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学习制度

小学生学习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学习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学习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态度;中职学生

一、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形成的原因初探

1.师生关系不协调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条件,是无形的教育力量。师生关系的性质不但直接地影响着教学效率,而且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智力发展水平。从方方面面来说,师生关系状况对学生的思想、知趣乃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都会产生影响。师生关系不协调,表扬,学生会认为是哄人;批评,学生认为是惩罚。表扬和批评在学生的眼里就都成了让人生厌的东西,成了教育的障碍。师生关系不协调,学生对教师抵触心理就越强,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也渐渐失去兴趣,这是形成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原因之一。

2.家庭对孩子辅助教育的缺失

中职学校现阶段的学生大都是“90后”,这些孩子大部分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是父母手中的宝。“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看在眼里怕丢了”“要星星不敢给月亮”是现在父母对孩子“关爱”的真实写照。但父母对孩子的关爱通常只是停留在物质方面的,而忽略了对孩子品德、人格方面的教育。笔者所任教班级50%以上的学生家长常年在外打工谋生,孩子一般由爷爷奶奶或托付亲戚照看,过着长期无人管束的生活。这一部分学生中就很少有积极认真地学习的学生。还有的学生家长乐意做学生的反面教材,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3.“学习无用论”思想作怪

经常会有学生问我这样的问题,“我学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听别人说我们所学的专业在工作中与实际的需要相差很远啊,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一点用也没有啊?”“据报道称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人数是710多万。而作为中职生,面对大学毕业生这么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将来怎么办?”“听说×××没多少的文化知识,却仍然能腰缠万贯,而那些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研究生、学者们,却只能为他们打工。”“有没有知识无关紧要,只要有钱就能上大学,拿文凭”。学生所说的这些社会现象都会影响他们对学习的正确认识,甚至扭曲了少数学生的心灵,或受此影响变得目光短浅,错误地认为“学与不学,学习好与坏都一个样”,因而学习态度变得消极,常常是人在校,心在校外,学习被动,考试作弊,整天混日子。

4.对职业学校错误的认识

我曾在与学生聊天时,无意中得知,学生在还没来上职业学校的时候就听别人说职业学校对学习是没有要求的,学与不学都能拿到毕业证书,上职校傻瓜才学习等之类的言论。他们在来上学之前头脑中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认为上职业学校就不用学习,甚至有部分家长把职业学校当成了“托儿所”,送孩子来就是为了他不乱混,其他的不做要求。这些家长的不正确认识,也会导致学生学习意识淡薄。

二、如何端正中职学生的学习态度

1.“盯”出学习主动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需要不断地督促。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最初阶段就是要“盯”,让学生慢慢地习惯被教师“盯”,逐渐养成坐得住的习惯,最终让习惯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另外,教师要多关心每个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教师重视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教师长时间的行为影响,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2.改变学生“学习无用论”思想,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教师通过说服教育的方法,让学生树立“学习是为自己学,而不是为他人学”的正确认识,教育学生自觉抵制社会上只图眼前实惠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教育学生放眼未来。引导他们纠正目光短浅的行为,向学生提供有说服力的信息或实证材料,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比如,给学生讲一些优秀的毕业生的事迹),以转变其消极的学习态度。

3.教学艺术对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艺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教学艺术高的教师走进课堂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提高,学习的注意力会集中,而相反的情况在教学中也会出现。鉴于中职学校生源的特殊性,中职学校的学生更需要课堂的热情。

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提高教学艺术,以不同教学形式和各种课堂活动情境下呈现出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才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方法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端正其学习态度。当然,教学艺术需要教师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摸索和不断地学习。

4.教育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的的手段。学习方法对头,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给学生提要求,要求学生把握住学习的几个主要环节:预习、听课、复习、总结、记笔记、做作业、考试等,这些环节把握好了,就能为进一步获取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方法对路,学习起来得心应手,良好的学习态度自然水到渠成般的形成。

小学生学习制度范文第2篇

1,控制学生在校时间,每天不超过六小时.

2,保证课时,不准拖堂或提前上课.

3,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控制在一小时以内.保证学生每天有九小时以上睡眠时间.

4,不准利用课外活动或自习课时间作集体授课,辅导.检测等.

5,不得在星期天,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

个人卫生制度

1、自觉遵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2、每天按时作息,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小学生每晚睡足9小时,夏季午睡不少于1小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3、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

4、注意用眼卫生,预防近视眼,做到“二要二不要”,认真做眼保健操,真正做到穴位准确指法正确。

5、勤洗头,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换衣服,勤理发。

6、防止“病从口入”,不喝生水,不吃不洁净和腐烂变质的食物,吃水果要洗净去皮,不吸烟不吸毒不酗酒。

7、树立卫生光荣、不讲卫生耻辱的新风尚,维护公共卫生,做到不随地吐痰和大小便,不乱丢果皮、纸屑。

8、每年接受体格检查一次,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中心小学饮食、饮水卫生制度

1、要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防止“病从口入”。

2、学校要尽量为师生提供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饮用水。

3、餐具、茶具做到专人专用,公用餐具、饮具要有专人定期清洗消毒。

4、对师生进行饮食卫生宣传与管理,严禁师生食用无证摊贩出售的食品。

5、校医对饮食饮水卫生进行监督检查,防止食物中毒事故发生和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

教学卫生制度

l、学生每日在校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不超过6小时。

2、学生每日课外作业量:一年级不布置课外作业,二、三年级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一小时。

3、教学内容方法要适合学生生理发育水平和年龄特点,多用直观教具和形象教法,语言简洁清晰,语气和蔼,教师板书工整、清晰、规范,演示图形要大而清楚,左右兼顾,印刷品字迹、图表要清楚。

4、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

5、教室采光好,每个教室不少于4盏日光灯。

6、黑板光滑平整,保证无反光,无裂缝。

7、课桌椅根据学生身高配套,第一排课桌椅的前缘距离黑板不少于2米。

8、教师要按时上课,遵循儿童身心、心理发展规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不拖堂,课堂作业课内完成。

9、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读写姿势,腰板直,坐端正,做到“三个一”,即眼离书本一尺,身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10、每日做好两次眼保健操,教育学生注意用眼卫生。、认真上好体育课,形式多样,要根据不同年龄、体质情况提出不同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完善体育场地建设和器材添置。该项工作要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防止事故发生。

用眼卫生制度

一、用眼卫生必须做到:“二要’、“二不要”。

二要: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眼睛与书本距离一保持一尺左右。连续看书写字半小时至一小时后要休息5-10分钟,或向远处眺望片刻。

二不要:不要在光线暗弱及直射阳光下看书写字。不要躺着、走路和乘车时看书。

二、坚持正确的坐姿,看书写字做到“三个一”。

即:书本与眼距离二市尺一;胸廓与桌缘距离约一拳;握笔手距离笔尖约一寸。

三、认真做好眼保健操,并做到动作、穴位准确。

中小学晨检制度

为规范我校德育管理,安全卫生管理工作,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特制订如下晨检制度:

一.每天早晨7:40到8:00的朝会时间作为晨检时间.

二.班主任或副班主任必须按时到教室配合校医组织晨检.

三.晨检内容:

1.清点学生到班生数,统计并上报当天因病缺课学生人数,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情况.

2.检查学生个人卫生情况及红领巾标志佩戴情况.

3.检查学生是否吃早餐到校,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及精神状态.

4.全面检查班级环境卫生.

5.检查学生是否携带危险品进校.

6.对晨检中发现的异常情况,特别是出现发烧.头痛.呕吐等症状要及时报告校医室并登记.班主任对治疗期间的情况要跟踪了解.

小学生学习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校制度文化;学生幸福感;班级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023-03

幸福是个人和社会追求的目标。教育与幸福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研究人员檀传宝从需要的角度明确提出,幸福需要教育,教育需要幸福。“幸福与教育的关系可以简洁地表达为幸福与教育的相互需要”[1]。研究人员扈中平认为,幸福所具有的价值终极性是教育关涉幸福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幸福是人类社会和个体一切活动的终极价值和目标,进而论述了作为“一切活动”中的一种教育,要以追求幸福为其终极价值。更何况,教育作为一种有别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特殊生活形式,是以培养人和发展人为直接目的的活动,因而更需要去关涉人的幸福[2]。学校是教育活动实施的主要场所。学校工作虽非教育工作的全部,但学校是教育的基本单位[3]。实现教育追求幸福的目标,要从学校开始。

一、何谓学校制度文化和学生幸福感

1.学校制度文化

有学者认为,学校制度文化是指社会期待学校(包括其各类成员)具有的文化,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及行为方式等[5]373。也有学者认为,学校制度文化是在学校的组织形式和存在于学校中的现实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上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校园主体价值观和行为方式[6]。可见,关于学校制度文化的定义,其落脚点都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因此,笔者赞同史根林的观点,认为学校制度文化是指渗透于学校各种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之中、被学校全体成员认同并遵循、体现学校特有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一种文化[7]。学校制度文化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和学校规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历史的、随着时展而变化的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往往隐藏在学校的管理制度、管理结构、办学理念和传统习俗中。学校中的规章、传统和仪式是最基本和最典型的学校制度文化[6]。简而言之,学校制度文化是由外在形式(文本制度、组织结构)和内核(学校制度所隐含和折射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所必不可少的保障,它集文化的物质关系与思想关系于一体,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学校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契合点。

2.学生幸福感

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评价者根据一定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8]。幸福感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主观性。幸福感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评价者本人设定的标准。二是相对稳定性。尽管每次测量都会受到当时情绪和情境的影响,但从长期看,SWB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值。三是整体性。幸福感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构成,反映的是个体整体的生活质量,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的 心理指标。根据这一定义和特点,笔者认为,学生幸福感就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其学校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当学生对自己的学校生活满意,当学生在学校感受到的积极情感多于消极情感时,他就有较高的幸福感。“幸福最好不要被理解为一种寄希望于未来而获得的一种状态。当前的幸福与未来的幸福之间不是互不相容的,它甚至可能对未来幸福产生重要作用”[4]237。因而,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关注学生当下的和现时的幸福。

二、学校制度文化对学生幸福感的作用

“制度与道德原本就有亲缘关系,起源上同根同源,内容上相互渗透,功能上相互支撑,特点相同而又义理相通”[9]。优良的学校制度文化对于学生幸福的重要作用在于学校制度文化是学生幸福的重要资源。

优良的学校制度文化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需要的满足是幸福的主要因素[4]238。1943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中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活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活及安全需要属于低级需要,爱的需要属于过渡需要,尊重及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表明,需要是组成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力,是人的

积极性的源泉。优良的学校制度文化是一种学生的外在需要的满足源,能够满足学生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另外,还可以将学校制度文化看做是一种社会支持,进而能对学生幸福感产生影响。优良的学校制度文化不仅让学生更认同学校的文化,而且也能让学生更信赖学校、班级、老师和同学,这些外在的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已有的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维护和促进学生的主观幸福感[10]。优良的学校制度文化能降低学生对学校的抵触情绪,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促使学生在需要的时候感受到学校的支持、鼓励和爱护。由此可见,学校制度文化将对学生幸福感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优良的学校制度文化是学生德性幸福的源泉。幸福可以从生理、心理和伦理三个方面来表述。生理幸福是因满足生理的需要而体验到的幸福,心理幸福是因满足心理需要而体验到的幸福,伦理幸福是因满足德性需要而体验到的幸福,也称为德性幸福。柏拉图认为,“德性和智慧是人生的真幸福”。美德是得到真正幸福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具有美德的人才能是幸福的人[11]。学校制度文化为学生的理提供了规范要求,其内含的价值观成为学生判断自己道德行为的重要标准。学校制度为学生提供理规范,它明确地告诉学生哪些可做,哪些不可做。学校制度文化通过规范或组织形式以及运作程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道德养成,也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学生通过感知、记忆、思考和践行行为规范的要求,进而认同并内化成自己的行为方式,成为自身道德结构的一部分,这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三、学校制度文化是影响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必须从关系的角度来思考!”这是卡西尔的标语[12]。关系是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状态。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每一事物都同周围其他事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内外交织、纵横交错的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由无数彼此相异又相互联系的事物所构成的统一整体。

1.学校制度文化是学生幸福感的来源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有人口统计学变量(如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等)、遗传、收入、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婚姻、朋友)、人格和文化等,但文化和人格被认为是幸福感的主要预测因素[13]。

幸福感的定义中包含着内在的文化根源,没有超越文化价值观的幸福感判断和评价[14]。幸福感的结构取决于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8]。近年来,心理学家开始重视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从而揭示了文化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我国学者郑雪参与了美国心理学家Diener2000年组织的主观幸福感大型跨文化研究[15]。该研究调查了48个国家和地区中的10 018名大学生。研究发现,不同文化群体之间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这项研究主要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进行比较,虽然不同国家因为历史发展过程的不同而具有各自特定的文化,但国家与文化并不完全等同,且国家与经济的因素又不可分割。只有控制国家政治和经济等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才能真正确定文化与幸福感的差异。为此,郑雪等对从上述10 018名被试中选择出来的东西方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有代表性的美国、日本、墨西哥和中国的被试进行幸福感测量,结果表明,协变量年龄因素对幸福感分数没有显著效应,经济、文化和性别三个因素的主效应显著。这说明年龄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但经济、文化和性别对被试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对比分析三个自变量的方差解释量,发现文化因素的方差解释量是经济因素和性别因素的方差解释量的35倍以上,说明文化因素对被试幸福感的影响远大于经济和性别因素的影响。此外,有研究发现,不同文化价值观下人们对当前和未来的看法会有差异,这种差异影响到幸福感的产生。例如Asakawa 和Csikszentmihalyi运用经验样本法发现,来自亚洲的美国学生专注于与未来的重要目标相关的活动(如学业成就)时表现得更幸福;而白人学生则在从事对他们来说此刻很重要的事情时表现出的幸福感更多,当他们不得不从事与未来重要目标相关的活动时,表现出很少的幸福感[16]。

研究已表明,不同文化群体之间在主观幸福感上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与文化有关。幸福感跨文化研究中出现了两个理论模型:文化常模模型(cultural norm model)和目标调节模型(goal as a moderator model)。Markus Kitayama提出的文化常模模型认为,幸福感的真正本质因文化而异,个体按照社会规范行事的程度决定着他们的生活满意度[17]。Oishi等人提出的目标调节模型认为,幸福的标志因人而异,它取决于个体与在一定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个人目标的接近程度。文化常模模型假设文化决定行为规范,当个体按照该行为规范行事时就会产生幸福感。目标调节模型则假设文化影响着个体所追求的目标类型,当个体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时就会感到幸福[18]。两种模型对文化在幸福感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有不同理解,但都认为文化差异是幸福感的来源,都主张文化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具有调节作用,不同文化之下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个人目标和行为规范。

学校制度文化属于文化的一种。综上,由于学校制度文化既是影响学生行为方式的规范,又内含影响学生行为方式的价值观念,在理论上应是学生幸福感的来源之一,应对学生的幸福感有调节作用。

2.学校制度文化能使学生产生幸福感

许多跨文化的研究表明,在体验主观幸福感时外在准则的成分非常重要[19]。Suh等人评估了39个国家大学生情绪体验的频率和生活满意的关系后发现,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情绪因素可以很准确地评估生活满意程度;但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却不能作为判断生活满意的可靠标准,而规范则可以预示生活满意的程度[20]。Radharkrishman和 Chan的研究也发现,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生活满意度可以根据情感体验判断;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人的生活满意与外部规范紧密联系在一起[21]。郑雪等人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他发现个体的自我体验和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及外在准则等相关,但与外在准则的相关最大。也就是说,个体会经常地意识到外在准则的存在并且对这种准则加以运用[22]。

我国以集体主义文化为主流,但不排除集体主义文化中也有以个人为中心的人。Eid和Dinner采用多文化潜在类型分析法分析了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和台湾被试的情感体验规范后发现,同一个文化中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类型的情感体验规范[23]。对此的解释是,一是以自我为中心与以他人为中心的区别。个人主义的国家和集体主义的国

家都有以自我为中心和以他人为中心的人。个人主义国家中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所占比例大,集体主义国家中以他人为中心的人所占比例大。二是严格文化与宽容文化的区别。严格文化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服从情感体验的某些规范,宽容文化则没有严格的规范要求,能够容忍更多的情感体验规范的偏离。

幸福感是个体对自己生活的一种主观判断和体验。无论从情感体验上看,还是从幸福感的判断和评价标准上看,学校制度文化都对学生幸福感产生影响。一方面,学校制度文化类属于文化,是由学校制度所承载和表达的文化,具有外在的规范性和执行的强制性。上述研究表明,“外在准则”与幸福感相关,同一文化下的不同个体由于规范要求的严格和宽容与否而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不同的学校制度文化由于其承载的不同规范以及执行规范的不同力度将引起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幸福感既然是评价者依据一定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的整体性评价,那么,学生就会依据自身设定的不同标准对其学校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前面讨论过,学校制度文化蕴藏着价值观念,且具有导向功能,价值观念对学生的引导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评价其生活质量的标准。不同的学校制度文化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念及其导向,因此,在不同的价值观念及其导向下,学生对幸福感的评价标准将不同,评价标准的不同将影响到学生幸福感的不同。可见,无论是从情感体验的角度,还是从幸福感评价标准的角度,学校制度文化都对学生幸福感产生影响,是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3.班级是间接影响学生幸福感的中介

有研究表明,文化不仅可作为环境因素直接对个体幸福感发生作用,而且可通过某些中介因素来间接影响个体的幸福感[22]。

“要想幸福,我们需要了解自己和我们所归属的群 体”[4]224。在学校,班级不仅是组成学校的基层组织,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学校的社会因素及社会功能与社会的教育因素及教育功能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在班级这一社会系统之中[5]387。学校制度文化蕴涵着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因素,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渗透、影响、制约甚至决定着班级的目标、规范、价值和交互作用等,而班级就像一面镜子,是学校制度文化的折射和反映。

强调社会环境在人的个性形成中的特殊作用,而班级便是学生最接近、最能直接体验到的、具有最强烈影响的社会环境。班级通过对学校制度文化进行选择、加工、吸收、提炼和再创造,形成一定的班级环境,将学校制度文化蕴藏着的价值观念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同化力和约束力,使生活、学习在其中的学生受到影响和熏陶。

盖哲尔与谢伦提出的班级社会行为理论模式认为,人在社会体系中的行为,通常受到两种因素的制约,一是制度因素,即制度中的角色期待,又称群体规范因素;二是个体因素,即个人的人格特质与需求倾向,又称个人情意因素[5]385。班级组织中的行动是由既定的组织章程和规范等规定的。而这些章程和规范以及班级组织本身正是学校制度文化的组成部分,包含在学校制度文化中。因此,学校制度文化对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既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通过折射并反映了学校制度文化的班级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幸福教育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 (1).

[2]扈中平.教育何以能关涉人的幸福[J]. 教育研究,2008(11).

[3]张楚廷.学校管理学[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美]内尔?诺丁斯.幸福与教育[M]. 龙宝新,译.北京:教育科学 出版社,2009.

[5]鲁洁.教育社会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6]葛金国,吴玲,周元宽.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M]. 合肥:安 徽教育出版社,2007:138.

[7]史根林.学校制度文化的现时缺失与建设取向[J]. 中国教育学 刊,2007(11).

[8]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y Bulletin,1984.95(3).

[9]梁禹祥.制度伦理与道德建设[J]. 道德与文明,2000(3).

[10]严标宾,郑雪, 邱林.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J]. 应用心理学, 2003(4).

[11]冯俊科.西方幸福论[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66~ 67.

[12]蔡春,扈中平.立足于“关系”的教育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12).

[13]张兴贵.幸福与人格[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14]Christopher JC. Situating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exploringthe cultural roots of its theory and research[J]. Journal of Counseling Development,1999(77):141~52.

[15]郑雪,等.幸福心理学[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30~138.

[16]Asakawa K,Csikszentmihalyi M. Feelings of connectedness and internalization of values in Asian American adolescents[J]. Jour 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ts.1998(29):121~45.

[17]Markus H R, Kitayama S.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elf andemotion: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behavior. In Kitayama, Markus ed. Emotion and Culture: Empirical Studies ofMutualInflu ence[M]. Washington , DC: psychologicalAsociation,1994: 89~130.

[18]Oishi S,Diener E,Lucas RE et al. Cross-cultural variations in predictors of life satisfaction: Perspectives from needs and values[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9(25):980~ 990.

[19]Diener E, Ennons R A, Larsen R J, Griffin S. The SatisfactionWith Life Scal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5(69):851~864.

[20]Suh E, Diener E,Oishi S,Triandis H C. The Shifting Basis of Life Satisfaction Judgments Across Cultures: Emotion versusNorm[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482~93.

[21]苗元江,余嘉元.跨文化视野中的主观幸福感[J]. 广东社会科学,2003(1).

小学生学习制度范文第4篇

一、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1.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王牌”。应届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往往暴露出经验缺乏、动手能力弱、难以适应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衔接不畅,导致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难以顺利实现角色转变。而顶岗实习正是针对这一弊病的“良药”,一方面,学生在单位实习时需改变学生做派,完全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提前熟悉企业紧凑的生活节奏和严格的考核制度。另一方面,在真实的岗位上经过几个月的生产性实习,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实践操作能力,积累实战经验。这一切的积累都将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王牌”。

2.学生勤工俭学的可靠渠道。社会上的兼职机构良莠不齐,“一些中介公司或个人利用大学生急于寻找兼职工作的心态,往往以押金或服务费的名义向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钱到手后马上销声匿迹”,因而学生兼职渠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颇令人担忧。而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单位一般由学校统一安排,通常是与学校合作密切的企业或是学生的预就业单位,专业契合度较高,学生也能获得较丰厚的实习津贴,且津贴数目还会依据个人表现有较大幅度提升。这对于在校生而言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不仅能将所学付诸于实践,提高实操能力,还能获得相应的金额报酬。

3.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平台。“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双”体现在“‘双’素质和‘双’能力两个层面上:一是具备基本的教育和职业工作素质,二是具备理论与实践‘双’能力。而顶岗实习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平台。在部分高职院校中,新老师报到的前半年通常不会安排教学任务,会直接派到对口企业进行现场学习,在学习期间,新教师的食宿、工资待遇及工作内容都等同于普通职工。如此,新教师既能在现场学习的过程中褪去学生时代的“青涩”,完成角色的的顺利转换,还能习得企业文化及生产方面的具体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4.深化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制度,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范式。”在众多的校企合作形式中,顶岗实习是最为密切的合作方式:一者,双方人员交流直接而密切。不仅学生长时间在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也会全程陪同,有助于增进彼此沟通。二者,通过顶岗实习,企业能更深入了解毕业生质量和学校的培养模式,提升学校知名度。三者,顶岗实习能缓解企业生产高峰期的用人需求,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因此,顶岗实习对于校企双方而言都是一个互利双赢的举措。

二、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的“漏洞”

1.学生请假制度的“尴尬”。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可能会因以下两类原因请假:一是,请假回校参加计算机、英语等等级考试和一些科目的考试或补考。二是,因探亲、身体等私人原因请假。然而,学生在请假时往往会陷入这样一种尴尬境地:当他向单位请假时,单位说他仍是学生身份,请假需由学校发函;当他向学校请假时,却又一时不知该找哪个部门。这个繁琐的请假程序耗时很长,可能导致学生耽误考试或其他重要事情。

2.学生考核制度的片面性。当前,高职院校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考核存在片面性和随意性。“很多高职院校没有独立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教师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评价比较随意、笼统”,企业方也无系统的实习生考核评价制度。通常,学校规定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无需参加对应阶段的实践/实训课程的学习,成绩由企业方提供。然而,现状是企业方完全以对普通员工的考核标准来评定学生成绩;而校方任课教师则按学校课程标准规定的考核要求来评定在校学生的成绩。因此,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所获得的实践课程成绩与在校学生差别很大,二者可比性不强,难免有失偏颇。

3.指导教师数量匮乏和素质不匹配。指导教师在顶岗实习管理中发挥着心理疏导、生活辅助和危机干预等作用。然而,当前指导教师匮乏是现状。一方面,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比较紧缺,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重,无法长时间驻守实习场地。另一方面,部分指导教师缺乏管理经验,也不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心理疏导能力,因而与岗位匹配度不高。

4.管理理念难调和:惩罚分明和以教育为主。校企双方在管理理念上差别很大,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态度较为宽容,秉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理念,主要依据《大学生行为准则》、《大学生手册》等规范性文件对学生进行教育。但企业管理理念则更为严格,以“赏罚分明”为标准,以促进生产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如此迥异的管理理念使二者在对学生的管理上产生了诸多分歧,难以调和,甚至陷入“各自为政”的境地。

三、完善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的策略

1.双重管理,校企共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优化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双重管理制度应先行。一是,高职院校应根据实践实训课程的安排和学生实际,制定校方的顶岗实习管理方案,内容应囊括实习的时间、内容、目标、考核标准与方式等。二是,企业方也应根据现有管理制度,综合考虑学生的“双重身份”,形成有别于正式员工的管理规程。三是,加强沟通,形成校企双方的联动管理机制,二者应就双方拟定的管理制度进行讨论,最终形成双方同意的、有助于顶岗实习管理的制度性文件。四是,立足学生,简化各项管理工作的流程,比如学生请假制度。

2.以生助管,发挥学生干部的辅助和标杆作用。顶岗实习管理工作事务繁多、责任重大,单纯依靠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很难深入、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容易出现纰漏。因此,顶岗实习的管理应引入学生干部,以生助管,发挥其辅助和标杆作用。当然,顶岗实习学生干部的选拔应形成完善机制,综合考虑其各方面素质。简言之,“作为一名好的学生干部,不能只会传达老师对同学的任务或者要求,还要能够灵活对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做出合理判断”。

3.双主体评价,优化顶岗实习学生的考核制度。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考核应实行双主体评价机制,即由校企双方共同评定学生成绩,以免有失公允。考核制度可依据顶岗实习主体的不同而略有差异:第一,到预就业单位参加实习的订单班学生,他们是全班集体行动,实习时间为半年至一年,基本与学校教学安排相吻合,因而其成绩评定应有统一标准,以实践操作能力为考核重点,以企业评价为核心,综合考虑日常表现、理论成绩和学校点评。第二,到校企合作单位参加短期生产性实践活动的兼职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行政班级,实习时间不确定,一般以企业需求为准,通常不能紧扣学校的教学阶段。他们的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理论成绩,学生需回校参加考试,由科任教师给出分数;二是实操成绩,这部分成绩由企业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给出。

小学生学习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生; 反学校文化; 成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142-002

对有些学生而言,学校并不是一个“乐园”。学校越想促使他们顺应主流文化方向发展,能有良好的表现和反应,却越会激起这些学生的不满与反抗:对校纪校规的故意挑衅,对教师的不敬,对教学要求的漠视,对附和学校主流价值观念的其他同学的敌视等等。可以认为,“反学校文化”的出现,是中职学生对现行教育及其构筑的“理想世界”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叛逆和逃逸。

一、中职生反学校文化之成因

1.教师及行政人员的管教方式

职业学校行政人员及教师(特别是德育处的管理人员和班主任)为了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学校的要求,常常采用例行化的策略来管理学生。尤其是当学生违规时,学校老师或行政人员则会采取惩罚措施来维持秩序,甚至以“威权”的意识形态来威胁、命令学生,对学生加强行为控制。这样简单、更有甚者粗暴的管理过程,无疑就是一个企图用“权威”来威胁、要求学生,这种意识形态通常会被学生有意无意地发觉或洞悉,因此容易导致学生采取回避、退缩的策略,以摆脱学校的掌握。当学生之间连成一气时,可以与学校抗衡,采取反抗策略,公然表现出违规行为,无视学校的权威。

2.师生关系

在现实的教学中,他们的表现时常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相差甚远,所以教师也时常会给部分过格的学生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每班的问题学生至少十人左右,由于精力有限,他们会把主要的精力放到那些成绩、表现相对比较好的学生身上了,对那些所谓的“差生”基本上不管不问,使他们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状态。正是由于这种不对等的关系,极易造成自尊心较强的中职生对教师和学校的反感、抵触,从而导致他们对学校主流文化和主体价值观的排斥。

3.职业教育的评价机制

美国社会学者柯恩(AlbertK.Cohen)认为,当青少年的言行无法符合学校的单一标准时,便产生了适应上的窘境。这些适应不良的青少年因为“同病相怜”而结合在一起,并认同一套他们所能接受的价值体系或行为模式,此时,反学校文化的倾向就随之出现了。当前南京地区中等职业学校,虽然不像初高中那样追求什么升学率,但学生的ATA考试、市民英语考试、普通话考试、就业实习压力,让学习能力不强的中职学生的学业负担有增无减,特别是近几年的江苏省的技能大赛,只要有获奖,就能证明职业教育的成功。学校评价体系的单一化,也造就了教师以所谓的证书来评价学生,以拿证为尺度来实现对学生的关心。在考核证书控制学生学习的情况下,证书成了对学生的“评鉴”,成了区分优等生、差生的标尺,甚至有学校根据证书数量及等级进行实习推荐,这也使得学业较弱的非“问题学生”对学习、对教师抱有不正确的态度,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慢慢加入“异军突起”的队伍,产生叛逆的行为。

二、消减中职生反学校文化行为的策略

对于中职生而言,“反学校文化”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压制”与“消除”,而是要进行一种有针对性的指引、疏导与帮助,使之成为一种学校文化建设、学生自我成长与文化自我建构的潜在的改进力量。

1.更新教育观念: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立足服务,人本管理

职校的生源主体来自中考的“失败大军”,“管理难、教学难”始终存在,毫无选择,也不容选择。惟一的办法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因人施教,切不可采取“批量生产”这种低成本的教育方式,要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如我校中职一年级的英语教学中探索“分层教学”实践研究;学校每年将12月定为技能大赛节,各专业学生都参与其间;团委搭建的个性化舞台:各种社团与各类才艺大比拼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还为后期的省市技能大赛、文娱比赛储备了较多竞赛人才。更会让所谓的“问题学生”找到能够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某方面被认可、被尊重的他们会重新定位自己、重新要求自己,怎还会把精力放在对立于学校主流文化的方面呢?

2.加强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实现培养目标同社会需求的统一,专业教学同社会实践的统一,学生学习同就业的统一。以我校为例,每年安排专业教师暑假期间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使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实现“零距离”对接,参加实践的教师在教学中,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到课堂,更好的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有目标地培养学生,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可以及早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行校企联合办学,还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保持与社会的需求同步;企业参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我校还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真维斯服饰、AO史密斯热水器公司等)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甚至从一线生产单位直接调入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学。同时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进行工学交替,(每年的3月份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前往南京各真维斯专卖店实习,11月汽驾专业学生前往本市多家4S店工学交替等,实习时间3周左右。)同时学校把实训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等。

3.健全评价机制,促进中职生文化、技能全面发展

中职生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处于学生中的低下层,被称之为“后进生”。事实上,除了天生弱智生外,每个学生都蕴藏着他特有的个人潜能,都有自已的特长,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学生把它充分地挖掘出来,并发扬光大,以体现其自身的价值。以我校为例,对刚进入职校的学生,我们时常借助升旗仪式或班会课重新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培养他们自尊、自强、自信的心理品质。在教学管理方面,可实行选课制、学分制;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换位思考,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合法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应用多把评价尺子,不唯成绩、不唯各种考级证书,而是实行动态评价、多方面体现学生的成功。

学生的反抗让我们了解到,在民主社会中,一定会有冲突的存在,学校及教育人员应该运用正当的程序规范解决冲突,促使冲突成为民主发展的动力。这也提供给教师一个思考的机会,以便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契机。

参考文献:

[1]吴琼洳.我国中学生反学校文化之研究:硕士论文,台湾:台湾国立高雄师范大,1995年

[2]彭小虎.反学校文化现象与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3]丁敏.师生冲突的文化因素探析[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4]张人杰.校园文化与“反校园文化”[J]台湾教育研究,19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