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音乐学科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75-02
在新课改中,明确指出了对小学音乐教学的要求,即学生作为音乐教学主体,教学应该有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相符合,注重每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的进取精神加以培养。因此,在小学音乐活动课中教学内容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活动的开展,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从中学习到知识。
一、小学音乐活动课的重要意义
在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形式通常都是教师教唱,学生被动跟唱,让后让学生反复练习,直至学生学会,虽然将教学任务完成但是却违背于课程标准中的音乐教学理论。音乐活动课能够将传统课堂理论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加以弥补,采用表演、演唱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到各种优秀的音乐作品,利于其身心的愉悦,丰富音乐情感,同时也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性。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特点以及学生学习愿望,有效组织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教学,进而充分显现学生的音乐才能和个性。
二、激发学生创造力
开展音乐活动课就是为了将理论知识渗透到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到身心愉悦的同时又能有效的吸收和理解音乐知识。教师可以根据锻炼学生听辨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能力分别设置不同的活动环节,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的音乐能力。在听辨能力的培养活动环节中,一般采用和动物相关的歌曲,通过对音乐中的形象模仿,让学生对音乐学习更深刻,更容易接受知识。例如在学习《下蛋》的音乐活动中,可以先学生观看相关动画视频:一只母鸡正满脸通红的下蛋,终于一颗大大的鸡蛋滚落在了鸡窝中,这时母鸡欢快的“咯咯哒”地叫了起来,另一边的公鸡也“喔喔”的叫着觅食。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感受母鸡从下蛋到下完蛋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模拟出母鸡下完蛋后叫声的紧密节奏,以及公鸡叫声中似祝贺似报喜的高昂悠长的声音,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的心情和感情都投入到活动中,从而积极回应教师的指令,进而轻松的将歌曲学会。
小学生现有的思维中形象思维是占据主要位置,而且学生天真无邪,拥有很强的想象力。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音乐中的情景画面,想象环节就能很好的实现这一问题。教师通过改变音乐的音色、频率和力度等,也就是或快或慢,或大或小,从而让学生根据教师改变后的音乐产生丰富联想和现象,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编创乐曲动作,进而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飞呀飞》的拓展课程中,教师可以将《野蜂飞舞》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中高低起伏不断变化的旋律,张弛变化的节奏,并根据旋律和节奏的不断变化想象出蜜蜂在花丛中嗡嗡的飞舞,又或者是想象当蜂巢遇到危险,蜜蜂一涌而出的追击敌人,或者是仓惶出逃的情景等等,让学生根据不同旋律和节奏,自由想象舞动自己的双手双脚,纷纷表演出野蜂飞舞或疾行的场景。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想象的情景画下来,这种“画音乐”的游戏可以很有效引发学生的创作,天马行空的,此外学生之间还可以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相互之间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而相互影响。这便是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宽广的想象空间,也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魅力,从而让音乐活动课顺利的开展下去。
三、加强音乐感知和领悟能力
当学生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独立或者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创作和改编音乐,也就是教师选择一首歌曲让学生听,当学生学会这首歌曲之后,就让学生对这首歌曲进行创编或创作,例如《口哨与小狗》中,学生先自己寻找音源,然后找出声音的音色、高低、强弱以及长短,在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中自创音乐道具,例如将沙子放入在矿泉水瓶中,制作成简易的沙锤,用废旧的铝条和小铁坤制作成三角铁等,然后让学生使用自制的音乐道具进行歌曲的演绎,自由发挥,将小狗行走和玩耍的形态充分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既让学生的创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也能巩固和内化学生的附点节奏技能,从而体验到不一样的音乐活动,加强学生的音乐感知,感受音乐乐趣和成就感,进而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课中来。亦或者让学生扮演自己所喜欢的动物,先不告诉其他同学自己所扮演的是何种动作,通过动作模仿和相关歌曲的演唱,让其他同学猜,这样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展现出学生的风格,进而还能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
小学音乐活动课的开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音乐艺术的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转变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也能有效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潜能和展现学生艺术细胞,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音乐创造性。
参考文献:
[1]焦玲.刍议小学音乐活动课的有效组织与实施[J].教师,2014,10:89-90.
[2]屈海君.小学音乐活动课程设计与组织实施研究[J].北方音乐,2012,09:30-31.
【关键词】音乐传播视野;中职音乐课堂;有效音乐教学;大众传播媒介
一、音乐传播视野下进行中职有效音乐教学的必要性
从音乐传播的角度来看,音乐教师是进行音乐教堂传播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同时也是音乐传播的监察者和接受者。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在音乐教学课堂上所进行的传播工作就会体现出身份的多样性。这种教学身份和教学职务的多样性对于在音乐传播视野下的中职音乐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而这种情况下教师在传播上的职能和范围就会因其传播功能的散化而出现弱化。
而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看,其传播的音乐内容龙蛇混杂、良莠不齐,学生比较难去分清当中音乐的精华和糟粕部分。尤其是在网络音乐方面,各种社会上的不良因素和消极内容充斥着整个网络环境,出现了很多低俗和不雅的内容。而一旦学生在这种情况之下不能对其中的良莠部分进行正确分辨,就很容易导致一些不利的负面影响。另外,由于当代音乐创造的商业氛围过于浓重,很容易出现一些趋于功利化的音乐产品。
从以上的不足点来看,大众音乐传播虽然对中职学生的音乐学习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但也存在着给中职学生的音乐学习带来消极影响的可能。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大众音乐传播的主要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职有效音乐教学实践。
二、音乐传播视野下促进中职音乐授课内涵的有效性策略
音乐教学和音乐传播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音乐传播是通过相关的传播途径,把相应的音乐类型和音乐形式利用各种各样的大众媒介散发开去,其传播过程具有发散性和随机性。而音乐教学则是一种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去选择音乐教材,进而通过教师在音乐课堂上的口传心教去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指导的过程,其实际的进行过程具有严谨性和方向性。音乐传播过程中的优秀音乐内容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和材料,而音乐教学则是专业化和成熟化的音乐传播过程,是音乐传播过程的专门化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将自身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转换,把握好音乐传播视野下促进中职音乐授课内涵的有效性,从而择优选择大众传播过程中优秀音乐文化,为中职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重要的教学资源。
例如,中职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对多种音乐教材进行参考,挖掘其中在大众音乐文化传播下对于其中的优秀部分的应用经验和技巧,从而掌握相关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改变以往的以固定的文本的形式作为中职音乐教学的唯一指导材料的教学载体,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实现对社会上的多元化的音乐内涵的认知,促进音乐知识的学习。
三、音乐传播视野下促进中职音乐授课方式与教学历程的有效性策略
音乐传播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在人们的实际生活当中,人们对于音乐的欣赏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下而得到实行的,人与音乐的接触没有任何的实际距离,人们通过对音乐的感性认识而达到对音乐知识的丰富化和多样化,从而在音乐世界中体会到相应的音乐涵义和意义。学生在教学课堂中所接受的音乐教学同样是一个典型的音乐传播环境的缩影。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音乐环境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采取某种在该情况下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去进行音乐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在合理科学的音乐教学环境的设置中采取改革音乐授课方式和教学历程的有效性。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环境的设计方法,使学生在音乐的外部学习环境中得到相应的激发性因素,为其整个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历程奠定重要的基础。
例如,教师在教授原生态音乐的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带到相应的田园情境当中,使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直观地感受到真实的音乐风采。学生通过对自然风光的直观体现,从而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原生态音乐的深刻含义。
四、音乐传播视野下促进中职音乐教学评价与反馈的有效性策略
在音乐传播的视野下,存在中对音乐传播的实际效果的最终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机制。这种评价方式也可以应用到中职音乐教学评价和反馈的实际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在中职音乐课堂上建立起一整套有利于对学生的实际课堂音乐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进行客观科学评价的鉴定系统。在这个鉴定系统下,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在学习音乐传播过程中所确立起来的评价方法去对自身的学习成果进行多方面和多角度的自我评价,从而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和不足之处,为其往后的音乐知识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另外,教师也应该建立一个与评价体系相适应的反馈方式,这种反馈方式可以有效地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为教师下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亲身体验 创造性思维 主动
一、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是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一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
在进行音乐实践的活动中,学生的情感随音乐的发展产生共鸣与起伏,情感内容得到美的熏陶与精神的升华。一般传统的教学只片面的让教师将知识的结论直接传给学生,从而忽略了知识的结论产生的过程。经过用自己身体亲身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后所学到的知识,在学生脑中留下的痕迹是不一样的。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竞争已经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是贯穿于学习者的整个一生。回顾20世纪学校教育所走过的历程,大致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发展轨迹: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
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新颖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都是将教师从传统、单一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把机会交给学生。教师应该鼓励和发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在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做法时,他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他的思维是在感受碰撞。尤其是当这个挑战来自同学,而不是来自老师,碰撞就会更加激烈和深入。
孩子的想法是千奇百怪的,时常超出教师的想象。如我在让四年级学生自制乐器时,孩子们做出的乐器时常令我惊叹不已!有的用废弃的自行车衣架和座位,进行简单的加工,制成了三角铁;有的用螺丝钉穿在铁丝上做成了串铃等等。他们每做出一件乐器,我就让他们相互交流经验,相互交换观察,基本每节课孩子们都带来自己的新成果。用自己的自制乐器来演奏乐曲,孩子们体现出的热情可想而知。因为积极碰撞,诱发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在增长了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创造知识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动”起来,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消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发展。正如叶圣陶说过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音乐课一定要让孩子们大胆地“动”起来。让学生动手也要动脑,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可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和舞蹈动作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给孩子们多点时间和空间进行自由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主人。我的每节音乐课,都让孩子们站起来,走到教室的中间,让他们通过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即兴的做动作,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孩子们都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好与存在,这样的学习方式带来的效果是原有教学模式所不能达到的。
关键词:高职艺术院校 中国音乐史 教学
教育部于2001年9月颁布了音乐教育标准、艺术教育标准,这是我国政府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创造性人才改革步骤中的重大举措之一。因此,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基础音乐、艺术教育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将是未来高等教育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而中国音乐史作为我国高校音乐学科的一门必修课,各类音乐教育的基础课,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调查与文献,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高职艺术院校“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矛盾:第一,课堂教学课时量减少与课程内容繁多的矛盾。目前应教育部文件的要求,音乐史论课程的教学周期已有所压缩,部分院校甚至只有一学期,使得原有的教学内容变得紧张和繁重。第二,教学手段单一与中音史研究方法的矛盾。传统的音乐史论课是以教师讲述音乐历史,分析音乐史实,介绍历史人物,欣赏乐曲为主要内容,学生普遍对需要大量理论知识、翻阅文献资料准备的史论课程不感兴趣,主动性差。第三,教学方法与学生求知欲的矛盾。课时有限,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由任课教师单方面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学习气氛僵化的现象。第四,考核结果与学习效果的矛盾。传统考核形式单一,对学生的考查以期末卷面考查为主。这种只注重教学结果而不考虑教学的过程,使得通过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得来的教学成果难以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中国音乐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近年来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经不新鲜了。所谓多媒体,主要包括以电脑、数码技术、录像和胶片技术等相结合。多媒体艺术中的计算机艺术尤为关键,如利用photoshop等软件进行图像绘制和整理,利用扫描仪拖动拷贝形象进行变形;音频、视频的课件制作等。有了多媒体的运用,知识理论不仅能通过文字形式呈现,利用flash等软件处理,依靠视觉画面、音效以及各种表现形式来加强其传播效果。在教学中强调的是,不仅仅在课程中简单地融入多媒体,更重要的是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所带来的教育观念上的改变。多媒体融入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会使整体课程变得更加立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更加生动。而近现代部分的音响占有量相对古代部分要多一些,而且有部分相关历史人物也离我们较近,这就使得与这部分史论相关问题的文字整理、录音采录、对一些重要人物的采访成为可能,使得利用多媒体艺术对近现代一些重要音乐史实的还原变得现实和便捷。此外,DV影像的制作本身就极富个性化,在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DV影像来拍摄、记录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实物资料,并运用计算机进行整理、编排,插入多媒体课件中应用于教学。如:对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大量采用本学院音乐会的音像资料,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欣赏到熟悉的老师、同学,甚至自己对近现代音乐作品的阐释,学生会倍感亲切,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记忆效果更佳。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决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而忽视自身讲课的感染力,而逐渐沦为多媒体课件的操作者,教师要使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协助教学而绝非取代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对象,适当调整教学重点
针对专业不同的本科学生,授课教师应该对其教学重点给予适当调整。中国音乐史蕴含着令人眩目的丰富音乐文明,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受到课时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把史论内容分成专题研究,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这样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音乐部分有横向、纵向、全面、宏观的把握;对自己所熟悉的领域,理论上又有比较细致的了解。如梁茂春先生的《中国当代音乐史》教材,对艺术歌曲、通俗歌曲、合唱创作、民族器乐独奏曲、民族器乐重奏曲、民族器乐合奏曲、室内乐、小型器乐创作、管弦乐创作、歌剧、舞剧等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分别给予梳理和总结。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教学过程中就可有所侧重、有所取舍。专题史的授课方式满足了“具体学习型”学生的“实用”心理,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助于“理论”指导“实践”,从而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
三、关注学科发展,注意知识更新
中国音乐史是一门史论课程,内容表现为“顾后”而较少“前瞻”。但经过音乐专家和音乐学者的不懈努力,新思想、新观点、新成果还是层出不穷,因而使得该门学科能够不断地深入。而如果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自身缺乏职业敏感,对学科发展漠不关心、视而不见,便难以在教学中推陈出新,将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告之以学生。教材固然是我们教学内容的依据,但不能否认的是,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落后于学科发展。这种情况常导致人们对某些历史文化的滞后甚至错误认识,如果教师不能够及时替换、补充或者更正,其结果往往是真知不被采信,而误说却众所周知。因此教师应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最新、最前沿的史学研究成果。
四、完善评价机制,以考督教、以考促学
首先,学习成绩评价要时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每次课堂回答问题、参与讨论以及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进行评定,这里对经常性的形成性评价要加以记载,并且尽可能给每一位同学都实施客观评价。学期结束的终结性评价尽可能做到教考分离、建立考试题库、丰富考试方式,在平时考查的基础上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制定出科学的平时与期末考核的内容与评分标准。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制约因素
一、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有目共睹。但相对于其“在高等教育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应该发挥的作用而言,它还远未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1]”。主要因素如下。
1、经费欠缺
实践教学是提高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课堂理论讲授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其作用“就像专业学生的实验、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一样,是检验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要实现这一环节,它必须与专业课程一样拥有大学课程的待遇 [2]”,特别是应该拥有同专业课程一样的、与自身教育功能相匹配的经费待遇。因为,无论是实践活动的基本开支还是实践基地的建设,都需要一定的经费作支撑。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高校拨给理论课教学单位的经费只能勉强维持日常办公,至于实践教学的费用更是微乎其微,有的甚至没有。据对理论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问题的调查显示,“有54.2%的学校实践教学经费为零,……8.3%的学校需要临时申请,有8.3%的学校生均20元/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得到了落实[3]”。以上数据反映出,相当一部分高校对理论课至今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在实践教学经费的拨付上,竟然有超过六成的学校没有预算,只有不到一成的学校给予落实。结果导致:实践基地建设得不完善――数量不足、组织形式单一、专业特色不明显,与之相随的必然是实践教学经常处于时有时无、断断续续的状态中,实践育人的功效受到较大影响。
2、缺乏实践教学计划
长久以来,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尚未改变,重专业课知识轻公共理论课的现状仍普遍存在。再加上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时间短、经费紧张、场地不足等客观情况的限制,使得各高校在主观上对实践教学的概念认识不清,计划中缺乏系统安排,操作中流于形式的现象比较严重 [3]”。如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每一名学生都应该参与其中。但多年来,许多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演变”为只有少数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参加的、在假期集中进行的突击性、阶段性的活动,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加。常常是学生骨干队伍的实践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实践报告也写得有声有色,但大部分学生个体的社会实践却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种“以点代面”式的实践活动不但没有达到理论课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而且大多处于无教学计划、无教学大纲、无时间保障的状态中,随意性较大,目的性不强,导致学生既不能获得时间上量的积累,又难以形成思想上质的飞跃,对他们良好素质的内化及行为方式的养成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3、考核制度欠缺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大都缺乏实施的持久性和普遍性,基本上没有真正能落到实处[4],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缺乏有效的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导致理论课教师无章可循,缺乏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进而使实践教学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自愿行为,而不能体现出在规定的时间内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因此,制定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途径
1、课内实践教学
帮助大学生提高政治觉悟、接受教师所宣讲的主流思想是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对有些问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时常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要统一绝大多数学生的思想,仅仅依靠教师的理论灌输是达不到目的的,而课堂实践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案例教学、专题讨论、参与式教学、情境教学等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在争辩不同观点的过程中明辨是非,最终达到理论课要“解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4]”以及培养他们“‘实践体验’与‘内化践行’的学以致用能力[4]”的目标指向。
2、开展社团活动
大学里的社团活动因其丰富多彩而受到学生们的积极推崇。它能照顾到大学生的内心需要与体验,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教育。因此,理论课教师应主动借助这个平台,与团委、学生工作部门共同协商,将理论课实践教学延伸到社团活动中。设立符合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题,把理论课所要传授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渗透和潜隐到社团活动中,通过开展各项活动促进大学生对理论课的教育内容进行思考、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使他们在实践中成长成熟。
3、开展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理论课教师根据教学基本要求,有目的地布置实践任务,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回答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的一种实践教学活动。它从功能上可以划分为:情感体验型――参观、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型――深入基层、农村;服务社会型――三下乡、公益活动;培养能力型――短期挂职锻炼、岗位见习、社会调查。由于社会的发展性、人们实践活动的现实复杂性和学生的差异性,虽然实践教学内容从实质上讲都是来自可感知的、直观的、伸手可及的现实实际生活,但每年的具体教学内容却是不同的、可变的[5]。这就要求理论课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精心策划每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使他们“学会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问题,从而澄清认识,心悦诚服地接受主流思想和科学原理[4]”。另外,学生人数过多使得全体学生集中参加社会实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校可以通过集中与分散两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前者主要是指在实践基地,以学生自然班为单元,集中进行参观、考察、调研、实习、服务等,后者是学生以个人或若干小组为单元,以学校确立的社会实践主题为方向,利用假期回乡开展实践活动。对于分散回乡开展社会实践的学生,学校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指导,要建立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制度,与地方政府协商,为分散回乡的学生联系实践场所,为他们开展社会实践提供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赵侠.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及其超越[J].江苏高教,2007,23(5):109-110。
[2]吴绍禹,刘世华.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及环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166-168。
[3]刘强,邹菊茹. 完善保障条件 探索适合模式――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N].中国教育报,2009-2-10。
[4]何勇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N].光明日报,2006-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