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节约用水实践活动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结合地理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中学地理教材中多处渗透环境教育问题,灵活运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热情。
1.结合国情进行环境教育国情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地域辽阔、山川秀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等。通过对这些国情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懂得实行计划生育、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和合理使用土地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感,增强学生的国土安全与生态安全意识。
2.开展以环境问题为主题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竞赛活动,如:演讲会、调查报告会、辩论赛等。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进行正确恰当的引导,为他们提供资料和信息帮助,并加强指导,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研活动,寻找新的环境事例来支持他们的论点。同时开设环境专题讲座也很有必要,环境专题讲座既能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又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讲座内容要结合教材的环境知识,并用乡土材料来做例证。这样的讲座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也容易接受。如讲我国水资源不足时,有的学生会认为我们当地水资源丰富,用不着节约用水也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若是请有关专家介绍“我市的水资源状况”,特别是“沙漠化”、水库的蓄水情况,学生会对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
3.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强烈意愿。如开展以环境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组织学生参观,调研学校附近的工业区,水体污染源,污染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处置,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体验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环境污染治理措施,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变环境知识为环境意识,自觉投身到环境保护与治理活动中。
二、组织学生进行环境问题调查和参观活动。
如:组织学生去调查学校附近的噪声污染,污水处理厂,木材加工厂等严重污染的工业生产地等。学生将看到的、听到的、观测到的记录下来,写成调查报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产生对环保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的体验,增强学生进行环保的自觉性。此举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已知理论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逐步树立社会责任感,增强进行环保的自觉性。
一、在物理课堂中生成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环保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对环境污染有清晰的认识,生成环保意识。
1.在温度测量的学习中,要求学生有关注环境温度的意识,并要求学生尝试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对于“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这两个环境温度问题,必须要求学生知道它们的形成原理、形成原因,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及今后应怎么控制,并让学生写一个小报告、小论文,回家向父母叙述,还可以对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例,在逐村农民收割完稻和麦后,就焚烧秸秆,这样可行吗?有什么改进措施?并上网查找如何用现代科学技术处理秸秆。
2.在水循环的学习中,首先,应让学生知道,我们是世界上13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100位。其次,应让学生知道水资源浪费严重,每年光自来水就漏掉10亿多吨。水环境污染严重,大部分河流受到了严重污染,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全国各类企业排放废水,造成河流中氮磷过多。最后,让学生都行动起来调查附近水资源。
3.在令人厌烦的噪声的学习中,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对话与交流,知道什么是噪声及噪声的来源。例如,空调、爆竹、吸尘器、汽车、飞机、电钻等,都能发生噪声。其次,要让学生知道噪声的危害,如,噪声能影响人的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还会损害人的听力,使人产生头痛、记忆力衰退等神经衰弱症状,甚至还是诱发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要求学生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1)控制噪声的来源,如,摩托车上的消声器、城市里的禁鸣标志等。(2)阻断噪声传播,如,高速公路两旁的森林,音乐厅四周的吸音材料。(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如,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等。
4.在燃料的热值的学习中,首先,要让学生知道燃料是人类利用的重要能源,从草和柴到人类近年利用煤和石油,都是取自自然界的天然资源。烧柴要砍伐森林,破坏环境,甚至引起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而煤和石油在地球上的贮藏也十分有限,因而我们要节约能源。其次,要让学生知道节约能源的重要措施是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如,常州禁止助力车(二冲程摩托车)上路行驶,是因为助力车一方面排放的尾气中有大量有害物质,另一方面是助力车燃料的利用率很低,耗油量大。又如,可以结合一些生活实例,如,家里的煤气灶,火焰是蓝色的好还是红色的好?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二、在物理实验中生成环保意识
在物理实验中,许多实际问题的处理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好机会,教师的一言一行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如,实验前一定要把仪器摆放整齐,药品要用少量,洗仪器要节约用水。
1.在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中,可以问:“为什么要把碘密封在锥形瓶中?”这是因为碘升华的蒸气是有毒物质,如不密封,让它跑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还可以这样问:“为什么只用一小勺呢?”这是为了节约材料。
2.在做水沸腾的实验中,可先让学生设计实验,而且各小组讨论哪些设计方案好,例如:甲组学生用了大烧杯,大量的水,酒精喷灯;乙组学生用了小烧杯,酒精灯,少量的水,问哪一组好?从环保方面考虑,第二组好,因为可以节约能源,节约用水。
3.在电学实验中,要用到电池,电池中有许多有害物质,要教导学生不能随意丢弃,要放在专门的地方,统一交环保部门处理。
这样的实验还有很多,总而言之,要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一滴水,一点材料,一张纸……教育学生在平常生活中不要把废弃物乱扔,要扔在自己准备好的塑料袋里,送到专门的垃圾箱内,这些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在物理实践中生成环保意识
1.为了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环保素质,我们举办一些环保讲座,介绍国外的环境保护与治理,如,日本使用的一次性木筷全部从国外进口,并在全国建立回收网络,用于造纸,这样就基本回收了用于购买进口木筷的资金。
2.布置一些调查活动:(1)参观生产某种材料(如,建材、塑料等)的工厂,调查生产这些材料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治理这些污染的设想。(2)调查大气污染、调查水污染、调查土壤污染、调查噪音污染等,通过以上调查活动,一方面可能引导学生在物理实践活动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使物理教学与活动课、社会实践课浑然一体,能形成自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使他们在调查中深感居住的环境已受到严重污染,并使他们自发地去保护环境,以及向有关部门提出环保的建议。
3.积极开展废物再利用活动:如,用废旧灯泡注水制作凸透镜,可当放大镜用;用废旧灯泡的灯丝做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实验;用废旧易拉罐线制作土电话,小孔成像装置;用废旧电池中拆下来的碳棒做导电性实验;用废旧电池上拆下来的锌片送化学实验室做制氢气的实验;用废塑料、废木头、废铁皮、废铝片等做磁铁隔着物质能否吸铁钉的实验……
本活动的首要目的是使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内走向校外;从单一的学校教师指导转向教师、家长及专业技术人员等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社会人士合作指导;从学校独立操作完成转向寻求有关部门、学校的协作共同完成;从个别少数学生的参与转向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并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各校独自为阵转向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从少数学生有限范围的独立活动转向跨班级、跨年级的合作互助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其次,初步探索一条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有关部门对科技教育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再次,新课程改革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为科技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将科技教育设置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使科技教育从“业余课外活动”正式成为“正规的校内教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制高点,结合校内社会实践活动,将科技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活动和学习中去,逐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
二、活动的具体内容
本活动是在银川景博学校的学科月活动“水――生命之源”
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校本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的开展,以九年级学生为主要对象逐步组织进行。具体内容是污水处理厂的实地参观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净水设备使用及亲眼目睹污水的净化过程,并亲手操作。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体会到水资源的来之不易和生产、生活中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从而在生活中时刻把节约用水放在心上。再通过自己日常生活的表现,带动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此活动还能增进学生对环境保护方面的兴趣,也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
三、活动步骤
活动第一阶段:
1.我向校领导汇报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争取校领导对活动的资金、人力、场地等的支持。同时,积极主动联系史、地、生、政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这个活动。
2.我和物理、化学、生物各学科教师分别从各自的专业出发,利用有效的网络资源及参考书籍事先对污水处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了解,组建一支合格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团队。
3.利用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集体培训和讲解,明确活动目标和方法及分配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科技探究能力。
4.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各学科教师对学生宣讲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这一阶段在2015年9月结束。
活动第二阶段:
1.组织学生到水洞沟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前团队开会讨论此次活动的具体操作:①九年级7个班分为物理组、化学组、生物组,并为每个组分配了学科指导教师。②考虑到人数过多不利于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从各班分别挑选10名学生作为代表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实地考察。③确定活动时间、活动路线及活动过程。
2.参与实地考察的学生在活动前对各小组要研究的内容进行资料调查,初步了解污水处理的相关知识。
3.各小组指导教师在实地考察前写出各学科活动预案。
这一阶段在2015年10月结束。
活动第三阶段:
1.学生写出本次活动的感悟,并以幻灯片的方式在课堂上向全班学生展示、讲解。
2.活动中要求各教师和学生认真考察过程、捕捉信息收集资料,活动结束后,在学校总结的基础上,写出该活动的总结报告。
这一阶段在2015年11月结束。
活动第四阶段:
充分利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个活动来检验本次活动的成果,在此期间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
这一阶段在2016年1月结束。
四、本活动的具体结果
1.参加的所有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科技创新素养的培养,他们都具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能力。
2.教师科技教育业务得到提高,每人至少承担并完成一个以上项目的指导任务。
3.总结出一条进行中学科技教育的新方法,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将活动成果向更大的范围推广。
五、预计本活动方案对学生具有以下教育作用
1.通过完整的活动,学生学习到系统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和科学探究方法,初步掌握创造发明和科学探究的原理、方法和
步骤。
2.通过系统学习和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意识,这是本活动必须达到的目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比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因为能力要经过长期的不断积累才能慢慢提高,不是初中阶段就全部能完成的工作,可是意识是能够在初中阶段就培养起来的。
3.通过参加本次实践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六、_展这一方案的优势
1.本活动得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环保厅、宁夏回族自治区知识产权局、宁夏银川市科协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使活动的开展在专业技术指导、宣传等方面有了保障,解决了学校教师知识的局限性等问题。同时与这些单位的协作,能引起社会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关注,使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
2.本人从2011年就从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从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积累了一些相关经验。
七、活动方案对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的作用和贡献
1.通过活动的开展,使科技教育活动从过去的课外业余活动走进教室,作为一门课程来实施,提高科技教育的质量。
2.通过系统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会得到大面积、大幅度的
提高。
3.通过大面积地开展活动,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培养,能转变以往只有极少数学生得到培养的局面。
4.通过与协作单位的协作,能够引起社会对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关注,使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同时弥补学校在有关专业知识方面的局限。
5.通过专家和协作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特别是青少年对专家的崇拜心理,学生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考问题的方法,并能学到许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
6.通过活动还可以培养出一支优秀的科技教师队伍。目前科技教师严重不足,让更多的教师投身到科技教育中来,是提高科技教育教师队伍质量的一个好办法。
7.该活动结束后,其成功经验可供有关部门参考,推广使用。
八、开展这一活动得到的各种资源
1.银川景博学校学科月活动“水――生命之源”课题研究成果;
2.各学科的教学人员及实验教学设备;
论文摘要: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选题内容广泛,研究方法多样,研究过程趣味性强,研究结果有实用价值。笔者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例,提出了提高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应用问题并解决问题。目前,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许多中学教学改革的热点。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许多研究性学习活动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效率。
一、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认识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我们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基础和前提。
1.选题内容的广泛性
地理是一门涉及范围广泛的学科,研究的内容从自然现象到人文。地理学科的特点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可以从气象气候、土壤植被、地貌等方面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课题 [1]。
2.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不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利用网络、现场观察、问卷调查、咨询专家、实验分析等手段主动解决问题。
3.研究过程的趣味性
地理课程充满着自然奥秘和科学情趣,研究性学习就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探究。在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有的学生在观察水循环时,看到浓密的乌云瞬间变成倾盆大雨,雨水又通过小河流向大海,高兴地跳跃惊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4.研究结果的实用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选择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如环境污染、节约用水等问题,研究结果可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如有的学生在节约用水的研究性学习中,设计了简单的雨水收集管道,将搜集的雨水用来浇灌花草,非常具有实用价值。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
二、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途径
2008~2009学年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以“福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研究”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因此在很多方面有了提高。结合这次实践活动,总结出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一些途径,供参考。
1.选题要恰当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同时要与社会现实,周边的生活环境结合,尽量让学生研究熟悉的环境,这样既可以降低研究的难度,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们选择“福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研究”为主题,一是这一课题与课本知识“地球上的水”联系紧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二是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是大家身边常见的问题,贴近生活,学生容易产生兴趣,也便于学生观察、研究。
2.目标要明确
研究性学习要想取得预计效果,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本次研究性学习,从总体上有三个层面的目标,一是加强学生对水循环和水资源保护等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二是从情感价值上讲,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2];三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方式要灵活
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不规则的、活跃的、主动的获取知识的方法。本课题在调查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拍照、走访专家、调查问卷、实验分析等手段认识问题;在解决问题阶段,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全班讨论;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指导”的教学方式,体现获取知识途径的多元化和灵活性。
4.组织要严谨
为了保证这次研究性活动的质量,特制订了详细的计划。把整个研究活动划分成三个阶段:
(1)选题分组阶段:时间为期一个月,这个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动员,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撰写研究开题报告,制订详细的研究计划。
(2)研究实施阶段:时间为期五个月,各小组有步骤地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组长每个阶段向老师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并进行阶段性小节。
(3)成果展示论文答辩阶段:课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调查报告、撰写小论文或小发明、小制作,举行成果交流会,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三、结语
研究性学习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也是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3]。科学、合理地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认清不同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特性,按照学科的性质确定明确的研究目标,制订严谨的研究活动计划,才能使研究性学习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研究性学习目前仍然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志.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实施[D].首都师范大学.2005.
[2]高晓华.论地理教育中的环境教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7).
【关键词】品德;生活实践;学习兴趣
在课程改革不断的今天,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打破了以往思想品德课的概念,学生接受德育的场所从小课堂走进了大社会,它应该包括课前、课中及课外活动这一完整过程。一节课短短几十分钟,除去认知教学过程,余下的时间还有多少能让学生真正去实现自己的行为呢?因此,我们应该更重视学生课前的观察体验和课后的自主实践。只有这样,学生在更广阔更开放的生活实践后,他们的行为才有可能是认知、情感冷凝过后的理性表达。这样的教学设计完全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课前做好活动准备
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课前准备活动,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丰富学生的感知,为上课学习打下基础。我经常要求学生进行学习新课的准备,这种预习通常有:
(一)查阅、收集资料
课前让学生收集与主题活动有关的图片、文字、音像、数据等资料,建立学生的多维认知表象,既有助于加强感性体验,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及探究学习等能力。如,在《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这一单元施教前,让孩子们收集我们家乡的风景名胜、现代化建筑的图片、照片及文字资料。孩子们在收集的过程中,欣赏了家乡的美景,自我感悟到家乡的变化,同时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可见,课前查阅搜集资料是新德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调查、参观访问
课前让学生深入生活,接触社会,对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调查,通过参观、访问等亲身体验,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帮助他们领会有关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认知。如开展节约用水、保护环境这一主题活动。我引导学生调查家乡的水资源,调查河流受污染的情况,并写好简单的调查报告。在调查过程中,让学生自我体验,感悟水资源的珍贵,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再如开展节约用纸、保护森林这一活动,我带领孩子们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原料及生产过程,并让孩子们调查全班同学一天的用纸量,每个同学家里每天的用纸量,围绕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组织活动。在参观、调查活动中,节约用纸,保护森林的观念就这样一点一滴地渗入学生的心里。
课前的活动准备,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做了必要的铺垫,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带领学生走入生活大课堂
品德与社会课应当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
我们要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会受到真教育。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
三、创设生活情景
教育和生活是不能分离的。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原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为了使说理更充分,明理和导行应该是紧密结合的,而且应和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最根本的一点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过美好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他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所以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我们应当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地巩固、内化、应用到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中去。
四、课后开展自主实践
一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探求知识、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的停止,更应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应该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如:《我是家里小主人》这一活动,主要是教育学生孝敬父母长辈,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来减轻家长的负担,孩子们在课堂中都抢着说自己会做这会做那,可是在家里是否有坚持做呢?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作一些打扫房间、倒垃圾、洗碗、浇花等具体事务,让学生自己制定家务劳动计划,并让他们转给每位家长一封信,请家长指导学生学做家务,并督促孩子能够长期坚持下去,每天对孩子的表现进行评价。刚开始同学们兴致较高,后来慢慢有所松懈。我又用每周的最后一节品生课,让同学和老师一起当评委,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每周评出爱劳动之星,这样大大激励了孩子们,就这样坚持一周一次的反馈、交流、评比,这样坚持做,使学生良好的行为在激励中实践着。
也就是说,我们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不同的收获和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所呈现的教材,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学生德育文本资料,而且是活页的、可让教师和学生随机取用的教育素材和话题。因此,我们必须走出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需要,再重组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课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