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个人情况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生涯发展档案;职业生涯教育
目前,在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中,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尚未树立起有效利用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发展档案的意识。笔者认为,在当今信息化背景下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发展档案,能帮助少数民族学生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职业倾向,有利于因材施教、管理、和咨询。因此,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指导过程中,利用建立档案及时记录的方式,准确、动态地观测每一位同学的就业意识的成长过程与结果。及时给学生以相应的总结、评价、指导,将会使高校的就业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建立大学生生涯档案是当今时展的需求
笔者认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档案作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方法之一,从大学生刚入校起即为其设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档案,伴随其大学四年,利用外力约束来督促大学生尽早树立起就业意识,把大学四年作为一个整体去规划和设计,随时记录生涯规划的历程,能有效解决学生的择业目标不明、对自身了解不够等问题。建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档案也是当今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要求。
2.建立生涯发展档案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校现在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和大学生职业生涯意识的树立。为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这一社会性问题也采取了诸多措施,积极宣传出台相关的就业政策,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思想主动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收集并提供广泛的用人需求信息和举办各种类型的招聘会等。但现在的工作大都还是“面”上的工作,对于每一位大学生个体缺乏具体的指导以及就业过程的有效监控,因而,现在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比较空洞和盲目。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涯档案,就可以直接、真实、详细地记录他(她)大学生涯的全过程,帮助他们进行动态的、阶段性的分析总结,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要求、指导和引导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由被动、等待就业到主动规划职业,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走好从“校园人”到“企业人”的顺利过渡。
3.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发展档案的深刻内涵
3.1 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发展档案两级管理机制
大学生职业发展档案应以学期为单位,充分观测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个人主客观条件,如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职业价值观等个人内部因素;自己所处的时代特点、社会特点、环境特点等一些决定职业选择的外界因素。对每一位学生的生涯行动计划、内容、目标、时间、教育准备、兴趣培养、能力培养、人际关系、经济准备等分别作出记录,并做好归档整理工作。每一位少数民族大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量身定做的生涯发展档案,加强自我管理,时时提醒自我、督促个人按照所制订计划的具体内容指导自己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应该做什么、做了些什么以及该怎样调整。另一层面,辅导员利用学生建立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档案,加深对学生个人情况、性格、兴趣、能力、需求等的了解,对社会需求的把握等,同时依托班级、院系建立更高层次的班级学生生涯发展档案,并根据不同情况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制定翔实可行的计划,提供发挥、锻炼、提高的机会;督促、提醒、教育每一位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把每一位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成为个性充分发挥、能力充分展示,又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优秀的社会人才。
3.2 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涯发展档案的三个内容
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涯发展档案应包含学生的职业目标、所需的知识技能、设计的行动计划及发展日志等,旨在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深入理解职业发展与规划,为自己设计量身定做的职业生涯,同时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成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需要多元化的评价来支撑,如辅导员评价、专业教师评价、实践单位评价等。
3.2.1 依据个人简历、相关测试、专业学习指导,初步制定自我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通过对大学生的专业教育,进行一些专业的职业生涯测评软件测试,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帮助学生们建立初始的个人职业发展档案雏形。主要涵盖如下几个方面,一份个人的电子简历,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教育背景、爱好特长、相关实践活动等;用橱窗法或者SWOT分析法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制定一份初始的职业生涯规划,其重点是在校期间的学习计划和自己的职业生涯初步定位,能有一个比较明晰的生涯发展目标。
3.2.2 通过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活动,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培养自身的职业素质
大学期间,通过邀请企业的相关人员到校开设专题讲座,让少数民族学生们加深对职业世界的了解;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由实习单位给出相关鉴定;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专业技能等实践类比赛,提升自我的动手能力;制作自己的第二份个人简历,并与一年级的简历相比较,分析自我的得失,修正自己的生涯规划设计,编入个人职业发展成长档案。
3.2.3 通过走访人才市场、回访校友和职场人士,加深对职业世界的认知,调整心态,明确职业目标和职业价值观,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要求每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期间以学年为单位,开展“1+1+X”活动,即每学年根据你所期待的职业开展一次市场问卷调查,并撰写调研报告,同时依据个人情况访问若干的校友和用人单位,完成职场走访报告和回访体会。通过深入社会,少数民族学生可以进一步获取职业信息,了解就业的形式与政策、了解一个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在求职中如何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应是此项环节中的最大收获。
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的第一学期,主要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获取和处理职业信息、就业政策的解读、求职技巧、深造与创业等辅导,完成个人简历和自荐求职信的制作。同时,通过校内模拟面试、职业礼仪、校友论坛等形式,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的规划自身发展,将各类的体会报告和反馈表存入个人职业发展档案中。不断填充、完善自身的生涯发展档案,更加有利地帮助学生们看清楚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成长过程,以及需要完善的地方,为自身将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就业工作的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识与信心的树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学校的统筹安排和大学生这一主体的积极参与。诚然,利用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涯发展档案的职能,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是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薄弱地带和重点领域。但这一工作做好之后,相信会极大地减轻就业工作的压力,也会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解除更多的后顾之忧,进而有效地解决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化冰.聆听职业生涯规划论坛[J].出版参考,2004年15期.
[2] 孙文娟.知识经济呼唤高素质的档案馆员队伍[J].外向经济,2000年04期.
[3] 于鸿.职业规划迎来春天[J].出版参考,2003年35期.
[4] 许浚.增值与职业生涯规划[J].通信企业管理,2004年12期.
[5] 秦红梅.职业生涯规划助人成才[J].中国邮政,2006年02期.
Abstract: The psychology research demonstration discusses a request is the inevitable essential factor which a person can succeed and mature, however the existence has the phenomenon which in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he high intelligence quotient discusses a request lowly. This article embarks by a case analysis, analyze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 discuss a request the education importance, and proposed that strengthen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 discuss a request the education by the mood tube's strategy.
关键词:大学生 情商教育 情绪管理
key word: The university student discusses a request the education mood to manage
作者简介:郁毅(1985-),男,汉,四川仁寿人,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
一、案例
李某,男,某校大一学生,班长,成绩优异。据班长回忆,那是一个傍晚,全班同学相约七点在学校工厂集合为迎新晚会做最后的排练。一部分同学姗姗来迟,班长看到这种局面非常焦急。A是最迟到的,对节目的进程却丝毫不上心,甚至在后排高谈阔论,这使班长更加气愤。紧接着登台表演,他却纹丝不动,场面异常尴尬,台下同学开始议论。一时控制不住情绪的班长箭步冲向后排,高声嚷道:不排练就滚回去,别在这儿丢人现眼,接着班长猛推了A一把。A也愤怒了,向班长脸颊上重重挥了两个拳头。再后来的他俩拳打脚踢,结果是两败俱伤。
【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因工作而情绪失控而发生拳脚的案例。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其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在一般情况下, 主体能够按照所处环境和自身理性对情绪进行主动变化调节, 以达到身心的平衡。但是当主体单纯沉迷于某一种情绪体验, 无法依靠自我认知加以调节的时候,情绪便失控了【1】。此案例中正是因为班长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导致了打架事件发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实际上是学生对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不够的表现。
上述案例的类似事件在全国校园里比比皆是,作为高校教育者,如何帮助学生调节情绪,提高情商水平,是我们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何为情商及其重要性
1995 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情绪智商》一书中把情商概括为五个方面的能力:①、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②、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③、自我激励的能力;④、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⑤、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2】。可以看出妥善处理情绪的能力包含在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当中。
长久以来,人们把成功多定义为智力高,使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针对智力教育。然而近年来我们在无数成功者的案例中发现,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的非智力因素特征,如清醒的自我认识、稳定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不屈不挠的勇气等。戈尔曼教授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成功80%在于情商,智商只占20%。可见情商在一个人的成功中有极大的重要性。
二、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情绪作为情商的要素之一,是人的重要情感体验的表现形式,我们要管理好情绪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成熟的监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变化,只有对自己和别人的情绪有了监控和了解,才能冷静下来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不夸张自己的情绪。遇到刺激力度大的负面情绪,首先要主动自我暗示遏制冲动,自我激励建立自信活跃思维放松头脑,不在有情绪的时候做对重要的决定和行动。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理性认识别人的情绪,找到问题所在,更好的与对方交流、沟通,进行换位思考。
二:要以开放的心情接受各种情绪体验并学会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遇到了不同冲突和压力,往往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场合、用恰当的方式宣泄不良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例如;在适当的场合放声哭泣和叫喊、找知心朋友倾诉、参加体育锻炼,避免不必要的负重前行,保证在平和的心境对待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
三:自我激励也很重要。善于通过观察自己,认知自己的情绪,积累情绪词汇,了解思维、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懂得定时整理情绪,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朝着这一确定目标无限努力,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自己善于自我监督、自我鼓励、自我教育的能力。肯定自己又这样一种处理好自己情绪的能力,相信自己就像大海一样,对于一些污染我们自身具备有自净能力,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对负面情绪的处理能力。只有这样自我激励才能从困难和逆境中振作起来。
三、总结
我相信通过以上措施,我们能比较合理的控制和把握自我情绪,处理好环境、社会、人际等待给我们的压力,同时也让自己的情商在处理情绪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做好适应社会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朱海燕. 学生情绪失控的主要表现及对策.广东教育.2007,6
摘 要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能有助于调适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环境。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承受着诸多压力。加强对体育运动的推广和研究,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调适情绪、收获自信、改善人际关系进而塑造出良好的意志品质,大有裨益。本文对现阶段体育教学应重点关注如何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爱好的方法研究,探讨体育运动调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式和对策,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给出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体育运动 终身体育思想 心理健康
“健康,不仅仅是指个人免于疾病和痛苦的困扰,还包括保持精神、体格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体育运动对于调适大学生健康心理环境的作用显而易见。然而,作为大学生,要面对专业课程学习和未来就业困难的多方面压力,体育运动长期停留在思想主动、行为被动的层面。所以,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组织者,首先,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体育运动能加强和巩固生理健康的同时,也会对调适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环境大有益处;其次,需要我们学会正确有效的引导方法,着力培养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一、体育运动在调适和治疗大学生心理疾病问题的优势
(一)容易被接纳,体育运动的形式多样,项目种类繁多,难易程度可根据周围环境和个人情况进行调整,在调适和治疗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方式上更容易被接纳。
(二)效果明显。体育运动过程伴随着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一定程度的剧烈运动,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转移注意力和缓解心理压力,以达到改善生理水平的同时快速治愈心理疾病的效果。
(三)没有任何副作用,且反弹概率低。体育运动是身体机能的调节,有别于药物治疗,不存在任何副作用和反弹,是类似于中医治本的治疗方法,安全问题毋庸置疑。
(四)自我治疗和调节较为方便。体育运动不受医疗机械的限制,可以不花费财物,自我治疗的成本可控。同时也弥补了学校心理治疗人员和设备的不足,可以通过自我调适和自我治疗的方式治愈,较大限度地节省医疗成本。 二、大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来调适健康心理环境的方式及对策
目前,体育教学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已经作为一个贯穿全部年级的必修科目,甚至在许多学校体育成绩的合格与否具有一票否决权。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了身体,又何谈学习。然而,通过应试来强迫大学生来参与体育运动,违背了体育运动的精神本质和教改的初衷。在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习惯是决定其教学好坏的重要标准。然而,对于体育运动的教学,有别于专业科目等较为纯粹的知识体系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主观层面的兴趣爱好,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内在推动力,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起点,而在客观层面上的体育运动设施的配置,对于学生兴趣爱好多样化的培养和养成体育运动习惯甚至是终身体育思想,都有重要的作用。下面,谈一谈关于大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来调适健康心理环境的方式及对策。
(一)转变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的练习来理解体育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运动过程中的一些动作要领和技巧。这种方法对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培养,无法收到很好的效果。想要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需要转变认识,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变“要我锻炼”为“我要锻炼”。兴趣爱好是学习最好的导师,体育课绝不是活动课。体育教学过程需要通过系统的设计,将体育的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发现运动的魅力。
(二)使用科学的锻炼方法,促进个性化的发展。
体育运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随意的活动,不是所有的体育运动都能起到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的效果。锻炼的方法不当可能适得其反,严重的甚至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自身的身体结构,以及身体器官的各种功能是首要任务。而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培养具有个性化的体育运动兴趣爱好是非常重要的。如身材高大的可以考虑篮球运动,身体灵活性较好的可以参与足球、气排球等体育运动,而对于身体平衡性和协调性有优势的,可以考虑体操项目等。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体育教学中尤为重要。
(三)利用体育竞技,激发运动兴趣。
体育运动的最大魅力就是竞技。激发和维持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最有效而直接的手段就是竞技。可以是个人的竞技,也可以是团体的竞技。在个人的竞技中,通过自身不断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学生可以不断突破自身的心理障碍和生理极限,在这个过程中塑造坚毅、不服软的优秀品质。而在团体竞技中,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被设定一种“角色”,在相互协作、共同配合下,一起达成目标获得成功,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和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竞技的结果有胜者也有败者,胜不骄败不馁,学会欣赏他人的成功,也要总结失败的经验,并期待下一次的胜利。这些都是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的过程,且更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更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运动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疾病治疗方法,能有效调适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环境。体育运动不仅可以给大学生带来健康的体格,也有助于大学生塑造优良的人格品质,使大学生在面对即将到来的复杂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作为新一代青年,毋庸置疑,当代大学生具有许多优点———朝气蓬勃,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果敢利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等。但是,他们身上也存在不少缺点———崇尚自我,强调客观,心态浮躁,学术不端,政治淡漠,急功近利等。这些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是足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他们优越的成长环境和祖父辈“溺爱式”的教育方式,使他们从小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知索取、不知奉献的习惯。加之一些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或缺,以及社会上负面信息的影响,造成了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上课缺勤,作业抄袭,考试作弊。
经过三年紧张的高中生活和高考前的冲刺学习,大学生迈入大学后有了松懈思想。不少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不再有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学习精神。有的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或者不想上课就写病假、事假条逃避上课,自习时间下棋打牌、上网聊天,到交作业时则借他人作业抄袭了事。考试时则想方设法作弊,不惜“以身试法”。
2.在文体比赛中弄虚作假。
有的同学参加校园体育竞技活动时存在冒名顶替现象,参加校园文学、科技创作活动时由他人及存在其他一些弄虚作假现象。我们发现,在学校乃至自治区的竞赛中都会出现完全相同的文学作品。这不仅违背了竞赛的宗旨,使参赛学生本人在众目睽睽之下极为尴尬,而且导致了不诚信风气的日益蔓延。
3.恶意欠费。
近几年,大学生欠费现象屡见不鲜,而且呈愈来愈严重之态势。据了解,在校生一万四千多名的内蒙古医科大学,每年学生欠费就达一千多万元。这些欠费学生中,不排除一部分申请贷款的贫困生,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有钱不交”。他们把开学时父母带给的充足学费用于高档消费而不及时缴纳学费,只有在班主任、辅导员老师的一再催促下,甚至直至毕业前夕才不得不补交求学期间的欠费。还有一些学生开取虚假困难证明进入贫困生数据库、伺机获取助学金。前年就有两名自称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学校放开一定数量的二本和三本学生可以互转相同专业时,竟然转入了高收费的三本专业。
4.拖欠贷款。
国家设立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制度,本为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但少数贷款学生诚信意识较差,他们相互攀比意识较强,用贷款购买智能手机、品牌电脑、高档服装等,还请客吃饭;还贷意识淡薄,违约现象严重。有的贷款学生到期不能还贷也不申请展期,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贷款数额和还款期限。
5.实习时期的欺骗行为。
医科学生实习时期,穿上白大褂,跟着老师学习实践经验。缺乏诚信的学生,在反映病人提供的病史时,马虎对待、敷衍了事、反映失实;在给病人体检时,超越范围、越位体检;还有的在跟班的时候,收取红包、吃拿回扣,帮助药商宣传;撰写毕业论文时,大段抄袭网上的文章进行加工。所有这些事实都反映了医科学生在实习时期的欺骗行为。
6.求职时虚构简历,伪造证书。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一些大学生为了能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虚构自己在校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甚至伪造荣誉证书。我们在帮助用人单位汇总求职简历时,发现在“任职情况”一栏中有多名学生填写同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或同一班级的班长,真是天下奇闻。
7.就业中随便违约。
前些年从事就业工作时,经常碰到毕业生违约情况。他们在同一家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后,在遇到更好的用人单位时,又与之签约,根本不考虑违约的后果。只有在用人单位和学校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时,他们才瞠目结舌。这种随便违约行为,不仅对毕业生的个人素质大打折扣,而且损害了学校的社会声誉,也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最佳招聘时机。
二、当代大学生失信原因分析
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及长久存在,都有其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同样,大学生诚信品格的缺失,既有传统教育体制、不良社会风气以及家庭成长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大学生个人利益至上思想的干扰。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多年教育体制的负面影响。
传统教育体制下,人们信奉“学而优则仕”,似乎只有学业优秀,方可出人头地。虽然上世纪末以来,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全新教育理念,但是传统观念一直在指挥着莘莘学子、望子成龙的家长乃至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刻意追求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诚信品格的养成教育。即便在整个大学阶段的课程设置中,诚信教育的内容也被放在了选修课、零星的讲座甚至可有可无的位置。
2.社会腐败现象的侵袭和学校不良学术风气的影响。
当前的中国社会仍处于市场经济不断调整和完善时期。在这样一个并不完善的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社会还不能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公平和公正,如一定领域内的商业欺诈,人情关系、权钱交易、不正当竞争等,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存在的学历造假、学术掺假、论文剽窃、成果注水、学问浮躁、道德滑坡等不良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诚信教育造成极坏的负面影响。
3.国家对失信者的约束体系不健全。
古人讲,人无信而不立。自古历来,我国是一个重视诚信的国家。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人权高于一切”、片面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等极端思想的冲击下,使得一些个人和单位片面追逐部门和个人利益,有时甚至为了个体利益而不择手段。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制约机制尚未完善并真正发挥作用,他们在不讲诚信规则下攫取的不当利益并未受到相应的处罚或者处罚力度很小。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和判断,认为讲诚信是傻子,不讲信用又奈我何。
4.家庭在大学生成长中“保姆式”的越俎代庖。
当代大学生多位90后的独生子女可以说,从出生起,父母和亲人就给予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即便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父母,也宁可自己省吃俭用,而要满足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各种需求。如此优越的家庭成长环境,使他们不仅淡漠了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而且渐渐养成了过度依赖的思想,认为一切都有父母提供,从而丧失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拼搏进取的精神意志。以至于在上学期间庸庸碌碌、就业过程中弄虚作假。
5.大学生个人利益至上思想的影响。
虽然在理论上大多数人都认同诚信的重要意义和可贵价值,但在现实生活别是在涉及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时,他们却未必愿意身体力行。数额越来越大、类别越来越多的各级各类奖助学金,对大学生形成了巨大的诱惑。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又使得他们敢于冒着被查处的危险而去伪造求职材料。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诚信问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家庭都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予以解决。
1.积极健康的品德教育不可或缺。
既然学生已经进入大学阶段,那么大学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就责无旁贷。大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育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宝贵品质;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为此,中央和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德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国家在各类招聘和选拔人才的标准中,首先强调品德的重要性,已经显示了明显的导向作用。诚信作为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可试行将诚信教育纳入德育教学内容与课堂设置之中。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对学生诚信的考核占有一定比例,将德育建设列为对学生考核的首要内容,尽快走出仅凭学业成绩评价学生的误区。
2.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格局。
高校的教师一定要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自己高尚的品格、渊博的学识、严谨科学对学术道德以及富有个性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坚持客观真理、追求公平正义,在知行合一的教育过程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在这一点上,师德师风建设必须加强。教辅人员、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等,同样肩负着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职能,他们的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在导师教育中要注重诚信,这对医学生尤为重要。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救死扶伤、捍卫健康的神圣职业,他们在校期间的思想品德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将来从业的职业道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个关乎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大问题。
3.加大诚信宣传力度。
教育主管部门、宣传部门和学校应将诚信宣传纳入宣传教育总体规划之中,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微信平台、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橱窗等宣传阵地,通过举办主题教育、讲座研讨、校园活动等形式,大力开展有关诚信的正反面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师生都来做诚实守信的典范,坚决摈弃不诚信行为。
4.健全诚信监管机制。
高校应建立大学生的诚信监督机制。首先是建立诚信档案,做好诚信记录。把学生的诚信表现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以此作为评先评优和获得各类奖助学金的依据之一。其次是制定科学的诚信考评体系,学校和社会的信用评价体系应该相衔接、相一致。再次是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不仅要对学生的不诚信行为进行严肃处理,而且要对教师的学术腐败予以曝光和惩治,以此引起大学生的高度警惕,深刻认识到不诚信的严重后果,尽早悬崖勒马,防止重蹈覆辙。只有加大失信者的失信成本,才会使试图失信者对由此将付出的高昂成本“望而却步”。在这一点上,学校和社会均应积极作为,且在惩戒机制上相互衔接。
5.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国家助学贷款 违约率高 提高还款率 四个主体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银行发放的,用于学生支付学费或生活费,以学生的未来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源,旨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政策性贷款。近年来国家助学贷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实际的助学贷款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贷款学生违约率高。本文就国家助学贷款中涉及的四个主体――政府、银行、高校和学生展开分析。
一、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目标定位不清,制度供给不足。
1.国家助学贷款与银行经营目标相悖。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指定的商业银行负责发放的一种无担保、无抵押、无质押,纯粹意义上的信用贷款,而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使国家助学贷款本身就带有潜在的风险,银行不可能为了支持政府倡导的这种行动而不顾及自身的经营压力去开展这项业务,这就使国家助学贷款从一开始就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相矛盾。
2.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在助学贷款体系中,财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财政贴息。二是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的财政补偿部分。据悉,从1999年至2006年6月末,全国财政实际支付贴息6.82亿元,累计支付风险补偿金2.07亿元,而2006年一年贷款的发放就可以使政府累计增收34.09亿元。显然,政府的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1]。
(二)银行:还款方式单一,贷款机制不完善。
1.助学贷款还款期限短、还款方式单一。
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规定在毕业后6年内还清,且利率只有一种,不能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2.贷款方式失衡与信息不对称。
我国助学贷款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就学地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方式。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就学地贷款方式必然导致借贷双方信息掌握不对称,尤其是经办银行不能全面了解借款人的状况,从而容易产生相应的贷款风险。
3.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助学贷款的风险主要来源于还款人的还款能力。根据现行的助学贷款制度设计,政府不提供贷款资金,完全由银行出资放贷。面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银行只能自行承担后果,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商业贷款模式,缺乏严格的风险控制机制。
(三)高校:助学贷款宣传力度不够,管理缺位。
1.高校对助学贷款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高校的普遍做法是招生咨询时向学生及其家长宣传,在发放录取通知书的同时寄送宣传材料,等等,但存在范围狭窄和深度不够的问题,造成部分学生由于信息不对称,对相关政策缺乏了解,而且宣传内容多限于助学贷款条件和贷款额度,对贷款承担的责任宣传不够。
2.银校之间合作效率偏低,未能协调好银行与学生之间关系。
高校由于自身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扩建压力,未能与银行形成成熟的合作关系,没有达到银行与学校共同管理的默契,加剧了银行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银行对助学贷款的风险心存担忧,客观上削弱了银行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
3.对助学贷款的管理缺乏全程性。
高校对助学贷款的管理缺乏全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以刚入学的新生为主,学校难以准确了解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和平时的生活情况,加大了贷款前期的资格审查难度。(2)由于无专人负责贷款后的管理,且缺乏有效的管理约束机制,导致贷款的后期管理工作缺乏有力的制度支持,学校在学生毕业后1―2年就很难掌握已毕业贷款学生的情况。
(四)学生:个人诚信意识淡薄,还款能力弱。
1.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淡薄。
国家助学贷款不需要贷款学生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只需要提供贷款的介绍人和见证人,事实上许多大学生由于受不良信用环境影响,缺乏信用理念,主动还款意愿不强,甚至有恶意逃债的心理,严重违反了信贷合同,使助学贷款陷入两难的窘境。
2.就业困难,生活所迫。
部分毕业生毕业即失业,或者是找不到理想的职业,生活没有着落。毕业生在生活都没有保障的情况下,诚信就显得十分脆弱,这个时候还贷者自然就选择了违约[2]。
二、提高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率对策分析
(一)政府:改革和完善助学贷款投入机制和管理体制,重视监管和服务,提高管理水平。
1.明确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项贷款业务,属于银行的“微利”项目,政府可通过财政手段来补偿银行,改善其经济效益。(1)加大风险补贴的财政投入,由政府承担更多的信贷风险,给银行更多的风险补贴,解除银行的后顾之忧。(2)加大转移支付的财政投入。政府应针对各省市经济差异,实行政策倾斜,发挥激励主体的作用,加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国家助学贷款公平地分配给需要补助的落后地区,确保所有贫困生在获得助学贷款上都能够得到平等对待。
2.扶植保险担保机构,降低银行风险解决贷款风险问题。
政府可扶持保险担保机构,介入国家助学贷款。其优点有:(1)保险机构介入助学贷款业务,参与贷款管理,特别是贷后管理,发挥保险机构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势,可及时有效地提醒和追收贷款,降低违约率。(2)将经办银行的贷款风险全部或部分转嫁给保险机构,银行只要向保险机构交纳一定比例的保费,就能获得相应的保险保障。这种方式可以解决经办银行的贷款顾虑,调动银行开办助学贷款的积极性。
3.建立个人信息数据库,缓解信息不对称。
政府可以运用行政手段,设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通过对贷款学生的基本信息、贷款和还款情况等进行记录,加强对贷款学生的贷后跟踪管理。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出台大学生个人信用制度的规范性文件,使养老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贷款等社会保障体系与个人信用挂钩,从真实性、权威性等方面保证助学贷款信用制度的真正实施。
(二)银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业务设计模式,加强助学贷款风险控制。
1.制定人性化的贷款管理制度。
银行与学生的沟通渠道不畅,提供的服务不便捷,是造成部分学生还贷违约的因素之一。商业银行应在贷款学生毕业前,以函件或培训的方式,详细告知还款方式,让每一个借款人熟悉还款流程。或者对助学贷款能提供类似信用卡一样的服务,让学生随时可以查询还款时间和还款数额,从多个方面完善贷款管理办法,加大管理力度,提高服务水平。一方面可以为想还贷的学生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欠贷学生进行跟踪,这样不但能做到人性化服务,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助学贷款违约率。
2.设计灵活合理的还款方式和期限。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以及大学生就业后的低工资的情况下,银行应设计尽可能多的还款方式,让借款人能根据个人情况选择还款方式,减轻学生还贷压力,提高学生还贷积极性。
3.建立助学贷款风险防范体系,主要是贷后管理体系。
学生毕业后,银行要实施严格的贷后风险监测,一旦发现贷款学生不及时还款,或与银行不按时联系,或不与银行联系,就立即进入追债阶段。对与银行不按时联系或不与银行联系的学生,督促其还款;对所在单位不详或不知去向者,应立即与学生所在家庭联系,由其父母提供学生的去向并督促学生还款;以上情况不能奏效者,应立即冻结或停止其基本账户收回贷款,必要时可诉诸法律[3]。
(三)高校:加大管理教育力度,增强学生诚信意识,提高国家助学贷款还贷率。
1.加强助学贷款的宣传工作,尤其应加大对惩罚力度的宣传。
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系统的金融借贷知识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借贷观念,使贷款学生真正重视自己的信用问题。在违约惩处方面,高校应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失信惩罚机制,逐步完善个人借用征询系统,将学生借款情况纳入其个人档案,加大恶意违约者的失信成本,使贷款回收措施更有效。
2.银校双方密切合作,共建助学贷款的双赢机制。
学校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学校领导应亲自走访有关银行,主动寻求合作,及时签订银校合作协议;签订银校合作协议后,应加强银校合作,积极配合经办银行开展助学贷款的发放和管理,共建助学贷款的双赢机制。
3.加强对学生助学贷款的全程管理,完善诚信风险缓冲机制。
针对目前学校与银行之间的信息沟通滞后的情况,通过建立贷款学生毕业前的信息收集机制,加大对毕业学生的信息掌握量,强化父母等直系亲属在助学贷款中的作用;在贷款前应严格约定贷款学生的直系亲属应在毕业后定期与银行或学校联系,建立起一套学校、银行与贷款学生直系亲属的联系制度;学校应认真研究学生逾期未还贷的原因,主动协助银行催还欠款,努力提高贷款履约率,有效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促进助学贷款的良性运转。
4.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构建助学贷款诚信情况的公开管理机制。
高校应把学生的信用、法制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给在校学生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同时高校应积极构建助学贷款诚信情况的公开管理机制,建立贷款学生数据库,实现信息化管理,用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联系学生,建立与贷款学生定期联系机制。
5.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
高校应对原有的学生资助体系进行整合,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以助学贷款为主体的资助体系,使助学贷款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还贷压力。因此,高校在确保政府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基金和银行风险补偿基金到位外,还要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充分发挥奖、贷、困、补、减的相互作用,从多方面解决好贫困生交不起学费的问题,缓解助学贷款压力[4]。
(四)学生:珍惜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强诚信意识,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助学贷款还款率。
1.合理定位。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给自己准确定位,从而降低过高且不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树立适合当前社会需求的新型择业观。
2.多方位择业,关注劳动力市场。
过去毕业生往往只关注人才市场,对劳动力市场则不屑一顾。现实是当前我国技能型人才奇缺,所以辩证地看,大多数毕业生在人才市场可能不占优势。
总之,贫困学生选择了助学贷款,也就拥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政府、银行、高校为实现这个目标虽均承担一定的现实成本,但也分享其中的潜在收益。而这种潜在收益要转化成为现实,要具备可持续性,关键还在于学生的行为,当然也需要政府、银行、高校通力合作,才能产生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慧琪.“学校、银行、保险公司”三位一体――高校助学贷款还贷监督模式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5).
[2]吴梅.对我国高校学生助学贷款相关问题的思考[J].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