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好文章摘抄

好文章摘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好文章摘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好文章摘抄

好文章摘抄范文第1篇

好文章第一步是“读”。 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么,读什么为佳?首先,应该读一些经典著作。比如古今中外的经典小说散文等等。这些经典著作是作者们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对外在世界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也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展示。通过阅读经典,学生可以近距离的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从而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开拓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提高精神境界。其次,还要读一读报刊,关心国事家事身边事,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最后,还要读一读同学们的作文佳作,看看身边同龄人的文章,找一找差距,学习人家的闪光点,反思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那么,又该怎么读呢?读书有精读和泛读之分。我们要精读和泛读兼顾。“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精读细致入微,然而精读耗费时间长,在忙碌的学习中想要篇篇精读,是不现实的,故而有“一目十行”,就是泛读。泛读粗通大意,但是阅读面广,知识量大。因而我们要精读泛读结合起来读书。此外,读书还需要熟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熟读。读书是知识吸收和积累的过程。书读多了,理解能力提高了,用词造句、素材、哲思情感最后都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做到这样,就可以做到足够的阅读积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了读的积累,掌握了一定的文字、词汇、语句,要写好文章,我们还要多“写练”。多写多练是必不可少的,任何的技巧技能,都需要人们反反复复的训练,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强度或熟练度,是很难看见成效的。写作是一种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技巧,更要多写多练。而在写练之前,先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比如常见的文体,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还是散文。再比如常用的手法,如修辞手法,人物形象刻画手法,景物描写等等。掌握了一定的技法,这是写练的第一步。

接下来,写些什么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要倡议学生多写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去做生活的观察者,每当有所感悟就及时的记录下来,养成随手做摘抄,随手做记录,天天写日记的好习惯。有了兴趣,就能够勾起表达欲望,让作文有话可讲,有情可抒。

有了感兴趣的内容,接下来就是如何来写的问题了。首先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写记叙文,要把事情记叙清楚;写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论证思路;写散文要牢记形散而神不散。其次要有明确的中心,文章一定要围绕中心来写,要有明确的行文思路,不能想到哪写到哪,最好在行文之前罗列一个大纲或者简明的思路。如果不能坚持做到文体明确和思路清晰两点,写再多也只是无用功。还有,写文章还要大胆去写,有些学生认为自己作文差劲,写出来会被人笑话,因而视写作文为畏途。还有的认为自己没有话可以写,实在很难下笔。其实这都是因为手里的笔不够熟练,写得少,然后越来越怕写,最后干脆敷衍了事。我们要让学生明确一个思想:不要怕写不好。刚开始写作文写不好是十分正常的,只要你敢放手去写,大胆地写出自己的文字自己的思考,自然就会越写越熟,思路也自然会流畅,文字也就会大量的涌现出来了。长期坚持这样的写作思路,写好文章也只是时间早晚的事了,就算是考场作文也能手到擒来。

多读多写多练,长期坚持下来肯定可以看到成效。除此之外,还要多思。在“读”的时候,要思考文章写了什么,目的是什么,是怎么写的,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语言美在哪儿等等。读多了,思考多了,写作水平就提升了。在“写练”的时候,要思考如何把自己意思表达得明确得体,如何才能详略得当,有条理等等。当然,在平时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思考,思考生活的道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多思同样帮助我们写出好文章。

好文章摘抄范文第2篇

一、指导学生了解社会、观察生活。文章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反映客观事物的,因此,写作材料离不开现实生活。可以说没有对社会的了解,没有生活的积累,缺乏对事物的认识,是写不出文章,也写不好文章的。因此,了解社会、观察生活,是作文的前提,也是作文训练的重要任务。有了认真仔细的观察,还要善于积累。这种积累,体现在在作文的训练过程中,主要是学会摘抄、札记,有整理、归纳、提炼、筛选的能力,能够根据需要查阅、则取关资料,等等。因此,指导学生观察、积累,做到勤于手抄笔录,并且手脑并用,应该是作文训练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教会学生思考和分析。有了真切、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和对社会的认识,不断的积累了各种写作材料,就有了创造“成品”的“大仓库”,而“成品”――文章的创造,绝不是“提到篮里就是菜”,还必须经过大脑的“加工”。因此,要使大脑真正成为能够创造优质成品的“加工厂”,必须学会思考和分析,这是作文训练的又一项重要任务。思维能力概括表现在对事物的记叙,感情的抒发,人物的描写,事物的说明,道理的阐述、推断等方面,也表现在具体文章的构思、布局的过程当中,连遣词造句的妥帖自然等也无不与思维能力相关。思维活动的基本方法是分析和综合。因此,教会学生对客观事物做准确、全面、深刻的分析,对作文训练的成效至关重要。

三、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

好文章摘抄范文第3篇

一、积累语言,夯实作文的基础

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一是要引导学生从课本中积累语言。课本中的选文都是经典之作,积累语言首先从课本开始。阅读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在品味的基础上积累课文中精妙的词语、语句,可引导学生仿句、仿段、仿篇。通过模仿,掌握语言的模式。牢牢把握读写结合的原则,对精彩片段要不失时机引导学生练笔,既让学生积累语言,又让学生应用语言,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要从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尤其是农村小学,没有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就难以增进学生语言积累,可以创建班级图书角,利用各种机会有效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引导中、高年级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阅读习惯;经常为学生推荐好书、新书,让更多的学生有书读,读好书,好读书;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交流活动,如朗诵比赛、读书心得交流等,让阅读形成一种风气,一种氛围。

二、撷取素材,铺垫作文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但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总觉得作文没啥可写,不知道写什么,怎么也写不出真情实感,为了写好作文,要么在作文里让自己的亲人下岗、得重病,要么丑化亲人,学生“言之无物”、“言之无情”,这是缺乏素材积累造成的。所以教师不要等到教学作文时才让学生搜肠刮肚地想素材,而在平时就要经常性地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有趣的事,并以随笔或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丰富、庞大的“素材库”。这样,学生在习作中“如同说话一样,心中所积蓄,不吐不快”。便不会感到无话可说,自然会下笔千言,有感而发,如此学生习作时才会像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自然得很。”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要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留心观察生活,让眼睛成为录像机,耳朵成为录音机,随时随地捕捉信息。如第一次做饭的紧张局促,学会骑自行车的激动喜悦,下河摸鱼的新鲜刺激等。将自己生活中的“小事”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积累大量的习作素材。

三、走进生活,拓宽作文的途径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作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作文是母语教育的课程,习作资源的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小学生的生活大多是“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是他们习作的源泉。作文生活化教学就是让作文最大限度地回归生活。可以通过训练,让学生觉察出来自生活的多方面的写作信息。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凭借一双“慧眼”,将习作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暗藏的“契合点”挖掘出来,巧妙地组织教学;将习作训练与生活“链接”起来,使学生的习作训练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习作的内容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练习习作。生活是习作的土壤,习作教学只有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才能贴近孩子的心灵,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三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习作,往往害怕写作文,其实我们可以把习作的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拓宽作文的途径。

四、文本为范,学习作文的方法

我们现行的教材和许多小学生必读书籍,以及一些优秀作文选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而且有着生动恰当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通过借鉴、迁移,逐步将思想、感情、语言、表达形式等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

1.学方法 好文章中有很多精彩的语言表达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性的运用练习,从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比如《桂林山水》中有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在教学后,可引导学生模仿这个句子的写法写一种事物的特点。

2.借内容 好文章上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围绕一个好文章上的内容或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不仅达到了读的目的,更丰富了写的内涵。如阅读《海伦凯勒》后,可引导学生就“假如你的身边也有这样一位‘海伦凯勒’,你会如何对待他?”的话题展开讨论并写话。

好文章摘抄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积累 观察 真情 批改 评讲

一、指导阅读,增加积累

现在的学生大多性情浮躁,很难做到平心静气地读书。他们享受着“快餐”文化以及网络阅读带来的刺激。读的书不多,记的句子少,能背的文章更少,积累欠缺,基石不牢,书到用时方恨少,写作时往往思维短路,文思枯竭,语言贫乏,“焦头烂额”地凑字数,复制或者翻版别人的文章,应付老师。鉴于此,在写作教学中,我从增加学生的积累入手,有了积累的基石,写作时文句才会信手拈来。怎样增加积累,是不是简单的背诵别人的优秀作文进行翻版呢?那样是不行的。现在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体验生活的太少了,那么我们可以从阅读中去增加学生的积累。阅读不是简单的浏览完文章就行了,也不是高兴读就读。阅读面要广,而且要坚持不断。在每堂课的课前五分钟里,我会选择一些优秀的文章让学生大声朗读,然后选择该文中最优秀的部分进行分析,可以是结构,可以是主旨,还可以是某一段优美的文字,甚至某一句经典的话。除了坚持不断地阅读外,我还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摘抄本,学会摘抄,并在摘抄后注明自己摘抄的理由。自己喜欢的语句可以摘抄,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也可以摘抄,有生活哲理的句子也可以摘抄,承上启下的语段也可以摘抄。在摘抄后分析学习写作手法,组句成段、连段成文的章法,语句的修辞手法等等。例如学生摘抄的:不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太孤独了;不要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为理想而奔波――太辛苦了;不要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由自在――太不羁了。想要的只是简简单单而又不乏味,快快乐乐而有不张扬的读书生活。摘抄理由:1、引用古诗句;2、采用了排比的手法;3、结构整齐匀称,三组语句形成并列式的结构;4、读起来琅琅上口,有气势;5、文笔优美。又如摘抄的: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摘抄理由:我觉得说得太有理了,多听少说,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尊重别人自己也才能更好的得到别人的尊重。

可见,学生在选择摘抄那些语句的时候,已经不仅仅是优美语句的简单积累了,而是一种潜意识的融合了写作技法和阅读理解的积累。学生对喜欢的句子可以反复的读,反复的推敲,甚至可以在文章里借用,化用为自己的语言来为文章服务。这就已经为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观察入微,深刻体会,真情流露

有的学生常常感叹,“我读了很多的文章,也摘抄了很多的语句,学了很多的写法,也会适当的运用,可是写出来的作文老师常常说缺少真情实感”,是啊,文章仅有文采,徒有形式,没有灵魂,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世间万物皆有情,更何况是我们又血肉之躯的人类呢。只有入微地观察万物,深刻地体会生活,静心地感悟人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才能能够与读者的心灵撞击火花,产生共鸣。大自然的一花一叶,一草一木都在变化,只要我们认真观察都能发现其中蕴藏着深情:花草会点头,鱼虫会恋爱,花鸟鱼虫会讲话……所以诗人咏物,万物皆着是人之“色”。作家写物,万物皆着作家之情。以“我”观物,依然能着“我”之情。我们不仅仅生活在大自然里,更是生活在社会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如果和谐,那么你就会坦然,快乐,积极乐观;如果不和谐,你就会烦恼,痛苦难受,甚至悲观消极。如果你把这些联系真实地再现在作文中 ,真情自然流露,又怎么不能打动读者呢?

三、针对性训练,好文自成

在进行“指导阅读,增加积累”和强调“观察入微,深刻体会,真情流露”的写作要求的同时,教学中还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片断写作训练和限时作文训练。片断作文训练一是一些写作手法的操练,二是各种情景的写作训练,三是作文的各种开头和结尾演练。片断作文课堂常常有,写作时时不间断。比如学习《故都的秋》,就进行景物描写的片断训练。学习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后,就训练细节描写来凸显人物性格。 学了《边城》,就让学生运用想象续写结尾。大量的片断作文的训练,学生已经形成了相应的写作能力,好文章当然会水到渠成。这就达到了花时短、学以致用的效果,也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认真批改,及时评讲

好文章摘抄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生 语文 习惯 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作为每个语文教师都明白学生要学好语文就要养成多读多写多看多记多思的习惯,否则,要学好语文就成了一种奢想。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却缺少培养好习惯的具体做法,这就是当代语文教学的一个失败教训,即重视“学什么”,忽视“怎样学”。我们都知道在中学里,语文学科总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第一,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获得有关祖国语文的基础知识,形成必要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行为习惯,以适应未来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第二,与其他学科配合,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使他们逐步养成健康、高尚、完美的人格。“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在初中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对于一个现代公民来说将一辈子受益,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非下苦功扎扎实实地加以培养训练不可。下面就我几年的初中语文学经历,与同仁们就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这个问题,倾心交流,以求共鸣。

一、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语文学习离不开读写,在读写的过程中,学生均会遇到疑难字、词,仅靠课堂上教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务必要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好多教师都明白这种习惯应当让学生养成,可实际操作起来却重视不够,没有相应的要求督促与指导。其实,我们应通过一些具体的要求来督促学生养成这种习惯,比如,每篇课文的生字词,预习时就应让学生自己弄懂,课堂上教师抽查,抽学生读音释义,或板书于黑板上,形式不一,目的在于督促学生养成查工具书,自己解决字音、词意等最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通过这些具体的做法、要求来督促学生养成自觉查工具书的习惯。这样,学生不会读、不会写、不理解的字词就逐渐减少,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会终身受益。

二、培养积累的习惯。

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摘抄名言佳句,背诵名篇,写读后心得,是积累语言材料,学习文章写法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感悟作品神韵的有效方法。看的书多了,记的东西多了,到一定程度,语文能力也就增强了。在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这样,就把阅读、写作、感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具体可以这样来操作:学生人手一本摘抄本,要求学生把自己阅读中遇到的好词佳句,摘抄并背诵下来,把自己读后的感悟、启发、收获、看法写下来。教师定期检查,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积累成果,在这样的课堂上,让学生读读或背诵优美的句、段,谈谈读书的心得体会,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这样,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一个学期至少应组织六次这样的课,学生的这种习惯才会在教师的督促指导下逐渐养成,如果教师仅是告诉学生要养成摘抄、作读书笔记、背诵的习惯,而没有定期的检查、指导及督促,习惯是不会养成的。

三、培养善思勤写的习惯。

初中生思想活跃,读一本书,看一部影视、听一首流行歌曲,他们都爱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大胆的评价。他们一般不缺乏灵感,但稍纵即逝。他们不善于以适当方式记录灵感,疏于动笔,这是初中生作文能力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的习惯。勤于动笔,能记录下许多灵感、素材,能训练写作和书写的速度。我们可以用让学生坚持写日记的方式来培养其勤于动笔的习惯。布置学生写日记一定要先激发其写作兴趣,再讲清楚具体要求。每接一个班,就让学生准备好日记本,并且让学生在扉页上抄下类似这样的句子:“写吧!写天上的云彩,写水中的波光;写清晨的霞光,写月夜的美景;写春的生机,夏的热情,秋的豪迈,冬的冷峻。记吧!记下曾经的欢笑、流泪、感动、伤心、懊悔及委屈;记下每一次收获、成功、失落、失败的经历。写一写我熟悉而感动的人,我的亲人、朋友、同学及师长;记一记那些令我感动的事情、文章及歌曲。记下生活中的每一朵浪花,记下成长历程中的每一次感动,日记就像心灵的历史,生活的画廊。在上面留下我们成长的足迹,这将是一笔丰厚的财富。”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的兴趣;二是给学生提示日记的内容,打开思路,找到素材,明白日记的素材很广,只要我们留心生活,用心感受,要写好日记,是很容易的事,从而消除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

做好了这样的指导之后,就应该把相应的要求说清楚,日记的要求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定,应体现阶段性,由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特点。比如初一上学期重在培养学生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可以给学生定出这样的要求并要他们抄在日记本上按这样的要求来坚持写日记:(一)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书写工整清秀;(二)不会写的字词不许空着或用拼音代替,查工具书解决,尽量不写错别字;(三)每篇日记内容具体,长短不限;(四)每周五篇;(五)每两个星期接受检查一次。到初一下学期可对要求作适当调整,可将前面给出的五个要求中的第(三)变成:每篇日记内容具体,不少于三段;将(四)变成:每周三篇,到初二上学期增加一个要求:每篇日记要有题目,加这个要求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概括归纳能力,给文章命题的能力,做到题文相符。初二下学期应更注意日记的质量,适当减少日记篇数,改为每周两篇。初三让日记变成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