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了营造科技创新型建设氛围,贯彻《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加快科普示范城区建设步伐,推动我区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鼓励优秀人才的涌现。按照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通知“为贯彻落实建设节约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的精神,2015年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主题为《节约、创新、发展》的要求”,为了把此项活动办成我区的特色和精品项目,经庐阳区科学技术协会、区教育局、区中小学科普工作者协会研究,拟在2014年11月份,举办庐阳区第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庐阳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庐阳区科学技术协会、庐阳区教育体育局、庐阳区中小学科普工作者协会及相关学校。
庐阳区第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机构:
主席:黄|
副主席:姜鸿杰刘芳王翠英
执行主席:殷硕景董召奎谷云岳彩莲
大赛执行:闫如成邹磊
大赛组织协调:王碧波尹亮鲍妮娜
“创新大赛”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共同协商组成。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庐阳区青少年科普协会(区电化教育馆408室)。
二、大赛宗旨:建设节约型社会、创新型国家
三、大赛主题:《节约、创新、发展》,科幻画不单设主题。
四、大赛参加范围:庐阳区范围内职业学校、高中、初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在校学生和民办机构辅导的学生。
五、活动内容:竞赛活动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展览、优秀论文评比和科学幻想画比赛等。
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面向所有中、小学生。
2)参加发明创造比赛的作品应是青少年自己选题、自己设计、自己制作。评选委员会依据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评出优秀项目。
3)科学论文要求青少年自己选题、自己研究、自己撰写;参加科学讨论会的论文可以是中小学生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等。评选委员会依据论文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评出优秀论文。
4)创新方案设计的参加者是中学生,它要求青少年运用现有的知识、通过收集和检索获得的信息,经过调查、走访、分析、论证以及研究性学习,对重大现实问题可能设想的解决方案,或对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可能实现的新进步、新形态、新形式、新概念、新产品和新服务进行设计和创作。
5)创新方案设计的参加者是中学生,它要求青少年运用现有的知识、通过收集和检索获得的信息,经过调查、走访、分析、论证以及研究性学习,对重大现实问题可能设想的解决方案,或对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可能实现的新进步、新形态、新形式、新概念、新产品和新服务进行设计和创作。
6)竞赛类作品要求
1、每名申报者在一届大赛上,只能申报一项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包括集体项目)。
2、申报者所申报的项目必须是2013年7月1日后完成的。
3、申报书不能与研究报告等其他申报材料装订在一起,否则视作不合格申报。
4、查新报告:所有参赛项目应提供查新报告,其中技术发明要提供专利查新报告。查新报告的格式会在申报表中体现。选手必须对类似论文或项目进行检索,并说明自己的项目与他人的论文或项目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
5、评审标准。作品按照自主选题、自己研究、自己撰写、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的要求。具体见《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章程》。
6、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应附说明项目原理、用途、改进点等的材料和项目实物照片。
六、活动要求: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科技活动的领导,认真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和实施。要围绕主题,以立足普及、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创新实践为原则,广泛开展活动。
七、参赛要求
1、严格规范竞赛工作。坚持“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的“三自原则”,坚持“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的“三性原则”。
2、注重能力培养。注重青少年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基本能力的培养。倡导青少年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探索身边的科学问题。鼓励和发掘青少年质朴的原始创新意识。强调和提倡青少年主动发现、自主研究、自主创新。
3、作者人数规定。同一项目(竞赛项目)的作者不得超过两名,否则不予申报,两名作者的项目视为集体项目,集体项目按10%的比例参评。一个项目的辅导老师不得超过两名。获奖项目只表彰第一辅导员。
4、科幻画作品要求
1)作者要求:5—14周岁的少年儿童。
2)作品要求:
①、参评作品要求符合主题,充分体现科学幻想;
②、参评作品一律在规格为38M×54M纸或其它材料上绘制,不需装裱;
③、作品形式可以是油画、国画、水彩画、水粉画、钢笔画、铅笔画、蜡笔画、版画、粘贴画、电脑绘画等画种,作品风格及使用材料不限,但不包括非画类的美术品、工艺品;
④、参评作品仅限个人作品,即由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作品,不接受集体作品;
⑤、参评作品要注意构想的独特性、新颖性。抄袭他人作品,一经发现将被取消参评资格。
3)评审标准:按照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统一要求。
5、科技辅导员竞赛要求
1)每名申报者在一届大赛上,只能申报一项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包括集体项目)。
2)申报者所申报的项目必须是从当年7月1日往前推不超过两年时间内完成的。
3)申报书不能与研究报告等其他申报材料装订在一起,否则视作不合格申报。
4)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应附说明项目原理、用途、改进点等的材料和项目实物照片。
5)查新报告:所有参赛项目应提供查新报告,其中技术发明要提供专利查新报告。查新报告的格式会在申报表中体现。选手必须对类似论文或项目进行检索,并说明自己的项目与他人的论文或项目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
八、申报材料:
1、科幻画:科幻画原件、申报表一式2份,一张张贴于作品背面,一张用回形针附在作品上。
2014年9月15日前,科幻画申报材料、汇总登记表(同时报送电子版),逾期不接受申报。作品资料请自行留存,作品不退。
2、学生竞赛项目:作品1份、申报书1份、查新报告1份(同时报电子版,每个作品建一个文件夹,文件名称:学校+项目名称)。
3、教师竞赛项目:作品1份、申报书1份、查新报告1份(同时报电子版,每个作品建一个文件夹,文件名称:学校+项目名称)。
4、学生科技实践活动:作品1份、附件1份(电子版同时报送)。
九、专家评委:为了提高我区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水平,本届大赛由庐阳区科学技术协会和庐阳区教育体育局组织专家评审,并将邀请安徽省青少年活动中心、在肥科研院所专家和市科协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比赛进行评审。
评委会顾问:黄|(庐阳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姜鸿杰(庐阳区区委常委、科协主席)
刘芳(庐阳区区委常委、副区长)
王翠英(庐阳区政府副区长)
评委会主席:董召奎(庐阳区科协常务副主席、科技局局长)
殷硕景(庐阳区教育体育局局长)
评委会副主席:岳彩莲(庐阳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
谷云(庐阳区科协委员、科技局副局长)
评审组组长:徐楠桔(省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安徽省青少年创新大赛组织成员之一)
郑军(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二室主任兼、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项目负责人)
评审组评委:韩德民(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省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专家评委)
孙怡宁(中科院合肥智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专家评委、合肥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专家评委、安徽省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评委)
王刚(合肥市第一中学生物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辅导员)
十、作品评审方式:采取专家评委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
十一、作品征集对象:庐阳区区域内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及职业学校、民办学校的所有在校学生。
十二、表彰奖励:区级竞赛根据不同项目设置作品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优秀社会实践奖,另设优秀辅导奖和优秀组织奖。
十三、奖项设置:
1、科技创新特等奖(包括科技论文、发明制作、科学幻想画、社会实践):共100名
2、科技创新一等奖(包括科技论文、发明制作、科学幻想画、社会实践):共150名
3、科技创新二等奖(包括科技论文、发明制作、科学幻想画):颁发获奖证书
4、科技创新优秀组织奖6名
5、优秀科技辅导员:中、小学10名
十四、活动依据:依据庐阳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庐阳区中小学科普工作考评标准》的要求开展本次活动。我们将庐阳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校的参与率作为对学校科普工作考评重要条件之一。
十五、工作日程安排:
1、筹备:2014年6月15日至11月30日;
2、2014年10月15日成立第六届创新大赛组织机构;
3、2014年11月18日上报作品;
4、2014年11月22日专家评审组对作品评分;
一、营造创造氛围 激发创造欲望
1. 从物质环境来看,教师要给孩子一个自主活动空间,激发他们发现和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兴趣是学生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使科学教育活动成为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
2. 从精神环境来看,营造创造意识和创造行动的氛围,就是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就能积极探索,积极思考,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
3. 从教学内容环境来看,选择以学生生活周围的事物为实践基础的教学内容是认识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实践更应该是他们的学习内容。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必须注意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既要使选择和设计的内容是在青少年生活的周围,是他们能够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又是能使他们感兴趣,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通过科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要从青少年的身边开始,遵循其认知规律,并进行适当地进行拓展。
二、组建科技团队 发挥引领作用
有创新才能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型学生。可以说,科技辅导员的作用关系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成败。
1. 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要注意发挥自己在项目研究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和设计者的作用。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课外时间少,再加上学校的条件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辅导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因此,在选题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选题的范围、视角、科学性、新颖性、可行性和实用性方面总体把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计划,反复试验,解决疑难,有时还要带领学生求助于科研机构的帮助。最后是指导学生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有时还要协助学生制作电脑多媒体课件,绘制展板,外出比赛,进行论文答辩等等。方方面面,困难重重,这些工作都需要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和协调有关方面共同克服困难,付诸实施。
2. 开展好青少年科技活动,需要组成两个管理团队,负责落实科技教育工作:一是由各科组长或学科带头人组成科技教育团队,主要是组织好各科各类的科技兴趣小组,协助学校开展有关的科技活动, 向学生传授科技知识及技能,发现及培养科技苗子,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二是由班主任组成的科技辅导员团队,主要是负责学生各项活动的思想动员、组织管理、纪律监督等工作,保证各项活动有序地顺利开展,同时对学生进行科技思想教育、科技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加强硬件建设 提供创造基础
校园硬环境的建设对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提高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重视学校硬环境建设。
1. 建设科技活动室,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感受创新的乐趣;为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设大型的创新教育活动基地。
创新教育 风靡校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历年的科技创新大赛中,重庆一中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科技教育也成为重庆一中的办学特色。科技方面的成就让重庆一中更加光彩耀人,重庆一中在科技方面的影响力已经不仅仅渗透到师生中,更是让科技的春风吹出校园散播于社会。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潜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十分重视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形成了经常性科技活动,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计算机等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奥林匹克头脑风暴、一种智力快车、机器人和传统的三模一筝一电(空模、海模、车模、车筝和无线电)等课外活动。定期性科技活动,如小科学家协会年会、趣味数学竞赛、物理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竞赛、化学实验设计和实验竞赛、地理拼图和地理知识抢答比赛、科技英语单词比赛、科技游园活动和科技小论文报告与答辩等。学生科技活动已成为重庆一中的一大亮点与特色。在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学校的科技小设想、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四小”科技活动,被列为面向全国中小学推广的五种课外活动模式之一。
科技创新大赛奖是学校检验科技教育成果的重要活动,学校老师们多次阅读并分析历届科技创新大赛通知、规程及补充通知,青少年竞赛项目(创造发明、科学研究论文、机器人创意)、青少年展示项目(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是重庆一中的优势项目。
创新添彩 培育英才
在今年举行的27届科技创新大赛中,学校相关教师也积极行动起来,与市科协加强联系,获取比赛的第一手信息,组织学生参加创新比赛,为学生提供一切可能的设备及活动空间,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探索科学难题,积极发扬“求知求真”的务实精神。
在第27届重庆市科技创新大赛中重庆一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高2013级的张露、张洋、朱立华对RW新型防水耐久密封材料的研究获得一等奖,总计7项一等奖高居全市第一,超出几个直属学校获奖总和;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智能型太阳能果蝇诱灭装置》、《工业石膏代替石灰石生产水泥的关键因素研究》分别获得重庆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设立的创新单项奖。
郑哲敏院士是最早参与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学术指导工作的院士之一,他对青少年科普教育事业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支持,为青少年参与科研实践活动付出了大量心血。每年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课题评议活动,郑院士都不顾年事已高、工作繁忙,总是挤出时间参加。
6月2日早上9点,90岁高龄的郑哲敏院士迈着稳健的步子来到力学所大厅,与师生们热情打招呼。活动开始后,师生们首先在报告厅观看了介绍郑哲敏院士科研成就的展板,之后与郑院士一起在会议室进行交流。郑院士从自己少年时代的求学经历讲起,与师生们交流了自己对科学的认识,对科学兴趣培养的看法,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等内容。
“兴趣,有的是天生有的,当然也是可以培养的。一个事情你熟悉了,你就喜欢它了,所以不要把它纯粹看成是天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兴趣有个培养过程、培育过程。”“做科学总得有兴趣。兴趣在背后作为一种力推动着你。要是你完全没有兴趣,就会感觉自己内部没有动力,很难有所作为。当然只靠动力还不行,还要有毅力,你的教育是社会给你的,你应该回报社会。”
在谈到进行科学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时,郑院士说: “我喜欢从实际问题里面提炼一些东西,把实际问题提升为科学问题,用科学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再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到实际问题里去,把它当成一个循环……解决科学问题就要有好的基础,数学要学好,物理要学好,化学要学好,这些基础都要学好。因为它们是理解问题的基础,也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如果你没有很好的物理基础,看待自然现象则只能停留在表面。”
“科学研究也是挺枯燥的,也挺苦的,你不知道从哪儿着手,怎么办?总会有一些摸索的过程,有一些比较痛苦的经历,也许会让你睡不着觉,但你熬过这一段,就突然豁然开朗了。当然,这个过程是挺恼人的,也挺痛苦的,但后来也是很高兴的事。我想科学研究的乐趣也许就在这种刹那之间,不要把它想得样样都是美好的,天天都有刨新那是不可能的事!”
莱州城港路中心小学地处胶东半岛、莱州湾畔,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现有22个教学班、65名教职工、在校学生1 200人。多年来,学校秉承“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以课题研究为引领,科技创新为总抓手,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打造科技教育办学特色上进行了不懈的实践与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先后有200多人次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省、国家级奖励,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综合实践活动优秀实验基地”“山东省科普教育示范校”“山东省群英计划项目学校”“全国科技教育示范单位”“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等称号。
明确思路,找准教学发展着力点
学校多年来凭借优异的教学质量赢得了学生家长认可和社会赞誉,并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校领导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当今社会,做教育不能仅仅培养学生考高分的能力,满足传统应试教育的要求,而要培养具备多方面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小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也是关键阶段,基于上述认识,学校确立了“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宗旨,把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学校的重要日程,大至三年规划,小到学期计划,都明确了科技创新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特色教育教学的长远发展找准了“坐标”。
为确保科技实践活动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业务副校长为组长的科技教育指导小组,负责制订计划,深入学校、班级进行专题讲座和现场指导。使全校上下形成了领导小组决策,工作小组指导,各处室协调,年级组落实,全体师生参与的新格局。任课教师安排上,挑选责任心强、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科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并组织他们外出参加培训学习。为确保培训效果,规定外出培训的教师必须将培训内容和感受体会写成报告,回来后给其他教师上“汇报课”, 从而达到了“一人培训,众人受益”的目的。几年来,先后派出30多人次到济南、上海、北京等地参加培训,每年投入资金都在数万元。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评价奖励机制,将教师科技创新辅导成绩作为职称评聘的条件之一,从评价机制上为科技教育工作提供了保障,有利地促进了科技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因地制宜,抓准科技实践活动的切入点
学校位于农村, 虽不具备城市学校一流的实验设备,但却拥有自然母亲赐予的最宝贵的天然实验室。让学生到真实的生活世界去进行体验,是科技实践活动的根本所在。老师们引导学生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开动脑筋发现问题,经过筛选、提炼,变成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例如:学生在帮家长收获花生时发现,花生地膜覆盖种植虽然结果多、管理省事,但出现的生芽果、腐烂果也明显多于不覆盖薄膜的花生,严重影响了花生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为寻找合理的解决措施,研究小组的同学们就此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由于地膜覆盖花生不能像露天花生那样进行“清棵”处理,因而胚轴伸长过短,使早期花生果针入土过早,果实提前成熟,因而出现了生芽果和腐烂果现象。于是根据胚芽见光后胚轴就会停止生长的原理,研究小组发明了“白间黑地膜”:即在普通地膜上,根据花生的行距加上宽约15厘米的黑色不透明地膜。这样,花生出苗时不透明宽带就可以挡住阳光,延长胚轴的伸长时间,使花生胚轴继续伸长,将子叶顶出土面,起到了“清棵”的作用,从而解决果针入土过早和果实早熟的问题,避免芽果、烂果的发生,增产效果非常显著。该研究分获“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创新成果奖”,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颁奖大会。
学校还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将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的场所,敏锐地发现、捕捉社区中蕴涵的研究课题,这也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又一途径。2008年汶川大地震人们记忆犹新,而日本发生的9级地震又令世人惶恐不安。地震灾害应如何预防一时成为社区居民谈论的热点问题,这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并由此产生了发明“方便携带的地震报警器”的创意。每个人的衣服上都有纽扣,如果将其改造成具有报警功能和照明功能的新型纽扣,万一地震来临,人被埋在瓦砾下,就可以运用声音报警,或晚间用光亮来进行呼救。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终于完成了这项发明。再如,李佳逸同学发现园丁在修剪冬青绿篱时,使用传统的园艺剪刀,剪刀口咬不住冬青枝条,总有部分枝条向外滑脱出来,影响修剪效率,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剪出来的绿篱还不平整。于是他和研究小组的同学们确立了《方便防滑绿篱剪刀》的研究课题。运用从理发推子受到的启发,在绿篱剪刀下面加上托板,起托辅作用,省去两手托剪刀的不便,剪绿篱时只需两手用力推着剪刀向前剪,就可以很容易地将绿篱修平了。同时在剪刀的一侧刀刃打上锯齿状的结构,以便咬住枝条防止向外滑脱,从而轻松地把枝条剪断。成品经园林工人试用效果很好。该作品获“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成果一等奖”。
内外衔接,打造科技创新特色校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学校深刻意识到:要保证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效果,必须将其纳入课程计划进行管理,于是通过结合身边资源,编写了具地域特色的《月季扦插育苗》《我爱发明》等校本教材并在上级组织的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活动中,多次受到专家的肯定和好评。
同时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志趣,拓展同学们的视野,学校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了鲁班车床、手工制作、标本采集等兴趣小组,在科技老师的指导下定期开展活动,涌现出许多富有创意的活动成果。为给孩子们搭建创新交流的平台,学校每年举办一次“科技节”,以个人、班级、学校等多种形式开展创新展示活动。在此基础上,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市、省和全国科技创新大赛并屡获佳绩。多年致力开展科技创新教育不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也使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打造出老师、学生同步成长的特色创新教育校园氛围,获得广泛的社会好评,影响力辐射周边,有效带动了当地科技创新教育发展。
莱州城港路中心小学是一所对科学教育充满激情、因地制宜开展科技教育的学校。学校领导对科学教育有深入的理解,对科技教育事业充满激情,营造了浓郁的校园科技创新学习氛围。学校教师注重科技教育,与学生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与学习,并注重从自然中寻找创造源泉,提倡绿色环保、低能耗、低污染的科技教育理念。学校因地制宜实施科技教育,并以农村生活实践为教育背景,进行了大量的实地学习与实践,并充分利用周边自然资源和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新灵感和创新机会。学生将提高生活质量的热情带入科技学习和实践之中,针对生产劳动中的问题开展研究,产生了丰富的实用性科技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