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职教育的优势

高职教育的优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职教育的优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职教育的优势

高职教育的优势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结构生态环境;调适与优化

一、高职教育结构生态环境的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是指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样性的综合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地域(布局)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和人员知识结构等。任何事物的结构都不能脱离特定的环境而存在,其存在和发展都要受到外部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高职教育也不例外。高职教育的结构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整体状况,构成了结构生态环境。高职教育结构生态环境是指影响其结构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社会观念结构等。这里择要述其前三点。

(一)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是指影响经济发展的主导样式、成分及其构成。如通常我们所说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新经济、知识经济等,都是就其经济结构的主导模式、成分而言的。我国现在正面临着完成农业化,发展工业化,进入市场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并行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大幅度的经济结构调整将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都发生根本变化,这种变化迫使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结构(层次、科类、形式、布局)也要相应进行调整。”

(二)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一产、二产、三产的组合方式及比例关系。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2000—2002年三年的数据为例,第一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由17.1%下降到8.7%;第二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由47.4%下降到41.0%;而第三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则由35.5%上升到50.3%。“现在发达国家一产就业人口占社会总就业人口的比例都在10%左右,二产就业人口在35%左右,三产就业人口占55%左右。”对我国而言,现在正处在以第二产业为主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崛起的套合叠加阶段,正在向着以科技为先导,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方向转变,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这样的宏观生态环境对高职教育发展应该说是有利的,但必须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要加大对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使高职教育的人才产出能够跟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需要。

(三)职业结构

职业结构是指职业的组合与构成形态。它构成了高职教育结构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维,对学生就业乃至教育本身产生影响,职业结构是变化更新的。有资料显示,“上海每年约有四五十个新职业产生,2004年上海又有65种新职业亮相。如美甲师、茶艺师、商务策划师、数码影像技术员……”另据统计,“工业发达国家在过去15年中有8000多个低技术职位相继消失,出现了6000多种新技术职位,其中不少是高技术职位;在经济发达国家的工厂里,职业劳动呈智能化趋势。20世纪初有90%的人从事体力劳动,现在从事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等智力劳动的人占80%。”[6]职业结构的需求变化和更新升级,必然会对教育供给方(学校)和需求方(学生)产生影响,学校会根据职业需求状况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学生也会选择职业需求热、未来预期好的专业学习,以求得高质量的就业。

二、高职结构生态环境的状况

理想状态下的高职教育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应该是彼此作用,相互适应,良性互动的关系。但现实中由于经济发展迅速与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产业升级加快与专业调适缓慢的差异,职业变化的频繁与就业观念滞后的冲突,以及受其他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二者之间并未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相反,却使高职教育的结构与外部生态环境出现了不适应、不协调、不平衡等诸多问题和矛盾,对高职教育的生态结构产生了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专业结构不适应,类型结构不丰富,层次结构不系统,布局结构不平衡。

(一)专业结构不适应

面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要求高职专业结构必须加以调整变化,才能跟进外在结构生态环境变化的需要。但总体来看,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缓慢,适应性差,跟不上外在环境结构变化的步伐。这就必然造成专业结构失调、学用错位,就业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客观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一方面,影响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外部环境结构的动态流变特性和制导引领功能,使专业设置总是处在“跟班”和“随从”的地位,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稍不留神,就会被拉下;另一方面,专业本来就是相对稳定而且具有滞后属性的,与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存在着时间差、异步差,如果再缺乏调适观念,不能有意识地调整跟进,就必然会带来专业设置落后和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二)类型结构不丰富

所谓类型结构,也称形式结构,是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职教育的构成状态。当下高职教育类型构成,主要有公办高职院校、民办高职院校、股份制高职院校、国有民营高职院校等。这些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基本上可以划分为民办与公办高职两个大类。就我国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总量来看,所占份额比例还比较低。诚如教育部有关专家指出:“现在的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仅仅是八分之七和八分之一的关系,因此,不能完全说是一个共同发展的格局。”[7]就是说,民办教育还仅仅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从在校生人数角度看,在我国整个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和民办高校的在校生中,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为1174万人,民办高校128万余人,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约占高校在校生总人数的10%多。而在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高等学校中,私立大学(学院)占了大多数,其中日本占73%,韩国占75%,我国台湾地区占70%。通过以上数据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高职教育最基本的二元类型结构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民办高校只占高等教育供给中的一小部分,由此造成了类型结构生态环境的单一,不够丰富协调,这样的类型结构的环境和状况,要想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2015年高校毛入学率36%(2009年为24.2%)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大力拓展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空间。

(三)层次结构不系统

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主要由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等构成,形成一个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又相对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体系。但就我国高职教育层次结构现状看,还停留在以专科高职为主的单一层次上,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还非常少,整个体系的配套性不强,专、本、研、博的层次结构系统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这样的层次结构生态环境,使我国的高职教育难逃“断头”教育的厄运。这是需要科学规划,合理设计,有序推进,着力改变的。

(四)布局结构不平衡

布局结构,也称地域结构,是指高职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从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区域间布局、资源投入、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仅以区域布局看,截止2005年底,江苏、湖南、广东、山东已达到71所、68所、65所、64所,而西藏、宁夏、青海却只有2所、8所、8所。区域布局生态环境的失衡与差距之大,可见一斑。布局结构不平衡,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均衡发展。如不加以改

变,势必会成为全国教育发展的“短板”,对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将起到负面的影响。

三、高职结构生态环境的调适与优化

(一)优化专业结构

服务产业的风生水起,高新技术产业的方兴未艾,说明我们的时代正发生着深刻的产业革命。过去,是实物产品才能增加财富,现在,服务行业已超越实体经济而占据了压倒优势。因此,首先,专业设置应该跟进产业升级和转移外部生态环境的变化,瞄准产业发展趋势和走向,进入技术进步较快的产业、长期潜在需求被忽略的产业、市场短缺的行业、高智能的行业,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始终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保持同步并适度超前。这样才能在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中,执市场和教育发展之牛耳,永葆主动态势和竞争优势。其次,专业结构的调整还要从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大局出发,考虑和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专业结构问题。在专业结构的优化问题上,既要考虑办学的超前性,又要考虑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既要服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又要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第三,优化专业结构,还要立足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背景,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进行。这里最重要的是要给企业话语权,了解企业需要,倾听企业呼声,接纳企业建议,与企业共建专业。要充分利用企业在专业设置上的融入市场、“水暖自知”、熟知需要的优势和特长,与企业联动,保证专业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与企业合作,保证专业和人才的适用性和针对性;与企业互动,保证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与企业共荣,保证专业的就业率和优效性。

(二)丰富类型结构

丰富类型结构,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形式并存的办学模式。改变传统高等教育单一的办学体制,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模式,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及多元合作办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四十三条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大力举办民办高职教育意义良多:一是改变政府主宰高等教育的“一家独大”的办学格局,完善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二是打破政府“统包独揽”的一元化办学格局,有利于形成竞争;三是有利于改变政府独立支撑高等教育,以致规模过小、高等教育供给严重不足的局面;四是有利于解决政府单一供给的财力资金严重不足的困局,实现资源的多元和优化配置;五是有利于高等教育探索发展的路子、积累经验,在市场化环境和经营模式下走得更远。丰富高职教育的类型结构,改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民办高职盘子太小,比例失衡的状况,首先,要从源头上把关,即今后新批准成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以民办性质为主,严控公办高职院校审批。其次,政府要调整办学体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成功的企业家把投资目光转向教育产业,投资兴办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第三,实施民办教育绩效资助政策。所谓民办教育绩效资助制度就是根据民办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社会声誉的好坏等情况,政府给予不同程度的财政资助政策。才能更好地吸引和激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办教育,增加教育资源总量。

(三)完善层次结构

作为高职教育外部生态环境的经济不断发展、产业不断升级、职业不断更新和高移,必然要求完善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才能适应外部生态环境的演变需要,发挥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功能。“在台湾1974年创立工业技术学院,招收本科生;1979年设立工业技术研究所,开始招收职业技术硕士研究生;1983年又开始招收职业技术博士研究生。各种高规格的职业技术人才的及时输出,有效促进了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陆高职教育也应该逐步放开对发展本科以上职业教育的管制,构建与经济发展需要的各层次人才相适应的层次结构体系。这样做,一可以使职业教育类型更加多样化,满足不同类型的人对教育的不同需要;二可以完善教育层次,满足人们对不同层次教育的追求;三可以更好地有利于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满足人们不同时期的教育选择。做到这一点,第一,要尽快给本科高职教育“松绑”,不要限死和冻结本科高职教育的发展路径。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的梯度需求,从严控制本科高职乃至研究生高职的准入门槛和发展数量,采用温和过渡方式逐步发展而不能“一刀切”,把门关死。否则等到大量需要本科类高层次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时,就会形成人才“断档”和“真空”,引发一哄而上的“大呼隆”发展。显然这是违背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平稳、有序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第二,要选择条件成熟的地区和院校适时举办本科高职教育。“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就经济发达地区来说,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其主导和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产生大量需求,强烈呼唤发展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因而可选择经济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密集的城市率先突破和“试点”本科高职,并按需求适度的原则择机发展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这样“点”上突破,积累经验,为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做好必要的铺垫和准备。

高职教育的优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给侧 改革 高职教育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

供给侧改革项目建立和推广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化解对有效供给的约束与抑制,从根本上有效调整和升级不同行业内部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措施,并结合市场需求积极推进产业的规模化和系统化建设进程。值得一提的是,在供给侧改革项目中,要想从根本上提升供给的质量与效益,就要积极践行相关管控机制,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性健康发展。供给侧改革的内容深度贯彻落实了关于“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深入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讲话,并且也顺应“中国制造2025”的时展趋势。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实践优化原则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实践机制要充分遵循相应的优化原则,提高管控效果和教育效性。

第一,要遵循适应经济发展的原则。正是基于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教育价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保证高职教育模型的发展进程、速度和规模符合时展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更加系统化的培养目标和管控措施。要集中考量设置专业、淘汰专业、压缩专业、专业发展规模等问题,真正建立健全完整的高职院校教育规划,确保其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第二,要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落实管理机制,保证教育发展体系和经济发展的相对独立性,经济要想实现发展,首先要提高教育素质和教学水平,因此,劳动力市场存在人才波动性需求的同时,人才培养项目需要周期,高职教育机构也要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保证教育层次和形式结构符合标准。

第三,要遵循协调发展原则,在高职院校实际教育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也要集中落实协调发展的标准,实现高职院校内部层次类型的有效发展,对比例关系以及作用关系等进行统筹分析。并且要结合区域经济和技术要求,积极建立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专业结构和管控比例。只有保证协调发展,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效果,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实践优化措施

1.优化层级结构

在高职院校层次结构中,主要任务就是结合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进行多元化培养,保证各个门类人才能得到专业化教育,从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以及高技术型的专业化人才。不仅仅是为了提升经济产业结构的实效性,也是为了实现劳动技术结构的转型。也就是说,在实际教育机制建立和落实的过程中,高职教育无论是在在技能培养方面,还是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在逐渐被放大。

2.优化专业结构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管理项目的实际效果,就要积极建构系统化的教育教学机制,建立健全完整的教学模式,提高产业结构的运行趋势和管理模型,为科学技术发展效果的综合性优化奠定坚实基础。在实际管理机制中,要进一步规范课程设置机制,提升人才培养方案和时展进程的贴合度。并且要转变专业管理模式,有效完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过程和信息服务平台的稳定性。另外,要建立健全更加系统化的专业化教育机制和监督体系,保证专业检测效果符合预期,强化政府的宏观指导职能,落实就业预警机制,为高职院校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优化发展结构

在高职院校自身发展进程中,要想深度贯彻供给侧的相关要求和管理理念,就要积极建构均衡发展的战略格局,确保相关管理体系符合区域实际需求,提升专业项目和任务的有效性,在提高学科科学化规划项目的同时。将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化作为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积极践行更加系统化的管理措施,落实多元化发展结构。在实际管理模型建立过程中,不仅仅要避免“一刀切”的问题,也要保证办学机制的全面开放,实现终身教育机制,将人才培养作为发展目标,拓展高职院校教育服务为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的能力,真正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进步,实现经济结构的全面优化。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发展进程中落实供给侧改革理念,能实现教育机制的全面升级,顺应时代经济发展趋势,为教育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花鸥,曾庆琪.供给侧结构改革下高职教育发展研究――基于产业和结构角度[J].职教论坛,2016,33(18):17-22.

[2]刘刚,许朝山,郑云娟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探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35):17-20.

[3]熊花,黄弘.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江西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讨[J].职教论坛,2016,11(10):65-69.

[4]许红菊,韩冰.以供给侧改革思路提高高职教育吸引力[J].职教论坛,2016,14(16):16-20.

高职教育的优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 实教数学 创新

一、高职旅游专业教育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自创办以来就与就业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由于受学校自身的综合实力等因素的制约,各院校教学实践的效果仍有极大的不平衡。总体而言,其专业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专业实践性强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积蓄,还需要针对实际操作、餐饮服务等操作性极强的就业方向进行能力的专项训练。总之,该专业需要学生自身有着极好的语言交流能力与亲和力。

2.理论体系较完整

院校自身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课理论内容,但也给教学方式带来了限制,使教学局限于或偏向于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

3.学生全方位发展

学习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会服务行业的相关知识,还需要对于未来可能涉及的多方面知识有所涉猎。也就是说,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也需要对经济、能源等多方面的热点问题有所了解。

二、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所开设的旅游专业作为一门具有实际价值的学科,其主要的人才培养方向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具有多方面综合实力的高级人才。然而,事实是:一方面旅游业人才匮乏;另一方面,旅游对口专业的人才就业率低,供需严重失衡。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

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都注重于传统的理论式教学,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方面有所欠缺,学生实际上所学到的知识和实践需要相差较远。并且,由于目前旅游院校大部分都是以在学校内部集中的学习实践为主,学生基本上不会在毕业之前参与实际操作,所以综合能力的培养都仅仅是停留在课堂理论的灌输上。而在旧式的教育体系下,学生的所学与现实需求并不能得到完美的平衡。

2.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实践受限

对于旅游专业教育教学的实施,实训基地的建设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如果学校不能给学生搭建完好的旅游教学实践平台,就很难将理论贯穿于导游、餐饮等相关的实践课程之中,对技能的培训造成不良影响,导致了学习效果的不理想,学生的实践能力大打折扣。

3.师资力量欠缺

我国的旅游业还属于新兴行业,旅游专业尚属于一门新建的学科,大多数的教师都是从其他行业、不同的学科转职而来的,理论储备不足,实践上又缺乏磨练。虽然也存在经验丰富的教师,可其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仍相对较弱,新型的功能型教师的缺乏成为制约实践教学的瓶颈,也导致生源出现问题。

三、高职旅游教育教学思维观念的创新

1.注重实施培优教育

实践教学是任何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对其进行深入的改革创新,并使其在全新的形势下更加科学,对于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现在多数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都是实行培优补差,坚持全才教育。这给现在的素质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各方面能力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实施“培优教育”的就是为这部分人才提供专属的成长的环境,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及时更新改进教学内容,强化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果,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

2.重视管理制度创新

要采取学科之间的交互制度。通过这种交互性的学生管理制度来打破各种不同专业学科之间的樊篱,有利于学生将不同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并且,在成绩的评定制度上,对于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素质的评估应采取随堂考察、结业考试、平时成绩评定等多种方式之间有机结合的方式,极可能避免单一从分数出发的旧式教育模式,从而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

四、高职旅游教育教学实践的革新措施

1.增强硬性条件,建立相对稳固的实习基地

高职院校要完善相关实训基地的建设。首先,要尽可能投入大笔资金建立校内旅游实训基地。学校应以社会市场的实际需要为根本依据,按照高标准进行建设,对部分高职院校缺乏资金的实际情况,可以尝试拉取赞助、寻求社会资源进行建设,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尝试建设模拟实验室,模拟实际生活中会出现的多种场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的合作,可为实践教学提供比较真实的职业环境,为学生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性综合型人才

全球化的服务行业发展使旅游业成为了朝阳产业。因此,就目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需求不平衡的问题,学校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变旧的培养方式,确定“以发展创新的新科技新动向为导向、以市场大环境的需求为背景、进行全方位多功能人才培训计划”的课程体系,强化多种技术手段,实施“铁腕措施”、不走形式、有目标、有决心的创新教育改革。要把教育改革和创新培养落到实处,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前期经验,进行“头脑风暴”等“思维洗脑”。对于学生的新想法、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并尽可能为这些有“想法”的学生提供所需要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供给。

3.加强教学环节管理,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加强对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可以多人合伙制作教学课件,如果有人提出了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则由教师小组成员之间集体讨论,并选择性地将精华内容编入到课件库中。以此来形成完备的数据集成,整合多人的思想智慧,实现良好的教学内容的更新、创新。同时,高职院校要对年轻教师实行帮扶助教制度,制订完善的教师培训计划。有秩序地将具有潜力的优秀教师定期送到行业一线岗位上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适应新的科技发展要求,当一批新型教师得到良好的培养之后,再根据个人的能力素质进行职位的划分。以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并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教学保障管理的环节无误,实现班对教学效果进行监控,建立多位一体化的责任教师的听课制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

总之,高职院校应当以能力培养为基础,培养真正能够独当一面的、综合实力强的毕业生。而要培养出这种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必须要把实践教学环节作为重中之重。也就是说,只有把握高职教育的特点,结合旅游行业的特性,把它们进行有机结合,才能为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教学谋求新思路,扩宽未来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对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9).

[2]张亦军,王丽萍,王懿,杨志杰.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7(8).

[3]尚蕊.对提高旅游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职教研究,2012(1).

高职教育的优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问题

随着现在全球化经济的深化,世纪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对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也进一步对英语的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国的高职教育行业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提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高职院校越来越多,其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也是越来越大,但是伴随着这些发展和进步,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却并没有很大的进步,仍然沿袭着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也就是课堂教学以老师为主,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当前英语教学正在经历一场教学模式的变革,越来越倾向于以学生为主的英语教学模式。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实践出发,首先就传统的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做了一个浅要的分析,指出了其存在的弊端,然后提出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其存在的优势以及相应的要求。

一、高职英语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状况,高职英语教学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一)当前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每个学生的英语基础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对于英语的学习,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没有足够的兴趣和信心去学习,并且在实际的英语学习之中并没有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气词汇量都是比较匮乏的,对于英语的音标和语法掌握不够牢固,口语和听力这方面的能力也是比较差,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也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结合这些原因也就直接导致了学生本身对于英语的学习丧失了兴趣和信心,并且很容易心生对英语学习的抵触心理。

(二)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模式还比较落后,导致教学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当前很多的高职院校的英语老师教学过程还是以课本为主,以自我为主,教学课堂不活跃,让学生处于一种受迫学习的状态,也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被动和低效。

(三)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学习英语没有足够的意识,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英语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地位从而盲目的认为英语并不重要,只要把自身的专业课学习好就可以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工作,而和英语水平的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还有一个方面,主要就是高职院校自身对于英语教学就不够重视,对于学生学习英语的要求也不是特别严格这也是导致学生英语学习没有足够意识的一个原因。

(四)现在的高职英语教育还无法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英语的良好环境,而语言学习环境对于语言能力的提高确实至关重要的。高职院校每周安排的课程一般为四到六节课程,而这四到六节课不仅要包括听说还要包括掌握这些知识的时间,现在这么一些时间对于英语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众所周知,英语的学习需要在平时多加积累和使用才能得到提高。高职英语课一般安排为每周4-6 个课时,既包括读写又包括听说,要想对所学知识加以掌握和应用,仅仅依靠课内那一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另外,由于高职院校从事英语教学方面的老师人手不是十分充裕,因此一个老师教学可能无法兼顾到所有学生英语学习的动向,这也会导致学生一定程度上的懈怠。

二、高职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依笔者来看,实现高职英语有效教学可以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注将基础和应用教学相结合,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作为英语老师强调学生英语基础的掌握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训练以及考核,通过活跃课堂气氛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老师也可以设计出一些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题目和应用题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和运用。与此同时,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也可以最大限度的选择一些和职业发展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也可以讲授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和礼仪方面的知识,避免学生由于这方面的错误而影响了以后的工作和生活。

(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现在高职院校的生源组成是极为复杂的,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虽然大多数的英语基础都是不太好,但是由于教学对象是一个整体,因此各个学生的英语基础以及掌握英语知识的能力都是不尽相同的,作为老师,在授课的同时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到这个问题。必须要应材施教,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英语水平有所提高。

三、结语

总而言之,结合当前我国整个教育背景,只有认识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情况之后,才能够发现问题,并且最终的解决这些问题。英语教学任重道远,要最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最终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必须要依靠院校,老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所成效。只有三者在这样英语课堂教学的变革之中齐心协力,目标一致,那么一定能够真正的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和效率,切实为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事业的提高起到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兴玲,有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的问题与思考”,二十一世纪教育与教学研究,2000.

[2]张庆林.元认知学习.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高职教育的优势范文第5篇

论文摘 要:本文在概述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中高职对接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等视角,为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对接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1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朝向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也是职业教育体系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已成为我国职教发展的目标之一。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的衔接,有利于培养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视野开阔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目前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要求。 

一、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近年来,我国职教改革方向之一是铺设中高职教育“立交桥”,使中职毕业生除了就业之外还可以升学。为了使“立交桥”更通畅,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不同中、高职学制结构及其衔接模式,大致可分三大类: 

(一)一贯制模式 

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该模式有四年、五年和六年三种。“四年制”是指在中职课程学习一年,高职学习三年。 “五年制”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3年或2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六年制”是指中职3年,高职3年。 

(二)“3+2”套办模式 

这种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二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这两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再学习三年,完成高职大专学业。经考试合格者,颁发大专毕业文凭;未升入专科的学生,继续按中专教学计划再学习一年或二年,毕业时发给中专文凭。 

(三)普通模式 

中、高职学校既无合作关系,也无业务往来。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中职毕业生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接受职业教育的模式。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而高职院校同时面向中职和普通高招生。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衔接问题 

职业教育的招生录取考试的理想模式应该是“文化课+专业技能”的综合考评。例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在《导游业务》、《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和《旅游时事热点》等课程中有选择地进行考核,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试导游模拟现场口试的内容,全方位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最后,将文化课识考试、专业理论考试、专业技能测试的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并进行录取时。而目前的高职招生考试几乎等同于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没有突出职业教育中的“职业”二字。 

(二)培养目标的衔接问题 

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旅游行业培养服务型初中级人才。因此,中职学校注重对学生导游、餐厅服务、客房服务等技能的传授,整个教学围绕学生就业而进行,不同程度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倾向,有时候只是培养某一具体职业岗位的就业技能或单项服务能力;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等专门人才,专业设置更多的是针对岗位群,人才培养的面相对较宽,因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导致了课程等支撑体系的不衔接。而且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一直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很多院校仍是理论教学重于实践教学。这两者的不匹配对职业人才的培养影响很大。 

(三)教学过程和课程的衔接问题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载体,但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均未对如何构建中高职贯通的专业课程体系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在实践中也未解决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专业课内容重复。国家和地方都没有具体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贯通的材,特别是专业课教材。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造成一些专业课程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第二,公共基础课脱节。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计算机、英语等课程,这显然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倾向有关,这实际上反映出中高职在课程结构设计指导思想上的差异。 

(四)实训室建设和实训教学的衔接问题 

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上和内涵上的差异,然而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许多中职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拥有具备一定水准模拟导游实验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形体训练室等实训场所,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不少高职院校由于成立时间较少,缺乏积淀,无论教学设备上还是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甚至还不如中职学校,造成中高职实训教学的“倒挂”现象。

三、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对策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实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首先需要进行培养目标的定位。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在基本技能、基本专业知识及素质方面相近,但高职比中职在管理知识与能力、综合知识、创新能力、整体素质等方面要求更高。高职实质上是中职知识结构上的扩展、职业能力上的提高及专业技术上的提升。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中等职业教育应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而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着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包括道德、文化、心理、身体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方面 

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既要具有连续性,又要体现发展性。高职院校必须研究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研究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应有的课程支撑体系,以使中高职课程更好地衔接。具体来讲,主要体系在2个方面: 

1.课程设置的系统化。应将中高职的课程视为一个整体,在这个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都应服从课程设置所要实现的总体培养目标。要认真界定每一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合理安排教学实施方案,删除重复陈旧的课程内容。 

2.课程设置的市场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先导,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知识储备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加强旅游策划、旅游营销和旅游电子商务等等相关课程以及会展旅游、高尔夫旅游、热带雨林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就业渠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程改革方面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阶段,建议所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都应该围绕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三条主线进行归口分类。每一条主线都应将归口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模块课程”。以供不同背景的学生根据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组合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以便使学习内容在课程编排上沿主线分层推进。明确其前导和后继的关系。使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意识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都能随着课程的教学进程,沿主线一环套一环地向上拓展和升华、过渡和接轨。 

(四)教学管理方面 

高职教育需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以有效解决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建议改变传统的学年学分制,实行完全学分制。学校根据生源知识结构特点,对于专业课、文化课、技能课的学分要求要体现一定的差异。普高生源专业基础知识薄弱而文化基础较扎实,而中职生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专业基础较好。因此,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的学分要高于中职生源,文化课的学分要低于中职生源。这样,可以使普高生源的专业课程学习得到加强,文化基础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中职生源文化基础得到强化,专业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这样便使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最终目标。 

(五)学生管理方面 

从中职已经升入高职的学生来看, 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出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能力差,综合素质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中职学校对学生要求不严、疏于管理造成的。究其原因, 中职从领导到教师大多认为:中职生只要学会一技之长,将来找个就业门路。学校没有必要严格管理, 狠抓教学质量,有些中职学校还认为自己只是“3+2”的中转站, 最终学生质量与自己关系不大。要解决此问题, 关键是中职学校要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在中职形成的不良习惯, 会直接影响高职阶段的学习,影响学生就业, 反过来影响中职的招生。中职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坚持职业定向、能力本位的同时, 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文化基础教学, 提升人文精神。 

四、结语 

构建完整的中高职沟通职教体系要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中职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初、中级专业劳动人才,一部分中职毕业生要通过就业,走向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另一部分要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学习。为此,中职要把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初、中级技术人才和为高职输送合格生源作为中职的两大培养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职要以中职为基础,深刻了解并牢牢把握中职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在不干扰和影响中职教育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赢得就业优势为重要目标的办学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实现合理的衔接,才能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地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构建完整的职教体系,做到中高职相互衔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颜敏,孙斐.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与策略[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27)3。 

[2]付传思.中、高职衔接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