪”甲骨文作■(合一八一八一)①,由廾、■、帚和三点构成,会一手持帚,一手持■(箕),扫除秽物(用三点表示)之意;或又简省帚作■(合一九五六),亦会用双手持■(箕)弃除秽物之意。可见“扫除”义是“粪”的本义,由此再引申出弃除之物“屎,大便”义,继而引申出“肥料”及“施肥,使肥沃”义,如此分析则“扫除――屎,大便――肥料――施肥,使肥沃”的词义派生源流一目了然。

再如多义词“年”,典籍中的词义主要有:(1)谷物成熟。《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兹洛。”孔安国《传》:“有丰年于此洛邑。”(2)时间单位,即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诗・豳风・东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3)年纪,岁数。《左传・襄公九年》:“晋侯以公晏于河上,问公年。”“问公年”即询问公之年纪。(4)岁月,泛指时间。《文选・曹植〈求自试表〉》:“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李善注:“傅武仲《与荆文姜书》曰:‘虽死之日,犹生之年’。”“时间单位”并非“年”的本义,但在现代汉语词义系统中却成了“年”的常见词义。由于汉字形体的演变,我们已很难从“年”的楷书形体探究其本义了,而如果引入其古文字形体,则其词义的源流演变路径就较为清晰了。“年”甲骨文作■(合二八二四九),从禾、从人,以人载负禾谷表示谷物丰收之意;金文继承甲骨文形体作■(舀鼎),或于人上增一横为饰而成千形作■(番君召鼎);战国文字从人、从千形“年”字并存,如■(陶文)、■(楚简文),而从千形“年”字为《说文》篆文所本,《说文》:“■,谷熟也。从禾,千声。”可见“谷物成熟”是“年”的本义,《合》二八二一九:“辛巳受年。”谷物一般一年成熟一次,因而引申出年岁义。《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刑《疏》:“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再由“年岁”义引申出“年纪,岁数”“岁月,泛指时间”等其他词义。如此,则“年”的上述四个词义之间的源流关系就较为清晰了:谷物成熟――时间单位――年纪,岁数――岁月,泛指时间。

汉字特殊的表意性使得汉字形体,特别是古文字形体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所记录的语词的词义,因而在古代汉语词汇教学中,充分引入相应的古文字形体来探求词义的引申路径,将是传统训诂学中“形训”方法的成功实践,也将会极大地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词义的源流。

二、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异

“时代在发展,词义也就在不断变化。”[1]在汉语词汇系统中,有一部分词的古义和今义是不同的,这种古今词义的差异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也成了古代汉语词汇教学的难点之一。在实际教学中,引入记录相关词语的古文字形体,分析它们的构形理据,则会有效地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这些词表义范畴的古今差异。

如词语“足”,表示人体器官古今有所不同。在现代汉语中,“足”一般为“脚”所代替,只在特定组合,如“足疗”“足球”等中出现,指人体踝骨以下的部分。“足”的这一词义出现较早。《左传・昭公七年》:“孟之足不良,能行。”《韩非子・外储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说文》:“足,人之足也,在下。”然“足”还用来表示人体下肢的总称。《六书故・人九》:“足,自股胫而下通谓之足,上象髁,下象跖。”可见上古“足”所指人体器官范围大、小不同,而演变至今则仅用来表示人之脚。为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足”的这种古今词义差异,可引入其古文字字形。古文字“足”与“疋”本一字,都为象形字,只因取象角度不同而分化。甲骨文作■(合二三六二三),金文作■(■师),正象人体下肢及脚之形。金文中出现了■(申簋)形,上部为口形,当为俯视人体腿部所得之形。杨树达:“股胫跟全部为足,足从者,象胫股周围之形。人体胫股在上,跟在下,依人所视,象胫股之当在上层,象跟之止当在下层。然文字之象形,但有平面,无立体,故止能以上止下表示也。”[2] (P.82 )可见古文字字形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足”的古今词义差异。

再如常用词“走”,其所表示的词义古今是有差异的。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一般用来表示步行,两互向前迈进;而在古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则表示跑义。词义经过了从“跑”到“步行”的古今演变。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走”的跑义,可以引入它的古文字形体,“走”字金文作■(休盘),从夭、从止,而“夭”字甲骨文已见,作■(合二七九三九),金文作■(夭觚),“象人摇摆双臂奔走之形,为走之初文。”[3] (P.755 )“走”上“夭”的形体非常形象地体现了其奔跑义。

汉语词汇系统表义的历时差异与词汇的演变一样,贯穿古今,而且表现在词义范围、轻重及褒贬色彩等诸多方面,但是不论如何,总会在这些语词的记录载体上留下蛛丝马迹,特别是在形体演变剧烈的古文字阶段,这种印迹更为清晰。要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这种古今词义的差异,相关古文字字形的引入非常重要。

注释:

①括弧中为甲骨文字形出处,“合一八一八一”表示该字形出自《甲骨文合集》第一八一八一片,下同。

参考文献:

[1]周玉秀.文言文词汇教学浅谈[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2).

古诗词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引导;意境;机构美;形态美;音韵美;人格魅力;文化情怀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的喜爱。古诗是那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种子,被播撒在学生的心灵之中,铭刻在心中脍灸人口的名诗佳句,奠定了学生较为厚实的人文底蕴。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古诗教学不仅可以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现代教育的内容,弥补现代教育的不足;还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全面提高教学的水平与质量;更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实现现代教育所要求的全面发展。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为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品味,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能力,起到发展学生智力、陶治情操的目的;在无声的滋润与熏染中,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因此开展名著阅读诗词诵读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浸润学生的心灵势在必行。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必定是人文素养深厚的人。新的语文课标告诉我们: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培养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的教学目标,也是语文教师理所应当的重要的工作任务。

我在教学小学二年级上册中的古诗《回乡偶书》时就力求对学生教学最深厚的人文熏陶。

一、导入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

请学生回顾一年级上册学过的《静夜思》,由“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单地体会李白的思乡之情,简单介绍李白生活的盛唐时期中国文坛群星璀璨,再由与李白同时代的好朋友,也以诗文名闻天下的贺知章。这样学生对“贺知章”这个作者就有了比较立体的认识。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引导学生体会汉字的结构美和形态美

请学生观察“我会写”的生字的间架结构,思考怎样才能把诗中“音”“客”“何”三个字写漂亮。学生观察后与老师同学交流,老师再在田字格中一边讲解字的间架结构,一边端正地板书三个汉字,然后请学生描写、临摹三个汉字,最后用展示台展示一部分学生的作业,并引导学生分析哪些字写得漂亮,写得不美的字与写得的字的差异在哪里。这是语文老师教学生学写汉字的一个最平常的过程,但我在这个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对汉字的结构美和形态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对汉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

三、理解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落叶归根”的民族文化情怀

(1)介绍贺知章的家乡在浙江萧山,他三十六岁考中乙未科状元,进京为官五十年,朝野上下,威望很高,到八十岁时告老还乡,当朝太子率百官为他饯行,八旬老翁,荣归故里。引导学生在这样的认知下去理解“少小离家老大回”,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读自悟,还能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

(2)在理解“乡音无改鬓毛衰”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八十多岁的贺知章回到故乡,哪些东西没变,哪些东西变了,尽量把学生的思维打开,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比如,山水没变,房屋树木没变……这样在理解到作者不是“客”的同时,也体会到作者回到故乡时对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

(3)学生理解第二句诗时,引导学生思考:小孩子们不认识贺知章,贺知章认识他们吗?在故乡贺知章有相识的或熟悉的故人吗?引导学生去体会在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故乡对于贺知章这个老人来说虽然山水依旧,但旧相识,老朋友可能很少了,甚至可能没有了,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生疏的地方。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理解贺知章“老大回”的孤独而伤感的情怀。

(4)老师总结性介绍:中国地域广大,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一般是世代居住在一个地方,但其中又有许多杰出的人要离开故乡去求学、做官、经商,他们往往一去就是几年,几十年,音讯难通。亲人们思念这些游子,游子们也思念亲人,思念故乡。学生讨论交流:贺知章八十多岁了为什么要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回故乡?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会中华民族思念故乡,渴望落叶归根的情结。

四、指导朗读、吟诵,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音韵美,体会中华民族依恋故乡的情结

(1)提问:五十年未归的贺知章是带着什么心情回归故里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很容易领悟到贺知章是带着喜悦激动地心情会故乡的,指导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好第一句诗。

(2)问:诗中哪一行表现了诗人对家乡一往情深,可回到故乡的怀抱时,自己却不再是那个年轻的游子了,这时他又是什么心情?指导学生用感伤的语调读第二行诗。

(3)老师引导:贺知章回到既熟悉又陌生,亲切又生疏的故乡,发现儿时伙伴不见了,老朋友们也不在了,只有他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还在人生,他高兴,他孤独,他伤感,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三、四行诗。

五、拓展吟诵,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贺知章回归故乡的复杂心情

(1)出示《回乡偶书》第二首诗:“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引导学生伤感的语调吟诵这首诗,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针对诗歌内容极力对学生进行本民族审美意识、文化情怀的熏陶,学生在我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对学习这首诗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尽管只是二年级的学生,一节课后,他们不仅能主动背诵两首《回乡偶书》,而且还吟诵得很有味道。

古诗文的教学内容相对于现代诗文,它语言更凝练,它的人文内涵更丰富,更能表现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文化情怀。只要语文老师能有创意地运用好它,它就是我们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肥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