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学习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证研究设计
综上可见,市场营销教学方法多样,而且各自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的也不尽相同,研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对各种教学方法的学习反应、态度、感受、评价,有助于我们探索真正适合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方法。
结合近年来有关市场营销教学方法论研究的内容、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学教学实践,此次调查研究的内容共涉及了三部分:学生对市场营销学科的学科评价以及学习诉求,市场营销课程学习的效用评价以及对各种教学方式的学习体验。
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取的100名市场营销专业大二学生,分别来自我国华北、华东、华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2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抽取的样本均已学习过市场营销学或正在学习相关课程,对市场营销课程的学习有了较为充分的体验,具有较好的调查和研究基础。采用网络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有效的解决了学生在面对调查时产生的抗拒心理,有助于在轻松隐蔽的条件下获得研究数据。
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整理,笔者发现,中国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市场营销有如下特点。
1受西方营销学思想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教育,大多是采用西方的学术思想和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很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调查结果显示,极大部分的学生(63%)是根据该门课程是容易通过,是否易于得优来评价教师和课程。有31%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到课与是否听课并不影响自己的考试考核,突击考试的同学大有人在。这就表示,学生在学习市场营销课程时,对于市场营销学的学习目的认识不是很清晰,对理论学习和职业能力的获得抱有怀疑态度。
2现有的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教育学生满意度普遍较低
在“如何评价自己现在所受的营销学教育”这一问题中,有超过8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常不满意或者不满意。这表明目前高职在校生对目前的营销学课程满意度较低。原因主要集中于“评价机制不合理”,“课程无聊”,“感觉所学的东西脱离实际或没有意义”,等选项。也有部分被调表示,现有的教育模式功利性太强,缺乏对学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塑造。教授的理论过时而且不切合实际,尤其采用的案例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国家案例,借鉴意义并不大,并没有起到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
3就教学方式来看,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更为易于接受
笔者根据访谈结果将各种教学方法下的学生学习效用评价进行总结,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出乎意料的表明,这几年颇受追捧的营销学情景模拟教学在高职学生当中的评价普遍不高。参与过营销模拟教学的被调查者表示,他对该门课程兴致不高,若非学校强制执行,他的缺席率达会到25%以上,每周的模拟任务都是最后一天随便解决,根本没有进行所谓的小组讨论。而且,上课时班内的大多数同学都在玩单机游戏。在询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时,被调查者表示,这种方式缺乏现实意义,浪费时间,而且会让人觉得这门课程不重要。
4最受欢迎的教学方法组合: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为更好的探寻适宜于高职学生的市场营销教学模式,笔者根据以往的研究对常见教学方法进行了搭配组合。在询问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最喜欢何种教学方式的时候,79%以上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的组合。而且,选择该项的被调查者中有82%的原因趋同: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更容易让大家获得理论知识,加深记忆;通过案例的实践则有利与更进一步的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有7%的被调查者表示,营销学知识归根结底都是源自于实践,为了更好的适应未来工作,实践教学更有出路。
对目前高职院校营销学教学的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关注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中国学生由于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与西方的学生有着极大的不同,被西方验证成功的情景教学模式在中国学生中反响并不明显就生动的证明了这一点。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在职业规划、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差异巨大,普通高校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高等职业院校。
现有的高校营销学学习评价模式大多是采用“课堂表现10%+期末考评80%+考勤10%”的形式。而被调查者认为教师在打分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的情况,善于跟导师“套磁”的学生往往可以拿高分,而认真思考问题,勤奋学习的却不一定有好的成绩。公平性问题会直接的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使高校市场营销教学工作进一步的提高,必须建立起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
2价值观和社会意识的培养应该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
西方营销学理论有其哲学依据,背后的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对人的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功利主义现象跟这些也不无关系。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市场营销学学习的重要意义,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积极的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其社会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尤其更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教学的本土化建设
本土化教学建设刻不容缓。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和思维方式上有其特殊性,中国的市场亦有其特殊性。“拿来主义”在中国高职市场营销学教学工作中的盛行,对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市场营销人才是极为不利的。在适当的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的进行本土化教学建设才是关键。比方说,采集和编撰本土案例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理论的讲授中采用东方思维等。
4应在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组合
研究表明,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是所谓“创新式”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宜于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而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组合则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获得大多数被调查者认同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组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有助于其培养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不仅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更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
[关键词]教学信息员;教学管理;信息收集;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6-0149-02
我国高校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其成员主体由学生组成,主要从事教学信息的收集与反馈,由学校教学部门负责管理。在教学质量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今天,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1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信息员制度的现状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信息员中心组建于2004年,共聘任了10届信息员,信息员隶属于学校教务处管理。学院在信息中心成立之初就制定了《娄底职院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管理办法》,目前有信息员近200人,信息员分布于学院的各个专业和班级,下设办公室、宣传部、督查部、统计部四个部门开展工作。10年来,教务处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组织信息员开展专题问卷调查,收集各种信息近6000条,充分的发挥了信息员参与管理的主体作用。经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完善学生教学信息员的体制建设,依托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及时的反映教学信息,为学校教学管理与决策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增强了教学管理的科学性,有效地处理教师和学生、学校和学生、教师和学校等其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2教学信息员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教学信息员的主体是学生,在整个教学管理的过程当中,尽管信息员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大,但受其本身的条件的制约和学校内部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教学信息员自身的问题
教学信息员是教学过程当中的直接参与者,也是教学管理的执行者,其本身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信息记录的质量和成效。从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员日常工作的调查中发现,目前信息员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学生信息员自身素质不是很高,责任心不强,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把交代的事情当作任务完成,导致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流程化、随意化;二是部分学生在认识上存在偏颇,认为信息中心不像学校学生会,在个人的入党及评优方面没有过多的照顾,所以工作积极性不高,并且认为向学校反映老师的教学情况,无异于讲老师坏话,是充当间谍行为,〖JP3担心受到老师的责罚,影响自己的成绩,不敢大胆开展工作;三是学生对信息员的工作理解不透彻,对其职责没有深刻的领会,不能充分认识到教学信息记录工作在教学质量管理以及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要作用,导致实际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实质的内涵;四是信息员反馈的信息不够真实全面,难以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部分信息员表达概括能力有限,在平时也不注重和老师及同学沟通,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观察不够仔细,所反映的情况只是一些比较琐碎的问题,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比较突出的问题,有的甚至出现漏记或错记现象,并且缺乏反思意识,对工作不善于总结,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2教师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对工作的影响
信息员制度在记录的过程当中主体对象是教师,教师作为专业权力的拥有者,在思想上认为自己具有绝对的权威,并没有深刻认识到教学信息员制度其本质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方式和途径,对于自己沦为学生的监督对象有时是很难接受的,这使得部分教师对教学信息员产生排斥、反感。
3教学管理部门在制度实施过程中重视不够
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隶属于教学管理部门工作,教学管理部门具有为全校师生服务的职能,同时又履行监督和管理学校事务的职能,在学生与教师之间起到纽带的承接作用。但在面对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时,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缺少积极主动的反馈和调整。这些状况在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则集中表现为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在学校管理者眼中,将学生教学信息员等同于一般学生社团组织,没有充分认识到其在教学管理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而是让信息员在平时工作中充当打杂的角色;其二,对于信息员反馈的有效信息,教学管理部门不能快速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也不能及时将已解决问题的信息反馈给学生,影响了学生对信息反馈的热情和积极性;其三,教学管理部门缺乏及时的培训管理和必要的激励措施,导致信息员的工作思路不够清晰,也无法充分调动信息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其四,学生以信息员身份参与学校管理,所涉及的问题应该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囊括了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信息的反馈与处理通常需要非教学管理部门的参与,与此同时,相关非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之间又未能形成联动机制,非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反映的问题和建议不够重视,削弱了学生信息员的工作热情,从而影响了信息员制度实施的效果。
3完善教学信息员制度建设的措施
教学信息员制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和教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课堂教学改革与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学生参与意识培养以及学校民主氛围的培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学信息员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并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其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根据我院信息员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加强教学信息员工作。
1严把质量关,不断提高教学信息员素质
在学生信息员的挑选过程中把好挑选关,优化信息员的来源。要挑选具有主人翁精神和较强的责任心,组织协调能力强、善于联系老师和同学、并能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学生担任信息员。对于工作散漫、不听从不配合学校管理部门工作指示、缺乏工作热情和责任感的不称职的信息员要坚决淘汰。信息员的组成结构也要不断地优化,其成员既要有学生干部,也要有普通学生,要有成绩好的,也要有成绩不够理想的,扩大学生信息员的代表性,使之能充分反映不同类型学生的心声。
2加强教学信息员的培训和引导
培训和引导的目的是使信息员尽快适应和胜任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要激发工作兴趣。兴趣是工作的前提,让他们知道学校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的目的在于了解学校教学中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鼓励他们实事求是、大胆讲真话,消除思想顾虑。二要培养工作能力。能力是工作的核心所在,可以通过开设辅导讲座、举行技能比赛等加强对信息员的写作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辨析能力、参政议政能力、采访技巧、教学调查方法等的培养,使信息员能针对主要问题进行调查和反馈,提供质量较高的信息和建议。三是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信息员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提高服务意识,并且要使其不骄不躁、不气不馁,能够圆满完成任务。
3完善奖励约束机制,激发信息员工作积极性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是实现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证。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荣誉激励。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全校信息员表彰大会,对填报信息责任心强、次数多的信息员进行公开表彰。在众多的信息员中评选优秀学生教学信息员和若干金点子奖,通过开会表彰、学校宣传栏、学校网页等多种渠道树典型、争先进,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管理、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二是赋予综合测评考核分或评优评先优先考虑。将信息员的工作表现纳入每学年的学生综合测评考核指标,对表现好的可适当加分,而表现不好的不加分甚至扣分;在参评先进、优秀时,同等条件下,在制度方面给予信息员优先考虑等,这对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起到了明显的激励作用。三是物质激励。对信息员的奖励机制以精神鼓励为主,也可以给工作成绩突出的信息员适当的物质奖励。对每位保质保量完成了学校安排的任务的信息员,学校可参考学生勤工助学的标准给予一定的酬金,提高信息员工作的积极性,或给予信息员一定时间的免费宿舍上网流量,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四是实行竞争聘任制。即对自愿加入信息员队伍的学生实行择优选尖聘任制,通过竞争聘任,不仅充分调动信息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有助于实现信息员队伍内部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提高信息员工作的整体效率,增强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4大力搞好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宣传
大力搞好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宣传,尤其是要让学校教师在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员制度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摈除教学信息员是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监督监控的理念和想法,真正将其作为自己的朋友来对待,接受并积极地配合信息员的工作,保障教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5信息反馈形式提案化和制度化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 问题 对策
自1994年以来,我国每年组织动员近百万名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基层,发挥自身的知识优势,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如今,每逢临近寒暑假,校园里就会出现各种社团或其他团体组织的支教活动,吸引大量同学积极参与。“正作用”值得肯定。但同时,“副作用”显现。
一、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的问题和解析
1.支教大学生
(1)参与的支教时长绝大部分在一个月以内
目前支教时间短、选取时间段尴尬是大学生短期支教中存在的一个巨大问题。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大学生短期支教多将时间安排在寒暑假,周期多为10至20天。在时间点上,被支教地学校已处在放假状态,若要求学生继续接受教育显然是不合理也不现实,因此能接受到教育的孩子其实数量有限且不固定。另一方面,支教周期过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被支教者可以得到的知识以及技能上的提升微乎其微,支教者所能做的最多的也就是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输入新的观念,但其影响有限。
(2)所教科目基本局限于语数外,地方特色化不足
在大学生支教过程中,由于支教者的语数外基础一般比较扎实,如英语发音等比当地老师标准,所以很多支教团队都选择了常见的语数外课程,有些会另外开设音乐、体育等。但目前支教活动绝大多数没有根据当地环境,没有结合当地的风俗文化、历史渊源,有针对性地教授一些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去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他们身边的文化。
(3)备课不够充分,后期困难不少
大学生的教学经验有限甚至为零,充分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备课情况存在很大的问题,大学生虽然有着一腔的热血,但是面对自己不太熟悉的课程,没有办法掌控住。组织者在前期准备中,需要实地调查,了解当地学校拥有哪些教育设备,让支教者提前准备支备课教的方案,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才不会出现支教者辛辛苦苦准备的内容由于教学条件太差而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非常遗憾的现象。
2.普通大学生
(1)不熟悉导致支教参与率不高
虽然近些年大学生支教非常火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发组织去农村或者西部比较偏远的地方支教,社会上也涌现了很多支教组织的团体,关注度在不断提高,但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没有参加过支教活动。
只有深入了解后,才会参与其中。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了解的信息,比较趋于表层,更多人对通过何种渠道参与其中,支教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费用的耗费情况等具体的内容不甚熟悉。
(2)赞同短期支教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
有相当的人赞同支教对大学生的好处。首先,提高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素质,经过一段时间的支教活动后,精神面貌、意志品质和思维方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净化和提升。其次,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需要很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这为大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和应变能力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最后,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巩固所学知识。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虽然支教能够使笔者大学生感受艰苦的生活,能够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但是,性格很能改变,支教结束后不用很久,很快还是会回到原来的状态,自身素质也没有得到提高。
3.支教组织者
最关心的是资金问题。目前活动的经费基本上是由参与学生自己承担,其他方面的支持非常有限,导致活动有时不能特别顺利地开展。希望能够得到更多政府和关注人士的支持。
其次是公众的认可和制度不完善。社会上有很多质疑,对大学生暑期支教的效果、安全等存有疑虑,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
4.支教大学生家长和受教学生家长
多数大学生家长支持自己子女的暑期支教活动,认为可以丰富阅历、增长见识、了解老师的艰辛;在支教距离上省内比较能接受、偏远山区等地会让家长考虑安全问题;资金方面倾向用学生自己积攒的钱,来让实践变得更加有价值。
同时,受教学生家长也赞成孩子在暑期接受教育,认为可以提高孩子的知识面,激发学习的动力,为孩子树立榜样作用,提高学习成绩。
5.受教学校和受教学生
学校方面,认为为教育带来了活力,缓解了师资落后这一尴尬。先前支教的大学生给学校带来了些不良影响,致使他们不再信任大学生支教;需要花精力和时间为大学生支教提供条件;支教后新学期受教学生上课会不专心;担心受教学生的安全问题。
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孩子们来说,支教大学生来自一个不同的世界,他们能将山外的精彩带入孩子们的视野,从而激发孩子们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望。但为大学生的来去匆匆感到苦恼;接触到大学生教学后感觉到自己学校的老师教学水平不高;认为平时学校上课相比支教期间上课很没意思;学生心理落差很大。”
6.支教关注者
对大学生短期支教行为的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清支教的目的以及支教的意义在于什么地方;
第二,探究大学生是否有支教的必要以及大学生支教产生的问题根结在哪;
第三,支教应该是毕业之后的大学生或者是致力于从事义务教育的学者、教师或其他知识分子的工作,时间应该是在2年左右,而不是只是大学生支教所利用的寒暑假;
第四,大学生应该以组织暑期夏令营的活动方式并且所教授的东西不是孩子即将学习的文化知识,而应该是例如绘画、音乐、书法等之类的兴趣培养;
第五,关于支教的资金问题,社会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给予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别且对主动要求去义务支教的知识分子给予一定的政策性照顾,社会应该制定一个完善的支教制度,从而规范支教,规范教学。
二、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对策
支教热,受益的不仅仅只有支教大学生本人,受教学生以及受教地区也受到积极的影响,总的来说,大学生支教还是利大于弊的。
而针对目前支教中所产生的各种消极作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端正心态
支教大学生首先应该考虑清楚支教是不是自己想做的事,支教的环境自己是否能适应等;要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在支教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形象,为学生做榜样;在支教前以及支教过程中,要做好备课工作,不能仅凭个人想法擅作主张,要对受教学生负责;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摈弃功利心,真正将支教当做公益事业来看待。
2.线上线下结合
线上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校园媒体以及微博、社交媒体、手机报等新媒体工具,在活动的策划、动员、实施、总结等各个阶段进行广泛宣传和互动参与。2012年腾讯微博就联合团中央学校部推出“启程?大学生三下乡微报道”大赛,为暑期实践活动搭建平台,记录、分享给广大网友,让更多人去了解、热爱和延续。
线下支教组织者应科学合理地选择支教地点,认真做好考察,选取真正需要笔者大学生前往的地方,提高支教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大学生和受教学生的互利共赢;应做好支教大学生的监督工作,以确保支教工作的高效性;以“短周期、多循环支教”方式进行支教,增强短期支教的后续工作,支教团体与被支教地保持长期联系,了解支教地的变化与孩子们的需求变化,提高支教的效果。
3.解决后顾之忧
学校应该为大学生暑期支教实践活动设置专项经费,整合学校资源,通过立项申报、资助,来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支教活动,对大学生支教活动给予一定关注与支持,对大学生支教活动提供资金、物资等帮助,将短期支教办成长期持续的模式,并将这种模式推广。
政府相关部门完善支教的法制法规,从而规范支教,使得支教的资金、安全等得以保障,资金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不是仅凭大学生或者高校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忙与协助。
4.提供专业指导和培训
支教组织者应注重对大学生教学技能的培训,光有一颗热诚的心不够,能力要跟得上,对支教大学生应进行以下培训:师范培训、野外生存及自救培训、对即将前往的地方,当地的人文风俗习惯进行的基本的认知培训。实施支教前做好充分培训工作,才能保证支教者的安全,保证支教的顺利实施,进一步确保支教效果。
学校应抓好源头,加强对支教大学生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教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 “专家式” 指导并且组织协调支教活动。组建专门社团,把有支教愿望的学生组织起来,采用“短周期、多循环”的方式进行支教。
5.完善评估机制
一套合理有效的实践评估机制,可以调动教师对大学生实践指导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性。包括事前准备、事中控制和事后审查,考核指标不仅包括团队成员的自我阐述还包括对受教地的实地电话回访的等方式。
支教关注者应增加对大学生支教活动的调查研究,总结归纳出有效的支教模式与方法,积极提出建议;探索大学生参与支教的新模式,以克服短期支教弊端,实现支教方与受教方的共赢。
支教作为我国支教事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正在为改善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状况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对于大学生支教的探索,能够帮助其更好地完善自身建设,使这一群体不断走向成熟,最终达到支教的制度化、规范化,改善当前大学生短期支教状况。
参考文献:
[1]若懿.大学生支教:看花容易绣花难[J].教育, 2008,(07) .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合作学习;组织实施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现代化教学模式,突破了原有课堂教学的局限,将课堂在真正意义上交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使得人们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想要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需要有关人员加强对小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通过大量的阅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小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将合作学习模式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阅读信息,从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合作学习实现意义
第一,能够进一步关注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语境体验,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语言实践。阅读是获得和丰富语言学习的重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取知识的多少受他们感知阅读知识能力的影响。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强调的是反复诵读、精心研究。通过合作学习能够提升学生阅读学习的主动性,为不同层次语文学习能力的学生创造语文交流学习的可能。第二,实现对小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和对个性的培养。语文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要求要进一步凸显出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增强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合作意识,并引导学生在阅读合作学习中增强自己的伙伴意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贯穿始终的是语文学习思维、意志品质的培养,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到个人语文学习的思维发展趋向,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合作学习组织实施策略
(一)整体把握语文阅读课文内容,明确语文小组合租学习教学要求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处于一种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运动能力不灵活。为此,在进行小学语文分组学习之前,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引导。比如在讲授小学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检阅》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将课文分为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第二课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课文的基本内容,并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对课文的把握情况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目标。
(二)创设小学语文阅读合作学习情境,营造积极的合作学习氛围
新课改之后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具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一步凸显出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关注,同时,新课改之后的小学语文教材编订也更多的应用了阅读材料的模式。这些变化为小学语文阅读合作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支持。在这样的条件下,小学语文阅读合作教学可以创建更多的情境,实现轻松化的阅读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以讲述故事的形式来创设适合的阅读学习情节,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欲望,为语文阅读合作学习提供重要的支持。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拥有丰富的资源和风景,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呢?”通过这样问题的设置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将学生带入到语文阅读的学习中,激发后续语文阅读学习欲望。紧接着,教师可以讲述蟠桃盛会上嫦娥、织女、麻姑、元女约定在人间建造美丽林园的故事,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带入到语文阅读学习的意境中。教师接着说:“在其他仙女找好了仙境地方之后,嫦娥移植也没有找到令她满意的地方”,在学生表现出焦急之后,教师引入:“嫦娥来到如今叫做桂林的地方……”的故事,充分激发出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三)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合作阅读学习经验,展示合作阅读学习成效
展示合作阅读学习成果是小学语文阅读合作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每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进行语文阅读学习的时候都会拥有自己的见解。在进行语文阅读小组合作交流的时候能够实现学生不同思想、思维的碰撞,激起语文阅读学习的头脑风暴,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逻辑分析能力,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学习创造性思维发展。比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热点新闻、文章等,组织小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搜集相应的资料,围绕话题开展辩论。关于辩题的角度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比如网络发展双重性、科技对生活的辩证影响。通过辩论的开展有效检验了学生小组合作阅读学习的成效,深化了学生对小学语文阅读知识的理解。
(四)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语文阅读阅读内容开展表演式的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改的日益深化发展使得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语文教材且能够通过具有童趣、生活化的语言引入学生进入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增强学生的审美感悟。为此,小组语文阅读分组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结合教材中的童趣,进行教学设计,让我们的学生们更加喜欢学习语文。表演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够吸引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教学方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语文阅读知识,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合作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未来语文阅读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吴亦敏(1991-),性别:女,籍贯:浙江省刂菔腥耍民 族:汉 职称:二级教师,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参考文献:
[1]邵明鸽.“学进去、讲出来”悄然走进小学语文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5,01:210-211.
[2]王桂霞.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197.
中职生反学校文化之成因一:教师及行政人员的管教方式
学校组织基本上是一种科层威权体制,学校中的行政人员及教师扮演威权的角色,对学生进行监督与控制。在中职学校,管理压力更胜于教学压力。职业学校行政人员及教师(特别是德育处的管理人员和班主任)为了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学校的要求,常常采用例行化的策略来管理学生。尤其是当学生违规时,学校老师或行政人员则会采取惩罚措施来维持秩序,甚至威胁、命令学生,对学生加强行为控制。班级内部发生的事情,一般由班主任自行处理,情节严重者会向德育主任汇报并备案。班与班之间的矛盾或打斗,理应先由年级组长进行协调处理,再作汇报。但许多班主任嫌麻烦,无耐心认真了解事情经过,往往直接送交德育处处分。而德育处主任一般让违纪学生写下事情经过,之后分别谈话,再者侧面调查或借助监控录像,处分之前通知家长到校告知对该学生的处理意见,最后全校通报公示。实际上,德育主任并非全然了解违纪学生本人,或许事情经过洞察分明,但探究违纪事件的真正根源并非明晰,处理学生时大多也只是为“严肃校纪校风”而息事宁人,事件的隐藏问题并没有真正得以解决。部分被处分学生表面应承,实则内心有说不出的隐痛,最后学校与学生之间关系就变得十分疏离。当学生之间连成一气时,就公然表现出违规行为,无视学校的权威。
中职生反学校文化之成因二:师生关系
史基米德的研究发现,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会影响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教师的态度愈倾向人性化,则学生愈积极参与学校活动、认同学校的文化;反之,教师愈具有专制的倾向,则学生的学校生活品质愈差。学生不具有向师性,自然就不会尊重教师,就不会服从教师的教导,学校的主流文化就很难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中职生这样的一批中考失败大军,自身的定位要求和家长的教育重视度较低,整体素养较差。在现实的教学中,他们的表现时常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相差甚远,所以教师时常会给部分出格的学生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每班的问题学生至少十人左右,由于精力有限,他们会把主要的精力放到那些成绩、表现相对较好的学生身上,对所谓的“差生”基本上不管不问,使他们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状态。“差生”认为,教师根本不关心他们,也不喜欢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可否认,有些教师还存在体罚的情况,引起学生的不满,从而引发对教师权威的进一步怀疑。本应该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被破坏了,教师与学生处于不对等的关系中,极易造成自尊心较强的中职生对教师和学校的反感、抵触,从而导致他们对学校主流文化和主体价值观的排斥。
中职生反学校文化之成因三: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设置
威利斯的研究发现,反抗学校的学生往往认为学校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与将来的工作无关。既然学校的课程本身就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学校再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则更加可能导致学生反抗行为的发生。这种观点后来被有关学者的研究证明,当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及时反映社会发展时,学生的理性求知就会与教学相悖,当这种相悖达到学生不能承受时就会产生对立和反抗。如有些学校尽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硬件条件特别是专业课的配套实训条件还是比较欠缺的,且学校提供给学生的课程多属于理论、抽象层次的材料。对于文化基础较差的中职生而言,这些抽象的学习材料难度比较大,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如高一学生数学教材里居然设有微积分,电子专业的专业课教材竟是高校学生用书。连中考都不能过关的他们,理解掌握这样的教材内容几乎没有可能。这样的教材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入学不久就会产生落差、失败感和挫折感,从而形成消极的学习态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考虑学生发展的具体情况,也没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课程又没有实训场所进行操练学习,致使他们感觉学习是教师强加的,而他们所熟悉的生活却远离专业、远离教学,在学习上产生消极的态度。当消极的学习态度继续恶化或蔓延到其他方面时,他们就会对教师产生抵触的心理,对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产生反感和抵触,如对教师的提问不理不睬、经常迟到旷课,甚至在课堂上与老师直接发生冲突等,于是中职生反学校文化的倾向也就随之出现了。
中职生反学校文化之成因四:职业教育的评价机制
学校教育协助学生学习将来进入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角色,这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但事实上,学校往往忽略了社会对学生角色需求的多样性,而以学生的成绩为单一的评价指标。美国社会学者柯恩认为,当青少年的言行无法符合学校的单一标准时,便产生了适应上的窘境。这些适应不良的青少年因为“同病相怜”而结合在一起,并认同一套他们所能接受的价值体系或行为模式,此时,反学校文化的倾向就随之出现了。当前南京地区中等职业学校,虽然不像初高中那样追求什么升学率,但学生的ATA考试、市民英语考试、普通话考试、就业实习压力让学习能力不强的中职学生的学业负担有增无减。学校评价体系的单一化,也造就了教师以所谓的证书来评价学生,以拿证为尺度来实现对学生的关心。在考核证书控制学生学习的情况下,证书成了对学生的“评鉴”,成了区分优等生、差生的标尺,甚至有的学校根据证书数量及等级进行实习推荐,也使得学业较弱的非“问题学生”对学习、对教师抱有不正确的态度,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慢慢加入“异军突起”的队伍,产生叛逆的行为。
此外,学校文化与评估标准直接涉及学校的行为规范与学生行为规范之间的关系。由于现代社会学校入学制度更多地采取非选择性的入学方式,因此,学校中学生的异质性程度不断提高。由于中专校的生源不仅仅局限于同一个地域,所以学生的异质性程度较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更高,这就客观上形成了学校文化的多元性。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不同背景的学生,其文化价值、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常常与学校的要求不一致,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冲突。某些学生可能习惯于家庭或地区的某些语言和行为方式,但是,这些语言和行为方式可能是学校所不允许的,由此,这些学生的言语和行为也违反了学校的主流文化,被归为反学校文化之列。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背离学校主流文化。