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师德学习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学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要弄清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有什么特点?
1.1 从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依照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而《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因此,职业教育也是针对我国教育结构不合理的弊端,着眼于现代化建设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让学生全面、主动、生动地发展,培养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有一定技能的劳动人才。
1.2 从教育对象上看,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根据《职教法》规定,职业教育本身就应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技能、心理、身体等各个方面的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专业特长,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1.3 从教育的途径上看,为实现培养目标,把教学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而且注重育人途径的多样化、生动化。通过专业技能实践、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劳动实践等多种途径,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认识、思维、实践、创造等基本能力。
1.4 从教育的方法上看,一切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都把学生看作教学主体,广泛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自主性。以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素质教育是一种深刻的教育哲学理论,一种教育目标。随着教育的发展,它可能会具体化为一种教育机制,但它不可能具体化为一种办学模式或一种办学方式。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总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可以成为一种办学方式。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素质教育有它自己的特点。我们在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既要注重二者的共性,又要立足职业教育的特点,使职业学校准确把握自己的位置,达到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
2.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正确认识职业学校素质教育内容和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内容的异同。职业学校学生除具有一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基本内容之外,还应该具有下列素质:①符合现实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创造能力的素质;②从事岗位工作需要的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③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寻求自我发展,创造和实现自身价值能力的素质。所以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有它自己的特点。归纳起来,同基础教育相比,职业学校要实现其培养目标,应着重强调以下几个途径:
2.1 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应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对他们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创业精神教育,使学生在未来职业工作中具有敬业爱岗、遵纪守法、诚信负责、礼貌热忱等素质。其次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规范教育。人的道德情感发展是否健康、完善、深刻、丰富,对他事业的成功与否有很重要的制约作用或促进作用,因为品德行为规范是社会公众评价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依据。
2.2 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时,应该淡化文化科学知识的专业性,重视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性、广泛性、适用性,还要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实践,切实地将知识转化为技术,防止出现口头的“专家”。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既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不同岗位工作培养实用人才,又要适当考虑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个人特长得到充分发展。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职业教育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不同层次,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还担负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人才的任务,所以职业教育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升学率问题。职业学校要真正发展素质教育,必须正确处理升学率和培养对象合格背后关系,防止出现初、中级职业教育为追求升学率而出现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的应试教育的误区。由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实用人才,所以对于职业学校来讲培养对象的合格率才是真正要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学分制;考试制度;重考制
《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第5期发表了《以生为本改补考制为重考制——北京工业大学深化考试制度改革的新探索)一文(以下简称《以)文),作者对所在的北京工业大学的重考制改革实践进行了介绍,在理论层面进行支持。《以)文源于改革的实践,富有新意,但是读罢文章,甚觉不妥,特此撰文与作者商榷。
一、对《以》文的解读
不妨首先将重考制的主要内容陈列于前。“学生考试不及格或成绩不理想可以重修也可以重考,是否参加重修或重考,由学生自己根据本人的学习情况自主决定;学生每个长学期都可以申请任何一门必修课程的重考;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重考的次数不受限制,只要学校组织有关同一课程的考试,学生都可以参加”[1]。
《以》文问题的提出来自现实,认为在目前高校扩招导致学生多样化形势下,与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相配合的考试管理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绝大多数高校的多数课程采取的考试形式是在期末进行的一次性考试”,形式单一,弹性不足;二是考试管理制度“一刀切”,适应不了高校学生多样化需求,没有“以生为本”。因此,必须寻求一种更好的方式来代替弊端种种的考试管理制度,并设计出重考制来解决这些矛盾。因为重考制能够做到“以生为本”,为学生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弹性有余。但是,《以》文判断一种考试管理制度是否具有弹性的标准是考试次数的多少。重考制可以提供比补考制更多的考试机会,因而具有弹性。但我们认为,重考制只是形式上而非实质的弹性。下面对文中的具体观点进行分析:
首先,补考所存在的问题是《以》文立论驳斥的对象。按照文章的意思,补考的缺陷在于考试机会只有一次,造成偶然性和风险性过大,而重考可以考很多次,避免了上述补考的缺陷。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考虑到,补考一般针对本学期考试成绩不及格者,时间安排在下个学期开学初(参考《北京工业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 (2005),《复旦大学本科生补考和重修试行规定) (2004),而实际相当多的重点院校已经取消补考制度,规定考试不及格者必须重修,如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等。还可参考各学校教务处网页关于学籍管理的规定),学生复习的时间自然被安排在寒暑假;而重考只有在“学校组织有关同一课程的考试”的时候,这个时间一般在学期末,很少是学期初,学生不得不在应付本来就繁重的课程期间,挤时间来准备重考,考试科目的增多且考试时间分布比较集中,这样就使他们难以集中精力掌握新学课程,可能反而造成学生成绩的普遍下降,制造出更多需要重考的科目,并以此恶性循环下去。
其次,《以》文也提到了重考与重修不同,重修需要随班跟读一学期再参加考试,而重考只要报名即可参加考试。乍看上去,重修和重考除了跟不跟班上课之外并无甚区别。如果是这样,显然漏掉了一个环节,即经济费用——重修费和重考费。由于重修和重考显然带来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工作量的增加,学校必然会额外收取一定的重修费和重考费[2]。如果假设重修费被教育部定性为高校乱收费项[3]的既成事实并未发生,则重修费和重考费均可收,且两者都肯定收,其差别只是数额大小不同而已;如果均被禁止收取费用,则重修和重考更无甚区别。另外,《以》文说重考是比重修更理想的方式,因为学生通过课余自学来准备重考。从这里我们可以推理出学生是否上课对考试来说结果相同,前后学期所教授和考察的内容大同小异,无需太多技巧,只需多做几个题、死记硬背即可,足见重考制重视考试结果、轻视培养过程,这种方式对学生学业质量的实质性提高并无帮助,而所谓“以生为本”只是一句口号。总之,我们并未看出重考比重修更优。
第三,《以》文认为,“重考制允许学生为提高成绩重新参加考试,以高分冲抵低分”,“高分记人成绩单存档”,激励了学生好好学习。我们认为,事情并没有想象的这么简单。我们假设学生无须缴纳重考费,可以随意地报名参加重考,显然考高分并不容易。因为科目增加,考试难度没有降低,只会造成前文所提及的成绩下降的恶性循环。如果我们假设需要缴纳重考费,且假设重考制实施之后“高分冲抵低分”的制度设计真的起到了激励作用,那么愿意担负重考费的学生也将有限。此制度将实际偏向经济富裕的大学生。贫困大学生无法承担价格不菲的重考费,对他们来说,考试仍是一次性博弈——偶然性和风险性没有减少,所以重考制可能在局部造成教育不公平问题。
第四,《以》文也说,重考制“适应学生求职、考研、留学等多方面的需求”,“为学生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对学生产生的正面效应将是难以估量的”。这里的话语暴露了重考制最大的价值错位问题,即其目的只是为了使学生的成绩单更“好看”,继而“适应求职、保研、留学等的需求”,学校在不触动其课程设置、教师的教学水平、考试方式和内容等的情况下,以分数为目标,让学生一次次参加考试来提高成绩,功利主义教育目的赫然纸上。也许有学者会辩护说,追求考试成绩的高分在社会上可以找到其合法性依据,如市场上弥漫的学历主义,求职、申请保送和留学时成绩单可作敲门砖,等等。我们并没有否定考试的作用和考试成绩的作用。因为“高等教育需要这类标准来维护它的合理性”,但是一些人大胆地警告说,“经过测试的学术能力也许与任何社会有用的才能无关”[4]。我们可以更大胆地警告说,以考试分数为目的的学习更与社会有用才能无关。以分数为目的,可以获得短期效果,却不利于长远发展。不仅如此,高等教育还具有“连带产品”[5]的屑性,如果一所学校的毕业生只会纸上谈兵,于实际的能力并无助益,反而带来负面效应的社会评价,连带性地影响学校的声誉,进而造成生源质量下降。
总之,重考制只是为学生增加考试次数。考试次数的增加可能会给某些学生带来更多的提高成绩的机会,但是这种机会的增加并不意味更多积极意义。重考制并不会使文中所述的不好的教学管理理念,如“教师本位”、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考试命题偏难、重死记硬背轻知识迁移、教师教学“满堂灌”、教学管理制度上“一刀切”等发生丝毫改变,重考制甚至在逻辑上与这些方面并无关联。重考制与“早日成才”的理想显然在时间逻辑上亦无关系。所谓“弹性”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只有形式上的表现,而无实质性的进展。重考制鼓励学生重复参加以教师为主导的考试,学生与教师博弈时仍处于完全被动;重修制鼓励学生把时间和经历浪费在提高已修科目上,而不是鼓励学生利用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社会实践,其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必定是短期的。学生不仅不可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不可能培育出所谓创新能力,相反会更加变成分数的奴隶。
二、透视大众化理论和学分制与考试的关系
《以》文也重点提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北京工业大学从1994年试行学分制以来也积累了超过十午的经验[6],那么大众化和学分制对考试管理制度意味着什么?众所周知,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精荚教育阶段基本停留在计划式的配给制培养学生上,学生所学专业、所学课程和毕业就业均统一决策,学生和教师个人都没有选择的权利,培养的内容以专业知识为核心,课程评价的方式和内容以闭卷考试和知识考查为主,并不涉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而大众化则不同。在美国,许多人责怪大众化带来的是“人才通货”的贬值。阿什比在反驳大众化高等教育将导致“越多就意味越坏”的责难时,明确指出,“越多就意味着越有差异”[7]。人们经常谈到“大众化了”,但当人们议论大学生好坏的时候,其教育观念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仍只以知识掌握的惟一标尺来衡量,更具体点,就是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评判。《以》文亦认识到大众化的多样性特点,认为应该“充分考虑到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多样化、多层次化的学习需求”,但其学校的改革并没有朝积极正确的方向走,“大众化”及“多样化”反而成为单一考试模式的挡箭牌。必须认识到,中国的大学若不及时调整自己的评价理念,寻找真正适应大众化的多标准和多手段的评价和考试方式,势必会和要求越来越多样化的市场脱节,从而造成在封闭的“象牙塔”中闭门造车。
在学年制下,计划和统一是教学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其学业评价标准不仅具有统一性,而且具有一元性,即考试方式单一,重知识的死记硬背,将闭卷考试成绩作为判断学业成绩的惟一价值标准等。学分制以选修制为核心,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反对以固定课程和班级授课制为特点的学年制,矛头直接指向学生培养中统一的课程体系、统一的教学进度和统一的评价标准,以培养多样和个性化的人才为目标,是一种“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8]。
在学分制管理下,教学方式多样,鼓励学生参与,与其相配合的考试制度注重考试方式多样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作业、研究项目与论文、课堂参与、动手操作、面试等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促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互动与博弈,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其学习的效果,有助于克服学年制下盛行的惟考试主义和“一考定成败”的弊端,也将有助于克服考试作弊的痼疾。在学分制下,即便高校的目的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关键之处也不在考试成绩,而在于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指导他们主动培养真正的能力,而非本末倒置的分数主义。而《以)文中“重考制是与学分制相配套的考试管理方式”的观点并没有根据。重考制固守卷面考试的惟一方式,以考试分数的提高为直接目的,继承着学年制的遗风,在本质上具有单一性。
三、总结与建议
教育观念没有在教育制度变迁过程中及时发生改变,是导致管理者线性思维、抓不住问题的原因所在。重考制考试管理改革并未真正理解学分制和以“学生为本”的含义,因此并不比原有的补考制和重修制更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分制的内在管理需要。
无论是补考\-重修还是重考,这些事后救火式的弥补措施都不是最关键的问题。现行考试制度最突出的问题在于考试方式和手段的单一,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且考试内容多靠机械记忆,不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课堂死气沉沉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下,最合乎逻辑的考试方式仍是闭卷考试。所以,考试管理改革应从课堂教学和考试手段两方面同时人手,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改善教学方式,教学和考试都要尝试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以课堂参与、作业、论文等多种手段和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特点。
[参考文献]
[1]张洪更.以生为本改补考制为重考制——北京工业大学深化考试制度改革的新探索口].大学教育科学,2005,(5):40.
[2]傅沙沙.北工大向学生收取重考费[N].北京:京华时报,2005-02-28(11).
[3]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做好2005年高等学校收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CS).2005.
[4][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扛教育出版社,2002:117.
[5][美]亨利·汉斯曼.具有连带产晶属性的高等教育[J].教育评论(北京大学),2004,(3):67—73.
[6]北京工业大学.关于本科生实施学分制的规定(1994)[DB/OL]. http:.www,bjpu.cn/department/jwch/xjgl/xuefenzhi,htm(2005 -11-21).
创先争优 学生党员 联系寝室
为落实创先争优活动,推进“三创六进”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探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我系开展了学生党员联系寝室的活动。我院目前的管理体制下,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基本场所,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培养和锻炼学生党员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
一、形势与任务
我系党支部为落实创先争优活动,推进“三创六进”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探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学生政治思想工作进寝室的有效途径。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培养学生党员走群众路线的意识和能力,全心全意地为同学服务,及时发现和解决同学们在思想、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全方位对新生予以正面引导,帮助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2010级新生有五百人,新生中各种情况交织,高考失落、学习习惯不好,自律能力较差、甚至还有不少身体有功能障碍,学生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等,使得对学生的服务、管理和教育任务复杂繁重,在学院党委指导下,我支部组织学生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他们责任意识强,表现优秀。安排学生党员负责本寝室或临近专业的1个寝室,实行目标管理,要求学生党员负责所联系寝室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等交流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做好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员、专业学习上的领航员、日常生活中的示范员、和谐校园建设的保障员。
二、活动的开展
1.制定制度
制定了《自信系学生党员联系寝室制度》,系党支部组织学生党员学习创先争优活动有关精神,学生党员联系寝室制度,布置联系工作的具体目标任务。
2.挂牌上岗
挂牌上岗,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我系全体学生党员在学生宿舍楼前召开学生党员联系寝室活动党员工作证发放仪式,提出要求和希望,给学生党员加以上担子,给予他们荣誉和责任。
3.协助辅导员工作
学生党员联系寝室,做好与新生的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和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向辅导员老师汇报,协助辅导员解决新生中的各种问题,学生党员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使新生更快地融入学校的大家庭中,让新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4.做好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员
通过党员联系寝室,宣传一些先进的思想、文化知识,对新生作一些正面引导。通过对新生的了解,对表现积极的在参与班级会议,团总支、学生会会议,以及学生党支部会议时可适时推荐。
三、活动的效果
1.创先争优活动落到实处,设立了学生党员示范岗,有力地促进了学院党建工作的开展
学生党员联系寝室制度的实施,为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和舞台,其责任和任务更加明确,有助于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该项制度的实施促使学生党员更加明确自身的“特殊”身份,促使其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每个学生党员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和开展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有力地促进了学院党建工作的开展。
2.建立起了覆盖面广、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有效地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大学生寝室是同学们学习、交流和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传播信息、交流思想和探讨问题的重要平台。大学生思想深处的真实想法最有可能、也最容易在寝室同学间通过一定的方式透露出来,大学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苗头最有可能较早地在寝室同学中表现出来。通过学生党员联系寝室制度,使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存在于大学生当中的各种安全隐患能够第一时间通过党员反映给辅导员老师,从而建立起覆盖所有学生、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2009年、2010年我系未出现安全责任事故,被学院评为安全工作先进单位。
3.党员带头学习、大家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改变了学风和校风
在党员和新生的交流和谈心中,让新生接受到了先进的思想,积极要求进步,他们学会了作为一名新生如何去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的环境。也能够大胆地提出批评和自我批评,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外,及时改进。在学习方面,通过党员联系寝室时各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新生们端正了学习态度,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更加认真,刻苦,求知欲增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系党员学生张正明既是团总支副书记,也是三好学生,工作、专业学习两不误。陆远航同学身为计算机应用2009级3班的班长,在大二时就已完成专衔本学习,毕业时就能拿到本科毕业证,他们对联系的寝室的同学影响很大,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风和校风。
4.有利于学生党员个人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在本次的党员联系寝室活动中,针对部分新生的性格特征,我们的党员同志对他们也进行了思想教育。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得到了许多的工作经验,加强了党员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能够很快地发现同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培养了学生党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干部的坚强意志,充分发挥了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存在的不足
一、合作学习的方式对于学生阅读学习的作用
1.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对于阅读部分的教学基本上都是采用对文章进行分段讲解的方式为主,将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单向地灌输给学生,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依赖的心理,弱化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合作式学习方法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不同,这种方式是以学生之间互相配合学习为主,学生需要自己去探寻答案,通过这一过程可以让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对他们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2. 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树立学生的良性竞争心理
合作式学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谈论、相互帮助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让学生之间产生良性竞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小组成员在一起合作,成员的荣辱结成一体,这样就会让学生产生团体意识,增强其团结协作精神。另一方面,由于组员之间阅读水平和学习努力程度的不同,会使学生的语文成绩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想要缩小成绩差异或者超越同学就会产生竞争的心理,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做出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之间开展良性的竞争。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对策
1. 创造合作环境,带动学生学习热情
兴趣对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为主。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对于这方面兴趣的培养更是不可或缺,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阅读,才能提高阅读的教学效果。能否有效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采用的阅读教学的方式,只有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成功地吸引学生,让其对阅读产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动脑思考,利用多种手段来辅助阅读教学,而合作学习就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以《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一课为例,在课前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动手做一个“听诊器”,在教学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组人数在五人左右,让学生拿出事先自己做好的听诊器,和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模仿医生和病人进行听诊。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开展这一课阅读部分的教学训练,往往会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2. 制定小组讨论原则
教师想要把握课堂节奏、维护课堂秩序,就必须要制定小组学习的相关制度,让学生按照制度开展小组学习,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小组学习制度的制定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要合理确定小组的内部组织结构。小组的组成可以是由教师指定或者是学生自己选择分组,在小组成员确定之后,为了避免出现影响课堂纪律等方面的问题,教师要在公正、民主的前提下让各组组员投票选出本组的组长和记录员。其次,要落实各组员之间的分工。如果只是由组长全权负责所有的阅读学习环节,就容易导致组员觉得分配不公或者觉得自己存在感不高而降低了参与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各组员之间的责任和工作,并且定期进行角色对换,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不同的岗位角色。最后,要制定小组学习纪律。制定的纪律不宜过于复杂,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如要保持课堂秩序,不给别人制造麻烦,不讲和课堂学习无关的话题,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等。
3. 设计并确立学习目标
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之前,要让学生清楚本课的训练计划和训练目标,让其带着目的进行训练。例如,在利用教材中的《嫦娥奔月》一课进行阅读训练时,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本文故事的背景,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学习。阅读的目标要根据学生阅读的次数来进行指定。第一遍阅读时,利用小组合作等方式认识文章中的生字,主要目标以学习生字为主;第二遍阅读时,要带着对于本课的思考来进行,如“嫦娥为什么会奔月”“后羿在嫦娥奔月之后的生活”“后羿的仙丹是怎么来的”等……学生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再读,再加上小组内部合理的分工,就能够较好地保证每位组员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 改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要想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就必须让其自己感悟老师所教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使其真正变成自己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尽量“放开手”,以引导者和流程掌控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阅读学习之中。对于在小组活动时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提供帮助并予以疏导,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
【关键词】 新西兰开放理工学院;开放与远程学习;学生参与度;学习支持计划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08―0021―07
一、开放理工学院:新西兰
高等远程教育的标志
新西兰是一个繁荣、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属于大洋洲,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国土面积约为268,680平方千米,由南岛、北岛两大岛屿组成,首都惠灵顿及最大城市奥克兰均位于北岛。新西兰人口结构多元化,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据统计,2013年,新西兰人口总量约为447万,土著毛利人约占15%。
新西兰对教育高度重视,其教育质量在国际上享有良好的声誉。根据1989年颁布的新西兰《教育法》,其高等教育机构包括8所国立大学、20所技术与理工学院(ITPS)、3所毛利语学院和大约40所工业培训机构(ITOS)以及数百所私立培训机构。新西兰高等教育具有极高的教育普及率,约有118,995名在校大学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统计数据显示,新西兰25岁至64岁人口中,有3/4之多的人口已经获得了中等或高等教育文凭,成为目前世界上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生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仅次于加拿大、美国。
新西兰技术与理工学院是一个多样化的高等继续教育机构,包括职业培训,旨在帮助知识和专门技术的保持、增进和扩散以及促进社区学习,并通过研究尤其是应用和技术研究来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当前新西兰政府对技术与理工学院的期望和定位是:能使更多的学生取得与产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文凭和应用型学位证书;能使当地人获得适当的高等教育机会;支持那些读写能力低、语言和计算技能较弱的学生改善这些技能并能进入更高阶的学习;确保职业学习满足产业需求(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0)。20所技术与理工学院往往被当作是一个“网络”,即一个统一体;一所技术与理工学院被作为“一个节点”,包括它所拥有的任何一个卫星传输点(校园)(Paul Grimwood, 2008, p. 36)。
新西兰开放理工学院是技术与理工学院其中的一个节点,是一所面向全国并以多种模式提供课程学习服务的开放与远程学习机构,由8个专门学院(specialist school)组成。除极少数情况下,该学院通常不提供面授或混合式学习,其学习中心建在该国奥克兰市和克赖斯特彻奇市。它是新西兰所有技术与理工学院中拥有最先进的电子学习能力的学院,并得到了国际社会认可,获得了英联邦学习共同体远程教育卓越奖和为奖励电子学习领域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设的梅隆奖。开放理工学院的开放与远程学习计划已有60余年历程,始建于1946年,起初是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退役军人和妇女提供安置培训的技术函授学校。因为课程学习是以远程方式进行,全国所有的学习者,无论在哪里都能够学习统一的技术课程并可就地考试。1963年,技术函授学校重新改名为技术函授学院。1983年授予第一个学士学位。到现在,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有选择地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文凭和学士学位等。1990年,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更名为新西兰开放理工学院,并成为专门的国家高等开放与远程学习机构。截至2010年,开放理工学院有28,740名学生,是新西兰所有的技术与理工学院里学习者人数最多的院校。这些学习者当中有78%的年龄在25岁及以上,58%是女性,17%是毛利人;97%是非全日制学习,70%的学习者已有工作。此外,为体现该学院所重视的社会公平观念,有24%的学生没有学校资格证明或经历(包括许多残疾人)(The Open Polytechnic of New Zealand, 2011)。
二、存在的问题:学生保有率与
学业完成率需要提高
较低的学生保有率和学业完成率是影响远程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共性问题。学生保有率和学业完成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反映的是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对待学业的态度。学生保有率(student retention)往往与课程或教学计划相联系,反映的是学习者能够完成第一学年或第一阶段的学习之后继续留在开放与远程学习机构并主动参与个人的课程和学习计划的情况;学业完成率则反映的是学生顺利通过一门课程的考核或成功地完成一个学习计划,从而获取渴望的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文凭、学位证书)的情况。
英国开放大学于2010年了一份关于远程高等教育学生保有率问题的报告――《22%――我们还能做得更好些吗?》,针对此问题展开了专门研究。该报告内容涉及保有率问题及研究的现状、辍学的成本-效益分析、辍学的时间规律等问题。结果显示:目前,英国开放大学学业完成率仅为22%,中位数值远低于英国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学业完成率(82%),低于业余高等教育学业完成率(39%)。这一结果令人惊诧,也极大地影响了英国开放大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由此引起了英国开放大学对学生教育保有率与完成率问题的重视。基于此,报告以英国为主,通过大量实证调研(涉及19个国家和地区)和文献研究,用较大篇幅说明了提升学生保有率和学业完成率的一些有效措施,包括提供有利于学生保有率的学习支持服务,辅导学生选择恰当的课程、设计有利于学生保有率的课程模块等(程根伟,等,2011)。
同样,正如英国开放大学和其他国家或地区远程高等教育机构面临的问题一样,新西兰开放理工学院尽管目前学生注册量堪称该国最多,但学生保有率和学业完成率低与经费筹措困难已成为一个困扰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2012年3月的新西兰《开放理工学院外部评价和审查报告》显示:开放理工学院课程完成率在2009年为62%,2010年为63%,中位数值低于其他新西兰技术与理工学院(2009年为70%),而与其他开放与远程教育机构类似,低于那些提供面授课程机构或学校20个百分点。同时,开放理工学院的职业资格证书完成率在2009年仅为21%,2010年为33%,中位数值明显低于其他新西兰技术与理工学院(51%)。另外,根据2010年一个新近任命的高级管理团队研究显示:开放理工学院首次注册入学的学生(一年级学生)有17%在他们的学习中成功机会很少,或者选择退学或者课程学习失败(NZQA, 2012)。
因此,为改进此种状况,一些新西兰学者的研究开始关注并试图寻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路径,但如同英国开放大学相关研究的结果一样新西兰的研究虽给出了对策,但实践效果甚微。近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有了新的研究和发现,他们认为这两个问题的实质其实是一个关于“学生参与度”的问题,因为学习者只有完全参与进他们的学习中才能使其学业更加持久并成功完成学业(Kuh, G., Kinzie, J., Buckley, J., Bridges, B., & Hayek,., 2006)。
何谓“学生参与度”?学者库(Kuh,G)在其《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要素之评价》一文中认为:学生参与度是一个测量学生投入到有效学习活动中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学生如何看待学校对他们学习的支持力度的概念框架(Kuh, G, 2001, pp. 10-17)。他进一步将其概括为:学生参与度就是指学生献身学习活动的努力程度。查普曼(Chapman)认为,参与度是学生除情感承诺之外的在其课业学习中的主动参与和认知投资程度(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0)。澳洲教育研究委员会(2008)在其一份研究报告中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必要补充,认为学生参与度不应只是简单地对学生努力的结果进行考量,还应包括为学生创设的各种活动和条件,只有产生这种合力才能导致高质量的学习效应。因此,一定的支持条件和活动对学生成功地参与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这些活动和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学机构的组织结构和文化、师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学习环境的外部因素等(Chapman,E, 2003)。
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进而提高学校学生保有率和学业完成率呢?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策略。有观点认为,学校环境在学生参与度和学业成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李森等人(Reason, Terenzini, & Domingo)认为,尤其是在第一年的学习中要增强学习环境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的学业和其他支持计划。另一些学者,比如皮特伟等人(Pittaway & Moss,; Youl, Read, & Schmid)指出,准备学习计划对学生参与度和学业成功有一个长期的积极的影响。基尔南等人(Kiernan, Lawrence, & Sankey)等认为,建立包含课程评价的学习技能开发计划(比如论文计划)可能是有效的策略。同样有效的是学会学习计划,尤其是那些植根于特定学科内容的学习计划。除了准备计划和学业支持(环境)外,同辈辅导计划(peer-mentoring schemes)被认为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水平和成就感。而师生关系对学生参与度亦非常重要。比如梅耶(Meyer and Bharadwaj)就断言,当教师都是平易近人的、能干的、对学生的需求有充分准备和敏感性,那么,学生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且更加乐意表达他们的观点。生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参与度的又一重要因素。比如莫兰和戈尼亚(Moran and Gonyea)发现一些学生把他们的成功归结为与同学之间的学业交互,而不是教师或他们自己的努力。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学习动机和努力、创设最佳学习环境是促进学生参与度的最关键因素(Catherine Ross, 2010)。
关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成果很快引起了新西兰开放理工学院的注意,为了更好地解决当前存在的学生保有率和学业完成率较低的问题,该学院着手从学生参与度这一方向寻找突破口,实践证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三、提高学生参与度:来自
开放理工学院的实践
为提高新西兰开放理工学院的学生参与度,开放理工学院附属机构――开放理工学院学习中心(该中心主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提出了3项学习支持计划,旨在增强远程高等教育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以期提高学生学习保有率并达成学生的学业成功(Catherine Ross, 2010)。
1. 开发并使用在线学习技能工作坊,完善在线学习和考试制度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在线远程学习和完善考试制度,开放理工学院学习中心已开发并交付了两种“在线学习技能工作坊”:智学坊(StudyWise)和智考坊(ExamWise)。“工作坊”的主要目的有三:一是旨在增强远程高等教育对第一学年学生的吸引力,并帮助其发展必要的学习技能以期增加其学习成功的可能性;二是促进并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改善教职员工与学生的关系(美国学者Dr. Alan Seidmann提出过一个计算学生保有率的公式:保有率=(早期+持续+重点关注)×提前主动的联系。这也充分说明了师生互动关系对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的积极效用);三是增进学生对开放理工学院学术文化的理解。一所学校的学术文化往往代表着这所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引人注目的品质,这也是吸引学生加入的重要因素。“工作坊”每学期都是免费开放的,它是学生学习的顾问,当学生有需要的时候可随时登录访问,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步的、灵活的即时学习。为了进一步了解“工作坊”,以下将分别对两个“工作坊”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智学工作坊”是一个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在线学习空间,旨在使学生能够安心进入远程高等教育机构学习,尽快适应远程学习状态。“智学工作坊”启动于每学期开学前两周,运行三周,在这段时期内学生在任何时间都可以登录工作坊。该工作坊模块包含的学习资源和活动内容覆盖了所有重要的学术和技能领域,并以各种形式体现出来,诸如针对性的阅读、交互联系、音频和视频剪辑、幻灯片展示、网页超链接以及小组论坛等。“智学”主题包括:①引入模块――为学生介绍开放理工学院和在线校园情况等信息,以及作为他们学习顾问的工作坊及其开况,帮助他们较快地熟悉开放理工学院的教学模式;②组织模块――鼓励学生安排和设计他们自己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并建立一个文档,以确定自己的空间位置;③设定目标和动机模块――向学生解释目标和动机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设定个人学业目标;④时间管理模块――因为许多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要学会管理时间、计划工作量、平衡工作和生活时间,以保证有效的学习时间;⑤学习喜好和学习方法模块――学生可以在此坊中探索自己的学习喜好和学习技巧、方法和学习策略;⑥基本研究模块――为应对考核,学生应学会查找、评价和使用信息进行阅读和写作,内容主要包括在线写作、网络规范、任务的理解和计划、做笔记、编辑以及校对工作等;⑦APA参考格式模块――使学生了解和掌握APA论文撰写格式的必要性及使用方法,规范学生学术文献的引用和参考文献的撰写方法,以及表格、图表、注脚和附录的编排方式;⑧剽窃模块――教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剽窃以及如何避免这一问题。总而言之,“智学工作坊”使学生对远程高等教育学习过程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便捷灵活的模块化设计使学生更容易上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对于提升学生保有率有重要意义。
“智考工作坊”是一个在线学业考核空间,用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它主要提供一些技巧、策略和方法来帮助学生以激励他们突破学习障碍,克服“畏难”情绪并顺利应对考试,最终成功地完成学业。这个“工作坊”为期一周,每学期考试开始前一个月启动。“智考坊”也是一种包含了在线论坛在内的学习顾问。在线论坛被主要用于提升学习动机――鼓励学生相互激励,以及为学生答疑解惑,澄清关于考试方面的任何问题。“智考”主题包括:①考试准备工作,包括学习时间管理和计划修改;②动机与设定目标,让学生知悉动机是提升其学业成就感的重要因素,而目标是促使学生学业成功的重要保证;③集中精力和主动学习――通过各种学习技巧和策略的传授以帮助学生尽快步入学业正轨,集中精力应对考试挑战,从而提高学业完成率;④修正策略和记忆技巧,使学生学会反思,在反思性学习中有所收获; ⑤理解和回答不同类型的问题,给予学生问题分析和解决策略的指导;⑥管理和减少压力,使学生以最轻松的心态面对学习和考试;⑦告知学生考试前、中、后要做的具体事情,帮助其尽快进入考试状态。
自2007年开放理工学院学习中心开发并交付了在线学习技能工作坊,从那时起学生注册数量逐年增加。2010年,大约有20%的第一学年的学生参与了“智考工作坊”,10%的学生参与了“智学工作坊”。从实施效果来看,成效显著,但仍需进一步提高第一年学生“智学工作坊”的参与率。另外,截至目前,总体大约有80%的学生已参与过“工作坊”并成功完成了课程学习(“参与”被定义为登录到工作坊至少一次)。该比例高于2010年所有第一学年学生成功完成课程率(60%)。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对“工作坊”有很高的满意度。这一举措的实施为学生保有率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2. 改进学生同辈辅导计划,激发学生活力,提高学生学业完成率
开放理工学院学习中心于2005年开始实施学生同辈辅导计划,之后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2010年有超过4,000名的学生参与了这个计划。学生同辈辅导计划的目标是:①帮助新生在开放理工学院有一个新鲜的、良好的开始;②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发挥自身优势并注入情感,适应这里的学习;③鼓励学生与同辈指导者多保持接触和交流,要求教职员工也要关注学生成长;④通过辅导提高学生学业完成率。
同辈导师一般于课程开始的第二周到第四周与学生开始接触并保持联系,交流会话主要集中在:学习入门指导、确定学生学习目标和识别学生优势并想办法将其优势转化到学习中去。随后的双方互动联系要根据新生实际情况来定,同辈导师会着重强调学生“努力”的重要性并强化这一概念,以期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亨利等人(Henry, Bruland, & Sano-Franchini, 2011)认为,为了使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和交流真实、富有意义并能取得实效,对同辈导师的精心筛选和深入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根据经验,一个有效的同辈导师往往有一个成功的高等教育背景,充满自信、富有热情、具有文化意识、耐心并有一对一的和团队工作的能力。特瑞恩和伦纳德(Terrion & Leonard,2007)列出了成功的同辈导师的特征:有大学学习经历、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具有领导力、值得信赖、富有同情心、充满热情和头脑灵活。
从学生的反映来看,他们对同辈辅导计划持积极态度。该计划中在与同辈导师的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导师对他们的鼓励和激励增加了新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有了留下来继续学习的动力和活力。同辈辅导计划已对学生的课程完成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7年,该计划已涉及大约2,000名学生,课程完成率平均增长了6%。同样,英国开放大学学者研究显示:通过开展学生同辈辅导计划,新生保有率显著提高,两个实验都证明了这一点。一个是英国开放大学进行的很小规模的实验,实验组的保持率比控制组增加了32%;另一个是韩国国立开放大学进行的大规模的研究,结果发现学生保有率增加了5%―14%不等(Ron Grant, Glenda Olivier, Caroline Rawlings, & Catherine Ross, 2011)。
3. 开发利于毛利族学生学习的在线辅导计划,注重教育公平,满足学习者多元学习需求
为了响应政府优先发展毛利人教育的政策,保障毛利人的教育权益和机会,开发其潜能,满足其教育需求,提高其教育水平,开放理工学院专门组织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同辈导师――学习者在线辅导计划”,充分使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优势为毛利族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和帮助,不仅要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还要满足他们的文化需要。这是因为当毛利族学生在远程学习资源中看到有关毛利人的家庭、生活、习俗、文化等内容时,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从而提高学生保有率和学业完成率,也更有利于产生文化认同感。对毛利族学生而言,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与其学业成功有很大的关系。“同辈导师――学习者在线辅导计划”正是以关注土著毛利族学生的归属感为核心的一个网络学习(资源)空间,目的是建立一个在线学习社区并促进学生与所属社区的联系。先前在开放理工学院学习的情况显示:毛利族学生认为“归属感”和“地方归属”是影响他们学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而,许多学生因文化背景原因被贴上了“非传统”的标签而丢失了归属感。因此,他们既没有“参与感”也没有“获得支持感”,感觉自己是不受支持和关注的学生并因而倍感压力。当毛利族学生体验到压力和不安时,他们可能会经历一个较低的幸福感,也就降低了他们学习的动机和乐趣。
基于此,为满足开放理工学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生需求,在线辅导计划应运而生,此后也被证明有益于生成更多的文化响应环境,利于不利人群和少数族群学生的在线学习。“同辈导师――学习者在线辅导计划”就是为此目的而创建的在线空间,这表示了开放理工学院恪守承诺,尊重多元文化,支持和关注毛利族学生学习的态度。“同辈导师――学习者在线辅导计划”无论在视觉上还是结构上都进行了特殊设计,反映了毛利人的家庭、生活、习俗、文化。这个空间被命名为“网上会堂”,它反映了21世纪的在线学习(e-learning)思想,是一个将毛利人教育哲学结合起来的远程学习环境。“网上会堂”是在第一学期的学习中为毛利族学生之间提供连接并建立关系的一个空间。该计划旨在为毛利族学生建立一个有“归属感”和“地方归属”的在线环境。“同辈导师――学习者”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毛利人哲学语境下的字面意思是“年长同胞关照年幼同胞”。然而,在学习情境下,意思是:一个富有经验的学生(同辈导师)对一个新生(学习者)全面的关照和指导。该计划就是建立在毛利人这样的价值观和原则基础上的,计划的形成也是吸收了大量相关理论元素,包括毛利人教育观、积极心理学和方法论等。
四、启示
新西兰开放理工学院以其独特的办学特色每年吸引着大量的学习者,良好的办学声誉和教学质量使其在世界远程高等教育领域里表现出色。这主要归功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宗旨,设身处地地服务学生发展的品质,尤其是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开放与远程教育设计为人称道,体现了其尊重多元文化、公平办学和服务大众的教育精神。由开放理工学院学习中心为提升学生参与度而开发并投入使用的学习支持计划带给我们如下启示:
1. 加强学生保有率和学业完成率问题研究
学生保有率和学业完成率问题对于远程高等教育机构而言不仅是关乎其效益的经济学问题,也是反映其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更是一个关乎其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反观当前国内远程高等教育研究热点多为办学定位与模式研究、远程教育政策研究、远程高等教育比较研究、质量保障机制研究、教学方式研究、课程和学习资源建设研究等,而较少关注学生保有率和学业完成率问题的研究。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学业失败者的特征分析,影响学生保有率和学业完成率的因素、原因及对策研究,以及对国外研究理论的梳理等方面。可以肯定的是,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理论广度和深度方面仍需着力加强。
2. 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增强学习支持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当前我国远程高等教育机构在教学平台建设方面已取得突破,平台设计采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基本实现了教学、考核一体化的资源富集区。尤其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各种新兴技术和理念也在远程高等教育中不断得到应用和实现,比如移动学习、微课程等。学生同辈辅导制度也渐趋完善。但还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数字化学习资源仍然供不应求(一方面是数量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是供与求之间的“剪刀差”矛盾),尤其是优质学习资源仍然匮乏。新西兰开放理工学院最大的优势并不仅仅是它的教学平台的先进性,更多的是它的在线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多元性、延展性和人文性。我们应继续重视远程高等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开发或更新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优质的、公益性、示范性和标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打造公益性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素材库和案例库,并提供资源标准化、注册与目录服务,建立市场化共享机制和公共服务平台。(宋宝瑜,2009)
3. 面向西部农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发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
如同新西兰理工学院针对少数族群的学生学习需要进行的教学设计一样,我们应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兼顾多元文化价值观,满足学习者的多重学习需求。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服务和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帮助学生实施个性化学习。根据具体教育情境,设计培养模式,特别是农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应由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学历教育转向实践技能培训的技能教育,尽可能满足农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和个体就业与创业需要,加强职业性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4. 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创建在线学习(空间)情境,以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
根据建构主义者的观点,远程高等教育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其细心的提供学习便利的设计。一个考虑周到的提供学习便利的设计不仅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与学习参与度,而且也降低了指导者的工作负担。建构主义“可以有效地作为远程学习环境的基础。这些环境必须源自真实的课业,学习者需要参与有意义和基于问题解决的思考;意义是要协商的,并反映所学习的东西”。(张福生,2012)这个观点受到很多学者的赞同,他们认为建构主义的合作式、互动式的在线学习环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参与、想象和互动,将更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效。尤其是对那些成年学习者,他们更愿意独立思考,而不希望自己只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器。若要满足这种需求和期待,课程内容设计就必须给予他们一些体验,契合他们的经历、背景、兴趣等,进而使其获得对知识的反思性建构。新西兰开放理工学院针对毛利族学生学习的在线辅导计划便是建构主义教学最好的践行者,将现实中的生活要素、文化要素、社会要素融入其中。我国远程高等教育院校可以此为指导尝试在线学习空间的创建。
[参考文献]
刘永权,牛健,李莹. 2011. 透视国外远程教育降低辍学率的窗口――对英国开放大学扩大参与中心2010年报告的解读[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6):47-48.
宋宝瑜. 2009. 中外远程高等教育热点问题比较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4):41.
张福生. 2012. 美国远程高等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120 - 121.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0). Tertiary education strategy 2010-15. Retrieved November 21, 2011[EB/OL].[2012-08-15]. http://minedu.govt.nz/NZEducation/EducationPolicies/TertiaryEducation/PolicyAndStrategy/~/media/MinEdu/Files/TheMinistry/TertiaryEducationStrategy2010/TES2010to2015.pdf
Paul Grimwood(2008). Transformation――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Vocational ODL in New Zealand[J]. Open Education Research,(6):36.
The Open Polytechnic of New Zealand (2011). Open Polytechnic annual report 2010[EB/OL]. [2012-12-20]. http://openpolytechnic.ac.nz/about-us/corporate-publications. NZQA(2012).Open Polytechnic Report of External Evaluation and Review [EB/OL]. [2012-11-12].http://nzqa.govt.nz/nqfdocs/provider-reports/6022.pdf
Kuh, G., Kinzie, J., Buckley, J., Bridges, B., & Hayek, J(2006). What matters to student succes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ommissioned report for the National Symposium on Postsecondary Student Success: Spearheading a Dialog on Student Succes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Cooperative[EB/OL]. [2012-10-20]. http://nces.ed.gov/npec/pdf/Kuh_Team_Report.pdf
Kuh, G.(2001). Assessing what really matters to student learning[J]. Change,33(3):10-17.
Chapman,E.(2003).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assessing student engagement rates[EB/OL]. [2012-09-10]. http:///getvn. asp?v=8&n=13
Catherine Ross(2010). Engaging distance students in learning: What matters to students, what motivates them and how can engagement in learning be fostered? [EB/OL]. [2012-12-10].
http://openpolytechnic.ac.nz/static/pdf/research/open_polytechnic_working_papers_order_form.pdf. (Catherine Ross, 2010)
Ron Grant, Glenda Olivier, Caroline Rawlings and Catherine Ross(2011). Enhancing the Engagement and Success of Distance Students Through Targeted Support Programmes[EB/OL]. [2012-12-20].http://openpolytechnic.ac.nz/static/pdf/research/open_polytechnic_working_papers_order_form.pdf
收稿日期:2015-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