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观经济主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分工理论;农村微观经济组织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9-0104-02
1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1.1惠农政策,实而不惠
惠农政策的初衷是补贴农业的生产领域,加大农业生产领域的基础设施、生产作业条件的改善。“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3397亿元增加到8183亿元,“三农”支出占财政的比例由14.5%提高到17.5%,仅2010年,惠农补贴中央财政已经超过一万亿元,但最后落实到新农村建设领域的所剩无几。以“粮食直补”为例,政策规定补偿对象是农地所有者或者土地承包者,由于农地流转多是在农户间的非正式流转,并没有承包协议,因此,该部分资金只能补贴给原来的承包农户,而这部分人已经脱离农业,导致补贴错位。同时由于补贴方式和渠道不畅,资金被重重盘剥。
1.2强调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忽略农村主体间内部利益均衡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这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在产业发展上,政府推出的“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工程确实改善了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成长;在土地流转上,积极创新流转模式,对于土地生产效率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考察农村内部,群体间的贫富差距更大了。如农业合作社存在的“大户吃小户”、土地出租中农民只能享受土地流转前的农业地租,而无权分享土地集约、规划化带来的地租增量,土地转出者和转入者的福利水平虽然是一个帕累托改进,但是转入者的福利水平改善幅度远高于土地转出者。新一轮的农村资源开发带来了农村内部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
1.3“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路径,进一步吞噬农村资源
为了实现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繁荣稳定的目标,提出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改革思路确实对农业的发展和城乡统筹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考察工农业领域的属性特征差异,农业进程的自然性决定了不能有效承接工业领域的技术优势、规模优势。以城带乡固然是改善城乡二元对峙的有效途径,而近年来城市资本大量的涌入农村、农业领域。资本追求利润的属性必然导致投资者对农业资源的过度利用,农业生态脆弱,造成了“农业产量在农村、农业利润在城市”的局面,城市资本进一步吞噬农村资源。
1.4农民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政府主导过多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应该是主体,政府是主导。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村层组织的长官意识严重,村干部对基层事务大包大揽,不尊重农民的意愿,新农村建设更多是依靠政府“推动型”建设。据陈文胜(2010)的调查:村民自治的愿望为例,农民参政议政的愿望强烈,但缺乏正确的引导渠道和参与机制。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反倒成了袖手旁观者(张晓山,2007)。政府的主导性过多,除了抑制了农民主动性以外,也制约了市场资源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内生机制难以有效形成。
2基于分工理论的微观主体体系构建及约束机制
2.1基于分工理论的农业产业体系形成机理
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其基本逻辑是劳动分工带来的专业化导致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导致报酬递增,但分工水平受到市场的制约。农民是农村经济体系的最小单位,由农民构成的农户是农村经营的核心主体,也是农村组织体系的最小单位。由于技术的应用和经营模式的创新必然导致一部分人主动退出传统农业的生产领域,再加上政府的有序引导(如民工培训、迁居并村),多数人会转向非农领域或者兼业状态。农业组织和非农业组织在劳动的分工下产生了。
阿林·杨格(Allyn Young)(1928)动态的发展了斯密的分工理论,他指出:市场规模和劳动分工是相互促进的。分工后形成的农业组织和非农业组织各自产业内部资源产权的相对完整性(如农地承包经营权永久不变),促使农业领域内进行大量的专用性生产资源的投入,在不断的竞争中,这部分农户必然获得最终的竞争优势。由于产业的属性不同,农业内又产生的“种粮大户”、“葡萄园主”、“养殖大王”,以及与农业服务体系相关的“农资供销企业”、“农产品超市”等进一步的分工又扩了农业的市场边界。农业分工和市场范围相互促进。再加上市场经济的改革,农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农村繁荣。
2.2分工最佳水平下的农村微观组织均衡机制
分工和专业化是新兴古典经济学对经济增长的阐释,也是目前主流经济学界的基本观点。本来分工深化和市场扩大的经济循环累积上升过程是理想的经济增长模式,但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分工深化过程中带来专业化的好处将被增加的交易费用抵消。此时,人民会选择分工。杨小凯证明了当分工的边际效益等于边际交易费用时,分工水平达到了最优。此时,考察参与分工的微观主体,分工中的边际收益即为分工为其带来的边际效益,分工产生的交易成本,也是生产过程中的边际成本。当产业分工的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微观经济主体也对应着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此时生产利润达到最大化。由此可见,在产业分工达到最优水平时,微观经济主体也同时达到均衡,且是利润最大化。以上表述见下图。
为了促进改革的效率和保证农村的稳定性,必然要通过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费用的途径保证分工后农业领域的高效率。影响交易效率的因素很多,其中制度是最主要的因素,诺斯认为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适度上做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刺激将个人的努力获得的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新农村建设中,良好的制度安排是农村改革的基本前提和必要保障。
3加强农村微观经济主体地位的构想
3.1严格农户、非农户的身份,严格城、乡界限,保障农村领域投资的效率若要保证农村领域投资落实在农村,必须严格城与乡的界限,严格农户和非农户的界限。城与乡的界限一般可以地理区域为界,较易划定。而对于农户与非农户的划分,目前学术界、法律界尚未严格界定。2002年《农村土地承包法》确立农户为家庭承包经营合同之唯一当事人,但未对“农户”定义;2007年《物权法》中提到“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但对其概念也避而不谈。界定农户的目的是保证农业的发展。本文暂且将其理论探讨搁置,为研究需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界定专业农户。专业农户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①家庭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农业;②农户的农业经营达到一定规模,家庭主要劳动力中必须有一个常年务农;③拥有农村户籍,且常年在农村居住;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依靠农村资源(如土地、劳动力等)进行公司化经营管理“农场”不能认可为“专业农户”。
3.2积极推进社会保障的配套改革,凸显农村微观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自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以来,农户的市场意识极大的增强,但其市场主体地位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尤其是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户游走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既没有享受到城市分工带来的利益,也未能全身心投入到农业领域的分工。究其原因,城乡一体的养老、医疗改革尚未完善,农地尚在发挥着社会保障的功能,农户只能选择这种“候鸟”式的迁徙。农民变市民不仅仅是称谓的改变,更重要的农民或农户具备像企业一样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拥有资产的完整产权,具备和企业平等交易的主体地位。
3.3基本的农户家庭经营农业的方式不能轻易改变
诚然,土地的规模化经营的理论基础是规模效益的存在,但规模报酬理论存在递增、不变、递减三个阶段,目前户均农地量少的现状确实不利于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农业效率的提高,但是对于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不能盲目。土地规模化经营后,必然要引入资本这一基本生产要素的投入,根据其来源不同大致将其分为惠农的财政资金和民间资本,财政资金投入的目标是确保农业的高效发展,而对于民间资本,作为一个基本的生产要素,必然追求最优的资本回报率,这将会导致非农主体对农村资源的掠夺和农民利益的侵犯。目前,各种形式的“公司+农户+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在引进和实施过程中有必要成立国家的第三方审计机构,严格监督其经营过程,确保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发展不受侵害。
参考文献:
[1]党国英.“十二五”规划时期农村改革的基本任务[J].中国农村经济,2010(8):14-23.
境外媒体缘何高度关注央视招标
主持人:郭主任,今年您接受了多家境外媒体的专访,与境外媒体有最直接的接触,能否请您先向我们介绍一下境外媒体报道央视招标的整体情况?
郭振玺:《华尔街日报》等境外媒体记者早在招标之前就驻扎到了北京梅地亚中心,并参加了11月17号中央电视台召开的客户答谢晚会,他们都非常兴奋地看到很多国内外知名企业高层的领导出席晚会。在晚会开始前,他们充分利用每一个机会夹了解中国的普通观众和企业高层对中央电视台以及中央台招标的认识。他们非常吃惊地发现,即使是参加演出的普通演员都对中央台的价值高度认可,对中央台的招标都有很深刻的认知。
11月18号一早,《华尔街日报》等境外记者来到新闻中心观看招标,并不停地询问有关招标的技术问题。在统一油成功地取得了“钻石第一标后”,他们都对此企业表示出极大兴趣,并对统一的总经理李嘉进行了专访,他们采访的中心主要集中在企业对央视招标的看法、企业的投标策略、企业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投放情况,企业近几年的广告预算情况以及如何看待招标价格的上涨等。随后的其他中标企业的新闻会,他们也都表现出很大兴趣,并提出了很多问题。在进入招标现场后,他们都对招标的专业化程度、现场的热烈程度以及企业竞争的激烈程度留下了非常深刻印象。在11月19号的新闻会之后,《华尔街日报》等境外媒体记者又对我本人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专访。
境外记者们表示,吸引他们关注招标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是吸引他们来报道此事的最主要原因。《华尔街日报》记者Geoffrey. Fowler说,一个国家的广告发展情况是和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的,他的很多同事都希望他来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招标,以便能对中国中国经济、媒体和广告业有更多、更好地了解。第二,中央电视台广告招标总额的不断增长,说明中央电视台对那些渴望与消费者沟通的企业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电视台,它的广告招标为境外媒体的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企业运行状况的途径;第三,随着中国媒体领域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国际传媒集团将目光投向中国,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开发这个潜力无穷的市场,任何一个想更深层次地融入中国经济的国际传媒企业,都不能忽视中央电视台这样一个中国的媒体巨无霸。这也是境外媒体借助央视招标来了解中央电视台的另一重要原因。
主持人:从您的介绍中,我们发现进行报道的都是财经类的知名媒体,关注的重点主要是招标与中国企业、中国经济的联系,能否请您为网友们详细解析一下境外媒体关注招标的主要原因?
郭振玺:他们关注招标,首先是因为他们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就从和客户直接接触的感受采谈谈体会。
首先,2004年是我与国际客户接触最多的一年。一方面数量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接触的层次越来越高。很多国际客户跟我们讲,他们要把总部从新加坡、香港移到大陆来,移到上海或北京。这样的接触给我强烈的震撼。他们对中国市场的关注,过去没有这么强烈,层次没有这么高。以我的实际感受来说,他们确实关心中国的市场。
第二,国际客户越来越看到中国市场不同于国外的特点,有几点造成了他们对中国市场更深的了解:一是本土企业的成功和快速发展,对他们造成了最大的刺激;二是中国市场的迅速扩大,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三是很多国际客户发展不快,吃亏了。这三点原因决定了他们越来越关注中国市场的独特特点。
第三,他们为什么这么关注中央电视台的招标和中国市场?是因为很多外资企业要用好中国人世各种保护措施到期的机会,在中国市场采取大动作。 2005年对国际客户来讲,是一个转折点,这也是他们关注中央电视台招标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这是中央电视台影响力不断提升的结果。过去油高端的品牌都是国外的,BP、美孚等等。现在统一的品牌认知是第一位的了,发展确实非常快。
第五,在具体的广告经营方面,我们也越来越重视利用中央电视台品牌的影响力,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传播效果。国际客户通过媒介策略的变化、通过中央电视台的招标取得了成功,也是引起国际传媒对中央电视台招标关注的原因。
总而言之,我认为2005年、2006年将是国际客户、国际传媒、国际社会对中国市场更加关注、更加关心的一年,也是对中央电视台招标时段更加关注的一年。
主持人: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境外媒体的代表――“国际文传电讯社”驻京办事处的代表郑学东先生。我们请郑先生为我们现身说法,国际文传电讯社为何会如此关注央视招标?
郑学东:国际文传为何选择报道央视招标,除了我们关注中国的宏观经济市场以外,还特别关注几个行业,其中一个就是媒体。我们对媒体行业本身就非常关注,我们认为媒体是在中国有成长性的一个行业,而且在未来可能是开放的。
主持人: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央视招标是中国经济的风向标”。今年多家境外媒体比如国际文传电讯社、亚太广播联合会等等等,在对央视招标的报道中都援引了这个观点。剧教授,您对中国经济有很深的研究,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的?
剧锦文:姚景源先生这句话确实是一句名言,高度概括了央视招标对中国经济的作用。国外媒体《华尔街日报》、《法兰克福报》都引用了这句话。
首先说明,国外媒体认可了这句话。从央视招标可以看到中国企业的经济实力。每年招标有许多大企业在央视投入巨资,反应了中国企业实力在不断增强。
其次,我相信国外的观察家、企业家及国外消费者,通过关注招标看到了这样的信息:中国的产品和技术质量不断提高,中国企业在不断成长。
第三个方面,我想国外媒体关注央视招标,可能更多的考虑是要通过招标看到中国市场的整合情况。央视招标对产品的市场份额的整合方面,确实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特别像酒、化妆品、石油等行业。国外也需要了解中国市场结构的变化。
主持人: 《华尔街日报》在头版报道央视招标,其中专访了统一油的李嘉总经理,并且专门为李总画了一幅漫画肖像。其他几家境外媒体也对夺得“第一标”的统一的媒介传播策略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报道。这在“统一”的品牌传播历程中可以说是非常精彩的一笔。那么,姚总,您如何看待今年境外媒体对“统一”的高度关注呢?
姚旗;强势国际媒体在关注央视招标,我觉得这是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特别是明年中国进一步放开零售市场的大背景下的必然结果。
从企业角度讲,中国式的营销已经受到了来自全球品牌的重视,而央视媒体是中国品牌一个非常重要的营销平台。国外媒体关注中国企业的发展,就必须关注中央电视台,关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招标。《华尔街日报》拿出版画把我们几年来通过央视平台产生的变化推向全世界,我想它也是在向全世界所有的读者介绍中国式营销。
与中国经济共成长,央视招标的品牌传播价值分析
主持人:从刚才各位嘉宾的讨忙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观点,央视招标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广告活动,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一个独特的经济串件和经济现象。因此她吸引了境外媒体的关注。今年砷招标总额突破了50亿元,达到了52.48亿元的历史新高。能够创造出如此之高的成绩,与招标所带来的巨大的品牌传播价值是密不可分的。关于这一点,境外媒体都认为,央视招标给中标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广告传播价值,而是一种综合的品牌传播价值。接下来,我们请各位嘉宾奉深入分析一下央视招标的品牌传播价值。张翔教授,您认为媒体的传播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您如何看待央视招标的传播力?
张翔:不同的媒体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作为国家电视台,央视在整个国内市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都是无与伦比的。
从宏观角度来说,在现有中国特定市场经济条件下,央视传播力在中国市场上是最大的。这也是央视11年招标能持续保持超强号召力的原因。从微观角度来说,我们惊奇地发现,在央视投放的广告相当比重是企业形象广告,这是因为央视居于领导者的位置,对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企业的形象是靠媒介力量来推动的。央视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媒介品牌,企业进行宣传时,也希望通过央视的品牌来影响自身的品牌。
主持人:陈天成先生,您对企业的广告媒介投放和品牌传播策略非常有研究,选择央视招标段进行传播对于一个品牌而言具有哪些传播价值?
陈天成:我们可以先从量化指标上分析。首先,中央电视台因其覆盖面广、收视率高,干人成本最低,最低的干人成本仅仅一元左右,这样的性价比在电视媒体中是绝无仅有的,对于广告主意味着中央电视台的投资回报率也就最高;其次,中央电视台的收视率一直非常稳定,稳定的收视率对于广告主来说,意味着投资回报会更有把握。因此一个企业要打造品牌,只在地方媒体长期投放广告会有一定的危机,中央电视台打造品牌的能力更强;再次,中央电视台的覆盖面在不断增长。例如过去中央台五套覆盖率为58%,去年已经达到 65%,现在可能更高。从覆盖面可以看到,中央台渗透观众的情况越来越好。包括星传媒体在内,现在许多国际公司都建立了自己非常实用的媒体排期优化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还是地方台,谁的效果好就投谁,在这种优化排期中央视因为它的良好节目资源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除了这些量化的因素以外,中央电视台还有更多的优势被国际企业所发现和看重,此外我们还看到中央电视台的服务越来越专业,越来越细化了。在日益专业化和人性化的同时,中央电视台还具备了营销人应有的风范,保持了可沟通、可商讨、可变通并鼓励创新的高姿态。在与广告主、广告公司的沟通过程中更多地是期望获得同赢的局面,在合作中也确实保证了媒体、广告主、广告公司三方同赢的实现。中央电视台还具有行业领导者的风范,在电视媒体出现广告收入普遍下滑时,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挺身而出,加强交流与互动,组织地区推广活动,组织行业推广活动,现在很多媒体都开始套用“央视模式”来推广自己的资源。在泛滥电视媒体的价格战中,央视执行严格的广告制,价格公开透明,坚守稳定的价格体系,为电视媒体行业的健康经营树立了标杆形象。
主持人:在《华尔街日报》对统一的采访中,李嘉总经理曾经提到,统一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好时段,不仅有它的商业价值,还有新闻价值,会影响到每个人。请姚总谈谈参加招标给统一带来了哪些方面的价值?
姚旗:对手企业来说,央视广告解决的是定位的问题。央视对企业的定位能力,在中国只此一家,别无他店,在全世界也是如此。在国外没有哪个电视台具有对于一个国家数亿消费者产生这种定位心理暗示的能力。
在央视投放广告的企业,会让消费者觉得很强势、有实力,如果持续在央视投放广告,就会让消费者觉得这个企业的成长力非常强,也甚至会影响到各级销售渠道,建立起整个渠道的信心,中国市场目前还是渠道决定终端的市场。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就能理解中国式营销的特征,就能够理解境外媒体关注央视招标的本质。
主持人:“央视广告招标”已经是第十一届了,十一年来,央视招标见证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同时央视招标自身也经历了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接下来请在座的嘉宾从各自的角度来为我们分析一下央视招标十一年来与中国企业、中国经济共成长的历程。剧教授,您曾经提出,央视招标的发展标志着消费结构、企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理性化。那么伴随着央视招标的发展,中国企业、中国市场的成长过程经历了哪些变化?
剧锦文:第一个变化,企业从以前只注重生产,到现在开始向注重经营转变;第二个变化,从只重视单个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向重视企业产品市场份额转变;第三个变化,从只注重产品质量到注重品牌转变;第四个变化,从只注重利用企业的内部资源向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转化;第五个变化,在企业文化方面也有变化,以前企业不愿意张显,比较封闭。现在通过广告尤其是央视招标段广告的促进,企业文化正在发生悄悄的变化,更多的企业变得更加开放与积极,敢于彰显自身的优势;第六个方面,央视招标对企业的战略方面也产生了影响。以前企业更多注重经营策略方面,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考虑的可能不是特别多,央视招标使得企业开始更多考虑战略层面的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和央视广告未来的发展
主持人:多家境外媒体在对央视招标的报道中都提列中国广告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华尔街日报》提出,广告圈内的很多人士预言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广告市场。国际文传电讯社等其他境外媒体也对中国广告市场以及整个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十分关注。2005年的新年马上就要到了,让我们一起来展望一下未来。请在座的各位嘉宾从各自的角度谈谈对中国企业、中国经济和央视广告未来发展的看法。
郭振玺:关于明年以及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个人预计,由于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一个快速持续发展的势头,再加上北京奥运的来临,中国的广告业将会按照每年20%左右的增长来发展。其中2007年将会比2006年增长30%左右,2008年将会比2007年增长50%。刚才主持人说,中国将会成为全球广告业的第二大市场,我觉得这正好与中国经济发展相匹配。我对这点充满信心,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我要借这个机会祝愿所有的网友还有中央电视台所有的合作伙伴,在2005年以及未来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有非常好的收获!
剧锦文:2005年以及后续的中长期,中国经济保持8%、9%的增长速度是毫无疑问的。现在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信心特别足,再加上民营经济的崛起,中国经济的增长态势会越来越好。我相信民营企业会成为参加央视招标的主要组成部分。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小儿胸腔镜心脏手术微创多功能主动脉插管进行改良设计及体外测试,评价其流体力学性能及在临床上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通过建立体外测试台,对改良设计的管道进行体外流体学和气囊内压力测试. 结果: 改良小儿微创多功能主动脉插管流量最大可达到6 L/min,两端压力差低于220 mmHg;气囊内与血管腔压力比可达3~4∶1. 结论: 改良小儿胸腔镜心脏手术微创多功能动脉插管具有良好的流体力学性能,能够充分满足临床需要,产品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插管/方法;主动脉;体外实验
【Abstract】 AIM: To evaluate the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aerocyst pressure of modified designed minimally invasive multifunctional arterial cannula in thoracoscopeassisted pediatric cardiac surgery. METHODS: The evaluation included modified design,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aerocyst pressure of the minimally invasive multifunctional arterial cannula on the in vitro experiment table. RESULTS: The hydrodynamic experiments showed goo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nimally invasive multifunctional arterial cannula. Maximal flow rate was 6 L/min, and pressure gradient was much lower than 220 mmHg. The ratio of aerocyst pressure to endovascular pressure was 3-4∶1. CONCLUSION: The minimally invasive multifunctional arterial cannula has good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aerocyst pressure meets the requirement of thoracoscopeassisted pediatric cardiac surgery. The modified minimally invasive multifunctional arterial cannula can be further applied clinically and has a bright future.
【Keywords】 intubation/MT; aorta; in vitro
0引言
随着微创观念不断深化和微创技术在心脏外科的推广,电视胸腔镜辅助(video 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VATS)心脏外科手术已发展形成一个新领域,是微创心脏外科的重要内容.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及疤痕小、术后美观等优点,成为微创治疗心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国内外胸腔镜心脏外科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小儿的生理解剖特点,所应用的动脉插管等器械也多为常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器械,缺乏针对性的器械及相关设备的研发. 以往,胸腔镜心脏手术主动脉插管只是实现单一的供血功能,冷灌液的输入和阻闭主动脉血流也需要分步骤完成. 针对现状,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我们与广东东莞科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合作,以PVC树脂为主,加以特殊的辅助合成材料,自行改良设计研发了集主动脉供血、冷灌液输入和阻闭主动脉血流为一体的微创多功能主动脉插管. 本实验对小儿胸腔镜心脏手术微创多功能主动脉插管进行了改良设计及体外流体力学和气囊内压力测试,评价其流体力学性能及在临床上应用的可行性.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主要是小儿微创多功能主动脉插管的改良设计. 针对胸腔镜心脏手术,我们对临床所用的主动脉插管进行了改良设计. 集主动脉供血、输入冷灌液和阻闭主动脉血流为一体的微创多功能主动脉插管包括带有内腔的管身及可配置于管身内腔的管芯两部分. 管身的前端配置一气囊,气囊通过管身侧壁上的输气道与充气管相连通,气囊充满气体直径与插管直径之比为3∶1(图1~3). 管身的前端还开设有冷灌液出口,冷灌液出口通过管身侧壁上的输液道与冷灌管相连通. 气囊的后侧管身侧壁上设有与内腔相通的侧孔,充气管的另一端与充气指示囊相通,充气指示囊的另一端配置一单向阀. 冷灌管的另一端也配置冷灌指示囊和单向阀. 管身内壁嵌有不锈钢弹簧圈,增加了插管的柔韧性和抗折强度. 每根插管都配置相应的管芯,便于插入到合适的部位.
手术时由股动脉切口插入微创多功能主动脉插管,通过冷灌管输入冷灌液,冷灌液沿着管身侧壁上的输液道和冷灌液出口导入冠状动脉,使心脏停跳;气体通过充气指示囊、单向阀、充气管,沿着管身侧壁上的输气道导入到气囊,以充满气囊用来阻止血液回流;血液通过插管管身的内腔输入,通过前端所设置的多个微孔把血液导入主动脉,为全身供血,从而建立体外循环.
制作材料为自行研制的医用聚氯乙烯,具体组成配方包括:PVC树脂、Kxt, ESBO, CaST, 液体钙锌、亚磷酸脂、细SiO2等. 临床应用的型号有:18Fr(直径6 mm), 20Fr(直径6.7 mm), 22Fr(直径7.3 mm). 以上改良设计已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为:微创多动能主动脉插管200620135951.0.
1.2方法
1.2.1分组实验1, 2, 3组采用改良的微创多功能主动脉插管,型号分别为18Fr, 20Fr, 22Fr,每组各10根.
1.2.2流体力学测试将微创多功能主动脉插管接口端经管道(直径10 mm)和泵管连接体外循环机(型号: StockertⅢ),通过体外循环机的滚压泵连续灌注,测试介质为水,温度为20℃,微创多功能主动脉插管进口端接有压力传感器,进口端和出口端都处于同一水平面下(图4),对流量表进行校正,压力表调零. 开始转机,流量取1.0, 2.0, 3.0, 4.0, 5.0和6.0 L/min记录不同流量插管进口端的压力变化,反复测量3次.
1.2.3气囊内压力测试气囊内部安装压力传感器,用5 mL医用注射器通过充气指示囊和充气管向气囊内注气,注气量取1.0, 2.0, 3.0, 4.0和5.0 mL时记录气囊内压力变化.
统计学处理:全部测量数据均属于计量资料,以标准差表示离散度. 测试数据全部经由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 统计方法采用方差分析及SNKq检验,P
2结果
2.1压力差变化18, 20及22Fr型号改良小儿胸腔镜心脏手术微创多功能主动脉插管体外流体力学测试其压力差有变化(表1).表1微创多功能主动脉插管不同流量的压力差(略)
2.2气囊内压力18, 20及22Fr型号改良小儿胸腔镜心脏手术微创多功能主动脉插管气囊内压力测试各组间有差异(表2).表2气囊内压力(略)
转贴于
3讨论
近年来,微创技术在心脏外科得到了迅速发展,胸腔镜心脏手术作为一种微创的手术方式[1],已经越来越被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所接受. 目前国内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开展处于蓬勃发展期,国内多家中心都开展了这项技术,手术种类也包括了动脉导管结扎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室间隔缺损缺修补术、Ebsteins畸形矫治术、二尖瓣置换术[2]、双瓣膜置换术[3]、三尖瓣成形术、冠状动脉架桥术等. 由于胸腔镜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动脉插管型号的限制及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并发症较高,胸腔镜心脏手术的开展一般以成人患者较多. 所应用的动脉插管等器械也多为常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器械,没有针对性的器械及相关设备的研发. 国外在婴幼儿心脏手术中应用胸腔镜也以心外非体外循环下的操作居多,一般胸腔镜体外循环转流时间比常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下转流时间长25%,如此诸多因素影响着小儿特别是婴幼儿胸腔镜心脏手术的广泛开展[4-6].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与广东东莞科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合作,自行改良设计研发了适合于小儿胸腔镜心脏手术应用的微创多功能主动脉插管,为开展各种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提供有利的产品支持.
以往胸腔镜心脏手术建立循环时,主动脉供血、冷灌和阻闭主动脉需要分步骤进行,而且手术操作难度大,影响手术操作视野. 改良小儿微创多功能主动脉插管从股动脉切口一次导入,不需要进行胸骨纵劈开,建立微创体外循环.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及疤痕小、符合美容要求等优点. 且改良小儿微创多功能主动脉插管具备主动脉供血、冷灌液输入和阻断主动脉血流等功能于一体,操作简单,可以缩短手术时间,不占用胸腔内操作空间.
一种优良的微创多功能主动脉插管,必须具有良好的流体力学特征[7]. 目前临床前期对微创多功能主动脉插管流体力学性能的评价主要是流量和压力差. 体外试验转流过程中引流输出管道两端的压力差是驱动液体流动的直接动力. 管道两端压力差大,流量也大;反之,对同一管道而言,增加流量,压力差也增大. 出口端压力示为零,压力表的变化即为管道两端压力差. 体外测试结果显示,改良小儿微创多功能主动脉插管的压力差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增加,流量最大可以达到6 L/min,管道两端压力差均低于220 mmHg,能够满足临床需要. 气囊内压力与注气量成正比,随注气量增加而增加,最大注气量为5 mL,最大压力可达620 mmHg左右,气囊内压力与血管内压力比约3~4∶1,能够阻断主动脉血流. 术中应不断连续监测气囊内压力,防止压力过低阻断不完全,或压力过高导致主动脉内膜撕裂,形成急性夹层动脉瘤[7-8]. 综上所述,改良设计的各种型号微创多功能主动脉插管流体力学性能优良,又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 改良设计是可行的,能够充分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产品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基金项目:“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2004BA720A12)
参考文献
[1]肖明第. 电视胸腔镜心脏外科发展现状 [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4(5): 356-357.
[2]陈海生,肖明第,程云阁,等. 胸腔镜辅助微创二尖瓣置换术 [J].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05, (2): 72-74.
[3]王强,肖明第,袁忠祥,等. 胸腔镜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的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6, (11): 845-846.
[4]段大为, 王晓武. 胸腔镜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的建立及心肌保护方法 [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03, (2): 128-129.
[5]段大为,刘维新,朱海龙,等. 电视胸腔镜在小儿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J]. 中国内镜杂志, 2003, (8): 7-8,11.
[6]Vanamo K, Berg E, Kokki H, et al.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versus open surgery for persistent ductus arteriosus [J]. Pediatr Surg, 2006, 41(7): 1226-1229.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规制;改革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追求制度正义为价值理念,以公正、有序、安全和稳定为外在形态,以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和公众参与为载体,是公民权利得到尊重,体现以人为本的“良法善治”的法治社会;是国家与社会、政府与人民、权力与权利、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良性互动,达到社会整体结构和各层次的稳定与平衡的市民社会;是普遍利益、特殊利益与个别利益有机均衡协调互赢,公平与效率都得到体现的诚信富裕杜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这正是政府规制追求的目标。但是,纵观我国现在的政府规制,尽管它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其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已向着法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新的方向发展,但它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仍有改革之必要。
一、对政府规制的诠释
(一)政府规制的涵义
规制是由英文Regulation一词翻译而来,意思是政府运用法律、规章、制度等手段对经济和社会加以控制和限制。它要求政府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并通过法律和规制来约束和规范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它是与市场相对应的政府用来调整、激励微观经济主体的规制系统。
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的角度对规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从经济学、法学和政治学等角度对规制这一概念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目前对政府规制尚无统一的认识,对政府规制的定义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表达。其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制是政府矫正市场失灵的努力和对公共利益的追求。规制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卡恩认为:规制是“对该种产业的结构及其经济绩效的主要方面的直接的政府规定……如进入控制、价格决定、服务条件及质量的规定以及在合理条件下服务所有客户时应尽义务的规定……”[1]。密特尼克认为:规制是“针对私人行为的公共行政政策,它是从公共利益出发而制定的规则”[2]。斯蒂芬则认为:规制是指“政府为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和生产决策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政府公开宣布这些行动是要努力制止不充分重视‘社会利益’的私人决策”[3]。金泽良雄认为:政府规制是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下,以矫正、改善市场机制内在的问题(广义的失灵)为目的。
2.规制是政府的一种控制行为。梅尔认为:规制是“政府控制市民、公司或准政府组织行为的任何企图”,并认为“是政治家寻求政治目的有关的政治过程”。[4]植草益认为:“政府规制是政府机构依照一定的规则对企业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 [5]中国学者张建伟博士认为:规制是指政府依据一定的政策、法律和规章对市场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制约或激励的行为。[6]张帆则认为:“政府规制是指政府利用法规对市场进行的制约。”[7]樊纲认为:政府规制“特指的是政府对私人经济部门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如价格限制、数量限制或经营许可,等等”[8]。
3.规制是规制对象利用政府权力谋取自身利益的一种努力。规制理论的泰斗斯蒂格勒认为:规制是“作为一种规则,规制通常是产业自己争取来的,规制的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为规制产业自己服务的”[9]。这种理解也被称为“俘获”理论,即规制主要不是政府对公共利益的追求,而是行业中的某些规制对象通过采取各种手段利用国家强制权力满足自己利益和需要的一种努力,其最终目的就是增加自己的获利能力。
总结国内外学术界对政府规制的理解,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出政府规制的一些基本特征:(1)政府规制的主体是政府行政机构;(2)政府规制的对象是微观经济主体;(3)政府规制的手段是国家法律和法规;(4)政府规制的目标是直接控制各类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5)政府规制是规制者和规制对象的一种互动活动。[10]因此,本文认为政府规制是指政府依据一定的政策、法律和规章对直接市场微观经济主体及其活动进行限制、制约、规范和激励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
(二)确立政府规制和放松政府规制的理论
自然垄断理论。对自然垄断的研究,学者们最初是从规模经济性入手,在对自然垄断产业分析过程中发现社会经济中存在着自然垄断。传统的观点认为,所谓自然垄断产业是指由于产业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性,产品平均费用曲线随产品市场容量的扩大而向下递减,以致单个企业独占市场将比多家企业分享市场而能够取得更低平均成本,从而使得社会总成本最小的产业。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新的观点认为,自然垄断产业未必只能建立在规模经济性的基础之上,只要存在着所谓的成本的劣加性或范围经济性,该产业就是自然垄断产业。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规制的根本目的,是因为在这类产业中实行独家企业垄断或少数几家企业寡头垄断在资源配置上可达到更高效率。因此,很多国家的政府都赋予特定的企业垄断供给权,并通过限制其他企业进入(即所谓进入规制)来维持垄断性结构,以免整个产业由于进入过度而使供给能力大量过剩,使得社会稀缺资源发生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垄断企业的生存因政府的进入规制而获得了合法保护,它们就很容易凭其垄断地位制定垄断价格,谋取垄断利益,以致不可避免地对消费者和社会福利造成一系列的损害。为避免这些损害,政府很有必要在对自然垄断产业施以进入规制的同时,对那些影响经济发展的自然垄断产业进行直接规制。
一、会计目标的主体型
会计目标是会计主体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与环境中,对会计实践活动所追求或希望达到的预期境地或标准。现行的会计目标是投资主导型,即会计的目标主要是服务于投资者及债权人的利益。这一特征与实物经济形态中的企业组织形式紧密相关。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由于物质资产的作用减弱而知识资产的作用增强,对企业资产增值和财富增加产生主要作用的将不是物质资产,而是知识资产,因此物质资本所有者的股东将退出在企业的统治地位,而知识资产作为企业财富增加的主要直接力量。由于知识资本和其所有者属于同一主体,不仅将在企业中占有主导地位,而且也将是企业剩余资产的主要拥有者。这一资产要素所有者地位的变迁,必然要求会计的目标进行变革,会计的目标将由过去的向股东、债权人提供信息为主、转为以计量企业主体资源、权益的变动情况、收益的形成过程和有效控制企业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为主的企业主体性会计目标模式。
二、会计人员的高技能型
会计是应用性科学,因此更注重会计人员的技能。首先是获取知识的学习技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老化周期变短,知识更新换代加速。只有勤于学习和善于学习,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识,适应时展的需要。从某种程度上说知识经济是在学习型经济,而且是终身的学习;其次,是转化知识的创新技能。早在本世纪初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esephScunmpeter)就创立了创新学说,指出经济由于创新而得以发展。纵观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史,可以清晰地发现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会计发展史本身也是一部创新史。从十五世纪中叶卢卡.帕乔利(LucaPacioli)创立复式簿记开始,会计结束了长达几千年的单式序时记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又诞生了以适应工业革命的成本会计和满足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等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会计面临着人力资源会计的构建、信息知识等无形资产的计价、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等问题,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广泛的知识,还必须具有创新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