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学习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小学生数学读题素质
俗语说:“兴趣是学习者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读题热情,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及其质量。从认知水平上来说,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及水平受其数学学习兴趣所支配。为了有效增强小学生的数学读题素质,教师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相对于传统板书教学法,兴趣式教学法具备更高的教学效率。板书教学法是比较枯燥且单一的方法,题海战术是板书教学法中的常见方式。大量的做题、读题耗时费力,收效甚微,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采用兴趣式教学法,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入手,采取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实物代入法进行教学即以实物代替数字,让学生运用这些实物,投入到数学读题、解题的实践练习中;例如:在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除法的认识》的教学中,上课之前教师让学生先准备好一定量的火柴棒或者碎纸片,上课时教师给出问题:如果将10份火柴棒或者碎纸片,每两份为一个单元,可以分成几个单元?让学生自己动手分,并详细说明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接着继续提问:如果将10份火柴棒或者碎纸片,每三份为一个单元,应该怎样分呢?教师给出一个分份的过程及结果表格。再问:如果每个人分三份,最后十份都分完了吗?剩下的一份为什么不继续分下去呢?比一比以两份为一个单元与以三份为一个单元分法的结果差异。小学生亲身实践于这一问题的思路分析过程,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深入地看待数学问题本身的数字含义与题意,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增强小学生的自主读题能力,提高读题的主动性意识
通过对小学生自主读题能力的强化,可以有效提升其读题的主动性意识。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读题意识,才能更好地解决小学数学习题演练中的问题。学生自主读题能力的培养来自于两个方面:学生自身的读题主动性和教师的积极引导。
增强小学生的自主读题能力,可以采取引荐式的教学方法,这种引荐主要包括教师的知识引荐,学生间的知识引荐。教师的知识引荐是将适合小学生的数学读题方法定期进行展示,学生之间的知识引荐是利用空闲时间,让几个具备较强读题能力的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读题经验及方法。这种方法的应用目的在于让学生主动、自觉、积极地投入到读题练习中,从而有效增强小学生的自主读题能力。除了上述方法,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读题过程中展开联想及想象,引导联想的目的是为解题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从而开阔学生的思维,增强小学生的自主读题能力。例如: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2米的长方体烟囱管,为了安全需要,打算用铁皮将烟囱管包围起来,大概需要多少面积的铁皮。这道题的关键是理解烟囱没有顶盖和底部。练习这种类型的题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题边想象,让学生想象一下烟囱管的特点,小学生脑海中再现了烟囱管的样子,自然就明确应该如何进行铁皮面积的计算了。
三、优化小学生数学读题方法,提升读题的效率及水平
为了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读题效率及水平,教师必须要进行读题方法的优化。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仅仅具备良好的学习兴趣、主动性的读题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有效的、正确的数学读题方法。良好的数学读题方法能够让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事半功倍。教师要重视小学生数学读题学习方法的培养,丰富小学生的数学读题方法,有效提升小学生读题的效率及水平。
画圈精读法是优化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小学数学计算习题演练中,学生或多或少会碰到一些较难理解或者运算比较困难的小学数学题目,这种题目通常具备比较大的信息量。如果不能进行重点信息的仔细阅读,小学生很可能就得不到有效的解题信息。为了应对这种问题,教师可以采取画圈精读法。这种方法首先需要由教师进行引导,学生在日常习题演练中,用笔划出教师讲的有关数字的信息及提问语等关键信息。在日常习题练习中,由小学生自己划出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这样长久以往,小学生即使不再用笔划出习题中的关键信息,也能在心中划出习题中的关键信息。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态度;中职学生
一、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形成的原因初探
1.师生关系不协调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条件,是无形的教育力量。师生关系的性质不但直接地影响着教学效率,而且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智力发展水平。从方方面面来说,师生关系状况对学生的思想、知趣乃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都会产生影响。师生关系不协调,表扬,学生会认为是哄人;批评,学生认为是惩罚。表扬和批评在学生的眼里就都成了让人生厌的东西,成了教育的障碍。师生关系不协调,学生对教师抵触心理就越强,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也渐渐失去兴趣,这是形成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原因之一。
2.家庭对孩子辅助教育的缺失
中职学校现阶段的学生大都是“90后”,这些孩子大部分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是父母手中的宝。“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看在眼里怕丢了”“要星星不敢给月亮”是现在父母对孩子“关爱”的真实写照。但父母对孩子的关爱通常只是停留在物质方面的,而忽略了对孩子品德、人格方面的教育。笔者所任教班级50%以上的学生家长常年在外打工谋生,孩子一般由爷爷奶奶或托付亲戚照看,过着长期无人管束的生活。这一部分学生中就很少有积极认真地学习的学生。还有的学生家长乐意做学生的反面教材,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3.“学习无用论”思想作怪
经常会有学生问我这样的问题,“我学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听别人说我们所学的专业在工作中与实际的需要相差很远啊,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一点用也没有啊?”“据报道称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人数是710多万。而作为中职生,面对大学毕业生这么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将来怎么办?”“听说×××没多少的文化知识,却仍然能腰缠万贯,而那些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研究生、学者们,却只能为他们打工。”“有没有知识无关紧要,只要有钱就能上大学,拿文凭”。学生所说的这些社会现象都会影响他们对学习的正确认识,甚至扭曲了少数学生的心灵,或受此影响变得目光短浅,错误地认为“学与不学,学习好与坏都一个样”,因而学习态度变得消极,常常是人在校,心在校外,学习被动,考试作弊,整天混日子。
4.对职业学校错误的认识
我曾在与学生聊天时,无意中得知,学生在还没来上职业学校的时候就听别人说职业学校对学习是没有要求的,学与不学都能拿到毕业证书,上职校傻瓜才学习等之类的言论。他们在来上学之前头脑中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认为上职业学校就不用学习,甚至有部分家长把职业学校当成了“托儿所”,送孩子来就是为了他不乱混,其他的不做要求。这些家长的不正确认识,也会导致学生学习意识淡薄。
二、如何端正中职学生的学习态度
1.“盯”出学习主动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需要不断地督促。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最初阶段就是要“盯”,让学生慢慢地习惯被教师“盯”,逐渐养成坐得住的习惯,最终让习惯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另外,教师要多关心每个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教师重视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教师长时间的行为影响,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2.改变学生“学习无用论”思想,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教师通过说服教育的方法,让学生树立“学习是为自己学,而不是为他人学”的正确认识,教育学生自觉抵制社会上只图眼前实惠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教育学生放眼未来。引导他们纠正目光短浅的行为,向学生提供有说服力的信息或实证材料,改变学生的错误认识(比如,给学生讲一些优秀的毕业生的事迹),以转变其消极的学习态度。
3.教学艺术对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艺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教学艺术高的教师走进课堂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提高,学习的注意力会集中,而相反的情况在教学中也会出现。鉴于中职学校生源的特殊性,中职学校的学生更需要课堂的热情。
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提高教学艺术,以不同教学形式和各种课堂活动情境下呈现出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才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方法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端正其学习态度。当然,教学艺术需要教师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摸索和不断地学习。
4.教育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的的手段。学习方法对头,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给学生提要求,要求学生把握住学习的几个主要环节:预习、听课、复习、总结、记笔记、做作业、考试等,这些环节把握好了,就能为进一步获取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方法对路,学习起来得心应手,良好的学习态度自然水到渠成般的形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地位愈加凸显,在思想道德、政治素养的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大学生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趋势,作为培育锻炼学生的高校自然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与压力。现如今,高校应摈弃传统的学生管理观念与管理理论,打破闭塞的管理模式的束缚,以保障学生的利益为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发挥学生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在对现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基础之上,辅以依法治国的理念,用“以法治校”取代“以德治校”,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在高校中道德和法治共存的局面,彻底完成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高校学生搭建与时俱进的工作平台与良好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
学生管理;以人为本;以法治校
1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的意义
1.1高校作为学生文化知识、品德素质建设的基地,强化其学生管理机制,实现科学管理,对学生成才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以往高校的管理模式中,高校工作者与学生的关系经常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在管理工作中就会忽略了学生的作用,习惯上就是授之以教,言听计从,墨守成规的形势。这样不仅仅会造成学生在心理上的不成熟,处理事务的经验匮乏,同时也会造成高校管理工作的固化,负担过重致使并不能贯穿教学体系的工作领域。通过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强化,管理模式的科学化,教学中人性化,工作中的平等化,促使我们可以直视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将学生管理工作的弊端与不足之处得以改善,营造一个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1.2秉承落实了高校培养人才根本任务的需要
如今的时代,“90后、00后”逐渐成了频率更高的词汇,自然被委以重任,从某一方面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大学生群体,中国社会未来的希望。然而他们身上挂着的是“叛逆”、“轻狂”、“富二代”的标签,被挂上了“不学无术”的烙印,被众人熟识的同时,几乎淹没了在他们身上所寄予的厚望。在这个时展,潮流涌进的社会,需要一种力量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认知上做更正确的引导。从高校自身而言,本身肩负着孕育社会主义新青年的使命,是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根本任务,不是义务,亦非权利。高校教育人才能够体现时代要求,与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相结合。在如今学生思想状态活跃,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策略,进行个性化培养,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的研究
2.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普遍落后,未能与时代同步。
传统的高校管理理念往往就是以教学为中心,所有的工作围绕此来进行划分,将最终的目的过于纸面化,而忽视了过程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由于教学科研是硬任务,容易量化,学生管理工作成效相对滞后,难以量化,因此,在具体工作中,许多高校形成了重教学、重科研、重业务、轻学生工作的倾向。导致的后果易于显现,无外乎是教师和学生扮演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上下级的阶级划分尤其明显。在学生的思想中,习惯性地将老师视为权威者,普遍的认为所给的任务,要求便是硬性的,固定的,在过程中已经缺失了自主性和积极性。另外由于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因人而异,面对大学生群体思想的日新月异,硬性强调统一性而忽视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一味地用标准的理论束缚大学生思维的拓展,不仅仅造成大学生文化知识的局限,往往会使其思想道德的陈旧,政治修养的固化。
2.2管理工作团队的建设规范化,职业性有待完善,知识的专业性有待提高
现如今很多高校的管理工作人员与高校学生队伍的数量比例严重失衡,学生与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比例由原来的150:1上升到300:1,甚至更高,这往往会造成高校管理体系的过于简单,相反是事务上的繁琐,高校辅导员的负担过重,工作效率低,导致不能在生活和精神上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除此之外,部分高校中的辅导员的整体素质亟需提高。由于对选聘辅导员专业水准的门槛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在学历、岗位的认知、整体的素质上没有进行详细的考核,导致部分院校的辅导员对自己承担的责任感认识不强。总是习惯上重视学生的纪律、出勤率等,因为自身专业性知识的匮乏,未能有效地解决学生思想上、心理上的问题。辅导员团队建设不仅仅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关键环节,亦是学生中所信任,所依赖的导师。所以在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形势下,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应对现时代人才观、质量观要求的核心。
3如何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3.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规范职能体系,明确角色定位
建设辅导员队伍,健全管理制度,努力培训塑造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成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需要严格把控辅导员队伍的引入与建设,做到宁缺毋滥,强加专业性考核,道德标准的衡量,争取引进适应岗位需求的全能型人才。岗位培训中,加强辅导员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全方位能力的提高,适应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的差异性,引导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感悟、生活态度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3.2塑造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高校管理工作面向的主要对象,也是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运行建设中,要切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辅导员或教师切勿扮演“指挥官”的角色,而是辅助学生的工作,让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校园的文化建设以及在管理工作运行中,需要明确学生在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让他们可以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去,发挥自己的能力献计献策。同时应对学生给予信任以及尊重学生的自益,培养及锻炼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4总结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的建设中存在着诸多不足,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高校寻求改善管理的趋势,在坚持以人为本,法制道德结合寻求创新管理模式的原则下,高校学生管理建设会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为高校学生的成才提供更有利的保障。
作者:夏亮亮 单位: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时长江,黄玉霞.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内涵、途径及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0(8).
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结合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则成了我们每一位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就目前教育状况而言,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致使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立足于课堂教学,努力变教堂为学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质疑学习,敢于提出别人没想的问题,能够解决有人提出无人解决的问题,以求异而创新,驱动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进行此课题的实验,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开拓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新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改换角色,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与学生建立了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改变了以往学生见到老师就害怕,不敢在老师面前、学生面前提出问题,出现老师一问一答的教学现状。此课题的研究,改变了学生总让老师牵着鼻子走的现象,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起点,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设计多层次的坎,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质疑学习方法、技能的培养。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同时应该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此课题突出了质疑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达到有效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3、以疑―激思―促创的自主学习模式探讨。
教师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因势利导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一旦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生掌握了质疑学习的方法,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在自学课本或其他课外读物时,学生会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然后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问题,直到使问题解决掉为止,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锲而不舍的毅力。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我们更新了教育观念,改善了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新理念,逐步形成了以疑―激思―促创的自主学习模式。
三. 实验的作法体会
1、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创新意识培养”研究中,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探求出了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的新课的方法。例如: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低段常用游戏,故事导入,通过竞赛、小品、猜谜语、讲故事等,融教学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愉教乐学,中段教师常用创设生活情境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创新意识培养。高段教师常常用设置悬念导入:教师提示矛盾冲突,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还可用声像传情导入:通过课件、幻灯、播放录音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思维启示,潜意默化培养创新意识。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课后,我们也很少回办公室,常常和同学们一起踢毽子,说脑筋急转弯等等。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
3、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的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我们课题组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就请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回答:对于一般性问题,就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就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回答。这样所回答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同学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4、运用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课堂提问应是师生互问,生生互问。例如:低段教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当学生了解了元、角、分的一些知识后,提出“关于人民币知识还有很多,谁能把你了解到的人民币的其它知识告诉同学们呢?”问题一经提出,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一个学生说:“我知道壹佰元人民币对着阳光看,有条金属线,如果没有是假钱。”另一个接着说:“人民币印有几种不同的文字,是供少数民族看的。”……学生了解的课本外知识可真不少,有的是教师和成年人都不曾知道的。如果不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表现的机会,岂不太可惜了。
又如:在一次素质教育的研讨会上,一位教师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2―9,2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减2得7,再用10减7得3,所以12―9=3,这样做可以吗?”安静的课堂像被“炸弹”炸了一样,在场的议论纷纷,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是授课老师没有想到的,就连听课老师们也为之一震。我们的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是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
四. 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确保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人,是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这道理同样适应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个性,兴趣、习惯。学生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教育的参与者,是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成功、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我们应该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将“主演”的角色让位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以教育者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的主体角色凸现出来,唤醒学生的主体精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主要担当传授者角色,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还要扮演好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激励者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参与者。教师的引导是指必要的讲解、示范、启发、设问等,但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能请君入瓮,只能指引方向,“导而弗牵”,让学生自己去“走”,去经历、去体验。实践证明,当学生主体精神被唤醒,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学生的创造潜能是非常大的,他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自己的学习内容、生活的目标,感觉自己的价值。能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调控,自尊、自立,这也就意味着独立自主的学习品质的逐步养成。
二、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首先教师要热爱、理解、尊重和关注每一位学生,不因学生的成绩、性别、出身和相貌等产生亲疏和偏向。要用信任的目光、和蔼的态度、鼓励的语言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获得精神、心理上的满足,为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创造和谐、愉悦的人际氛围。
其次教师根据中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好动、爱激动等特点,尽量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情景、活动,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中,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诱发他们参与尝试的动机,使学生以跃跃欲试的姿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积极动手、动脑,独立思考,自主探求,愉快地学习。
再次,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法了解学生学习的感受、需要等,为学生创设、安排科学、适宜、感兴趣的学习环境、活动,真正实现教学为学生服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压重担,给任务,使学生承担个体责任的过程中提高独立自主能力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所以,彻底改变以接受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兴趣需要、特长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供选择的多样化的活动、调查、练习、作业,使学生独立选择感兴趣的、有信心完成的任务,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使每一位学生在每一段时间内尽量做到有事可干,作业是学生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时都必须调动自己的多种感观,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说一说、读一读,在独立自主的活动中理解知识,解决疑难,获得体验,使每一个学生在他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发展。当然,尽量少一些机械训练、多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活动,多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教育者应该给受教育者压担子,给任务,使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体验人生.实践证明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究、体验并建构起来的知识更富有价值。
四、通过教育者正确的评价导向和行为示范,培养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品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