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思维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林业干部培训;互联网+;课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52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2
“互联网+”可以说是当今的时代命题,是上至国家下至百姓人人关注、人人谈论的话题。林业干部培训开设“互联网+”相关课程,既是落实国家战略需求,也是提升干部能力需求。“互联网+”类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作为林业干部培训工作者,基于此类课程开课实践和工作经验,笔者总结归纳这类课程的特点,这对人们在“互联网+”时代林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十分重要。
1 林业干部培训开设“互联网+”类课程的必要性
1.1 开设“互联网+”类课程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必要措施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举行的新闻会上,总理表示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同年7月1日出台《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这些表明政府将从国家层面建立“互联网+”发展战略,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路径。林业干部培训开设“互联网+”相关课程,是深入学习国家政策、落实国家战略、了解国家未来发展动态的必要措施。
1.2 开设“互联网+”类课程是顺应林业发展的必要趋势
张建龙局长在第四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十三五’”时期林业建设的重点是推动林业现代化,林业改革发展、资源保护、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等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依托“互联网+”,服务林业8个领域,实现林业深度发展。
2016年3月22日,国家林业局印发《“互联网+”林业行动计划――全国林业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林业信息化发展要全面融入林业工作全局,“互联网+”林业建设将紧贴林业改革发展需求,通过8个领域、48项重点工程建设,有力提升林业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支撑引领“十三五”林业各项建设。林业干部培训开设“互联网+”相关课程,是深入贯彻林业规划、顺应林业发展趋势的必要途径。
1.3 开设“互联网+”类课程是提升干部能力的必要手段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对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等产生了革命性变化。在“互联网+”时代,林业干部应开拓视野领域,转变思维方式,适应时展。互联网思维的变革推动了一批新型企业的成功崛起,对服务业、制造业甚至传统农业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并逐渐渗透至社会管理、政府管理等多领域。学习掌握互联网思维,使固有思维走出局限、实现突破,使生活方式颠覆传统、创新发展,使传统企业升级转型,适应时代。林业干部培训开设“互联网+”相关课程,是打破传统固化思维、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升林业干部能力素质的必要手段。
2 “互联网+”类课程与传统培训课程对比研究
2.1 “互联网+”类培训课程可实时动态掌握培训需求
传统的林业干部培训课程,授课之前培训学员和培训教师无法直接沟通,所以基本不能选择培训内容。有时,培训组织单位可以跟随培训通知发放学前调查问卷,等到上报培训回执时一并回收,再经过统计、汇总和分析,将调查结果反馈给培训教师。但这种方式也存在问题,一是由于信息层级传递,有可能失真;二是由于信息传播途径,反馈周期长。这样很难把握培训学员的内心想法,了解培训学员真正的培训需求,会直接影响培训效果。
“互联网+”类培训课程,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借助移动互联网,利用智能手机、网络平台、通信软件等工具,建立起培训教师与培训学员的实时沟通。报到时学员通过扫码进入培训教师预先设置的网络平台,填写调查问卷,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培训教师直接获得培训需求分析报告。课堂上学员通过微信、网络平台等方式,直接与培训教师和其他学员进行交流和互动。这样,更加真实、快速的了解培训学员的需求,便于培训教师调整授课内容。
2.2 “互联网+”类培训可实现实时交流与线上线下互动配合
“O2O”是一种从线上到线下的商务模式,是一种互联网思维的体现,是“互联网+”战略的重要组成。传统的林业干部培训课程,培训教师和学员几乎全程在线下完成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培训教师的授课过程以面授为主,培训学员跟教师的交流以面谈为主。而“互联网+”相关课程,将课前的需求调查、授课中的实时交流和课后的培训总结放到线上,大部分集中面授过程放到线下,线上与线下的互动配合,使得培训课程更加丰富有趣,既能激发培训学员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员直接感受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的魅力,深受学员欢迎和喜爱。
2.3 “互联网+”类培训课程可实现“智慧众筹”
众筹是指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传统的林业干部培训课程一般是由培训学员提出问题,培训教师给予解答,或是提供咨询。“互联网+”相关课程,可以由培训教师或学员提出问题,大家共同参与,集思广益,解答问题。培训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学员利用网络平台和通信软件,提出自己的思路或看法,最后由教师将大家的回答归纳总结,以供参考。或者可以由培训学员提出问题,发动培训教师和其他学员“智慧众筹”,最后依靠大家共同努力解决问题。这种培训方法既可以调动学员积极参与,又可以更好、更高效的解决问题。
3 关于“互联网+”相关课程的思考
“互联网+”相关课程具有很多优势,但是也遇到一些问题,基于林业干部教育培训的实际工作经验,针对这类课程有如下思考。
3.1 培训教师聘请困难
首先,“互联网+”是近两年兴起的,“互联网+”类培训课程是新课程,以往的师资库里基本没有讲授这类课程的教师,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其次,由于工作关系,接触林业方面培训教师较多,很难接触“互联网+”方面的授课教师,只能通过网上查阅、互相推荐等间接方式接触认识一些培训教师,对其师资水平了解不多。最后,一些互联网公司或咨询机构“互联网+”方面的培训教师,虽然授课水平较高,广受学员好评,但是受限于干部培训的相关规定,经费不足,聘请困难。
3.2 学员水平差异较大
培训学员年龄不同、学历不同、所在城市发展水平不同,这些因素造成学员水平差异较大。相对来说,年轻、学历高、来自大中城市的学员水平相对较高,能够快速接受培训教师的授课内容,快速融入培训课堂并能很好参与互动。而一些年纪偏大、学历偏低、来自偏远地区的学员水平相对薄弱,对于授课内容虽然认可,但是接受速度较慢,理解难度增大,跟老师和其他学员课堂互动相对较少,甚至个别学员没有智能手机,也很少体验过互联网的应用和便利,思维相对僵化。
3.3 培训覆盖范围较小
目前,“互联网+”类课程只在部分培训班中开设,学员覆盖较少。第一,“互联网+”类课程大多面向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涉及较少。培训的对象主要是信息技术人员或林业产业人员,在整个培训课程设计中所占比重较小,没有面对林业管理人员、领导干部的专题培训;第二,“互联网+”类课程大多在一线城市开设,二、三线城市覆盖较少。由于师资、城市发展水平等因素,以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为例,大多数“互联网+”类培训课程在北京、浙江等地开设,而其他城市的林业干部除外出参加培训,几乎很难听到知名专家、教授现场授课,培训覆盖范围有限。
通过近几年开展信息化和林业产业培训工作的总结,开展与信息化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产业干部和林业企业管理者的相关座谈和反馈,了解到“互联网+”、互联网思维等内容广受学员欢迎及好评。林业干部培训工作者应该在“互联网+”的国家战略背景下,结合林业行业发展,通过师资库建设、分层次培训、移动互联网等手段,寻求适合的方法使“互联网+”相关课程更好地融入林业干部教育。
注:石 焱,通讯作者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Z].2015.
互联网企业三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作为将互联网思维发挥到极致的代表,各领,江湖地位日益牢固。随着“BAT”的市值噌噌噌地往上涨,全社会也掀起了一股追捧联网思维的浪潮。但很多培训人听了那么多互联网思维的大道理,依然觉得做不好互联网,做不好E-learning!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培训人怎么才能做好以内容为王的E-learning课程呢?笔者结合“中国电信网上大学”的实践,通过以下5点与大家做一些干货的交流与分享。
抓需求―做大家想看的课程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以人为本。你懂你的用户吗?你知道他们最想要什么吗?与传统面授方式不同,E-learning需要培训人走出教室,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授课。对此,培训人面临的挑战会更大,因为在虚拟世界,学员的学习是无法强制和约束的,那么是什么让全国各地的学员愿意挤出时间坐下来,好好学习E-learning课程呢?答案是这门课程或这一系列课程是学员工作时需要的,能向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案。即使培训人不要求他们看,他们也会追着看,并对培训人心生敬意,从此一个个“粉丝”就诞生了。
在“中国电信网上大学”上,“TOP店长系列”课程第十期“门店转型发展、经营经验分享”就抓住了学员的需求,上线半年来已经有21143人次进行了学习,完成人数高达7981人。该课程很实用,是大家需要的课程。
简单―做大家看得懂的课程
成人学习也是有时间成本的,因此课程要简单易懂!当学员有一堆业务工作要开展,大多数人又倾向于参加面授培训时,如果培训人把E-learning课程弄得太复杂,是不可能有多少人有耐心来学习的。尤其当学习方式和互联网发展一样由PC端偏向移动端时,课程也要变得短小精悍,小而美的微课程才是移动化学习的最爱。
在移动端,中国电信学院内有“学习圈”“翼站”,外有网大易信公众号。有了这些移动平台,该推送什么内容供大家学习呢?成功的实践经验是简单有效的课程,即做一些学员喜闻乐见、看得懂的小微课程。举一个例子:在整个电信集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中国电信学院推出了“中国电信深化改革”系列的6个微课题,聚焦大家关心的改革目标、基础业务、新兴业务领域、IT领域等,并通过简化归纳抓要点,制作了3分钟的视频,做出了一门大家看得懂的课程,在企业高层和一线员工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反馈。
参与―做大家一起出力的课程
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强大在哪里?在于它搭好了平台,让其他人做电商。在互联网世界中,成就别人就能更好地成就自己。目前,做E-learning的研发人员更多的时候是坐在办公室做产品研发、平台技术维护、课程内容建设以及宣传推广等工作。由于事情很多,加上有时对业务知识又不是很熟悉,往往会忙得焦头烂额。中国电信学院有30多万名学员,工作量庞大,仅靠学院老师根本完成不了内容建设,因此,除了自行开发设计外,更多的是带动各省市培训管理员、内训师和业务专家一起参与,实现资源、素材的众包,达到共建设、共分享的目的。通过这一方式,课程内容来自更鲜活的业务终端,也更接地气,更受一线业务伙伴的欢迎,何乐而不为!
如果担心来自一线的内容不够丰满, E-learning专业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提炼加工,做成精品,最后形成一门课程。这一过程集结了大家的力量与智慧。在学院的学习平台上,诸多内容都来自于各个业务线的贡献,大家的关注和支持形成合力,为服务对象提供了更多接地气的干货!
及时―做大家马上想要的课程
许多互联网企业的发展都十分迅速,小米只用了4年时间就拥有了无数的“米粉”,产品的迭代更新也是以周为单位,非常之快。可见,在互联网时代,动作慢的企业就可能失去先机。对于E-learning课程来说也是一样:如果对学员的需求和业务的发展响应不及时,就会失去为员工和企业创造价值的立足点;反之,如果能和业务发展同步,甚至走在业务开始之前,就能给予业务部门很好的支持。
2014年7月22日,中国电信天翼4G在16城首发,相应地,中国电信学院启动了“4G业务学习月”活动,包括4G业务学习专区、4G微视频、4G问答等学习模块纷纷在网大、学习圈和网大易信公众号上启动,反响热烈,足见“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有吸引力―做大家爱晒的课程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在互联网时代,就是要热闹、要宣传、要炒作,让更多的人关注、转发、评论!一门E-learning课程即使做得再好,但没人问津,没有数据流量、没有学时,肯定是有问题的。如果这门课程本来就不是业务所需要的那就算了,但如果它是业务需要的,设计得又非常好,不利用起来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课程要有吸引力,除了需要前期花精力设计制作之外,还得以互联网的思维寻找引爆点和尖叫点,做大家爱看的课程。比如可以设计一套活动让大家乐于晒课程、晒学习成果,以此带动更多的人学习。在“4G业务学习月”活动中,学院推出了一个名叫“4G能人争霸赛”的游戏化问答活动,8月12号第一期刚启动就吸引了900多人次的热情参与。在短短几分钟内,参与者通过紧张刺激的体验完成答题后,在得到成绩和排名的同时,还可以将活动体验晒到社交媒体上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和跟风。这一活动使4G业务知识得到充足曝光。有不少伙伴反映这种方式令人学习时更专注,过程更有趣,同时学习、巩固了不少4G知识!
刚刚过去的“2015(第十一届)中国企业培训与发展年会”,以鲜明的主题“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发展”为企业2.0时代的培训指明了方向。此次年会是一次中国培训业整体拥抱互联网的盛会。全程亲历,处处体验互联网思维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朝花夕拾,与君分享。
以平台思维设计年会
《培训》杂志社是中国培训界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纸媒都将面临转型,《培训》杂志社通过此次年会,成功实现了从传统纸媒平台向互联网化培训行业平台的转型。年会上推出的“培训管理学院”APP,包含课程、活动、考试、知识库、学友圈等模块,成为年会上的热门应用。参加本次年会的有企业大学、培训公司、独立讲师、企业高管等,大家围绕着“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发展”展开现场及线上的深入沟通、研讨,凸现了平台的价值与作用。
以社会化思维实现众包
早在2015年1月份我就收到了杂志的邀请,有幸成为本次年会演讲嘉宾。确认参会后,我即被顾院长加入了年会演讲嘉宾微信群。通过微信群,主办方及时与嘉宾沟通年会进程与要事,几十位来自不同行业的演讲嘉宾提前相识、充分交流,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社会化思维的魅力,展示众包的力量。
以用户思维打造精品
本次年会,无论是主会场主题演讲,还是各平行分会场的演讲,含金量都很高。每位演讲嘉宾都努力站在用户视角,演绎互联网对培训的影响,分享企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之道。互联网让各个行业回归原点,思考企业最应做好的工作:如何做好产品,服务好客户。新的阶段,用户的培训需求有很多的变化,如何帮助客户拥抱企业2.0时代的人才发展,将成为新阶段培训业界关注的重点。
以免费思维吸引流量
年会上,每当嘉宾演讲结束后,其分享内容及相关资料都会以最快速度上传至年会各微信群。其中一个群在短短一天时间内,就因精彩的内容迅速地让200多位参会嘉宾“路转粉”。更多的演讲嘉宾意识到,知识不是力量,知识的有效运用才是力量,免费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形成了流量入口,然后就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流量变现可能。
演讲中,我提了一个问题:培训师为什么愿意将自己多年积累的课程成免费的在线课程呢?不了解互联网的免费思维模式,就很难理解这个做法。以自身为例,我将自己研究多年的“行动学习”课程免费在网易云课堂上,短短的半年时间,有近三千名学员注册,学生总量超过10年线下培训的学生总和。
以跨界思维实现创新
年会上,有中国知名企业大学校长的最佳实践,有培训公司前沿洞察与领先人才发展模型分享,有丰富的展区体验。三天的时间,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参会者获得了珍贵的跨界学习机会。也许,自助午餐时无意中聊起的一个话题,就可以帮助你破解困扰许久的难题;也许,茶歇时,于咖啡的香气中你就捕捉到了创新的想法。创新,在交互中不断涌现。
以产品经理模式转型升级
>>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业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管理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创业就业 “创业”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时代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业困境及市场化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与创业路径优化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业研究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 “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途径探索 互联网创业陷阱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及路径分析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创业模式研究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业导师制”研究与探索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微商”创业行为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业融资与众筹对接研究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大学生微创业策略研究 大学生创业的互联网思维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路发展统计报告(2015年2月)[EB/OL].http://.cn/hlwfzyj/hlwxzbg/P020150203551802054676.pdf.
[3]王丽敏,肖昆,韦福雷,胡彩梅.基于企业创业网络视角构建大学生创业团队[J].商场现代化,2015(5):275-276.
[4]王晓哗.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5):106-108.
[5]陈娇.大学生创业团队胜任力研究[J].科教导刊,2013(1上):201-210.
[6]王成,王h,陈澄波.从培训到学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7]威廉・J・罗思韦尔.CEO 期望的公司培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Research on the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 and Cultiv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Teams in the Internet + Era
XU Ming
(China Youth University For Political Science, Beijing 100089, China)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档案管理;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2-0078-02
“互联网+”内容丰富,其思维的本质特征表现在“融合”方面,其功能主要是“效率”。因此,在档案管理中实践“互联网+”思维,或通过对其思维的转化、落实到实际管理工作方面,需要增加“融合”性推进措施,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实践该思维,需要增加匹配性的人员培训、机制完善。
1 从“融合”层面运用
“互联网+”思维实践运用中,主旨在于通过其思维,将档案管理与其它资源进行融合,既包括以信息技术为基底的技术工具融合;也包括“互联网+”思维与其他思维融合。实践技术工具融合,要求在现有档案管理电子化完成的基础上,引入“信息传输”所必需的其他技术工具。比如,电子邮件及其类似形式。由于档案管理中的软件平台操作系统属于固定化系统,需要从技术方面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制作可分割、可直接划分为多个“文档”的系统平台,然后,将其与其它新媒介进行融合式推进。
在思维融合方面实践,需要从档案管理出发,将系统思维、“互联网+”思维、以人为本思维进行融合。比如,在实践档案管理中,始终以“人”的管理为核心,引入系统思维,将各个部分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在与其他资源融合方面,可实践多种可利用资源的融合,并使其得到科学配置;其实质是将档案管理作为一个“项目”实施具体管理,并关注每个项下设置,从而在整体―部分原理之上,实现设备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融合。在“融合”实践方面,具体是在电子档案管理平台,设置查询、共享、传递、数据统计等各个页面功能,将其融合到一个系统之中,利用技术之便达到专业平台的操作。然后,将这种专业化的操作平台,与其他技术工具实施融合,如内部网络间的融合,类似QQ、微信之类手机平台工具的融合。在这个方面因涉及档案管理高效化利用,所以,在实际的融合路径中,建议从档案管理的现实情况出发,借助技术工具实践App制作,可直接委托信息公司完成制作事宜,并将其安装在其管理人员及应用人员的手机之中,通过任务式分发提高融合的最大化。
2 从“效率”层面运用
“互联网+”思维实践的最终目的即是达到对档案管理的高效化利用。为了达到目标,除了上文所说的媒介融合、思维融合、操作平台融合之外;需要突显出档案管理中的管理“效率”。档案管理属于人力资源管理,其特征在于人才信息资源的利用,技术工具融合、管理思维融合能够满足其外在制度化、流程化、专业化实践。为了效率进一步提高,需要对档案管理的信息资源本身进行革新,促进效率提升。我国档案管理的利用率并不在技术之弊,而是来自于“应用程序化不足”“执行力度较弱”;可以借用资源融合简化程序、提高执行监督。
“互联网+”思维中的“效率”功能运用,要求将现有的档案管理中的“信息资源”实施重新分割与组合。以人事档案管理为例,实际的电子档案在录入系统中因其“姓名、年龄、籍贯……”等太过烦琐;所以,对于一般的基本资料需要实践信息资源的重组,利用“身份证模式”直接扫描上传。针对其工作经验,则需要按照年份,进行“互联网+”思维下设的“系谱”方法进行细致罗列;还应该利用系统平台查询之便,将信息资源中的“档案利用率”进行数据统计,从而实现“应用频率表格”制作,以图谱显示方式进行排列,使其利用得到优化。完成信息资源融合之后,必要按照所采用的系统,进行程序化编排,使其利用达到“一站式”应用。针对执行力度较弱的问题,应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解决;具体操作中可以通过系统打卡实施监督;并在档案管理人员、工作人员之中成立半自主化讨论小组,组织以“电子档案管理”为专题的讨论会,不断增加档案管理工作中实际遭遇难题的探讨,从实践提炼经验改善其不足之处。
3 配套建设
目前电子档案的管理思维基于纸质档案模式,只是形式上的更新。为了达到“融合”效果,提高管理“效率”,建议在技术融合、信息资源融合后,按照现有档案管理流程设置,增加针对岗位方面的专业化培训;同时,需要增加电子档案系统操作训练,计算机应用维护及一般故障排除训等。从技术层面可以引入技术人才,实施针对机构自身档案资源管理融合后的系统开发;如App开发、扫描功能开发、系统简化。最好按照电子计算机原有构建模式,利用多个App组建一个以档案管理为核心的App网络;最终推动其实现“一键式”档案管理,使“互联网+”思维达到最终的高效化实践。
在管理方面实践“互联网+”思维,应逐渐导向人才资源利用中心,⒂肴瞬潘具备的知识、能力进行对接式全面评估。虽然会花费较多时间,但有必要将人事档案管理、文献档案管理进行一些必要的对接;并把各个类型的档案管理实施“融合”,从而以人为主体的资源、以信息为主体的资源“融合”。扩大信息化的档案管理系统范围,从交叉、关联中,实现知识与人才资源复用“效率”提高。美国高校在这个方面经验较多,人力资源管理发达,尤其是作为互联网发明者,目前已实现了不同类型档案管理的交叉与融合;因此从该方面可增加研究并提高“互联网+”思维的应用能力。
需要注意制度化革新需要落实到运行机制的实践层面,进而提升改革后的执行力,强化监督效果。在这个方面,应该按照上文中的运用实践,从中摘录出具体的技术指标、管理项,并将每个指标明确列入到每个对应项下;再按照这种思路出发,制定与其匹配的评估体系。以当前现代企业的评估考核体系构建经验与实证结果观察,必要采用三表法,提高考核的精准性。具体的方法是设计三栏表格,左右两栏加下设横栏;通常左边为考核指标,右边为评估内容填写,下栏为数据的表格制作、图表的趋势图谱,以及附录性质的文字说明。在这种评估体系之下,可以将原来的结果评估,扩展到包含有过程评估与自我评估、互评等多种方式共用方面;以此增加档案管理中的绩效管理与岗位监督;并且能够满足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当前需求。另外,就是以制度、运行机制为主要依据,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设置与信息化档案管理相适应的知识培训、技能操作训练,以及团队建设;重点挖掘管理潜力,提高知识复用水平。
4 结论
本次探讨后认为在运用“互联网+”思维的过程中,重点在于思维转用,并在经验总结与方法提炼路径选择下透过体系建设,将各方面的匹配措施进行资源整合,从而获得融合后效率的最大化提升。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经验中,可以针对该主题收集更多的资料,在材料增加的广度、深度方面,更好地完成档案管理中对“互联网+”思维深度运用的细致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蓓,刘江霞.浅谈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档案管理的信息化[J].价值工程,2012,31(4):32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